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7429A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7429A
CN111697429A CN202010151174.3A CN202010151174A CN111697429A CN 111697429 A CN111697429 A CN 111697429A CN 202010151174 A CN202010151174 A CN 202010151174A CN 111697429 A CN111697429 A CN 111697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end side
axis
enlarged portion
spark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11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7429B (zh
Inventor
伴谦治
后泽达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97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7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7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7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6Covers forming a part of the plug and protecting it against adverse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arthed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9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4Sparking plugs having electrodes arranged in a partly-enclosed ignition cha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燃烧的火花塞。火花塞具备帽部,该帽部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连接,从前端侧覆盖中心电极及接地电极的端部,并且在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帽部在第一假想直线与第二假想直线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第一假想直线是通过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并与轴线垂直的直线,第二假想直线是通过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并与轴线垂直的直线。

Description

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形成副室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形成副室的火花塞(例如专利文献1)。这种火花塞将形成有贯通孔的帽部连接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火花塞对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流入到帽部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进行点火,利用通过燃烧产生的膨胀压力而将包含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向燃烧室喷射,通过该喷流使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急速地燃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3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帽部的壁厚从帽部的后端侧至前端侧大致恒定,因此帽部的前端侧的部位容易变冷,包含火焰的气流的热能容易被帽部夺去。因此,存在从贯通孔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能量下降,燃烧室内的燃烧速度下降或失火等燃烧不稳定的问题点。
本发明为了解决该问题点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燃烧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火花塞具备:筒状的主体配件,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着轴线延伸;中心电极,被绝缘保持在主体配件的内侧;接地电极,与主体配件电连接,在中心电极与接地电极自身的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及帽部,与主体配件的前端部连接,从前端侧覆盖中心电极及接地电极的端部,并且在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帽部在第一假想直线与第二假想直线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第一假想直线是通过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且与轴线垂直的直线,第二假想直线是通过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且与轴线垂直的直线。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在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与帽部的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之间,存在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在扩大部中,随着从前端侧靠近后端侧而不易向后端侧导热,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热容量增大。由此,能够避免扩大部的前端侧的温度过度下降。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热能。
此外,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因此能够加快扩大部的前端侧的气流的速度。由此能够确保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动能。由于能够确保喷流的热能及动能,因此能够使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稳定地燃烧。
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表示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线由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构成。由此,在扩大部的内表面不易形成突起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突起部分的过热,因此除了第一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向帽部的内侧流入的可燃混合气的以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突起部分为引燃源的过早引燃(提前点火)。
根据第三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在帽部的内表面的前端最小。由此,与扩大部的前端的部位的热容量相比,能够减小包含帽部的内表面的前端的部位的热容量,因此能够使包含帽部的内表面的前端的部位的温度容易下降。由此,除了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向帽部的内侧流入的可燃混合气的以帽部的内表面的前端为引燃源的提前点火。
根据第四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在包含轴线的截面中,从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在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最小。由此,能够减小包含帽部的内表面的前端的部位中的包含外表面的前端的部位的热容量,因此能够使包含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的部位的温度容易下降。由此,除了第三方案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的以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为引燃源的提前点火。
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呈平面,因此能够抑制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的过热。由此,除了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效果以外,还能够抑制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的以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为引燃源的提前点火。
根据第六方案记载的火花塞,帽部在贯通孔的后端与扩大部之间形成有笔直部,被笔直部包围的区域的与轴线垂直的截面积在笔直部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面积相同,因此在笔直部能够抑制气流的损失并使气流加速。由于能够确保向燃烧室喷射的喷流的动能,因此除了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效果以外,还能够使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稳定地燃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放大了图1中的II所示的部分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中,将纸面下侧称为火花塞10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为火花塞10的后端侧(在图2~图5中也相同)。图1图示出火花塞10的前端侧的部位的包含轴线O的截面。如图1所示,火花塞10具备:绝缘体11、中心电极13、主体配件20、接地电极30及帽部40。
绝缘体11是形成有沿着轴线O的轴孔12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由机械特性和高温下的绝缘性优异的氧化铝等陶瓷形成。在绝缘体11的轴孔12的前端侧配置有中心电极13。中心电极13在轴孔12内与端子配件14电连接。端子配件14是供高压线缆(未图示)连接的棒状的部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素钢等)形成。端子配件14固定于绝缘体11的后端。
主体配件20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素钢等)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主体配件20具备: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21的前端部22;在前端部22的后端侧相邻的座部23;及在座部23的后端侧形成的工具卡合部24。外螺纹21与发动机1的螺纹孔2螺合。座部23是用于堵住发动机1的螺纹孔2与外螺纹21之间的间隙的部位,外径形成得比外螺纹21的外径大。工具卡合部24在外螺纹21向发动机1的螺纹孔2紧固时供扳手等工具卡合。
接地电极30是由以镍等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电极30配置于外螺纹21的位置,贯通前端部22而向前端部22的内侧突出。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与中心电极13相向。在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连接有帽部40。
帽部40是从前端侧覆盖中心电极13及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的部位。帽部40由以镍等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材料形成。在帽部40的比接地电极30靠前端侧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1。在通过外螺纹21将火花塞10安装于发动机1的螺纹孔2的状态下,帽部40向发动机1的燃烧室3露出。贯通孔41使帽部40形成的副室42与燃烧室3连通。
图2是放大了图1中的II所示的部分的包含火花塞10的轴线O的剖视图。在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在外螺纹21的部位形成有朝着径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凹部25。在前端部22,在凹部25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比凹部25细的孔26。孔26沿着径向贯通前端部22。插入于孔26的接地电极30通过熔融部27而接合于前端部22。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在与中心电极13之间形成火花间隙33。接地电极30接合于主体配件20的外螺纹21的部位,因此接地电极30的热量从外螺纹21向发动机1传递。
帽部40的外表面43形成为球冠状,内表面44形成为圆锥状。在帽部40,通过贯通孔41在外表面43形成有外侧开口端45,在内表面44形成有内侧开口端46。贯通孔41随着从内侧开口端46靠近外侧开口端45而向前端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贯通孔41的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全部位于与轴线O垂直的平面上。帽部40经由熔融部48而接合于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
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帽部40在通过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的前端32且与轴线O垂直的第一假想直线49和通过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且与轴线O垂直的第二假想直线50之间的区域51存在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第二扩大部55位于比第一扩大部53靠前端侧处。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是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部位。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是连结区域51内的外表面43上的点与内表面44上的点而得到的线段中的最短的线段的长度。
在帽部40的区域51中,除了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以外,还存在第一笔直部52、第二笔直部54及第三笔直部56。从后端侧向前端侧按照第一笔直部52、第一扩大部53、第二笔直部54、第二扩大部55及第三笔直部56的顺序排列。熔融部48的前端与第一笔直部52相接。
第一扩大部53在第一笔直部52的前端侧相邻,第二笔直部54在第一扩大部53的前端侧相邻。第二扩大部55在第二笔直部54的前端侧相邻,第三笔直部56在第二扩大部55的前端侧相邻。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与第三笔直部56相接。
被第一笔直部52包围的第一内侧区域57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在第一笔直部52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相同。第一内侧区域57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是与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的前端32的副室42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相同的面积
被第一扩大部53包围的第二内侧区域58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被第二笔直部54包围的第三内侧区域59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在第二笔直部54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相同。被第二扩大部55包围的第四内侧区域60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被第三笔直部56包围的第五内侧区域61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在第三笔直部56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相同。
副室42中的比第五内侧区域61靠前端侧的前端区域62包含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前端区域62的后端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小于第一扩大部53的后端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内表面44的前端63为球冠状的弯曲面的一部分。内表面44的前端63与贯通孔41的内侧开口端46分离。内表面44的前端63位于轴线O上。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在内表面44的前端63处最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在帽部40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与内表面44的前端63之间最小。外表面43的前端64成为与轴线O垂直的平面。
火花塞10通过火花间隙33处的放电,而对从燃烧室3通过贯通孔41流入到帽部40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进行点火。利用通过该燃烧产生的膨胀压力而将包含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41向燃烧室3喷射,通过喷流使燃烧室3内的可燃混合气燃烧。
火花塞10在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的前端32与帽部40的多个贯通孔41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之间的区域51,存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的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在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中,随着从前端侧靠近后端侧而不易向后端侧导热,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热容量增大。由此,在发动机1的负载较低时等,能够避免第二扩大部55的前端侧的温度过度下降。由此能够确保向燃烧室3喷射的喷流的热能。
此外,被第一扩大部53包围的第二内侧区域58及被第二扩大部55包围的第四内侧区域60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分别减小,因此能够加快第二扩大部55的前端侧的包含火焰的气流的速度。由此能够确保向燃烧室3喷射的喷流的动能。其结果是,通过高能量的喷流抑制燃烧室3内的燃烧速度的下降或失火等,能够使燃烧室3内的可燃混合气急速地燃烧。
在第一扩大部53与第二扩大部55之间夹有第二笔直部54,因此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度变化。其结果是,能够使副室42内容易产生紊流。由此,能够提高副室42内的燃烧速度。
火花塞10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在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最小。由此,与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的前端的部位的热容量相比,能够减小包含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的部位的热容量,因此能够通过放射等使包含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的部位的温度容易下降。由此,能够抑制在发动机1的负载较高时等,从燃烧室3通过贯通孔41而流入到帽部40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的以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为引燃源的过早引燃(提前点火)。
火花塞10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从帽部40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的最短距离在帽部40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处最小。由此,能够减小包含帽部40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的部位中的包含外表面43的前端64的部位的热容量,因此能够通过放射等容易地使帽部40的包含外表面43的前端64的部位的温度下降。由此,能够抑制在发动机1的负载较高时等,燃烧室3内的可燃混合气的以帽部40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为引燃源的提前点火。
火花塞10的帽部40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呈平面,因此与如球冠那样外表面43的前端变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帽部40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的过热。由此,能够抑制在发动机1的负载较高时等,燃烧室3内的可燃混合气的以帽部40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为引燃源的提前点火。
帽部40在贯通孔41的后端47与第二扩大部55之间形成有第三笔直部56。被第三笔直部56包围的第五内侧区域61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在第三笔直部56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面积相同,因此在第三笔直部56能够抑制气流的损失并使气流加速。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向燃烧室3喷射的喷流的动能,因此能够使燃烧室3内的可燃混合气稳定地燃烧。
参照图3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帽部40形成有多个扩大部(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帽部71形成一个扩大部73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火花塞70的包含轴线O的剖视图。图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是火花塞70的由II(参照图1)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在图4及图5中也相同)。
火花塞70的帽部71经由熔融部48而接合于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在帽部71,通过贯通孔41在外表面43形成外侧开口端45,在帽部71的内表面72形成内侧开口端46。
帽部71在区域51存在扩大部73。在扩大部73中,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从帽部71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72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熔融部48的前端与扩大部73相接。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与扩大部73相接。被扩大部73包围的内侧区域74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副室42中的比内侧区域74靠前端侧的前端区域75包含帽部71的内表面72的前端63。
在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中,表示扩大部73的内表面72的线由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构成。在扩大部73的内表面72没有较大的拐点,因此在扩大部73的内表面72不易形成突起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扩大部73的内表面72的突起部分的过热,因此能够抑制从燃烧室3通过贯通孔41而流入至帽部71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的以扩大部73的内表面72的突起部分为引燃源的提前点火。另外,在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中,表示扩大部73的内表面72的线的曲率半径优选在扩大部73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完全相同。
参照图4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帽部40的第一扩大部53与第二扩大部55之间形成第二笔直部54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帽部81的扩大部84形成与轴线O垂直的垂直面83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火花塞80的包含轴线O的剖视图。
火花塞80的帽部81经由熔融部48而接合于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在帽部81的内表面82的一部分存在与轴线O垂直的圆环状的垂直面83。在帽部81,通过贯通孔41在外表面43形成外侧开口端45,在帽部81的内表面82形成内侧开口端46。
帽部81在区域51存在扩大部84。熔融部48的前端与扩大部84相接。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与扩大部84相接。被扩大部84包围的内侧区域85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副室42中的比内侧区域85靠前端侧的前端区域86包含帽部81的内表面82的前端63。
在扩大部84存在垂直面83。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在垂直面83上的各点处,从包含垂直面83的直线83a与外表面43的交点43a至垂直面83(内表面82的一部分)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垂直面83的径方向的外侧靠近内侧而增大。在扩大部84中,比交点43a靠前端侧的外表面43的各点与内表面82的最短距离大于比交点43a靠后端侧的外表面43的各点与内表面82的最短距离。由此,在扩大部84中,从帽部81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82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
第三实施方式的火花塞80具备扩大部84,因此可得到与具备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扩大部84存在垂直面83,因此能够使副室42内容易产生紊流。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副室42内的燃烧速度。
参照图5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帽部40、71、81形成的多个贯通孔41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贯通孔93、97、99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以下的说明。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火花塞90的剖视图。
火花塞90的帽部91经由熔融部48而接合于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在帽部9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93、97、99。通过贯通孔93在帽部91的外表面43形成外侧开口端94,在帽部91的内表面92形成内侧开口端95。通过贯通孔97在内表面92形成内侧开口端98。通过贯通孔99在外表面43形成外侧开口端100,在内表面92形成内侧开口端101。内侧开口端95位于最前端侧处,内侧开口端101位于最后端侧处。贯通孔93、97、99随着从帽部91的内表面92靠近外表面43而向前端侧倾斜。
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帽部91在通过接地电极30的端部31的前端32且与轴线O垂直的第一假想直线49和通过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95的后端96且与轴线O垂直的第二假想直线103之间的区域104存在扩大部105。在扩大部105中,从帽部91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92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被扩大部105包围的第一内侧区域107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
笔直部106与扩大部105的前端侧相邻。笔直部106与贯通孔93、97、99中的位于最后端侧处的贯通孔99的内侧开口端101的后端102相接。被笔直部106包围的第二内侧区域108的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积在笔直部106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相同。副室42中的比第二内侧区域108靠前端侧的前端区域109包含帽部91的内表面92的前端63。
第四实施方式的火花塞90具备扩大部105及笔直部106,因此可得到与具备第二扩大部55及第三笔直部56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在扩大部105的内表面92中的笔直部106的附近存在向径向的内侧凸出的拐点,因此能够使副室42内容易产生紊流。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副室42内的燃烧速度。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能够容易地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的情况。例如帽部40、71、81、91的形状、贯通孔41、93、97、99的个数、形状、大小等能够适当设定。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主体配件20焊接帽部40、71、81、91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将前端闭合的筒状部件连接于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将筒状部件的前端部作为帽部。筒状部件以包围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在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的外螺纹与发动机1的螺纹孔2螺合。
作为在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连接筒状部件(帽部)的手段,例如能够在筒状部件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并向形成于前端部22的外螺纹21接合内螺纹。另外,能够将筒状部件的后端部与主体配件20的座部23通过焊接等进行接合。此外,能够在筒状部件的后端部形成凸缘,并将主体配件20的座部23与凸缘通过焊接等来进行接合。筒状部件能够由例如镍基合金等金属材料或氮化硅等陶瓷形成。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贯通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的接地电极30设置于外螺纹21的位置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以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的前端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帽部,在前端部22的前端面连接接地电极。接地电极的形状可以为直线状,也可以弯折。也可以在帽部接合接地电极。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贯通孔41、93、97、99的内侧开口端46、95、98、101在包含轴线O的平面出现于将帽部40、71、81、91切断的切口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以避免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出现的方式,使内侧开口端相对于轴线O的位置错开地在帽部40、71、81、91设置贯通孔。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与轴线O平行的平面生成切断帽部40、71、81、91的切口,并基于在该切口出现的内侧开口端来确定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的位置。因此基于确定出的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的位置,来确定包含轴线O的截面的区域51、104。从帽部40、71、81、91的外表面43至内表面44、72、82、92的最短距离基于包含轴线O的截面来测定。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帽部40、71、81、91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呈平面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帽部40、71、81、91的外表面43的前端64设为球冠状或圆锥状。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帽部40、71、81、91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为弯曲面的一部分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使帽部40、71、81、91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呈平面。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帽部40、71、81、91的内表面44的前端63与贯通孔41、93、97、99的内侧开口端46、95、98、101的前端分离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贯通孔41、93、97、99的内侧开口端46、95、98、101的前端与内表面44的前端63相接。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帽部40、71、81、91形成的贯通孔41、93的内侧开口端46、95的前端位于比帽部40、71、81、91的内表面44、72、82、92的前端63靠后端侧处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使轴线方向上的内侧开口端46、95的前端的位置与内表面44、72、82、92的前端63的位置一致。由此,副室42内的气流被顺畅地导入贯通孔41、93。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包含轴线O的截面中,表示扩大部105的内表面92的线具有向径向上的内侧凸出的拐点的情况,但是不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在表示扩大部105的内表面92的线的比向径向上的内侧凸出的拐点靠后端侧处设置向径向上的外侧凸出的拐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相同,当然能够在扩大部的内表面设置向径向上的外侧凸出的拐点。
另外,各实施方式分别可以将其他实施方式具有的结构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向该实施方式追加或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替换,或者删除该实施方式具有的结构的一部分,对该实施方式进行变形来构成。
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省略第一笔直部52而将第一扩大部53向后端侧延长至第一扩大部53与熔融部48相接为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省略第二笔直部54而使第一扩大部53与第二扩大部55连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省略第三笔直部56而将第二扩大部55向前端侧延长至第二扩大部55与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相接为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省略第一扩大部53及第二扩大部55中的一方,或者还追加扩大部。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在扩大部84与内侧开口端46的后端47之间设置笔直部。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然能够使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地设置多个垂直面83。
附图标记说明
10、70、80、90 火花塞
13 中心电极
20 主体配件
22 主体配件的前端部
30 接地电极
31 接地电极的端部
32 端部的前端
33 火花间隙
40、71、81、91 帽部
41、93、97、99 贯通孔
43 帽部的外表面
44、72、82、92 帽部的内表面
46、95、98、101 内侧开口端
47、96 内侧开口端的后端
49 第一假想直线
50、103 第二假想直线
51、104 区域
53 第一扩大部(扩大部)
55 第二扩大部(扩大部)
56 第三笔直部(笔直部)
58 第二内侧区域(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
60 第四内侧区域(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
61 第五内侧区域(被笔直部包围的区域)
63 内表面的前端
64 外表面的前端
73、84、105 扩大部
74、85 内侧区域(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
102 贯通孔的后端
106 笔直部
107 第一内侧区域(被扩大部包围的区域)
108 第二内侧区域(被笔直部包围的区域)
O 轴线

Claims (6)

1.一种火花塞,具备:
筒状的主体配件,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着轴线延伸;
中心电极,被绝缘保持在所述主体配件的内侧;
接地电极,与所述主体配件电连接,并在所述中心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自身的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及
帽部,与所述主体配件的前端部连接,从前端侧覆盖所述中心电极及所述接地电极的端部,并且在比所述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在包含所述轴线的截面中,
所述帽部在第一假想直线与第二假想直线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从所述帽部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最短距离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增大的扩大部,被所述扩大部包围的区域的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截面积随着从后端侧靠近前端侧而减小,
所述第一假想直线是通过所述接地电极的端部的前端且与所述轴线垂直的直线,所述第二假想直线是通过所述多个贯通孔的最前端侧的内侧开口端的后端且与所述轴线垂直的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在包含所述轴线的截面中,表示所述扩大部的内表面的线由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在包含所述轴线的截面中,所述最短距离在所述帽部的内表面的前端最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在包含所述轴线的截面中,所述最短距离在所述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最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帽部的外表面的前端呈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帽部具备在所述贯通孔的后端与所述扩大部之间形成的笔直部,
被所述笔直部包围的区域的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截面积在所述笔直部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面积相同。
CN202010151174.3A 2019-03-15 2020-03-06 火花塞 Active CN1116974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7985 2019-03-15
JP2019047985A JP6954944B2 (ja) 2019-03-15 2019-03-15 点火プラ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7429A true CN111697429A (zh) 2020-09-22
CN111697429B CN111697429B (zh) 2022-05-10

Family

ID=72289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1174.3A Active CN111697429B (zh) 2019-03-15 2020-03-06 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4244B2 (zh)
JP (1) JP6954944B2 (zh)
CN (1) CN111697429B (zh)
DE (1) DE1020202032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9844A1 (ja) * 2020-05-13 2021-11-1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7316253B2 (ja) * 2020-08-04 2023-07-2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11929594B1 (en) 2021-02-02 2024-03-12 Niterra Co., Ltd. Spark plug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27512A (en) * 1936-06-13 1938-08-23 H B Motor Corp Spark plug
US4930473A (en) * 1988-12-09 1990-06-05 Texas Ignitors Company, Inc. Swirl chamber and spark plug assembly
JPH0489864U (zh) * 1990-08-08 1992-08-05
JPH05504185A (ja) * 1990-02-06 1993-07-01 キャタピラ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内燃機関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れらに用いるノズル部材
CN102185255A (zh) * 2009-12-18 2011-09-14 博格华纳贝鲁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燃气内燃机的火花塞
CN202840241U (zh) * 2012-08-10 2013-03-27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CN104767123A (zh) * 2015-03-20 2015-07-08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JP2016062664A (ja) * 2014-09-16 2016-04-2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92409A (en) * 1939-05-11 1942-08-11 George K Stewar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102008062572A1 (de) * 2008-12-16 2010-06-17 Ge Jenbacher Gmbh & Co. Ohg Zündkerze
DE102009000956A1 (de) * 2009-02-18 2010-08-19 Robert Bosch Gmbh Laserzündkerze und Vorkammermodul hierfür
US9476347B2 (en) * 2010-11-23 2016-10-25 Woodward, Inc. Controlled spark ignited flame kernel flow in fuel-fed prechambers
US9500118B2 (en) * 2011-09-03 2016-11-22 Prometheus Applied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high power flame jets while reducing quenching and autoignition in prechamber spark plugs for gas engines
US9653886B2 (en) * 2015-03-20 2017-05-16 Woodward, Inc. Cap shielded ignition system
JP2017103179A (ja) * 2015-12-04 2017-06-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プラグ
DE102018105941B4 (de) * 2018-03-14 2021-09-02 Federal-Mogul Ignition Gmbh Zündkerzen-Zündspitze, Zündkerz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Zündkerzen-Zündspitz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27512A (en) * 1936-06-13 1938-08-23 H B Motor Corp Spark plug
US4930473A (en) * 1988-12-09 1990-06-05 Texas Ignitors Company, Inc. Swirl chamber and spark plug assembly
JPH05504185A (ja) * 1990-02-06 1993-07-01 キャタピラ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内燃機関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れらに用いるノズル部材
JPH0489864U (zh) * 1990-08-08 1992-08-05
CN102185255A (zh) * 2009-12-18 2011-09-14 博格华纳贝鲁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燃气内燃机的火花塞
CN202840241U (zh) * 2012-08-10 2013-03-27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JP2016062664A (ja) * 2014-09-16 2016-04-2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N104767123A (zh) * 2015-03-20 2015-07-08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203252A1 (de) 2020-09-17
US20200295540A1 (en) 2020-09-17
JP2020149924A (ja) 2020-09-17
CN111697429B (zh) 2022-05-10
US10944244B2 (en) 2021-03-09
JP6954944B2 (ja) 2021-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7429B (zh) 火花塞
US8890396B2 (en) Spark plug for a gas-operat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1834918B (zh) 火花塞
CN111668699B (zh) 火花塞
CN111834917B (zh) 火花塞
US11515690B2 (en) Spark plug
US10734791B2 (en) Pre-chamber spark plug with surface discharge spark gap
US9653887B1 (en) Spark plug for a prechamb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210359495A1 (en) Spark plug
US8558442B2 (en) Plasma jet ignition plug
CN109404968B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
JP730007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7373295B2 (ja) 点火プラグ
CN113273044B (zh) 火花塞
JP692530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23071088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23071089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10892605B2 (en) Spark plug
CN111492547B (zh) 火花塞
US20170025821A1 (en) Spark plug
US20190020179A1 (en) Spark plu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