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3909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3909A
CN111653909A CN201910160419.6A CN201910160419A CN111653909A CN 111653909 A CN111653909 A CN 111653909A CN 201910160419 A CN201910160419 A CN 201910160419A CN 111653909 A CN111653909 A CN 111653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xternal
barrel
electronic componen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04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鹏
汪云河
宋志刚
陈家辉
周闯鹏
戴子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6041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539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53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3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4Intermediate parts, e.g. adapters, splitters or elbows
    • H01R24/542Adapte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导电筒;一对外导体组件,分别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两端中;和中心导体组件,设置在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中,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适于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所述中心导体组件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因此,在本发明中,连接器的两端可与两个电子部件分别弹性电接触。因此,在将连接器安装在两个电子部件之间时,无需进行焊接操作,减小了连接器的安装难度和成本。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射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板到板(BTB)射频同轴连接器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两端分别焊接到两个电路板上,另一种类型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一端焊接到一个电路板上,另一端以弹性顶推的方式与另一个电路板弹性电接触。因此,在将现有的射频同轴连接器连接到两个电路板之间时,必须进行焊接操作,这增加了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安装难度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导电筒;一对外导体组件,分别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两端中;和中心导体组件,设置在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中,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适于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所述中心导体组件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包括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一端中的第一外导体组件和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另一端中的第二外导体组件;所述第一外导体组件适于与第一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所述第二外导体组件适于与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组件包括:第一外部连接筒,适于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一端中;第一外部端子,滑动地组装到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中;和第一外部弹性元件,适于被压缩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和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外部端子可在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的推压下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导体组件包括:第二外部连接筒,适于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另一端中;第二外部端子,滑动地组装到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中;和第二外部弹性元件,适于被压缩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和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之间,所述第二外部端子可在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的推压下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中心导体组件包括:中心导电筒,设置在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中;第一中心端子,滑动地插装到所述中心导电筒的一端中;第二中心端子,滑动地插装到所述中心导电筒的另一端中;和中心弹性元件,容纳在所述中心导电筒中,并适于被压缩在所述第一中心端子和所述第二中心端子之间,所述第一中心端子和所述第二中心端子可在所述中心弹性元件的推压下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座,所述第一外部端子被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座上;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绝缘座上,以便向所述第一外部端子施加弹性接触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套装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上,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绝缘座的定位台阶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定位台阶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端子包括多个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一绝缘座的表面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每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上形成凸起的第一电触点,所述第一电触点适于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端子还包括多个第一弹性臂,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插入到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一端中,并适于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末端上形成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适于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还形成有第一阻挡凸起,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一端的开口的内侧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起的第一阻挡唇缘,所述第一阻挡唇缘适于与所述第一阻挡凸起接合,以防止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一绝缘座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中心端子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座,所述第二外部端子被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座上;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绝缘座上,以便向所述第二外部端子施加弹性接触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套装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上,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绝缘座的定位台阶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定位台阶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端子包括多个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二绝缘座的表面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每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形成凸起的第二电触点,所述第二电触点适于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端子还包括多个第二弹性臂,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插入到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一端中,并适于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末端上形成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适于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臂上还形成有第二阻挡凸起,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一端的开口的内侧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起的第二阻挡唇缘,所述第二阻挡唇缘适于与所述第二阻挡凸起接合,以防止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二绝缘座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中心端子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外导电筒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台阶和第二定位台阶,所述第一定位台阶和所述第二定位台阶在轴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插入到所述外导电筒中的一端的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定位台阶上,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插入到所述外导电筒中的一端的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绝缘支撑件,所述绝缘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组件和所述外导体组件之间,用于将所述中心导体组件保持在所述外导体组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支撑件包括第一绝缘支撑件和第二绝缘支撑件,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和所述中心导电筒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和所述中心导电筒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个顶推套筒,所述顶推套筒容纳在所述外导电筒中,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被定位在所述顶推套筒的一端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的内壁上的定位台阶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被定位在所述顶推套筒的另一端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的内壁上的定位台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为适于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之间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或滤波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绝缘座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上的注塑件;并且所述第二绝缘座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上的注塑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中心导电筒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外导电筒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连接器的两端可与两个电子部件分别弹性电接触,因此,在将连接器安装在两个电子部件之间时,无需进行焊接操作,减小了连接器的安装难度和成本。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发明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显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外导体组件中的绝缘座和固定在绝缘座上的外部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显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中心导体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导电筒;一对外导体组件,分别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的两端中;和中心导体组件,设置在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中,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适于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所述中心导体组件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连接器主要包括: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外导电筒300和中心导体组件400。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分别插装到外导电筒300的两端中。中心导体组件400设置在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中。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适于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未图示)和第二电子部件(未图示)弹性电接触。中心导体组件400的两端适于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包括插装到外导电筒300的一端中的第一外导体组件100和插装到外导电筒300的另一端中的第二外导体组件200。第一外导体组件100适于与第一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第二外导体组件200适于与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组件100主要包括: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第一外部端子110和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第一外部连接筒120适于插装到外导电筒300的一端中。第一外部端子110滑动地组装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中。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适于被压缩在第一外部连接筒120和第一外部端子110之间。因此,第一外部端子110可在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的推压下与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导体组件200主要包括: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第二外部端子210和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第二外部连接筒220适于插装到外导电筒300的另一端中。第二外部端子210滑动地组装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中。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适于被压缩在第二外部连接筒220和第二外部端子210之间。因此,第二外部端子210可在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的推压下与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图4显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中心导体组件400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2和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中心导体组件400主要包括:第一中心端子410、第二中心端子420、中心导电筒430和中心弹性元件440。中心导电筒430设置在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中。第一中心端子410滑动地插装到中心导电筒430的一端中。第二中心端子420滑动地插装到中心导电筒430的另一端中。中心弹性元件440容纳在中心导电筒430中,并被压缩在第一中心端子410和第二中心端子420之间。因此,第一中心端子410和第二中心端子420可在中心弹性元件440的推压下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图3显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外导体组件中的绝缘座和固定在绝缘座上的外部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绝缘座130。第一外部端子110被固定在第一绝缘座130上。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的一端抵靠在第一绝缘座130上,以便向第一外部端子110施加弹性接触力。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套装在第一外部连接筒120上。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的一端抵靠在第一绝缘座130的定位台阶130a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定位台阶120a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端子110包括多个第一接触部111。第一接触部111从第一绝缘座130的表面外露出,以便与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接触部111上形成凸起的第一电触点111a。第一电触点111a适于与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端子110还包括多个第一弹性臂112。多个第一弹性臂112插入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一端121中,并适于与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弹性臂112的末端上形成有第一凸起部112b。第一凸起部112b适于与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弹性臂112上还形成有第一阻挡凸起112a。在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一端121的开口的内侧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起的第一阻挡唇缘121a。第一阻挡唇缘121a适于与第一阻挡凸起112a接合,以防止第一外部端子110与第一外部连接筒120脱离。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绝缘座130上形成有第一通孔131,第一中心端子410的一端411穿过第一通孔131并外露出,以便与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导体组件200还包括第二绝缘座230。第二外部端子210被固定在第二绝缘座230上。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的一端抵靠在第二绝缘座230上,以便向第二外部端子210施加弹性接触力。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套装在第二外部连接筒220上。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的一端抵靠在第二绝缘座230的定位台阶230a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定位台阶220a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部端子210包括多个第二接触部211。第二接触部211从第二绝缘座230的表面外露出,以便与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二接触部211上形成凸起的第二电触点211a。第二电触点211a适于与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部端子210还包括多个第二弹性臂212。多个第二弹性臂212插入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一端221中,并适于与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二弹性臂212的末端上形成有第二凸起部212b。第二凸起部212b适于与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二弹性臂212上还形成有第二阻挡凸起212a。在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一端221的开口的内侧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起的第二阻挡唇缘221a。第二阻挡唇缘221a适于与第二阻挡凸起212a接合,以防止第二外部端子210与第二外部连接筒220脱离。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二绝缘座230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31。第二中心端子420的一端421穿过第二通孔231并外露出,以便与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外导电筒3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台阶301a和第二定位台阶302a。第一定位台阶301a和第二定位台阶302a在轴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插入到外导电筒300中的一端122的端面抵靠在第一定位台阶301a上,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插入到外导电筒300中的一端222的端面抵靠在第二定位台阶302a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绝缘支撑件510、520。绝缘支撑件510、520设置在中心导体组件400和外导体组件100、200之间,用于将中心导体组件400保持在外导体组件100、200中。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支撑件510、52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件510和第二绝缘支撑件520。第一绝缘支撑件510设置在第一外部连接筒120和中心导电筒430之间,第二绝缘支撑件520设置在第二外部连接筒120和中心导电筒430之间。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一个顶推套筒600。顶推套筒600容纳在外导电筒300中,并位于第一绝缘支撑件510和第二绝缘支撑件520之间。第一绝缘支撑件510被定位在顶推套筒600的一端和形成在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内壁上的定位台阶之间。第二绝缘支撑件520被定位在顶推套筒600的另一端和形成在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内壁上的定位台阶之间。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为适于电连接在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之间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子部件为电路板,第二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或滤波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座130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第一外部端子110上的注塑件。第二绝缘座230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第二外部端子210上的注塑件。这样,可以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第一外部端子11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第二外部端子21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中心导电筒43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第一外导体组件100和第二外导体组件200可以完全相同,这样两者可以相互替换。
如图1至图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连接器的屏蔽效果,外导电筒300可以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总体发明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31)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导电筒(300);
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分别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300)的两端中;和
中心导体组件(400),设置在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适于分别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所述中心导体组件(400)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包括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300)的一端中的第一外导体组件(100)和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300)的另一端中的第二外导体组件(200);
所述第一外导体组件(100)适于与第一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所述第二外导体组件(200)适于与第二电子部件弹性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组件(100)包括:
第一外部连接筒(120),适于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300)的一端中;
第一外部端子(110),滑动地组装到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中;和
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适于被压缩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和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之间,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可在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的推压下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导体组件(200)包括:
第二外部连接筒(220),适于插装到所述外导电筒(300)的另一端中;
第二外部端子(210),滑动地组装到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中;和
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适于被压缩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和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之间,
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可在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的推压下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组件(400)包括:
中心导电筒(430),设置在所述一对外导体组件(100、200)中;
第一中心端子(410),滑动地插装到所述中心导电筒(430)的一端中;
第二中心端子(420),滑动地插装到所述中心导电筒(430)的另一端中;和
中心弹性元件(440),容纳在所述中心导电筒(430)中,并适于被压缩在所述第一中心端子(410)和所述第二中心端子(420)之间,
所述第一中心端子(410)和所述第二中心端子(420)可在所述中心弹性元件(440)的推压下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导体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绝缘座(130),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被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座(130)上;
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绝缘座(130)上,以便向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施加弹性接触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套装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上,所述第一外部弹性元件(140)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绝缘座(130)的定位台阶(130a)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定位台阶(120a)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包括多个第一接触部(111),所述第一接触部(111)从所述第一绝缘座(130)的表面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一接触部(111)上形成凸起的第一电触点(111a),所述第一电触点(111a)适于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还包括多个第一弹性臂(112),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112)插入到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一端(121)中,并适于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112)的末端上形成有第一凸起部(112b),所述第一凸起部(112b)适于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112)上还形成有第一阻挡凸起(112a),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一端(121)的开口的内侧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起的第一阻挡唇缘(121a),所述第一阻挡唇缘(121a)适于与所述第一阻挡凸起(112a)接合,以防止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脱离。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绝缘座(130)上形成有第一通孔(131),所述第一中心端子(410)的一端(41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1)并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电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导体组件(200)还包括第二绝缘座(230),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被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座(230)上;
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绝缘座(230)上,以便向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施加弹性接触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套装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上,所述第二外部弹性元件(240)的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绝缘座(230)的定位台阶(230a)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定位台阶(220a)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包括多个第二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1)从所述第二绝缘座(230)的表面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11)上形成凸起的第二电触点(211a),所述第二电触点(211a)适于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还包括多个第二弹性臂(212),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212)插入到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一端(221)中,并适于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臂(212)的末端上形成有第二凸起部(212b),所述第二凸起部(212b)适于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内壁滑动电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臂(212)上还形成有第二阻挡凸起(212a),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一端(221)的开口的内侧上形成有一圈向内凸起的第二阻挡唇缘(221a),所述第二阻挡唇缘(221a)适于与所述第二阻挡凸起(212a)接合,以防止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脱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绝缘座(230)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31),所述第二中心端子(420)的一端(421)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31)并外露出,以便与所述第二电子部件电接触。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导电筒(3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台阶(301a)和第二定位台阶(302a),所述第一定位台阶(301a)和所述第二定位台阶(302a)在轴向上间隔开预定距离;
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插入到所述外导电筒(300)中的一端(122)的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一定位台阶(301a)上,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插入到所述外导电筒(300)中的一端(222)的端面抵靠在所述第二定位台阶(302a)上。
2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绝缘支撑件(510、520),所述绝缘支撑件(510、520)设置在所述中心导体组件(400)和所述外导体组件(100、200)之间,用于将所述中心导体组件(400)保持在所述外导体组件(100、200)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支撑件(510、520)包括第一绝缘支撑件(510)和第二绝缘支撑件(520),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510)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和所述中心导电筒(430)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520)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120)和所述中心导电筒(430)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个顶推套筒(600),所述顶推套筒(600)容纳在所述外导电筒(300)中,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510)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520)之间;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510)被定位在所述顶推套筒(600)的一端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筒(120)的内壁上的定位台阶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520)被定位在所述顶推套筒(600)的另一端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筒(220)的内壁上的定位台阶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为适于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子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之间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或滤波器。
2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座(130)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上的注塑件;并且
所述第二绝缘座(230)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上的注塑件。
2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11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并且
所述第二外部端子(21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导电筒(43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电筒(300)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CN201910160419.6A 2019-03-04 2019-03-04 连接器 Pending CN1116539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0419.6A CN111653909A (zh) 2019-03-04 2019-03-04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0419.6A CN111653909A (zh) 2019-03-04 2019-03-04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3909A true CN111653909A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4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0419.6A Pending CN111653909A (zh) 2019-03-04 2019-03-0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5390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3666U (ja) * 1984-01-30 1985-08-20 株式会社ヨコオ 回路基板等の検査装置
CN201774114U (zh) * 2010-05-13 2011-03-23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导正结构的同轴连接器
CN105261904A (zh) * 2015-11-05 2016-01-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超小型浮动盲插射频同轴连接器
JP2016039001A (ja) * 2014-08-06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CN206412597U (zh) * 2016-11-03 2017-08-1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3666U (ja) * 1984-01-30 1985-08-20 株式会社ヨコオ 回路基板等の検査装置
CN201774114U (zh) * 2010-05-13 2011-03-23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导正结构的同轴连接器
JP2016039001A (ja) * 2014-08-06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CN105261904A (zh) * 2015-11-05 2016-01-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超小型浮动盲插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6412597U (zh) * 2016-11-03 2017-08-1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2258B1 (ko) 동축 커넥터
EP3336973B1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mechanism
US10910778B2 (en) Conductive coaxial connector
US7819680B2 (en) Surface mount coaxial connector with switching function
US1079062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US11056807B2 (en) Float connector for interconne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20050136701A1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509446A (zh) 连接器
EP0794596B1 (en) Connector module, connector module kit and connector module and panel assembly
US1138101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1032833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comprising same
JP2005251746A (ja) 超小型プラグ・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CN111162419B (zh) 射频连接器及两电路板间的射频连接结构
KR20130118258A (ko) 전기 커넥터
CN212968376U (zh) 连接器
CN111653909A (zh) 连接器
KR102309404B1 (ko) 기판연결용 커넥터
US2008021405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866559U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13783016A (zh) 一种板间射频连接器
CN111370901B (zh) 连接器、插座
CN111916941A (zh) 连接器
CN111224265A (zh) 连接器
CN210052884U (zh) 连接器
CN214706539U (zh) 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