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0954A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0954A
CN111540954A CN202010422980.XA CN202010422980A CN111540954A CN 111540954 A CN111540954 A CN 111540954A CN 202010422980 A CN202010422980 A CN 202010422980A CN 111540954 A CN111540954 A CN 111540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lithium
ion battery
lithium ion
sol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29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善
黎元钦
王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42298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09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0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09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包括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分散于溶剂中,添加剂为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添加剂,不仅能够先于电解液其他材料被氧化,并且氧化产物能够在界面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内阻更低的膜,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同时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还能够有效吸附副产物氟化氢及其电离形成的氢离子、氟离子,防止由该副产物腐蚀导致的活性物质剥离,保证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输出电压和长循环寿命的优点,因而在目前商用的二次电池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锂离子电池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阴极或阳极材料,这为其提供了性能改性的空间。例如,为了提高能量密度而采用具有较高工作电压(>3.7V)的正极材料是一种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手段。
然而对于工作在较高电压的锂离子电池,传统技术采用的有机碳酸盐基电极液会发生严重的氧化分解,难以稳定存在,并且还会产生严重影响电极材料及电极界面的副产物氟化氢(HF)。HF会逐渐腐蚀阴极和集流体,产生过渡金属离子溶解-迁移-沉积过程,加速阳极电解液的分解和锂枝晶的生长。解决这一问题的其中一种办法是通过添加一种添加剂来构建阴极间相膜,将阴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分离开来,与电解液组分相比,该添加剂在阴极上优先氧化,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在此基础上,如何选取合适的添加剂以更为有效地保护电解液和阴极材料,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抑制电解液分解和分解产物HF的功能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避免电极和电解液在高压充放电条件下的恶化,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在高压下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包括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所述电解质锂盐和所述添加剂分散于所述溶剂中,所述添加剂是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剂分散于所述电解质锂盐形成的分散系与所述添加剂的质量比为10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剂是环状碳酸酯和线型碳酸酯的混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状碳酸酯选自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线型碳酸酯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溶剂中,所述环状碳酸酯和所述线型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1)~(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解质锂盐的浓度为0.8mol/L~1.2mol/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全氟丁基磺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加入溶剂中,使所述电解质锂盐和所述添加剂在所述溶剂中均匀分散,所述添加剂为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剂经过纯化处理,在所述纯化处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纯化材料选自活性炭、氢化钙、氢化锂、无水氧化钙、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备过程中所述溶剂的温度为20℃~25℃。
再一方面,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所述隔膜接触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所述电解液浸润所述隔膜,所述电解液是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或是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上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以如上所示的有机物为添加剂,具有如下优点:
(1)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均匀分布于电解液中,在电极电压较高时,该添加剂会先于电解液中的其他材料被氧化,并且氧化产物能够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的固态CEI膜,该膜能够进一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减缓过渡金属离子溶解-迁移-沉积的过程;并且,氟原子还能够增强CEI膜的离子导电性。
(2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硅原子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高压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HF及其电离形成的氢离子、氟离子具有有效的吸附作用,可有效络合上述分子或离子,防止由该副产物腐蚀导致的活性物质剥离或晶体结构被破坏,保证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试验例1、2、5与对比例1制备的扣式电池长循环稳定性测试结果;
图2是试验例3与对比例2制备的软包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测试结果;
图3是试验例5与对比例3对应的锂离子电池循环过后的正负极表面SEM形貌示意图;
图4是试验例2与对比例1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溶出离子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5是添加剂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各溶剂成分对氟化氢、氢离子和氟离子的结合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实施方式和效果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实施例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多”代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项目。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包括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分散于溶剂中,添加剂是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其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497656060000041
其中,按照溶剂和电解质锂盐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添加剂的含量为0.1%~2%。
可选地,按照溶剂和电解质锂盐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添加剂的含量为0.5%~2%。例如0.5%、0.6%、0.8%、1%、1.2%、1.4%、1.6%、1.8%或2%。添加剂的量不宜过高,否则可能会导致其生成的膜过于厚,阻抗增大,循环性能变差。作为一个优选的具体示例,添加剂的含量在1%±0.5%的范围内。
上述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至少可通过如下作用最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充放电性能。
一方面,该物质可以作为高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成膜添加剂,即在电池高压充放电的过程中,该物质能够先于电解液成分被氧化,由此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并且其氧化后的产物能够在电极表面上形成更为稳定的CEI膜,保护电极材料。不仅如此,该物质的氧化产物参与形成CEI膜的阻抗较低,氧化后产物存在于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之间的界面,能够降低电池内部的阻抗,避免了传统的溶剂或添加剂氧化后产物成膜使电池阻抗升高的问题,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
另一方面,该物质还可以作为氟化氢吸附剂。本发明经过理论模拟计算证明了该类物质对于氟化氢分子、氟离子和氢离子的有效吸附作用,说明其还能够很好地减弱氟化氢对电池内部,尤其是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材料的腐蚀作用,防止过渡金属元素溶出至电解液中并穿梭至负极被还原为金属单质,因此实际上相当于还起到了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降低电池内阻的作用。
应当理解,作为一种优选的物质,其对于氟化氢分子、氟离子和氢离子的吸附作用受该物质整体结构的影响,更准确地说,其中的硅原子能够起到吸附氟化氢的作用,同时其结构中包含的氟苯基和烷氧基增强了硅原子的吸附作用。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溶剂是环状碳酸酯和线型碳酸酯。其中,环状碳酸酯指的是分子结构式中包括碳环的碳酸酯类,例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等;线型碳酸酯指的是分子结构式中是直链碳链或含有支链的直链碳链的碳酸酯类分子,例如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和碳酸二乙酯。
溶剂作为电解液整体的分散剂,用于溶解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电解质锂盐在溶剂中电离并形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添加剂则可在电池高压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逐渐释放氧化,并参与CEI膜的形成。因此,为了保证溶剂整体的介电常数和粘度,可选择合适的环状碳酸酯溶剂和线性碳酸酯溶剂的质量配比。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环状碳酸酯溶剂和线性碳酸酯溶剂的质量比为(1:1)~(1:3)。
在该实施例的电解液中,电解质锂盐的浓度也会对溶剂的粘度和最终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产生影响。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电解质锂盐在溶剂中的浓度为0.8mol/L~1.2mol/L。例如,电解质锂盐的浓度为0.8mol/L、0.9mol/L、1mol/L、1.1mol/L和1.2mol/L。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电解质锂盐的材料可选自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全氟丁基磺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中的至少一种。电解质锂盐的材料对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以及其对应生成的CEI膜的材料均会产生影响,选择合适的材料能够和添加剂之间产生更好的配合,以获得更好的电池性能。优选地,电解质锂盐的材料是六氟磷酸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电解质锂盐加入经过纯化后的溶剂中,再加入添加剂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使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制备过程中溶剂的温度为-20℃~80℃。
其中,温度对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的溶解性能和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优选的具体示例,在制备过程中溶剂的温度为20℃~25℃。
其中,作为一个优选的具体示例,溶剂需要经过纯化处理,以去除可能残留于溶剂中的杂质和水分。纯化处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纯化材料选自活性炭、氢化钙、氢化锂、无水氧化钙、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的至少一种。
同时,可以理解地,在制备该电解液的过程中,应当控制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的含量。作为其中一个具体示例,电解质锂盐的浓度为0.8mol/L~1.2mol/L,例如,电解质锂盐的浓度为0.8mol/L、0.9mol/L、1mol/L、1.1mol/L和1.2mol/L。并且,进一步可选地,按照溶剂和电解质锂盐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添加剂的含量为0.1%~2%,例如0.5%、0.6%、0.8%、1%、1.2%、1.4%、1.6%、1.8%或2%。
再一方面,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电解液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解液,或是根据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电解液。
其中,可选地,其正极的活性物质选自钴酸锂、镍锰酸锂、层状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锰酸锂和镍酸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其正极活性物质为高压正极材料镍锰酸锂。其负极的活性物质可由人工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石油焦、钛酸锂和金属锂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备。作为其中一个具体示例,其负极的活性物质是金属锂。隔膜可选自技术人员常用的多孔高分子隔膜,例如聚丙烯(PP)隔膜,在此不予赘述。
为了便于理解所述实施方式内容,对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为根据上述实施例而进行的较为优选的、易于实现的具体试验例和对比例。根据下述各试验例和对比例的效果测试,本发明的优越性将显而易见。
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所用原材料均可从市场常规购得。
试验例1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向上述六氟磷酸锂溶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以该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加入的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占比为0.5%;
(4)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电解液,组装扣式电池。
试验例2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向上述六氟磷酸锂溶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以该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加入的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占比为1%;
(4)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电解液,组装扣式电池。
试验例3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向上述六氟磷酸锂溶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以该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加入的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占比为1%;
(4)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石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负极集流体采用铜箔;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电解液,组装软包电池。
试验例4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向上述六氟磷酸锂溶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以该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加入的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占比为1.5%;
(4)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电解液,组装扣式电池。
试验例5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向上述六氟磷酸锂溶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以该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加入的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占比为2%;
(4)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电解液,组装扣式电池。
试验例6
将试验例2所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高压(4.9V)下进行充放电循环后,拆开回收正负极片,并对其进行SEM测试。
试验例7
将试验例2所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高压(4.9V)下活化循环4圈后,测试镍离子、锰离子和铝离子的溶出量。
对比例1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六氟磷酸锂溶液,组装扣式电池。
对比例2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石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负极集流体采用铜箔;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六氟磷酸锂溶液,组装软包电池。
对比例3
(1)将经氢化锂纯化处理后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碳酸乙烯酯与线型碳酸酯溶剂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以3:5:2的质量比混合,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后,作为溶剂;
(2)在25℃的温度条件下,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使得六氟磷酸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mol/L,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置六氟磷酸锂溶液;
(3)向上述六氟磷酸锂溶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以该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之和为100%计算,加入的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的质量占比为5%;
(4)采用尖晶石镍锰酸锂(LiNi0.5Mn1.5O4,LNMO)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集流体采用铝箔;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选用PP隔膜,并注入适量该电解液,组装扣式电池。
对比例4
将对比例1所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高压(4.9V)下进行充放电循环后,拆开回收正负极片,并对其进行SEM测试。
对比例5
将对比例1所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高压(4.9V)下活化循环4圈后,测试镍离子、锰离子和铝离子的溶出量。
请同时参照下图1,试验例2和对比例1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倍率为1C的放电条件下循环400圈后的比容量和循环效率对比图;可以看到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得到提高,这应该得益于电解液添加剂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预氧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池的内阻,抑制电解液的分解,使得电池活性物质放电更为充分。不仅如此,经过400次循环后,试验例2的容量保持率为85%,而对比例1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仅有28%;试验例2的容量保持率显著高于对比例1,这应该得益于该添加剂形成的更具保护性的CEI膜以及其对HF及H+、F-的吸附,有效稳定了电池内部结构、抑制了电解液的分解以及保护了电极活性物质的结构。同时,图2示出的是试验例3和对比例2组装的软包电池的循环测试性能;软包电池中的电极活性物质载量显著较高,可以看出,添加了电解液添加剂的电解液降低了电池的放电比容量衰减率。
图3为试验例6和对比例4进行的SEM测试的形貌图;其中,a-c为镍锰酸锂正极SEM图,d-f为石墨负极SEM图;a、d为未参与充放电的极片表面;b、e为对比例4测试的充放电后的极片表面;c、f为试验例6测试的充放电基片表面。与未参与充放电的镍锰酸锂和石墨电极相比,循环后的极片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分解产物沉积。对比例4的正负极表面均出现大量的电解液分解产物沉积,而试验例6的电极表面相对光滑,而且材料结构保持比较完整。从结果可以看出,电解液中加入五氟苯三乙氧基硅烷用于镍锰酸锂/石墨软包全电池,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致密且稳定的钝化层,在高压条件下抑制电解液的分解,更好地保护材料。
图4为试验例7和对比例5测试的镍离子、锰离子和铝离子在各自电解液中的溶出程度对比;容易发现在试验例7和对比例5所对应的电池中,上述例子的溶出程度差异显著,说明添加剂的加入对于上述离子的溶出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图5为添加剂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TPS)、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乙酯(DEC)分别对氟化氢(HF)、氢离子(H+)和氟离子(F-)的结合能。其中,△E表示结合能,结合能越高,则认为二者之间越倾向吸附且结合力越强。其中,图5a为上述四种物质对氟化氢的结合能,图5b为上述四种物质对氢离子的结合能,图5c为上述四种物质对氟离子的结合能;在每个图中从左至右依次对应于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四种物质。请注意a、b、c三图中最左侧,其为TPS对HF、H+和F-的结合及结合效果示意图,可以发现其各结合能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物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包括溶剂、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所述电解质锂盐和所述添加剂分散于所述溶剂中,所述添加剂是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分散于所述电解质锂盐形成的分散系与所述添加剂的质量比为100:(0.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是环状碳酸酯和线型碳酸酯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碳酸酯选自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线型碳酸酯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溶剂中,所述环状碳酸酯和所述线型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1)~(1:3)。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锂盐的浓度为0.8mol/L~1.2mol/L。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全氟丁基磺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中的至少一种。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电解质锂盐和添加剂加入溶剂中,使所述电解质锂盐和所述添加剂在所述溶剂中均匀分散,所述添加剂为五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经过纯化处理,在所述纯化处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纯化材料选自活性炭、氢化钙、氢化锂、无水氧化钙、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所述隔膜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所述电解液浸润所述隔膜,所述电解液是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或是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202010422980.XA 2020-05-19 2020-05-19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15409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2980.XA CN111540954A (zh) 2020-05-19 2020-05-19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2980.XA CN111540954A (zh) 2020-05-19 2020-05-19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0954A true CN111540954A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79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2980.XA Pending CN111540954A (zh) 2020-05-19 2020-05-19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409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039A (zh) * 2020-11-11 2021-02-26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氟硅烷包覆的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97537A1 (en) * 2001-05-11 2002-12-26 Jin-Sung Kim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CN104025353A (zh) * 2011-10-04 2014-09-03 旭化成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组电解质的材料及使用方法
CN110190330A (zh) * 2019-06-04 2019-08-30 华南师范大学 锂电池及其电解液、电解液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97537A1 (en) * 2001-05-11 2002-12-26 Jin-Sung Kim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CN104025353A (zh) * 2011-10-04 2014-09-03 旭化成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组电解质的材料及使用方法
CN110190330A (zh) * 2019-06-04 2019-08-30 华南师范大学 锂电池及其电解液、电解液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039A (zh) * 2020-11-11 2021-02-26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氟硅烷包覆的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58007B2 (ja)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8232296B (zh) 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CN109728340B (zh) 锂离子电池
JP2001043895A (ja)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1640985A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含有该非水电解液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CN109888384B (zh) 电解液和含有电解液的电池
CN109004275B (zh) 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CN109411814B (zh) 一种电解液以及电池
CN112467209A (zh) 一种高低温性能兼顾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CN112635835B (zh) 高低温兼顾的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2331914A (zh) 一种不含碳酸乙烯酯溶剂的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电池
CN112768770A (zh) 一种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CN109390629B (zh) 一种电解液以及电池
CN11091175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30970B (zh) 锂离子电池
CN110190330B (zh) 锂电池及其电解液、电解液的制备方法
CN11451272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JP3978882B2 (ja)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9309248B (zh) 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CN111540954A (zh)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2467213B (zh) 电解液和使用了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2838269A (zh) 电解液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494402B (zh) 电解液及锂电池
CN11452037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0911747B (zh) 一种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