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8962B - 电枢 - Google Patents
电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68962B CN111668962B CN202010129118.XA CN202010129118A CN111668962B CN 111668962 B CN111668962 B CN 111668962B CN 202010129118 A CN202010129118 A CN 202010129118A CN 111668962 B CN111668962 B CN 1116689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winding
- insulator
- radially
- radial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5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145 hydrido group Chemical group *[H]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alient poles or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枢。定子包括卷绕构件(77)和线圈(33),卷绕构件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卷绕部(75)和从该卷绕部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外延部(76),该线圈卷绕在卷绕部上。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绕组最外径位置(A1)是与所述一对外延部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在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凹部(78)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外凹陷。线圈(33)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第一线圈的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凹部(78)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枢。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作为马达的电枢的定子中,芯组成构件包括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的齿和从该齿的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芯外延部。多个芯组成构件在周向方向上并排布置。线圈经由绝缘体围绕齿卷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定子中,飞轮装置(flyer device)以绕齿旋转动的圆周运动的方式移动,以便在芯组成构件在周向方向上并排布置之前的状态下卷绕线圈。通过使用飞轮装置,在卷绕线圈时,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芯组成构件的齿不会成为障碍,并且能够容易地卷绕线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5502115。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在如上所述的定子中,必须将飞轮装置相对于下述虚拟直线径向向内设置:该虚拟直线与周向方向上的该对芯外延部的径向内端部接触。因此,难以使线圈相对于虚拟直线径向向外卷绕,并且线圈的最外径成为虚拟直线的径向向内的位置。这使得线圈的最内径的位置移动成更靠近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变得不能够确保用于在线圈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另一构型的大空间。
已经完成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枢,在该电枢中,线圈的最内径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在外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电枢包括卷绕构件和围绕卷绕部卷绕的线圈。卷绕构件包括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卷绕部和从卷绕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外延部。在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有凹部。绕组最外径位置A1是从轴向方向观察时与该对外延部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79的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直径的0.5倍至线圈线直径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该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凹部中。
根据上述构型,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外凹陷的凹部设置在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内侧部上。因此,与不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确保了用于在径向外侧上布置线圈的空间。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的中心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直径的0.5倍至线圈线直径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该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凹部中。因此,线圈能够容易地布置在凹部中。即,如果在卷绕第一线圈之后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卷绕第二线圈,则第二线圈被引导到第一线圈的外周表面,使得第二线圈可以在径向上布置在第一线圈的外侧并且在凹部中。因此,线圈能够容易地布置在凹部中。因此,例如,与不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线圈的最内径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于外侧,并且可以确保用于在线圈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另一构型的大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电动制动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芯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芯单元的平面图;以及
图6是相同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芯单元的局部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包括作为电枢的定子的马达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可能以放大或简化的方式示出构型的部分。同样,每个部分的尺寸比可能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如图1中所示,马达10用于电动制动系统。该电动制动系统包括:液压(hydro)单元11,该液压单元11调节制动流体的液压;马达10,该马达10连接至液压单元11并驱动液压单元11;以及EDU(电动驱动器单元)12,该EDU 12控制马达10的驱动器。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中,液压单元11置于EDU 12与马达10之间。马达10和EDU 12通过设置在液压单元11的壳体11a中的通孔11b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包括转子20和定子30。
如图1中所示,转子20设置在定子30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并且转子20具有转子芯21、设置在转子芯21上的磁体(未示出)以及设置在转子芯21的径向中央部处的旋转轴22。旋转轴2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液压单元11中的齿轮11c。因此,当旋转轴22被旋转驱动时,液压单元11中的齿轮11c被驱动以调节制动流体的液压。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定子30包括定子芯31、定子芯31的绝缘体32(图2中未示出)以及线圈33。
定子芯31具有大致环形部分31a和从环形部分31a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齿31b。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有十二个齿31b。线圈33围绕齿31b中的每个齿卷绕,并且绝缘体32位于线圈33与齿31b之间。线圈33例如以集中的方式卷绕。
线圈33包括与设置在EDU 12中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电连接的第一三相绕组40和与设置在EDU 12中的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电连接的第二三相绕组5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构成EDU 12中的两个系统(多个系统)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并且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向三相绕组40和50中的各者供应电流。
如图2中所示,第一三相绕组4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向所述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供应具有120度的相位差的三相交流电。所述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包括U+相绕组41a、U-相绕组41b、V+相绕组41c、V-相绕组41d、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
如图2中所示,第二三相绕组5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从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向所述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供应具有120度的相位差的三相交流电。所述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包括X+相绕组51a、X-相绕组51b、Y+相绕组51c、Y-相绕组51d、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33对于每个齿31b例如以以下顺序卷绕:W-相绕组41f、V+相绕组41c、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U-相绕组41b、W+相绕组41e、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d、U+相绕组41a、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所有线圈33具有与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线圈33不同的相位。
此处,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此外,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围绕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齿31b卷绕。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围绕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的齿31b卷绕。W+相绕组41e所卷绕的齿31b和W-相绕组41f所卷绕的齿31b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
此外,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此外,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围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是相同的。X+相绕组51a所卷绕的齿31b和X-相绕组51b所卷绕的齿31b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Y+相绕组51c所卷绕的齿31b和Y-相绕组51d所卷绕的齿31b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Z+相绕组51e所卷绕的齿31b和Z-相绕组51f所卷绕的齿31b设置在周向方向上相差150度的位置处。
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通过跨接线41g连接。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通过跨接线41h连接。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通过跨接线41j连接。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通过跨接线51g连接。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通过跨接线51h连接。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通过跨接线51j连接。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设置在定子芯31的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且在不面向液压单元11的一侧(图1中的下侧)。如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这些跨接线通过由后面要描述的连接绝缘体32的引导部32a(参照图4)引导来设置。连接W+相绕组41e与W-相绕组41f的跨接线41j以及连接Z+相绕组51e与Z-相绕组51f的跨接线51j相对于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沿径向方向向外布线,因此比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长。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三相绕组40通过三角形(delta)连接而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第二三相绕组50通过三角形连接而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
更具体地,U+相绕组41a的端子线33a与W-相绕组41f的端子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U端子。U-相绕组41b的端子线33a与V+相绕组41c的端子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V端子。W+相绕组41e的端子线33a与V-相绕组41d的端子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W端子。
X+相绕组51a的端子线33a与Z-相绕组51f的端子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X端子。X-相绕组51b的端子线33a与Y+相绕组51c的端子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Y端子。Z+相绕组51e的端子线33a与Y-相绕组51d的端子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Z端子。另外,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将线圈33的在相反侧上的端部连接至用于各个相的上述端子线33a。
如图1中所示,在定子30中,在液压单元11的一侧、即在定子芯3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引导构件60。
引导构件60引导线圈33的从线圈33引出至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端子线33a,并进一步将端子线33a引导至EDU 12。引导构件60包括引导本体61和用于引出的引出引导件62。
如图3中所示,引导本体61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多个台阶的大致圆盘状并且引导本体61包括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并沿轴向方向贯通的多个槽口63。线圈33的端子线33a在轴向方向上穿过槽口63、引出到引导本体6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在周向方向上弯曲、并沿着引导本体61的台阶延伸。端子线33a在周向方向上被引导直到引导本体61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
引出引导件62构造成在轴向方向上具有长柱形状,并且固定至引导本体61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然后,被引导至引导本体61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端子线33a穿过引出引导件62的内部,并引出至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如上所述,端子线33a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定子芯31具有为每个齿31b划分开的环状部31a的构型。芯组成构件31d包括径向向内延伸的齿31b和从该齿31b的两侧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延伸的一对芯外延部31c。多个芯组成构件31d在周向方向上并排布置。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十二个芯组成构件31d的芯外延部31c在周向方向上布置以便形成环形形状,并且在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芯外延部31c被焊接以形成定子芯31。
此外,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齿31b中,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未卷绕线圈33的梢端部分的宽度和卷绕线圈33的中间部分的宽度是相同的。梢端部分的宽度被设置为不大于中间部分的宽度。此外,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芯外延部31c在径向外表面和径向内表面上均形成为弧形。在芯组成构件31d在周向方向上并排布置之前的状态下,线圈33经由绝缘体32围绕齿31b卷绕。
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32包括从芯组成构件31d的一个轴向侧(图4中的下侧)组装的第一绝缘体71和从芯组成构件31d的另一轴向侧(图4中的上侧)组装的第二绝缘体72。一对第二绝缘体72通过引导部32a彼此连接,第二绝缘体72构成连接绝缘体构件73。引导部32a连接在周向方向上隔开成150度的第二绝缘体72。引导部32a包括从第二绝缘体72的径向内侧向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内延部73a和连接内延部73a的弧形连接部73b。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弧形连接部73b形成为弧形形状。在弧形连接部73b的径向内侧部上形成有沿轴向方向突出的弧形壁部73c,并且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被沿着弧形壁部73c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表面引导。如图4和图5中所示,一个芯单元74具有隔开成150度的两组芯组成构件31d。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具有三个芯单元74,并且各个芯单元的引导部32a的位置在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略有偏移,使得当组装芯单元74时(未示出),引导部32a不会彼此碰撞。
与第一绝缘体71和第二绝缘体72对应的绝缘体32具有齿覆盖部32b。齿覆盖部32b覆盖齿31b的轴向端面和从轴向端面弯曲的周向端面的一部分。绝缘体32具有外覆盖部32c,该外覆盖部32c从齿覆盖部32b的径向外侧延伸,以便覆盖芯外延部31c的轴向端面的一部分和径向内侧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齿31b和齿覆盖部32b构成卷绕部75,线圈33围绕该卷绕部75卷绕。芯外延部31c和外覆盖部32c构成一对外延部76,所述一对外延部76从卷绕部75的径向外端部沿两个周向方向延伸。卷绕部75和外延部76构成卷绕构件77。
如图6中所示,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绕组最外径位置A1是与所述一对外延部76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在外延部76的基部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有凹部78。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圆周运动的飞轮装置(未示出)来卷绕线圈33以使线圈33围绕卷绕部75转动。因此,能够通过使用飞轮装置引导导线S的位置是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的、即导线S不与外延部76碰撞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芯外延部31c具有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弧形形状的径向内表面,并且外覆盖部32c以均匀的厚度覆盖径向内表面。因此,凹部78在外延部76的基部处的径向内侧部上设置成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
卷绕成与卷绕部75直接接触的线圈33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第一线圈79的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换句话说,第一线圈79具有比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的径向外侧位置,并且第一线圈79从与绕组最外径位置A1隔开线圈线径L的位置径向向外设置。即,第一线圈79的中心B的径向位置A2被设定成使得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到径向位置A2的距离大于线圈线径L的0.5倍且小于线圈线径L的1.5倍。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79的中心B设置成径向向内距绕组最外径位置A1线圈线径L的约0.8倍。线圈33的第一层具有第二线圈80,该第二线圈80部分地设置在第一线圈79的径向外侧的凹部78中。
绝缘体32包括第一凸部81,该第一凸部81限制第一线圈79沿径向方向向内的运动。第一凸部81形成为使得径向宽度朝向顶部逐渐减小,并且该顶部是弯曲的。第一凸部81的突出量被设定为线圈线径L的约1/5。绝缘体32包括第二凸部82,该第二凸部82限制第一线圈79沿径向方向向外的运动。第二凸部82形成为使得径向宽度朝向顶部逐渐减小,并且该顶部是弯曲的。第一凸部81的突出量设定为线圈线径L的约1/5。另外,第二凸部82的顶部的位置布置在绕组最外径位置A1的径向内侧且在线圈线径L的0.5倍以内。即,第二凸部82的顶部的径向位置A3被设定为使得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到径向部分A3的距离小于线圈线径L的0.5倍。
由此,线圈33通过使用飞轮装置从卷绕部75的径向内侧卷绕。当卷绕第一线圈79时,如果线圈33大致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A1卷绕,则线圈33被引导至第二凸部82的顶部。因此,由于第一线圈79的中心B在大于线圈线径L的0.5倍,所以第一线圈79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设置。此外,在卷绕第一线圈79之后,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A1卷绕第二线圈80。第二线圈80被引导至第一线圈79的外周表面,并且第二线圈80在径向方向上设置在第一线圈79的外侧并且位于凹部78中。在图6中,当线圈33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A1卷绕时,线圈33的导线S的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
此外,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33围绕通过连接绝缘体构件73的引导部32a连接的一对卷绕部75连续卷绕。线圈33的绕组起始部设定在该卷绕部的径向内侧部上,并且绕组起始部构成从线圈33的径向内侧引出至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端子线33a。如上所述,线圈33包括端子内部线圈83,其中,端子线33a从径向内侧被引出至轴线方向上的一侧。
绝缘体32覆盖与端子内部线圈83所卷绕的齿31b在周向上相邻的齿31b,并且绝缘体32具有限制部84,该限制部84限制端子内部线圈83的端子线33a的运动。
具体地,如图6中所示,首先,覆盖端子内部线圈83所卷绕的齿31b的绝缘体32具有径向方向限制部85,该径向方向限制部85限制端子内部线圈83的端子线33a的径向运动。一对径向方向限制部85设置在径向方向上,并且形成为从轴向方向观察时在与径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在相同方向上敞开。在径向方向限制部85中,能够将线圈33的导线S从与径向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到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内部中,并且通过飞轮装置将导线S设置在内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开口部形成为使得该开口部的宽度比线圈线径L稍小,并且当导线S插入内部时,导线S变得难以脱离。限制部84形成为在正交于径向方向的方向上从绝缘体32突出,以便大致覆盖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开口部。因此,限制部84限制端子内部线圈83的端子线33a在周向方向上的运动。绝缘体32覆盖齿31b和在周向方向上与该齿31b相邻的齿31b,端子内部线圈83围绕齿31b卷绕。限制部84被设定成使得距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梢端的距离小于线圈线径L,并且设置在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内部的线圈33设定成不从径向方向限制部85跳出。
芯外延部31c形成为使得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芯外延部31c的径向内表面形成为弧形形状。然而,该径向内表面可以具有除弧形形状以外的凹形形状部。凹形形状部与第一线圈79之间的间隙被设定成大于线圈线径L。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制造如上所述构造的定子30的方法及其功能。
首先,如图6中所示,将绝缘体32组装到芯组成构件31d以制造卷绕构件77,并且通过使用飞轮装置将线圈33、即具体地端子内部线圈83卷绕在包括齿31b和齿覆盖部32b的卷绕部75上。
此时,首先将线圈33的绕组起始部插入径向方向限制部85中,并且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依次卷绕第一层的线圈33。此时,将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顺序地卷绕在卷绕部75上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部上,并且将第二线圈80引导至第一线圈79的外周表面,以便将第二线圈80设置在第一线圈79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且在凹部78中。
此后,将成为第二层及以后的层的线圈朝向径向方向上的内侧或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依次卷绕,并且沿着引导部32a形成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此后,隔开成150度的线圈33围绕由引导部32a连接的卷绕部75卷绕。
然后,如图4和图5中所示,通过布置两组子组件来制造芯单元74,所述两组子组件包括在周向方向上以相同方式并排卷绕的线圈33。此时,限制部84设置成大致覆盖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开口部,使得防止了设置在径向方向限制部85的内部的线圈33跳到外部。因此,防止了端子线33a的移动。
在周向方向上组装有具有大致相同构型的三个芯单元74,然后将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芯外延部31c焊接在一起以制造定子芯31。
然后,如图3中所示,将引导构件60的引导本体61组装到定子芯3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将线圈33的端子线33a从槽口63引出至轴向方向上的一侧。此外,将端子线33a在周向方向上弯曲,并通过引出引导件62从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引出至引出引导件6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然后,定子30的制造完成。
接下来,下面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在外延部76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设置有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的凹部78。当从轴向方向观察时,绕组最外径位置A1是与所述一对外延部76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因此,与未设置凹部78的情况相比,确保了用于将线圈33布置在径向外侧的空间。线圈33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该第一线圈79的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该第二线圈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线圈79的径向外侧的凹部78中。因此,线圈33可以容易地设置在凹部78中。即,如果在卷绕第一线圈79之后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A1卷绕第二线圈80,则第二线圈80被引导至第一线圈79的外周表面,使得第二线圈80能够在径向上布置在第一线圈79的外侧并且在凹部78中。因此,线圈33能够容易地布置在凹部78中。因此,例如,与未设置凹部78的情况相比,线圈33的最内径位置可以相对于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在外侧,并且可以确保用于在线圈33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布置包括转子20及其轴承等的另一构型的大空间。
(2)绝缘体32具有第一凸部81,该第一凸部81限制第一线圈79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的运动。因此,当在卷绕第一线圈79之后卷绕第二线圈80并将第二线圈80引导至第一线圈79的外周表面时,限制了第一线圈79径向向内移动。因此,第二线圈80可以更可靠地设置在凹部78中。
(3)绝缘体32具有第二凸部82,该第二凸部82限制第一线圈79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的运动。例如,在卷绕第一线圈79之后并且在卷绕第二线圈80之前,限制第一线圈79径向向外移动。因此,第二线圈80可以更可靠地设置在凹部78中。
(4)第二凸部82的顶部的位置布置在绕组最外径位置A1的径向内侧且在线圈线径L的0.5倍以内。因此,如果第一线圈79大致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A1卷绕,则第一线圈79被引导至第二凸部82的顶部。因此,由于第一线圈79的中心B大于线圈线径L的0.5倍,所以第一线圈79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设置。因此,例如,如果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沿着绕组最外径位置A1顺序地缠绕,则第二线圈80可以设置在凹部78中。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修改。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改型可以以彼此组合的方式实施,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即可。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2具有第一凸部81,该第一凸部81限制第一线圈79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的运动。然而,在第一凸部81具有相同功能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第一凸部81的形状。此外,可以省略第一凸部81。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2具有第二凸部82,该第二凸部82限制第一线圈79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的运动。然而,在第二凸部82具有相同功能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第二凸部82的形状。此外,可以省略第二凸部82。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79的中心B设置成径向向内距绕组最外径位置A1线圈线径L的约0.8倍。在该中心B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内设置、相对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第一线圈79的中心B的位置可以被改变。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2具有覆盖芯外延部31c的外覆盖部32c。然而,可以省略外覆盖部32c。在上述构型中,外延部76仅由芯外延部31c构成。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尽管公开了具有十二个齿31b的定子30,但是可以采用具有其他数量的齿31b的定子。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定子30在内转子型无刷马达中被实施为电枢。然而,除了所述用途以外,包括沿径向方向延伸并且被线圈33卷绕的卷绕部75以及从卷绕部75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外延部76的卷绕构件77还可以应用于电枢。例如,本公开可以在外转子型无刷马达中作为电枢的定子或者在有刷马达中作为电枢的转子中实施。
Claims (6)
1.一种电枢,包括:
卷绕构件(77),所述卷绕构件具有卷绕部(75)和一对外延部(76),所述卷绕部沿径向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外延部从所述卷绕部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以及
线圈(33),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卷绕部上,其中,
在所述电枢中,从所述线圈引出至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端子线(33a)被沿所述周向方向引导,并且被引导至所述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每个端子线被收集并沿所述轴向方向引出至与所述线圈相反的一侧,
在所述外延部的基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设置有凹部(78),并且所述凹部从绕组最外径位置(A1)径向向外凹陷,假设与所述一对外延部(76)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是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A1),
所述线圈的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79)和第二线圈(80),所述第一线圈的中心(B)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径(L)的0.5倍至所述线圈线径(L)的1.5倍之间的范围内,所述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凹部中,
所述卷绕构件包括芯组成构件(31d)和绝缘体(32),所述芯组成构件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齿(31b)和从所述齿的径向外端部沿两个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芯外延部(31c),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齿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绝缘体(32)包括第二绝缘体(72)和连接绝缘体构件(73),所述第二绝缘体(72)从所述芯组成构件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另一侧组装,所述连接绝缘体构件(73)具有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引导部(32a)和在所述周向方向上隔开的两个所述第二绝缘体,并且
连接两个线圈的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被所述线圈的另一轴向侧上的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另一轴向侧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与所述端子线的引出侧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凸部(81),所述第一凸部构造成限制所述第一线圈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的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二凸部(82),所述第二凸部构造成限制所述第一线圈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的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第二凸部的顶部的位置在径向上布置在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A1)的内侧并且在所述线圈线径的0.5倍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2和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电枢是定子,所述定子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转子(20)。
6.一种电枢,包括:
卷绕构件,所述卷绕构件包括:
卷绕部和一对外延部,所述卷绕部沿径向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外延部从所述卷绕部的径向外端部沿周向方向延伸;
凹部,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外延部的基部的所述径向方向上的内侧部上,所述凹部从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外凹陷,假设与所述一对外延部的周向梢端部处的径向内端部接触的虚拟直线是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以及
芯组成构件,所述芯组成构件具有沿所述径向方向延伸的齿和从所述齿的径向外端部沿两个周向方向延伸的一对芯外延部;以及线圈,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卷绕部上,所述线圈包括:
所述线圈的第一层,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中心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径向向内定位并且相对于所述绕组最外径位置在线圈线径的0.5倍至1.5倍之间的范围内,并且所述第二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凹部中;并且
从所述线圈引出至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端子线被沿所述周向方向引导,并且被引导至所述周向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所述端子线被收集并沿所述轴向方向引出至所述线圈的相反侧,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体部分和第二绝缘体部分,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分覆盖所述芯组成构件的所述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绝缘体部分覆盖在所述周向方向上与所述芯组成构件间隔开的另一芯组成构件的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绝缘体还包括连接绝缘体构件,所述连接绝缘体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分和所述第二绝缘体部分,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分和所述第二绝缘体部分通过所述连接绝缘体构件的引导部彼此连接;以及
跨接线,所述跨接线构造成连接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部分和所述第二绝缘体部分中的每一者上的所述线圈的相应部分,所述跨接线由位于所述轴向方向上的另一轴向侧的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另一轴向侧相对于所述线圈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与所述端子线的引出侧相反,其中
所述电枢是定子,所述定子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设置有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多个芯单元,所述多个芯单元中的每个芯单元包括一对连接绝缘体构件,
所述引导部包括弧形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的外周小于所述转子的最外周,并且
所述跨接线定位在所述弧形连接部的所述外周与所述转子的所述最外周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39285A JP7215233B2 (ja) | 2019-03-05 | 2019-03-05 | 電機子 |
JP2019-039285 | 2019-03-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8962A CN111668962A (zh) | 2020-09-15 |
CN111668962B true CN111668962B (zh) | 2024-08-23 |
Family
ID=7233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29118.XA Active CN111668962B (zh) | 2019-03-05 | 2020-02-28 | 电枢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84528B2 (zh) |
JP (1) | JP7215233B2 (zh) |
CN (1) | CN1116689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1128840A1 (de) * | 2021-11-05 | 2023-05-11 |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 Elektromotor |
DE102022213619A1 (de) * | 2022-12-14 | 2024-06-20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Elektromotor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36597A (ja) * | 2008-12-08 | 2010-06-1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96920A3 (en) * | 2002-09-06 | 2004-08-11 | Kabushiki Kaisha Moric | Armature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wire wind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7129847A (ja) * | 2005-11-04 | 2007-05-24 | Denso Corp | 電動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
US7671495B2 (en) * | 2006-11-20 | 2010-03-02 | Asmo Co., Ltd. | Armature and motor |
JP5290612B2 (ja) * | 2008-04-15 | 2013-09-1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US8482180B2 (en) | 2010-10-20 | 2013-07-09 | Asmo Co., Ltd. | Stator, brushless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JP5306411B2 (ja) * | 2011-05-23 | 2013-10-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5502131B2 (ja) | 2012-04-19 | 2014-05-2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5502115B2 (ja) | 2012-02-08 | 2014-05-2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US20130200742A1 (en) | 2012-02-08 | 2013-08-08 | Asmo Co., Ltd. | Stator, brushless mo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5536123B2 (ja) | 2012-02-27 | 2014-07-02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6247595B2 (ja) | 2013-09-30 | 2017-12-13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電機子、電機子の製造方法、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JP6409424B2 (ja) | 2013-11-20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JP2015106992A (ja) | 2013-11-29 | 2015-06-0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KR102500989B1 (ko) * | 2015-11-12 | 2023-02-1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용 인슐레이터,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US20180367006A1 (en) | 2015-11-26 | 2018-12-20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Engineering, Ltd. | Electric Motor |
DE112017001053T5 (de) * | 2016-02-29 | 2018-12-06 | Denso Corporation | Stator eines bürstenlosen Motors, bürstenloser 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tators eines bürstenlosen Motors |
JP2019039286A (ja) | 2017-08-25 | 2019-03-14 | 有限会社松永建材店 | 仕上げ材一体型断熱パネル |
JP7196691B2 (ja) * | 2019-03-05 | 2022-12-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
2019
- 2019-03-05 JP JP2019039285A patent/JP721523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28 CN CN202010129118.XA patent/CN111668962B/zh active Active
- 2020-03-03 US US16/807,450 patent/US1178452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36597A (ja) * | 2008-12-08 | 2010-06-1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8962A (zh) | 2020-09-15 |
JP2020145797A (ja) | 2020-09-10 |
US11784528B2 (en) | 2023-10-10 |
US20200287436A1 (en) | 2020-09-10 |
JP7215233B2 (ja) | 2023-01-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68961B (zh) | 定子 | |
US10536046B2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 having bus bars with recesses and bus bar holder with protrusions engaged with the recesses | |
US8610328B2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6072238B2 (ja)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4270307B2 (ja) | 渡り線モジュール | |
US9685844B2 (en) |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tor | |
JP2012110212A (ja) |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5502115B2 (ja) |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KR20080021678A (ko) | 회전 전동기의 전기자, 회전 전동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EP2738916B1 (en) | Stator of an electric motor comprising a coil insulation | |
CN111668962B (zh) | 电枢 | |
EP2031735B1 (en) | Stator and electric motor | |
WO2011155327A1 (ja) | 電動機の突極集中巻き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98516A (ja) | 回転電機 | |
CN109906541B (zh) | 组合件、用于机动车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及旋转电机 | |
US20230283133A1 (en) | Motor | |
CN111697735B (zh) | 电枢 | |
CN108781006B (zh) | 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
US10916987B2 (en) | Stator, associated electric mo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 | |
CN109891716B (zh) | 设置有具有改良配置的互连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 |
JP2014192997A (ja) | 電動モータ | |
CN118830173A (zh) | 旋转电机、车辆以及集电环 | |
JP2022018593A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結線板、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結線板の製造方法、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WO2019003674A1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