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66894B -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66894B
CN111566894B CN201880085781.5A CN201880085781A CN111566894B CN 111566894 B CN111566894 B CN 111566894B CN 201880085781 A CN201880085781 A CN 201880085781A CN 111566894 B CN111566894 B CN 1115668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module
coil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57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66894A (zh
Inventor
陈社彪
张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66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6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66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66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10Control circuit supply, e.g. means for supplying power to the control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20The network being internal to a load
    • H02J2310/22The load being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其中,线圈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间抽头,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一电压,第一端至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第一整流模块,与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连;第二整流模块,与线圈的第一端和中间抽头相连;充电模块,与第一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第一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与第二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第二电压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由此,可以有效降低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进而减少发热。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以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充电技术领域,待充电设备主要采用有线充电方式进行充电。
以手机为例,目前,手机的充电方式仍以有线充电方式为主。具体地,当需要为手机充电时,可以通过充电线缆(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线缆)将手机与电源提供设备相连,并通过该充电线缆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传输至手机,为手机内的电池充电。
对待充电设备而言,有线充电方式需要使用充电线缆,导致充电准备阶段的操作繁琐。因此,无线充电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传统的无线充电方式容易导致无线接收芯片具有较大的损耗,从而导致无线接收芯片发热严重,因此亟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通过在线圈中增加中间抽头并增设相应的整流模块以给无线接收芯片供电,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进而减少发热。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线圈,其中,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间抽头,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端至所述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连;第二整流模块,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中间抽头相连;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所述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增设中间抽头,使得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一电压,第一端至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并且第一整流模块与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连,第二整流模块与线圈的第一端和中间抽头相连,充电模块与第一整流模块相连,以根据第一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同时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与第二整流模块相连,以根据第二电压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由此可以有效降低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进而减少发热。
另外,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和所述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降压至第三电压,并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抽头包括第一中间抽头和第二中间抽头,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所述第二电压,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第四电压,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中间抽头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三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中间抽头相连,其中,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或所述第四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中间抽头为多个,所述第三整流模块为多个。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中间抽头相连,所述第一整流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相连,其中,所述充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或所述第四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中间抽头为多个,所述第二开关为多个。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模式判断模块,用于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进行通信以获取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并根据所述无线充电模式确定当前的充电电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上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通过在线圈中增加中间抽头并增设相应的整流模块以给无线接收芯片供电,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进而减少发热。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传统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例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基于无线充电技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技术不需要电缆即可完成功率的传输,能够简化充电准备阶段的操作。
传统的无线充电技术一般将电源提供设备(如适配器)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如无线充电底座)相连,并通过该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以无线的方式(如电磁信号或电磁波)传输至待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按照无线充电原理不同,无线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磁耦合(或电磁感应)、磁共振以及无线电波三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标准、电源实物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QI标准和PMA标准均采用磁耦合方式进行无线充电。A4WP标准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
下面结合图1,对传统的无线充电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源提供设备110、无线充电发射装置120以及待充电设备130,其中无线充电发射装置120例如可以是无线充电底座,待充电设备130例如可以是终端。
电源提供设备110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120连接之后,会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传输至无线充电发射装置120。无线充电发射装置120可以通过内部的无线发射电路121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转换成电磁信号(或电磁波)进行发射。例如,该无线发射电路121可以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发射线圈或发射天线(图中未示出)将该交流电转换成电磁信号。
待充电设备130可以通过无线接收电路131接收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电磁信号,并将该电磁信号转换成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例如,该无线接收电路131可包括接收线圈或接收天线1311和无线接收芯片1312,无线接收芯片1312可进一步包括整流电路13121、降压模块13122和接收芯片系统模块13123,其中通过接收线圈或接收天线1311将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电磁信号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整流电路13121对该交流电进行整流和/或滤波等操作,将该交流电转换成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同时通过降压模块13122对整流电路13121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给接收芯片系统模块13123(如,无线接收芯片1312内部的控制器、定时器等)供电,即给无线接收芯片1312供电。
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并不适合直接加载到电池133两端,而是需要先经过待充电设备130内的变换电路132进行变换,以得到待充电设备130内的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
作为一种示例,变换电路132可指充电管理模块,例如充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在电池133的充电过程中,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电池133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进行管理。该变换电路132可以包含电压反馈功能,和/或,电流反馈功能,以实现对电池133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管理。举例来说,电池的充电过程可包括涓流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和恒压充电阶段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在涓流充电阶段,变换电路132可利用电流反馈功能使得在涓流充电阶段进入到电池133的电流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流大小(譬如第一充电电流);在恒流充电阶段,变换电路132可利用电流反馈功能使得在恒流充电阶段进入电池133的电流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流大小(譬如第二充电电流,该第二充电电流可大于第一充电电流);在恒压充电阶段,变换电路132可利用电压反馈功能使得在恒压充电阶段加载到电池133两端的电压的大小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大小。
作为一种示例,当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大于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时,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使降压转换后得到的充电电压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需求。例如,以无线接收电路131输出5V恒定电压为例,当电池133包括单个电芯(以锂电池电芯为例,单个电芯的充电截止电压一般为4.2V)时,变换电路132(例如Buck降压电路)可对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使得降压后得到的充电电压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需求。
作为又一种示例,当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小于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时,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以使升压转换后得到的充电电压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需求。例如,仍以无线接收电路131输出5V恒定电压为例,当电池133包括相互串联的两节或两节以上电芯(以锂电池电芯为例,单个电芯的充电截止电压一般为4.2V)时,变换电路132(例如Boost升压电路)可对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以使得升压后得到的充电电压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需求。
通过前文描述可知,接收芯片系统模块13123是由降压模块13122供电,而降压模块13122直接从整流电路13121取电,通常情况下接收芯片系统模块13123的运行电压比较低(如1.8V或3.3V),当整流电路13121输出的电压比较高(如15V)时,降压模块13122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压差会很大,从而导致降压模块13122的损耗很大,最终使得无线接收芯片1312发热严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该无线充电接收装置通过在接收线圈中增加中间抽头(或在接收天线中增加中间位置),并增设相应的整流模块,以通过中间抽头和相应的整流模块给无线接收芯片供电,其中线圈的中间抽头可以根据整流模块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大幅降低降压模块260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压差,进而降低降压模块260的损耗,减少无线接收芯片的发热。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包括线圈210、第一整流模块220、第二整流模块230、充电模块240和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250。
在一实施例中,线圈210用于将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无线发射电路发射的电磁信号转换为交流电,线圈210可以包括第一端A1、第二端A2和中间抽头A3,第一端A1至第二端A2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一电压,第一端A1至中间抽头A3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第一电压大于第二电压。也就是说,在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接收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射的电磁信号时,可以通过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为第一电压的第一交流电,同时通过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中间抽头A3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为第二电压的第二交流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一种替换方式,线圈210可以用天线来代替,其中线圈210的第一端A1、第二端A2和中间抽头A3分别对应天线的三个不同位置,通过三个不同的位置获得处于不同电压范围内的交流电。
第一整流模块22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相连,第二整流模块23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中间抽头A3相连,充电模块240与第一整流模块220相连,用于根据第一电压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250与第二整流模块230相连,用于根据第二电压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第一整流模块220将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输出的第一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给充电模块240,该充电模块240将第一直流电转换为电池300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以给电池300充电,同时第二整流模块230将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中间抽头A3输出的第二交流电转换为第二直流电给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250,该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250对无线接收芯片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无线接收芯片的运行电压确定中间抽头A3的位置,以使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大幅减少无线接收芯片的发热。作为一种示例,无线接收芯片的电压需求可以为1.8V、3.3V等,那么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需求设置不同的抽头位置,即有多个中间抽头A3,使得对无线接收芯片中不同的模块供电的电压不同。作为另一种示例,中间抽头A3的位置可以以无线接收芯片的最小电压需求来设置,对于无线接收芯片中供电需求高的模块,通过升压后对其进行供电,或者,可以以无线接收芯片的最大电压需求来设置,对于无线接收芯片中供电需求低的模块,通过降压后对其进行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包括:降压模块260,降压模块260连接在第二整流模块230和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250之间,用于将第二电压降压至第三电压,并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
具体地,虽然通过调节线圈210的中间抽头A3的位置可以调整第二整流模块230的输出电压,以使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大幅减少无线接收芯片的发热。但是,当无线接收芯片的运行电压比较低(如1.8V)时,相应的线圈210的中间抽头A3的位置至第一端A1的距离较短,所能接收到的无线电能也是微弱的,而且受第二整流模块230中功率开关管等的影响,很难直接获得与无线接收芯片的运行电压相匹配的电压,所以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整流模块230与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250之间设置降压模块260,通过降压模块260将第二整流模块230输出的电压降压至无线接收芯片的运行电压。其中,由于线圈210的中间抽头A3的位置是根据此时第二整流模块230的输出电压确定,所以可以保证降压模块260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压差较低,从而使得降压模块260的损耗较低,进而使得无线接收芯片的发热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包括匹配模块270,用于与线圈210配合以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不同的交流电输出。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匹配模块270可以设置在第一整流模块220和第二整流模块230的输入侧的公共连接点的前端,即第一整流模块220和第二整流模块230共用一个匹配模块270。其中,匹配模块27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二端A2之间的线圈配合以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为第一电压的第一交流电输出;匹配模块27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中间抽头A3之间的线圈配合以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为第二电压的第二交流电输出。由此通过一个匹配模块270即可实现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不同的交流电,具有硬件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整流模块220和第二整流模块230共用一个匹配模块270时,由于匹配模块270需要满足不同的电压需求,所以在对匹配模块270进行设计时,可能会存在设计比较困难的问题,所以匹配模块270也可以为多个,以减少设计的难度。
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匹配模块270可以为两个,其中每个匹配模块设置在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相应的整流模块之间。例如,匹配模块2701设置在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一整流模块220之间,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之间的线圈配合以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为第一电压的第一交流电输出;匹配模块2702设置在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二整流模块230之间,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中间抽头A3之间的线圈配合以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为第二电压的第二交流电输出。由此通过两个匹配模块270可以实现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压不同的交流电,且具有设计简单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匹配模块270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或图5所示,匹配模块270可以为电容。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通过在线圈中增加中间抽头并增设相应的整流模块以给无线接收芯片供电,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无线接收芯片的损耗,进而减少发热。
另外,通过前文描述可知,对于传统无线充电技术,如图1所示,通常在无线接收电路131中设置一个接收线圈或接收天线1311以及一个整流电路13121,以接收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电磁信号,并将其转换为交流电,以及对该交流电进行整流和/或滤波等操作,以输出直流电给电池133充电。但是,由于接收线圈或接收天线1311和整流电路13121比较单一,使得待充电设备130仅适用于一种无线充电方案,例如仅适用于传统QI标准的无线充电方案,从而导致待充电设备130的充电兼容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通过在接收线圈中增加中间抽头(或在接收天线中增加中间位置),并增设相应的整流模块,以通过中间抽头和相应的整流模块给待充电设备提供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使得待充电设备能够兼容两种或多种无线充电方案,例如在兼容传统QI标准的无线充电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兼容高压无线充电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待充电设备的充电兼容性,使得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更加便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线圈210的中间抽头A3可以包括第一中间抽头A3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线圈210的第一端A1至第一中间抽头A31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线圈210的第一端A1至第二中间抽头A32之间的线圈提供第四电压,第二整流模块23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一中间抽头A3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三整流模块280,第三整流模块28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相连,其中,充电模块240与第三整流模块280相连,用于根据第一电压或第四电压对电池300进行充电。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支持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例如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和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可以为高压无线充电模式,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可以为传统QI标准的无线充电模式。
举例而言,当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一整流模块220处于工作状态,以通过第一整流模块220将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输出的第一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给电池300充电,同时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三整流模块280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以避免第三整流模块280输出直流电对后续电路造成损坏;当采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三整流模块280处于工作状态,并控制第一整流模块220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以对电池300进行充电。由此可以满足不同的无线充电方案,有效提高了充电的兼容性,使得充电更加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并非盲目地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或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即充电模块240并非盲目地采用第一整流模块220或第三整流模块280对电池300进行充电,也即充电模块240并非盲目地采用第一电压或第四电压对电池300进行充电,而是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进行通信以确定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模式判断模块290,用于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进行通信以获取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并根据无线充电模式确定当前的充电电压。具体地,模式判断模块290可以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图中未示出),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中的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图中未示出)进行无线通信,以获取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并将所获得的无线充电模式传递给充电模块240,以使充电模块24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充电模式选择第一整流模块220或第三整流模块280为电池300进行充电,即选择第一电压或第四电压对电池300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判断模块290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或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与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之间的无线通信可以为双向的无线通信。双向的无线通信一般要求接收方在接收到发起方发起的通信请求之后,向发起方发送响应信息,双向通信机制能够使得通信过程更加安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接收方和发起方进行限定,即任何一方均可以作为发起方或者接收方,而且不对接收方和发起方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限制,例如可以基于蓝牙(Bluetooth)、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或反向散射(Backscatter)调制方式(或功率负载调制方式)进行无线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模块240可包括降压电路(图中未示出),用于对整流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进行降压,以获得第一充电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该第一充电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可以为电池300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以直接加载到电池300。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模块240还可包括变换电路(图中未示出),用于对整流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电压控制,得到第二充电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以对电池300进行充电。该变换电路可包括用于稳压的电路和用于实现恒流和恒压的电路,其中,用于稳压的电路与整流模块连接,用于实现恒流和恒压的电路与电池300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通过变换电路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与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之间可采用传统QI标注的无线充电模式进行无线充电,此时模式判断模块290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送的传统QI标注的无线充电模式传递给充电模块240,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三整流模块280工作,以通过第三整流模块280将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输出的第四交流电转换为第四直流电,并通过变换电路进行转换后,对电池300充电。
但是,在采用变换电路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例如,无线充电发射装置采用20W的输出功率对单电芯电池300进行充电,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无线发射单元的输入电压需为5V,输入电流需为4A,而采用4A的电流必然会导致线圈发热,降低充电效率。而当采用降压电路对该单电芯电池300进行充电时,在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不变(20W)的情况下,可提高无线发射单元的输入电压,由此可以降低无线发射单元的输入电流,从而可以降低线圈发热,提高充电效率,此时无线充电发射装置采用的是高电压低电流的无线充电模式,即高压无线充电模式,相应的,模式判断模块290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送的高压无线充电模式传递给充电模块240,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一整流模块220工作,以通过第一整流模块220将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输出的第一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并通过降压电路进行降压后,对电池300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压电路的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降压电路可以为Buck电路,或者,降压电路可以为电荷泵(charge pump)。电荷泵由多个开关器件构成,电流流过开关器件产生的热量很小,几乎与电流直接经过导线相当,所以采用电荷泵作为降压电路,不但可以起到降压效果,而且发热较低。作为一个示例,降压电路可以为半压电路,该降压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比值为固定的2∶1,以进一步减小降压电路的发热。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包括电压转换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在提供给无线发射单元的电流的电压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对提供给无线发射单元的电流进行电压变换。该电压转换单元的升压倍数和降压电路的降压倍数的设置与电源提供设备能够提供的输出电压、电池300需要的充电电压等参数有关,二者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对此不做限定。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将电压转换单元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的降压倍数设置为相等,例如,电压转换单元可以是倍压电路,用于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电压提升2倍,降压电路可以为半压电路,用于将整流模块输出的电压降低一半。
在一实施例中,将电压转换单元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的降压倍数设置为1∶1,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降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分别与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相一致,有利于简化控制电路的实现。以电池300对充电电流的需求为5A为例,当无线充电发射装置通过检测电路获知降压电路的输出电流为4.5A时,需要调整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使得降压电路的输出电流达到5A。如果电压转换单元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的降压倍数之比不等于1∶1,则在调整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时,需要基于降压电路的当前输出电流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重新计算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的调整值。本公开一实施例将电压转换单元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的降压倍数之比设置为1∶1,则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通知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控制单元将输出电流提升至5A即可,从而简化了无线充电通路的反馈调整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检测电路(图中未示出)检测充电模块240输出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并将充电模块240输出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传递给模式判断模块290,以通过模式判断模块290将充电模块240输出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反馈给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由此,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根据反馈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调整无线发射电路的发射功率,即调整无线充电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之间可以交互能够用于调整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调整的其他信息,如电池300的温度信息,指示降压电路对应的充电电路上的电压和/或电流的峰值或均值的信息,功率传输效率信息等。
例如,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向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送功率传输效率信息,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还用于根据功率传输效率信息确定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的调整幅度。具体地,如果功率传输效率信息指示无线发射单元与线圈210之间的功率传输效率低,则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以增大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的调整幅度,使得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快速达到目标功率。
又如,如果整流模块输出的是脉动波形的电压和/或电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向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送指示降压电路对应的充电电路上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的峰值或均值的信息,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以判断降压电路对应的充电电路上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的峰值或均值是否与电池300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可以调整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
又如,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向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送电池300的温度信息,如果电池300的温度过高,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以降低无线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以降低无线接收单元的输出电流,从而降低电池300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之间还可以交互许多其他通信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和无线充电发射装置之间可以交互用于安全保护、异常检测或故障处理的信息,如电池300的温度信息,进入过压保护或过流保护的指示信息等信息,功率传输效率信息(该功率传输效率信息可用于指示无线发射单元和线圈210及整流模块之间的功率传输效率)。
例如,当电池300的温度过高时,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和/或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以控制充电回路进入保护状态,如控制充电回路停止无线充电。又如,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发送的过压保护或过流保护的指示信息之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可以降低发射功率,或控制无线发射单元停止工作。又如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发送的功率传输效率信息之后,如果功率传输效率低于预设阈值,可以控制无线发射单元停止工作,并向用户通知这一事件,如通过显示屏显示功率传输效率过低,或者可以通过指示灯指示功率传输效率过低,以便用户调整无线充电的环境。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关K23、第四开关K24和控制模块201,其中,第三开关K23和第四开关K24分别与第一整流模块220和第三整流模块280相连,控制模块201用于根据当前的充电电压控制第三开关K23或第四开关K24闭合。
具体地,在模式判断模块290获取到当前所需的无线充电模式,进而根据无线充电模式获取到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后,可将该充电电压同时传递给充电模块240和控制模块201。假设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为第一电压,此时控制模块201控制第三开关K23闭合,以使线圈210的第二端A2与第一整流模块220相连通,充电模块240通过控制第一整流模块220工作,以对电池300进行充电,同时控制模块201控制第四开关K24断开,以使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A32与第三整流模块280断开,由此可以有效防止第三整流模块280误工作而对后续电路造成影响。假设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为第四电压,此时控制模块201控制第四开关K24闭合,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三整流模块280工作,以对电池300进行充电,同时控制模块201控制第三开关K23断开,以防止第一整流模块220误工作而对后续电路造成影响。由此,通过对第三开关K23和第四开关K24的控制,可以有效防止第一整流模块220和第三整流模块280误工作对后续电路造成影响,从而可以保证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工作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式判断模块290和控制模块201可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充电模块240中,充电模块240可以为充电管理模块,可集成对整个无线充电接收模块200的控制、管理等功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A32和第三整流模块280的个数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个数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的个数为多个,相应的第三整流模块280的个数也为多个。其中,不同位置处的第二中间抽头如A321、...、A32N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之间的线圈提供的电压不同。例如,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二中间抽头A321之间的线圈提供第四电压,...,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二中间抽头A32N之间的线圈提供第N+3电压。相应的,第三整流模块2801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1相连,第三整流模块2801的工作电压与第四电压配合以适合第二无线充电模式,...,第三整流模块280N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N相连,第三整流模块280N的工作电压与第N+3电压配合以适合第N+1无线充电模式。
即言,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线圈210可包括N个第二中间抽头和N个第三整流模块280(N≥2),其中,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与第一整流模块220用于兼容第一无线充电模式,第二中间抽头A321与第三整流模块2801用于兼容第二无线充电模式,...,第二中间抽头A32N与第三整流模块280N用于兼容第N+1无线充电模式,由此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提供两种或多种无线充电模式,以使待充电设备能够兼容更多的无线充电方案,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中间抽头为多个且第三整流模块280为多个时,对应的充电控制过程可参考前文描述,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第二中间抽头A32和一个第三整流模块280同样可以实现多个第二中间抽头和多个第三整流模块的功能,即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可以实现图8所具有的功能,此时第二中间抽头A32为非固定抽头,即线圈210的匝数可调,这样,当采用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时,控制模块201根据当前所需的无线充电模式,通过对第二中间抽头A32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第二中间抽头A32与第一端A1之间的线圈210的匝数正好与当前无线充电模式所对应的匝数相同,并通过对第三整流模块280的工作电压进行调整,以使其适合当前所需无线充电模式,从而通过一个第二中间抽头A32和一个第三整流模块280即可满足多种无线充电模式需求。而且,相较于多个第二中间抽头和多个第三整流模块的方案,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中间抽头A32可以是非固定抽头,即线圈匝数可调,也可以是多个第二中间抽头,即线圈匝数固定,而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包括一个匹配模块270,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中的整流模块共用该匹配模块270,而在本申请其它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包括多个匹配模块270,具体可以参考图5所示,这里就不再详述。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通过在线圈中增加至少一个第二中间抽头,并增设至少一个第三整流模块,以给待充电设备(如移动终端)提供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使得待充电设备能够兼容两种或者多种无线充电方案,从而提高了待充电设备充电的便利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通过在接收线圈中增加中间抽头(或在接收天线中增加中间位置),并增设相应的控制开关,以通过中间抽头和相应的控制开关给待充电设备提供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使得待充电设备能够兼容两种或多种无线充电方案,例如在兼容传统QI标准的无线充电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兼容高压无线充电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待充电设备的充电兼容性,使得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更加便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线圈210的中间抽头A3可以包括第一中间抽头A3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线圈210的第一端A1至第一中间抽头A31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线圈210的第一端A1至第二中间抽头A32之间的线圈提供第四电压,第二整流模块230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一中间抽头A3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K21和第二开关K22,第一开关K21与线圈210的第二端A2相连,第二开关K22与第二中间抽头A32相连,第一整流模块220与第一开关K21和第二开关K22相连,其中,充电模块240用于根据第一电压或第四电压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控制模块201用于控制第一开关K21和第二开关K22。
举例而言,当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控制模块201控制第一开关K21闭合,并控制第二开关K22断开,以使线圈210的第二端A2与第一整流模块220相连通,此时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输出的第一交流电传递至第一整流模块220,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一整流模块22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以通过第一整流模块220将第一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以给电池300充电。当采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时,控制模块201控制第一开关K21断开,并控制第二开关K22闭合,以使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A32与第一整流模块220相连通,此时从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中间抽头A32输出的第二交流电传递至第一整流模块220,充电模块240控制第一整流模块22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以通过第一整流模块220将第二交流电转换为第二直流电,以给电池300充电。由此,在第一开关K21和第二开关K22的配合下,通过一个第一整流模块220即以实现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满足不同的无线充电方案,有效提高了充电的兼容性,使得充电更加便利,而且相较于图7所示的实施例,减少了整流模块的使用个数,降低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并非盲目地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或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即控制模块201并非盲目地控制第一开关K21闭合或者第二开关K22闭合,而是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进行通信以确定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模式判断模块290,用于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进行通信以获取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进而根据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确定当前的充电电压,具体可参见前文描述,这里就不再详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A32和第二开关K22的个数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个数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的个数为多个,相应的第二开关的个数也为多个。其中,不同位置处的第二中间抽头如A321、...、A32N与线圈210的第一端A1之间的线圈提供的电压不同。例如,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二中间抽头A321之间的线圈提供第四电压,...,线圈210的第一端A1与第二中间抽头A32N之间的线圈提供第N+3电压。相应的,第二开关K221与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A321和第一整流模块220相连,当第二开关K221闭合时,允许第一整流模块220的工作电压与第四电压配合以适合第二无线充电模式,...,第二开关K22N与线圈210的第二中间抽头A32N和第一整流模块220相连,当第二开关K22N闭合时,允许第一整流模块220的工作电压与第N+3电压配合以适合第N+1无线充电模式。
即言,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线圈210可包括N个第二中间抽头和N个第二开关(N≥2),其中,线圈210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与第一整流模块220用于兼容第一无线充电模式,例如高压无线充电模式,第二中间抽头A321与第二开关K221用于兼容第二无线充电模式,...,第二中间抽头A32N与第二开关K22N用于兼容第N+1无线充电模式,例如传统QI标准的无线充电模式,由此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提供两种或多种无线充电模式,以使待充电设备能够兼容更多的无线充电方案,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需要说明的是,当中间抽头为多个且第二开关为多个时,对应的充电控制过程可参考前文描述,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第二中间抽头A32同样可以实现多个第二中间抽头的功能,即采用图9所示的结构可以实现图10所具有的功能,此时第二中间抽头A32为非固定抽头,即线圈210的匝数可调,这样,当采用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时,控制模块201根据当前所需的无线充电模式,通过对第二中间抽头A32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第二中间抽头A32与第一端A1之间的线圈210的匝数正好与当前无线充电模式所对应的匝数相同,并通过对第一整流模块220的工作电压进行调整,以使其适合当前所需无线充电模式,从而通过一个第二中间抽头A32即可满足多种无线充电模式需求,而且相较于多个第二中间抽头的方案,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中间抽头A32可以是非固定抽头,即线圈匝数可调,也可以是多个第二中间抽头,即线圈匝数固定,而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包括一个匹配模块270,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中的整流模块共用该匹配模块270,而在本申请其它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200可以包括多个匹配模块270,具体可以参考图5所示,这里就不再详述。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通过在线圈中增加至少一个第二中间抽头,并增设至少一个第二开关,以给待充电设备(如移动终端)提供不同的无线充电模式,使得待充电设备能够兼容两种或者多种无线充电方案,从而提高了待充电设备充电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使用到的待充电设备可以是指终端,该“终端”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手持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broadcasting handheld,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调幅-调频(amplitudemodulation-frequency modulation,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使用到的待充电设备或终端还可包括移动电源(power bank),该移动电源能够接受适配器的充电,从而将能量存储起来,以为其他电子装置提供能量。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其中,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间抽头,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端至所述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第二电压;
匹配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所述线圈配合,以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第一电压的第一交流电流(AC),并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中间抽头之间的所述线圈配合,将电磁信号变换为第二电压的第二交流电流,所述第一交流电流从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端输出,所述第二交流电流从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端及所述中间抽头输出;
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连;
第二整流模块,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中间抽头相连;
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
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所述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和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共用一个匹配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降压模块,所述降压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和所述无线接收芯片供电模块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降压至第三电压,并对无线接收芯片进行供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抽头包括第一中间抽头和第二中间抽头,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所述第二电压,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中间抽头之间的线圈提供第四电压,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中间抽头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三整流模块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中间抽头相连,其中,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相连,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或所述第四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抽头为多个,所述第三整流模块为多个。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中间抽头相连,所述第一整流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相连,其中,所述充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或所述第四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抽头为多个,所述第二开关为多个。
9.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模式判断模块,用于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进行通信以获取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并根据所述无线充电模式确定当前的充电电压。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201880085781.5A 2018-05-25 2018-05-25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1566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88491 WO2019223003A1 (zh) 2018-05-25 2018-05-25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6894A CN111566894A (zh) 2020-08-21
CN111566894B true CN111566894B (zh) 2023-06-02

Family

ID=68616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5781.5A Active CN111566894B (zh) 2018-05-25 2018-05-25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1237B2 (zh)
EP (1) EP3742576B1 (zh)
JP (1) JP7092885B2 (zh)
KR (1) KR102506348B1 (zh)
CN (1) CN111566894B (zh)
AU (1) AU2018424953B2 (zh)
WO (1) WO20192230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93361B1 (en) 2017-04-07 2023-04-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to be charged
EP3462564A4 (en) * 2017-04-07 2019-05-0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LOADING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TO BE LOADED
JP7197608B2 (ja) * 2018-05-25 2022-12-27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受信装置及び移動端末
CN109546711A (zh) * 2018-12-28 2019-03-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KR102261860B1 (ko) * 2019-09-09 2021-06-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레벨 전력 호환용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CN112993540B (zh) * 2019-12-13 2023-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13941A (zh) * 2019-12-24 2021-07-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912676A (zh) * 2023-02-03 2023-04-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9103A (ja) * 1988-01-22 1989-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小型コイル
JPH1189103A (ja) * 1997-09-11 1999-03-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
CN202121330U (zh) * 2011-06-29 2012-01-18 张文武 一种风电蓄能系统
KR20140077070A (ko) * 2012-12-13 2014-06-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N104426212A (zh) * 2013-08-30 2015-03-18 法国大陆汽车公司 充电设备和将双模式磁耦合用于汽车车辆的方法
CN205304323U (zh) * 2015-12-31 2016-06-08 麦格磁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作模式无线充电线圈装置
CN205622245U (zh) * 2016-05-10 2016-10-05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高可靠性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
CN106059106A (zh) * 2015-04-16 2016-10-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接收装置和包括该无线电力接收装置的设备
CN106300573A (zh) * 2015-06-02 2017-01-04 介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卷收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6451705A (zh) * 2016-12-20 2017-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系统、设备、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1121A (en) * 1988-04-11 1997-12-23 Uniscan Ltd. Transducer and interrogator device
CN2177283Y (zh) * 1993-10-31 1994-09-14 钟岳行 多功能变压器
JPH1023354A (ja) * 1996-06-29 1998-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用電源装置
TW540197B (en) * 2000-11-30 2003-07-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Multi-function integrated DC converter
DE10215236C1 (de) * 2002-04-06 2003-10-16 Wampfler Ag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US7400061B2 (en) * 2004-12-07 2008-07-15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oft switched secondary side post regulator for DC to DC converter
RU2011104370A (ru) * 2008-07-09 2012-08-20 Эксесс Бизнесс Груп Интернешнл, Ллс (Us)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зарядки
CN102792554B (zh) 2010-03-12 2015-11-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应的移动终端
JP6035711B2 (ja) * 2011-07-21 2016-11-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送電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検知方法
CN104428728B (zh) * 2012-07-23 2016-05-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极管负载驱动电源装置
US10320234B2 (en) * 2013-08-02 2019-06-11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Multimod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5136274A (ja) * 2014-01-20 2015-07-27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DE102014002876A1 (de) * 2014-03-05 2015-09-10 Supa Wireless Gmbh Anordnung für eine induktive Energieübertragung
US10720788B2 (en) 2015-10-09 2020-07-2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s having wireless charging coi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9985443B2 (en) * 2015-11-18 2018-05-29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Multi-mode power receiving unit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10186907B2 (en) 2016-05-31 2019-01-22 Stmicro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evices and methods
US10523035B2 (en) * 2016-07-11 2019-12-31 Motorola Mobility Llc Multi-tapped coil for wireless charging range and efficiency
JP6784129B2 (ja) * 2016-10-11 2020-1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06117963U (zh) * 2016-10-17 2017-04-19 广州斐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耳机
JP7197608B2 (ja) * 2018-05-25 2022-12-27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受信装置及び移動端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9103A (ja) * 1988-01-22 1989-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小型コイル
JPH1189103A (ja) * 1997-09-11 1999-03-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
CN202121330U (zh) * 2011-06-29 2012-01-18 张文武 一种风电蓄能系统
KR20140077070A (ko) * 2012-12-13 2014-06-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N104426212A (zh) * 2013-08-30 2015-03-18 法国大陆汽车公司 充电设备和将双模式磁耦合用于汽车车辆的方法
CN106059106A (zh) * 2015-04-16 2016-10-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接收装置和包括该无线电力接收装置的设备
CN106300573A (zh) * 2015-06-02 2017-01-04 介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卷收的无线充电装置
CN205304323U (zh) * 2015-12-31 2016-06-08 麦格磁电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作模式无线充电线圈装置
CN205622245U (zh) * 2016-05-10 2016-10-05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高可靠性输电线路感应取能电源
CN106451705A (zh) * 2016-12-20 2017-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系统、设备、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42576B1 (en) 2022-08-24
JP7092885B2 (ja) 2022-06-28
KR102506348B1 (ko) 2023-03-06
US20200412169A1 (en) 2020-12-31
US11611237B2 (en) 2023-03-21
EP3742576A4 (en) 2021-03-03
WO2019223003A1 (zh) 2019-11-28
KR20200120953A (ko) 2020-10-22
AU2018424953B2 (en) 2021-07-15
EP3742576A1 (en) 2020-11-25
CN111566894A (zh) 2020-08-21
JP2021516944A (ja) 2021-07-08
AU2018424953A1 (en) 2020-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6894B (zh)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0168848B (zh) 无线充电方法、装置、系统和待充电设备
CN111566889B (zh)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0168844B (zh) 无线充电装置、待充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102222153B1 (ko) 무선 충전 장치,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충전 대기 설비
CN111886775B (zh)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US20220271571A1 (en) To-be-charged device,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KR102484519B1 (ko) 충전 대기 설비 및 충전 제어 방법
CN112956109A (zh) 接收装置和无线充电方法
CN112913104A (zh) 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电源提供设备及无线充电方法
CN113412567A (zh)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和充电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