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2946A - 在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具有改进的连接结构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具有改进的连接结构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2946A
CN111712946A CN201980012830.7A CN201980012830A CN111712946A CN 111712946 A CN111712946 A CN 111712946A CN 201980012830 A CN201980012830 A CN 201980012830A CN 111712946 A CN111712946 A CN 111712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tab
conductive adhesive
current collector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28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京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12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29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01M2200/106P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具有改进的连接结构的电极组件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极组件的方法,并且本发明提供电极组件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极组件的方法,该电极组件通过改进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确保抵抗过充电的安全性和电池容量。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包括:电极集流体;未涂覆部分,该未涂覆部分不包括电极活性材料层且形成在电极集流体的一个表面上;电极接片,该电极接片设置在未涂覆部分上;以及导电性粘合部分,该导电性粘合部分位于未涂覆部分与电极接片之间,其中,导电性粘合部分包括PTC材料。

Description

在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具有改进的连接结构的电极组件及 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6月20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71079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再充电电池以及用于制造该可再充电电池的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被改进的电极组件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极组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于诸如笔记本式计算机、摄像机和移动电话之类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并且电动车辆、能量储存电池、机器人、卫星等真正发展,用作驱动动力源的可再充电电池已经进行了积极地调查和研究。
这种可再充电电池可以包括例如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和锂可再充电电池等。在这些可再充电电池中,由于锂可再充电电池与镍基可再充电电池相比几乎不具有记忆效应,自由地充电和放电,并且具有非常低的自放电率、高的操作电压和高的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因此锂可再充电电池已经被广泛地用于高科技电子设备领域。
然而,当锂可再充电电池暴露于高温,或者由于过充电、外部短路、钉穿透、局部损坏等而在短时间内流过大量电流时,则存在电池由于IR热而被加热并发生爆炸的风险。也就是说,当电池的压力或温度升高时,活性材料的分解反应以及许多副反应进行,从而电池的温度快速升高,这进一步加速了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反应。最终,发生热失控现象,其中电池的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电池着火,并且由于电池的内部压力而引起锂可再充电电池爆炸。
因此,已经讨论了用于在诸如过电流状态、高温状态等异常操作情况下对锂可再充电电池进行有效控制的各种方法。使用了可以将元件安装在电池单元的外侧处的方法以及将材料设置在电池单元的内部的方法,以保证稳定性。可以将元件安装在电池单元的外侧处的方法包括利用温度变化的正温度系数(PTC)元件、CID元件、控制电压和电流的保护电路以及利用电池的内部压力变化的稳定性通气口等,并且将材料设置在电池单元的内部的方法包括添加可以根据电池中的温度、电压和电流变化进行物理、化学或电化学变化的材料。
当执行在电池单元内部使用材料的方法时,不需要额外的安装过程,并且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电池,但是由于材料的添加,电池的诸如速率特性和电池容量之类的性能可能会劣化,并且可能无法保证操作可靠性。因此,已经讨论了可以在使电池性能劣化最小化的同时提供确定的电流阻挡效果的各种方法。
锂可再充电电池通常分别使用锂基氧化物和碳材料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材料。设置了其中将正极活性材料涂覆在集流体上的正极以及其中将负极活性材料涂覆在集流体上的负极,同时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分隔膜,使得形成电极组件,并且电极组件与电解质溶液一起接纳在外部材料中,然后被密封。
图1是常规的凝胶卷(jelly roll)型的电极组件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图1的电极组件在螺旋卷绕之前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和图2,常规的凝胶卷状电极组件100包括正极110、负极120和分隔膜130,并且分隔膜130设置在正极110与负极120之间。
正极110包括片状的正极集流体111和形成在正极集流体11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13。正极集流体111包括正极未涂覆区域115,正极未涂覆区域115是不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113的部分。正极未涂覆区域115设置在正极集流体111的相反侧处。
通过焊接将正极接片140附接至正极未涂覆区域115,使得正极集流体111和正极接片140彼此连接。
图3是将正极接片焊接至常规的正极集流体的情况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参照图3,将正极集流体111和正极接片140安置在焊接装置180之间,并且进行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如图2中示出的,由于焊接装置180会损坏活性材料层,因此在正极集流体111的相反侧处设置有正极未涂覆区域115。
将与常规正极110类似或相同的构型应用于常规负极120,并且因此在负极集流体121的两侧处设置有负极未涂覆区域125。
由于活性材料层未形成在由设置于正极集流体111和负极集流体121中的每一者的相反侧的正极未涂覆部分115和负极未涂覆部分125所占据的空间中,因此电极组件100的容量减小。在高输出模型中,正极接片140的数目和负极接片160的数目增加,这导致正极未涂覆区域115的数目和负极未涂覆区域125的数目增加,因此电池的容量显著降低。
因此,需要对可以防止诸如由于过充电而引起的锂可再充电电池爆炸的风险的锂可再充电电池进行研究,并且同时,使电池的容量劣化最小化以应对高容量且纤薄的趋势。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极组件的方法,该电极组件可以通过改进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的连接结构来实现足够的电池容量,同时保证与过充电等有关的稳定性。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电极集流体;未涂覆区域,在该未涂覆区域中未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并且该未涂覆区域设置在电极集流体的一侧上;电极接片,该电极接片设置在未涂覆区域中;以及导电性粘合部分,该导电性粘合部分设置在未涂覆区域与电极接片之间,其中,导电性粘合部分包括正温度系数(PTC)材料。
导电性粘合部分还可以包括粘合剂材料和导电性材料。
粘合剂材料、导电性材料和PTC材料可以以浆料的形式形成导电性粘合部分。
PTC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或聚乙烯。
导电性粘合部分可以具有10微米或更小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极接片可以被设置为具有宽度和长度的金属带型构件,该电极接片可以包括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和电极接片延伸部分,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堆叠在未涂覆区域上,电极接片延伸部分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延伸到电极集流体的外侧,并且导电性粘合部分可以形成为具有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相同的形状和面积。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将包括正温度系数(PTC)材料的导电性粘合溶液涂覆在用于电极接片的金属板上;在电极接片金属板上形成离型膜以覆盖所涂覆的导电性粘合溶液;通过使导电性粘合溶液干燥而使导电性粘合溶液转变成导电性粘合部分;通过切开电极接片金属板来形成多个条;通过切割所述多个条来制造多个电极接片,导电性粘合部分和离型膜堆叠在所述多个电极接片中的每个电极接片中;从电极接片移除离型膜;以及将从其移除离型膜的电极接片粘结至电极集流体的一侧。
在涂覆导电性粘合溶液时,可以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安置涂覆区域和未涂覆区域,导电性粘合溶液沿竖向方向涂覆在涂覆区域上,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未涂覆在未涂覆区域处。
所述多个条可以被切割成使得在每个电极接片中包括涂覆区域中的一个涂覆区域和未涂覆区域中的一个未涂覆区域。
电极接片可以包括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和电极接片延伸部分,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堆叠在电极集流体上,电极接片延伸部分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延伸到电极集流体的外侧,并且涂覆区域的水平长度可以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的长度相同,并且未涂覆区域的水平长度与电极接片延伸部分的长度相同。
在将电极接片粘结至电极集流体的一侧时,电极接片可以被粘结至电极集流体的一侧中的未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未涂覆区域。
导电性粘合溶液可以以浆料的形式制造,该浆料还包括导电性材料和粘合剂材料。
PTC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或聚乙烯。
导电性粘合部分可以具有10微米或更小的厚度。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设置于电极接片与电极集流体之间的导电性粘合部分中包括有PTC材料,并且因此可以制造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该电极可以保证与异常操作状态比如过充电有关的安全性,同时在正常操作状态下不会增加电阻。
另外,用于电极接片的金属板——在该金属板中形成有导电性粘合部分和离型膜——被切开并切割成使得可以批量制造具有导电性粘合部分和离型膜的电极接片,而无需执行额外的焊接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的凝胶卷状电极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极组件在螺旋卷绕之前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正极接片焊接至常规正极集流体的情况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凝胶卷状电极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电极组件在螺旋卷绕之前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部分A的局部放大俯视平面图。
图7是图6的沿着线V-V’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8是图7中的部分C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极接片的立体图。
图10和图11提供用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描述。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的,在所有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修改。
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易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每个构型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而夸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
将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为“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其他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词语“在……上方”或“在……上面”意味着定位在对象部分的上方或下方,并且不一定意味着定位在对象部分的基于重力方向的上侧。
另外,除非明确进行相反的描述,否则词语“包括(comprise)”以及诸如“包括(comprises)”或“包括(comprising)”之类的变型将被理解为意指包括所陈述的元件但不排除任何其他元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短语“在平面上”意味着从顶部观察目标部分,并且短语“在横截面上”意味着从侧面观察通过竖向切割目标部分而形成的横截面。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凝胶卷状电极组件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电极组件在螺旋卷绕之前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中的部分A的局部放大俯视平面图。图7是图6的沿着线V-V’截取的横截面图。图8是图7中的部分C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
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0包括一对电极和设置在所述一对电极之间的分隔膜230。所述一对电极包括正极210和负极220。为了便于描述,在图5中图示了螺旋卷绕之前的电极组件200。参照图5,正极210、分隔膜230和负极220被设置成呈片材的形式并顺序地堆叠。这种电极组件200与电解质一起接纳在外部材料(未示出)中并且被密封,使得可再充电电池被制造。
正极210的构型和负极220的构型彼此类似或相同,并且因此,将参照图5对正极210进行主要描述。
参照图5,正极210包括形成为片状的正极集流体211和形成在正极集流体21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213。正极集流体211包括正极未涂覆区域215,正极未涂覆区域215是未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213的部分。如图中示出的,为了确保容量,正极活性材料层213优选地形成在正极集流体211的两侧处。正极活性材料层213被涂覆在正极集流体211的一部分上,并且如图5中示出的,正极活性材料层213可以被涂覆在除了正极集流体211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处的矩形形状区域之外的正极集流体211上。未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213的部分对应于正极未涂覆区域215。与在正极集流体211的两侧上形成正极未涂覆区域215的常规情况不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正极未涂覆区域215仅形成在正极集流体211的一侧上。正极接片240粘结至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并且因此,正极接片240和正极210彼此电连接。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正极接片240可以通过导电性粘合部分粘结至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并且这将在后面参照图7进行描述。
由于正极接片240不是通过使用焊接而是通过导电性粘合部分250来粘结,因此可以仅在电极集流体的一侧上形成正极未涂覆区域215,而不会对正极活性材料层213造成损坏。因此,可以增加正极活性材料层213的区域,并且因此,可以增加活性材料的量,从而增加可再充电电池的容量。特别地,在电池的高输出模型中,电极接片的数目增加,并且因此,与常规情况相比,电池的容量可以显著增加。
然而,正极未涂覆区域215的位置和形状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被修改。例如,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在正极集流体2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处形成为矩形形状区域。替代性地,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可以在正极集流体211的中心处形成为矩形形状区域。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正极未涂覆区域215示例性地从正极集流体211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但是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可以形成为仅在与正极接片240叠置的区域处具有最小尺寸。类似于上述正极210,负极220包括片状的负极集流体221和形成在负极集流体221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23。关于上述正极210的内容可以适用为与负极220相关的构成元素。
参照图5,正极未涂覆区域215设置在正极集流体211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处,并且负极未涂覆区域225设置在负极集流体221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处。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和负极未涂覆区域225彼此相对设置。然而,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和负极未涂覆区域225的位置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相同或者它们可以彼此叠置。
铝主要用作正极集流体211的材料。另外,正极集流体211可以由不锈钢、镍、钛、烧结碳或铝形成,或由经碳、镍、钛或银进行表面处理的不锈钢形成。此外,在不引起可再充电电池的化学变化的情况下,对正极集流体211的使用没有限制,只要它是具有高导电性的材料即可。
作为负极集流体221的材料,主要使用铜。除此之外,负极集流体221可以由不锈钢、铝、镍、钛、烧结碳或铜形成,或由经碳、镍、钛、银等表面处理过的不锈钢形成,或者可以使用铝-镉合金等。
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213的正极活性材料是锂基活性材料,并且可以代表性地使用诸如LiCoO2、LiNiO2、LiMnO2、LiMn2O4、LiFePO4、或Li1+zNi1-x-yCoxMyO2(0≤x≤1、0≤y≤1、0≤x+y≤1、0≤z≤1,并且M是诸如Al、Sr、Mg、La、Mn等金属)之类的金属氧化物。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223的负极活性材料是碳基活性材料,并且可以使用结晶碳、无定形碳、碳复合材料或碳纤维、锂金属、锂合金等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除了活性材料之外,正极活性材料层213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23还可以包括结合剂和导电性材料。提供结合剂以使活性材料颗粒彼此适当地结合并且使活性材料适当地结合至集流体,并且粘合剂代表性地包括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聚氯乙烯、聚氟乙烯,也可以使用包括环氧乙烷、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脂丁苯橡胶、环氧树脂、尼龙等的聚合物,但是结合剂不限于此。使用导电性材料以向电极施加导电性,并且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只要该材料不会在要配置的电池中引起化学变化,并且该材料是电子导电性材料。作为示例,可以使用下列导电性材料,其包括:碳基材料,比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炭黑、乙炔黑、科琴黑(Ketjen black)、碳纤维等;金属基材料,比如铜、镍、铝、银等的金属粉末或金属纤维;导电聚合物,比如聚亚苯基衍生物等;或者其混合物。
分隔膜230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是多孔材料。分隔膜230可以由诸如多孔聚烯烃膜、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偏二氟乙烯-三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环氧乙烷、醋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醋酸丙酸纤维素、氰乙基支链淀粉、氰乙基聚乙烯醇、氰乙基纤维素、氰乙基蔗糖、支链淀粉、羧甲基纤维素、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聚缩醛、聚酰胺、聚醚醚酮、聚醚砜、聚苯醚(PPO)、聚苯硫醚、聚乙烯萘之类的多孔聚合物膜、非织造膜、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膜或其混合物形成。
无机颗粒可以沉降到分隔膜230的横截面或两侧。无机颗粒优选为具有5或更大的高介电常数的无机颗粒,并且更优选地为具有10或更大的介电常数以及低密度的无机颗粒。因此,它可以容易地使在电池单元中移动的锂离子转移。5或更大的高介电常数不受限制地包括例如Pb(Zr、Ti)O3(PZT)、Pb1-xLaxZr1-yTiyO3(PLZT)、Pb(Mg3Nb2/3)O3-PbTiO3(PMN-PT)、BaTiO3、HfO2、SrTiO3、TiO2、Al2O3、ZrO2、SnO2、CeO2、MgO、CaO、ZnO、Y2O3或其混合物。
参照图5和图6,正极接片240可以是具有预定宽度和长度的金属带型构件。正极接片240在与正极集流体211的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叠置的同时与正极未涂覆区域215电连接。具体地,正极接片240包括堆叠在正极集流体211上的正极接片叠置部分241、以及从正极集流体211的在正极接片叠置部分241中的一个端部向外侧突出的正极接片延伸部分242。
正极接片叠置部分241固定至正极集流体211的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固定有正极接片240的正极210与分隔膜230和负极220顺序堆叠,然后与分隔膜230和负极220螺旋卷绕,并且因此正极接片241与正极210和分隔膜230叠置。
如图7中示出的,正极接片240不是通过焊接而是通过导电性粘合部分250附接至正极集流体211的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因此,正极210和正极接片240彼此电连接。导电性粘合部分250具有粘合剂性能,并且因此将正极接片240固定至正极集流体211。
具体地,导电性粘合部分250可以具有与正极接片叠置部分241的形状和面积相同的形状和面积。导电性粘合部分250需要能够满足最小所需粘合力的长度或面积。然而,在高输出模型的情况下,当正极接片叠置部分241具有窄的面积时,由于电流集中,温度可能会局部升高,并且因此,导电性粘合部分250的面积形成为与接触正极集流体211的正极接片叠置部分241的整个面积相同。
参照图8,导电性粘合部分250包括粘合剂材料251、导电性材料252和PTC材料253。粘合剂材料251不应当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并且粘合剂材料251优选为例如丙烯酸酯基材料。粘合剂材料251可以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98:2,或丙烯酸乙基己酯/丙烯酸=98:2。
正极接片240可以由与正极集流体211的类型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材料可以是铝。在这种情况下,正极210中的导电性粘合部分250的导电性材料252可以优选为铝颗粒、碳纳米管(CNT)和炭黑中的一者。特别地,铝颗粒是优选的。因此,可以在正极接片240、导电性粘合部分250与正极集流体211之间提供由铝材料形成的电流路径,而不会引起接触电阻增加。铝颗粒可以是球形颗粒。
负极接片260可以由与负极集流体221的类型相同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负极接片260可以由铜制成。在这种情况下,负极220中的导电性粘合部分的导电性材料(未示出)优选为CNT、炭黑和铜颗粒中的一者。特别地,铜颗粒是优选的。因此,可以在负极接片260、导电性粘合部分(未示出)与负极集流体221之间提供基于铜材料的电流路径,而不会引起接触电阻。
与不包括PTC材料253的情况相比,在可再充电电池的正常操作状态下,导电性粘合部分250具有下述导电性水平:在该水平处,由于借助于具有低电阻的导电性材料252的电路径,电阻不会大大增加。
PTC材料253由在电池的内部温度升高时电阻快速增加的材料形成。当电池的内部温度由于诸如过充电、过放电等异常操作条件而升高时,包括在导电性粘合部分中的PTC材料的电阻快速增加。导电性粘合部分的电阻增加导致电池达到端电压,使得可以保证可再充电电池的与异常操作条件有关的稳定性。
PTC材料253可以由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加的任何材料形成。例如,PTC材料253可以由硅橡胶或聚乙烯制成。
由粘合剂材料251、导电性材料252和PTC材料253形成的导电性粘合部分250可以以浆料的形式施加在电极集流体与电极接片之间。由于导电性粘合部分250设置成呈浆料的形式,因此可以更容易地调节导电性粘合部分250的厚度,或者可以调节导电性粘合部分250中的PTC材料253的含量。
随着PTC材料253的含量增加,在异常操作状态下电阻更快速地增加,使得电池迅速达到端电压,同时,PTC材料253在电池中充当电阻,从而使电池的性能劣化。有必要根据使用电池的领域适当地调节两者,并且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无论要制造的电池如何,可以通过调节浆料厚度或PTC材料253的含量来自由地调节达到与过充电、过放电等有关的端电压的程度以及导电性粘合部分250的电阻值,从而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在常规PTC元件的情况下操作温度是预定的,因此存在制造工艺复杂且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因为对于要制造的每个电池而言,该元件需要在PTC的操作温度不同时被不同地制造。然而,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调节浆料厚度或PTC材料253的含量来更简单地调节PTC操作温度。
另外,由于导电性粘合部分250以浆料的形式被涂覆,所以粘合剂材料251、导电性材料252和PTC材料253可以均匀地分散而不是集中到特定部分,并且因此,可以有效地保证电导率、粘合程度和达到端电压的程度。
粘合剂材料251、导电性材料252和PTC材料253相对于导电性粘合部分250的重量比分别优选地固定为40%、30%至50%和10%至30%。
导电性粘合部分250可以在电池中充当电阻,并且因此,导电性粘合部分250优选地具有10微米或更小的厚度。
如参照图3所描述的,常规地,将未涂覆活性材料层的未涂覆区域设置在电极集流体的两侧处,然后将接片焊接至未涂覆区域,但是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片通过导电性粘合部分250而不是通过焊接粘结至未涂覆区域,并且因此,如图5至图7中示出的,即使在正极集流体211的一侧上完整地涂覆正极活性材料层213时,正极接片240也可以通过在另一侧上形成正极未涂覆区域215来形成。因此,不需要在与粘接有正极接片24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中形成未涂覆区域,并且因此可以保证足够的容量。正极210的构型和负极220的构型彼此类似或相同,并且因此,负极220也保证足够的电池容量。
当设置用于保证与过充电、外部短路、钉穿透、局部损坏等有关的稳定性的PTC材料253被包括在含有活性材料的电极层中时,活性材料的减少量与PTC材料253所占据的空间一样多,并且电池容量减小。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PTC材料253设置在电极集流体211与电极接片240以及电极集流体221与电极接片260之间的导电性粘合部分250中,从而使由于活性材料的减少而引起的电池效率劣化最小化。
另外,由于在电极集流体211与电极接片240以及电极集流体221与电极接片260之间设置有PTC材料253,因此可以对于温度升高进行更敏感的反应。可以通过非常小的温度差来确定电池在诸如过充电等异常操作状态下的爆炸。因此,PTC材料253不是安置在电极组件200的外部而是安置在导电性粘合部分250中,使得PTC材料253可以对于温度更敏感地反应,并且可以通过使端电压的到达点提前来进一步确保电池的稳定性。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极接片的立体图。图9的电极接片360是以上所描述的正极接片240或负极接片260,并且图9的电极接片360可以用在电极组件200的制造中。
参照图9,电极接片360与电极组件电连接,同时与电极组件叠置,并且电极接片360被设置为具有宽度和长度的金属带型构件。电极接片360包括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和电极接片延伸部分362,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堆叠在电极组件上,电极接片延伸部分362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延伸到电极组件的外侧。导电性粘合部分370和离型膜380堆叠在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上,导电性粘合部分370和离型膜380具有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相同的形状和面积。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制造能够批量生产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图10和图11提供用于描述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通过将粘合剂材料、导电性材料和PTC材料混合,以浆料的形式制造导电性粘合溶液。如先前所描述的,粘合剂材料不应当与电解质溶液反应,例如,丙烯酸酯基材料是优选的。PTC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它是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材料即可。例如,PTC材料可以是硅橡胶或聚乙烯。
参照图10,将导电性粘合溶液涂覆在接片金属板359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中示出的,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安置涂覆区域374和未涂覆区域376,在涂覆区域374处沿竖向方向涂覆导电性粘合溶液,在未涂覆区域376处未涂覆导电性粘合溶液。涂覆区域374的水平长度a和图9的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的长度彼此相等,并且未涂覆区域376的水平长度b和图9的电极接片延伸部分362的长度彼此相等。如所描述的,涂覆区域374不是在整个接片金属板359上形成,而是以条纹的图案形成。为此,可以使用与用于涂覆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方法类似的狭缝型挤压式涂覆方式(slot die coating)或通过在其上安置诸如棒状件等阻挡膜覆盖未涂覆区域376时喷洒导电性粘合溶液的方法。
接下来,将覆盖涂覆区域374和未涂覆区域376的离型膜堆叠在接片金属板359上。
然后,使涂覆区域374的导电性粘合溶液干燥,使得形成导电性粘合部分370。
接下来,如图11中示出的,根据电极接片360的宽度,沿着竖向方向将接片金属板359切开成若干条359’。
接下来,如图9中示出的,当条359’被切割成使得在每个条359’中包括涂覆区域374中的一个涂覆区域374和未涂覆区域376中的一个未涂覆区域376时,可以形成具有与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相同的形状和面积的多个电极接片360,在所述多个电极接片360中的每个电极接片360中,导电性粘合部分370和离型膜380堆叠在电极接片叠置部分361上。
在电极组件200的制造过程中,提供卷轴形条359’,然后在卷绕机中将其切割成使得在每个条359’中包括涂覆区域374中的一个涂覆区域374和未涂覆区域376中的一个未涂覆区域376,使得形成电极接片360,然后移除离型膜380以将导电性粘合部分370安置在正极未涂覆区域215和/或负极未涂覆区域225上。如所描述的,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可以在不执行焊接的情况下将电极接片360结合至电极集流体,从而制造电极组件200。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接片可以代替需要焊接方法的常规电极接片,并且因此可以用在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制造中。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接片被设置为粘合剂接片,并且因此在剥离离型膜之后将电极接片结合至电极集流体,从而简单地制造可再充电电池,而无需执行常规的复杂的焊接过程。由于在电极组件的常规制造过程中要进行额外的超声焊接以将电极接片附接至集流体,因此产生与焊接相关的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并且效率降低。在本发明中,这样的问题通过使用附接有离型膜的电极接片来解决。
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制造的本发明的电极组件能够在不损坏活性材料层的情况下使电极接片与电极集流体之间的连接成为可能。未涂覆区域可以仅在集流体的一侧上形成,从而增加可再充电电池的容量。另外,用于确保稳定性的PTC材料可以不安置在电极层中,而是安置在电极集流体与电极接片之间的导电性粘合部分中,从而使由于活性材料的减少而引起的电池单元效率的劣化最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改进了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因此可以制造在保证与诸如过充电和外部短路之类的异常操作情况有关的稳定性的同时能够使电池容量方面的限制最小的可再充电电池。特别地,在电极接片的数目增加的高输出模型中,电流阻挡的效果和电池容量的提高变得更加明显。
尽管已经结合目前被认为是实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旨在涵盖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包括的各种修改和等效布置结构。
附图标记
200:电极组件
250、370:导电性粘合部分
251:粘合剂材料
252:导电性材料
253:PTC材料

Claims (15)

1.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电极集流体;
未涂覆区域,在所述未涂覆区域中未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并且所述未涂覆区域设置在所述电极集流体的一侧上;
电极接片,所述电极接片设置在所述未涂覆区域中;以及
导电性粘合部分,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设置在所述未涂覆区域与所述电极接片之间,
其中,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包括正温度系数(PTC)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还包括粘合剂材料和导电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粘合剂材料、所述导电性材料和所述正温度系数材料以浆料的形式形成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正温度系数材料是硅橡胶或聚乙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具有10微米或更小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接片被设置为具有宽度和长度的金属带型构件,
所述电极接片包括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和电极接片延伸部分,所述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堆叠在所述未涂覆区域上,所述电极接片延伸部分从所述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延伸到所述电极集流体的外侧,并且
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电极接片叠置部分相同的形状和面积。
7.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8.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
将包括正温度系数(PTC)材料的导电性粘合溶液涂覆在用于电极接片的金属板上;
在用于所述电极接片的金属板上形成离型膜以覆盖所涂覆的导电性粘合溶液;
通过使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干燥而使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转变成导电性粘合部分;
通过切开用于所述电极接片的金属板来形成多个条;
通过切割所述多个条来制造多个电极接片,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和所述离型膜堆叠在所述多个电极接片中的每个电极接片中;
从所述电极接片移除所述离型膜;以及
将从其移除所述离型膜的所述电极接片粘结至电极集流体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在涂覆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时,沿着水平方向交替地安置涂覆区域和未涂覆区域,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沿竖向方向涂覆在所述涂覆区域上,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未涂覆在所述未涂覆区域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条被切割成使得在每个电极接片中包括所述涂覆区域中的一个涂覆区域和所述未涂覆区域中的一个未涂覆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电极接片包括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和电极接片延伸部分,所述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堆叠在所述电极集流体上,所述电极接片延伸部分从所述电极接片叠置部分延伸到所述电极集流体的外侧,并且
所述涂覆区域的水平长度与所述电极接片叠置部分的长度相同,并且所述未涂覆区域的水平长度与所述电极接片延伸部分的长度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在将所述电极接片粘结至所述电极集流体的一侧时,所述电极接片被粘结至所述电极集流体的一侧中的未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未涂覆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性粘合溶液以浆料的形式制造,所述浆料还包括导电性材料和粘合剂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正温度系数材料是硅橡胶或聚乙烯。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性粘合部分具有10微米或更小的厚度。
CN201980012830.7A 2018-06-20 2019-04-15 在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具有改进的连接结构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17129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71079A KR102417105B1 (ko) 2018-06-20 2018-06-20 개선된 전극 탭과 집전체 연결 구조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18-0071079 2018-06-20
PCT/KR2019/004513 WO2019245144A1 (ko) 2018-06-20 2019-04-15 개선된 전극 탭과 집전체 연결 구조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2946A true CN111712946A (zh) 2020-09-25

Family

ID=68982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2830.7A Pending CN111712946A (zh) 2018-06-20 2019-04-15 在电极接片与集流体之间具有改进的连接结构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15177B2 (zh)
EP (1) EP3739672A4 (zh)
KR (1) KR102417105B1 (zh)
CN (1) CN111712946A (zh)
WO (1) WO20192451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1718A (zh) * 2021-11-01 2022-03-11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箔材集流体的极片制备方法、极片及软包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1769B (zh) * 2020-09-25 2022-03-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552136A (zh) * 2020-11-20 2022-05-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源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3410528A (zh) * 2021-08-04 2021-09-17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极耳锂电池及其封装制备工艺
CN114374000A (zh) * 2022-01-12 2022-04-19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储能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1602A (ja) * 1999-05-17 2000-11-30 Nec Home Electronics Ltd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20010018147A1 (en) * 1998-09-21 2001-08-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
CN1728419A (zh) * 2004-07-29 2006-02-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以及使用其的锂可再充电电池
WO2017175480A1 (ja) * 2016-04-05 2017-10-1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三次元集積積層回路製造用シートおよび三次元集積積層回路の製造方法
CN207009539U (zh) * 2017-07-10 2018-02-1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及电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270A (ja) 2003-02-20 2004-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Ptc素子を備えた電池極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KR100726065B1 (ko) 2004-12-22 2007-06-08 에스케이 주식회사 고출력 리튬 단전지 및 고출력 리튬 단전지를 구비한고출력 리튬 전지 팩
KR100709882B1 (ko) * 2005-11-29 2007-04-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288452B2 (ja) * 2008-05-21 2013-09-11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EP2596539B1 (en) * 2010-07-22 2019-03-27 Bathium Canada Inc. Current collecting terminal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KR101383804B1 (ko) 2012-06-08 2014-04-09 지에스에너지 주식회사 적층 박막 전지
KR101627360B1 (ko) 2013-07-31 2016-06-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단전을 위한 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이차전지
US10608289B2 (en) 2014-12-16 2020-03-31 Lg Chem,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containing PTC material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ed thereby
JP2016181469A (ja) * 2015-03-25 2016-10-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の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検査方法
KR101945901B1 (ko) 2015-03-26 2019-02-0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7022060A (ja) * 2015-07-15 2017-01-2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KR20170060937A (ko) * 2015-11-25 2017-06-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7130320A (ja) 2016-01-19 2017-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18147A1 (en) * 1998-09-21 2001-08-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
JP2000331602A (ja) * 1999-05-17 2000-11-30 Nec Home Electronics Ltd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728419A (zh) * 2004-07-29 2006-02-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以及使用其的锂可再充电电池
WO2017175480A1 (ja) * 2016-04-05 2017-10-1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三次元集積積層回路製造用シートおよび三次元集積積層回路の製造方法
CN207009539U (zh) * 2017-07-10 2018-02-1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及电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世敏: "《简明精细化工大辞典》",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s: 648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1718A (zh) * 2021-11-01 2022-03-11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箔材集流体的极片制备方法、极片及软包电池
CN114171718B (zh) * 2021-11-01 2024-03-19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箔材集流体的极片制备方法、极片及软包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43303A (ko) 2019-12-30
EP3739672A4 (en) 2021-04-21
US12015177B2 (en) 2024-06-18
US20200403211A1 (en) 2020-12-24
KR102417105B1 (ko) 2022-07-04
WO2019245144A1 (ko) 2019-12-26
EP3739672A1 (en) 202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5177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between current collector and electrode tab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912190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れを含む二次電池及び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KR101766871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 그의 제조방법,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및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465164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US9136556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of novel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the same
JP6316207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れを含む二次電池及び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WO2017014245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888928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condary battery
US10547090B2 (en) Battery cell including electrode lead containing gas adsorbent
JP200003074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要素
KR101752373B1 (ko) 전극 복합체,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및 케이블형 전지 이차전지
KR102259381B1 (ko) 바이폴라 전극을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이차전지
EP3739671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between current collector and electrode tab,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829856B1 (ko) 길이방향으로 연장된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및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4381176B2 (ja) 薄膜固体二次電池
KR20170093753A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US2022016607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654680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TWI429128B (zh) 具新穎結構之電極組件及其製備方法
KR20040079866A (ko) 리튬이온 2차전지
JP2021039818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240033576A (ko) 젤리롤 타입 배터리 셀
CN111033819A (zh) 电极及利用其的二次电池和电极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0

Address after: Seoul City, Korea

Applicant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CHEM,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