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4917B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4917B
CN111524917B CN202010358989.9A CN202010358989A CN111524917B CN 111524917 B CN111524917 B CN 111524917B CN 202010358989 A CN202010358989 A CN 202010358989A CN 111524917 B CN111524917 B CN 1115249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light
layer
display pane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89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24917A (zh
Inventor
江淼
陈黎暄
张鑫
温雷
查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898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1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0538 priority patent/WO2021217737A1/zh
Priority to US17/051,273 priority patent/US11899890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524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24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43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or surface barri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2Light pens for emitting or receiving ligh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6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for light p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interrupting or reflecting a light beam, e.g. optical touch-scre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46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和显示面板;光束发射器发射用于标记显示面板上的输入位置的第一光束,并对第一光束标记的输入位置进行操作;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体以及光控层,光控层包括感光器件、控制模块和读取模块;感光器件根据感测结果输出感光信号,控制模块用于输出控制所述感光器件启闭的控制信号,读取模块用于读取感光器件输出的感应信号,并根据感应信号确定第一光束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射位置,读取模块还用于对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需要对显示面板进行远距离操作时,利用光束发射器即可对显示面板进行操作,同时移动光束发射器即可快速实现输入位置的转换,远距离操作显示面板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面板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用户将显示面板作为电视显示装置远距离使用时,对显示面板进行操作多是采用直接触碰或采用遥控器超控等方式。
采用直接触碰操作时,用户需要先走到显示面板前才能进行直接触碰操作,很不方便,而通过遥控器对显示面板进行远距离操控主要靠遥控器的按键实现,在较为复杂的界面进行选择时往往需要通过遥控器进行多次操作才能将光标移到相应的图标处,操作同样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当用户将显示面板作为电视显示装置远距离使用时,操作很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和显示面板;
所述光束发射器发射用于标记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输入位置的第一光束,并对所述第一光束标记的输入位置进行操作;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出光侧上的光控层,所述光控层包括用于感测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所述第一光束的感光器件,所述感光器件根据所述感测结果输出感光信号;
其中,所述光控层还包括控制模块和读取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感光器件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控制所述感光器件启闭的控制信号;所述读取模块与所述感光器件电连接以用于读取所述感光器件输出的感应信号,所述读取模块根据所述感应信号确定所述第一光束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射位置,所述读取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控层包括:
第一栅极;
覆盖所述第一栅极的栅极绝缘层;
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一半导体层;
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电连接的第一源漏极;
覆盖所述第一源漏极和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第一钝化层;
其中,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所述第一栅极、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以及所述第一源漏极,所述读取模块与所述第一源漏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控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上的衬底基板,所述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控层还包括与所述感光器件电连接的开关器件,所述开关器件包括:
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且相间隔,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栅极电连接;
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同层设置且相间隔;
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源漏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源漏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钝化层上还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在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出光侧上的触控器件,所述触控器件包括相间隔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之间形成一触控电容;所述感光器件的光敏性小于第一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钝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层,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所述平坦层上还设置有覆盖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第二钝化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表面上,所述显示屏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第二钝化层,所述光控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钝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或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光器件复用为触控器件,所述感光器件的光敏性大于第二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束发射器包括:
主体;
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束;
投影按钮和操作按钮,所述投影按钮和所述操作按钮均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投影按钮、所述操作按钮以及所述发光组件连接,用于按压所述投影按钮时控制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第一光束以及按压所述操作按钮时控制所述读取模块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束发射器还发射用于确认所述输入位置的第二光束,所述感光器件感测第一光束时输出第一感应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所述感光器件感测第二光束时输出第二感应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所述读取模块比较所述第一感应信号和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或所述读取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第一光斑和所述第二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第二光斑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光斑和第二光斑均覆盖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器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正投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束发射器与所述显示面板通信连接,按压所述操作按钮时所述光束发射器发送控制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所述读取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本发明申请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显示面板中同时集成光控功能和触控功能,使得显示面板既具有光控功能,又具有触控功能。同时配合光束发射器使用,使得需要对显示面板进行远距离操作时,展示人员通过手持光束发射器,利用光束发射器即可对显示面板进行操作,同时移动光束发射器即可快速实现输入位置的转换,对显示面板进行远距离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光束发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斑在显示面板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11为实施例二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至图16为实施例三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至图21为实施例四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面板;11、显示屏体;111、阵列基板;111a、第一基板;111b、阵列层;112、彩膜基板;112a、第二基板;112b、彩膜层;113、液晶层;114、框胶层;12、光控层;121、控制模块;122、读取模块;123、第一信号线;124、第二信号线;125、感光器件;125a、第一栅极;125b、第一半导体层;125c、第一源漏极;126、开关器件;126a、第二栅极;126b、第二半导体层;126c、第二源漏极;127、栅极绝缘层;128、第一钝化层;129、衬底基板;13、触控器件;131、发射电极;132、接收电极;14、第一光学胶层;15、第二光学胶层;16、封装层;17、平坦层;18、第二钝化层;20、光束发射器;21、主体;22、光源;23、电源;24、光学组件;25、投影按钮;26、操作按钮;27、控制组件;30、第一光斑;40、扩散透镜;50、遮光层;60、导电金属层;70、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针对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当用户将显示面板作为电视显示装置远距离使用时,操作很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施例一:
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20和显示面板10。
具体的,所述光束发射器20发射用于标记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输入位置的第一光束,并对所述第一光束标记的输入位置进行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束为定位光束,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10上需要光控操控的点进行定位,即用于标记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输入位置,所述第一光束为可见光,以便于人眼看见所述第一光束投射在显示面板10上的位置。
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屏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11的出光侧上的光控层12,所述光控层12包括用于感测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所述第一光束的感光器件125,所述感光器件125根据所述感测结果输出感光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感光器件125可以为多种类型的感光器件125,例如光敏二极管、感光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光导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感光器件125分布于所述显示屏体11的显示区处,所述显示屏体11具有边框区域且边框区域可用于显示时,所述感光器件125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11的边框区域。
具体的,所述光控层12还包括控制模块121和读取模块122,所述控制模块121与所述感光器件125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控制所述感光器件125启闭的控制信号;所述读取模块122与所述感光器件125电连接以用于读取所述感光器件125输出的感应信号,所述读取模块122根据所述感应信号确定所述第一光束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投射位置,所述读取模块122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对显示面板10进行远距离操作时,例如在会议室内通过显示面板10进行展示时,展示人员通过手持光束发射器20,利用光束发射器20投射到显示面板10上的第一光束确定需要操作的位置后,通过光束发射器20对第一光束标记的输入位置进行操作,并通过读取模块122对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确定操作、手写操作、拖动光斑的操作等,即可实现对显示面板10的远距离的操作,同时通过移动光束发射器20即可快速实现输入位置的转换,对显示面板10进行远距离操作方便快捷。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光器件125可以阵列分布,所述光控层12还包括沿横向设置的第一信号线123和沿纵向设置的第二信号线124,多条第一信号线123沿纵向间隔排布,多条第二信号线124沿横向间隔排布,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123与一行感光器件125对应并电连接,一条所述第二信号线124与一列感光器件125对应并电连接,所有所述第一信号线123与所述控制模块121电连接,以用于传输所述控制信号给所述感光器件125,所有所述第二信号线124与所述读取模块122电连接,以用于读取所述感光器件125输出的感应信号。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光束发射器20包括主体2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21上的发光组件、投影按钮25、操作按钮26和控制组件27。
具体的,所述发光组件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光源22、与光源22连接的电源23以及设置于所述光源22的发光侧的光学组件24,光源22发出的光束经过光学组件24调整后投射至显示面板10上。
具体的,所述控制组件27与所述投影按钮25、所述操作按钮26以及所述发光组件连接,用于按压所述投影按钮25时控制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第一光束以及按压所述操作按钮26时控制所述读取模块122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对显示面板10进行操作时,按压投影按钮25,光束发射器20中的发光组件发出第一光束,第一光束投射到显示面板10上需要操作的位置后,按压操作按钮26,读取模块122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通过按压投影按钮25和操作按钮26,从而使得光束发射器20实现类似于鼠标的功能,且不需要如鼠标一样的操作平面支持,操作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操作,可以设置为按压投影按钮25后,光源22保持打开,即光源22保持发射光束,再次按压投影按钮25后,光源22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体21具有一容纳腔,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控制组件27可以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投影按钮25的部分以及所述操作按钮26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与所述控制组件27连接。所述投影按钮25和所述操作按钮26可以位于所述主体21的同一侧,所述投影按钮25和所述操作按钮26也可以分别位于所述主体21的两侧。
具体的,可以通过对光束发射器20采用特定的操作方式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将光束发射器20顺时针或/和逆时针旋转以进行手写、关闭显示面板10、打开设定文件或大范围选取等操作;按住操作按钮26后并将光束发射器20顺时针或/和逆时针旋转以进行手写、关闭显示面板10、打开设定文件或大范围选取等操作;按住操作按钮26后滑动光束发射器20以进行手写、关闭显示面板10、打开设定文件或大范围选取等操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束发射器20还发射用于确认所述输入位置的第二光束,按压所述操作按钮26时所述光束发射器20所述第二光束;所述感光器件125感测第一光束时输出第一感应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122,所述感光器件125感测第二光束时输出第二感应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122,所述读取模块122比较所述第一感应信号和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或所述读取模块122直接根据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光束为触发光束,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执行光控操作,所述第二光束可以为可见光,也可以为不可见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可以为激光或通过对散射光进行集束形成的光束。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可以为红色光束,以便于人眼观看光束投射在显示面板10上的位置,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还可以为白色、黄色或其他颜色的光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相异,从而使得第一光束投射在显示面板10上时,显示面板10上不会产生光控操作,而第二光束投射在显示面板10上后,显示面板10执行相应的光控操作;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不同之处在于强度、波长、光束横截面尺寸以及频率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束发射器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通信连接,按压所述操作按钮26时所述光束发射器20发送控制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122,所述读取模块122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光束发射器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可以通过蓝牙、红外或无线网等无线方向实现通信连接,所述光束发射器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还可以通过数据传送线等有线方式实现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光束发射器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通信连接时,所述光束发射器20还包括陀螺仪,光束发射器20快速移动的过程中利用陀螺仪的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信息对所述第一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位置坐标进行修正,使得操作更加精确,降低延时控制。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第一光斑3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光斑30覆盖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器件125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表面的正投影。
其中,所述光束发射器20还发射第二光束时,所述第二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第二光斑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处时,所述第二光斑覆盖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器件125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表面的正投影。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感光器件125的密度进行设计,使得感光器件125的密度与第一光斑30和第二光斑的大小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光斑30和第二光斑位于显示面板10的任意位置处时均可以覆盖至少一个感光器件125,从而可以通过光束发射器20对显示面板10的任意位置进行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斑30和所述第二光斑的整体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梯形等;所述第一光斑30和所述第二光斑的形状为圆形时,所述第一光斑30和所述第二光斑的直径大于5毫米。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光斑30和第二光斑位于显示面板10的任意位置处均覆盖多个感光器件125时,所述读取模块122可以对读取的多个所述感光器件125输出的感应信号进行筛选,以确定位于所述第一光斑30的中心区域处的感光器件125的位置,并对显示面板10上与第一光斑30的中心区域处对应的位置执行操作,以防止发生误操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束发射器20的出光侧上设置有扩散透镜40,所述扩散透镜40用于增加光束发射器20的出射光的散射角θ。
需要说明的是,以所述光束发射器20发出高斯激光为例,通过扩散透镜40增加高斯激光的散射角θ,这样可以在合适的距离上形成直径较大的光斑,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所需要的激光密度,同时不会大幅增加光束发射器20发出的光束的直径。
如图4所示,所述光控层12包括第一栅极125a、覆盖所述第一栅极125a的栅极绝缘层127、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127上的第一半导体层125b、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电连接的第一源漏极125c以及覆盖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和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的第一钝化层128。
其中,所述感光器件125包括所述第一栅极125a、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以及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所述读取模块122与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由光敏半导体材料制成,光束发射器20发射的光束照射在感光器件125上时,第一半导体层125b的电阻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被所述读取模块122读取的感应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可以由氢化非晶硅形成。
具体的,所述光控层12还包括与所述感光器件125电连接的开关器件126,所述开关器件126包括第二栅极126a、第二半导体层126b以及第二源漏极126c。
其中,所述第二栅极126a与所述第一栅极125a同层设置且相间隔,所述控制模块121与所述第二栅极126a电连接;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同层设置且相间隔;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与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同层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电连接,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与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电连接,以控制所述感光器件125的启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模块121向所述第二栅极126a输入控制信号以控制开关器件126的启闭,从而控制所述感光器件125的启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栅极125a与所述第二栅极126a可以使用同样的材料且通过同一道工序形成;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可以使用同样的材料且通过同一道工序形成;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与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可以使用同样的材料且通过同一道工序形成,从而减少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还设置有遮光层50,所述遮光层50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上的正投影,以避免光束发射器20发出的光束影响开关器件126的正常使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还设置有导电金属层60,所述导电金属层60通过过孔与第一源漏极125c触接,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可以通过所述导电金属层60与所述读取模块122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控层12远离所述显示屏体11的一侧的封装层16,所述封装层16可以为封装盖板或薄膜封装层16,所述封装盖板可以为塑料盖板或玻璃盖板,所述薄膜封装层16可以由有机层和无机层交替层叠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封装层16为封装盖板时,所述封装层16通过第一光学胶层14安装固定于所述光控层12的上方。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栅极125a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11的表面上,即将所述光控层12直接集成于所述显示屏体11上,以降低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光控层1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11上的衬底基板129,所述第一栅极125a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29远离所述显示屏体11的一侧上,即将所述光控层12以外挂式的方式贴合于所述显示屏体11上,可以分别制造所述显示屏体11和所述光控层12后,再将所述光控层12安装于显示屏体11上,以便于显示面板10的生产。
其中,所述光控层12通过外挂式的方式贴合于所述显示屏体11上时,所述显示所述光控层12通过第二光学胶层15安装固定于所述显示屏体11上。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层16为封装盖板时,所述第一光学胶层14设置于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且覆盖所述遮光层50,所述封装层16通过第一光学胶层14安装固定于所述光控层12上。
具体的,所述显示屏体11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体、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体、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体或激光显示屏体等。
如图5所示,以所述显示屏体11为LCD屏体为例,所述显示屏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12和阵列基板111,彩膜基板112和阵列基板111之间设置有框胶层114,所述框胶层114与彩膜基板112和阵列基板111之间形成一腔体,所述腔体中设置有液晶层113。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阵列基板111包括第一基板111a和设置于第一基板111a靠近所述彩膜基板112的一侧上的阵列层111b,所述彩膜基板112包括第二基板112a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112a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11的一侧上的彩膜层112b。
其中,所述光控层12可以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112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11的一侧上,所述光控层12与所述彩膜基板112之间还可以设置偏光片等光学膜片。
实施例二:
一种显示装置,如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11的出光侧上的触控器件13,所述触控器件13包括相间隔的发射电极131和接收电极132,所述发射电极131与所述接收电极132之间形成一触控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发射电极131和接收电极132之间形成触控电容,触控电容为互电容。手指触控到显示面板10上时,触控电容产生变化,触控器件13发送触控信号给所述显示面板10的驱动模块,驱动模块根据触控信号确定触控位置并对触控位置进行相应操作,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同时具备光控功能和触控功能。将显示面板10作为手机或平板等设备使用时,可以通过触控功能实现对显示面板10方便快捷的操作;而将显示面板10作为电视等设备使用时,可以通过光控功能实现堆显示面板10方便快捷的操作。
具体的,所述发射电极131与所述第一栅极125a同层设置,所述接收电极132与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同层设置,从而将触控器件13整合于光控层12中,使得显示面板10同时具备光控能力和触控能力的前提下,防止增加显示面板10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射电极131可以与所述第一栅极125a采用同样的材料且通过同一道工序形成,所述接收电极132可以与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采用同样的材料且通过同一道工序形成,以减少生产工序,节约成本。
具体的,多个所述发射电极131间隔分布于同一层上,多个所述发射电极131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离散分布;多个所述接收电极132可以一体成型以形成网格状结构,多个所述接收电极132还可以相间隔且通过连接线70电性连接以形成网格状结构,以使得在显示面板10的任意位置处均具有触控功能。
具体的,所述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小于第一预设值。
需要说明的是,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越大,对光照的感应越敏感,普通的小型光束发射器20发射的光束的强度约为2000勒克斯,而室内灯光以及环境光的强度约400勒克斯,通过对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进行设计,降低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从而防止对显示面板10进行触控操作时引起光控器件产生感应导致误操作产生,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得感光器件125不会对室内灯光和环境光等弱光产生感应,同时感光器件125对光束发射器20发射的强光产生感应即可。
如图7至图11所示,图7至图11为实施例二中显示面板10的一种制备流程示意图。
如图7所示,在衬底基板129上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对第一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间隔的发射电极131、第一栅极125a和第二栅极126a。
如图8所示,形成覆盖所述发射电极131、第一栅极125a和第二栅极126a的栅极绝缘层127,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上形成半导体层,并对半导体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后,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上形成第二金属层,使用半色调掩膜板对所述第二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接收电极132、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连接的第一源漏极125c以及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连接的第二源漏极126c。
如图9所示,形成覆盖所述接收电极132、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以及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的第一钝化层128,在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对应的区域形成遮光层50,在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形成延伸至第二源漏极126c的表面的过孔后,在第一钝化层128上形成填充过孔的导电金属层60。
如图10所示,形成覆盖所述遮光层50和所述导电金属层60的第一光学胶层14,并在第一光学胶层14上贴合封装盖板,以形成集成了触控功能和光控功能的外挂式功能层。
如图11所示,在所述显示屏体11的表面涂布第二光学胶层15,将所述外挂式功能层通过第二光学胶层15贴合固定于显示屏体11上。
实施例三:
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2所示,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发射电极131与所述接收电极132同层设置,所述第一钝化层128远离所述显示屏体11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层17,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7上,所述平坦层17上还设置有覆盖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的第二钝化层18。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触控器件13集成于光控层12的上方,可以防止触控器件13与光控器件的排布相互干扰导致显示面板10不良,也便于提高显示面板10的触控灵敏性,同时将发射电极131与所述接收电极132同层设置,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手指触碰显示面板10时,显示面板10上对应区域处的接收电极132与发射电极131之间的电场产生变化,控器件发送触控信号给所述显示面板10的驱动模块,驱动模块根据触控信号确定触控位置并对触控位置进行相应操作。
具体的,多个所述接收电极132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并且相邻两个所述接收电极132之间通过一位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的连接线70电连接,以形成网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连接线70电性连接所有接收电极132,以形成一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显示面板10上任意位置处均具有触控功能的目的,同时连接线70与接收电极132位于不同膜层,从而避免连接线70与发射电极131之间发生短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平坦层17设置于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且覆盖所述遮光层50和所述导电金属层60;所述第一光学胶层14设置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且覆盖所述连接线70。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仅示意了触控器件13设置于所述光控层12的上方的情况,实际实施中,发射电极131与接收电极132也可以与第一栅极125a或第一源漏极125c同层设置,发射电极131与接收电极132还可以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129上。
如图13至图16所示,图13至图16为实施例三中显示面板10的一种制备流程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在衬底基板129上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对第一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间隔的第一栅极125a和第二栅极126a;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栅极125a和所述第二栅极126a的栅极绝缘层127;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上形成半导体层,并对半导体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相间隔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上形成第二金属层,对所述第二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一源漏极125c和第二源漏极126c;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以及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的第一钝化层128;在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对应的区域形成遮光层50;在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形成延伸至第二源漏极126c的表面的过孔后,在第一钝化层128上形成覆盖过孔的导电金属层60。
如图14所示,形成覆盖所述遮光层50和所述导电金属层60的平坦层17,在所述平坦层17上形成相间隔的发射电极131和接收电极132。
如图15所述,形成覆盖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的第二钝化层18;在第二钝化层18上形成连接延伸至接收电极132的表面的连接孔;在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填充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接收电极132的连接线70;形成覆盖连接线70的第一光学胶层14后,将封装盖板贴合于第一光学胶层14上,以形成集成了触控功能和光控功能的外挂式功能层。
如图16所示,在所述显示屏体11的表面形成第二光学胶层15,将所述外挂式功能层通过第二光学胶层15贴合固定于显示屏体11上。
实施例四:
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7所示,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发射电极131与所述接收电极132同层设置,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11的表面上,所述显示屏体11的表面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的第二钝化层18,所述光控层12设置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远离所述显示屏体1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触控器件13以外嵌式的方式直接集成于显示屏体11上,所述光控层12设置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远离所述显示屏体11的一侧,可以防止触控器件13与光控器件的排布相互干扰导致显示面板10不良,也便于提高显示面板10的光控灵敏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控层12通过第二光学胶层15贴合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所述第二光学胶层15设置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且覆盖所述连接线70。
具体的,多个所述接收电极132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并且相邻两个所述接收电极132之间通过一位于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的连接线70电连接,以形成网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连接线70电性连接所有接收电极132,以形成一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显示面板10上任意位置处均具有触控功能的目的,同时连接线70与接收电极132位于不同膜层,从而避免连接线70与发射电极131之间发生短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胶层14设置于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且覆盖所述遮光层50和导电金属层60。
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仅示意了所述光控层12设置于所述触控器件13的上方的情况,实际实施中,所述第一栅极125a和所述第二栅极126a也可以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29上。
如图18至图21所示,图18至图21为实施例四中显示面板10的一种制备流程示意图。
如图18所示,在衬底基板129上形成相间隔的第一栅极125a和第二栅极126a;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栅极125a和所述第二栅极126a的栅极绝缘层127;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上形成相间隔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27、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上形成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和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层125b、所述第一源漏极125c、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以及所述第二源漏极126c的第一钝化层128;在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126b对应的区域形成遮光层50;在所述第一钝化层128上形成延伸至第二源漏极126c的表面的过孔后,在第一钝化层128上形成覆盖过孔的导电金属层60;形成覆盖遮光层50和导电金属层60的第一光学胶层14后,将封装盖板贴合于第一光学胶层14上,以形成所述光控层12。
如图19所示,在所述显示屏体11上形成相间隔的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形成覆盖所述发射电极131和所述接收电极132的第二钝化层18;在第二钝化层18上形成连接延伸至接收电极132的表面的连接孔;在所述第二钝化层18上填充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接收电极132的连接线70。
如图20,形成覆盖所述连接线70的第二光学胶层15。
如图21,将所述光控层12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二光学胶层15,以将光控层12和触控器件13固定于显示屏体11上。
实施例五:
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2所示,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感光器件125复用为触控器件13。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远距离操作显示面板10时,通过光束发射器20发射的第一光束投射至显示面板10时,此时感光器件125根据所述感测结果输出感光信号给读取模块122,读取模块122根据感应信号确定第一光束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投射位置后,配合光束发射器20的操作,读取模块122对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以实现光控功能。需要近距离以触控方式操作显示面板10时,手指触碰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上触控位置处的感光器件125接收到的光强发生变化,感光器件125发送触控信号给显示面板10的驱动模块,驱动模块根据触控信号确定触控位置并对触控位置进行相应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感光器件125复用为触控器件13,保证显示面板10既具有光控功能,又具有触控功能的前提下,无需增加膜层和器件,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
具体的,所述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大于第二预设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越大,对光照的感应越敏感,通过对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进行设计,增强感光器件125的光敏性,从而使得手指触碰显示面板10时的光强变化即可引起感光器件125的感应,同时也可以降低光束发射器20发射的光束的强度需求。第而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保证手指触碰显示面板10时的光强变化即可引起感光器件125的感应。
需要说明的是,当环境光和室内灯光过弱时,可以通过补充背光的形式检测反射光光强的变化,完成触控功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显示面板10中同时集成光控功能和触控功能,使得显示面板10既具有光控功能,又具有触控功能。同时配合光束发射器20使用,使得需要对显示面板10进行远距离操作时,展示人员通过手持光束发射器20,利用光束发射器20即可对显示面板10进行操作,同时移动光束发射器20即可快速实现输入位置的转换,对显示面板10进行远距离操作方便快捷。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和显示面板;
所述光束发射器发射用于标记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输入位置的第一光束,并对所述第一光束标记的输入位置进行操作;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出光侧上的光控层,所述光控层包括用于感测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所述第一光束的感光器件,所述感光器件根据所述感测结果输出感光信号;
其中,所述光控层还包括控制模块和读取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感光器件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控制所述感光器件启闭的控制信号;所述读取模块与所述感光器件电连接以用于读取所述感光器件输出的感应信号,所述读取模块根据所述感应信号确定所述第一光束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射位置,所述读取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层包括:
第一栅极;
覆盖所述第一栅极的栅极绝缘层;
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第一半导体层;
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电连接的第一源漏极;
覆盖所述第一源漏极和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第一钝化层;
其中,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所述第一栅极、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以及所述第一源漏极,所述读取模块与所述第一源漏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上的衬底基板,所述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层还包括与所述感光器件电连接的开关器件,所述开关器件包括:
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且相间隔,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栅极电连接;
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同层设置且相间隔;
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源漏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源漏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钝化层上还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在所述栅极绝缘层上的正投影。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出光侧上的触控器件,所述触控器件包括相间隔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之间形成一触控电容;所述感光器件的光敏性小于第一预设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接收电极同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钝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层,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设置于所述平坦层上,所述平坦层上还设置有覆盖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第二钝化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表面上,所述显示屏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的第二钝化层,所述光控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钝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一栅极同层设置,或所述发射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同层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器件复用为触控器件,所述感光器件的光敏性大于第二预设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发射器包括:
主体;
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束;
投影按钮和操作按钮,所述投影按钮和所述操作按钮均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投影按钮、所述操作按钮以及所述发光组件连接,用于按压所述投影按钮时控制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第一光束以及按压所述操作按钮时控制所述读取模块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发射器还发射用于确认所述输入位置的第二光束,所述感光器件感测第一光束时输出第一感应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所述感光器件感测第二光束时输出第二感应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所述读取模块比较所述第一感应信号和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第二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或所述读取模块根据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第一光斑和所述第二光束投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第二光斑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光斑和第二光斑均覆盖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器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正投影。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发射器与所述显示面板通信连接,按压所述操作按钮时所述光束发射器发送控制信号给所述读取模块,所述读取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一光束的投射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CN202010358989.9A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5249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8989.9A CN111524917B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显示装置
PCT/CN2020/090538 WO2021217737A1 (zh) 2020-04-29 2020-05-15 一种显示装置
US17/051,273 US11899890B2 (en) 2020-04-29 2020-05-15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8989.9A CN111524917B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4917A CN111524917A (zh) 2020-08-11
CN111524917B true CN111524917B (zh) 2021-10-08

Family

ID=71905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8989.9A Active CN111524917B (zh) 2020-04-29 2020-04-29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9890B2 (zh)
CN (1) CN111524917B (zh)
WO (1) WO20212177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6380A (zh) * 2020-04-29 2020-08-2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束发射器及显示装置
CN112114700A (zh) * 2020-09-03 2020-12-2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2034645A (zh) 2020-09-03 2020-12-0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30797A (zh) * 2020-10-13 2021-01-1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259581B (zh) 2020-10-15 2022-1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组件、显示屏以及控制装置
CN112214137B (zh) * 2020-10-16 2023-05-3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06304B (zh) * 2020-10-16 2022-04-2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15797B (zh) * 2020-11-10 2023-05-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415798B (zh) * 2020-11-10 2023-04-0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650416B (zh) * 2021-01-06 2022-09-2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控触控集成电路及显示器
CN112987357A (zh) * 2021-02-04 2021-06-1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57134A (zh) * 2021-04-14 2021-07-2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42851A (zh) * 2022-01-28 2022-05-06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显示设备及激光设备
CN114779957A (zh) * 2022-04-14 2022-07-22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束发射器及光触控显示系统
CN114967832A (zh) * 2022-05-23 2022-08-30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通过感光元件阵列输出控制信号的操纵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9111A (zh) * 2007-08-01 2009-0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
CN102999227A (zh) * 2011-09-08 2013-03-27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感测方法
US8810736B1 (en) * 2011-07-24 2014-08-19 Nongqiang Fan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puter using display scre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11418B1 (ko) * 2010-05-06 2016-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782585B1 (ko) * 2011-08-03 2017-09-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감지 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20170277356A1 (en) * 2013-07-15 2017-09-28 Incha Hsieh Display
JP6918560B2 (ja) * 2016-04-28 2021-08-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情報処理装置
US20180210561A1 (en) * 2017-01-24 2018-07-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Input unit, input method, input system, and input support system
CN113287370A (zh) * 2019-01-18 2021-08-2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系统、显示装置、发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9111A (zh) * 2007-08-01 2009-0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
US8810736B1 (en) * 2011-07-24 2014-08-19 Nongqiang Fan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mputer using display screen
CN102999227A (zh) * 2011-09-08 2013-03-27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感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38472A1 (en) 2023-05-04
CN111524917A (zh) 2020-08-11
US11899890B2 (en) 2024-02-13
WO2021217737A1 (zh) 202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491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7368822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8415188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指纹解锁方法
US10121831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displays with openings
WO2018099176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指纹识别装置和显示装置
WO201913700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8028303A1 (zh)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JP2020511681A (ja) 表示画面、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CN11097048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0630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5654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236774B (zh) 纹路识别装置以及纹路识别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9752873B (zh) 显示屏及终端
US11569290B2 (en) Sens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4201807A1 (zh) 光触屏及其制作方法
WO2020211619A1 (zh) 显示装置及其纹路识别方法
CN114740994A (zh) 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CN106774653B (zh) 一种终端
CN11085063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84319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JP2014525100A (ja) 表示システム
CN112415797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130698B (zh) 光探测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351539A1 (en) Textur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07839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remote control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