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4905A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4905A
CN111524905A CN202010336733.8A CN202010336733A CN111524905A CN 111524905 A CN111524905 A CN 111524905A CN 202010336733 A CN202010336733 A CN 202010336733A CN 111524905 A CN111524905 A CN 111524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layer
wedge
substrat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67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林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367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05A/zh
Priority to US16/771,349 priority patent/US11539009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9359 priority patent/WO202121770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4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1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62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 H01L27/1266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the substrate on which the devices are formed not being the final device substrate, e.g. using a temporary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和显示器件层,衬底基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和第二衬底,半互穿网络结构层由第一衬底的材料在部分固化状态下与涂布在第一衬底材料表面的未固化的第二衬底的材料相互渗透并经固化后形成,以此利用半互穿网络结构层提高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黏结强度,降低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的之间的界面惰性以及两层衬底之间分离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剥离工艺中玻璃基板与第一衬底分离的良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通常是将柔性材料涂布在刚性玻璃基板上形成柔性衬底,然后在柔性衬底上制备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件层和封装层等膜层,最后通过剥离工艺将玻璃基板与柔性衬底分离。
目前常用的柔性衬底有单层柔性衬底和双层柔性衬底。对于单层柔性衬底结构的显示面板,在将玻璃基板与柔性衬底剥离过程中,由于玻璃基板表面或者玻璃基板与柔性衬底交界面处颗粒的存在,使得柔性衬底受到损坏,导致显示面板破片严重,降低剥离工艺的良率。对于双层柔性衬底结构的显示面板,虽然可以利用下层柔性衬底来保护上层柔性衬底免受损坏,但是由于上下层柔性衬底之间存在界面惰性,使得上下两层柔性衬底之间的附着力在显示面板反复的高低温支持工艺中有降低的风险,导致上层柔性衬底与下层柔性衬底发生分离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制程稳定性以及后续剥离工艺的良率。
综上所述,现有显示面板存在由于上下两层柔性衬底之间存在的界面惰性导致上层柔性衬底与下层柔性衬底发生分离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制程稳定性以及后续剥离工艺的良率的问题。故,有必要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来改善这一缺陷。
发明内容
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用于解决现有显示面板存在的由于上下两层柔性衬底之间存在的界面惰性导致上层柔性衬底与下层柔性衬底发生分离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制程稳定性以及后续剥离工艺的良率的问题。
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以及
显示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衬底基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和第二衬底,所述半互穿网络结构层由所述第一衬底的材料在部分固化状态下与涂布在所述第一衬底材料表面的未固化的所述第二衬底的材料相互渗透并经固化后形成。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所述楔形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端嵌入至所述第二衬底内。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楔形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者倒置梯形。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多个所述楔形结构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高度的楔形结构,并且高度相同的所述楔形结构之间间隔设有不同高度的所述楔形结构。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楔形结构为氮化硅或氧化硅材料形成的单层结构,或者为氮化硅和氧化硅材料形成的叠层结构。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的材料均包括黄色聚酰亚胺。
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终端主体上。
本揭示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玻璃基板,在所述玻璃基板表面涂布一层第一衬底材料;
加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以去除所述第一衬底材料中的溶剂,并再次加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以使所述第一衬底材料部分固化;
在呈部分固化状态的所述第一衬底材表面涂布第二衬底材材料,所述第一衬底材料靠近所述第二衬底材料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之间相互渗透并发生交换;以及
加热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以去除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中的溶剂,并再次加热直至所述第一衬底材料和所述第二衬底材料完全固化,形成第一衬底、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和第二衬底。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涂布所述第二衬底材料前,在呈部分固化状态的所述第一衬底材料表面沉积无机材料,并对所述无机材料进行黄光以及刻蚀工艺,形成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
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衬底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上依次形成阻隔层、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显示器件层以及封装层;以及
将所述玻璃基板与所述第一衬底剥离。
本揭示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揭示实施例通过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并且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设置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以此提高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黏结强度,降低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的之间的界面惰性以及两层衬底之间分离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剥离工艺的玻璃基板与第一衬底分离的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揭示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揭示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揭示实施例图1中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沿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揭示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揭示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揭示,而非用以限制本揭示。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揭示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揭示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下面结合图1至图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揭示实施例图1中显示面板1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0、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上的阻隔层11、设置于所述阻隔层1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2、设置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2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上的显示器件层13以及覆盖显示器件层13的封装层14。
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为顶发光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2内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以及多条扫描线以及数据信号线,显示器件层13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以及阴极,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也可以为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显示面板,其结构与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显示器件层13应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器件。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也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他多种柔性透明显示装置,对于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器件层13则应为阵列排布的子像素电极,显示面板1还应包括彩膜基板以及液晶层,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衬底基板10结构也同样适用,此处不做限制。
如图2所示,衬底基板10为双层衬底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101和第二衬底102以及形成与所述第一衬底101和第二衬底102之间的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第一衬底101的材料在部分固化状态下与涂布在第一衬底101表面的未固化的第二衬底102的材料相互渗透并发生交换,再经过完全固化后形成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中的半互穿网络结构可增大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并降低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界面惰性,从而降低显示面板1在后续工艺制程或者在弯折过程中的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发生分离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双层衬底结构的衬底基板10还可以提高剥离工艺中衬底基板10与玻璃基板分离的良率。
在本揭示实施例中,第一衬底101和第二衬底102的材料均为黄色聚酰亚胺,黄色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能,其膨胀系数较小、热分解温度较高,将其作为第一衬底101和第二衬底102的材料,可提高需要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的制程以及显示面板后续制程的稳定性。
在本揭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101的厚度为8μm,第二衬底102的厚度为5μm,以此在保证第一衬底101的保护作用的同时,兼顾第一衬底101和第二衬底102良好的柔性特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101的厚度也可以为15μm,第二衬底102的厚度为7μm,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保护作用以及柔性特性。当然,第一衬底101的厚度的应介于8~20μm之间,第二衬底102的厚度应介于5~8μm之间,具体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制。
本揭示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和图3所示,图3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沿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本揭示实施例中,第一衬底101靠近第二衬底102的一侧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15,所述楔形结构105远离第一衬底101的一端穿透所述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并嵌入至所述第二衬底102内,以此在形成有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楔形结构15提高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并降低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界面惰性,以此进一步降低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发生分离甚至脱落的风险。
在本揭示实施例中,所述楔形结构15沿A-A方向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以此增大楔形结构15与第二衬底102以及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与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以及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降低第一彻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界面惰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楔形结构15沿A-A方向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倒置梯形、矩形或者其他任意多边形结构,均可以实现与上述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的,所述楔形结构15可以为氮化硅或者氧化硅材料所形成的单层结构,或者也可以为氮化硅和氧化硅材料叠加所形成的叠层结构。当然所述楔形结构15的材料不仅限于氮化硅和氧化硅,同样也可以为其他无机材料,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的,多个所述楔形结构15的高度均一致,以此降低形成楔形结构15的黄光以及刻蚀工艺制程的难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楔形结构15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高度的楔形结构,并且相邻的高度相同的楔形结构之间间隔设有与其高度不同的楔形结构,以此进一步增大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并降低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界面惰性。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楔形结构15由高度不同的主楔形结构151和次楔形结构152组成,其中主楔形结构151的高度大于所述次楔形结构152的高度,并且相邻两个主楔形结构151之间设有一个次楔形结构152,以此使得高度不同的多个楔形结构相互交错并间隔排布于第一衬底101上,同时另一端嵌入至第二衬底102中,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并降低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界面惰性。
进一步的,所述楔形结构15的高度应介于
Figure BDA0002466835080000061
之间,并且所述主楔形结构151的高度比次楔形结构152的高度要高
Figure BDA0002466835080000062
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制。
本揭示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并且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设置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以此提高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黏结强度,降低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的之间的界面惰性以及两层衬底之间分离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剥离工艺的玻璃基板与第一衬底分离的良率。
本揭示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如图4所示,图4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终端3包括终端主体2和显示面板1,所述显示面板1设置于所述终端主体2上。终端主体2与所述显示面板1可结合为一体,所述显示面板1为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终端3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揭示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下面结合图5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图5为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如图5中5a所示提供玻璃基板16,在所述玻璃基板16表面涂布一层第一衬底材料YPA1;
步骤S2:加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以去除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中的溶剂,并再次加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以使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部分固化;
步骤S3:在呈部分固化状态的第一衬底材料YPA1表面涂布第二衬底材料,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靠近所述第二衬底材料的一侧与第二衬底材料之间相互渗透并发生交换;
步骤S4:如图5中5c所示,加热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以去除第二衬底材料中的溶剂,并再次加热第一材料YPA1和第二衬底材料,直至完全固化,形成第一衬底101、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和第二衬底102。
步骤S5:如图5中5d所示,在第二衬底102远离第一衬底101的一侧上依次形成阻隔层11、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2、显示器件层13以及封装层14;以及
步骤S6:如图5中5e所示,通过激光剥离工艺,将玻璃基板16与第一衬底101剥离。
具体地,在步骤S1中,第一衬底材料YPA1为黄色聚酰胺酸溶液,所述黄色聚酰胺酸溶液为共聚型聚酰胺酸溶液,其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通过低温合成。在本揭示实施例中,所述极性非质子溶剂可以为氮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或者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的一种。
在本揭示实施例中,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固含量为10wt%,以此使得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黏度适中,保证第一衬底材料YPA1涂布的便利性以及均匀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固含量应介于8wt%~15wt%之间,从而使得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黏度介于8000cP~15000cP之间,以此保证第一衬底材料YPA1涂布的便利性和均匀性,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制。
具体地,在步骤S2中,第一次加热第一衬底材料YPA1以去除其溶液内溶剂的温度为100℃,第二次加热对第一衬底材料YPA1进行预固化的温度为230℃,以此防止去除溶剂以及预固化的温度过高导致第一衬底材料YPA1去溶剂速度过快,导致第一衬底101内部产生过多的孔洞,不利于后续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次加热进行去溶剂的温度应低于120℃,第二次加热进行预固化的温度低于250℃,保证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预固化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制。
在步骤S2中,呈部分固化状态的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固化程度为60%,以避免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固化程度过高导致第一衬底材料YPA1硬化,从而无法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衬底材料YPA1的固化程度也可以介于50%~70%之间即可满足后续制作工艺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制。此外,在步骤S2中呈部分固化状态的第一衬底材料YPA1中剩余溶剂含量应低于30wt%,从而有利于后续形成所述半互穿网络结构层的过程中第一衬底材料YPA1与第二衬底材料中的材料的分子面的运动,使得部分固化的第一衬底材料YPA1中的酰胺酸与第二衬底材料可以更好地相互穿透并发生交换,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
具体地,在步骤S3中,第二衬底材料为黄色聚酰胺酸溶液,所述黄色聚酰胺酸溶液为共聚型聚酰胺酸溶液,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与第二衬底材料为同一种共聚型聚酰胺酸溶液。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YPA1与第二衬底材料也可以为不同种类的共聚型聚酰胺酸溶液,此处不做限制。
在步骤S4中,第一次加热去除第二衬底材料中溶剂的条件与步骤S2中去溶剂的条件相同,步骤S4中加热第一衬底材料YPA1与第二衬底材料的温度应大于400℃,且第一衬底材料YPA1和第二衬底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应低于10ppm/℃,以此使得第一衬底材料YPA1和第二衬底材料通过热亚胺化固化完全,从而形成第一衬底101、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以及第二衬底102。以此形成的第一衬底101与玻璃基板16之间的黏结强度应大于6N/cm,半互穿网络结构层103分别与第一衬底101和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应大于8N/cm。
在步骤S5中,阻隔层11的成膜温度为280℃,所述阻隔层11主要用于防止水汽和氧气侵入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2内部。在其他实施例中,阻隔层11的成膜温度只要低于300℃即可,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限制。在步骤S5中,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12的制程最高温度应为350℃,以此制程工艺中维持第一衬底101与玻璃基板16之间以及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保持不变。
本揭示实施例所制作形成的显示面板为顶发光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器件层13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以及阴极。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件层13也可以为阵列排布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器件,因此本揭示实施例同样也可以适用于Micro LED显示面板的制作。此外,对于柔性液晶显示面板等其他柔性显示面板,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也同样适用,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揭示实施例中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如图5中5b所示,在进行步骤S3涂布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之前,在呈部分固化状态的第一衬底材料YPA1表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沉积无机材料,并对所述无机材料进行黄光以及刻蚀工艺,形成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15。在进行上述步骤后,再涂布第二衬底材料,以此使得楔形结构15远离的第一衬底101的一端嵌入至第二衬底102内,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黏结强度,并降低第一衬底101与第二衬底102之间的界面惰性。
可选的,多个所述楔形结构15可以为氮化硅或者氧化硅材料所形成的单层结构,或者也可以为氮化硅和氧化硅材料叠加所形成的叠层结构。当然所述无机材料的材料不仅限于氮化硅和氧化硅,同样也可以为其他无机材料,此处不做限制。
本揭示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揭示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通过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并且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设置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以此提高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黏结强度,降低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的之间的界面惰性以及两层衬底之间分离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激光剥离工艺中玻璃基板与第一衬底分离的良率。
综上所述,虽然本揭示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揭示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以及
显示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衬底基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和第二衬底,所述半互穿网络结构层由所述第一衬底的材料在部分固化状态下与涂布在所述第一衬底材料表面的未固化的所述第二衬底的材料相互渗透并经固化后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第二衬底的一侧上设有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所述楔形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端嵌入至所述第二衬底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者倒置梯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楔形结构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高度的楔形结构,并且高度相同的所述楔形结构之间间隔设有不同高度的所述楔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结构为氮化硅或氧化硅材料形成的单层结构,或者为氮化硅和氧化硅材料形成的叠层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的材料均包括黄色聚酰亚胺。
7.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终端主体上。
8.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玻璃基板,在所述玻璃基板表面涂布一层第一衬底材料;
加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以去除所述第一衬底材料中的溶剂,并再次加热所述第一衬底材料,以使所述第一衬底材料部分固化;
在呈部分固化状态的所述第一衬底材表面涂布第二衬底材材料,所述第一衬底材料靠近所述第二衬底材料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之间相互渗透并发生交换;以及
加热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以去除所述第二衬底材料中的溶剂,并再次加热直至所述第一衬底材料和所述第二衬底材料完全固化,形成第一衬底、半互穿网络结构层和第二衬底。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涂布所述第二衬底材料前,在呈部分固化状态的所述第一衬底材料表面沉积无机材料,并对所述无机材料进行黄光以及刻蚀工艺,形成阵列排布的多个楔形结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衬底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上依次形成阻隔层、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显示器件层以及封装层;以及
将所述玻璃基板与所述第一衬底剥离。
CN202010336733.8A 2020-04-26 2020-04-26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Pending CN1115249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6733.8A CN111524905A (zh) 2020-04-26 2020-04-26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US16/771,349 US11539009B2 (en) 2020-04-26 2020-05-09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terminal
PCT/CN2020/089359 WO2021217700A1 (zh) 2020-04-26 2020-05-0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6733.8A CN111524905A (zh) 2020-04-26 2020-04-26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4905A true CN111524905A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6733.8A Pending CN111524905A (zh) 2020-04-26 2020-04-26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24905A (zh)
WO (1) WO202121770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1796A (zh) * 2020-09-03 2020-1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CN112188749A (zh) * 2020-10-02 2021-01-05 西安瑞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fpc板的装置及方法
CN113285046A (zh) * 2021-05-21 2021-08-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衬底基板、衬底基板制造方法与显示面板
CN114677918A (zh) * 2022-03-22 2022-06-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45124A1 (en) * 2016-11-21 2018-05-2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0165076A (zh) * 2019-05-27 2019-08-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CN110611042A (zh) * 2019-08-26 2019-12-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衬底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54136A (zh) * 2019-10-31 2020-02-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67462A (zh) * 2019-10-30 2020-03-0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45124A1 (en) * 2016-11-21 2018-05-2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0165076A (zh) * 2019-05-27 2019-08-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CN110611042A (zh) * 2019-08-26 2019-12-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衬底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67462A (zh) * 2019-10-30 2020-03-0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854136A (zh) * 2019-10-31 2020-02-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1796A (zh) * 2020-09-03 2020-12-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WO2022047895A1 (zh) * 2020-09-03 2022-03-1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US11925099B2 (en) 2020-09-03 2024-03-0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lexible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2188749A (zh) * 2020-10-02 2021-01-05 西安瑞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fpc板的装置及方法
CN112188749B (zh) * 2020-10-02 2024-05-17 西安瑞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fpc板的装置及方法
CN113285046A (zh) * 2021-05-21 2021-08-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衬底基板、衬底基板制造方法与显示面板
CN114677918A (zh) * 2022-03-22 2022-06-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77918B (zh) * 2022-03-22 2023-11-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7700A1 (zh) 202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490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US10833106B2 (en)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DE102012102131B4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lexiblen Bauelements und ein Verfahren zum Abtrennen eines flexiblen Substrates von einem starren Träger
KR101973826B1 (ko) 적층체,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디바이스용 부재가 부착된 유리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TWI765882B (zh) 柔性基板的製造方法
US8864540B2 (en) Fabricating method of gas barrier substra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packaging method thereof
JP2015074783A (ja) 離型層、基板構造、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H07193184A (ja) マルチチップ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マルチチップモジュール
US11069638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transposing a micro-element
WO2021012547A1 (zh) 柔性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765904B (zh) 積層體、電子裝置之製造方法、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WO2022047895A1 (zh) 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CN103517548A (zh) 布线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35917B (zh) 剥离膜、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
CN107111984A (zh) 无基板柔性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300604A (zh) 一种高分辨率Micro-LED微显示器件的高容差铟柱及其制备方法
US1153900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terminal
US20090050352A1 (en) Substrate structures for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thereof
WO2021031322A1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251681A9 (en) Film structur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film structure
WO2019153394A1 (zh) 柔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KR101476746B1 (ko) 내부식성 모기판을 이용한 플렉서블 금속 기판과 전자소자의 제조방법, 플렉서블 전자소자 및 플렉서블 금속 기판
JP2005078064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2022014932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JP7265723B2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無機基板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