CN111731431A - 刹车连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刹车连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1431A
CN111731431A CN201910228134.1A CN201910228134A CN111731431A CN 111731431 A CN111731431 A CN 111731431A CN 201910228134 A CN201910228134 A CN 201910228134A CN 111731431 A CN111731431 A CN 111731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output
swing arm
input
link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281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全佑
吴柏廷
林苑婷
萧富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gho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gho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gho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gho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281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314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31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14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6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uation by a turning handle or handle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05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brake elements, e.g. fastening of brake blocks in their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其结构包括一摆臂、入力组件、第一出力组件、杠杆比调变机构、第二出力组件。摆臂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入力组件销连接于摆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当入力组件提供一输入力时,摆臂沿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于第一端的第一出力组件,对应输入力产生一第一输出力。杠杆比调变机构滑动地连接至第二端,对应输入力产生一调变力,使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摆动。第二出力组件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因应输入力、第一输出力以及调变力产生第二输出力,其中第二输出力与第一输出力呈一非线性关系。

Description

刹车连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刹车系统,尤指一种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刹车连动系统。
背景技术
刹车系统是一种令交通工具从前进中减速或停止下来的制动系统,透过使车辆车轮的转动减慢来停车。传统的两轮车辆受限于两个车轮的运动,一旦在刹车过程中不慎发生不当作动,除了可能会大幅延长刹车距离外,更可能导致轮胎因完全死锁而侧滑,进而使车身失去平衡而发生倾倒的意外,严重危害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为强化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并避免车辆使用者不当操作前后轮刹车系统,目前市场遂有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刹车系统,透过单一把手的动作同时启动前后轮的刹车装置,使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以一固定比例分别作用于前轮与后轮。
然而由于车辆惯性前移的效应会随着整体车辆的刹车力增加而越趋明显,若仅以一固定比例的刹车力作用于前轮与后轮,并无法使行进中的车辆自行进中平顺地停止下来。况且,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连动,更无法避免使用者不当的操作而造成前轮提早死锁或初始刹车力过大,进而使车辆在刹车的过程中发生偏移或倾倒。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有效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于启动后轮刹车力后方才启动前轮刹车力,且配合车辆惯性前移效应提供非线性比例变化的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透过单一把手操作,即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符合安全规范的减速度。其中利用单一把手操作连动杠杆比调变机构中至少一调变杆件作用,确保前后轮刹车力正确分配,使后轮刹车力与前轮刹车力的比例变化呈一非线性的关系变化,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适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此外,其结构精简、成本合理且安装容易。杠杆比调变机构中至少一杆件的作动机制,更提升前后轮刹车力的比例变化范围,利于整体结构的微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透过按压单一把手操作连动杠杆比调变机构的启动延迟组件,使后轮刹车机构先制动进行刹车。于紧急刹车或湿滑路面刹车时,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后轮刹车机构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前轮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此外,前轮刹车机构若失效,后轮刹车机构仍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
为达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刹车连动系统,其结构包括摆臂、入力组件、第一出力组件、杠杆比调变机构以及第二出力组件。摆臂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彼此相对。入力组件销连接至摆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当入力组件提供一输入力时,摆臂沿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第一出力组件销连接至摆臂的第一端,对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产生一第一输出力。杠杆比调变机构滑动地连接至摆臂的第二端,对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产生一调变力,使摆臂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摆动。第二出力组件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因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第一输出力以及调变力产生一第二输出力,其中第二输出力与第一输出力的比例,随着输入力的变化,呈一非线性的关系变化。
于一实施例中,刹车连动系统还包括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摆臂与杠杆比调变机构容置于容置空间,且杠杆比调变机构设置于壳体上。
于一实施例中,杠杆比调变机构包括一启动延迟组件以及一力分配组件,其中启动延迟组件设置于壳体,滑动地连接至摆臂的第二端,对应入力组件的输入力产生调变力,以延迟第二出力组件产生第二输出力,其中力分配组件设置于壳体,滑动地连接至摆臂的第二端,于摆臂沿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时,调变力分配组件抵顶摆臂的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摆臂包括一第一滑轮,设置于第二端,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其中启动延迟组件包括一转动件以及一弹性件,转动件枢接于壳体,且具有至少一第一臂,其中第一滑轮滑动地连接转动件的第一臂,转动件连接弹性件的一端,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至壳体,其中弹性件提供一弹力使转动件转动并以第一臂抵顶摆臂的第一滑轮。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臂具有一弧面,第一滑轮透过弧面滑动地连接至转动件的第一臂。
于一实施例中,力分配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杆件,销连接于壳体,其中摆臂沿输入力方向产生位移时,摆臂抵顶第一杆件,第一杆件转动并抵顶或拉动第二出力组件,以产生第二输出力。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杆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一第二滑轮,第一端销连接至壳体,第二滑轮设置于第二端,其中于摆臂沿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并抵顶第二滑轮滑动时,第一杆件以第一杆件的第一端为中心转动。
于一实施例中,力分配组件还包括一第二杆件,第二杆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一第三滑轮,第一端销连接至壳体,第三滑轮设置于第二端,其中于第一杆件以第一杆件的第一端为中心转动时,第一杆件抵顶第三滑轮,第二杆件以第二杆件的第一端为中心转动,且第二杆件抵顶或拉动第二出力组件,以产生第二输出力。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出力组件与第二出力组件选自由一鼓式刹车机构与一碟式刹车机构所构成的群组中的一者。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出力组件与第二出力组件分别为一后轮刹车机构与一前轮刹车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力作用示意图。
图2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第一输出力与第二输出力的关系图。
图3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4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启动延迟组件。
图5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部份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6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各组件的连动关系图。
图7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8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9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安装示范例。
图10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另一安装示范例。
图11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12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启动延迟组件。
图13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部份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4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各组件的连动关系图。
图15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16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7系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安装示范例。
图18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另一安装示范例。
图19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各组件的连动关系图。
图20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安装示范例。
图21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另一安装示范例。
【符号说明】
1、1a、1b:刹车连动系统
10:摆臂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第一滑轮
14:限位部
20:入力组件
30:第一出力组件
40:杠杆比调变机构
40a:启动延迟组件
40b:力分配组件
41:转动件
411:第一臂
412:第二臂
413:弧面
42:弹性件
43:第一杆件
431:第一端
432:第二端
433:第二滑轮
44:第二杆件
441:第一端
442:第二端
443:第三滑轮
444:抵顶部
50:第二出力组件
60:壳体
61:容置空间
62:导沟
63:定位凸部
F1:输入力
F2:第一输出力
F3:调变力
F4:第二输出力
S:安全裕度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的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1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力作用示意图。图2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第一输出力与第二输出力的关系图。于本实施例中,刹车连动系统1包括有摆臂10、入力组件20、第一出力组件30、杠杆比调变机构40以及第二出力组件50。其中入力组件20例如是一左手刹车把手组件,供用户操作致动刹车连动系统1。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则可分别例如是一后轮刹车机构与一前轮刹车机构。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更例如是一后轮鼓式刹车机构以及一前轮碟式刹车机构。当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应说明的是,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的输出力可应用于鼓式、碟式或其他型式的刹车机构,于此不再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摆臂10具有一第一端11与一第二端12,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彼此相对。入力组件20销连接至摆臂10的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组配提供一输入力F1,使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第一出力组件30销连接至摆臂10的第一端11,对应入力组件20的输入力F1产生一第一输出力F2。杠杆比调变机构40可例如透过一滑轮或其他滑动组件,滑动地连接至摆臂10的第二端12,对应入力组件20的输入力F1产生一调变力F3,使摆臂10的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相对摆动。需说明的是,随着入力组件20的输入力F1增加,摆臂10产生的位移增加,杠杆比调变机构40因应摆臂10的位移而滑动,产生的调变力F3非一定值,随着输入力F1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另一方面,第二出力组件50亦可例如透过一滑轮或其他滑动组件,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40,因应入力组件20的输入力F1、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以及杠杆比调变机构40的调变力F3产生一第二输出力F4,如图1所示。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分别传递作用于前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与后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使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比例,随输入力F1的变化呈一非线性关系。其中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的比例,随着输入力F1的变化,更呈一非线性关系,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
图3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4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启动延迟组件。图5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部份组件的立体结构图。于本实施例中,刹车连动系统1还包括一壳体60,具有一容置空间61。刹车连动系统1的摆臂10与杠杆比调变机构40容置于容置空间61,且杠杆比调变机构40设置于壳体60上。入力组件20、第一出力组件30以及第二出力组件50则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自壳体60外接入。惟,入力组件20、第一出力组件30以及第二出力组件50的连接方式非限制本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于此便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摆臂10还包括一第一滑轮13,设置于第二端12,透过第一滑轮13使摆臂10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40。
于本实施例中,杠杆比调变机构40包括有一启动延迟组件40a与一力分配组件40b。其中启动延迟组件40a设置于壳体60,滑动地连接至摆臂10的第二端12,对应入力组件30的输入力F1产生调变力F3,以延迟第二出力组件50产生第二输出力F4。其中力分配组件40b设置于壳体60,滑动地连接至摆臂10的第二端12,于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时,调变力分配组件40b与摆臂10的一抵顶点。于本实施例中,启动延迟组件40a包括一转动件41以及一弹性件42,转动件41枢接于壳体60,且具有一第一臂411与一第二臂412。其中,第一臂411具有一弧面413,摆臂10的第一滑轮13可例如透过弧面413滑动地连接至转动件41的第一臂411。于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2可例如是一伸缩弹簧,转动件41的第二臂412连接弹性件42的一端,而弹性件42的另一端连接至壳体60。藉此,弹性件42可提供一弹力,使转动件41趋于转动并以第一臂411上的弧面413抵顶摆臂10的第一滑轮13,使转动件41于用户操作入力组件20时可因应输入力F1转动,并产生呈非线性变化的调变力F3以抵抗输入力F1产生的力矩。于一实施例中,弹性件42可例如以一扭簧取代伸缩弹簧,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转动件41的第一臂411与第二臂412的夹角小于180度。当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而带动转动件41转动,转动件41的第一臂411逐渐趋于垂直摆臂10,降低转动件41的第一臂411与摆臂10的第一滑轮13之间的抵顶作用,降低弹性件42作用于摆臂10的力矩。换言之,利用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呈一非线性变化,且随着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调变力F3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力分配组件40b包括至少一第一杆件43与至少一第二杆件44。第一杆件43与第二杆件44分别销连接于壳体60,且于空间上彼此相对。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件43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431、第二端432以及第二滑轮433。第一杆件43的第一端431销连接至壳体60,第二滑轮433设置于第一杆件43的第二端432。其中于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摆臂10趋向抵顶第一杆件43的第二滑轮433,则第一杆件43将以第一杆件43的第一端431为中心转动。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杆件44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441、第二端442以及第三滑轮443。第二杆件44的第一端441销连接至壳体60,第三滑轮443设置于第二杆件44的第二端442。于第一杆件43以其第一端431为中心转动时,第一杆件43抵顶第二杆件44上的第三滑轮443,使第二杆件44以其第一端441为中心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杆件44以例如一抵顶部444抵顶第二出力组件50,以产生第二输出力F4。应强调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力组件50以碟式刹车机构作说明,故第二杆件44可例如以抵顶的方式推压例如碟式刹车机构中的油泵。惟本发明应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杆件44更可以抵顶或拉动等出力方式产生第二输出力F4,作用于鼓式、碟式或其他型式的刹车机构,于此便不再赘述。
图6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各组件的连动关系图。图7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初始状态示意图。图8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作动状态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于刹车连动系统1的初始状态时,摆臂10因启动延迟组件40a的限制,保持于一初始位置。如图3至7所示,摆臂10的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分别连接第一出力组件30与杠杆比调变机构40的启动延迟组件40a,以相对于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接入的入力组件20。于一实施例中,壳体60可设置有一定位凸部63,相对于摆臂10上入力组件20的接入点,于刹车连系统1的初始状态时抵顶摆臂10,进一步增加初始状态的稳定性。惟其非限制本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于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因应摆臂10沿输入力F1方向的位移,壳体60更包含有一导沟62。摆臂10则包括有一限位部14,设置于摆臂10上,邻近入力组件20的接入点,且至少部份容置于导沟62,以导引摆臂10沿输入力F1方向产生位移,并随着输入力F1、第一输出力F2、调变力F3与第二输出力F4的变化,使摆臂10以入力组件20的接入点为中心产生摆动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
值得注意的是,于初始状态时,摆臂10更例如与力分配组件40b的第一杆件43保持间隙,即第一杆件43上的第二滑轮433不受摆臂10的抵顶。此时,力分配组件40b亦将不受力抵顶或拉动第二出力组件50,而使第二输出力F4为零(请参考图2所示实线部分)。换言之,于输入力F1带动摆臂10产生的位移足以使摆臂10抵顶第一杆件43上的第二滑轮433之前,第二输出力F4的值均为零,即刹车连动系统1可藉以控制前轮刹车力晚于后轮刹车力生成,使例如是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先制动进行刹车,确保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并停止转动。又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当例如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无法受力产生第一输出力F2,例如后轮刹车机构发生断线或卡死时,摆臂10因启动延迟组件40a的限制,将无法进一步顶抵第一杆件43而带动例如前轮刹车机构的第二出力组件50产生第二输出力F4。换言之,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除了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外,更保有安全机制。一旦例如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例如前轮刹车机构的第二出力组件50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
另一方面,当输入力F1带动摆臂10产生位移并使摆臂10开始抵顶第一杆件43上的第二滑轮433时,第一杆件43以其第一端431为中心转动,使第一杆件43抵顶第二杆件44上的第三滑轮443。而第二杆件44受第一杆件43抵顶,以第二杆件44的第一端441为中心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杆件44抵顶第二出力组件50,以产生第二输出力F4。由于摆臂10带动力分配组件40b抵顶第二出力组件50时,同时需抵抗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又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更呈一非线性变化,故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的比例变化亦呈一非线性关系,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换言之,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分别传递作用于前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与后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使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比例,随输入力F1的变化呈一非线性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会逐渐变小。相对于逐渐加大的输入力F1,逐渐减少的调变力F3更将增益第二输出力F4的增加量。换言之,例如前轮刹车力的第二输出力F4除了晚于例如后轮刹车力的第一输出力F2生成外,第二输出力F4更随着后续输入力F1的增加与调变力F3呈非线性变化而增加。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的比例,随着输力入F1的变化,呈一非线性关系,同时减小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的差异,以有效提升例如前后轮的刹车效率。
藉此,本发明的刹车连动系统1于紧急刹车或湿滑路面刹车时,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并停止转动。后轮刹车机构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前轮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此外,前轮刹车机构若失效,后轮刹车机构仍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力组件50更透过杠杆比调变机构40中力分配组件40b制动。由于力分配组件40b包括至少一第一杆件43与至少一第二杆件44等至少二杆件的作动机制,当输入力F1带动摆臂10产生位移并使摆臂10开始抵顶力分配组件40b时,相对于摆臂10的位移方向,即输入力F1方向,至少二杆件的作动机制可以较小尺寸达成沿摆臂10的位移方向推抵或拉动第二出力组件50。于其他实施例中,杠杆比调变机构40的力分配组件40b更可对应增加或减少杆件的数量,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
惟需说明的是,于前述实施例中,刹车连动系统1通过前述作动机制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设计更具有强健性(robustness)。以第一出力组件30为鼓式后轮刹车机构为例作说明,鼓式刹车机械的变异条件很多且复杂。当后轮刹车机构中的刹车鞋磨耗或者刹车线疲乏后未调整,刹车把手的自由间隙(或称手把游隙)将加大而导致例如后轮刹车机械的第一出力组件30提供的第一输出力F2下降。然而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通过前述作动机制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时,即使于手把游隙超过范围而未回厂调整,仍可确保例如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先于例如前轮刹车机械的第二出力组件50先作动,同时提供呈非线性关系变化且配比正确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如图2所示的实线部分,第一输出力F2与第二输出力F4的关系即为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的设计曲线,相较于理论上前后两轮同时死锁可得最大减速度的理想曲线(虚线部分),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的配比更增加安全裕度S,故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通过前述作动机制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设计具备足够的强健性,可确保前后轮的刹车力分配不因这些因素而有明显的劣化。
图9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安装示范例。如图所示,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可应用于例如两轮车辆上。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则可分别例如是一后轮刹车机构与一前轮刹车机构。摆臂10与杠杆比调变机构40例如设置于壳体60(参见图3)内,且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调变设置位置,例如将刹车连动系统1架构于左右把手之间,惟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同样地,入力组件20与第一出力组件30接入摆臂10的方式,以及第二出力组件50滑动地连接至杠杆比调变机构40的方式,均非限制本发明的必要技术内容,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调变。于本实例中,用户通过例如左手把手控制入力组件20,而控制刹车连动系统1的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使刹车连动系统1可提供呈非线性关系变化且配比正确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完成前后轮的刹车连动,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适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
图10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另一安装示范例。于本实施例中,刹车连动系统1可将摆臂10与杠杆比调变机构40架构于壳体60(参见图3)后,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设置位置,例如放置于车体内,再接入第一出力组件30、第二出力组件50以及入力组件20等,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用户通过例如左手把手控制入力组件20,即可控制刹车连动系统1的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使刹车连动系统1可提供呈非线性关系变化且配比正确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完成前后轮的刹车连动,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
图11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12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启动延迟组件。图13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部份组件的立体结构图。图14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各组件的连动关系图。于本实施例中,该刹车连动系统1a与图1至图10所示的刹车连动系统1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不同于图1至图10所示的刹车连动系统1,于本实施例中,力分配组件40b仅包括一第一杆件43。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更例如是一后轮鼓式刹车机构以及一前轮鼓式刹车机构。
第一杆件43销连接于壳体6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件43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端431、第二端432以及第二滑轮433。第一杆件43的第一端431销连接至壳体60,第二滑轮433设置于第一杆件43的第二端432。其中于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摆臂10趋向抵顶第一杆件43的第二滑轮433,则第一杆件43将以第一杆件43的第一端431为中心转动。于第一杆件43以其第一端431为中心转动时,第一杆件43拉动例如鼓式刹车机构的第二出力组件50,产生第二输出力F4。其中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分别传递作用于前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与后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使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比例,随输入力F1的变化呈一非线性关系。
图15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初始状态示意图。图16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作动状态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于刹车连动系统1a的初始状态时,摆臂10因启动延迟组件40a的限制,保持于一初始位置。于初始状态时,摆臂10更例如与力分配组件40b的第一杆件43保持间隙,即第一杆件43上的第二滑轮433不受摆臂10的抵顶。此时,力分配组件40b亦将不受力抵顶或拉动第二出力组件50,而使第二输出力F4为零(请参考图2所示实线部分)。换言之,于输入力F1带动摆臂10产生的位移足以使摆臂10抵顶第一杆件43上的第二滑轮433之前,第二输出力F4的值均为零,即刹车连动系统1a可藉以控制前轮刹车力晚于后轮刹车力生成,使例如是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先制动进行刹车,确保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并停止转动。又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当例如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无法受力产生第一输出力F2,例如后轮刹车机构发生断线或卡死时,摆臂10因启动延迟组件40a的限制,将无法进一步顶抵第一杆件43而带动例如前轮刹车机构的第二出力组件50产生第二输出力F4。换言之,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除了整合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外,更保有安全机制。一旦例如后轮刹车机构的第一出力组件30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例如前轮刹车机构的第二出力组件50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
另一方面,当输入力F1带动摆臂10产生位移并使摆臂10开始抵顶第一杆件43上的第二滑轮433时,第一杆件43以其第一端431为中心转动,使第一杆件43拉动第二出力组件50,以产生第二输出力F4。由于摆臂10带动力分配组件40b拉动第二出力组件50时,除了改变第二滑轮433与摆臂10的抵顶位置,同时需抵抗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又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更呈一非线性变化,故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的比例变化亦呈一非线性关系,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摆臂10沿输入力F1的方向产生位移,启动延迟组件40a的转动件41与弹性件42产生的调变力F3会逐渐变小。相对于逐渐加大的输入力F1,逐渐减少的调变力F3更将增益第二输出力F4的增加量。换言之,例如前轮刹车力的第二输出力F4除了晚于例如后轮刹车力的第一输出力F2生成外,第二输出力F4更随着后续输入力F1的增加与调变力F3呈非线性变化而减少。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的比例变化呈一非线性关系,同时减小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的差异,以有效提升例如前后轮的刹车效率。藉此,本发明的刹车连动系统1a于紧急刹车或湿滑路面刹车时,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并停止转动。后轮刹车机构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前轮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此外,前轮刹车机构若失效,后轮刹车机构仍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
图17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安装示范例。图18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另一安装示范例。如图所示,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a可应用于例如两轮车辆上。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则可分别例如是一后轮鼓式刹车机构与一前轮鼓式刹车机构。摆臂10与杠杆比调变机构40例如设置于壳体60(参见图11)内,且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调变设置位置,例如将刹车连动系统1a安装于左右把手之间,或例如安装于车体内,再接入第一出力组件30、第二出力组件50以及入力组件20等,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用户通过例如左手把手控制入力组件20,即可控制刹车连动系统1a的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使刹车连动系统1a可提供呈非线性关系变化且配比正确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完成前后轮的刹车连动,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
图19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中各组件的连动关系图。于本实施例中,该刹车连动系统1b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刹车连动系统1a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不同于图11至图18所示的刹车连动系统1a,于本实施例中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则可例如是一后轮鼓式刹车机构以及一前轮碟式刹车机构。于本实施例中,力分配组件40b以抵顶的方式,作用于例如碟式刹车机构的第二出力组件50。其中第二出力组件50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出力组件30的第一输出力F2分别传递作用于前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与后轮刹车机构等效刚性,使前轮刹车力与后轮刹车力的比例,随输入力F1的变化呈一非线性关系。比较图14所示的刹车连动系统1a与图19所示的刹车连动系统1b可知,力分配组件40b可以拉动或抵顶的方式作用于第二出力组件50,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杠杆比调变机构40与第二出力组件50的滑动连接方式,于此便不再赘述。
图20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安装示范例。图21揭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刹车连动系统的另一安装示范例。如图所示,本发明刹车连动系统1b可应用于例如两轮车辆上。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则可分别例如是一后轮鼓式刹车机构与一前轮碟式刹车机构。摆臂10与杠杆比调变机构40例如设置于壳体60(参见图11)内,且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调变设置位置,例如将刹车连动系统1b安装于左右把手之间,或例如安装于车体内,再接入第一出力组件30、第二出力组件50以及入力组件20等,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用户通过例如左手把手控制入力组件20,即可控制刹车连动系统1b的第一出力组件30与第二出力组件50,使刹车连动系统1可提供呈非线性关系变化且配比正确的第二输出力F4与第一输出力F2(如图2所示实线部分),完成前后轮的刹车连动,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透过单一把手操作,即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符合法规规范的减速度。同时利用杠杆比调变机构中至少一杆件作用,确保前后轮刹车力正确分配,使后轮刹车力与前轮刹车力的比例变化呈一非线性的关系变化,以于车辆刹车时可获得舒适性能、最大减速度以及稳定性。此外,其结构精简、成本合理且安装容易。杠杆比调变机构中至少一杆件的作动机制,更提升前后轮刹车力的比例变化范围,利于整体结构的微小化。而透过按压单一把手操作连动杠杆比调变机构的启动延迟组件,使后轮刹车机构先制动进行刹车。于紧急刹车或湿滑路面刹车时,后轮会比前轮先死锁。后轮刹车机构若失效,例如断线或卡死,前轮则将不连动产生刹车力。此外,前轮刹车机构若失效,后轮刹车机构仍可产生足够的刹车力。
本发明得由熟习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10)

1.一种刹车连动系统,包括:
一摆臂,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彼此相对;
一入力组件,销连接至该摆臂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组配提供一输入力,使该摆臂沿该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
一第一出力组件,销连接至该摆臂的该第一端,对应该入力组件的该输入力产生一第一输出力;
一杠杆比调变机构,滑动地连接至该摆臂的该第二端,对应该入力组件的该输入力产生一调变力,使该摆臂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相对摆动;以及
一第二出力组件,滑动地连接至该杠杆比调变机构,因应该入力组件的该输入力、该第一输出力以及该调变力产生一第二输出力,其中该第二输出力与该第一输出力的比例,随着该输入力的变化,呈一非线性的关系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还包括一壳体,具有一容置空间,该摆臂与该杠杆比调变机构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该杠杆比调变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杠杆比调变机构包括一启动延迟组件以及一力分配组件,其中启动延迟组件设置于该壳体,滑动地连接至该摆臂的该第二端,对应该入力组件的该输入力产生该调变力,以延迟该第二出力组件产生该第二输出力,其中该力分配组件设置于该壳体,滑动地连接至该摆臂的该第二端,于该摆臂沿该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时,调变该力分配组件与该摆臂的一抵顶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摆臂包括一第一滑轮,设置于该第二端,滑动地连接至该杠杆比调变机构,其中该启动延迟组件包括一转动件以及一弹性件,该转动件枢接于该壳体,且具有至少一第一臂,其中该第一滑轮滑动地连接该转动件的该第一臂,该转动件连接该弹性件的一端,该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其中该弹性件提供一弹力使该转动件转动并以该第一臂抵顶该摆臂的该第一滑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刹车连动统,其中该第一臂具有一弧面,该第一滑轮透过该弧面滑动地连接至转动件的该第一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杠杆比调变机构力分配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杆件,销连接于该壳体,其中该摆臂沿该输入力方向产生位移时,该摆臂抵顶该第一杆件,该第一杆件转动并抵顶或拉动该第二出力组件,以产生该第二输出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第一杆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一第二滑轮,该第一端销连接至该壳体,该第二滑轮设置于该第二端,其中于该摆臂沿该输入力的方向产生位移并抵顶该第二滑轮滑动时,该第一杆件以该第一杆件的该第一端为中心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力分配组件还包括一第二杆件,其中该第二杆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一第三滑轮,该第一端销连接至该壳体,该第三滑轮设置于该第二端,其中于该第一杆件以该第一杆件的该第一端为中心转动时,该第一杆件抵顶该第三滑轮,该第二杆件以该第二杆件的该第一端为中心转动,且该第二杆件抵顶或拉动该第二出力组件,以产生该第二输出力。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第一出力组件与该第二出力组件系选自由一鼓式刹车机构与一碟式刹车机构所构成的群组中的一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连动系统,其中该第一出力组件与该第二出力组件分别为一后轮刹车机构与一前轮刹车机构。
CN201910228134.1A 2019-03-25 2019-03-25 刹车连动系统 Pending CN1117314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8134.1A CN111731431A (zh) 2019-03-25 2019-03-25 刹车连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8134.1A CN111731431A (zh) 2019-03-25 2019-03-25 刹车连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1431A true CN111731431A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46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28134.1A Pending CN111731431A (zh) 2019-03-25 2019-03-25 刹车连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31431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04454A1 (en) * 1993-06-24 1998-02-05 Hawkins Rollin D Single-handled vehicle brake
CN101659308A (zh) * 2008-08-29 2010-03-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CN105452096A (zh) * 2013-08-29 2016-03-30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操纵手柄式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06494375A (zh) * 2015-09-07 2017-03-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在再生制动协作控制中控制制动力的方法及系统
CN106995030A (zh) * 2015-10-23 2017-08-01 铃木株式会社 联动制动系统
CN107364535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变动刹车比例范围的煞车连动系统
CN106029459B (zh) * 2015-01-30 2019-03-19 张奉琦 动态式力量分配装置及其在单手刹前后轮装置之应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04454A1 (en) * 1993-06-24 1998-02-05 Hawkins Rollin D Single-handled vehicle brake
CN101659308A (zh) * 2008-08-29 2010-03-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联动制动装置
CN105452096A (zh) * 2013-08-29 2016-03-30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操纵手柄式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06029459B (zh) * 2015-01-30 2019-03-19 张奉琦 动态式力量分配装置及其在单手刹前后轮装置之应用
CN106494375A (zh) * 2015-09-07 2017-03-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在再生制动协作控制中控制制动力的方法及系统
CN106995030A (zh) * 2015-10-23 2017-08-01 铃木株式会社 联动制动系统
CN107364535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变动刹车比例范围的煞车连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45853B2 (en) Wheel brake device
WO2014017552A1 (ja) ドラムブレーキ装置
TWM528945U (zh) 具高變動剎車比例範圍之煞車連動系統
WO2016119215A1 (zh) 动态式力量分配装置及其在单手刹前后轮装置之应用
TWI593593B (zh) 具高變動剎車比例範圍之煞車連動系統
TWI708708B (zh) 剎車連動系統
RU2675721C2 (ru) Узел тормозной педали (варианты) и узел регулируемой тормозной педали
CN111731431A (zh) 刹车连动系统
KR20220118318A (ko) 차량용 마찰 브레이크 시스템
WO2023226466A1 (zh) 磨损补偿机构、盘式制动器和车辆
KR100927695B1 (ko) 능동형 페달 장치
JP7014464B2 (ja) ブレーキリンキング及びブレーキ力分配装置
US4440269A (en) Self adjusting parking brake
CN109210112B (zh) 鼓煞自由间隙的自动补偿装置及摇臂端补偿装置
JP3338949B2 (ja) ドラムブレーキ装置
JP4000949B2 (ja) クサビ作動式ブレーキ装置
EP1350978B1 (en) Dual mode drum brake
US20010018999A1 (en) Drum brake device
TW202035200A (zh) 可控制比例的剎車連動系統
JP2002206574A (ja) ドラムブレーキ装置
TWM601713U (zh) 剎車連動與剎車力分配裝置
JP2901399B2 (ja) 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用モジュレータ
JP4393896B2 (ja) ドラムブレーキ装置
JP2001221268A (ja) モータ駆動ブレーキ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020166742A1 (en) Drum bra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