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6559U -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6559U
CN210866559U CN201921939608.5U CN201921939608U CN210866559U CN 210866559 U CN210866559 U CN 210866559U CN 201921939608 U CN201921939608 U CN 201921939608U CN 210866559 U CN210866559 U CN 210866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onductor
coaxial connector
inner conductor
distal por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960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继恩
吴建平
安红娟
周元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to CN20192193960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65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6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6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和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和布置在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的介电间隔件。所述外导体包括第一外导体部件和第二外导体部件,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所述内导体包括第一内导体部件和第二内导体部件,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所述同轴连接器还包括围绕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外周周围的第一弹性元件和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空腔中的第二弹性元件。根据本公开的同轴连接器具有自适应性,特别适用于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并能够确保良好的回波损耗性能和PIM特性。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电缆连接器。更特别地,本公开涉及一种自适应型同轴连接器、以及包含该自适应型同轴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通常用于射频(RF)通信系统中。同轴连接器可以例如在需要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通信系统中用于端接同轴电缆。
同轴连接器界面提供(a)终端接有承载着期望的连接器界面的连接器的电缆和(b)安装在一电子装置或另一电缆上的具有配合连接器界面的对应连接器之间的功能性连接/断开。
在一些情况下,同轴连接器界面设置有盲配合特性以实现推入式互连。这种盲配式同轴连接器界面特别适用于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中,多个同轴连接器界面分别安装在两个通常彼此平行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上。
然而,在盲配式同轴连接器界面中、尤其是在安装有多个盲配式同轴连接器界面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中,同轴连接器界面的互连部分通常由于同轴连接器界面的不一致的加工和/或安装精度、和/或印刷电路板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而难以精确对准,从而对连接器的回波损耗性能和PIM特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盲配式同轴连接器界面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缺陷的同轴连接器以及包含该同轴连接器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和布置在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的介电间隔件;其中,所述外导体包括第一外导体部件和第二外导体部件,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并且其中,所述内导体包括第一内导体部件和第二内导体部件,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均构造成圆筒形形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构造成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表面包括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靠近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端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时,所述第一突出部抵接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内周表面,以在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之间形成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表面还包括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沿轴向间隔开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内周表面包括沿径向向内突出的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靠近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端部;其中,当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时,所述第二突出部越过所述第三突出部,以借助于所述第二突出部和第三突出部之间的干涉配合而在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之间形成机械连接,以确保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第二外导体部件不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弹性指状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弹性指状件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弹性指状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均设置在所述弹性指状件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时,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内周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第三突出部具有圆弧形的外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同轴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至少围绕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外周周围;其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将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保持在预定距离;并且在压缩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能够被压缩以使得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沿轴向浮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设置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设置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容纳在由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形成的凹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台阶部包括呈锥形的外周表面,以便于推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台阶部包括呈弧形的外周表面,以便于推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构造成细长元件,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构造成能够套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包括中央本体和从所述中央本体沿着轴向分别向近侧和远侧延伸的第一圆筒部分和第二圆筒部分,所述第一圆筒部分能够套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所述第二圆筒部分用于与匹配连接器的内导体相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圆筒部分套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时,所述第一圆筒部分和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借助于连接元件而彼此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元件构造成细长元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所述连接元件的近侧部分可滑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而所述连接元件的远侧部分固定至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的中央本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元件的远侧部分以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的中央本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包括空腔,所述空腔朝向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端部敞开,所述连接元件的近侧部分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元件的近侧部分借助于止挡元件而被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止挡元件以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端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腔中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其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将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保持在预定距离;并且在压缩状态下,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能够被压缩以使得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浮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圆筒部分和所述第二圆筒部分设置有开槽,以分别形成多个第一弹性指状件和多个第二弹性指状件。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和第二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布置成彼此大体平行;安装至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同轴连接器,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构造成根据本公开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和安装至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和位于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的介电间隔件,其中,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呈圆筒形形状并且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的近侧部分包括呈锥形的内周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同轴连接器和多个第二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同轴连接器和所述多个第二同轴连接器以相同的阵列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上。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多个方面,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同轴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第一同轴连接器的局部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和第二同轴连接器在具有不同间距的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
说明书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仅出于方便描述的目的而不具有限定作用。由术语“第一”和“第二”所表示的任何技术特征可以互换。
附图中使用的字母“P”和“D”表示“近侧”和“远侧”方向。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指代元件的“近”端或“近”侧的短语可以认为是指代与所述同一个元件的其他部分相比更靠近P的部分。类似地,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指代元件的“远”端或“远”侧的短语可以认为是指代与所述同一个元件的其他部分相比更靠近D的部分。
现在参照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可以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11、第二印刷电路板12、安装至第一印刷电路板11的至少一个第一同轴连接器100、以及安装至第二印刷电路板12的至少一个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第一同轴连接器100能够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配合。在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包括多个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多个第二同轴连接器200时,所述多个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所述多个第二同轴连接器200可以以相同的阵列分别布置在第一印刷电路板11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2上。
第一印刷电路板11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2可以呈传统构造并且可以包括导电迹线、通孔、以及传输电信号的电子部件。在使用中,第一印刷电路板11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2通常彼此平行地布置。第一印刷电路板11可以安装在一件通信设备(比如基站天线)上,而第二印刷电路板12可以安装在单独的另一件通信设备(比如射频拉远单元(RRU))上。
参照图2和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可以构造成母连接器,其可以包括外导体110、内导体120、以及位于外导体110和内导体120之间并将外导体110和内导体120间隔开的介电间隔件130。
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和内导体120可以构造成分体式结构。外导体110可以包括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和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并且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轴向和径向浮动。内导体120可以包括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和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并且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轴向和径向浮动。
在本公开中,术语“浮动”可以指“直线移动”以及“倾斜或偏转”。比如,“沿轴向浮动”可以指“沿轴向直线移动”,而“沿径向浮动”可以指“沿径向倾斜或偏转”。
由于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轴向浮动并且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轴向浮动,因此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长度能够被调节,从而使得第一同轴调节器100能够在具有不同间距的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使用。而由于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径向浮动并且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径向浮动,因此第一同轴连接器100能够在印刷电路板变形、或者第一同轴连接器100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在印刷电路板上安装不到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调节至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位置,从而顺利地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进行盲配合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首先描述外导体110的具体结构。如前文所述,外导体110可以包括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和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大体呈圆筒形形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近侧部分设置有台阶部1103和从台阶部1103的端面沿轴向向近侧P延伸的至少一个引脚1104(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为4个引脚,但也可以设置2个、3个、或其它数量的引脚)。借助于引脚1104,可以将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焊接在第一印刷电路板11上。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部分的外周表面设置有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1105和1106。突出部1105和1106可以是沿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外周表面延伸的环形突出部。突出部1105和1106可以具有圆弧形的外表面。突出部1105和1106沿轴向间隔开一定距离,其中,突出部1105相较于突出部1106更靠近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端部。
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也大体呈圆筒形形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的内周表面设置有径向向内突出的突出部1107。突出部1107靠近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端部。突出部1107可以是沿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内周表面延伸的环形突出部。突出部1107可以具有呈圆弧形的外表面。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远侧部分设置有台阶部1108以及从台阶部1108的端面沿轴向远侧D延伸的多个弹性指状件1109。弹性指状件1109用于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外导体配合。
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部分构造成能够被插入到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中。当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部分插入到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中时,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突出部1105抵接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内周表面,以在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和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之间形成电连接并确保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无源互调失真(PIM)特性;同时,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突出部1106可以越过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突出部1107而插入到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中,从而借助于突出部1106和1107之间的干涉配合而在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和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之间形成机械连接,以确保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和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不分离。
为了减小将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部分插入到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中时的装配压力并且使得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可以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径向浮动一定的角度,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部分可以构造成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弹性指状件1110。弹性指状件1110能够沿径向变形。至少突出部1105可以设置在弹性指状件1110上。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小将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远侧部分插入到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中时的装配压力并促进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径向浮动,还可以设计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突出部1106的高度,以使突出部1106与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内周表面之间具有间隙H(如图4所示)。
为了使得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轴向浮动一定的距离,提供了第一弹性元件1111。第一弹性元件1111可以至少围绕在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部分的外周周围并且被容纳在由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台阶部1103和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台阶部1108形成的凹槽中。第一弹性元件1111能够沿轴向变形(压缩变形)以及沿径向变形(弯曲变形)。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弹性元件1111可以将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端面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台阶部1103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并且可以使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和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尽量保持同轴。在压缩状态下,第一弹性元件1111可以在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台阶部1108的推动下而被压缩,从而使得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近侧端面能够靠近或抵接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的台阶部1103,以调节外导体110的长度。另外,当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径向浮动时,第一弹性元件1111因沿径向弯曲变形而产生回复力,该回复力有助于使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产生回复到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保持同轴的倾向,从而使得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外导体210能够保持在良好的接触状态、并因此确保第一同轴连接器100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之间具有良好的回波损耗性能和PIM特性。
接下来描述内导体120的具体结构。如前文所述,内导体120可以包括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和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构造成细长元件。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部分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弹性元件1203的空腔1204。空腔1204朝向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端部敞开。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可以包括中央本体1205和从中央本体1205沿着轴向分别向近侧P和远侧D延伸的第一圆筒部分1206和第二圆筒部分1207。第一圆筒部分1206可以套在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而第二圆筒部分1207可以用于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内导体配合。为了有助于将第一圆筒部分1206套在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以及有助于第二圆筒部分1207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内导体相配合,第一圆筒部分1206和第二圆筒部分1207均可以设置开槽,以分别形成多个第一弹性指状件和多个第二弹性指状件。
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和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借助于连接元件1208而彼此连接。连接元件1208可以构造成诸如针或柱之类的细长元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连接元件1208的近侧部分具有台阶部,使得连接元件1208的近侧部分可以借助于该台阶部而被止挡元件1209止挡在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空腔1204内。止挡元件1209可以以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至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端部,使得连接元件1208的近侧部分能够在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空腔1204中可滑动地移动但不能从空腔1204中移出。连接元件1208的远侧部分可以固定至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的中央本体1205。比如,连接元件1208的远侧部分可以压配合在设置于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的中央本体1205的孔中。当然,本公开不局限于与此。止挡元件1209可以以其它适当的方式(比如,焊接、螺纹连接等)固定至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端部,并且连接元件1208的远侧部分可以以其它适当的方式(比如,焊接、螺纹连接等)固定至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的中央本体1205。
为了使得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径向浮动一定的角度,可以将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的第一圆筒部分1207的内径构造成略大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部分的外径,并且将连接元件1208的台阶部的外径构造成略小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空腔1204的内径。这样,当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和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连接在一起时,第二内导体部件1201的第一圆筒部分1207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并且连接元件1208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空腔120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得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径向浮动。
为了使得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轴向浮动一定的距离,在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的空腔1204中设置了第二弹性元件1203。第二弹性元件1203能够沿轴向变形(压缩变形)以及沿径向变形(弯曲变形)。在初始状态下,第二弹性元件1203可以抵接连接元件1208的近侧端面,从而将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保持在初始位置、并且可以使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和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尽量保持同轴。在压缩状态下,第二弹性元件1203可以在连接元件1208的推动下而被压缩,从而使得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能够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轴向浮动一定的距离,以调节内导体120的长度。另外,当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201沿径向浮动时,第二弹性元件1203因在径向上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相应的回复力,该回复力有助于使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产生回复到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保持同轴的倾向,从而使得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内导体120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内导体220能够保持在良好的接触状态、并因此确保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第二同轴连接器200之间具有良好的回波损耗性能和PIM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同轴连接器100与第二同轴连接器200配合时,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相对于第一外导体部件1101沿轴向和径向浮动的程度可以与第二内导体部件1202相对于第一内导体部件1201沿轴向和径向浮动的程度不同,这使得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
参照图5和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具体结构。第二同轴连接器200可以构造成公连接器,其可以包括外导体210、内导体220、以及位于外导体210和内导体220之间并将外导体210和内导体220间隔开的介电间隔件230。外导体210可以大体呈圆筒形形状。外导体210的近侧部分可以包括呈锥形的内周表面2101,以便于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插入。外导体210的远侧部分可以包括沿轴向向远侧D延伸的至少一个引脚2102(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为2个引脚,但也可以设置3个、4个、或其它数量的引脚)。借助于引脚2102,可以将外导体210焊接在第二印刷电路板12上。内导体220可以呈针或柱的形式,用于插入到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内导体120中。
在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第二同轴连接器200进行盲配合时,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外导体210的呈锥形的内周表面2101还可以用于推压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的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从而调节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的长度,以使其在具有不同间距的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是可调节的。为了便于内周表面2101推压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外导体110的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的台阶部1108可以包括呈锥形的外周表面1112。外周表面1112可以与内周表面2101具有相同的锥度,以便于内周表面2101以与外周表面1112面接触的方式推压外导体110的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台阶部1108的外周表面1112可以呈弧形,以便于具有任意锥度的内周表面2101均可以通过外周表面1112推压外导体110的第二外导体部件1102,从而使得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
参照图7a和图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和第二同轴连接器在具有不同间距的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的应用。在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基本处于其初始状态,第一弹性元件1111和第二弹性元件1203基本未被压缩。因此,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和内导体120均保持在其初始长度。在图7b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印刷电路板11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2具有较小的间距,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处于其压缩状态,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的长度和内导体120的长度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缩短,使得第一同轴连接器100能够在具有较小间距的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之间使用。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无论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第一弹性元件1111和第二弹性元件1203是否被第二同轴连接器200压缩,其均可以构造成分别向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和内导体120施加一定的轴向力和/或径向力。借助于第一弹性元件1111和第二弹性元件1203所施加的轴向力和/或径向力,无论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或第二印刷电路板是否产生变形、以及无论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第二同轴连接器200是否对准,均能够确保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第二同轴连接器200之间的良好接触,从而能够降低或最小化回波损耗变差的问题并保证良好的动态PIM特性。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111可以构造成螺旋弹簧。第二弹性元件1203也可以构造成螺旋弹簧。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第一弹性元件1111和第二弹性元件1203可以构造成其它适当形式的弹簧或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1111和第二弹性元件1203可以由通常采用的材料(比如,钢)制成。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同轴连接器100的外导体110和内导体120以及第二同轴连接器200的外导体210和内导体220均可以由铍铜制成。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同轴连接器100和第二同轴连接器200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连接器界面,比如4.3-10连接器界面、2.2-5连接器界面、DIN连接界面、NEX10连接器界面、SMA连接器界面、N型连接器界面、7/16射频连接器界面等。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由本公开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7)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和布置在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的介电间隔件;
其中,所述外导体包括第一外导体部件和第二外导体部件,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并且
其中,所述内导体包括第一内导体部件和第二内导体部件,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均构造成圆筒形形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构造成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表面包括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靠近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端部;
其中,当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时,所述第一突出部抵接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内周表面,以在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之间形成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表面还包括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沿轴向间隔开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内周表面包括沿径向向内突出的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靠近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端部;
其中,当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时,所述第二突出部越过所述第三突出部,以借助于所述第二突出部和第三突出部之间的干涉配合而在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之间形成机械连接,以确保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第二外导体部件不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弹性指状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弹性指状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弹性指状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均设置在所述弹性指状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中时,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内周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第三突出部具有圆弧形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至少围绕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的外周周围;
其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将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保持在预定距离;并且在压缩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能够被压缩以使得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沿轴向浮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部件的近侧部分设置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设置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容纳在由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形成的凹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部包括呈锥形的外周表面,以便于推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部包括呈弧形的外周表面,以便于推动所述第二外导体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构造成细长元件,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构造成能够套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包括中央本体和从所述中央本体沿着轴向分别向近侧和远侧延伸的第一圆筒部分和第二圆筒部分,所述第一圆筒部分能够套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所述第二圆筒部分用于与匹配连接器的内导体相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圆筒部分套在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上时,所述第一圆筒部分和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的外周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和径向浮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借助于连接元件而彼此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元件构造成细长元件并且包括近侧部分和远侧部分,所述连接元件的近侧部分可滑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而所述连接元件的远侧部分固定至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的中央本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的远侧部分以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的中央本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部分包括空腔,所述空腔朝向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端部敞开,所述连接元件的近侧部分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的近侧部分借助于止挡元件而被可滑动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元件以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的远侧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中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
其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将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保持在预定距离;并且在压缩状态下,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能够被压缩以使得所述第二内导体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导体部件沿轴向浮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部分和所述第二圆筒部分设置有开槽,以分别形成多个第一弹性指状件和多个第二弹性指状件。
25.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印刷电路板和第二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布置成彼此大体平行;
安装至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同轴连接器,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构造成如权利要求1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和
安装至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第一同轴连接器配合。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和位于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的介电间隔件,其中,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呈圆筒形形状并且所述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的近侧部分包括呈锥形的内周表面。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同轴连接器和多个第二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同轴连接器和所述多个第二同轴连接器以相同的阵列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上。
CN201921939608.5U 2019-11-11 2019-11-11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08665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9608.5U CN210866559U (zh) 2019-11-11 2019-11-11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9608.5U CN210866559U (zh) 2019-11-11 2019-11-11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6559U true CN210866559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9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9608.5U Active CN210866559U (zh) 2019-11-11 2019-11-11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65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72212A (ko) * 2020-11-25 2022-06-02 김용문 고주파 신호 전달을 위한 기판 커넥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72212A (ko) * 2020-11-25 2022-06-02 김용문 고주파 신호 전달을 위한 기판 커넥터
KR102512706B1 (ko) 2020-11-25 2023-03-21 김용문 고주파 신호 전달을 위한 기판 커넥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87121A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US11411347B2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9735531B2 (en) Float adapt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760792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pring loa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537546B1 (en) Connector
EP367196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P3900118B1 (en) Edge launch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s assemblies
CN111355077B (zh) 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CN111509446A (zh) 连接器
WO201417225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EP37837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0866559U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US20230056565A1 (en) An improved adapter for a low intermodulation board-to-board rf coaxial connection assembly
CN112740488B (zh) 壳体一体型基板配合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758055B2 (en) RF module
CN210489873U (zh) 同轴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11162419B (zh) 射频连接器及两电路板间的射频连接结构
EP3208894A1 (en) Float adapt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EP277932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rising a shu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two such connectors
CN111916941A (zh) 连接器
CN110943328B (zh) 射频连接器
CN111769389B (zh) 电连接组件、电路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1376995U (zh) 板间射频连接器
CN210052884U (zh) 连接器
CN113270745A (zh) 一种集束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