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9232A -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9232A
CN111619232A CN202010111154.3A CN202010111154A CN111619232A CN 111619232 A CN111619232 A CN 111619232A CN 202010111154 A CN202010111154 A CN 202010111154A CN 111619232 A CN111619232 A CN 111619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liquid
chamber
liquid chamber
pressure
comm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11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19232B (zh
Inventor
塚原克智
渡边峻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19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9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19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9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tubula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41J2002/1424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having a cover around the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41J2002/14258Multi layer thin film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67Multiple feed channels per ink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83Separated pressure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头及液体喷出装置,其同时实现了液体喷出头中的小型化和串扰发生的减少。液体喷出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独立流道、第一共用液室和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第一共用液室经由独立流道而与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在独立流道中,从与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具备液体喷出头的喷墨记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液体喷出头具有连通通道、以共用的方式与压力产生室连通的作为第一共用液室的共用液体室、和作为第二共用液室的循环流道。
在现有的液体喷出头中,在压力产生室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变化的情况下,液体有时会从压力室流入共用液体室和循环流道。在该情况下,随着液体的流入的同时,在压力产生室内所产生的压力波有时会向共用液体室和循环流道传播,进而向与共用液体室和循环流道连通的其他压力产生室传播。如此,在振动从一个压力产生室向其他压力产生室传播的情况下,将会发生从液体喷出头被喷出的液滴量变得不稳定的串扰。因此,为了减少串扰的发生,需要根据流入的液体的量而使共用液体室和循环流道的各自的可塑性能力提高。例如,可塑性能力通过增大共用液体室和循环流道的容积而提高。然而,在增大共用液体室和循环流道的容积的情况下,可能成为液体喷出头的大型化的原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39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独立流道、第一共用液室和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而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与所述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为液体喷出头的XY平面的模式剖视图。
图3为图2的3-3截面上的液体喷出头的模式剖视图。
图4为由单点划线所示出的图3的区域4的流道结构的放大图。
图5为液体喷出头的XY平面上的模式剖视图。
图6为图5的6-6截面上的液体喷出头的模式剖视图
图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头的结构的一个示例。
图8为表示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头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为表示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头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00的结构的说明图。液体喷出装置100为,向介质12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00通过除了印刷用纸之外还将树脂薄膜或布等任意的材质的印刷对象作为介质12,并向这些各种介质12喷出液体,从而实施印刷。关于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Z方向,在图1以后的各个附图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将后述的液体喷出头26的移动方向即主扫描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主扫描方向的正交的介质输送方向即副扫描方向设为Y方向,将油墨喷出方向设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在确定了朝向的情况下,将正方向设为“+”,将负方向设为“-”,并且在方向标记中同时使用正负的符号。另外,液体喷出头26可以不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液体喷出头26也可以相对于介质12而在Y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液体喷出装置100具备液体收纳容器14、将介质12送出的输送机构22、控制单元20、头移动机构24、液体喷出头26。液体收纳容器14对向液体喷出头26被供给的油墨进行收纳。作为液体收纳容器14,能够利用由挠性薄膜所形成的袋状的油墨包、或能够补充油墨的墨罐等。控制单元20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电路和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电路,并对输送机构22、头移动机构24、液体喷出头26等进行统一控制。输送机构22在控制单元20的控制下进行动作,并在+Y方向上将介质12送出。
头移动机构24具备输送带23和滑架25,所述输送带23跨及介质12的印刷范围而在X方向上被架设,所述滑架25对液体喷出头26进行收纳并被固定在输送带23上。头移动机构24在控制单元20的控制下进行动作,从而使滑架25在作为主扫描方向的X方向上往返移动。在滑架25的往返移动之际,滑架25通过未图示的导轨而被引导。液体喷出头26具有在作为副扫描方向的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362。另外,也可以采用将多个液体喷出头26搭载于滑架25上的头结构、或者将液体收纳容器14与液体喷出头26一起搭载于滑架25上的头结构。
图2为液体喷出头26的XY平面的模式剖视图。液体喷出头26具备流道形成基板,所述流道形成基板形成多个独立流道36、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和一个第二共用液室34。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以能够相互经由多个独立流道36而连通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
液体收纳容器14和液体喷出头26经由供给流道142和回收流道144而在能够进行液体的循环的状态下被连接。供给流道142与形成在液体喷出头26的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供给口322连接。回收流道144与形成在液体喷出头26的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排出口342连接。在回收流道144上设置有泵146。泵146将液体从液体喷出头26侧向液体收纳容器14侧送出,并且使液体在液体喷出头26与液体收纳容器14之间循环。另外,也可以将泵设置在供给流道142上。
液体喷出头26的液体穿过以下的路径而进行循环。经由供给流道142而从液体收纳容器14被供给的液体首先向第一共用液室32流入。流入至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液体分别向与第一共用液室32连接的多个独立流道36流入。流入至多个独立流道36中的液体向以共用的方式与多个独立流道36连接的第二共用液室34流入。第二共用液室34的液体经由回收流道144而被回收至液体收纳容器14中。被回收至液体收纳容器14中的液体再次经由供给流道142而向液体喷出头26被供给。
图3为图2的3-3截面中的液体喷出头26的模式剖视图。如上文所述,液体喷出头26作为流道结构而具备第一共用液室32、第二共用液室34和独立流道36。虽然在图3中仅图示了一个独立流道36,但是在作为纸面纵深方向的Y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此外,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以共用的方式而与多个独立流道36连接。因此,对于在图3中Y方向上的尺寸而言,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的纵深大于各独立流道36的纵深。在下文中,也将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独立流道36称为独立流道组36s。
第一共用液室32具有与第二共用液室34相比而较大的容积。第一共用液室32在Z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尺寸L1大于第二共用液室34在Z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尺寸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尺寸L1为第二尺寸L2的三倍以上。由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32的容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尺寸L2为1mm以下。
多个独立流道36的各个流道具有喷嘴362和压力室364,其中,所述喷嘴362具有用于喷出液体的开口。独立流道36内的液体在压力室364中被施加压力。被施加了压力的液体的一部分从喷嘴362被喷出。此外,从喷嘴362未被喷出的液体的一部分向与独立流道36连接的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移动。此时,在被施加压力时于压力室364中产生的振动随着液体流入的同时,作为残留振动而向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传播。由此,减少了因自身而产生的振动残留于独立流道36内的情况。另外,当在压力室364中施加了压力时,存在为了从喷嘴362喷出液体而使压力产生元件70驱动的情况、以及为了使喷嘴362的弯液面以液体不会从喷嘴362被喷出的程度而摆动从而使压力产生元件70驱动的情况。
独立流道36具有作为与第一共用液室32连接的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324、和作为与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的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344。独立流道36具有第一连接流道366、压力室364、第二连接流道368和喷嘴362。第一连接流道366为,对第一连接部324和压力室364进行连接,并在Z方向上延伸的流道。第二连接流道368通过对第二连接部344和喷嘴362进行连接并在X方向上延伸的流道、和对喷嘴362和压力室364进行连接并在Z方向上延伸的流道而被构成。压力室364为,位于第一连接流道366与第二连接流道368之间的空间,并且为对应于压力产生元件而被设置的空间。
液体喷出头26作为形成流道结构的部件的流道形成基板而具备第一连通板42、第二连通板44、壳体52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在液体喷出头26中,第一连通板42、第二连通板44、壳体52按照该顺序而从-Z方向朝向+Z方向被层压。此外,第二连通板44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按照该顺序而从-Z方向朝向+Z方向被层压。第一连通板42以及第二连通板44分别为在XY平面上延伸的板状部件。第一连通板42和第二连通板44为,由相同的材质而形成的第一流道基板40。壳体52为,由与第一流道基板40不同的材质而形成的第二流道基板50。通过使第二流道基板50和第一流道基板40由互不相同的材质而形成,从而例如能够由可高精度加工的硅单晶板来形成第一流道基板40,并且由可低成本地成形的树脂成形品来形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由此,液体喷出头26中的设计的自由度得到提高。另外,第二流道基板50和第一流道基板40也可以由互为相同的材质来形成。
第一连通板42由硅单晶板而形成,并具有从-Z方向侧即一侧的面向+Z方向侧即另一侧的面贯穿的多个开口部。通过形成在第一连通板42上的开口部,从而分别形成有第一共用液室32的一部分、第二共用液室34和独立流道36的一部分。第一连通板42中-Z方向侧的开口上粘贴有第一薄膜62和喷嘴板60。另外,第一连通板42也可以通过硅单晶板以外的材质、例如金属或树脂或玻璃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而被形成。
第二连通板44隔着第二薄膜64而从+Z方向侧被安装在第一连通板42上。第二连通板44与第一连通板42同样地通过硅单晶板而被形成,并具有从-Z方向侧即一侧的面向+Z方向侧即另一侧的面贯穿的多个开口部。此外,第二连通板44除了具有形成第一共用液室32及独立流道36的一部分的开口部以外,还具有-Z方向侧开口了的凹部446。形成在第一连通板42上的开口部与形成在第二连通板44上的开口部同时分别形成了第一共用液室32的一部分和独立流道组36s的一部分。凹部446在Z方向上被形成于与由第一连通板42所形成的第二共用液室34重叠的位置上。在第二连通板44的+Z方向侧,能够安装有壳体52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另外,第二连通板44也可以通过硅单晶板以外的材质、例如金属或树脂或玻璃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而形成。
第一薄膜62从-Z方向侧被粘贴在第一连通板42上,以覆盖第一连通板42的开口部中的形成第一共用液室32的开口部。第一薄膜62为,通过具有挠性的树脂而形成的薄膜部件。另外,第一薄膜62也可以通过树脂以外的材质、例如薄膜状的金属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而形成。
喷嘴板60从-Z方向侧被粘贴在第一连通板42上,以覆盖第一连通板42的开口部中的形成第二共用液室34的开口部和形成独立流道组36s的开口部。喷嘴板60为,通过硅单晶板而形成的具有刚性的板状部件。喷嘴板60在与由第一连通板42所规定的独立流道36的各个流道于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具有喷嘴开口。通过喷嘴开口,从而在多个独立流道36的各自上形成有喷嘴362。另外,喷嘴板60也可以通过硅单晶板以外的材质、例如金属或树脂或玻璃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而形成。
第二薄膜64与第一薄膜62同样地为具有挠性的薄膜部件。第二薄膜64在与第一共用液室32重叠的位置、和与多个独立流道36分别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由此,形成在第一连通板42和第二连通板44上的开口部相互连通。另外,第二薄膜64也可以通过树脂以外的材质、例如薄膜状的金属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而形成。
第二薄膜64在由第一连通板42所规定的第二共用液室34与形成在第二连通板44上的凹部446之间不具有开口。因此,第二薄膜64对第二共用液室34和凹部446以相互不连通的状态进行划分。
壳体52为第二流道形成部件,且与第一连通板42或第二连通板44不同,由塑料等的树脂成形品而形成。壳体52在与形成在第一连通板42和第二连通板44上的开口部中的、形成第一共用液室32的一部分的开口于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具有凹部。形成在壳体52上的凹部的、连接有第二连通板44的-Z方向侧被开口。此外,除了供给口322之外,+Z方向侧是闭塞的。壳体52与第一连通板42以及第二连通板44一起形成第一共用液室32。在壳体52的凹部中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供给口322。另外,壳体52也可以通过塑料以外的材质、例如硅单晶板或金属等的各种各样的材质而形成。
压力室形成基板46由硅单晶板形成。压力室形成基板46在与形成在第一连通板42和第二连通板44上的开口部中的、形成多个独立流道36的一部分的各个开口于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具有多个凹部。形成在压力室形成基板46上的凹部的、连接有第二连通板44的-Z方向侧被开口,而+Z方向侧是闭塞的。压力室形成基板46的多个凹部分别形成独立流道36中的压力室364。另外,压力室形成基板46也可以通过硅单晶板以外的材质、例如金属或树脂或玻璃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而形成。
用于使压力室364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元件70在被保护基板48覆盖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压力室形成基板46中的+Z方向侧。即,通过压力产生元件70的驱动而产生压力变化的空间成为压力室36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产生元件70中使用了压电元件。压力产生元件70与电极72电连接。电极72与未图示的柔性电缆或凸点等电连接。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装置100为作为压力产生元件而采用了压电元件即压电致动器的压电式的喷墨打印机,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液体喷出装置100也可以为代替压电元件而具备通过对压力室364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压力室364内的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元件的、热敏式的喷墨打印机。
电极72被配置在与第二共用液室34于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由此,相比于在与第一共用液室32于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电极72的情况,第一共用液室32在Z方向上的尺寸容易变大。此外,通过电极72被配置于Z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小的第二共用液室34的+Z方向侧,从而容易实现液体喷出头26在Z方向上的小型化。
如上文所述,第一共用液室32通过作为第一流道基板40的第一连通板42以及第二连通板44、和作为第二流道基板50的壳体52而被形成。此外,第一共用液室32的底面通过具有挠性的第一薄膜62而被规定。由此,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由于第一共用液室32的一部分通过由塑料形成的壳体52而被规定,因此减少了用于增大第一共用液室32的容积的成本。此外,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具有与独立流道36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4的部分通过第二连通板44而形成,所述第二连通板44由可高精度加工的硅单晶板而形成。因此,例如在制造时,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实施第一连接部324的开口面积的调节。
第二共用液室34通过作为第一流道基板40的第一连通板42而形成。第二共用液室34的底面通过喷嘴板60而被规定。第二共用液室34的顶面通过第二薄膜64而被规定。
以隔着第二薄膜64的方式,在第二共用液室34的相反侧上形成有凹部446。因此,第二薄膜64中的对第二共用液室34的顶面进行规定的区域能够在Z方向上进行变形。由此,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共用液室34通过第一连通板42而形成,第一连通板42通过可高精度加工的硅单晶板而形成。因此,例如在制造时,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实施第二共用液室34的大小的调节。此外,例如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实施第二连接部344的开口面积的调节。
独立流道组36s通过作为第一流道基板40的第一连通板42以及第二连通板44、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而形成。具体而言,在独立流道36中,从第一连接部324朝向压力室364延伸的第二连接流道368以及从第二连接部344朝向压力室364延伸的第一连接流道366通过第一流道基板40而形成。此外,在独立流道36中,压力室364通过压力室形成基板46而形成。独立流道36通过第一流道基板40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而形成,所述第一流道基板40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通过可高精度加工的硅单晶板而形成。因此,例如在制造时,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实施独立流道36的流道形状的调节。
喷嘴板60对液体喷出头26的喷嘴面61进行规定。喷嘴面61为,喷嘴板60中的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底面相反的壁面。此外,喷嘴面61为,液体喷出头26的外壁面中的形成有喷嘴362的壁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面61沿着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即XY平面而延伸。
第一共用液室32具有从压力产生元件70向+Z方向侧和从压力产生元件70向-Z方向侧、这两侧延伸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第二共用液室34具有从压力产生元件70仅向-Z方向侧延伸的内部空间。因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32的容积。
与独立流道组36s连通的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被构成为,具有能够减少发生串扰的程度的可塑性能力。串扰是指,由被安装在多个独立流道36中的一个独立流道36上的压力产生元件70所产生的振动对其他独立流道36造成影响的现象。通过上述结构,从而即使在振动随着液体流入的同时从独立流道36向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传播的情况下,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也能够减少残留振动。因此,能够减少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32的残留振动进一步从第一共用液室32侧向独立流道36传播的情况。此外,能够减少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34的残留振动进一步从第二共用液室34侧向独立流道36传播的情况。
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根据液体的体积、液体中的声波的传播速度、第一薄膜62或第二薄膜64的张力、第一薄膜62或第二薄膜64的面积而发生变化。例如,液体的体积越大,则可塑性能力变得越大。此外,共用液室的具有挠性的壁面、即第一薄膜62或第二薄膜64的面积越大,则可塑性能力变得越大。此处,第一共用液室32与第二共用液室34相比而容积较大。此外,第一薄膜62与第二薄膜64相比而面积较大。由此,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大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1.5倍相比而较大,此外,更优选为,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2倍相比而较大。因此,第一共用液室32即使在与第二共用液室34相比而流入了更大量的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残留振动,因此,能够减少串扰的发生。
通过如上述的那样使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大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从而即使第一共用液室32中流入了大量的液体,也能够减少串扰的发生。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独立流道36被构成为,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因此,在压力室364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流入可塑性能力较大的第一共用液室32。此外,能够降低超过了可塑性能力的量的液体流入可塑性能力较小的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能性。流道阻力是根据流道长度或流道截面等的流道的构造来决定的。流道阻力的大小能够利用液体中的压力损耗来进行比较。例如,在流道截面为同一形状即直线状的流道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长度短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长度,从而产生上述的流道阻力的大小关系。
此外,在多个独立流道36中,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惯性。惯性为,决定瞬间的液体的易流动性的参数。即,虽然记述了流道内的液体的易动性,且在运动的定律中由质量来表示,但是使其适应了管道内的流动时的相当质量为惯性。在压力室364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流入可塑性能力较大的第一共用液室32。此外,能够降低超过了可塑性能力的量的液体流入可塑性能力较小的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能性。惯性根据流道长度或流道截面等的流道的构造来决定的。
图4为由单点划线示出的图3的区域4中的流道结构的放大图。在独立流道36中的第二连接流道368中,设置有减小独立流道36的流道截面面积的隔壁426。隔壁426被设置于第二连接流道368中的与喷嘴362相比靠第二连接部344侧处。更具体而言,隔壁426被设置在分支点369与第二连接部344之间。分支点369为,独立流道36中的、从喷嘴362朝向压力室364而延伸的流道和从喷嘴362朝向第二共用液室34而延伸的流道所分支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独立流道36中,喷嘴362经由压力室364与第二连接部344之间的分支点369而与第二连接部344分支。
通过在独立流道36上设置有隔壁426,从而从分支点369到第二连接部344的惯性变大。此外,第一连接流道366中的惯性小于设置有隔壁426的第二连接流道368中的与分支点369相比更靠第二连接部344侧处的惯性。由此,在不增大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的惯性的条件下,使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惯性变得大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惯性。因此,由于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之间的液体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能够基于通过压力产生元件70而产生的压力变化而从喷嘴362有效地喷出液体。也就是说,液体喷出头26中的液体的喷出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惯性。由此,减少了残留振动从第二共用液室34向喷嘴362的传播。因此,由于从第二共用液室34向喷嘴362传播的残留振动的衰减较快,因此液体喷出头26即使在降低了液体喷出头26的喷出频率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串扰的发生。
此外,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的流道阻力。由此,能够在不增大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的流道阻力的条件下,使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小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因此,由于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之间的液体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液体喷出头26中的液体的喷出效率得到提高。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6,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大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且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因此,液体喷出头26在压力室364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来对由从压力室364朝向第一共用液室32侧的压力波而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因此,液体喷出头26能够减少由在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32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36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此外,通过使与可塑性能力较小的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的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相对较大,从而能够降低超过了可塑性能力的量的液体流入的可能性。由此,由于在不增大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条件下减少了由在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34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36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因此能够抑制在增大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时所需的第二共用液室34的大型化。因此,液体喷出头26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因此与第一共用液室32相比,独立流道36内的液体更容易在第二共用液室34内流动。因此,液体喷出头26的小型化变得更容易。
B.第二实施方式
图5为液体喷出头26的XY平面的模式剖视图。液体喷出头226在具备两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B、一个第二共用液室34的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两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B分别经由不同的多个独立流道36A、36B而与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因此,液体喷出头226在主扫描方向即X方向上具有两列喷嘴列,所述喷嘴列具有在副扫描方向即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362。在下文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而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液体喷出头226的液体穿过以下的路径而进行循环。从液体收纳容器14被供给的液体经由两个供给流道142A、142B中的一个供给流道142A而向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A流入,并通过两个供给流道142A、142B中的另一个供给流道142B而向另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B流入。流入至第一共用液室32A、32B中的液体分别向与两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B连接的不同的多个独立流道36的各自流入。流入至多个独立流道36中的液体向以共用的方式与全部独立流道36连接的第二共用液室34流入。第二共用液室34的液体经由回收流道144而被回收至液体收纳容器14中。被回收到液体收纳容器14中的液体再次经由两个供给流道142A、142B而向液体喷出头226被供给。
图6为图5的6-6截面中的液体喷出头226的模式剖视图。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会在Z方向上与第二共用液室34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与压力产生元件70电连接的电极72。在下文中,将对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A和第二共用液室34进行连接的多个独立流道36A称为独立流道组36As,将对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B和第二共用液室34进行连接的多个独立流道36B称为独立流道组36Bs。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独立流道组36As和另一个独立流道组36Bs各自所包含的独立流道36A、36B的数量相同,但是也可以使独立流道36A、36B的数量不同。
当在各个独立流道组36As、36Bs的压力室364中液体的压力同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振动从分别相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As、36Bs向第一共用液室32A、32B的各自传播。另一方面,振动从相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As、36Bs的双方向第二共用液室34传播。因此,成为向第二共用液室34传播的振动的发生源的压力室364的数量为,成为向第一共用液室32A、32B传播的振动的发生源的压力室364的数量的二倍。因此,需要考虑在液体喷出头226中与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的独立流道36的数量和与第一共用液室32A、32B分别连接的独立流道36的数量之比来对可塑性能力进行设定。
第一共用液室32A、32B的各自的可塑性能力具有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1/2相比而较大的可塑性能力。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1/2的1.5倍相比而较大,此外,更优选为,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1/2的2倍相比而较大。因此,即使在第一共用液室32比第二共用液室34流入了更大量的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串扰的发生。因此,即使流入两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B的液体的量之和为比流入第二共用液室34的液体的量更大的量,也能够减少串扰的发生。
在独立流道组36As中,第一共用液室32A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A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同样地,在独立流道组36Bs中,第一共用液室32B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B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此外,独立流道组36As中的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惯性小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惯性,独立流道组36Bs中的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惯性小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惯性。而且,在独立流道组36As中,从第一连接部324A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在独立流道组36Bs中,从第一连接部324B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由此,能够在不增大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的惯性的条件下,使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大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因此,由于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之间的液体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液体喷出头226中的液体的喷出效率得到提高。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26,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这一点上,具有相同的效果。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26,第一共用液室32A、32B的各自的可塑性能力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1/2倍相比而较大。此外,在第一共用液室32A、32B与第二共用液室34之间的独立流道组36As、36Bs中,从第一连接部324A、324B到压力室364之间的各自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因此,液体喷出头226在压力室364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共用液室32A、32B的可塑性能力来对由从压力室364朝向第一共用液室32A、32B侧的压力波所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因此,液体喷出头226能够减少由在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32A、32B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36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此外,通过使与可塑性能力较小的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的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相对较大,从而能够降低超过了可塑性能力的量的液体流入的可能性。由此,由于在不增大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条件下,减少了由在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34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36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因此能够抑制在增大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时所需的第二共用液室34的大型化。因此,液体喷出头26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Z方向上与第二共用液室34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与压力产生元件70电连接的电极72。此处,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较小,并具有比第一尺寸L1小的第二尺寸L2。因此,与在Z方向上与第一共用液室32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电极72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液体喷出头226整体的Z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此外,在X方向上具有多列喷嘴362的液体喷出头226中,与电极72被配置在与第一共用液室32或第二共用液室34于Z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液体喷出头226的XY平面上的尺寸小型化。
C.第三实施方式
图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头326的结构的一个示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喷出头326具有M个(M为1以上的整数)第一共用液室32和N个(N为1以上的整数)第二共用液室34的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由多个独立流道36中的至少一个独立流道36而形成的独立流道组36s分别使M个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与N个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一个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在下文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独立流道组36s的各自所包含的独立流道36的数量相同,但是也可以使独立流道36A、36B的数量不同。
在将M个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一个设为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的情况下,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经由不同的独立流道组36s而与n个(n为1以上且M以下的整数)第二共用液室34的各个分别连接。此外,在将与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连接的n个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一个设为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的情况下,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经由不同的独立流道组36s而分别与包含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在内的m个(m为1以上且M以下的整数)第一共用液室32的各自连接。
当在各个独立流道组36s的压力室364中液体的压力同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振动从分别相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s向第一共用液室32的各自传播。另一方面,振动从分别相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s向第二共用液室34的各自传播。因此,成为向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传播的振动的发生源的压力室364的数量为,成为向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传播的振动的发生源的压力室364的数量的m/n倍。因此,需要考虑在液体喷出头226中与第二共用液室34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s的数量和与各个第一共用液室32分别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s的数量之比来对可塑性能力进行设定。
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相比而较大,其中,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为,与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连接的一个第二共用液室34。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的1.5倍相比而较大,此外,更优选为,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n/m倍的可塑性能力的2倍相比而较大。
在该情况下,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小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此外,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惯性小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惯性。而且,在对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和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进行连接的独立流道组36s中,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由此,能够在不增大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的惯性的条件下,使第一连接流道366的流道阻力大于第二连接流道368的流道阻力。因此,由于从压力室364到喷嘴362之间的液体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液体喷出头326中的液体的喷出效率得到提高。
在下文中,对上述说明中的M、N、m和n适用具体的数字来对液体喷出头326进行说明。图7中的示例为M=3且N=4的示例的情况下的液体喷出头326的模式图。
图7所示的液体喷出头326具有三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c和四个第二共用液室34a~34d。例如,在将第一共用液室32a设为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情况下,在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a上连接有四个第二共用液室34a~34d。在该情况下,当将与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a连接的四个第二共用液室34a~34d中的一个即第二共用液室34a设为代表第二共用液室时,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与包含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a在内的三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c连接。
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a的可塑性能力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的可塑性能力的3/4倍相比而较大。此外,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a的各自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在独立流道组36s中,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中的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而且,在独立流道组36s中,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
此外,例如在将第一共用液室32b设为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情况下,在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上连接有一个第二共用液室34a。在该情况下,与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连接的唯一的第二共用液室34b为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与包含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在内的三个第一共用液室32a~32c连接。
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的可塑性能力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的可塑性能力的3倍相比而较大。此外,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的各自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在独立流道组36s中,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b中的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而且,在独立流道组36s中,代表第一共用液室32b中的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与喷嘴362的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由此,减少了残留振动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34a向喷嘴362的传播。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这一点上,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此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可塑性能力的关系一般化。由此,即使在将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数量分别变更为任意的数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时实现串扰发生的减少和小型化。另外,在M=1且N=1的情况下,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此外,在M=2且N=1的情况下,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D.其他实施方式
D1.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形状或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虽然第一共用液室32的顶面沿着XY平面而延伸,但是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顶面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共用液室32中的顶面的形状也可以具有在与XY平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锥形形状。在该情况下,第一共用液室32在Z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尺寸L1为,顶面和与其对置的底面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给口322被设置在第一共用液室32的顶面上,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供给口322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共用液室32的侧面上。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口342被设置在第二共用液室34的顶面上,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连接部324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共用液室34的侧面上。
此外,例如,虽然第一共用液室32通过对底面进行规定的第一薄膜62而保证了可塑性能力,但是未被不限定于此。此外,例如,虽然第二共用液室34通过对顶面进行规定的第二薄膜64而保证了可塑性能力,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将第一薄膜62设置在第一共用液室32的顶面或侧面上,也可以将第二薄膜64设置在第二共用液室34的底面或侧面上。此外,也可以使用第一薄膜62或第二薄膜64以外的部件,来保证第一共用液室32或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
图8为表示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头26A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通过使第二共用液室34的小型化变得容易,从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形状的变更变得容易。因此,例如也可以像图7所示的那样,将第二共用液室34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共用液室34的顶面Ts的形状设为一部分具有锥形形状的拱状。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厚对第二共用液室34进行规定的壁面,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喷出头26A的刚性。此外,在液体喷出头26A中,第二共用液室34在Z方向上的尺寸L2A为,顶面Ts和与其对置的底面Bs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而且,也可以像图8所示的那样,使用喷嘴板60来保证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即,关于喷嘴板60中的对形成第二共用液室34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部分,也可以通过使Z方向上的厚度薄于其他部分,从而对第二共用液室34的残留振动进行吸收。
D2.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独立流道36而一个第一共用液室32和一个第二共用液室34被连接,但是通过一个独立流道36而被连接的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各自的数量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通过一个独立流道36而被连接的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至少一方的数量也可以为2以上。
图9为表示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头26B的一个示例的模式图。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示出了在一个独立流道36上连接有两个第二共用液室34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与该一个独立流道36连接的第一共用液室32的数量为一个时,优选为,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与被连接在第一共用液室32上的两个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2倍相比而较大。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2倍的1.5倍相比而较大,此外,更优选为,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2倍相比而较大。
在图9的示例中,通过减薄喷嘴板60中的对第二共用液室34的底面Bs进行规定的区域,从而提高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此外,在该情况下,液体喷出头26B也可以不具备第二薄膜64。此外,进而在该情况下,第一流道基板40也可以只为第一连通板42。
D3.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提高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各自的可塑性能力的方法并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增大形成在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中的开口、例如供给口322或排出口342的大小,从而提高第一共用液室32以及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例如,也可以通过减薄喷嘴板60中的对第二共用液室34的底面进行规定的区域,从而提高喷嘴板60的挠性,由此提高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此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变更为将喷嘴板60中的对第二共用液室34的底面进行规定的区域切出缺口并利用薄膜部件来堵塞形成缺口的区域的结构,从而提高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
D4.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共用液室32的第一尺寸L1与第二共用液室34的第二尺寸L2的关系并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保证了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关系,就能够进行变更。例如,第一尺寸L1也可以小于第二尺寸L2的3倍。此外,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也可以均具有从压力产生元件70向喷嘴板60侧和从压力产生元件70向喷嘴板60的相反侧、这两侧延伸的内部空间。此外,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也可以均只具有从压力产生元件70向喷嘴板60侧延伸的内部空间。而且,第一尺寸L1也可以为第二尺寸以下。第二尺寸L2也可以为1mm以上。
此外,第一共用液室32的容积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容积之间的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在保证第一共用液室32和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关系的同时进行变更。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容积以外的要素从而被设计为第一共用液室32的可塑性能力变得大于第二共用液室34的可塑性能力的情况下,第一共用液室32的容积也可以为第二共用液室34的容积以下。
D5.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流道基板40和第二流道基板50的壳体52为互不相同的材质,但是作为第一流道基板40和第二流道基板50的壳体52也可以为相同的材质。具体而言,例如第一流道基板40和第二流道基板50的双方也可以均由塑料而形成。此外,例如第一流道基板40和第二流道基板50的双方也可以均由硅单晶板而形成。
D6.第六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共用液室32在液体的循环路径中与第二共用液室34相比靠上游侧处,但是也可以与第二共用液室34相比靠下游侧处。而且,第一共用液室32与第二共用液室34之间的独立流道36也可以为一个。
D7.第七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且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流道阻力。然而,只要能够减少串扰的发生,就能够改变惯性以及流道阻力的关系。例如,只要惯性和流道阻力中的至少一方在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小于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即可。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从第一连接部324到压力室364之间的惯性也可以在从第二连接部344到分支点369之间的惯性以上。在该情况下,喷嘴362也可以不被设置在第二连接部344与压力室364之间。具体而言,例如喷嘴362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24与压力室364之间。
D8.第八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连接流道368上设置有隔壁426,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连接部344也可以不具有隔壁426。在该情况下,第二连接部344也可以通过具有与隔壁426不同的结构,从而增大惯性或流道阻力。
D9.第九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嘴362被设置在第二连接流道368上,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喷嘴362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连接流道366上。
D10.第十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流道结构的部件的流道形成基板而具备第一连通板42、第二连通板44、壳体52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但是形成有第一共用液室32、第二共用液室34、独立流道36的流道形成基板的组合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连通板42、第二连通板44、壳体52、压力室形成基板46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部件上形成有第一共用液室32、第二共用液室34和独立流道36。此外,也可以通过三维造型而一体地形成第一连通板42、第二连通板44、壳体52和压力室形成基板46。
D11.第十一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多个独立流道组36s分别包含相同数量的独立流道36,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多个独立流道组36s也可以分别包含不同数量的独立流道36。
即使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十一其他实施方式,在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这一点上,也起到了相同的效果。
D12.第十二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用于向喷墨打印机供给油墨的墨罐,还能够应用于喷出包含油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用于对该液体进行收纳的液体罐中。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这样的各种液体喷出装置及其液体收纳容器中。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出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出装置;
(4)喷出包含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出装置;
(6)润滑油的喷出装置;
(7)树脂液的喷出装置;
(8)在利用针头而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中喷出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液等的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液体喷出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出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出装置;
(11)具备喷出其他任意的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
另外,“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出装置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状态。并且,此处所说的“液体”只需为能够被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需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被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所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等也被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以列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油墨、液晶等。此处,油墨是指,包含一般性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凝胶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合物的物质。
本公开内容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各样的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对与发明内容部分所记载的各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此外,只要在本说明书中并未将该技术特征作为必要技术特征来进行说明,则能够适当地删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独立流道、第一共用液室和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而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与所述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并且从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因此,液体喷出头在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来对由从压力室朝向第一共用液室侧的压力波所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因此,液体喷出头能够减少由在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此外,由于通过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变大,从而能够减少液体向第二共用液室的流入,因此减少了由在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2)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独立流道、第一共用液室和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而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与所述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并且从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因此,液体喷出头在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来对由从压力室朝向第一共用液室侧的压力波所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因此,液体喷出头能够减少由在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此外,由于通过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变大,从而能够减少液体向第二共用液室的流入,因此减少了由在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由于从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因此与第一共用液室相比,独立流道内的液体在第二共用液室内更易于流动。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更加容易。
(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独立流道中,所述喷嘴经由所述压力室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分支点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支,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所述独立流道中的与所述分支点相比靠所述第二连接部侧的惯性。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能够在不增大从压力室到喷嘴的惯性的条件下,使从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因此,由于从压力室到喷嘴之间的液体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液体喷出头中的液体的喷出效率得到提高。
(5)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多个独立流道、M个(M为1以上的整数)第一共用液室、和N个(N为1以上的整数)第二共用液室,其中,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具有,由多个所述独立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独立流道而形成、并使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独立流道组,作为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之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之中的n个(n为1以上且N以下的整数)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作为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包含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在内的m个(m为1以上且M以下的整数)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相比而较大,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与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在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独立流道组中,从与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因此,液体喷出头在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来对由从压力室朝向第一共用液室侧的压力波所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因此,液体喷出头能够减少由在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此外,由于通过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变大,从而能够减少液体向第二共用液室的流入,因此减少了由在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6)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喷出头。该液体喷出头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多个独立流道、M个(M为1以上的整数)第一共用液室、和N个(N为1以上的整数)第二共用液室,其中,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具有,由多个所述独立流道之中的至少一个独立流道而形成、并使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独立流道组,作为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之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n个(n为1以上且N以下的整数)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作为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所述M个第一共用液室中的包含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在内的m个(m为1以上且小于等于M的整数)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相比而较大,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与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因此,液体喷出头在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了压力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来对由从压力室朝向第一共用液室侧的压力波所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因此,液体喷出头能够减少由在传播到第一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此外,由于通过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变大,从而能够减少液体向第二共用液室的流入,因此减少了由在传播到第二共用液室侧之后残留的残留振动朝向独立流道所引起的串扰的发生。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7)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与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由于从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因此,与第一共用液室相比,独立流道内的液体在第二共用液室内更易于流动。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更加容易。
(8)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独立流道中,所述喷嘴经由所述压力室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分支点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支,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所述独立流道中比所述分支点更靠所述第二连接部侧的惯性。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能够在不增大从压力室到喷嘴的惯性的条件下,使从第一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第二连接部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因此,由于从压力室到喷嘴之间的液体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液体喷出头中的液体的喷出效率得到提高。
(9)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M为2,所述N为1,所述m为2,所述n为1,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在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电连接的电极。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在与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易于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尺寸。由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容积。因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
(10)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共用液室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在所述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尺寸。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容积。因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
(11)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第二尺寸的三倍以上。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更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容积。因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
(1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尺寸为1mm以下。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第二共用液室的小型化较为容易。因此,液体喷出头的小型化变得更加容易。
(1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将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侧朝向所述喷嘴面侧的方向设为一个方向,将从所述喷嘴面侧朝向所述压力产生元件侧的方向设为另一个方向,所述第一共用液室具有向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相比靠一个方向侧和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相比靠另一个方向侧的双方延伸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二共用液室具有仅向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相比靠一个方向侧延伸的内部空间。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更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容积。因此,容易增大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
(1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第一流道基板,其形成有所述第一共用液室和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第二流道基板,其形成有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且未形成有所述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第一流道基板和所述第二流道基板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被层压。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形成较为容易。
(15)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流道基板和所述第二流道基板的材质互不相同。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第一流道基板和第二流道基板的材质互不相同的液体喷出头。因此,液体喷出头中的设计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本发明也能够以液体喷出头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以具备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液体喷出头或液体喷出装置的制造方法等的方式来实现。
符号说明
12…介质;14…液体收纳容器;20…控制单元;22…输送机构;23…输送带;24…头移动机构;25…滑架;26…液体喷出头;26A…液体喷出头;26B…液体喷出头;32…第一共用液室;32A…第一共用液室;32B…第一共用液室;32a~32c…第一共用液室;34…第二共用液室;34a~34d…第二共用液室;36…独立流道;36A…独立流道;36As…独立流道组;36B…独立流道;36Bs…独立流道组;36s…独立流道组;40…第一流道基板;42…第一连通板;44…第二连通板;46…压力室形成基板;48…保护基板;50…第二流道基板;52…壳体;60…喷嘴板;61…喷嘴面;62…第一薄膜;64…第二薄膜;70…压力产生元件;72…电极;100…液体喷出装置;142…供给流道;142A…供给流道;142B…供给流道;144…回收流道;146…泵;226…液体喷出头;322…供给口;324…第一连接部;324A…第一连接部;326…液体喷出头;342…排出口;344…第二连接部;362…喷嘴;364…压力室;366…第一连接流道;368…第二连接流道;369…分支点;426…隔壁;446…凹部;Bs…底面;Ts…顶面。

Claims (16)

1.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独立流道、第一共用液室和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
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
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而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
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
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与所述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
2.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独立流道、第一共用液室和第二共用液室,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
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
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而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
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
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与所述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独立流道中,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独立流道中,所述喷嘴经由所述压力室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分支点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支,
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所述独立流道中的与所述分支点相比靠所述第二连接部侧的惯性。
5.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多个独立流道、M个第一共用液室和N个第二共用液室,其中,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M为1以上的整数,N为1以上的整数;
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
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具有,由多个所述独立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独立流道而形成、并使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独立流道组,
作为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之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其中,n为1以上且N以下的整数,
作为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之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包含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在内的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其中,m为1以上且M以下的整数,
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相比而较大,
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与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流道阻力。
6.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多个独立流道、M个第一共用液室和N个第二共用液室,其中,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包含喷嘴和压力室,M为1以上的整数,N为1以上的整数;
压力产生元件,其用于使所述压力室内的液体产生压力变化,
多个所述独立流道具有,由多个所述独立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独立流道而形成、并使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独立流道组,
作为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之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中的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其中,n为1以上且N以下的整数,
作为n个所述第二共用液室之中的一个的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经由所述独立流道组而分别与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中的包含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在内的m个所述第一共用液室的各自连接,
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的可塑性能力的n/m倍相比而较大,
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与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与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从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
8.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独立流道中,所述喷嘴经由所述压力室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分支点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支,
在所述代表第一共用液室与所述代表第二共用液室之间的所述独立流道组中,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压力室之间的惯性小于所述独立流道中的与所述分支点相比靠所述第二连接部侧的惯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M为2,
所述N为1,
所述m为2,
所述n为1,
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在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电连接的电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共用液室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共用液室在所述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尺寸。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第二尺寸的三倍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二尺寸为1mm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具中,
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将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侧朝向所述喷嘴面侧的方向设为一个方向,将从所述喷嘴面侧朝向所述压力产生元件侧的方向设为另一个方向,
所述第一共用液室具有向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相比靠一个方向侧和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相比靠另一个方向侧的双方延伸的内部空间,
所述第二共用液室具有仅向与所述压力产生元件相比靠一个方向侧延伸的内部空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具备:
第一流道基板,其形成有所述第一共用液室和所述第二共用液室;
第二流道基板,其形成有所述第一共用液室,且未形成有所述第二共用液室,
所述第一流道基板和所述第二流道基板在与形成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垂直的方向上被层压。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流道基板和所述第二流道基板的材质互不相同。
16.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
液体收纳容器,其对向所述液体喷出头被供给的液体进行收纳;
泵,其使所述液体在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液体收纳容器之间循环。
CN202010111154.3A 2019-02-27 2020-02-24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11619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4133A JP7251211B2 (ja) 2019-02-27 2019-02-27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9-034133 2019-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9232A true CN111619232A (zh) 2020-09-04
CN111619232B CN111619232B (zh) 2023-05-26

Family

ID=72142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1154.3A Active CN111619232B (zh) 2019-02-27 2020-02-24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0535B2 (zh)
JP (1) JP7251211B2 (zh)
CN (1) CN111619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5196B2 (ja) * 2019-01-31 2023-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22071651A (ja) 2020-10-28 202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23072166A (ja) * 2021-11-12 2023-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38980A1 (en) * 2007-03-30 2008-10-02 Kanji Nagashima Liquid circulation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irculation method
JP201121289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31063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JP2012006224A (ja) * 2010-06-24 2012-01-12 Brother Industries Ltd 液滴噴射装置
JP2012143948A (ja) * 2011-01-11 2012-08-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130293065A1 (en) * 2012-05-01 2013-11-07 Arman HAJATI Ultra wide bandwidth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arrays
US9751302B1 (en) * 2016-03-01 2017-09-05 Ricoh Company, Ltd. Mitigating effects of crosstalk in an inkjet hea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0316B2 (ja) 2009-09-18 2014-02-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5302378B2 (ja) 2011-01-14 2013-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8814293B2 (en) 2012-01-13 2014-08-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On-chip fluid recirculation pump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JP6336842B2 (ja) 2014-07-28 2018-06-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950194B2 (ja) 2016-12-22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48004B2 (ja) 2017-03-21 2021-10-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38980A1 (en) * 2007-03-30 2008-10-02 Kanji Nagashima Liquid circulation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irculation method
JP201121289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006224A (ja) * 2010-06-24 2012-01-12 Brother Industries Ltd 液滴噴射装置
CN10231063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JP2012143948A (ja) * 2011-01-11 2012-08-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20130293065A1 (en) * 2012-05-01 2013-11-07 Arman HAJATI Ultra wide bandwidth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arrays
US9751302B1 (en) * 2016-03-01 2017-09-05 Ricoh Company, Ltd. Mitigating effects of crosstalk in an inkjet hea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69574A1 (en) 2020-08-27
JP7251211B2 (ja) 2023-04-04
JP2020138373A (ja) 2020-09-03
CN111619232B (zh) 2023-05-26
US11040535B2 (en)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07890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9815285B2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11619232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7077678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ヘッドモジュール、ヘッド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9623658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10293758B (zh) 液体喷射头
JP7119931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
US20110316948A1 (en) Bubble tolerant manifold design for a liquid ejecting head
CN112297624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698099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703585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
JP2017159522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20078893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6648459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014065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0303770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JP6985646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721522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163636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と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151005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11554584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17621659A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2010194797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93512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ヘッドモジュール、ヘッド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20082412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