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8032A -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8032A
CN111668032A CN202010625157.9A CN202010625157A CN111668032A CN 111668032 A CN111668032 A CN 111668032A CN 202010625157 A CN202010625157 A CN 202010625157A CN 111668032 A CN111668032 A CN 111668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o
biomass powder
mixture
composite material
nick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51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68032B (zh
Inventor
肖作安
袁晓庆
余洪洋
高星圆
朱雨晴
占丹
蔡爽
戴高鹏
刘素芹
胡学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led Critical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Priority to CN2020106251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80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8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8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68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80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42Powders or particles, e.g. composi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44Raw materials therefor, e.g. resins or co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46Metal 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G11/86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生物质原料制成生物质粉体;将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生物质粉体干燥;将干燥后的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使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60~10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Ni/NiO/C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得到的Ni/NiO/C复合材料导电性好,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缓解了NiO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所带来的稳定性的问题,提升了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且循环稳定性较好,循环寿命长。

Description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大量的可携带式设备,如手提电脑、手机、随声听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便携式电池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可以储能或释放能量的储能装置,因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大、可逆性好、对环境无污染、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超级电容器而言,电极材料的优劣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目前,常见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为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而过渡金属氧化物为赝电容电极材料,其导电性能较弱,使电子的传导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材料收缩和膨胀,因此赝电容超级电容器的循环稳定性较差、循环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旨在解决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导电性较弱以及充放电过程中材料形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生物质原料制成生物质粉体;
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
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
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将所述产物A用60~10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Ni/NiO/C复合材料。
可选地,所述生物质原料包括玉米芯、花生壳、秸秆、树叶和莲蓬壳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的步骤中:
所述生物质粉体的质量与所述镍离子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g:(7~12)ml。
可选地,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的步骤中:
所述镍离子溶液的溶质包括氯化镍、醋酸镍、硫酸镍、硝酸镍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镍离子溶液的溶剂包括水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的步骤中:
所述镍离子溶液中,镍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10~0.26mol/L。
可选地,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的步骤中:
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所述无机盐的质量之比为1:(3~5)。
可选地,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的步骤中:
所述无机盐包括LiCl-KCl混合盐和LiCl-NaCl混合盐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所述无机盐为LiCl-KCl混合盐,所述LiCl-KCl混合盐中LiCl的摩尔分数为0.55~0.65;
将所述混合物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的步骤中:
所述T1为400~450℃。
可选地,所述无机盐为LiCl-NaCl混合盐,所述LiCl-NaCl混合盐中LiCl的摩尔分数为0.27~0.30;
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550~570℃使所述混合物中的LiCl-NaCl混合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6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超级电容器,所述超级电容器包括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为Ni/NiO/C复合材料,其中,所述Ni/NiO/C复合材料由如上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废弃生物质为原料,制成生物质粉体,然后将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干燥,再将干燥后的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混合,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保温1~2h,使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完全,且使生物质粉体均匀热裂解得到活性炭,同时负载于生物质粉体的镍离子在此时生成NiO颗粒,最后继续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使负载于生物质粉体的NiO颗粒的表面还原成金属Ni,得到Ni/NiO/C复合材料,此复合材料为NiO负载于活性炭,且NiO颗粒表面被还原成Ni。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设备要求不高;NiO颗粒的表面被还原成金属Ni,金属Ni与NiO颗粒结合良好,能有利于Ni/NiO颗粒与活性炭之间的接触,提高了Ni/NiO材料与活性炭之间的电子传导,即提高了导电性;表面的Ni层是由NiO脱氧而成,因此表面Ni层会有脱氧后体积收缩而形成的裂纹,Ni层的裂纹为离子的快速传输提供了通道,提高了电解离子的扩散效率,NiO的利用率更高;表面Ni层的包覆,起到模板的作用,缓解了NiO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的体积变化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Ni/NiO/C复合材料的XRD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Ni/NiO/C复合材料以及对比例制得的NiO/C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变化趋势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目前,常见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为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而过渡金属氧化物为赝电容电极材料,其导电性能较弱,使电子的传导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材料收缩和膨胀,因此赝电容超级电容器的循环稳定性较差、循环寿命较少。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得到导电性较好、且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体积变化的Ni/NiO/C复合材料。结合图1提出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将生物质原料制成生物质粉体。
具体地,将生物质体洗涤、干燥、粉碎、过筛,制得生物质粉体。其中,干燥温度为80~100℃,干燥时间为10~12h;过筛为过200~300目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质原料选用玉米芯、花生壳、秸秆、树叶、莲蓬壳等废弃生物质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这些生物质原料本身所具有的营养通道,利于后续镍离子的吸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省去此步骤,直接从市面上购买生物质粉体。
步骤S20、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
其中,所述镍离子溶液的溶质包括氯化镍、醋酸镍、硫酸镍、硝酸镍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镍离子溶液的溶剂包括水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镍离子溶液中,镍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10~0.26mol/L。此外,为了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对镍离子的吸附更充分,所述生物质粉体的质量与所述镍离子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g:(7~12)ml。
进一步地,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的浸泡时间为24~72h,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其中,干燥温度为100~130℃,干燥时间为3~5h。
步骤S30、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
为了使生物质粉体能均匀热裂解制备得到活性炭,在本实施例中,加无机盐与其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其中,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所述无机盐的质量之比为1:(3~5)。较优地,所述无机盐包括LiCl-KCl和LiCl-NaCl中的任意一种,加入的无机盐为这两种中的任意一种时,降低了无机盐熔化的温度,从而降低了能耗。
步骤S40、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当选用的无机盐为LiCl-KCl混合盐,且所述LiCl-KCl中LiCl的摩尔分数为0.55~0.65时,T1为400~450℃,具体地,本步骤包括: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400~450℃使所述混合物中的LiCl-KCl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当选用的无机盐为LiCl-NaCl混合盐,且所述LiCl-NaCl中LiCl的摩尔分数为0.27~0.30时,T1为550~570℃,具体地,本步骤包括: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550~570℃使所述混合物中的LiCl-NaCl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6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其中,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保温1~2h,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完全;并且,混合物中的生物质粉体在无机盐作用下,均匀热裂解,生成活性炭;同时,镍离子在此处也反应生成NiO,具体地,醋酸镍、硝酸镍等可直接热解反应生成NiO;而没有氧元素的氯化镍,由于生物质本身含有C、H、O等元素,氯化镍也可生成得到NiO。
然后,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此时,负载在活性炭表面的NiO颗粒的表面与C反应被还原成金属Ni,需要说明的是,此步骤需要控制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防止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使NiO颗粒全部被还原成Ni,也防止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负载于活性炭的NiO未被还原。因此,得到的产物A为NiO颗粒负载于活性炭,且NiO颗粒表面被还原成Ni。
步骤S50、将所述产物A用60~10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Ni/NiO/C复合材料。
由于步骤S40无机盐熔化时,熔盐会渗入到活性炭内部,后续冷却至室温,使无机盐凝固于活性炭内部,因此,先选用60~100℃水洗,将凝固的无机盐洗脱出来。
结合图2所示,本发明制备的Ni/NiO/C复合材料包括NiO、Ni以及C三种物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设备要求不高;NiO颗粒的表面被还原形成金属Ni,金属Ni与NiO颗粒结合良好,能有利于Ni/NiO颗粒与活性炭之间的接触,提高了Ni/NiO材料与活性炭之间的电子传导,即提高了导电性;表面的Ni层是由NiO脱氧而成,因此表面Ni层会有脱氧后体积收缩而形成的裂纹,Ni层的裂纹为离子的快速传输提供了通道,提高了电解离子的扩散效率,NiO的利用率更高;表面Ni层的包覆,起到模板的作用,缓解了NiO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的体积变化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超级电容器,所述超级电容器包括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为Ni/NiO/C复合材料,其中,所述Ni/NiO/C复合材料为如上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的。由于作为电极材料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好,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中的材料变形问题,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电容器,提高了电化学性能,且循环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将玉米芯洗净,干燥、粉碎,过300目筛,得玉米芯粉体;取1g玉米芯粉体浸入8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1mol/L)中,浸泡72h,然后于120℃下干燥4h;将干燥后的玉米芯粉体与LiCl-K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58)混匀(玉米芯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4),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400℃,保温2h,再加热到650℃,保温5min,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6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1182m2/g和电阻率为3.1×10-4Ω.m的Ni/NiO/C复合材料。
实施例2
将水稻秸秆洗净,干燥、粉碎,过200目筛,得水稻秸秆粉体;取1g水稻秸秆粉体浸入7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26mol/L)中,浸泡24h,然后于100℃下干燥5h;将干燥后的水稻秸秆粉体与LiCl-K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65)混匀(水稻秸秆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3),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450℃,保温1h,再加热到510℃,保温25min,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8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652m2/g和电阻率为2.4×10-3Ω.m的Ni/NiO/C复合材料。
实施例3
将花生壳洗净,干燥、粉碎,过250目筛,得花生壳粉体;取1g花生壳粉体浸入7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26mol/L)中,浸泡24h,然后于100℃下干燥5h;将干燥后的花生壳粉体与LiCl-K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55)混匀(花生壳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5),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430℃,保温1.2h,再加热到500℃,保温30min,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8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719m2/g和电阻率为3.4×10-3Ω.m的Ni/NiO/C复合材料。
实施例4
将莲蓬壳秆洗净,干燥、粉碎,过230目筛,得莲蓬壳粉体;取1g莲蓬壳粉体浸入12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16mol/L)中,浸泡24h,然后于130℃下干燥3h;将干燥后的莲蓬壳粉体与LiCl-Na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27)混匀(莲蓬壳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5),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560℃,保温1.5h,再加热到650℃,保温5min,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10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972m2/g和电阻率为4.8×10-3Ω.m的Ni/NiO/C复合材料。
实施例5
将花生壳洗净,干燥、粉碎,过250目筛,得花生壳粉体;取1g花生壳粉体浸入8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16mol/L)中,浸泡72h,然后于120℃下干燥4h;将干燥后的花生壳粉体与LiCl-Na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28)混匀(花生壳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4),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550℃,保温2h,再加热到600℃,保温30min,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7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839m2/g和电阻率为3.9×10-4Ω.m的Ni/NiO/C复合材料。
实施例6
将香樟树叶洗净,干燥、粉碎,过300目筛,得香樟树叶粉体;取1g香樟树叶粉体浸入8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16mol/L)中,浸泡72h,然后于120℃下干燥4h;将干燥后的香樟树叶粉体与LiCl-Na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30)混匀(香樟树叶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5),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570℃,保温1h,再加热到620℃,保温15min,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A;将产物A用7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1040m2/g和电阻率为2.9×10-4Ω.m的Ni/NiO/C复合材料。
对比例
将玉米芯洗净,干燥、粉碎,过300目筛,得玉米芯粉体;取1g玉米芯粉体浸入8mL氯化镍水溶液(摩尔浓度为0.1mol/L)中,浸泡72h,然后于120℃下干燥4h;将干燥后的玉米芯粉体与LiCl-KCl混合盐(LiCl的摩尔分数为0.58)混匀(玉米芯粉体和LiCl-KCl的质量比为1:4),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N2气氛下的管式炉中,加热到400℃,保温2h,冷却到室温,得到产物NiO/C;将产物A用6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比表面积为984m2/g和电阻率为9.7×10-3Ω.m的NiO/C复合材料。
将上述实施例1至6制得的Ni/NiO/C复合材料以及对比例1制得的NiO/C复合材料按如下方法测试电化学性能:
将Ni/NiO/C复合材料(或对比例制得的NiO/C复合材料)、导电剂乙炔黑和聚偏二氟乙烯按照质量比8:1:1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研磨,涂敷于泡沫镍集流体上,放置于8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h,然后在辊轧机上压制到厚约为0.5mm左右的薄片,裁剪成1cm×1cm大小的泡沫镍电极片作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和铂片电极为辅助电极和对电极,电解液为1mol/L Na2SO4,分别采用三电极体系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
Figure BDA0002561874080000091
Figure BDA0002561874080000101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任意实施例制备的Ni/NiO/C复合材料,相比于对比例制得的NiO/C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时,实施例作为电极材料的最大比电容和容量保持率都更好。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得的Ni/NiO/C复合材料,将其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相比于现有电极材料,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
进一步地,将实施例1的Ni/NiO/C复合材料制得的电极材料,与对比例的NiO/C复合材料制得的电极材料分别进行循环稳定性测试,其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实施例1制得的Ni/NiO/C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相比于对比例制得的NiO/C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同样的循环次数时,其容量保持率均比对比例高,且实施例1在循环1000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仍在90%以上。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得的Ni/NiO/C复合材料,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其循环稳定性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制备的Ni/NiO/C复合材料电阻率小(即导电性好),将其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且循环稳定性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生物质原料制成生物质粉体;
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
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
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将所述产物A用60~100℃水洗,再酸洗、水洗、干燥,得到Ni/NiO/C复合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质原料包括玉米芯、花生壳、秸秆、树叶和莲蓬壳中的任意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的步骤中:
所述生物质粉体的质量与所述镍离子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g:(7~12)m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的步骤中:
所述镍离子溶液的溶质包括氯化镍、醋酸镍、硫酸镍、硝酸镍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镍离子溶液的溶剂包括水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生物质粉体浸入镍离子溶液中,使所述生物质粉体吸附镍离子,然后将吸附有镍离子的所述生物质粉体干燥的步骤中:
所述镍离子溶液中,镍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10~0.26mol/L。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的步骤中:
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所述无机盐的质量之比为1:(3~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干燥后的所述生物质粉体与无机盐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的步骤中:
所述无机盐包括LiCl-KCl混合盐和LiCl-NaCl混合盐中的任意一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盐为LiCl-KCl混合盐,所述LiCl-KCl混合盐中LiCl的摩尔分数为0.55~0.65;
将所述混合物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的步骤中:
所述T1为400~450℃。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盐为LiCl-NaCl混合盐,所述LiCl-NaCl混合盐中LiCl的摩尔分数为0.27~0.30;
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T1使所述混合物中的无机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5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混合物在N2氛围下加热至550~570℃使所述混合物中的LiCl-NaCl混合盐熔化,保温1~2h,再加热至600~650℃,保温5~3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A。
10.一种超级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级电容器包括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为Ni/NiO/C复合材料,其中,所述Ni/NiO/C复合材料由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CN202010625157.9A 2020-06-30 2020-06-30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Active CN1116680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5157.9A CN111668032B (zh) 2020-06-30 2020-06-30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5157.9A CN111668032B (zh) 2020-06-30 2020-06-30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8032A true CN111668032A (zh) 2020-09-15
CN111668032B CN111668032B (zh) 2021-08-31

Family

ID=72390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5157.9A Active CN111668032B (zh) 2020-06-30 2020-06-30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6803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7711A (zh) * 2020-12-10 2021-06-01 杭州师范大学 一种Ni-NiO/C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314A (zh) * 2015-08-26 2015-12-16 西南石油大学 纳米氧化镍/镍/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170084924A1 (en) * 2015-09-23 2017-03-23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Process of forming electrodes and products thereof from biomass
CN109675568A (zh) * 2019-01-10 2019-04-26 东北大学 一种Ni/NiO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467228A (zh) * 2019-09-16 2019-11-19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中空纤维结构C-Ni/Ni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314A (zh) * 2015-08-26 2015-12-16 西南石油大学 纳米氧化镍/镍/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170084924A1 (en) * 2015-09-23 2017-03-23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Process of forming electrodes and products thereof from biomass
CN109675568A (zh) * 2019-01-10 2019-04-26 东北大学 一种Ni/NiO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467228A (zh) * 2019-09-16 2019-11-19 西北师范大学 一种中空纤维结构C-Ni/Ni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海军等: "水溶性壳聚糖制备多孔碳/氧化镍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电容行为", 《物理化学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7711A (zh) * 2020-12-10 2021-06-01 杭州师范大学 一种Ni-NiO/C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8032B (zh)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6789B2 (ja) 電池
CN109599546B (zh) 一种沥青碳包覆天然混合石墨材料及其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方法
KR102139318B1 (ko) 나트륨 이온 전지 전극 재료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CN107601501A (zh) 一种生物质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152170A (zh) 一种蝉蜕基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547723B (zh) 一种汉麻基多级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55515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57921B (zh) 一种分级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2850708A (zh) 高比表面积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492996A (zh) 一种氟、氮共掺杂的类石墨烯片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850892A (zh) 一种超级电容用高导电性椰壳活性炭的两次激活工业化制备方法
CN110240161B (zh) 一种通过酸性矿山废水强化储能效率的秸秆基活性炭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017870A (zh) 一种煤基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锂离子电容器
CN111668032B (zh) Ni/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超级电容器
CN111370656B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470981B (zh) 多孔碳纤维/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及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和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CN104638248A (zh) 一种石墨烯/铅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140410B (zh) 一种掺氮碳纳米片/MXene复合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676443A (zh) 一种以酞菁为前驱体的氮掺杂空心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92804B (zh) 一种3d打印正极墨水及应用其的正极成型方法和应用
CN114899015A (zh) 一种锌离子超级电容器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hi et al. Natural Peach Gum as Porous Carbon Precursor and Gel Electrolyte for High‐Performance Zinc‐Ion Hybrid Supercapacitors
CN108455685B (zh) 一种N/Co3O4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JP2011009608A (ja) ニッケルアルミニウム多孔集電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極、キャパシタ
CN111916719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