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9985B - 鞋底用构件和鞋 - Google Patents

鞋底用构件和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9985B
CN111669985B CN201880088244.6A CN201880088244A CN111669985B CN 111669985 B CN111669985 B CN 111669985B CN 201880088244 A CN201880088244 A CN 201880088244A CN 111669985 B CN111669985 B CN 1116699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elastomer
hardness
binder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2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69985A (zh
Inventor
立石纯一郎
山出贵士
泽田大辅
大崎隆
原野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s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69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9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69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99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1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plas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18Resilient soles
    • A43B13/187Resiliency achieved by the features of the material, e.g. foam, non liquid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02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3/026Composites, e.g. carbon fibre or aramid fibre; the sole, one or more sole layers or sole part being made of a composi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02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3/04Plastics, rubber or vulcanised fib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07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only containing more than three carbon atoms
    • C08L23/0815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iphatic 1-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3/00Compositions of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3/02Compositions of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of vinyl-aromatic monomers and conjugated die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鞋底用构件以及具备该鞋底用构件的鞋,上述鞋底用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树脂复合体形成,上述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分散在上述弹性体基质内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以及夹杂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粘合剂,该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上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

Description

鞋底用构件和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底用构件和鞋,更详细而言,涉及一部分或全部由内部分散有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复合体形成的鞋底用构件以及具备该鞋底用构件的鞋。
背景技术
鞋底用构件要求缓冲能力优异。通常,作为满足这样的要求的鞋底用构件的材料,使用发泡体。例如,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一种鞋底用构件,其具备使多个发泡颗粒熔接而形成的发泡体。
在使用这种发泡体的鞋底用构件中,通过提高发泡体的发泡率,可有效提高鞋底用构件的缓冲性。而且,由于高发泡率发泡体的低的初始刚性,因此具备这样的发泡体作为鞋底用构件的鞋具有柔软且舒适的脚踏感。
然而,在使用这样的以往的发泡体的鞋底用构件中,若因使用而反复连续受到强的负荷,则因负荷而变形的发泡体的形状恢复力容易降低。因此,存在鞋底用构件的缓冲性和耐久性容易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在篮球鞋、跑鞋这样的容易对鞋底施加高负荷的类型的运动鞋中,存在负荷集中于鞋底用构件的特定部位的趋势,在这样的部位容易产生恢复力的降低。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如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使由不同种类的树脂构成的多个发泡体复合而得到的鞋底用构件。因此通过这样使由不同种类的树脂构成的多个发泡体复合,可很好地调节鞋底用构件的缓冲性、形状恢复力、重量等。
然而,由于这样的鞋底用构件复合有不同种类的树脂,因此该不同的树脂之间的界面的粘接力变得较弱。因此,存在在鞋底用构件受到强的负荷时,该界面容易剥离,鞋底用构件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214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203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512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381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其课题在于提供鞋底用构件以及具备这种鞋底用构件的鞋,其中,上述鞋底用构件具备作为鞋底用构件充分的柔软性,同时具有高机械强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等发现,在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的内部分散有多个树脂发泡颗粒而成的树脂复合体中,通过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夹杂用于粘结两者的粘合剂,可解决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涉及的鞋底用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树脂复合体形成,该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以及夹杂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粘合剂,该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上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
在本发明涉及的鞋底用构件中,例如,上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23℃下的硬度。
在本发明涉及的鞋底用构件中,例如,上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低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23℃下的硬度。
在本发明涉及的鞋底用构件中,例如,上述弹性体包含聚苯乙烯系弹性体,上述粘合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在本发明涉及的鞋底用构件中,例如,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由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上述粘合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本发明涉及的鞋具备上述树脂组合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而成的鞋的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中底)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鞋底用构件和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下述的实施方式仅仅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
图1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作为中底的鞋1的图。
该鞋1具有覆盖脚的上表面的鞋面材料2和配置于鞋面材料2的下侧而形成鞋底的鞋底用构件3、4。
该鞋1作为上述鞋底用构件具有配置于与地面接触的位置的外底4以及配置于鞋面材料2与外底4之间的中底3。
图2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的中底3的剖视图的图。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的中底3由树脂复合体形成,该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31、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32、以及夹杂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粘合剂33。其中,粘合剂33的23℃下的硬度高于弹性体基质31的23℃下的硬度。
通过这样的构成,中底3作为基于弹性体基质31的鞋底用构件具备充分的柔软性,并且即使受到强的负荷,由于上述弹性体基质31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32的粘接界面因通过粘合剂33而不易剥离,因此拉伸强度、伸长率等机械强度也优异。因此,具备中底3作为鞋底用构件的鞋显示基于中底3的柔软性的柔软的脚踏感,并且可发挥高机械强度。
而且,通过这样的构成,中底3也具有以下特征:初始刚性较小,通常使用时的应变量较大,并且高负荷时的应变量较小,作为鞋底用构件足够轻量化,且弹性恢复性较高。因此,具备中底3作为的鞋底用构件鞋也具有如下优点:可显示柔软的脚踏感,具有充分的轻量性的同时,可抑制过度变形,且可发挥高缓冲性,并且耐久性也很优异。在此,高负荷时是指该鞋底用构件受到大致0.6~1.0MPa程度的应力的情况。
应予说明,在本发明的树脂复合体中,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是指上述树脂复合体所包含的实质上全部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不相互熔接(即,上述树脂复合体所包含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中,彼此熔接的树脂颗粒的数量小于10%),而是独立地分布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的状态。即,是指在上述实质上全部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中,在它们的表面存在上述粘合剂或上述弹性体基质的状态。
中底3中的上述分散状态能够以如下方式确认。首先,将中底3在厚度方向切断,并观察切断面。计算露出于该切断面的树脂发泡颗粒中的未隔着粘合剂、基质树脂而与相邻的树脂发泡颗粒直接熔接的树脂发泡颗粒的数量比例。在中底3的至少不同的3处进行同样的切断、观察和计算,并将在各处计算出的直接熔接的树脂发泡颗粒的数量的比例进行平均。在本发明的树脂复合体中,如此得到的数量的比例的平均小于10%。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鞋1中,中底3由上述树脂复合体形成,但也可以由上述树脂复合体形成外底4而不是中底3,还可以由上述树脂复合体形成中底3和外底4这两者。另外,也可以由上述树脂复合体形成中底3的一部分或外底4的一部分。
(弹性体基质)
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复合体具有由弹性体(elastomer)构成的弹性体作为基质(弹性体基质)。
本说明书中,由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一般相对于构成弹性体的成分含有10%以上(重量比)的树脂成分。
上述树脂成分可以是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固化性树脂。
在上述树脂成分为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具有容易成型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树脂成分为热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具有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和机械强度优异的优点。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或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
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为聚苯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上述聚苯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以为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丁二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BS)、氢化聚苯乙烯-聚(苯乙烯/丁二烯)-聚苯乙烯(SSEBS)、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等,更优选为SEBS、SSEBS、SIS。
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上述聚烯烃系树脂例如可以为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丙烯橡胶、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优选为具备乙烯晶相作为硬链段的弹性体。更详细而言,该聚烯烃系树脂优选为在聚合物链的一侧末端或两侧末端具有乙烯结晶相的弹性体、交替具有乙烯晶相和乙烯-α烯烃共聚部的嵌段共聚物。
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为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的情况下,上述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例如可以为聚醚系聚氨酯、聚酯系聚氨酯等,更优选为聚醚系聚氨酯。
作为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热固化性聚氨酯系弹性体、丙烯酸系弹性体、交联橡胶、有机硅系弹性体或氟系弹性体,特别优选为聚氨酯系弹性体。
另外,这些树脂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上述树脂成分,优选选择聚苯乙烯系弹性体。在该情况下,通过适当调节该聚苯乙烯系弹性体中所包含的苯乙烯成分的含量(苯乙烯含量),可将上述弹性体的初始弹性模量调节为适当的值。由此可将鞋底用构件的初始刚性和应变量调节为适当的值。
上述弹性体还可以包含增塑剂。在该情况下,上述弹性体可以为树脂凝胶化而得到的聚合物凝胶。该增塑剂例如为链烷烃类、环烷烃类、芳香族类、烯烃类等,更优选为链烷烃类。
在上述弹性体包含增塑剂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弹性体所包含的上述增塑剂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成分100重量%优选为10~300重量%,相对于上述树脂成分100重量%更优选为50~200重量%,相对于上述树脂成分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75~150重量%。
在上述树脂成分为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上述弹性体优选为在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保持形状且化学稳定的温度下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弹性体。在该情况下,在制造上述树脂复合体时,容易使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
例如,在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还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弹性体优选为在低于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的熔点或软化点的温度下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弹性体。具体而言,上述弹性体在上述温度下优选具有0.1Mpa·s以下的复数粘度。
在此,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为聚苯乙烯系弹性体的情况下,上述聚苯乙烯系弹性体的100℃下的复数粘度优选为0.05MPa·s以下。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弹性体和后述的粘合剂的复数粘度是指基于JIS K7244-4:1999(与ISO 6721-4:1994相同)在测定模式“正弦波失真的拉伸模式”下以频率10Hz测定而得到的值。
例如,弹性体的复数粘度可通过在下述条件下使用(株)UBM制造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Rheogel-E4000”作为测定装置来测定。
测定模式:正弦波失真的拉伸模式
频率:10Hz
卡盘间距离:20mm
载荷:自动静载荷
动态应变:5μm
升温速度:2℃/min
试验片:长度33±3mm、宽度5±1mm、厚度2±1mm的长条状
应予说明,上述弹性体可以包含其它任意的成分,还可以包含色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化学药品。
上述弹性体所包含的上述树脂成分的量,相对于上述弹性体整体,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3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重量%以上。
上述弹性体的硬度在23℃下低于上述粘合剂的硬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复合体保持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基质的柔软性,同时通过硬度较高的上述粘合剂减小受到负荷时的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界面的变形,因此,具有可有效抑制因变形导致的界面的剥离的优点。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作为弹性体、粘合剂和树脂发泡颗粒的硬度,可使用JIS K7312:1996中规定的ASKER-C硬度或JIS K 6253-3:2012(ISO 7619-1:2010)中规定的肖氏A硬度进行比较。若可分别单独制作试验片,则弹性体、粘合剂和树脂发泡颗粒的硬度优选通过ASKER-C硬度进行比较。在难以分别单独制作试验片,并需要对树脂复合体进行测定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探针比ASKER-C硬度计细的肖氏A硬度计进行比较。例如,在使用树脂复合体比较这些硬度的情况下,切断树脂复合体,在切断面上选择弹性体或粘合剂形成一定程度的大小并固化而存在的部位,使肖氏A硬度计的探针撞击该部位,从而可测定弹性体或粘合剂的硬度。另外,可在靠近上述切断面的表面的位置选择存在树脂发泡颗粒的部位,并使肖氏A硬度计的探针撞击该部位,从而可测定树脂复合体的硬度。在该情况下,在切断面与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弹性体、粘合剂成为薄的覆膜而存在,因此,在提高测定精度的意义上,优选在尽可能靠近切断面的表面的位置选择存在树脂发泡颗粒的部位作为测定点。并且,在使用树脂复合体测定这些硬度的情况下,优选通过瞬时值进行比较,与切断面的表层部相比,上述瞬时值难以反映内侧的影响。在通过ASKER-C硬度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使用瞬时值比较即可。
以ASKER-C硬度(瞬时值)计,23℃下的上述弹性体的硬度优选为25以上且7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5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且50以下。在该情况下,具备上述弹性体的树脂复合体具备对于鞋底用构件适当的柔软性,鞋中具备该树脂复合体时,可显示柔软的脚踏感。
上述弹性体的初始弹性模量没有特别限定,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优选可以为0.1MPa以上且5MPa以下,更优选为0.2MPa以上且3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Pa以下。在该情况下,可使上述树脂复合体的初始刚性和应变量为作为鞋底用构件更适当的值。若上述弹性体的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小于0.1MPa,则有时鞋底用构件的耐久性、机械强度不足。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弹性体等各种材料和构件的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是指23℃下的压缩弹性模量。弹性体的压缩弹性模量的测定例如可通过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来进行。另外,作为弹性体的弹性模量的值,也可使用通过基于上述JIS K 7244-4:1999(与ISO 6721-4:1994相同)的方法测定的23℃下的储能弹性模量的值。
上述弹性体基质为非发泡体。由此可使上述弹性体基质为较高密度。因此,上述树脂复合体可有效发挥高负荷时的应变量小的特性。
另外,通过使用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在后述的树脂复合体的成型时,还产生以下优点:不会产生在混合发泡度不同的多个材料并热压的情况下可产生的树脂发泡颗粒的收缩所导致的成型品的变形。
(树脂发泡颗粒)
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复合体在非发泡的上述弹性体基质内分散有多个树脂发泡颗粒。
本说明书中,树脂发泡颗粒是指由树脂组合物构成且在该树脂组合物的内部具有多个孔隙的发泡颗粒。
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可以由能够制成树脂发泡颗粒的任意的树脂组合物构成。例如,上述树脂组合物可以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热塑性聚氨酯(TPU)、聚苯乙烯(PS)、乙烯-丙烯橡胶(EPDM)、聚醚嵌段酰胺(PEBA)、聚酯(PEs)、乙烯-乙酸乙烯酯(EVA)、聚酰胺(PA)。
上述树脂组合物优选可以为聚烯烃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或聚苯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使用可用作上述弹性体所包含的树脂成分的上述聚烯烃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
另外,这些树脂组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中,优选使用与上述粘合剂的熔接性高的树脂。
例如,在上述粘合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构成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优选为聚烯烃系树脂。
在上述弹性体所包含的树脂成分为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的熔点优选为比可使上述弹性体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温度高的温度。在该情况下,在制造上述树脂复合体时,容易使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
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的熔点优选可以为100℃~180℃。
上述树脂组合物的弹性模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可以为10MPa以上且400MPa以下。
应予说明,上述树脂组合物可以包含其它的任意的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包含色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化学药品。
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可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由上述树脂组合物制作。具体而言,上述树脂发泡颗粒例如可以使用在制作不含有发泡剂的树脂颗粒之后使其含浸发泡剂的含浸法制作,也可以使用将包含发泡剂的上述树脂组合物挤出至冷却水中而造粒的挤出法制作。
在上述含浸法中,首先,将上述树脂组合物成型而制作树脂颗粒。接着,将上述树脂颗粒、发泡剂和水系分散剂导入高压釜内,施加热量和压力并搅拌,由此使发泡剂含浸于上述树脂颗粒。使该含浸的发泡剂发泡,由此可得到上述树脂发泡颗粒。
在上述挤出法中,例如,向前端安装有具有多个小孔的模头的挤出机内添加上述树脂组合物和发泡剂并熔融混炼。将该熔融混炼物从上述模头中挤出为股线状,然后立即导入冷却水中使其固化。将这样得到的固化物切断为规定的长度,由此可得到上述树脂发泡颗粒。
上述方法中使用的发泡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化学发泡剂,也可以为物理发泡剂。
上述化学发泡剂为通过化学反应或热分解而产生气体的发泡剂。作为这样的化学发泡剂,例如可举出碳酸氢钠、碳酸铵等无机系化学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等有机系化学发泡剂。
上述物理发泡剂为液化气体、超临界流体等,通过降低压力或加热而发泡。作为这样的物理发泡剂,例如可举出丁烷等脂肪族烃类、环丁烷等脂环烃类、二氧化碳、氮、空气等无机气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作上述树脂发泡颗粒时,特别优选使用为了使上述树脂组合物发泡而利用了超临界流体的含浸法。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使上述树脂组合物在较低温度下溶解于超临界流体,因此不需要用于熔融上述树脂组合物的高温。这在上述树脂组合物包含聚酰胺系弹性体等这样的熔点高的树脂的情况下特别有利。另外,由于在该方法中不使用化学发泡剂,因此也具有抑制源自化学发泡剂的发泡的有害气体的产生的优点。
应予说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形状、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形状优选为球状。在该情况下,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中值直径)优选可以为直径1~20mm的范围,更优选可以为直径2~10mm的范围。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树脂颗粒的粒径是指利用显微镜测定颗粒的长径而得到的值。
以23℃下的ASKER-C硬度(瞬时值)计,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硬度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且80以下。在该情况下,具备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复合体可显示高缓冲性,且可有效抑制过度的变形。
另外,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初始弹性模量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发泡颗粒的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优选可以为0.2MPa以上且20MPa以下,更优选可以为0.3MPa以上且10MPa以下。在该情况下,可使上述树脂复合体的初始刚性和应变量为作为鞋底用构件更加合适的值。
(粘合剂)
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复合体,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夹杂有具备比上述弹性体基质的硬度高的硬度的粘合剂。该粘合剂用于将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粘接。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粘合剂的硬度,更详细而言,该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上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复合体具有以下优点:可保持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基质的柔软性,同时可减小受到负荷时的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界面的变形,因此可有效抑制因变形导致的界面的剥离。
以ASKER-C硬度(瞬时值)计,23℃下的上述粘合剂的硬度优选为40以上,优选为50以上,优选为50以上且80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上述粘合剂的上述特征。
另外,上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可以高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硬度,也可以低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硬度。
例如,在上述粘合剂的该硬度高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该硬度的情况下,在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周围存在硬度高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上述粘合剂。由此可有效抑制上述树脂复合体因强负荷而反复持续压缩变形导致的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形状恢复力降低。因此,上述树脂复合体具有可有效提高其耐久性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粘合剂的该硬度低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该硬度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的硬度成为构成上述弹性体基质的弹性体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值。由此,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界面产生的应力通过夹杂在其间的上述粘合剂而得到缓和,因此可更有效抑制因上述树脂复合体的变形导致的该界面的剥离。因此,上述树脂复合体具有可更有效提高其机械强度的优点。
上述粘合剂可以包含可将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粘接的任意的树脂成分。例如,上述粘合剂可以包含树脂成分,上述树脂成分,在作为构成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能够使用的上述的树脂组合物中,与构成上述弹性体基质的弹性体的熔接性优异。
上述粘合剂优选可以包含聚烯烃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或聚苯乙烯系树脂作为上述树脂成分。作为这样的树脂成分,例如与构成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相同,可使用作为上述弹性体所包含的树脂成分能够使用的上述的聚烯烃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
应予说明,上述树脂成分可以为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为热固化性树脂。另外,上述粘合剂所包含的上述树脂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上述粘合剂所包含的上述树脂成分优选可以为与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中作为主成分所包含的树脂成分同系的树脂。例如,在构成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包含聚烯烃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优选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树脂组合物中作为主成分所包含的树脂成分是指相对于该树脂组合物整体该树脂组合物中包含10重量%以上的树脂成分。
作为粘合剂能够将上述弹性体基质和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粘接的各材料的优选的组合,例如可举出以下物质。
在构成上述弹性体基质的弹性体包含聚苯乙烯系树脂,构成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包含聚烯烃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优选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上述粘合剂还可以包含增塑剂。在该情况下,上述粘合剂可以成为树脂凝胶化而得到的聚合物凝胶。该增塑剂例如为链烷烃类、环烷烃类、芳香族类、烯烃类等,更优选链烷烃类。
在上述粘合剂包含增塑剂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所包含的上述增塑剂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成分100重量%优选为10~300重量%,相对于上述树脂成分100重量%更优选为50~200重量%,相对于上述树脂成分10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75~150重量%。
在上述粘合剂所包含的上述树脂成分为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优选为在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保持形状且化学稳定的温度下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粘合剂。在该情况下,在制造上述树脂复合体时,容易使上述粘合剂附着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
例如,在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还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优选为在比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的熔点或软化点低的温度下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粘合剂。具体而言,上述粘合剂优选在上述温度下具有0.1MPa·s以下的复数粘度。
在此,在上述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优选上述聚烯烃系树脂的100℃下的复数粘度为0.05MPa·s以下。
应予说明,上述粘合剂还可以包含其它任意的成分,还可以包含色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化学药品。
上述粘合剂所包含的上述树脂成分的量,相对于上述粘合剂整体,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3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重量%以上。
上述粘合剂的初始弹性模量没有特别限定,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优选可以为0.1MPa以上且100MPa以下,更优选为0.2MPa以上且50MPa以下。若上述粘合剂的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小于0.1MPa,则有时鞋底用构件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不足。
(树脂复合体)
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复合体是在非发泡的上述弹性体基质内分散有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而得到的,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夹杂有具有比上述弹性体基质的硬度高的硬度的粘合剂。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与以往的鞋底用构件相比,具有具备充分的柔软性,并且机械强度优异的优点。
上述树脂复合体中所包含的构成上述弹性体基质的弹性体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配合比例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它们的重量比可以为弹性体:树脂发泡颗粒=30:70~90:10,更优选为40:60~80:20。在该情况下,上述树脂复合体可有效发挥基于上述弹性体的缓冲性和柔软的脚踏感,并且可有效发挥基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充分的轻量性。
另外,上述树脂复合体所包含的上述粘合剂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配合比例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它们的重量比可以为粘合剂:树脂发泡颗粒=30:70~90:10,更优选为40:60~80:20。在该情况下,可高效提高上述树脂复合体的机械强度。
作为上述树脂复合体所包含的上述弹性体和上述粘合剂的合计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含有比例,例如,它们的重量比优选可以为弹性体+粘合剂:树脂发泡颗粒=30:70~90:10,更优选为40:60~80:20。
上述树脂复合体例如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使上述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之后,将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与弹性体混合,将得到的混合材料导入成型模具内,然后在成型模具内进行热压。
通过使用这样的方法,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上述弹性体基质内,从而可制作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夹杂有上述粘合剂的树脂复合体。
使上述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使用开放式辊或混合机等对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和上述粘合剂进行混炼,从而可使上述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
使上述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时的温度可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保持形状且化学稳定并且上述粘合剂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温度。这样的温度可根据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的种类以及构成上述粘合剂的树脂组合物的种类适当调整。例如,在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上述粘合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该温度优选为80~160℃的范围。
在此,使上述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时,可以在使上述粘合剂分散于液体的状态(乳液状态)下使其包裹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由此可较容易地提高上述粘合剂的流动性。
将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和弹性体的混合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使用开放式辊或混合机等对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和弹性体进行预混炼,由此,可制作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上述弹性体基质内分散有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预混炼材料。
优选可以在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成型为粒状之后,将上述弹性体供给至上述预混炼。成型为粒状的上述弹性体的形状、大小没有特别限定。
上述热压时的温度可为使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保持形状且化学稳定,并且上述弹性体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温度。这样的温度可根据构成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组合物的种类以及构成上述弹性体的树脂组合物的种类适当调整。例如,在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上述弹性体由聚苯乙烯系弹性体构成的情况下,混合有上述弹性体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可在80~160℃的范围内适当加压并进行热压。
优选地,在进行上述热压时,也可以一同导入在成型模具内进行热压时能够气化的液体(例如,水),并一边使该液体汽化一边进行热压。在该情况下,进行热压时的热量介由蒸气而传递至整个成型模具内,因此可较为均匀地加热整个成型模具内。
另外,在使上述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时,在使上述粘合剂于分散于液体的状态下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的情况下,该状态的粘合剂所包含的液体在热压时气化,由此也可以发挥上述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所要求的初始刚性和应变量适当调整上述树脂复合体所包含的上述弹性体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配合比例,由此可得到具备广泛的物性的各种树脂复合体。
例如,上述树脂复合体所包含的上述弹性体的量,相对于上述树脂复合体整体,可以为5~90%(体积比)。在该情况下,可使上述树脂复合体适度轻量化,同时可适度提高上述树脂复合体的弹性恢复性。
另外,也可以在使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之前,根据所需的初始刚性及应变量,预先在每个规定的区域分别调整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弹性体的配合比例,然后,可以使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树脂分散而制成树脂复合体。
例如,在使用对上述这样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弹性体的混合材料进行热压的方法的情况下,可以使鞋底用构件中容易施加较大的负荷的区域、具体而言是脚后跟部、前脚部的区域中的弹性体的配合比例大于其它区域中的树脂组合物的配合比例。若鞋底用构件的脚后跟部的上述弹性体的配合比例较大,则即使在各种运动动作中的着地时,对脚后跟部施加了较大的负荷的情况下,也可有效发挥由上述弹性体的特性产生的冲击缓冲效果。另外,若鞋底用构件的前脚部的弹性体的配合比例较大,则在进行削球(cutting)动作时可抑制鞋底的过度变形,由此可进行顺畅的体重移动。
另一方面,在鞋底用构件中不易施加较大负荷的区域中,可以使弹性体的配合比例小于其它区域中的树脂组合物的配合比例。例如,由于对中足部不易施加较大的负荷,因此鞋底用构件的中足部只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缓冲性即可。因此,中足部的区域中的弹性体的配合比例可以小,由此可使鞋底用构件轻量化。
如上所述,通过在每个规定的区域分别调整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弹性体的配合比例,可形成初始刚性和应变量在每个区域不同的树脂复合体。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树脂复合体的初始刚性较小,通常使用时的应变量较大,且高负荷时的应变量小。这些初始刚性和应变量可通过基于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求得。
上述树脂复合体的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优选为10MPa以下,更优选为5MPa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以及夹杂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粘合剂,该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上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因此,其具有如下优点:具备对于形成鞋底用构件充分的柔软性,同时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等机械强度优异。
上述树脂复合体的拉伸强度优选为0.3MPa以上,更优选为0.5MPa以上。上述树脂复合体的伸长率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200%以上。应予说明,树脂复合体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例如可通过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来进行。
另外,为了使上述树脂复合体具备作为鞋底用构件的充分的柔软性,因此,上述树脂复合体的23℃下的硬度优选为ASKER-C硬度8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树脂复合体的初始刚性较小,通常使用时的应变量较大,且高负荷时的应变量很小。这些初始刚性和应变量可通过基于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求出。
上述树脂复合体的23℃下的初始弹性模量优选为10MPa以下,更优选为5MPa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作为基质,因此与以往的鞋底用构件中使用的发泡体相比,其压缩永久变形小。因此,由该树脂复合体形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也具有弹性恢复性优异的优点。
(鞋底用构件和鞋)
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以及具备该鞋底用构件的鞋能够与以往公知的鞋的制造方法同样地制造。
例如,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的鞋底用构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a)第一工序,通过上述的含浸法、挤出法等由上述树脂组合物分别制造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
(b)第二工序,使用开放式辊或混合机等,使粘合剂包裹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
(c)第三工序,使用开放式辊或混合器等,将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得到的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弹性体进行预混炼;
(d)第四工序,将在上述第三工序中得到的上述预混炼材料导入成型模具内,通过热压机对该成型模具进行热压,由此得到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基质内而得到的树脂复合体;
(e)第五工序,制作一部分或全部由在上述第四工序中得到的树脂复合体形成的鞋底用构件。
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上述第三工序中的预混炼制作上述第二工序中包裹有上述粘合剂的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基质内而得到的预混炼材料。该预混炼材料在后续的第四工序中成型为期望的形状的树脂复合体。
另外,在这些制造方法中的上述第四工序中,也可以通过使用成型模具的热压直接成型为鞋底用构件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可直接制造出全部由上述树脂复合体形成的鞋底用构件,因此可省略上述第五工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树脂复合体形成,该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内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以及夹杂在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粘合剂,该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上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本实施方式的鞋底用构件具备作为鞋底用构件充分的柔软性,同时即使受到强的负荷,上述弹性体基质与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的粘接界面也不易剥离,因此,具有拉伸强度、伸长率等机械强度也很优异的优点。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鞋具备上述鞋底用构件,因此可显示柔软的脚踏感,同时可发挥高机械强度。
应予说明,在此不再重复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即使是未直接记载于上述内容中的事项,也可以本发明中适当采用关于鞋底用构件的以往公知的技术事项。
实施例
以下,通过举出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和比较例来阐明本发明。应予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作为后述的实施例1~7和比较例1~4中使用的树脂组合物,使用以下的粒状的材料。
·树脂发泡颗粒用材料
聚烯烃系树脂
·弹性体基质用材料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1(SEBS-1):配合各种SEBS材料而得到的材料,密度0.91g/cm3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2(SEBS-2):旭化成公司制造的“TUFTECP1083”,密度0.89g/cm3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3(SEBS-3):旭化成公司制造的“TUFTECH1041”,密度0.91g/cm3
苯乙烯-乙烯/丁烯-烯烃结晶共聚物(SEBC):JSR公司制造的“DAYNARON4600P”:密度0.91g/cm3
烯烃多嵌段共聚物(OBC):陶氏化学公司制造的“INFUSE9007”,密度0.87g/cm3
·粘合剂用材料
乙烯-α烯烃共聚物1:三井化学公司制造的“TAFMER DF840”,密度0.89g/cm3
乙烯-α烯烃共聚物2:三井化学公司制造的“TAFMER DF740”,密度0.87g/cm3
烯烃结晶-乙烯/丁烯-烯烃结晶共聚物(CEBC):JSR公司制造的“DAYNARON6200P”,密度0.88g/cm3
烯烃多嵌段共聚物(OBC):陶氏化学公司制造的“INFUSE9007”,密度0.87g/cm3
(树脂发泡颗粒)
使用作为上述树脂发泡颗粒用材料的聚烯烃系树脂,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制作密度(真密度)0.165g/cm3、粒径D50=4.1mm的树脂发泡颗粒。
通过以下所示的方法测定针对如此制作的树脂发泡颗粒的ASKER-C硬度。
首先,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制作由上述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树脂发泡颗粒的多个组,其为密度各不相同的多个组。
将每一组所制作的该树脂发泡颗粒填充至成型模具的平板状的模腔内,并通过利用水蒸汽加热该成型模具从而使该树脂发泡颗粒一体化,成型为由该树脂发泡颗粒构成的树脂发泡体。如此制成了密度不同的多个树脂发泡体。
接着,针对上述密度不同的多个树脂发泡体,通过与针对后述的树脂复合体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分别测定ASKER-C硬度。
然后,确立表示针对上述多个树脂发泡体分别测得的ASKER-C硬度与密度的关系的近似公式,并将该树脂发泡颗粒的密度(0.165g/cm3)代入该近似公式,由此测定该树脂发泡颗粒的ASKER-C硬度。如此测定得到的该树脂发泡颗粒的ASKER-C硬度为40。
(弹性体)
使用市售的双轴挤出混炼机在120~200℃下将上述弹性体基质用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与作为增塑剂的石蜡油(密度0.88g/cm3)以表1所示的比例混合,由此分别制作以下表1所示的凝胶状的弹性体1~4(GEL1~4)。
针对这些弹性体1~4,由各弹性体的重量和体积计算密度。另外,通过与后述的针对树脂复合体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各弹性体的ASKER-C硬度或肖氏A硬度。将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GDA0002610619380000221
(粘合剂)
使用市售的双轴挤出混炼机在120~200℃下将上述粘合剂用材料与作为增塑剂的石蜡油(密度0.88g/cm3)以粘合剂用材料:增塑剂=50:50(重量比)的比例混合,由此分别制作以下表2所示的凝胶状的粘合剂1~4。
另外,将未添加增塑剂的作为上述粘合剂用材料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1自身作为粘合剂5。
针对这些粘合剂1~5,由各弹性体的重量及体积计算密度。另外,通过与后述的针对树脂复合体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各弹性体的ASKER-C硬度或肖氏A硬度。将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GDA0002610619380000231
(树脂复合体的制造)
实施例1~7和比较例4
首先,作为以后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材料,分别以表3所示的量(重量%)准备以下表3所示的种类的弹性体、树脂发泡颗粒和粘合剂。
使用市售的双辊混炼机,将上述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粘合剂共同混炼,由此得到表面的几乎整个区域附着有该粘合剂的树脂发泡颗粒。
接着,使用市售的双辊混炼机在110℃下将如此得到的附着有该粘合剂的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弹性体进行混炼,由此使上述弹性体熔融而形成由上述弹性体构成的弹性体基质,并且使该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该弹性体基质中。然后,将该混炼物冷却至室温。
接着,将上述混炼物填充至成型模具的模腔内(此时,为了能够将该混炼物充填至模腔内,可以根据需要将该混炼物切断),在利用热压机加压下将该成型模具加热2分钟,然后通过冷水冷却10分钟,由此得到树脂复合体。
在得到的树脂复合体中,上述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弹性体基质材料作为整体成为连续体的弹性体基质中。此时,粘合剂作为整体夹杂在弹性体基质与各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另外,几乎看不到树脂发泡颗粒彼此介由粘合剂熔接的部分。
比较例1~3
分别以表3所示的量(体积%)准备以下表3所示的种类的弹性体和树脂发泡颗粒。
然后,不进行使粘合剂附着于树脂发泡颗粒的工序,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7相同的方法对上述树脂发泡颗粒与上述弹性体进行混炼和热压,由此得到树脂复合体。
在得到的树脂复合体中,上述树脂发泡颗粒分散于上述弹性体基质材料作为整体成为连续体的弹性体基质中。
(鞋底用构件的物性试验)
密度的测定
实施例1~7和比较例1~4的树脂复合体的密度由树脂复合体的重量和体积计算。将结果示于以下表3。
硬度的测定
使用高分子计测器(株)公司制造的“C型硬度计”作为ASKER-C型硬度计,在23℃下测定实施例1~7和比较例1~4的树脂复合体的硬度。将结果示于以下表3。
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的测定
将实施例1~7和比较例1~4的树脂复合体分别裁断为厚度4mm的平板之后,使用基于JIS K 6251的哑铃状2号冲压模具分别裁断该平板,针对每种树脂复合体得到哑铃状试验片。
对于这些试验片,使用AUTOGRAPH精密万能试验机((株)岛津制作所制造,产品名“AG-50kNIS MS型”),在23℃下,按照500mm/分的十字头速度,进行基于JIS K 6251的拉伸试验,由此测定各试验片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将结果示于以下表3。
[表3]
Figure GDA0002610619380000251
如表3所示,可知在弹性体基质与树脂发泡颗粒之间夹杂有粘合剂的实施例1~7的树脂复合体与不包含粘合剂的比较例1~3的树脂复合体中包含相同程度的体积比例的树脂发泡颗粒的树脂复合体相比,具有高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
另外,还可知粘合剂的硬度高于构成弹性体基质的弹性体的硬度的实施例1~7的树脂复合体具有作为鞋底用构件使用时足够低的硬度。与此相对,在弹性体的硬度高于粘合剂的硬度的比较例4的树脂复合体中,虽然拉伸强度和伸长率高,但其硬度相当高,不适合用于鞋底用构件。
因此,可知实施例1~7的树脂复合体具备作为鞋底用构件的充分的柔软性,同时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等机械强度也优异。
符号说明
1:鞋
3:中底
4:外底
31:弹性体基质
32:树脂发泡颗粒
33:粘合剂

Claims (7)

1.一种鞋底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用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树脂复合体形成,所述树脂复合体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非发泡的弹性体基质、分散于所述弹性体基质内的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以及夹杂在所述弹性体基质与所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之间的粘合剂,
所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和所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所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
所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以ASKER-C硬度计为40以上,其中,所述ASKER-C硬度为瞬时值,
所述弹性体基质的23℃下的硬度以ASKER-C硬度计为25以上且75以下,其中,所述ASKER-C硬度为瞬时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用构件,其中,所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高于所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23℃下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用构件,其中,所述粘合剂的23℃下的硬度低于所述多个树脂发泡颗粒的23℃下的硬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用构件,其中,所述弹性体包含聚苯乙烯系弹性体,所述粘合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用构件,其中,所述树脂发泡颗粒由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所述粘合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用构件,其中,所述弹性体基质与所述粘合剂的重量的合计,相对于所述弹性体基质、所述粘合剂与所述树脂发泡颗粒的重量的合计,为30%以上。
7.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用构件。
CN201880088244.6A 2018-01-31 2018-01-31 鞋底用构件和鞋 Active CN1116699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3230 WO2019150492A1 (ja) 2018-01-31 2018-01-31 靴底用部材及び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9985A CN111669985A (zh) 2020-09-15
CN111669985B true CN111669985B (zh) 2022-01-11

Family

ID=67477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244.6A Active CN111669985B (zh) 2018-01-31 2018-01-31 鞋底用构件和鞋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45494A1 (zh)
EP (1) EP3747296A4 (zh)
JP (1) JP6899930B2 (zh)
CN (1) CN111669985B (zh)
WO (1) WO20191504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11683S1 (en) 2017-09-14 2021-03-02 Puma SE Shoe
USD953709S1 (en) 1985-08-29 2022-06-07 Puma SE Shoe
USD855953S1 (en) 2017-09-14 2019-08-13 Puma SE Shoe sole element
USD910290S1 (en) 2017-09-14 2021-02-16 Puma SE Shoe
USD911682S1 (en) 2017-09-14 2021-03-02 Puma SE Shoe
USD850766S1 (en) 2017-01-17 2019-06-11 Puma SE Shoe sole element
EP3664656B1 (de) 2017-08-11 2021-05-19 Puma 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uhs
USD975417S1 (en) 2017-09-14 2023-01-17 Puma SE Shoe
WO2019206435A1 (de) 2018-04-27 2019-10-31 Puma SE Schuh, insbesondere sportschuh
PL3790423T3 (pl) 2018-05-08 2022-03-07 Puma SE Podeszwa buta, w szczególności buta sportowego
US11926115B2 (en) 2018-05-08 2024-03-12 Puma SE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ole of a shoe, in particular of a sports shoe
TWI727567B (zh) * 2019-12-26 2021-05-11 黃英俊 重訓鞋材
USD944504S1 (en) 2020-04-27 2022-03-01 Puma SE Sho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36915B1 (en) * 2006-03-09 2009-05-20 Kubota Sangyo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a sole shape for footwear and for a cup insole, and article
WO2016076432A1 (ja) * 2014-11-14 2016-05-19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アウターソール、及びシューズ
CN206062290U (zh) * 2016-09-28 2017-04-05 泉州绅翔橡胶有限公司 一种发泡橡胶的电绝缘鞋底
CN206079238U (zh) * 2016-10-10 2017-04-12 广州艾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水解型聚氨酯微孔弹性体鞋材结构
CN106560303A (zh) * 2015-10-02 2017-04-12 冯荣崇 鞋垫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47401Y1 (zh) * 1968-01-22 1974-12-26
US5633286B1 (en) * 1977-03-17 2000-10-10 Applied Elastomerics Inc Gelatinous elastomer articles
US7661164B2 (en) * 1997-05-27 2010-02-16 Applied Elastomerics, Inc. Collapsible gel articles
JPH08238111A (ja) 1995-03-02 1996-09-17 Moon Star Co 靴底の製法
JPH09272161A (ja) * 1996-04-03 1997-10-21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履き物の製造方法
JPH10179364A (ja) * 1996-12-26 1998-07-07 Yamagami Sogo Hoken:Kk 防寒具
US6027674A (en) * 1998-06-03 2000-02-22 Yates; Paul M. Resilient cushion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0135101A (ja) * 1998-10-30 2000-05-16 Yamagami:Kk 靴の中敷きシート
JP3921056B2 (ja) * 2001-03-13 2007-05-30 善二郎 小柳津 弾性発泡砥石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92274B2 (ja) * 2002-04-18 2007-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ポンジゴムの製造方法
DE102008004388A1 (de) * 2008-01-14 2009-07-16 Tesa Ag Geschäumte, insbesondere druckempfindliche Klebemas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sowie die Verwendung derselben
JP2009269974A (ja) * 2008-05-02 2009-11-19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ゲル状組成物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衝撃吸収材
KR101473142B1 (ko) * 2011-05-13 2014-12-15 밀란 그룹 건식 접착성 조립체
DE102011108744B4 (de) 2011-07-28 2014-03-13 Puma 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hle oder eines Sohlenteils eines Schuhs
DE102012206094B4 (de) 2012-04-13 2019-12-05 Adidas Ag Sohlen für Sportschuhe, Schuh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chuhsohle
US9930928B2 (en) 2013-02-13 2018-04-03 Adidas Ag Sole for a shoe
JP2015051256A (ja) * 2013-02-27 2015-03-19 株式会社 Mtg サンダル
WO2014172043A1 (en) * 2013-03-15 2014-10-23 Ovation Medical Shock absorber insert for an orthopedic walking boot
US9498927B2 (en) * 2013-03-15 2016-11-22 Nike, Inc. Decorative foam and method
US9565898B2 (en) * 2014-09-26 2017-02-14 Wolverine Outdoors, Inc. Footwear including a support cage
CN105539013B (zh) * 2014-10-28 2018-05-29 晋江国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塑性聚氨酯低载荷轮胎
TWI523897B (zh) * 2015-02-06 2016-03-01 qing-liang Wu The use of waste foam material recovery made of a renewable foam material
US20170202300A1 (en) * 2016-01-15 2017-07-20 Rogers Corporation Conformable and pressure-spreading footbeds,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footbed
JP7075032B2 (ja) * 2016-04-04 2022-05-25 有限会社スワニー 緩衝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36915B1 (en) * 2006-03-09 2009-05-20 Kubota Sangyo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a sole shape for footwear and for a cup insole, and article
WO2016076432A1 (ja) * 2014-11-14 2016-05-19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アウターソール、及びシューズ
CN106560303A (zh) * 2015-10-02 2017-04-12 冯荣崇 鞋垫及其制造方法
CN206062290U (zh) * 2016-09-28 2017-04-05 泉州绅翔橡胶有限公司 一种发泡橡胶的电绝缘鞋底
CN206079238U (zh) * 2016-10-10 2017-04-12 广州艾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水解型聚氨酯微孔弹性体鞋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50492A1 (ja) 2019-08-08
EP3747296A4 (en) 2021-03-31
US20210045494A1 (en) 2021-02-18
CN111669985A (zh) 2020-09-15
JPWO2019150492A1 (ja) 2020-11-19
EP3747296A1 (en) 2020-12-09
JP6899930B2 (ja) 2021-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9985B (zh) 鞋底用构件和鞋
CN111182813B (zh) 鞋底用构件和鞋
CN110267559B (zh) 鞋底用部件和鞋
JP2007160917A (ja) 鋼板補強シート
KR102528735B1 (ko) 열가소성 엘라스토머 조성물, 발포 재료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655063B (zh) 鞋底用构件和鞋
WO2018181137A1 (ja) 樹脂発泡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靴底用部材
EP3841908B1 (en) Cushion and shoe
JPS6155126A (ja) 架橋発泡体
CN111670111B (zh) 树脂成型体和鞋底用构件的制造方法
JP6474535B2 (ja) 履物用緩衝組成物及び履物用緩衝部材
US11746226B2 (en) Polymer composition, foam and method thereof
JP2021038375A (ja) 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14442A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