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3725A - 玩具 - Google Patents
玩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83725A CN111683725A CN201980011407.5A CN201980011407A CN111683725A CN 111683725 A CN111683725 A CN 111683725A CN 201980011407 A CN201980011407 A CN 201980011407A CN 111683725 A CN111683725 A CN 1116837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y
- members
- support portion
- shaft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04—Dolls with deformable framework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36—Details; Accessori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36—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zoolo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Zo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ys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进行与模仿对象相应的形态变化且能够将由该形态变化带来的愉悦和趣味提供给游戏者的玩具。玩具(10)具备:第1部件(11),其形成玩具(10)的一端部;第2部件(12),其形成玩具(10)的另一端部;以及计6个的第3部件(13),其形成在玩具(10)的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之间,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第3部件(13)构成为能够可逆地变化为第1形态和第2形态,该第1形态为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彼此远离,该第2形态为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彼此靠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形态变化的玩具。
背景技术
在后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动作玩具,其具备:壳体,其构成为能够采用退缩状态和展开状态;退缩单元,其利用施力而使壳体成为退缩状态;展开单元,其抵抗施力而使壳体成为展开状态;以及行进单元,其具有能够利用发条动力而旋转的车轮。该动作玩具能够利用行进单元在展开状态下行进和在行进过程中向退缩状态变化。
然而,上述的动作玩具着眼于利用行进单元在展开状态下行进和在行进过程中向退缩状态变化,所以即使壳体仿照了例如生物,展开状态和退缩状态也容易形成为与该生物相差悬殊的形态,因此难以将由形态变化带来的愉悦和趣味提供给游戏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76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能够进行与模仿对象相应的形态变化且能够将由该形态变化带来的愉悦和趣味提供给游戏者的玩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玩具是能够进行形态变化的玩具,该玩具具备:第1部件,其形成所述玩具的一端部;第2部件,其形成所述玩具的另一端部;以及至少一个第3部件,其形成在所述玩具的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之间,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构成为能够可逆地变化为第1形态和第2形态,该第1形态为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彼此远离,该第2形态为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彼此靠近。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玩具,能够进行与模仿对象相应的形态变化且能够将由该形态变化带来的愉悦和趣味提供给游戏者的玩具。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玩具的第1形态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所示的玩具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玩具的第2形态的侧视图。
图3的(A)是图1和图2所示的第1部件的放大后视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S1-S1线剖视图。
图4的(A)是图1和图2所示的第2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4的(B)是图4的(A)的S2-S2线剖视图。
图5的(A)是图1和图2所示的第3部件的放大后视图,图5的(B)是该第3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5的(C)是图5的(A)的S3-S3线剖视图。
图6的(A)~图6的(C)是图1和图2所示的玩具的组装方法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的(A)的左侧标记为前、将右侧标记为后、将下侧标记为左、将上侧标记为右,将图1的(B)的上侧标记为上、将下侧标记为下,在其他附图中也以此作为标准来标记朝向。
首先,使用图1和图2,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玩具10的基本结构。
玩具10是仿照西瓜虫的玩具,图1示出玩具10的第1形态(相当于西瓜虫为了例如步行、觅食等而伸展的形态),图2示出玩具10的第2形态(相当于西瓜虫为了例如防御、防干燥等而蜷缩成球状的形态)。
玩具10除了具备与西瓜虫的头部和胸部第1节相对应的第1部件11、与腹部和尾部相对应的第2部件12、分别与胸部第2节~第7节相对应的计6个的第3部件13以外,还具备与触角相对应的一对装饰部14以及与腿相对应的7对支承部15。从图1和图2可知,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第3部件13具有不同的外观,计6个的第3部件13具有相似的外观。
第1部件11形成玩具10的前端部,第2部件12形成玩具10的后端部,计6个的第3部件13形成玩具10的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之间的部分。上述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第3部件13构成为能够可逆地变化为第1形态和第2形态,该第1形态为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彼此远离(例如“不靠近”、“不连接”等),该第2形态为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彼此靠近(例如“接近”、“连接”等)。顺便一提,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彼此靠近具体地说例如是第1部件11的底部11c(参照图3)和第2部件12的底部12c(参照图4)彼此靠近。
稍后详述,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计6个的第3部件13彼此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连结,位移是转动位移,连结是能够拆装的连结。由于在第1形态下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计6个的第3部件13的外观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并不是相同的,因此,为了在连结时不会错误的连结,而在各第3部件13,优选的是在各自的内表面标注表示排列顺序的号码(省略图示)。
接着,使用图3对第1部件1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第1部件11由ABS树脂、聚丙烯等硬质材料形成。第1部件11的部件主体11a整体呈弓形且外表面形成凸曲面,其后侧和下侧开放。部件主体11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比位于最前面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开放端的外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参照图5)大。即,第1部件11的部件主体11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位于最前面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部分进入。
在部件主体11a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从该部件主体11a的内表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柱部11b,并且在两个柱部11b的下端设有板状的底部11c。此外,在两个支柱部11b设有连结部11d,该连结部11d能够在上下方向(以下称为第1方向)上直线位移。
在两个支柱部11b的上部设有包括凸部的位移限制部11b1,因此,连结部11d能够在被底部11c和两个位移限制部11b1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此外,设于连结部11d的与支柱部11b相对应的两个贯通孔11d1的内径比各支柱部11b的外径大,因此,连结部11d能够进行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等)上的摆动。
在连结部11d的后表面,在左右方向上设有纵截面呈字母C形的轴支承部11e。在该轴支承部11e能够供位于最前面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参照图6的(A))。
在底部11c,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两个插入孔11c1,该两个插入孔11c1供一对装饰部1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各装饰部14在其基部具有与插入孔11c1相对应的插入部14a(参照图3)。顺便一提,一对装饰部14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具有挠性。
接着,使用图4对第2部件1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4的(B)是图4的(A)的S2-S2线剖视图,但省略了支承部15的图示。
与第1部件11同样地,第2部件12由ABS树脂、聚丙烯等硬质材料形成。第2部件12的部件主体12a整体呈弓形且外表面形成凸曲面,其前侧和下侧开放。部件主体12a的前侧开放端的外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比位于最后面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参照图5)小。即,位于最后面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第2部件12的部件主体12a的前侧部分进入。
在部件主体12a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从该部件主体12a的内表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柱部12b,并且在两支柱部12b的下端设有板状的底部12c。此外,在两个支柱部12b设有连结部12d,该连结部12d能够在第1方向上直线位移。
在两个支柱部12b的上部设有包括凸部的位移限制部12b1,因此,连结部12d能够在被底部12c和两个位移限制部12b1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此外,设于连结部12d的与支柱部12b相对应的两个贯通孔12d1的内径比各支柱部12b的外径大,因此,连结部12d能够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等)上摆动。
在连结部12d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借助左右两端的凸缘部(省略附图标记)设有轴部12e。该轴部12e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入位于最后面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参照图6的(C)),为了进行该嵌入,该轴部12e从连结部12d的前表面稍向前方远离。
在底部12c,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两个长孔12c1,该两个长孔12c1供一对支承部15安装。各支承部15具有支承部主体15a和将支承部主体15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副体15b,在支承部副体15b设有防脱部15c,该防脱部15c具有能够在底部12c的长孔12c1内沿着左右方向(以下称为第2方向)直线位移的柱部分(省略附图标记)。即,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能够相对于支承部副体15b旋转,并且支承部副体15b能够在第2方向上直线位移且能够以自身为中心旋转。顺便一提,一对支承部15的至少支承部主体15a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具有挠性。
接着,使用图5对各第3部件13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5的(C)是图5的(A)的S3-S3线剖视图,但省略了支承部15的图示。
与第1部件11和第2部件12同样地,各第3部件13由ABS树脂、聚丙烯等硬质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除了部件主体13a的左右方向尺寸稍微不同的点以外,各第3部件13具有相似的外观。
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整体呈弓形且外表面形成凸曲面,其后侧、前侧以及下侧开放。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开放端的外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比后侧开放端的外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小,在前侧开放端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避免干涉用的缺口部13a1。
此外,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3部件13中的前侧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比后侧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开放端的外形(大致倒字母U字形)大。即,计6个的第3部件13中的一个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其后侧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部分进入。
在各部件主体13a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从该部件主体13a的内表面向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柱部13b,并且在两支柱部13b的下端设有板状的底部13c。此外,在两个支柱部13b设有连结部13d,该连结部13d能够在第1方向上直线位移。
在两个支柱部13b的上部设有包括凸部的位移限制部13b1,因此,连结部13d能够在被底部13c和两个位移限制部13b1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此外,设于连结部13d的与支柱部13b相对应的两个的贯通孔13d1的内径比各支柱部13b的外径大,因此,连结部13d能够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等)上摆动。
在连结部13d的后表面,在左右方向上设有纵截面呈字母C形的轴支承部13e。在该轴支承部13e能够供位于其后面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参照图6的(B))。此外,在连结部13d的前表面,沿着左右方向借助左右两端的凸缘部(省略附图标记)设有轴部13f。该轴部13f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入位于其前面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参照图6的(B)),为了进行该嵌入,该轴部13f比连结部13d的前表面稍微向前方远离。
在底部13c,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两个长孔13c1,该两个长孔13c1供一对支承部15安装。与第2部件12的一对支承部15同样地,各支承部15具有支承部主体15a和将支承部主体15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副体15b,在支承部副体15b设有防脱部15c,该防脱部15c具有能够在底部13c的长孔13c1内沿着第2方向直线位移的柱部分(省略附图标记)。即,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能够相对于支承部副体15b旋转,并且支承部副体15b能够在第2方向上直线位移且能够以自身为中心旋转。顺便一提,一对支承部15的至少支承部主体15a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具有挠性。
接着,使用图6,结合作用效果对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计6个的第3部件13处于非连结状态、且在计6个的第3部件13的内表面标注有表示排列顺序的号码的情况的玩具10的组装方法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此说明的组装方法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玩具10的组装方法。
首先,准备第1部件11和标注有1号的号码的第3部件13,如图6的(A)所示,将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嵌入第1部件11的轴支承部11e。在未将一对装饰部14安装于第1部件11的情况下,将各装饰部14的插入部14a插入第1部件11的各插入孔11c1。接着,准备标注有2号的号码的第3部件13,如图6的(B)所示,将第2号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嵌入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接着,对标注有3号~6号的号码的第3部件13依次实施与此同样的嵌入。接着,准备第2部件12,如图6的(C)所示,将第2部件12的轴部12e嵌入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至此完成玩具10的组装。
第3部件13的轴部13f向第1部件11的轴支承部11e的嵌入、另一第3部件13的轴部13f向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的嵌入、第2部件12的轴部12e向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的嵌入均能够拆装,因此,通过解除各嵌入,而能够使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计6个的第3部件13返回至非连结状态。
接着,使用图1和图2,对使组装后的玩具10可逆地变化为第1形态和第2形态的方法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此说明的形态变化的方法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玩具10的形态变化的方法。
在使组装后的玩具10变化为图1所示的第1形态时,使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相对于第1部件11的轴支承部11e转动(向使玩具10伸展的方向转动),分别使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相对于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转动(向使玩具10伸展的方向转动),使第2部件12的轴部12e相对于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转动(向使玩具10伸展的方向转动),从而尽可能使组装后的玩具10伸展。
第1部件11的连结部11d、第2部件12的连结部12d以及各第3部件13的连结部13d均能够进行在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且能够进行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摆动,因此,在使组装后的玩具10伸展时,各连结部11d、连结部12d以及连结部13d在第1方向上直线位移,且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摆动。
换言之,利用各连结部11d、12d、13d的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和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摆动,第1号的第3部件13相对于第1部件11的位置、各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相对于各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位置、第2部件12相对于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位置适当地变化,因此,能够利用上述位置变化尽可能使组装后的玩具10伸展而使第1形态更接近实物。此外,通过成为容许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的构造,而能够使第3部件13的轴部13f相对于第1部件11的轴支承部11e的转动范围变化。具体地说,通过使各连结部11d、12d、13d位于最上方,能够使转动范围减小,另一方面,通过使各连结部11d、12d、13d位于最下方,能够使转动范围增大。另外,即使在成为不容许向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的构造的情况下,只要是容许各连结部11d、12d、13d的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的构造,就能够使第1形态接近实物。
此外,第1部件11的部件主体11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部分进入,各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各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部分进入,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第2部件12的部件主体12a的前侧部分进入,因此,能够利用上述进入(一者覆盖另一者的局部)尽可能使组装后的玩具10伸展而使第1形态接近实物。
而且,在第1形态,由于设于各第3部件13的一对支承部15和设于第2部件12的一对支承部15向下方突出,因此,利用计7对的支承部15,能够将处于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载置于桌上等。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在规定的自由度下活动,而且,由于支承部主体15a具有挠性,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的朝向,从而能够使第1形态更接近实物,并且也能够良好地进行向桌上等的载置。
另一方面,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变化为图2所示的第2形态时,从第1部件11取下一对装饰部14,并且使计7对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以向第2部件12的内侧和各第3部件13的内侧隐藏的方式活动。由于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在规定的自由度下活动,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该操作。
接着,使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相对于第1部件11的轴支承部11e转动(向使玩具10蜷缩的方向转动),分别使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轴部13f相对于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转动(向使玩具10蜷缩的方向转动),使第2部件12的轴部12e相对于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转动(向使玩具10蜷缩的方向转动),而使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蜷缩。接着,使第1部件11的底部11c和第2部件12的底部12c彼此靠近,并且调整各第3部件13的朝向,从而尽可能使整体成为球状。
第1部件11的连结部11d、第2部件12的连结部12d以及各第3部件13的连结部13d均能够进行在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且能够进行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摆动,因此,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时,各连结部11d、连结部12d以及连结部13d在第1方向上直线位移,且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摆动。
换言之,利用各连结部11d、12d、13d的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和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摆动,第1号的第3部件13相对于第1部件11的位置、各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相对于各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位置、第2部件12相对于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位置适当地变化,因此,能够利用上述位置变化尽可能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为球状而使第2形态接近实物。此外,通过成为容许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的构造,而能够使第3部件13的轴部13f相对于第3部件13的轴支承部13e的转动范围变化。具体地说,通过使各连结部11d、12d、13d位于最上方,能够使转动范围减小,另一方面,通过使各连结部11d、12d、13d位于最下方,能够使转动范围增大。另外,即使在成为不容许向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的构造的情况下,只要是容许各连结部11d、12d、13d的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的构造,就能够使第1形态接近实物。
此外,第1部件11的部件主体11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部分进入,各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各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部分进入,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后侧开放端的内侧供第2部件12的部件主体12a的前侧部分进入,因此,能够利用上述进入(一者覆盖另一者的局部)尽可能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为球状而使第2形态接近实物。
而且,在各第3部件12的部件主体13a的前侧开放端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避免干涉用的缺口部13a1,因此,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时,能够避免第1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与第1部件11的底部11c等干涉、各第2号~第6号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与各第1号~第5号的第3部件13的底部13c等干涉,尽可能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为球状而使第2形态接近实物。
而且,由于计7对的支承部15的支承部主体15a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在规定的自由度下活动,而且各支承部主体15a具有挠性,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前以向第2部件12的内侧和各第3部件13的内侧隐藏的方式活动的各支承部主体15a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时成为阻碍、向外侧飞出,尽可能使第1形态的玩具10蜷缩为球状而使第2形态接近实物。
而且,图2所示的第2形态是玩具10蜷缩为球状的形态,因此,能够在由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各第3部件13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例如与玩具10相关联的附属品。此外,与第1形态不同,第2形态是玩具10蜷缩为球状的形态,因此,即使在将多个第2形态的玩具10收纳在例如物品排出装置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避免与其他第2形态的玩具10之间的干涉,所以,能够将蜷缩为球状的形态的玩具10本身、或者利用薄膜等将该蜷缩为球状的形态的玩具10包装后的物品作为物品排出装置的排出对象,例如作为通过投入硬币等来操作手柄而使物品排出的物品排出装置的商品。如此,第2的形态的玩具10不仅仅能够在游戏中使用,也能够在利用物品排出装置出售时使用。
另一方面,使第2形态的玩具主体10变化为图1所示的第1形态时,只要以与使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变化为图2所示的第2形态时相反的步骤尽可能使玩具10伸展即可。
另外,由于各第3部件13以其轴部13f为中心而转动位移,因此,使组装后的玩具10变化为图1所示的第1形态后的第3部件13间的间隙与使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变化为图2所示的第2形态后的第3部件13间的间隙不同。具体地说,虽然也与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形状、转动位移的角度等有关,但在计6个的第3部件13具有相似的外观的情况下,变化为第1形态后的第3部件13间的间隙比变化为第2形态后的第3部件13间的间隙大。若变化为第2形态后的第3部件13间的间隙增大至能够视觉确认内部的程度,则第2形态很难接近实物,因此,期望的是,通过设计而预先调整各第3部件13的形状、转动位移的角度等,以尽可能使变化为第2形态后的第3部件13间的间隙较小。
接着,对能够得到所述同样的作用效果的所述玩具1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示出了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变化为图2所示的第2形态时,在使第1形态的玩具主体10蜷缩后使第1部件11的底部11c和第2部件12的底部12c彼此靠近的方法,但若在第1部件11的底部11c和第2部件12的底部12c中的一者设置凸部并在另一者设置供该凸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的凹部,则能够利用凸部和凹部之间的嵌合来防止靠近后的第1部件11的底部11c和第2部件12的底部12c分离开,而能够使玩具主体10维持在第2形态。
〈第2变形例〉示出了作为玩具10而具有计6个的第3部件13的内容,但第3部件13的数量不特别限制,例如,既可以小于6个,也可以超过6个。
〈第3变形例〉示出了在第1部件11设置轴支承部11e,在第2部件12设置轴部12e,在各第3部件13的后面设置轴支承部13e而在前面设置轴部13f的内容,但也可以在第1部件11设置轴部,在第2部件12设置轴支承部,在各第3部件13的后面设置轴部而在前面设置轴支承部。
〈第4变形例〉在图3示出了第1部件11的部件主体11a的形状,在图4示出了第2部件12的部件主体12a的形状,在图5示出了各第3部件13的部件主体13a的形状(基本形状),但只要第1部件11的形状、第2部件12的形状以及各第3部件13的形状整体呈弓形且外表面形成凸曲面,就可以采用除了图3~图5所示的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使形成各外表面的凸曲面的弯曲程度不同的形状、使纵截面的角度不同的形状、使前后方向尺寸不同的形状。此外,作为各第3部件13,示出了左右方向尺寸稍微不同的外观相似的部件,但也可以采用使形成各第3部件13的外表面的凸曲面的弯曲程度不同的部件、使各第3部件13的纵截面的角度不同的部件、使各第3部件13的上下方向尺寸不同的部件。
〈第5变形例〉作为玩具10,示出了仿照西瓜虫的玩具,但也可以将能够变化而得到伸展的形态和蜷缩为球状的形态的其他生物,例如除了蜈蚣、马陆以外还有犰狳、刺猬、猫、仓鼠以及睡鼠等作为模仿对象。在模仿对象具有体毛等的情况下,只要在第1部件11、第2部件12以及各第3部件13的外表面施加与体毛相似的装饰即可,在腿的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只要增减支承部15的数量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0、玩具;11、第1部件;11a、部件主体;11b、支柱部;11b1、位移限制部;11c、底部;11d、连结部;11e、轴支承部;12、第2部件;12a、部件主体;12b、支柱部;12b1、位移限制部;12c、底部;12d、连结部;12e、轴部;13、第3部件;13a、部件主体;13b、支柱部;13b1、位移限制部;13c、底部;13d、连结部;13e、轴支承部;13f、轴部;14、装饰部;15、支承部;15a、支承部主体;15b、支承部副体。
Claims (25)
1.一种玩具,其能够进行形态变化,其中,
该玩具具备:第1部件,其形成所述玩具的一端部;第2部件,其形成所述玩具的另一端部;以及至少一个第3部件,其形成在所述玩具的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之间,
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构成为能够可逆地变化为第1形态和第2形态,该第1形态为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彼此远离,该第2形态为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彼此靠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彼此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连结是拆装自如的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具有不同的外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3部件是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玩具,其中,
多个所述第3部件具有相似的外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彼此靠近是设于所述第1部件的底部和设于所述第2部件的底部彼此靠近。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在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设有相互连结用的连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3部件的所述连结部具有轴部和供该轴部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入的轴支承部,
所述第1部件的所述连结部具有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支承部中的一者,
所述第2部件的所述连结部具有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支承部中的另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连结部以能够在相当于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的上下方向的第1方向上直线位移的方式设于在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设置的支柱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连结部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直线位移被设于所述支柱部的位移限制部限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连结部以能够在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支柱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在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中的至少所述第3部件设有在所述第1形态能够支承所述玩具的支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支承部主体和将所述支承部主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副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主体具有挠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副体设为:在设于至少所述第3部件的底部,能够在第2方向上直线位移并且能够以自身为中心旋转,所述第2方向相当于所述第3部件的左右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3部件是多个,
多个所述第3部件呈弓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玩具,其中,
多个所述第3部件的外表面形成凸曲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玩具,其中,
多个所述第3部件构成为在所述第1形态或所述第2形态下相邻的两个所述第3部件中的一者覆盖另一者的局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多个所述第3部件在两端部形成有用于在所述第2形态下避免与相邻的所述第3部件干涉的缺口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多个所述第3部件构成为所述第3部件间的间隙在所述第1形态和所述第2形态下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1部件、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由硬质材料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第3部件是多个,
在多个所述第3部件标注有表示排列顺序的号码。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玩具是仿照生物的玩具,
所述第1形态是所述生物伸展的形态,所述第2形态是所述生物蜷缩为球状的形态。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其中,
所述玩具能够以所述第2形态从物品排出装置排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86726 | 2018-04-27 | ||
JP2018086726A JP6568621B1 (ja) | 2018-04-27 | 2018-04-27 | 玩具 |
PCT/JP2019/007112 WO2019207940A1 (ja) | 2018-04-27 | 2019-02-25 | 玩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83725A true CN111683725A (zh) | 2020-09-18 |
CN111683725B CN111683725B (zh) | 2021-11-12 |
Family
ID=6776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11407.5A Active CN111683725B (zh) | 2018-04-27 | 2019-02-25 | 玩具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68621B1 (zh) |
CN (1) | CN111683725B (zh) |
WO (1) | WO201920794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1477A (zh) * | 2018-12-11 | 2019-02-15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一种可投掷球马陆仿生变形机器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54251B2 (ja) * | 2020-04-24 | 2022-10-17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玩具 |
JP7339303B2 (ja) * | 2021-09-01 | 2023-09-05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玩具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7159A (ja) * | 1994-08-26 | 1996-03-05 | Sony Corp | ロボット |
DE69833207D1 (de) * | 1997-09-18 | 2006-04-06 | Lego As Billund | Spielzeugbausatz, der ein rohrförmiges, längliches, flexibles spielzeugbauelement enthält, sowie selbiges spielzeugbauelement |
CN101172204A (zh) * | 2007-11-20 | 2008-05-07 | 肖伟 | 自动变形机器人玩具 |
WO2009079479A2 (en) * | 2007-12-14 | 2009-06-25 | Tufts University | Actuator powered deformable soft-bodied autonomous platforms |
CN202006019U (zh) * | 2010-05-31 | 2011-10-12 | 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青椒毒蛇变形玩具 |
JP2016055107A (ja) * | 2014-09-12 | 2016-04-21 |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 形態変化玩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29077A (ja) * | 1985-11-29 | 1987-06-11 | 株式会社 タカラ | 蛇行玩具 |
JP3249796B2 (ja) * | 1998-10-09 | 2002-01-21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歩行装置 |
JP2003029623A (ja) * | 2001-07-13 | 2003-01-31 | Art Clay Kk | 生物模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177319U (ja) * | 2012-05-18 | 2012-07-26 | 有限会社イング二十一 | 形態変化玩具 |
JP6316339B2 (ja) * | 2016-05-13 | 2018-04-25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応答玩具および主玩具体 |
-
2018
- 2018-04-27 JP JP2018086726A patent/JP6568621B1/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25 WO PCT/JP2019/007112 patent/WO20192079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2-25 CN CN201980011407.5A patent/CN1116837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7159A (ja) * | 1994-08-26 | 1996-03-05 | Sony Corp | ロボット |
DE69833207D1 (de) * | 1997-09-18 | 2006-04-06 | Lego As Billund | Spielzeugbausatz, der ein rohrförmiges, längliches, flexibles spielzeugbauelement enthält, sowie selbiges spielzeugbauelement |
CN101172204A (zh) * | 2007-11-20 | 2008-05-07 | 肖伟 | 自动变形机器人玩具 |
WO2009079479A2 (en) * | 2007-12-14 | 2009-06-25 | Tufts University | Actuator powered deformable soft-bodied autonomous platforms |
CN202006019U (zh) * | 2010-05-31 | 2011-10-12 | 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青椒毒蛇变形玩具 |
JP2016055107A (ja) * | 2014-09-12 | 2016-04-21 |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 形態変化玩具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1477A (zh) * | 2018-12-11 | 2019-02-15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一种可投掷球马陆仿生变形机器人 |
CN109331477B (zh) * | 2018-12-11 | 2023-11-28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一种可投掷球马陆仿生变形机器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87978A (ja) | 2019-10-31 |
JP6568621B1 (ja) | 2019-08-28 |
WO2019207940A1 (ja) | 2019-10-31 |
CN111683725B (zh) | 2021-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83725B (zh) | 玩具 | |
JP6688900B2 (ja) | 発射型玩具 | |
EP2529818B1 (en) | Interconnectable and transformable toy building element | |
JP6737809B2 (ja) | ポップアップ玩具 | |
ES2901804T3 (es) | Juguete de tipo madre-hijo | |
US20180133612A1 (en) | Transformable toy | |
US9962618B2 (en) | Toy vehicle | |
JP6303051B1 (ja) | 人形玩具 | |
JP5937160B2 (ja) | 変形ブロック玩具 | |
JP2017148670A (ja) | 人型玩具 | |
JP6971175B2 (ja) | 人形玩具 | |
CN102861442A (zh) | 玩具车轨道装置和打靶游戏 | |
JP2024040248A (ja) | 人型玩具 | |
JP7145127B2 (ja) | 玩具 | |
JP6920391B2 (ja) | 人型玩具 | |
JP6297953B2 (ja) | 形態変化玩具 | |
JP6703637B1 (ja) | 可動構造および玩具 | |
US20070270076A1 (en) | Tricyle carriage toy with dual drive wheels and characterized cover | |
JP6932372B2 (ja) | 連結玩具 | |
JPS60145177A (ja) | 形態変化玩具 | |
EP3573731B1 (en) | Recreational device | |
JP2022113812A (ja) | 玩具 | |
AU2012238212B2 (en) | Interconnectable and transformable toy building element | |
WO2012145625A2 (en) | Action toy and playse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