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46711A -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6711A
CN109546711A CN201811621293.XA CN201811621293A CN109546711A CN 109546711 A CN109546711 A CN 109546711A CN 201811621293 A CN201811621293 A CN 201811621293A CN 109546711 A CN109546711 A CN 1095467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coil
rectifier
induced voltage
working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212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212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467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46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6711A/zh
Priority to EP19902775.6A priority patent/EP3905474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26191 priority patent/WO2020135172A1/zh
Priority to US17/357,273 priority patent/US11996700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1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transformers
    • H02M5/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transformers for conversion of voltage or current amplitude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该方法包括: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根据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保证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达良好的用户充电体验。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充电功能在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终端设备受到了许多用户的青睐。
目前,在使用无线充电功能时,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一般是固定的,这样,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较差,无法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以解决使用无线充电功能时,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
根据所述感应电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感应电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这样,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保证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例如从充电效率、充电自由度等角度进行保证),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达良好的用户充电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无线充电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图4是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具有两种工作状态;或者,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具有两种以上工作状态,例如具有三种、四种、五种工作状态等。
为了保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电感量,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以不同的线圈匝数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具体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越多,则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电感量越大;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越少,则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电感量越小。
需要指出的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还可以包括图1中所示的控制模块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具体可以应用于控制模块10。可选地,控制模块10可以为同步整流器控制模块(即synchronous rectifier control block)。
另外,终端设备的类型多样。举例而言,终端设备可以是:计算机(Computer)、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电子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
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
其中,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还可以包括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Converte,ADC),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可以由ADC采样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可以利用无线充电系统实现。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无线充电系统的等效电路图。具体地,图3中左边的电路为发射端基本等效电路,发射端基本等效电路中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可以简称为发射端线圈);图3中右边的电路为接收端基本等效电路,接收端基本等效电路中包括上述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简称为接收端线圈)。图3中左右两边的电路满足下述公式:
V=jwM*Vs*Y11
其中,V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也可以称为发射端等效在接收端的电压);j为一个虚数;w为角频率;M为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互感;Vs为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Y11为发射端电路上的电容、电感及电阻的阻抗之和。
容易看出,V与M成正比,M越大,V越大。
一般而言,M可以采用下述的诺依曼公式计算:
其中,u0为磁导率,N1为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匝数,N2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匝数(该匝数具体为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dl1为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线元,dl2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线元,d为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距离。
容易看出,M与N2成正比,N2越大,M越大。
另外,M还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中心的相对位置有关。具体而言,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越靠近中心对中心,M越大;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越偏离中心对中心,M越小。
步骤202,根据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2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下面进行举例介绍。
在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中,步骤202,包括:
在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在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其中,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大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
具体地,预设电压可以为预先存储的值,预设电压可以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正常充电电压。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对上述实现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假设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仅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分别为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多于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这样,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大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
一般而言,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越多,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阻抗越大,在进行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造成的能量损耗越大,相应地,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越低,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功率也会更高。由此可知,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的情况相比,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时,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更高。
另外,由上述的两个公式可知,对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而言,若需要在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不同距离的位置处产生相同的感应电压,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距离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较远的位置处的电感量需要大于距离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较近的位置处的电感量。反过来说,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电感量越大,则终端设备的充电自由度越高;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电感量越小,则终端设备的充电自由度越低。由此可知,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的情况相比,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时,终端设备的充电自由度更高。
本实施例中,在图3中的无线充电系统刚开始进行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以默认的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之后,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可以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并将所获取的感应电压与预设电压进行比较。
如果所获取的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这说明终端设备当前能够正常进行充电,这时,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可以将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这样,本实施例能够在尽可能保证终端设备的正常充电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如果所获取的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这种情况下,若将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由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接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线圈匝数的减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也会发生减少,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与预设电压的差距会进一步增大,这样更加不利于终端设备的正常充电。因此,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保持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从而能够在尽可能保证终端设备的正常充电的前提下,保证终端设备的充电自由度。
可以看出,本实现形式能够在尽可能保证终端设备的正常充电的前提下,兼顾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和充电自由度,以从充电效率和充电自由度的角度保证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2的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现形式中,在根据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时,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可以从除了充电效率和充电自由度的角度之外的其他角度改善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这样,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保证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例如从充电效率、充电自由度等角度进行保证),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达良好的用户充电体验。
可选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整流器,整流器包括M条整流臂,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M个引线端子,M个引线端子与M条整流臂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其中,任意两个引线端子构成一个端子组,每个端子组对应一个电感量,且至少两个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互异;
根据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包括:
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
其中,M可以为3、4、5或者大于5的其他整数,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1、图4所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可以为抽头线圈,其可以具有三个引线端子(即M为3),分别为引线端子L1、引线端子L2和引线端子L3。其中,引线端子L1和引线端子L2构成一个端子组,该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中引线端子L1和引线端子L2之间的线圈(可以认为是小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假设其为第二工作状态的电感量);引线端子L1和引线端子L3构成另一个端子组,该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中引线端子L1和引线端子L3之间的线圈(可以认为是大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假设其为第一工作状态的电感量)。
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整流器可以包括三条整流臂,分别为第一整流臂11、第二整流臂12和第三整流臂13;其中,第一整流臂11与引线端子L1电连接,第二整流臂12与引线端子L2电连接,第三整流臂13与引线端子L3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0可以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并将感应电压与预设电压进行比较。
如果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控制模块10可以控制与引线端子L1电连接的第一整流臂11,以及与引线端子L2电连接的第二整流臂12置于导通状态,并将第三整流臂13置于非导通状态,这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即可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如果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控制模块10可以控制与引线端子L1电连接的第一整流臂11,以及与引线端子L3电连接的第三整流臂13置于导通状态,并将第二整流臂12置于非导通状态,这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即可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可以看出,通过对各整流臂是否导通进行控制,本实施例能够非常便捷地实现对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的控制。
可选地,整流器设置有输出端口和M个输入端口;
每条整流臂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输出端口依次通过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接地;M个引线端子通过M个输入端口与M个公共端电连接,每一公共端为一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
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包括:
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中的各开关管均置于截止状态。
其中,每条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可以为MOS。可以理解的是,MOS是MOSFET的缩写,MOSFET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如图1所示,整流器设置有输出端口VRECT和三个输入端口,这三个输入端口分别为输入端口AC1、输入端口AC2和输入端口AC3。
另外,第一整流臂11中的第一开关管为Q1,第一整流臂11中的第二开关管为Q2;其中,Q1的第一极与输出端口VRECT电连接,Q1的第二极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Q1的第三极与Q2的第一极电连接,Q2的第二极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Q2的第三极接地,引线端子L1通过输入端口AC1与Q1的第三极和Q2的第一极电连接。
类似地,第二整流臂12中的第一开关管为Q3,第二整流臂12中的第二开关管为Q4;其中,Q3的第一极与输出端口VRECT电连接,Q3的第二极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Q3的第三极与Q4的第一极电连接,Q4的第二极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Q4的第三极接地,引线端子L2通过输入端口AC2与Q3的第三极和Q4的第一极电连接。
类似地,第三整流臂13中的第一开关管为Q5,第三整流臂13中的第二开关管为Q6;其中,Q5的第一极与输出端口VRECT电连接,Q5的第二极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Q5的第三极与Q6的第一极电连接,Q6的第二极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Q6的第三极接地,引线端子L3通过输入端口AC3与Q5的第三极和Q6的第一极电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一般还包括分压电阻14。
本实施例中,在图2中的无线充电系统刚开始进行无线充电时,控制模块10可以将Q1、Q2、Q5和Q6均置于导通状态,并将Q3和Q4置于截止状态,以使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默认的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时。
之后,控制模块10可以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并将感应电压与预设电压进行比较。
如果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控制模块10可以保持Q1、Q2的导通状态,并在保证无线充电不中断的情况下,将Q5和Q6由导通状态切换为截至状态,并将Q3和Q4由截止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以实现工作整流臂的切换,从而将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
可以看出,通过对各整流臂中的各开关管的状态进行控制,本实施例能够非常便捷地实现对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的控制。
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对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的控制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举例而言,在图1中,输入端口AC1与Q1的第三极和Q2的第一极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可以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输入端口AC2与Q3的第三极和Q4的第一极的连接线路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输入端口AC3与Q5的第三极和Q6的第一极的连接线路上可以设置有第三控制开关,控制模块10可以对第一控制开关至第三控制开关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以实现对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的控制。
综上,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保证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达良好的用户充电体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应用于终端设备,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控制模块10,控制模块10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电连接,控制模块10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的感应电压,并根据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可选地,在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在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其中,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大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
可选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
整流器,整流器包括M条整流臂,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具有M个引线端子,M个引线端子与M条整流臂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其中,任意两个引线端子构成一个端子组,每个端子组对应一个电感量,且至少两个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互异;
控制模块10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
可选地,整流器设置有输出端口VRECT和M个输入端口;
每条整流臂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输出端口VRECT依次通过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接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还分别与控制模块10电连接;M个引线端子通过M个输入端口与M个公共端电连接,每一公共端为一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
控制模块10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中的各开关管均置于截止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可以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这样,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控制模块10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的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端设备的充电状态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的感应电压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保证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性能(例如从充电效率、充电自由度等角度进行保证),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达良好的用户充电体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其中,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具体实施过程参照上述说明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由于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故具有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终端设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5,图中示出了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5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5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501、网络模块502、音频输出单元503、输入单元504、传感器505、显示单元506、用户输入单元507、接口单元508、存储器509、处理器510、以及电源5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终端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终端设备5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500包括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其中,处理器510,用于:
获取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
根据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可以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这样,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500的充电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终端设备500的充电状态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保证终端设备500的无线充电性能(例如从充电效率、充电自由度等角度进行保证),以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到达良好的用户充电体验。
可选地,处理器510,具体用于:
在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在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其中,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大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
可选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整流器,整流器包括M条整流臂,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M个引线端子,M个引线端子与M条整流臂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其中,任意两个引线端子构成一个端子组,每个端子组对应一个电感量,且至少两个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互异;
处理器510,具体用于:
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
可选地,整流器设置有输出端口和M个输入端口;
每条整流臂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输出端口依次通过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接地;M个引线端子通过M个输入端口与M个公共端电连接,每一公共端为一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
处理器510,具体用于:
根据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中的各开关管均置于截止状态。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单元5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5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5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5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终端通过网络模块50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503可以将射频单元501或网络模块50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50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503还可以提供与终端设备5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50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50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5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5041和麦克风5042,图形处理器5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506上。经图形处理器50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50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501或网络模块502进行发送。麦克风50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50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终端设备5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50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设备5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50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50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50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506可包括显示面板5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061。
用户输入单元50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507包括触控面板5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072。触控面板50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5071上或在触控面板50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5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10,接收处理器5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5071。除了触控面板5071,用户输入单元50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50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5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50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5061上,当触控面板50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50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5中,触控面板5071与显示面板50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5071与显示面板5061集成而实现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508为外部装置与终端设备5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50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终端设备5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终端设备5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5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5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510是终端设备5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9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5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设备500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5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10中。
终端设备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5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终端设备50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510,存储器509,存储在存储器509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10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
根据所述感应电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感应电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包括:
在所述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在所述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大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整流器,所述整流器包括M条整流臂,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M个引线端子,所述M个引线端子与所述M条整流臂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其中,任意两个引线端子构成一个端子组,每个端子组对应一个电感量,且至少两个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互异;
所述根据所述感应电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包括:
根据所述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器设置有输出端口和M个输入端口;
每条整流臂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输出端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接地;所述M个引线端子通过所述M个输入端口与M个公共端电连接,每一公共端为一整流臂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
所述根据所述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均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中的各开关管均置于截止状态。
5.一种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包括: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在各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互异;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获取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并根据所述感应电压,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相应的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电压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一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在所述感应电压不小于预设电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以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大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电感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
整流器,所述整流器包括M条整流臂,M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具有M个引线端子,所述M个引线端子与所述M条整流臂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其中,任意两个引线端子构成一个端子组,每个端子组对应一个电感量,且至少两个端子组对应的电感量互异;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置于非导通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器设置有输出端口和M个输入端口;
每条整流臂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输出端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还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M个引线端子通过所述M个输入端口与M个公共端电连接,每一公共端为一整流臂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感应电压将与相应端子组中的两个引线端子电连接的两条整流臂中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均置于导通状态,并将其余整流臂中的各开关管均置于截止状态。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电路。
CN201811621293.XA 2018-12-28 2018-12-28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095467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21293.XA CN109546711A (zh) 2018-12-28 2018-12-28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EP19902775.6A EP3905474A4 (en) 2018-12-28 2019-12-18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WIRELESS CHARGER, CIRCUIT AND TERMINAL
PCT/CN2019/126191 WO2020135172A1 (zh) 2018-12-28 2019-12-18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US17/357,273 US11996700B2 (en) 2018-12-28 2021-06-24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circuit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21293.XA CN109546711A (zh) 2018-12-28 2018-12-28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6711A true CN109546711A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57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21293.XA Pending CN109546711A (zh) 2018-12-28 2018-12-28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6700B2 (zh)
EP (1) EP3905474A4 (zh)
CN (1) CN109546711A (zh)
WO (1) WO202013517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5172A1 (zh) * 2018-12-28 2020-07-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CN112803610A (zh) * 2019-11-14 2021-05-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待充电设备、系统以及无线充电方法、存储介质
CN112803610B (zh) * 2019-11-14 2024-07-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待充电设备、系统以及无线充电方法、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0520A (zh) * 2016-08-30 2017-01-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端的过压保护电路及过压保护方法
CN108923545A (zh) * 2018-07-10 2018-11-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17182B2 (en) 2003-07-24 2005-07-1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induction charging having improved efficiency
JP2016134965A (ja) * 2015-01-16 2016-07-25 Tdk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
CN105826066B (zh) 2016-05-16 2019-02-22 上海墨百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线圈及电感调节方法
CN106451705B (zh) * 2016-12-20 2019-02-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系统、设备、方法和装置
JP6918135B2 (ja) * 2017-04-07 2021-08-11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無線充電装置、無線充電方法及び被充電機器
CN107834710B (zh) * 2017-11-21 2020-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08053988A (zh) * 2017-12-19 2018-05-18 深圳市方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量可调的无线充电线圈
US10261491B1 (en) * 2018-03-05 2019-04-16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external device motion with motion of independent movers in a linear drive system
JP7092885B2 (ja) * 2018-05-25 2022-06-28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受信装置及び移動端末
CN109546711A (zh) * 2018-12-28 2019-03-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0520A (zh) * 2016-08-30 2017-01-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端的过压保护电路及过压保护方法
CN108923545A (zh) * 2018-07-10 2018-11-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5172A1 (zh) * 2018-12-28 2020-07-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及终端设备
US11996700B2 (en) 2018-12-28 2024-05-28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circuit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2803610A (zh) * 2019-11-14 2021-05-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待充电设备、系统以及无线充电方法、存储介质
WO2021093704A1 (zh) * 2019-11-14 2021-05-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待充电设备、系统以及无线充电方法、存储介质
EP4024656A4 (en) * 2019-11-14 2022-11-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EVICE AND SYSTEM TO BE CHARGE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A
CN112803610B (zh) * 2019-11-14 2024-07-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待充电设备、系统以及无线充电方法、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20526A1 (en) 2021-10-14
EP3905474A1 (en) 2021-11-03
WO2020135172A1 (zh) 2020-07-02
US11996700B2 (en) 2024-05-28
EP3905474A4 (en) 202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70760B (zh) 一种识别蓝牙设备的类型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113459A (zh)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和折叠屏终端
CN107800967A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768810A (zh) 一种信号处理电路、终端设备及信号处理方法
CN108108007A (zh) 一种降低功耗的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923545A (zh) 一种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方法
CN109672254A (zh)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终端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0209313A (zh) 图标移动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7895143A (zh) 一种指纹信息处理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96815A (zh) 一种通话声音的调节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9951582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声音输出控制方法
CN109739394A (zh) 一种sar值的处理方法、移动终端
CN107682637A (zh) 一种拍摄方法、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639861A (zh) 一种匹配网络的接入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9739300A (zh)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9916284A (zh) 一种位置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8832297A (zh) 一种天线工作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9104408A (zh) 数据传输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996700B2 (en)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circuit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300286A (zh)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终端
CN107749761B (zh) 一种抗干扰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831582A (zh) 未响应事件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08879856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终端
CN108600679A (zh) 一种视频通话方法及终端
CN108649716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接收端、发送端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