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6775B -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6775B
CN111886775B CN201980003852.7A CN201980003852A CN111886775B CN 111886775 B CN111886775 B CN 111886775B CN 201980003852 A CN201980003852 A CN 201980003852A CN 111886775 B CN111886775 B CN 111886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ant
voltage
charging
current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38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86775A (zh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86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86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上述技术方案,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小于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从而能够采用较小的电压进行恒压充电;另外,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减小后,也能够减小恒压充电的充电时间,减小电池的恒压充电过程,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待充电设备(例如智能手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待充电设备耗电量大,需要经常充电。
应用较多的充电模式是恒压恒流充电模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充电速度,但是该方式在高压充电的时间较长,长期使用过程中,如果高压时间过长会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降低电池的高压充电时间是快充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能够降低电池的高压充电时间。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包括: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方法,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其中,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恒流阶段和一个恒压阶段,且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该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在恒压阶段,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管理电路,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装置,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其中,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恒流阶段和一个恒压阶段,且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该充电装置包括充电管理电路,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在恒压阶段,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恒流恒压充电模式中,恒压阶段并不是直接采用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而是采用小于充电截止电压的电压进行充电,这样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就比较小,且恒压阶段不需要将电池的电压充电至较大的充电截止电压,仅需充电至小于充电截止电压的电压,这样能够减小电池的恒压充电过程,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一种恒流恒压充电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恒压充电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有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有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都需要进行充电,并且用户对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得到越来越快的充电速度,以节省电子设备的充电时间。
目前,常用的快速充电模式为恒流恒压(constant current constant voltage,CCCV)充电模式。恒流恒压充电模式可以包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也可以包括多个恒流恒压阶段。
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可以包括一个恒流阶段和一个恒压阶段。当电池在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被充电至该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后,进入该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当电池在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被充电至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后,进入下一个恒流恒压阶段。
对于多个恒流恒压阶段,可以设置多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和多个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该多个充电截止电压可以相等,也可以以不相等;该多个充电截止电流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对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来说,该充电过程例如可以为:在恒流阶段,先以某一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某一截止电压,该截止电压例如可以为4.2V;然后进入恒压阶段,再以该截止电压(如4.2V)充电到电流减小到很小值,例如为充电截止电流(0.01C~0.1C)。
图1示出了包括两个恒流恒压阶段的充电过程示意图。这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分别为恒流恒压阶段M和恒流恒压阶段N。恒流恒压阶段M可以包括恒流阶段a和恒压阶段b,恒流恒压阶段N可以包括恒流阶段c和恒压阶段d。其中,可以为恒流阶段a设置对应的截止电压a,如V1,为恒压阶段b设置对应的截止电流b,为恒流阶段c设置对应的截止电压c,为恒压阶段d设置对应的截止电流d。
当电池的电压和/或温度满足一定条件后,电池可以进入恒压恒流充电阶段,例如进入恒流恒压阶段M。在恒流阶段a,可以以充电电流I1对电池进行充电。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逐渐上升,当电池的电压达到截止电压a之后,可以进入恒压阶段b。在恒压阶段b,可以以截止电压a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在恒压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逐渐接近于截止电压a,电池的充电电流不断减小,当电池的充电电流达到截止电流b之后,可以进入下一个恒流恒压充电阶段,即进入恒流恒压阶段N。恒流恒压阶段N的充电过程与恒流恒压阶段M的充电过程类似。如在恒流阶段c,可以以截止电流b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使得电池的电压达到截止电压c,然后进入恒压阶段d。在恒压阶段d,可以以截止电压c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使得充电电流达到截止电流d。
在恒流阶段,在充电电流较大的情况下(比如3C),由于电池内部阻抗的存在,会导致电池的浮压很大,最终显示的截止电压可能远大于电池的实际电压,这样在恒压阶段需要将电池的电压从实际电压充电到截止电压,这会导致恒压充电时间会非常长。因为恒压充电是以高电压进行充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如果电池在高压充电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电池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会加速电池的衰减,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降低电池的高电压充电时间是后续快充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能够在提高充电速度的同时,保证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待充电设备中,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待充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手持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broadcasting handheld,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调幅-调频(amplitudemodulation-frequency modulation,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在某些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可指移动终端是设备或手持终端设备,如手机、pad等。在某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待充电设备可以是指芯片系统,在该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的电池可以属于或也可以不属于该芯片系统。使用寿命。
另外,待充电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有充电需求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移动电源(如充电宝、旅充等)、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无人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电子烟、智能电子设备和小型电子产品等。智能电子设备例如可以包括手表、手环、智能眼镜和扫地机器人等。小型电子产品例如可以包括无线耳机、蓝牙音响、电动牙刷和可充电无线鼠标等。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201-S202。
S201、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该第一电压为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
S202、响应于电池的电压达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中,第二电压小于第一电压。
该恒流阶段和恒压阶段为相邻的充电阶段,且该恒流阶段和恒压阶段形成一个恒流恒压阶段。
根据上文的描述,在恒流阶段,由于电池阻抗的存在,恒流阶段的充电截止电压可能大于电池的实际电压,我们可以将充电截止电压与电池实际电压之间的电压差称为浮压。浮压越大,会导致恒压阶段的充电时间越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充电过程中,当电池的充电阶段从恒流阶段进入恒压阶段时,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并不是直接采用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而是采用小于充电截止电压的电压,即降浮压之后的电压进行恒压充电。这样,在恒压阶段,能够以较低的电压进行恒压,减少了相对高压充电。其次,恒压阶段只需将电池的电压从第一电压(即实际电压)充电至第二电压(即该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而无需将电池的电压从实际电压充电至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从而能够减小电池的恒压充电时间,能够减慢电池的衰减速度,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电池的充电过程可以包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该恒流恒压阶段包括上文描述的一个恒流阶段和一个恒压阶段。
电池的充电过程也可以包括预设的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恒流阶段和一个恒压阶段。
在预设的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可以是所有的恒压阶段都采用降浮压之后的电压进行恒压充电,也可以是只有部分恒压阶段采用降浮压之后的电压进行充电,另外一部分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可以与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相等。
例如,在预设的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可以是前几个恒压阶段采用降浮压之后的电压进行恒压充电,在后几个恒压阶段,由于充电电流较小,浮压现象不明显,因此在后几个恒压阶段可以直接采用恒流阶段的充电截止电压进行充电。
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过程可以包括恒流恒压阶段X和恒流恒压阶段Y。恒流恒压阶段X包括恒流阶段e和恒压阶段f,恒流恒压阶段Y包括恒流阶段g和恒压阶段h。
在恒流阶段e,可以以充电电流I1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逐渐升高。当电池的电压达到恒流阶段e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V1时,可以进入恒压阶段f。在恒压阶段f,以充电电压V2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中,V2<V1。当充电电流减小到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例如I2)时,可以进入恒流恒压阶段Y。
在恒流阶段g,可以以充电电流I2对电池进行充电,使得电池的电压达到恒流阶段g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V3。响应于电池的电压达到充电截止电压V3,进入恒压阶段h。在恒压阶段h,可以以充电电压V4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其中,V4<V3。
对于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来说,本申请实施例对该至少两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的设置不做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该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可以包括相邻的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其中,第二恒流恒压阶段晚于第一恒流恒压阶段。第二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与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
以图3为例,恒流阶段h对应的充电电流I2可以与恒压阶段f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这样,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是连续变化的,能够保证充电电流的持续性,不会出现跳跃式的变化,这样能够提高充电速度。
作为又一示例,该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其中,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与第二恒流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也就是说,不同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相等,都可以采用较大的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从而能够提高充电速度。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以图3为例,恒流阶段e对应的充电电流I1可以与恒流阶段g对应的充电的电流相等,这样,恒流阶段g能够以较大的充电的电流进行充电,能够提高恒流阶段g的充电速度。
上述N个恒流恒压阶段是提前预设好的,如直接设定N的值为2或3,将前2个或3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设置为相等。或者,该N个恒流恒压阶段的确定也可以是根据电池的容量和/或电压确定的,根据电池的充电过程的不同,N的大小也会不相同。
可选地,在电池的容量较小的情况下,如电池的容量小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可以将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设置为相等。该预设容量例如可以是80%的额定容量,也可以是85%的额定容量。
可选地,也可以根据电池的电压确定充电电流。在电池的电压较小的情况下,如电池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可以将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设置为相等。该预设电压例如可以为3.8V、4.0V、4.2V等。
该N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的大小可以均与第一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的大小相等。例如,该N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与电池的额定充电电流相等。
对于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来说,本申请实施例对至少两个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假设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第三恒流恒压阶段和第四恒流恒压阶段,其中,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晚于第三恒流恒压阶段。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ΔV1,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ΔV2。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ΔV1可以与ΔV2相等。也就是说,可以将至少两个恒压阶段中的每个恒压阶段的ΔV设置为相等。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ΔV2可以小于ΔV1。由于在后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小于在前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因此,在后的恒流阶段产生的浮压小于在前的恒流阶段产生的浮压,因此可以设置在后的恒压阶段的ΔV小于在前的恒压阶段的ΔV,使得与电池的充电相匹配。
仍以图3为例,由于恒流阶段g对应的充电电流I2小于恒流阶段e对应的充电的电流I1,因此,恒流阶段g产生的浮压小于恒流阶段e产生的浮压,因此,恒压阶段h的(V3-V4)的值可以小于恒压阶段f的(V1-V2)的值。
至少两个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是上述方式的结合。例如,至少两个恒压阶段的前p个恒压阶段的ΔV相等,至少两个恒压阶段的后q个恒压阶段的ΔV相等,且前p个恒压阶段的ΔV大于后q个恒压阶段的ΔV,其中,p、q均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可选地,也可以将(V3-V4)的值设置为0,即恒压阶段h的充电电压也可以直接采用恒流阶段g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进行充电,即恒压阶段h的充电电压可以等于电压V3。
在恒流阶段,第一电压的大小可以大于电池的额定电压。也就是说,在恒流阶段,可以将电池的电压充电至大于额定电压的电压。这样,恒流阶段可以为电池提供更多的电量,能够减小电池在接下来的恒压阶段的恒压充电时间。
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可以是电池的额定电压。在恒流阶段结束后,可以以电池的额定电压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由于恒流阶段可以将电池充电至大于电池额定电压的电压,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可以根据电池的额定容量来确定,因此恒压充电过程的时间可以变短,从而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可以较大。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可以大于公认的恒压截止充电电流Ia,假设Ia为0.01C~0.1C,则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可以大于0.01C~0.1C。
恒压充电的时间变短,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
可选地,该恒流阶段可以是预设的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在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可以将电池的电压充电至大于额定电压的电压,这样可以为最后一个恒压阶段设置更大的充电截止电流,采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将电池充满,能够提高充电速度。
以图3为例,假设恒流恒压阶段Y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恒流阶段g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V3可以大于电池的额定电压,恒压阶段g对应的充电电压可以等于电池的额定电压,且恒压阶段h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I3可以大于Ia,如I3可以大于Ia。
当然,也可以是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每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均可以大于电池的额定电压,或者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部分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大于电池的额定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对不同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的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不同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相等。以图3为例,恒流阶段e和恒流阶段g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相等。例如,不同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均为电池的额定电压,或者不同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均为大于电池额定电压的限制电压。
作为又一示例,不同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不同。假设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第二恒流恒压阶段晚于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则第二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可以大于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也就是说,在后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大于在前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
当然,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的设置方式也可以结合上述多种方式进行设置。例如,前几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不同,后几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相同。
对于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最后一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以根据电池的体系进行确定,例如可以为电池可承受的最高电压。
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大于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用Ic表示。该充电电流Ic可以指电池的额定出厂电流,该充电电流Ic例如可以为3C。
可选地,该恒流阶段可以为预设的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也就是说,在刚开始的恒流阶段,可以以大于充电电流Ic的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例如,可以以大于3C的电流进行充电,由于充电电流较大,因此能够提高充电速度。
以充电电流Ic进行恒流充电的充电时间可以较短,这样能够保证充电的安全性,以及控制电池的发热等。
下面结合具体的充电截止电压和充电截止电流,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具体的数值只是一种示例,并不会对本申请造成限定。
在进入恒流恒压充电之前,可以先检测电池的电压和/或待充电设备的温度,当电池的电压和/或温度满足预设的条件后,才可以进入恒流恒压阶段。例如,当电池的电压满足在2.5V~4.2V之间,待充电设备的温度在16℃~41℃之间时,可以进入恒流恒压阶段。
(1)、进入恒流恒压阶段后,可以以电流3C对电池进行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逐渐升高,直至电池的电压达到3.8V,达到该阶段的充电截止电压,此时可以进入恒压阶段。
(2)、在恒压阶段,可以以充电电压3.4V(或3.2V)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电池的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直至充电电流减小到2C,达到该阶段的充电截止电流,此时可以进入下一个恒流恒压阶段。
(3)、在恒流阶段,可以以充电电流2C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逐渐升高,直至电池的电压达到4.0V,达到该阶段的充电截止电压,此时可以进入恒压阶段。
(4)、在恒压阶段,可以以充电电压3.8V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电池的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直至充电的电流减小到1C,达到该阶段的充电截止电流,此时可以进入下一个恒流恒压阶段。
(5)、重复恒流恒压充电过程,中间的重复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在恒流阶段,可以以充电电流In充电至电池的电压为Vb,充电电压Vb为该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且充电电压Vb大于电池的额定电压,此时可以进入恒流阶段。
(7)、在恒流阶段,可以以电池的额定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的充电电压达到该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该充电截止电流可以大于公认的恒压截止充电电流Ia,该Ia例如可以为0.01C~0.1C。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压相对较低。其次,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压降低之后,也能够减小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时间,能够减慢电池的衰减速度,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另外,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于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充电电流没有大幅度跳跃,能够保证电流的持续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
在执行完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的充电过程,可以表示充电完成,电池已充满,可以结束充电。或者还可以有其他的充电阶段,然后进入该充电阶段对电池进行充电。
可选地,若恒压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当电池的充电电流达到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时,可以表示电池已充满,此时可以通知充电,其中,该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可以是电池的最小充电电流,或者可以是根据电池的额定容量确定的,即最小充电电流可以是电池被充电到额定容量时对应的充电电流。
可选地,还可以设置最后一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时间,仍假设恒压阶段为后一个恒压阶段,当恒压阶段的充电时间达到预设的充电时间时,可以表示电池已充满,此时可以停止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如图4所示,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该方法包括步骤S410。
S410、在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以第一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该第一电流大于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
该方法仍然可以沿用传统的恒流恒压充电过程,即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可以与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相等。只不过在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的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该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大于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由于在第一个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较大,因此充电速度较快,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
此外,该方法也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降浮压的恒压充电方式,能够降低恒压阶段的充电时间,并且能够以较低的电压进行恒压,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例如,该方法可以包括: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采用上文描述的方法实施例,因此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见前面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充电方法,能够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如图5所示,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其中,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该方法包括步骤S510~S520。
S510、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
S520、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
当然,图5的方法也可以与图4所示的方法相结合。例如,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在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采用大于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进行恒流充电。在之后的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该N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相等,例如,该N个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可以均为3C。由于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较大,因此可以提高充电速度。
当然,图5所示的方法中,第二电压也可以大于第一电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方法可应用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中。针对不同的电子设备,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和充电截止电压,以及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截止电流可以适应性地进行调整。
上文详细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下面结合图6-图14,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装置进行描述。应理解,方法实施例的特征同样适用于装置实施例。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前面各方法实施例。
图6所示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管理电路610,该充电管理电路610用于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该充电管理电路610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可选地,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所述恒流阶段和一个所述恒压阶段。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相邻的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二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与所述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第三恒流恒压阶段和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晚于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ΔV1,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ΔV2,ΔV1>ΔV2。
可选地,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大于所述电池的额定电压。
可选地,所述恒流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可选地,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大于所述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
可选地,所述恒流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图7所示的充电装置700可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该充电装置700包括充电管理电路710,用于在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以第一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该第一电流大于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可以在第一个恒流阶段采用大于额定最大充电电流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提高充电速度。
图8所示的充电装置800可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其中,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恒流阶段和一个恒压阶段,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该充电装置800包括充电管理电路810,该充电管理电路810可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在恒压阶段,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除所述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的其他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相邻的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二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与所述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可以包括一节电芯,也可以包括相互串联的M节电芯(M为大于1的正整数)。以M=2为例,电池可以包括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且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相互串联。
多节电芯与单节电芯方案相比,如果要达到同等的充电速度,多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为单节电芯所需充电电流的1/M,同样地,如果采用相同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多节电芯的充电速度为单节电芯的M倍。因此,在采用相同的充电电流的情况下,多节电芯能够大大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多节电芯可以是规格、参数相同或相近的电芯,规格相同或相近的电芯便于统一管理,且选取规格、参数相同或相近的电芯能够提高多节电芯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或者,多节电芯的规格和参数可以不相同或不一致,在充电和/或供电过程中,可以通过均衡电路来均衡多节电芯之间的电压。
当然,即使多节电芯的规格和参数均相同,也会存在电芯电压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均衡电路来均衡多节电芯的电压。
对于包含多节电芯的待充电设备,在供电过程中,可采用降压电路将多节电芯的电压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系统供电,或者也可采用单节电芯进行系统供电。此外,在充电过程中,如果需要对系统供电,可直接分一条通路,对系统进行供电。
为了保持多节电芯的电量均衡,在充放电过程中,可通过均衡电路对多节电芯进行电量均衡。均衡电路的实现方式很多,例如,可以在电芯两端连接负载,消耗电芯的电量,使其与其它电芯的电量保持一致,从而使得各个电芯的电压保持一致。或者,可以采用电量高的电芯为电量低的电芯充电的方式进行均衡,直到各个电芯的电压一致为止。又例如,该均衡电路可以为Cuk电路。在例如,该均衡电路可以为基于RLC串联电路的均衡电路,或基于降压-升压(Buck-Boost)的均衡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当电池包括多节电芯时,在恒流阶段,需要监测每一电芯是都达到该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当有任一电芯的电压达到该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时,进入到恒压阶段。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已经充电至截止电压的电芯的充电通路断开,而继续对未充满的电芯执行充电,直至所有的电芯的电压均达到充电截止电压,然后进入恒压阶段。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应用在有线充电过程中,也可以应用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下面结合图9-图10,对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有线充电过程进行描述。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该充电系统包括电源提供设备10、电池管理电路20和电池30。电池管理电路20可用于对电池30进行管理。该电池管理电路20可以理解为上文描述的充电管理电路,可用于对电池的充电过程进行管理。
作为一个示例,电池管理电路20可以对电池30的充电过程进行管理,比如选择充电通道、控制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等;作为另一个示例,电池管理电路20可以对电池30的电芯进行管理,如均衡电池30中的电芯的电压等。
电池管理电路20可以包括第一充电通道21和通信控制电路23。
第一充电通道21可用于接收电源提供设备10提供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并将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加载在电池30的两端,为电池30进行充电。
第一充电通道21例如可以是一根导线,也可以在第一充电通道21上设置一些与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变换无关的其他电路器件。例如,电源管理电路20包括第一充电通道21和第二充电通道,第一充电通道21上可以设置用于充电通道间切换的开关器件(具体参见图10的描述)。
电源提供设备10可以是上文描述的输出电压可调的电源提供设备,但本申请实施例对电源提供设备20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例如,该电源提供设备20可以是适配器和移动电源(power bank)等专门用于充电的设备,也可以是电脑等能够提供电源和数据服务的其他设备。
第一充电通道21可以为直充通道,可以将电源适配器10提供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直接加载在电池30的两端。为了实现直充充电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在电池管理电路20中引入了具有通信功能的控制电路,即通信控制电路23。该通信控制电路23可以在直充过程中与电源提供设备10保持通信,以形成闭环反馈机制,使得电源提供设备10能够实时获知电池的状态,从而不断调整向第一充电通道注入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以保证电源提供设备10提供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大小与电池30当前所处的充电阶段相匹配。
例如,该通信控制电路23可以在电池30的电压达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时,与电源提供设备10进行通信,使得电源提供设备10对电池30的充电过程从恒流充电转换为恒压充电。又例如,该通信控制电路23可以在电池30的充电电流达到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时,与电源提供设备10进行通信,使得电源提供设备10对电池30的充电过程从恒压充电转换为恒流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管理电路能够对电池进行直充,换句话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管理电路是支持直充架构的电池管理电路,在直充架构中,直充通道上无需设置变换电路,从而能够降低待充电设备在充电过程的发热量。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池管理电路20还可包括第二充电通道24。第二充电通道24上设置有升压电路25。在电源提供设备10通过第二充电通道24为电池30充电的过程中,升压电路25可用于接收电源提供设备10提供的初始电压,将初始电压升压至目标电压,并基于目标电压为电池30充电,其中初始电压小于电池30的总电压,目标电压大于电池30的总电压;通信控制电路23还可用于控制第一充电通道21和第二充电通道24之间的切换。
假设该电池30包括多节电芯,该第二充电通道24能够兼容普通的电源提供设备为该电池30进行充电,解决了普通电源提供设备无法为多节电池进行充电的问题。
对于包含多节电芯的电池30来说,电池管理电路20还可以包括均衡电路22,参见上文的描述,该均衡电路22可用于在电池的充电过程和/或放电过程中均衡多节电芯的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对升压电路25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采用Boost升压电路,还可以采用电荷泵进行升压。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充电通道24可以采用传统的充电通道设计方式,即在第二充电通道24上设置变换电路(如充电IC)。该变换电路可以对电池30的充电过程进行恒压、恒流控制,并根据实际需要对电源提供设备10提供的初始电压进行调整,如升压或降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该变换电路的升压功能,将电源提供设备10提供的初始电压升压至目标电压。
通信控制电路23可以通过开关器件实现第一充电通道21和第二充电通道24之间的切换。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充电通道21上可以设置有开关管Q5,当通信控制电路23控制开关管Q5导通时,第一充电通道21工作,对电池30进行直充;当通信控制电路23控制开关管Q5关断时,第二充电通道24工作,采用第二充电通道24对电池30进行充电。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充电通道24上设置用于降压的电路或器件,当电源提供设备提供的电压高于电池30的需求电压时,可进行降压处理。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充电通道24包含的电路或模块不进行限制。
下面结合图11-图14,对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充电过程进行描述。
传统的无线充电技术一般将电源提供设备(如适配器)与无线充电装置(如无线充电底座)相连,并通过该无线充电装置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以无线的方式(如电磁波)传输至待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按照无线充电原理不同,无线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磁耦合(或电磁感应)、磁共振以及无线电波三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标准、电源实物联盟(power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QI标准和PMA标准均采用磁耦合方式进行无线充电。A4WP标准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
下面结合图11,对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1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源提供设备110、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120以及充电控制装置130,其中发射装置120例如可以是无线充电底座,充电控制装置130可以指待充电设备,例如可以是终端。
电源提供设备110与发射装置120连接之后,会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传输至发射装置120。
发射装置120可以通过内部的无线发射电路121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转换成无线充电信号(例如,电磁信号)进行发射。例如,该无线发射电路121可以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发射线圈或发射天线将该交流电转换成无线充电信号。
图11只是示例性地给出了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但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例如,发射装置120也可以称为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充电控制装置130也可以称为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装置。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装置例如可以是具有无线充电信号接收功能的芯片,可以接收发射装置120发射的无线充电信号;该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装置也可以是待充电设备。
充电控制装置130可以通过无线接收电路131接收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无线充电信号,并将该无线充电信号转换成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例如,该无线接收电路131可以通过接收线圈或接收天线将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成交流电,并对该交流电进行整流和/或滤波等操作,将该交流电转换成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充电之前,发射装置120与充电控制装置130会预先协商无线发射电路121的发射功率。假设发射装置120与充电控制装置130之间协商的功率为5W,则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一般为5V和1A。假设发射装置120可与充电控制装置130之间协商的功率为10.8W,则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一般为9V和1.2A。
若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并不适合直接加载到电池133两端,则是需要先经过充电控制装置130内的变换电路132进行恒压和/或恒流控制,以得到充电控制装置130内的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
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进行变换,以使得变换电路132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需求。
作为一种示例,该变换电路132例如可以是充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者可以为电源管理电路。在电池133的充电过程中,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电池133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进行管理。该变换电路132可以包含电压反馈功能,和/或,电流反馈功能,以实现对电池133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管理。
在正常的充电过程中,电池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在不同的充电阶段可能在不断发生变化。无线接收电路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可能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以满足电池当前的充电需求。例如,在电池的恒流充电阶段,在充电过程中,电池的充电电流保持不变,但是电池的电压在不断升高,因此电池所需的充电电压也在不断升高。随着电池所需的充电电压的不断增大,电池所需的充电功率也在不断增大。当电池所需的充电功率增大时,无线接收电路需要增大输出功率,以满足电池的充电需求。
当无线接收电路的输出功率小于电池当前所需的充电功率时,通信控制电路可以向发射装置发射指示信息以指示发射装置提升发射功率,以增大无线接收电路的输出功率。因此,在充电过程中,通信控制电路可以与发射装置通信,使得无线接收电路的输出功率能够满足电池不同充电阶段的充电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对通信控制电路235与发射装置220的通信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控制电路235与发射装置220可以采用蓝牙(bluetooth)通信、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通信或反向散射(backscatter)调制方式(或功率负载调制方式)通信、基于高载波频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光通信、超声波通信、超宽带通信或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基于高载波频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包括内部封装有极高频(extremely high frequency,EHF)天线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芯片。可选地,高载波频率可以为60GHz。
在一实施例中,光通信可以是利用光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光通信模块可以包括红外通信模块,红外通信模块可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移动通信可以是利用移动通信模块进行通信。移动通信模块可利用5G通信协议、4G通信协议或3G通信协议等移动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传输。
采用上述的无线通信方式,相比于Qi标准中通过信号调制的方式耦合到无线接收电路的线圈进行通信的方式,可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且可避免采用信号耦合方式通信带来的电压纹波,影响降压电路的电压处理过程。
可选地,通信控制电路235与发射装置220也可以采用数据接口的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的另一示意图。请参见图12,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还可以包括充电接口223,充电接口223可用于与外部的电源提供设备210相连。无线发射电路221还可用于根据电源提供设备210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生成无线充电信号。
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还可以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从电源提供设备210的输出功率中抽取的功率量,以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使得无线发射电路发射的功率能够满足电池的充电需求。例如,电源提供设备210也可以直接输出较大的固定功率(如40W),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直接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从电源提供设备210提供的固定功率中抽取的功率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源提供设备210的输出功率可以是固定的。例如,电源提供设备210可以直接输出较大的固定功率(如40W),电源提供设备210可以按照该固定的输出功率向无线充电装置220提供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在充电过程中,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该电源提供设备的固定功率中抽取一定的功率量用于无线充电。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将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调整的控制权分配给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能够在接收到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发送的指示信息之后立刻对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以满足电池当前的充电需求,具有调节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从电源提供设备210提供的最大输出功率中抽取功率量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以在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内部设置电压转换电路224,该电压转换电路224可以与发射线圈或发射天线相连,用于调整发射线圈或发射天线接收到的功率。该电压转换电路224例如可以包括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器和开关单元。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通过调整PWM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对电源提供设备210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电源提供设备210可以为适配器、移动电源(power bank)、车载充电器或电脑等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对充电接口223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充电接口223可以为USB接口。该USB接口例如可以是USB 2.0接口,micro USB接口,或USBTYPE-C接口。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充电接口223还可以是lightning接口,或者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充电的并口和/或串口。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与电源提供设备210之间的通信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个示例,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通过除充电接口之外的其他通信接口与电源提供设备210相连,并通过该通信接口与电源提供设备210通信。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以无线的方式与电源提供设备210进行通信。例如,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与电源提供设备210进行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作为又一个示例,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通过充电接口223与电源提供设备210进行通信,而无需设置额外的通信接口或其他无线通信模块,这样可以简化无线充电装置220的实现。例如,充电接口223为USB接口,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与电源提供设备210基于该USB接口中的数据线(如D+和/或D-线)进行通信。又如,充电接口223可以为支持功率传输(powerdelivery,PD)通信协议的USB接口(如USB TYPE-C接口),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与电源提供设备210可以基于PD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可选地,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调整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可以指,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通过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的输入电压和/或输入电流来调整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例如,第一通信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增大无线发射电路的输入电压来增大无线发射电路的发射功率。
可选地,如图14所示,待充电设备230还包括第一充电通道233,通过该第一充电通道233可将无线接收电路231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提供给电池232,对电池232进行充电。
可选地,第一充电通道233上还可以设置电压转换电路239,该电压转换电路239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电路231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231的输出电压进行恒压和/或恒流控制,以对电池232进行充电,使得电压转换电路239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与电池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
可选地,增大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可以指增大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电压,增大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电压可以通过增大电压转换电路224的输出电压来实现。例如,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接收到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发送的指示增大发射功率的指示信息后,可以通过增大电压转换电路224的输出电压来增大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向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发送指示信息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可以定期向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发送指示信息。或者,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可以仅在电池的电压达到充电截止电压,或者电池的充电电流达到充电截止电流的情况下,再向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发送指示信息。
可选地,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装置还可包括检测电路234,该检测电路234可以检测电池232的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可以根据电池232的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向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发送指示信息,以指示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对应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在一实施例中,对待充电设备而言,在恒流充电的过程中,电池的电压会不断上升,电池所需的充电功率也会随之增大。此时,需要增大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以满足电池当前的充电需求。在恒压充电的过程中,电池的充电电流可能会不断减小,电池所需的充电功率也会随之减小。此时,需要减小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以满足电池当前的充电需求。
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可以根据指示信息调整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可以指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调整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使得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与电池的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
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与电池232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可以指: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对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的配置使得第一充电通道233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与电池232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或者,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对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功率的配置使得第一充电通道233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满足电池232的充电需求(包括电池232对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需求))。
应理解,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通道232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与电池232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包括:第一充电通道232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与电池232所需的充电电压值和/或充电电流值相等或在浮动预设范围(例如,电压值上下浮动100毫伏~200毫伏,电流值上下浮动0.001A~0.005A等)。
上述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根据检测电路234检测到的电池232的电压和/或充电电流,与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进行无线通信,以便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根据电池232的电压和/或充电电流,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可以包括:在电池232的恒流充电阶段,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根据检测到的电池的电压,与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进行无线通信,以便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21的发射功率,使得第一充电通道233的输出电压与该恒流充电阶段电池所需的充电电压相匹配(或者,使得第一充电通道233的输出电压满足电池232在恒流充电阶段对充电电压的需求)。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的的另一示例。图13的实施例对应的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并非从电源提供设备210获取电能,而是直接将外部输入的交流电(如市电)转换成上述无线充电信号。
如图13所示,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还可包括电压转换电路224和电源提供电路225。电源提供电路225可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交流电(如市电),并根据交流电生成电源提供电路225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例如,电源提供电路225可以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和/或滤波,得到直流电或脉动直流电,并将该直流电或脉动直流电传输至电压转换电路224。
电压转换电路224可用于接收电源提供电路225的输出电压,并对电源提供电路225的输出电压进行转换,得到电压转换电路224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无线发射电路221还可用于根据电压转换电路224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生成无线充电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在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内部集成了类似适配器的功能,使得该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无需从外部的电源提供设备获取功率,提高了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的集成度,并减少了实现无线充电过程所需的器件的数量。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可以支持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和第二无线充电模式,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下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速度快于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下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速度。换句话说,相较于工作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下的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来说,工作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下的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充满相同容量的待充电设备中的电池的耗时更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可以使采用第一充电模式进行充电,也可以使采用第二充电模式进行充电,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可为称为普通无线充电模式,例如可以是传统的基于QI标准、PMA标准或A4WP标准的无线充电模式。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可为快速无线充电模式。该普通无线充电模式可以指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的发射功率较小(通常小于15W,常用的发射功率为5W或10W)的无线充电模式,在普通无线充电模式下想要完全充满一较大容量电池(如3000毫安时容量的电池),通常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而在快速无线充电模式下,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的发射功率相对较大(通常大于或等于15W)。相较于普通无线充电模式而言,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在快速无线充电模式下完全充满相同容量电池所需要的充电时间能够明显缩短、充电速度更快。
参见图14,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230还包括:第二充电通道236。第二充电通道236可为导线。在第二充电通道236上可设置变换电路237,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231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电压控制,得到第二充电通道236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以对电池232进行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换电路237可用于降压电路,并且输出恒流和/或恒压的电能。换句话说,该变换电路237可用于对电池的充电过程进行恒压和/或恒流控制。
当采用第二充电通道236对电池232进行充电时,无线发射电路221可采用恒定发射功率发射电磁信号,无线接收电路231接收电磁信号后,由变换电路237处理为满足电池232充电需求的电压和电流并输入电池232,实现对电池232的充电。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恒定发射功率不一定是发射功率完全保持不变,其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例如,发射功率为7.5W上下浮动0.5W。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充电通道233对电池232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为第一无线充电模式,通过第二充电通道236对电池232进行充电的方式称为第二无线充电模式。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和待充电设备可通过握手通信确定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还是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对电池232进行充电。
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当通过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无线发射电路221的最大发射功率可为第一发射功率值。而通过第二无线充电模式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无线发射电路221的最大发射功率可为第二发射功率值。其中,第一发射功率值大于第二发射功率值,由此,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速度大于第二无线充电模式。
可选地,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还可用于控制第一充电通道233和第二充电通道236之间的切换。例如,如图14所示,第一充电通道233上可以设置开关238,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可以通过控制该开关238的导通与关断控制第一充电通道233和第二充电通道236之间的切换。上文指出,在某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可以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模式和第二无线充电模式,且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下对待充电设备230的充电速度快于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下对待充电设备230的充电速度。当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使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为待充电设备230内的电池充电时,待充电设备230可以控制第一充电通道233工作;当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使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为待充电设备230内的电池充电时,待充电设备230可以控制第二充电通道236工作。
在待充电设备侧,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可以根据充电模式,在第一充电通道233和第二充电通道236之间进行切换。当采用第一无线充电模式时,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控制第一充电通道233上的电压转换电路239工作。当采用第二无线充电模式时,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控制第二充电通道236上的变换电路237工作。
可选地,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可以与待充电设备230之间进行通信,以协商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与待充电设备230之间的充电模式。
除了上文描述的通信内容外,无线充电信号的发射装置220中的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与待充电设备230中的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之间还可以交互许多其他通信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和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之间可以交互用于安全保护、异常检测或故障处理的信息,如电池232的温度信息,进入过压保护或过流保护的指示信息等信息,功率传输效率信息(该功率传输效率信息可用于指示无线发射电路221和无线接收电路231之间的功率传输效率)。
可选地,第二通信控制电路235与第一通信控制电路222之间的通信可以为单向通信,也可以为双向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控制电路的功能可由待充电设备230的应用处理器实现,由此,可以节省硬件成本。或者,也可由独立的控制芯片实现,由独立的控制芯片实现可提高控制的可靠性。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无线接收电路232与电压转换电路239均集成在同一无线充电芯片中,这样可以提高待充电设备集成度,简化待充电设备的实现。例如,可以对传统无线充电芯片的功能进行扩展,使其支持充电管理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
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其中,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所述恒流阶段和一个所述恒压阶段,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第三恒流恒压阶段和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晚于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V1,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V2,△V1>△V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相邻的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二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与所述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的充电截止电压大于所述电池的额定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大于所述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8.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阶段为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达到所述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时,停止充电,所述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是根据所述电池的额定容量确定的;或者,
当所述恒压阶段的充电时间达到预设的充电时间时,停止充电。
9.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管理电路,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在恒流阶段,将电池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
响应于所述电池的电压达到所述第一电压,进入恒压阶段,以第二电压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
其中,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包括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任一个恒流恒压阶段均包括一个所述恒流阶段和一个所述恒压阶段;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第三恒流恒压阶段和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晚于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所述第三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V1,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与所述第四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的充电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为△V2,△V1>△V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包括:相邻的第一恒流恒压阶段和第二恒流恒压阶段,所述第二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与所述第一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前N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相等,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压大于所述电池的额定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大于所述电池的额定最大充电电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阶段为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第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流阶段。
16.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阶段为所述至少两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恒流恒压阶段中的恒压阶段,所述充电管理电路还用于:
当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达到所述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时,停止充电,所述恒压阶段对应的充电截止电流是根据所述电池的额定容量确定的;或者,
当所述恒压阶段的充电时间达到预设的充电时间时,停止充电。
CN201980003852.7A 2019-02-28 2019-02-28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Active CN1118867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6555 WO2020172868A1 (zh) 2019-02-28 2019-02-28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6775A CN111886775A (zh) 2020-11-03
CN111886775B true CN111886775B (zh) 2021-06-15

Family

ID=72238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3852.7A Active CN111886775B (zh) 2019-02-28 2019-02-28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2931B2 (zh)
EP (1) EP3806279B1 (zh)
CN (1) CN111886775B (zh)
WO (1) WO2020172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93361B1 (en) 2017-04-07 2023-04-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to be charged
EP3462564A4 (en) * 2017-04-07 2019-05-0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LOADING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TO BE LOADED
MX2019014925A (es) * 2018-05-31 2020-02-1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de carga y aparato de carga.
US11251645B2 (en) * 2020-01-24 2022-02-15 Dell Products, L.P. Multimode USB-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supporting improved battery charging
WO2022134052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2952223B (zh) * 2021-03-17 2022-08-30 深圳市安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充电方法、装置及电池管理系统
CN113675926B (zh) * 2021-08-30 2024-05-24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方法以及终端
CN114530909A (zh) * 2022-02-24 2022-05-24 广州菲利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系统锂电池包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9398A (zh) * 2005-02-09 2006-08-16 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电路和充电器
CN102474124A (zh) * 2009-11-20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充电控制电路、电池组件以及充电系统
CN104467095A (zh) * 2014-12-09 2015-03-25 芯荣半导体有限公司 基于acot架构的恒流恒压充电器芯片
US20150372523A1 (en) * 2014-06-18 2015-12-24 Cheerfu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Limited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CN105221942A (zh) * 2015-10-28 2016-01-06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灯具
CN106233565A (zh) * 2015-09-24 2016-12-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0118B2 (ja) * 1995-10-24 2005-02-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定電流・定電圧充電装置
JP4193857B2 (ja) * 2006-03-23 2008-1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の充電装置及び充電方法
JP5020530B2 (ja) * 2006-04-14 2012-09-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充電方法ならびに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の充電器
JP2009022078A (ja) * 2007-07-10 2009-01-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
JP2009033843A (ja) * 2007-07-26 2009-02-1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充電装置および充電方法
CN107768757B (zh) * 2017-10-20 2019-06-0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单节锂电池内阻补偿的快速充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9398A (zh) * 2005-02-09 2006-08-16 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电路和充电器
CN102474124A (zh) * 2009-11-20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充电控制电路、电池组件以及充电系统
US20150372523A1 (en) * 2014-06-18 2015-12-24 Cheerfu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Limited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CN104467095A (zh) * 2014-12-09 2015-03-25 芯荣半导体有限公司 基于acot架构的恒流恒压充电器芯片
CN106233565A (zh) * 2015-09-24 2016-12-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和设备
CN105221942A (zh) * 2015-10-28 2016-01-06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06279B1 (en) 2023-04-05
US11462931B2 (en) 2022-10-04
EP3806279A1 (en) 2021-04-14
EP3806279A4 (en) 2021-11-17
WO2020172868A1 (zh) 2020-09-03
US20200366116A1 (en) 2020-11-19
CN111886775A (zh)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6775B (zh)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RU2724645C1 (ru)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заря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ряжаем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ми
CN110168848B (zh) 无线充电方法、装置、系统和待充电设备
KR102222153B1 (ko) 무선 충전 장치,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충전 대기 설비
CN113544929A (zh)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CN110739739B (zh)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设备和电子设备
CN111033872B (zh)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JP7092885B2 (ja) 無線充電受信装置及び移動端末
CN112956109A (zh) 接收装置和无线充电方法
CN113228460A (zh) 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和供电方法
WO2018068460A1 (zh) 待充电设备和充电方法
CN111566889A (zh)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210273497A1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CN110824372A (zh) 一种判断电池内短路的方法、设备和电子设备
CN112889199A (zh) 充电方法和装置、待充电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系统
CN111566893A (zh) 待充电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CN110649716B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待充电设备及无线充电装置
CN113412567A (zh) 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和充电控制装置
CN112332501B (zh) 无线充电方法和待充电设备
CN113113941A (zh) 电子设备
CN112332506A (zh) 用于无线发射装置的无线充电方法和无线发射装置
US20220263351A1 (en) Wireless receiving devic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CN112542860A (zh) 充电方法、充电设备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