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9528B - 同轴电缆 - Google Patents

同轴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9528B
CN111599528B CN202010000799.XA CN202010000799A CN111599528B CN 111599528 B CN111599528 B CN 111599528B CN 202010000799 A CN202010000799 A CN 202010000799A CN 111599528 B CN111599528 B CN 1115995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coaxial cable
conductor
braided shiel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07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9528A (zh
Inventor
渡边晴之
黄得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meilich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meiliche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meiliche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meiliche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99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9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9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95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08Construction of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34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01B7/186Sheaths comprising longitudinal lapped non-metallic layer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同轴电缆,长距离传输高频信号时难以衰减,在长距离上蜿蜒时容易弯曲排布。同轴电缆具备内部导体(2)、覆盖内部导体(2)周围的绝缘体(3)、外部导体(4)以及覆盖外部导体(4)周围的护套(5);外部导体(4)具有条带部件(41)和覆盖条带部件(41)外周的编织屏蔽层(42),条带部件(41)具有树脂层(411)和树脂层(411)一个面上的金属层(412)且缠绕于绝缘体(3)周围;内部导体(2)由绞合有多根裸线(2a)且以截面形状为规定形状的方式压缩加工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条带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绝缘体(3)密合,以金属层(412)为外侧,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

Description

同轴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提高生产率的策略,人协作型机器人、小型铰接式机器人的市场在不断扩大。作为在这样的机器人中使用的机器人电缆,使用了在机器人的可动部布线的可动部用电缆和连接机器人与控制设备的固定部用电缆。
需说明的是,作为与本申请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671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固定部用电缆中,有时会进行例如25m~100m左右的长距离传输。此外,近年来,要求使用同轴电缆来传输由设置于机器人等的照相机拍摄的影像信号等高频信号(例如10MHz~6GHz的区域)。因此,对于固定部用电缆中使用的同轴电缆,要求有能够长距离传输高频信号的高传输特性。
作为这样的同轴电缆,可以考虑应用将在树脂层上设置有铜箔的铜条带等条带部件用于外部导体的电缆。然而,这样的同轴电缆中,在将铜条带等条带部件呈螺旋状缠绕时,会产生在规定频带(例如数GHz的区域)发生急剧衰减的被称为“吸出(サックアウト)”的现象。
此外,作为固定部用电缆中使用的同轴电缆,如果使用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在绝缘体的整个外周与该绝缘体密合的状态下将条带部件纵包卷绕(縦添え巻き)而成的电缆,会对在从机器人至控制设备的长距离上蜿蜒排布时的形状、场所产生限制。例如在将同轴电缆弯曲排布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弯曲的内部导体或条带部件,使得与之密合的绝缘体受到压迫等,从而存在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降低的可能性。因此,期待有兼顾长距离传输中良好的高频信号传输特性(衰减特性)和柔软性(可挠性)的同轴电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距离传输高频信号时难以衰减并且在长距离上蜿蜒时容易弯曲排布的同轴电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其具备内部导体、覆盖前述内部导体周围的绝缘体、外部导体以及覆盖前述外部导体周围的护套;前述外部导体具有条带部件和覆盖前述条带部件外周的编织屏蔽层,前述条带部件具有树脂层和设于前述树脂层的一个面上的金属层并且缠绕于前述绝缘体的周围;前述内部导体由绞合有多根裸线且以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规定形状的方式压缩加工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前述条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前述绝缘体密合,以前述金属层为外侧,在前述绝缘体的周围纵包卷绕。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长距离传输高频信号时难以衰减并且在长距离上蜿蜒时容易弯曲排布的同轴电缆。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同轴电缆的图,(a)为显示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b)为其A部放大图。
图2为显示与条带部件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3为对可挠性试验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同轴电缆,2:内部导体,2a:裸线,3:绝缘体,4:外部导体,41:条带部件,411:树脂层,412:金属层,42:编织屏蔽层,421:第一编织屏蔽层,421a:第一裸线,422:第二编织屏蔽层,422a:第二裸线,5:护套,7:内侧空气层,8:空气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显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同轴电缆的图,(a)为显示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b)为其A部放大图。
如图1所示,同轴电缆1具备内部导体2、覆盖内部导体2周围的绝缘体3、覆盖绝缘体3周围的外部导体4以及覆盖外部导体4周围的护套5。同轴电缆1例如是在工厂等处用作连接机器人与控制设备的固定部用电缆的电缆,其长度例如为25m~100m左右。
(内部导体2)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同轴电缆1中,内部导体2由绞合有多根裸线2a且以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等规定形状的方式压缩加工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同芯绞合有7根裸线2a的绞线导体通过直径比该绞线导体小且具有圆形出口的模头进行压缩而形成内部导体2。配置在中心的裸线2a在截面观察时大体呈六边形,配置在周围的6根裸线2a在截面观察时大体呈扇形。需说明的是,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同轴电缆1中,显示了由压缩绞线导体(其截面形状由圆形构成)构成内部导体2的例子,也可以由截面形状压缩加工成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四边形等多边形)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内部导体2。通过内部导体2为截面形状由圆形构成的压缩绞线导体,能够使同轴电缆1容易向任何方向弯曲,因此容易弯曲排布。
通常的绞线导体虽然比单线导体更有柔软性、容易弯曲,但因为裸线间的间隙多,所以导电率低。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用压缩绞线导体作为内部导体2,裸线2a彼此密合,裸线2a间没有间隙,因此能够在提高导电率、获得良好的衰减特性的同时维持弯曲容易度。此外,压缩绞线导体为绞线导体,因而与单线导体相比,在弯曲时难以断裂。
为了得到良好的衰减特性,用作内部导体2的压缩绞线导体的导电率希望设为99%IACS以上。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高导电率,作为内部导体2的裸线2a,使用未进行镀敷的由纯铜构成的软铜线。但如果是导电率99%IACS以上的镀敷,也是可以实施的,例如可以使用进行了镀银的软铜线作为裸线2a。此外,由于通过模头进行压缩,对裸线2a赋予了应变,导电率会降低,但通过在其后进行加热处理(退火处理),能够将应变除去,实现99%IACS以上的导电率。
(绝缘体3)
作为绝缘体3,为了提高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更详细地,例如长距离传输10MHz~6GHz区域的高频信号时难以衰减),希望使用介电常数尽可能低的绝缘体。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体3,使用由覆盖内部导体2周围的由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31和覆盖发泡层31周围的由非发泡树脂构成的非发泡层32构成的绝缘体。
作为发泡层31,例如可以使用由照射交联发泡聚乙烯构成的层。发泡层31中的发泡度可以设为40~70。这时因为,如果发泡层31的发泡度低于40,则介电常数变大,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会劣化,如果发泡度超过70,则发泡层31变得过软,在弯曲时等容易由于同轴电缆1中产生的外力而崩溃,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会劣化。作为非发泡层32,可以使用通过管挤出成型在发泡层31周围形成的由非发泡的照射交联聚乙烯构成的层。非发泡层32具有绝缘性,同时,起到保护发泡层31的作用和维持绝缘体3的外形(截面形状)为圆形的作用。即,通过具有非发泡层32,能够防止在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等发泡层31的崩溃,因此能够抑制高频信号传输特性的劣化。
(外部导体4)
外部导体4具有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的条带部件41和覆盖条带部件41外周的编织屏蔽层42。
(条带部件41)
图2为显示与条带部件4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条带部件41具有树脂层411和设于树脂层411一个面上的金属层(金属箔)412。条带部件41例如由在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树脂层411的一个面上设有由铜、铝等构成的金属层412的条带构成。
条带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绝缘体3的一部分密合。条带部件41以金属层412为外侧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此外,条带部件41不与绝缘体3外周粘接固定。条带部件41利用设于其外周的编织屏蔽层42,保持卷绕不会松开的状态(不会打开纵包卷绕而露出绝缘体3的状态)。
这里所说的“条带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绝缘体3密合”的意思是,通过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而设置的条带部件4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不与绝缘体3表面接触。具体是指,如图1(b)所示,在从绝缘体3表面至条带部件41背面(与绝缘体3表面相对的面)的最大距离d为5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内,条带部件41从绝缘体3表面向编织屏蔽层42侧悬空的状态。其中,最大距离d是通过下述方法得到的:在将同轴电缆1在规定位置切断后,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切断的部分的横截面(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时,测定从绝缘体3表面至条带部件41背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
同轴电缆1中,通过条带部件41在上述那样的状态下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而设置,在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条带部件41以在绝缘体3表面沿圆周方向移动的方式起作用,因此能够缓和由于弯曲而对绝缘体3产生的应力,给同轴电缆1赋予柔软性。其结果是,同轴电缆1中,同轴电缆1不会变硬,可以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例如与将条带部件41在绝缘体3周围呈螺旋状卷绕而设置的同轴电缆1相比容易发生形变的柔软性(可挠性))。即,同轴电缆1在长距离传输中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良好,并且在具有弯曲且长距离蜿蜒时容易排布。尤其在距离d为5μm以上30μm以下时,容易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因此,“条带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绝缘体3密合”不包括:由于条带部件41圆周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外周重叠而在条带部件41圆周方向的端部附近产生不与绝缘体3密合的部分,或者在对同轴电缆1进行弯曲加工等后,由于形成于绝缘体3与条带部件41之间的空气层而产生条带部件41不与绝缘体3密合的部分等。
需说明的是,从容易使同轴电缆1弯曲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条带部件41呈螺旋状缠绕。可是,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在规定频带(例如数GHz的区域)发生急剧衰减的被称为吸出的现象。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这样的吸出、提高长距离传输中高频信号的传输特性,设为将条带部件41纵包卷绕的结构。
树脂层411的厚度d1可以设为9μm以上16μm以下。这是因为,若厚度d1低于9μm则条带部件41容易破裂,若超过16μm则会变硬,使同轴电缆1难以弯曲。金属层412的厚度d2可以设为7μm以上11μm以下。这是因为,若厚度d2低于7μm则屈曲时等金属层412中容易产生破裂,若超过11μm则会变硬,使同轴电缆1难以弯曲。本实施方式中,将树脂层411的厚度d1设为12μm,将金属层412的厚度d2设为9μm。
通过使条带部件41的一部分进入在编织屏蔽层42径向内侧形成的裸线间的间隙6(参照图1(b))等,在绝缘体3与条带部件41之间形成了内侧空气层7。例如如图1(b)所示,在构成后述编织屏蔽层42的第一编织屏蔽层421的多根第一裸线421a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6,呈现出以与第一编织屏蔽层421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条带部件41进入该间隙6中的结构。而且,在条带部件41进入间隙6的部分,绝缘体3与条带部件41之间设有内侧空气层7。条带部件41以与绝缘体3之间形成有内侧空气层7的方式在绝缘体3周围松散地(不与绝缘体3表面密合地)纵包卷绕。
例如在将条带部件41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时,以条带部件41背面的一部分不与绝缘体3表面接触的方式松散地纵包卷绕,然后,对于松散地纵包卷绕的条带部件41外周的整个面,以编织屏蔽层42的第一编织屏蔽层421按压(包裹)绝缘体3侧的方式,将第一编织屏蔽层421设于条带部件41周围。由此,形成了条带部件41的一部分进入构成第一编织屏蔽层421的第一裸线421a彼此之间的间隙6的结构,可以在条带部件41进入间隙6的部分,在绝缘体3与条带部件41之间形成内侧空气层7。通过以这种方式的构成,在排布时,在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等,条带部件41与绝缘体3相对于电缆长度方向或者电缆圆周方向能够相对运动(滑动),因此,提高了同轴电缆1的柔软性(可挠性),同轴电缆1变得容易弯曲。需说明的是,条带部件41和第一编织屏蔽层421的形成可以在同一生产线上连续进行。
为了使条带部件41与绝缘体3间的滑动变得更好,可以由氟树脂来构成条带部件41的树脂层411。此外,树脂层411位于内部导体2与金属层412之间,对传输特性有贡献,因此希望介电常数尽可能低。作为适合于介电常数低的树脂层411的氟树脂,可列举PTFE(聚四氟乙烯)。通过使用具有由PTFE构成的树脂层411的条带部件41,能够实现更容易弯曲、高频信号传输特性更优异的同轴电缆1。
此外,例如如果条带部件41粘接于绝缘体3等而缠绕(是密合的)在绝缘体3上,则产生在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条带部件41会支撑住而难以弯曲、或者条带部件41会由于弯曲而断裂的可能。此外,这种情况下,在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存在绝缘体3产生裂纹或者构成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的配置被打乱而裸线断裂等的可能。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条带部件41在绝缘体3周围松散地缠绕,能够使同轴电缆1更容易弯曲,还能够抑制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条带部件41的断裂,进一步还能够防止绝缘体3产生裂纹、构成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断裂等。
可以将条带部件41以其圆周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的外周重叠的方式纵包卷绕,使得在同轴电缆1弯曲时不会使条带部件41打开(纵包卷绕松开)而露出绝缘体3。即,与条带部件41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w可以比绝缘体3外周的长度大。更具体地,希望条带部件41的宽度w为绝缘体3外周长度的1.3倍以上且低于1.7倍。这时因为,如果条带部件41的宽度w低于绝缘体3外周长度的1.3倍,则存在使同轴电缆1弯曲时条带部件41打开而露出绝缘体3的可能;如果超过绝缘体3外周长度的1.7倍,则存在重叠的部分过多、同轴电缆1变硬而难以弯曲的可能。此外,通过将条带部件41的宽度w设为绝缘体3外周长度的1.3倍以上且低于1.7倍,以与第一编织屏蔽层421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条带部件41容易进入多根第一裸线421a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隙6,这对于在绝缘体3与条带部件41之间设置内侧空气层7是有效的。
(编织屏蔽层42)
编织屏蔽层42具有设于条带部件41周围且通过对第一裸线421a进行编织而成的第一编织屏蔽层421以及设于第一编织屏蔽层421周围且通过对外径比第一裸线421a大的第二裸线422a进行编织而成的第二编织屏蔽层422。编织屏蔽层42例如可以如上所述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在松散地纵包卷绕于绝缘体3周围的条带部件42周围,通过对多根裸线421a进行编织而设置第一编织屏蔽层421,进一步在第一编织屏蔽层421周围通过对多根裸线422a进行编织来设置第二编织屏蔽层422以与第一编织屏蔽层421接触。第一编织屏蔽层421和第二编织屏蔽层422的形成可以在同一生产线上连续进行,或者也可以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进行。
设于外侧的第二编织屏蔽层422主要是为了屏蔽来自外部的噪音。同轴电缆1例如用于工厂等,会受到驱动机器人、控制设备等的马达的开/关导致的低频噪音等能量大的噪音的影响。因此,第二编织屏蔽层422中希望使用外径大的第二裸线422a来降低导体电阻。
而设于内侧的第一编织屏蔽层421主要是为了抑制内部的信号发射至外部。同轴电缆1例如为了传输10MHz~6GHz的高频信号而增大编织屏蔽层的网眼(裸线间的间隙),则信号变得容易发射至外部。因此,第一编织屏蔽层421中希望使用外径小的第一裸线421a来减小网眼。此外,如果增大第一编织屏蔽层421的第一裸线421a的外径,则会使同轴电缆1难以弯曲。
更具体地,为了实现弯曲容易度和网眼的细度,第一裸线421a的外径可以为0.08mm以上0.14mm以下。此外,为了实现弯曲容易度和小的导体电阻,第二裸线422a的外径可以为0.10mm以上0.16mm以下。此外,为了明确第一编织屏蔽层421和第二编织屏蔽层422各自的功能,第一裸线421a的外径可以为第二裸线422a的外径的90%以下。这里,将第一裸线421a的外径设为0.12mm,将第二裸线422a的外径设为0.14mm。
(护套5)
护套5由PVC(聚氯乙烯)、聚氨酯或者聚烯烃等绝缘树脂构成。护套5通过挤出成型形成,如果进行充实成型,则构成护套5的树脂会进入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422a之间,同轴电缆1会变硬而难以弯曲。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管挤出使护套5成型。由此,构成护套5的树脂进入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422a之间受到抑制,护套5与编织屏蔽层42分离。即,本实施方式中,护套5与编织屏蔽层42不密合,构成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422a彼此之间形成有空气层8。通过以这种方式的构成,编织屏蔽层42在护套5内比较自由地移动,同轴电缆1变得容易弯曲。
(同轴电缆1的特性)
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同轴电缆1,测定衰减特性。实施例1的同轴电缆1中,特性阻抗设为75Ω,从绝缘体3表面至纵包卷绕而成的条带部件41背面的距离d设为5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外径设为7.65mm。为了进行比较,制作使用通常的绞线导体作为内部导体、将条带部件呈螺旋状卷绕、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大体同样构成的比较例1的同轴电缆,测定衰减特性。将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测定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353333070000081
如表1所示,可见实施例1的同轴电缆1中,0.625GHz频带的衰减特性为0.17dB/m,1.25GHz频带的衰减特性为0.28dB/m,6GHz频带的衰减特性为0.82dB/m,实现了非常好的衰减特性。而比较例1的同轴电缆中,还受到了吸出的影响,因此,0.625GHz频带的衰减特性为0.49dB/m,1.25GHz频带的衰减特性为1.41dB/m,6GHz频带的衰减特性为1.58dB/m,为衰减非常大的特性。
接下来,与实施例1的同轴电缆同样地制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同轴电缆1,对可挠性进行试验。实施例2的同轴电缆1中,从绝缘体3表面至纵包卷绕而成的条带部件41背面的距离d设为5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如图3所示,在可挠性试验中,将同轴电缆1的一个端部固定在基座91上,使另一端从基座91伸出1000mm,由于自身重量而悬挂,测定此时同轴电缆1的形变量。形变量设为:在距离基座91表面开始300mm下方的位置处的从基座91至同轴电缆1的距离。考虑到对同轴电缆1赋予了弯曲倾向,对于赋予弯曲倾向的方向(弯曲倾向方向)和其相反方向分别测定形变量。
为了进行比较,制成改变内部导体的构成且将条带部件以与绝缘体的周围密合的方式纵包卷绕而设置的比较例2、3,进行同样的试验。比较例2中,将内部导体2设为单线导体,比较例3中,将内部导体2设为绞线导体。实施例2、比较例2、3中均将导体截面面积设为0.82mm2、特性阻抗设为75Ω。将可挠性试验结果汇总示于表2。
[表2]
实施例2 比较例2 比较例3
导体构成 压缩绞线 单线 绞线
导体截面面积(mm2) 0.82 0.82 0.82
特性阻抗(Ω) 75 75 75
外径(mm) 7.7 7.7 8.3
形变量(弯曲倾向方向)(mm) 120 200 180
形变量(弯曲倾向相反方向)(mm) 145 230 210
如表2所示,可见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同轴电缆1中,弯曲倾向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的形变量均小至150mm以下,获得了良好的可挠性。而使用单线导体、使绝缘体与条带部件密合的比较例2中,弯曲倾向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的形变量均为200mm以上,未获得充分的可挠性。比较例3中,通过使用绞线导体,虽然与比较例2相比形变量小一些,但由于密合卷绕的条带部件41的影响,形变量高达180mm以上。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1同时实现了良好的衰减特性和良好的可挠性。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同轴电缆1中,内部导体2由绞合有多根裸线2a且以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规定形状的方式压缩加工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条带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绝缘体3密合,以金属层412为外侧,在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
通过用压缩绞线导体构成内部导体2、使条带部件41在绝缘体3周围松散地(不与绝缘体3表面密合地)纵包卷绕且通过管挤出形成护套5而不与编织屏蔽层42密合,能够提高同轴电缆1的高频信号传输特性(衰减特性),此外,能够提高同轴电缆1的可挠性,使其容易弯曲。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高频信号时难以衰减、在长距离上蜿蜒时容易弯曲排布的同轴电缆1。
(实施方式汇总)
接下来,引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对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理解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但以下的记载中的各符号等并非将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为实施方式中具体给出的部件等。
[1]一种同轴电缆(1),具备内部导体(2)、覆盖前述内部导体(2)周围的绝缘体(3)、外部导体(4)以及覆盖前述外部导体(4)周围的护套(5);前述外部导体(4)具有条带部件(41)和覆盖前述条带部件(41)外周的编织屏蔽层(42),前述条带部件(41)具有树脂层(411)和设于前述树脂层(411)的一个面上的金属层(412)且缠绕于前述绝缘体(3)周围;前述内部导体(2)由绞合有多根裸线(2a)且以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规定形状的方式压缩加工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前述条带部件(41)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前述绝缘体(3)密合,以前述金属层(412)为外侧,在前述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
[2]根据[1]所述的同轴电缆(1),前述外部导体(4)中,前述编织屏蔽层(42)不与前述护套(5)密合,在构成前述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422a)彼此之间具有空气层(8)。
[3]根据[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1),前述条带部件(41)以与前述绝缘体(3)之间形成有内侧空气层(7)的方式在前述绝缘体(3)周围纵包卷绕。
[4]根据[3]所述的同轴电缆,通过前述条带部件(41)的一部分进入前述编织屏蔽层(42)的裸线(421a)间的间隙(6)而形成前述空气层(7)。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1),前述条带部件(41)以其圆周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的外周重叠的方式缠绕。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1),前述编织屏蔽层(42)具有设于前述条带部件(41)周围且通过对第一裸线(421a)进行编织而成的第一编织屏蔽层(421)以及设于前述第一编织屏蔽层(421)周围且通过对直径比前述第一裸线(421a)大的第二裸线(422a)进行编织而成的第二编织屏蔽层(422)。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1),前述条带部件(41)的前述树脂层(411)由氟树脂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文记载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权利要求涉及的发明的限定。此外应当注意的一点是,不限定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组合全部是用于解决发明课题的方法所必需的。
此外,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适当变形而实施。

Claims (6)

1.一种同轴电缆,其中,
具备:
内部导体,
覆盖所述内部导体周围的绝缘体,
外部导体,以及
覆盖所述外部导体周围的护套;
所述外部导体具有条带部件和覆盖所述条带部件外周的编织屏蔽层,所述条带部件具有树脂层和设于所述树脂层的一个面上的金属层且缠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周围;
所述内部导体由绞合有多根裸线且以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规定形状的方式压缩加工的压缩绞线导体构成;
所述条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所述绝缘体密合,在从所述绝缘体表面至所述条带部件背面的最大距离d为5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内,以所述金属层为外侧,在所述绝缘体的周围纵包卷绕,
所述条带部件以与所述绝缘体之间形成有内侧空气层的方式在所述绝缘体的周围纵包卷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其中,所述外部导体中,所述编织屏蔽层不与所述护套密合,构成所述编织屏蔽层的裸线彼此之间具有空气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其中,通过所述条带部件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编织屏蔽层的裸线间的间隙而形成所述内侧空气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其中,所述条带部件以其圆周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外周重叠的方式缠绕。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其中,所述编织屏蔽层具有第一编织屏蔽层和第二编织屏蔽层,所述第一编织屏蔽层设于所述条带部件周围且通过对第一裸线进行编织而成,所述第二编织屏蔽层设于所述第一编织屏蔽层周围且通过由对直径比所述第一裸线大的第二裸线进行编织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其中,所述条带部件的所述树脂层由氟树脂构成。
CN202010000799.XA 2019-02-20 2020-01-02 同轴电缆 Active CN111599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8398A JP6610817B1 (ja) 2019-02-20 2019-02-20 同軸ケーブル
JP2019-028398 2019-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9528A CN111599528A (zh) 2020-08-28
CN111599528B true CN111599528B (zh) 2023-05-30

Family

ID=6869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0799.XA Active CN111599528B (zh) 2019-02-20 2020-01-02 同轴电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10817B1 (zh)
CN (1) CN1115995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1182210A1 (zh) * 2020-03-09 2021-09-16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3854A (en) * 1974-12-05 1976-06-15 United Kingdom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Shielded cables
JP2006164830A (ja) * 2004-12-09 2006-06-22 Daisho Denki Kogyo Kk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2006294452A (ja) * 2005-04-12 2006-10-26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電線
CN202917225U (zh) * 2012-11-30 2013-05-01 湖南西湖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防火电缆
JP2014096282A (ja) * 2012-11-09 2014-05-22 Hitachi Metals Ltd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2015122331A (ja) * 2011-01-24 2015-07-0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RU165857U1 (ru) * 2016-05-04 2016-11-10 Алекс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Будылин Кабель монтажный дл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й автоматики влагостойки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878A (en) * 1976-07-02 1978-01-1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Measuring void in submarine coaxial cable
GB2137907B (en) * 1983-04-08 1986-04-16 Standard Telephones Cables Ltd Coaxial cables
JP3671919B2 (ja) * 2002-03-05 2005-07-13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及び同軸多心ケーブル
JP2008293729A (ja) * 2007-05-23 2008-12-04 Kurabe Ind Co Ltd 同軸ケーブル
JP2009272211A (ja) * 2008-05-09 2009-11-19 Fujikura Ltd ケーブル
JP5351642B2 (ja) * 2009-02-27 2013-11-2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
JP5974992B2 (ja) * 2013-07-10 2016-08-2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周波信号伝送用同軸ケーブル
JP2015138750A (ja) * 2014-01-24 2015-07-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6394721B2 (ja) * 2017-03-03 2018-09-2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
JP6409993B1 (ja) * 2018-03-29 2018-10-2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3854A (en) * 1974-12-05 1976-06-15 United Kingdom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Shielded cables
JP2006164830A (ja) * 2004-12-09 2006-06-22 Daisho Denki Kogyo Kk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2006294452A (ja) * 2005-04-12 2006-10-26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電線
JP2015122331A (ja) * 2011-01-24 2015-07-0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JP2014096282A (ja) * 2012-11-09 2014-05-22 Hitachi Metals Ltd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CN202917225U (zh) * 2012-11-30 2013-05-01 湖南西湖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防火电缆
RU165857U1 (ru) * 2016-05-04 2016-11-10 Алекс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Будылин Кабель монтажный дл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й автоматики влагостойки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6082A (ja) 2020-08-31
CN111599528A (zh) 2020-08-28
JP6610817B1 (ja) 2019-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48464B1 (ko) 실드 케이블
US20060254805A1 (en) Low profile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cable
CN112447325B (zh) 同轴线缆
CN111599528B (zh) 同轴电缆
US20190362869A1 (en) Electrical Cable
US20190096546A1 (en) 2-core shielded cable and wire harness
US11848119B2 (en) High frequency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TWM619183U (zh) 電纜
JP6880471B2 (ja) 高周波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JP2020113414A (ja) 同軸ケーブル
JP7243499B2 (ja) 高周波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40289B1 (ja) 同軸ケーブル
WO2022138898A1 (ja) 通信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31258A1 (ja) 通信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10343451A1 (en) Communication cable and wire harness
WO2022138900A1 (ja) 通信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189310A1 (ja) 高周波同軸ケーブル
KR20230012981A (ko) 신호전송용 케이블
TW202305838A (zh) 電纜
CN117275809A (zh) 双绞屏蔽电缆以及线束
CN116936169A (zh) 同轴缆线及其讯号传输总成
CN117672614A (zh) 二芯绞合屏蔽电缆及线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Bomeiliche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METAL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