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1194B - 作业机用垫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用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11194B
CN111511194B CN201880028997.8A CN201880028997A CN111511194B CN 111511194 B CN111511194 B CN 111511194B CN 201880028997 A CN201880028997 A CN 201880028997A CN 111511194 B CN111511194 B CN 1115111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working machine
hard
covering member
m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89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11194A (zh
Inventor
长谷川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11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1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11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1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00Travelling or camp articles;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14Carrying-straps; Pack-carrying harnes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835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A01D34/9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carrying by the opera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835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A01D34/9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carrying by the operator
    • A01D34/905Vibration dampen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00Travelling or camp articles;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12Shoulder-pa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2200/00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A45F
    • A45F2200/05Holder or carrier for specific articles
    • A45F2200/0575Portable too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作业机用垫(16)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1)。作业机用垫(16)具备:板部(41),其配置于作业机侧;缓冲部(42),其配置在作业者侧,且比板部(41)柔软;以及钩(15),其固定于板部(41),且能够卡止作业机。

Description

作业机用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机用垫。
背景技术
用于以使用者的上半身来支撑割草机等作业机的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作业机用垫,该作业机用垫介于作业机与作业者的大腿部之间(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作业机用垫介于作业机与作业者的大腿部之间,以免作业机械的载荷和振动直接作用于作业者的大腿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98930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的作业机用垫在减轻作业者的负荷这一方面具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机用垫,其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荷。
本发明的作业机用垫,其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其中,
所述作业机用垫具备:
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机侧;
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者侧,且比所述板部柔软;以及
钩,其固定于所述板部,且能够卡止所述作业机,
所述缓冲部具备:
软质缓冲部;以及
硬质缓冲部,其比所述软质缓冲部硬,
所述软质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硬质缓冲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机用垫,其具有位于作业机侧的硬质板部、以及位于作业者侧的软质缓冲部,因此能够用板部承受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并且能够用缓冲部保护大腿部。即,缓冲部减少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同时沿着大腿部的形状而变形,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荷。另外,通过将作业机用垫设为硬质板部、软质缓冲部、以及硬质缓冲部这三层结构,能够确保作业机用垫的耐久性,同时能够实现作为相反特性的振动吸收性能和追随性这两个方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业机用支撑带的穿戴状态的立体图,所述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
图2是表示作业机用支撑带的穿戴状态的主视图,所述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
图3是作业机用支撑带的后视图,所述作业机用支撑带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作业机用支撑带的作业机用垫、前支撑带以及后支撑带的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垫中的缓冲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缓冲部的剖视图。
图7是图4所示的作业机用垫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作业机用支撑带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的作业机用支撑带1具备:背板部2;左肩带3及右肩带4,它们从背板部2的上部向上方延伸并向作业者P的前方回绕;腰带5,其从背板部2的下部向两侧方延伸;左背带6,其将左肩带3的前下部3a与腰带5的左后部5a进行连接;右背带7,其将右肩带4的前下部4a与腰带5的右后部5b进行连接;左侧部带8,其从背板部2的上部向左下方延伸并向作业者P的前方回绕,且与腰带5的左端部5L连结;右侧部带9,其从背板部2的上部向右下方延伸并向作业者P的前方回绕,且与腰带5的右端部5R连结;卡止部件10,其将被连结的腰带5的左端部5L及左侧部带8、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进行卡止;以及作业机用垫16,其借助后支撑带13支撑于腰带5的右后部5b,并且借助前支撑带14支撑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且设置有对作业机(未图示)进行支撑的钩15。背板部2、左肩带3、右肩带4、腰带5、左侧部带8以及右侧部带9具有缓冲材料(未图示)。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背板部2、左肩带3及左背带6、右肩带4及右背带7、左侧部带8、右侧部带9、以及腰带5,能够使作业机的载荷向作业者P的上半身分散。另外,通过在作业机用支撑带1上设置左侧部带8及右侧部带9,并且用卡止部件10将被连结的腰带5的左端部5L及左侧部带8,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进行卡止,能够使作业机的载荷向作业者P的整个腰周围分散,因此能够减小向腰部作用的载荷的不均,且减轻因对作业者的身体作用的局部载荷而引起的疲劳。另外,背板部2、左肩带3、右肩带4、腰带5、左侧部带8以及右侧部带9具有缓冲材料,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作业者P的负荷。
左肩带3及右肩带4与背板部2一体形成,并构成大致Y字状的带主体20。带主体20的下端部20b与腰带5的中央部5c连接。背板部2及腰带5在内部设置有由硬质树脂部件构成的加强部件2a、加强部件5d。根据该结构,能够对背板部2及腰带5赋予适当的弹性及刚性。另外,通过将硬质树脂部件使用于加强部件,与将金属使用于加强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轻量且以低成本化制作作业机用支撑带1。
腰带5的卡止部件10是旁开型单触扣,且由阴部件11以及阳部件12构成。即,卡止部件10构成为如下:将阳部件12向阴部件11插入,由此阳部件12的一对卡止片被卡止于阴部件11的一对卡止凹部,并且通过用手指按压一对卡止片来使其从一对卡止凹部脱离。
另外,该作业机用支撑带1具备将背板部2与腰带5的右后部5b进行连结的加强带23。加强带23在背板部2和右侧部带9的连接部、与背板部2和腰带5的连接部之间连接于背板部2。
腰带5的左端部5L与左侧部带8借助左连结带17而被连结。腰带5的右端部5R与右侧部带9借助右连结带18而被连结。卡止部件10的阴部件11设置于左连结带17,前支撑带14借助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而被连结于右连结带18。卡止部件10的阳部件12借助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而被连结于前支撑带14。
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设置于腰带5的右后部5b,后支撑带13被连结于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这样,前支撑带14借助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而被连结于右连结带18,因此通过对前支撑带14的长度进行调整,能够对作业机用支撑带1的绕腰的长度进行调整。
另外,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及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进行变更,能够将钩15的位置进行自由调整。即,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及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一同加长,能够降低钩15的位置,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及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一同缩短,能够提高钩15的位置。而且,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缩短,且将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加长,能够使钩15向前侧移动,并且,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加长,且将后支撑带13中的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够使钩15向后侧移动。另外,通过将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以及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设为通用性高的梯扣(ladder lock),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在左肩带3及右肩带4的前下部3a、前下部4a分别设置有长度调整机构26、长度调整机构27。左背带6借助长度调整机构26连结于左肩带3的前下部3a,右背带7借助长度调整机构27连结于右肩带4的前下部4a。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左肩带3的长度调整机构26来调整左背带6的长度,并且利用右肩带4的长度调整机构27来调整右背带7的长度,能够使腰带5的位置以符合作业者P的方式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长度调整机构26、长度调整机构27例如是梯扣。
左背带6中,基端部6a缝合于腰带5的左后部5a,且前端部6b侧经由长度调整机构26而从左肩带3的前下部3a延伸。右背带7中,基端部7a被缝合于腰带5的右后部5b,且前端部7b侧经由长度调整机构27而从右肩带4的前下部4a延伸。右背带7、后支撑带13以及加强带23汇集并缝合于腰带5的右后部5b,由此实现缝制作业等的容易化。
供左背带6穿过的左通孔8a设置于左侧部带8,供右背带7穿过的右通孔9a设置于右侧部带9。左通孔8a通过将带部件24的两端部缝合于左侧部带8而形成。右通孔9a通过将右连结带18的一端部18a及中间部18c缝合于右侧部带9而形成。这样,通过将左背带6穿过在左侧部带8上设置的左通孔8a,并且将右背带7穿过在右侧部带9上设置的右通孔9a,能够将左背带6及右背带7向所希望的位置引导,因此作业机用支撑带1的一体性得到提高,并能够适当地使作业机的载荷向作业者P的上半身分散。另外,供右背带7穿过的右侧部带9的右通孔9a由右连结带18的一部分构成,因此能够削减组件件数。
前支撑带14中,第一端部14a被缝合连结于作业机用垫16,第二端部14b侧经由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及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而延伸。在成为自由端的前支撑带14的第二端部14b上设置有夹持件22。这样,在前支撑带14的第二端部14b上设置有夹持件22,因此通过将夹持件22夹到右侧部带9等,能够防止前支撑带14的摆动。
在左背带6及右背带7的前端部6b、前端部7b分别设置有夹持件28。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各夹持件28夹到左背带6及右背带7等,能够防止左背带6及右背带7的摆动。
另外,该作业机用支撑带1在背板部2的上方具备将左肩带3与右肩带4进行连结的环带29。根据该结构,在不使用时,能够利用环带29来将作业机用支撑带1挂起来。
[作业机用垫及其支撑结构]
如图3所示,前支撑带14中,相对于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位于一方侧的第一端部14a被缝合连结于作业机用垫16,相对于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位于另一方侧的第二端部14b连结于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前支撑带14中的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与作业机用垫16之间的距离进行变更,能够调整作业机用垫16的高度。另外,通过变更前支撑带14中的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与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作业机用垫16的绕腰的位置。
另外,后支撑带13中,第一端部13a被缝合连结于作业机用垫16,位于与第一端部13a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13b借助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而被连结于腰带5的右后部5b。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对后支撑带13的长度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更精密地调整作业机用垫16的高度。
另外,后支撑带13与加强带23大致配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将背板部2与腰带5的右后部5b进行连结的加强带23相对于后支撑带13大致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能够用加强带23适当地承受施加于后支撑带13的作业机的载荷。
另外,腰带5的阴部件11设置于左连结带17,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设置于右连结带18。根据该结构,通过从背板部2延伸的左侧部带8及右侧部带9,能够更稳定地支撑作业机用垫16。另外,后支撑带13借助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而被连结于腰带5,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调整作业机用垫16的高度。另外,通过将第一长度调整机构19、第二长度调整机构21以及第三长度调整机构25设为通用性高的梯扣,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如图4所示,前支撑带14的第一端部14a被缝合于作业机用垫16的前部16f的上端部,并且在作业机用垫16的中央部16c被缝合。后支撑带13的第一端部13a被缝合于作业机用垫16的后部16r的上端部,并且在作业机用垫16的中央部16c被缝合。这样,通过将前支撑带14的第一端部14a与后支撑带13的第一端部13a在作业机用垫16的中央部16c进行缝合,能够容易地进行缝制作业。
在此,前支撑带14及后支撑带13可以分别分体地构成,也可以由一根带部件构成。在前支撑带14及后支撑带13由一根带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带部件在作业机用垫16的中央部16c被折回。通过将前支撑带14及后支撑带13由一根带部件构成,能够削减组件件数。
如图5所示,作业机用垫16具备在作业机侧配置的板部41、以及配置在作业者P侧且比板部41柔软的缓冲部42,钩15借助固定金属零件43安装于板部41的外表面。这样,作业机用垫16具有位于作业机侧的硬质板部41、以及位于作业者P侧的软质缓冲部42,因此能够用板部41承受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并且用缓冲部42保护作业者P的大腿部。即,缓冲部42由缓冲材料构成,且降低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的同时沿着大腿部的形状而变形,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P的负荷。
如图3及图4所示,从作业机侧观察时,板部41具备:第一前方倾斜面41a,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第二前方倾斜面41b,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前方弯折部41c,其将第一前方倾斜面41a与第二前方倾斜面41b进行连接;第一后方面41d,其以大致直线状向下方延伸;第二后方倾斜面41e,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以及后方弯折部41f,其将第一后方面41d与第二后方倾斜面41e进行连接。前方弯折部41c位于比后方弯折部41f靠下方。第二后方倾斜面41e具有比第一前方倾斜面41a陡的倾斜度。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在前方设置有双手用的手柄的作业机,即使是在前方设置有单手用的手柄且另一只手放在后方的作业机,也能够共用作业机用垫16。即,通过这样形成作业机用垫16的周缘部,能够共用作业机用垫16。
如图5及图6所示,缓冲部42具备软质缓冲部44、以及比软质缓冲部44硬的硬质缓冲部45,软质缓冲部44配置在板部41与硬质缓冲部45之间。然后,通过在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缝合硬质缓冲部45及板部41的周缘部,由此使缓冲部42与板部41一体化。板部41由树脂构成,软质缓冲部44及硬质缓冲部45由海绵构成。硬质缓冲部45比软质缓冲部44薄。软质缓冲部44及硬质缓冲部45也可以通过例如粘接而一体化。
在此,对作业机用垫16具有树脂制板部41、软质缓冲部44、以及硬质缓冲部45这三层结构的理由进行说明。
作业机侧若不是树脂制板部41,则无法确保耐久性。然而,在这一张树脂制板部41的情况下振动会直接传递给作业者,因此在作业者侧需要弹性体。然而,该弹性体过于柔软时变形过度,而贴身于作业者的身体,但不易追随作业机运动。另一方面,若弹性体硬,则不会贴身于作业者的身体,因此容易追随作业机的运动,但作业机的振动容易向作业者的身体传递。于是,通过将作业机用垫16设为树脂制板部41、软质缓冲部44、以及硬质缓冲部45这三层结构,能够确保作业机用垫16的耐久性,同时能够兼顾作为相反特性的振动吸收性能和追随性。
另外,缓冲部42具备将软质缓冲部44的外表面覆盖的第一覆盖部件46、以及将硬质缓冲部45的外表面覆盖的第二覆盖部件47。通过该结构,软质缓冲部44及硬质缓冲部45的劣化得到抑制。
如图6所示,向板部41缝合之前的硬质缓冲部45大于软质缓冲部44。这样,通过将硬质缓冲部45设为大于软质缓冲部44而夹住软质缓冲部44,且使硬质缓冲部45与板部41缝合,由此提高对作业机的追随性。
另外,缓冲部42具备将硬质缓冲部45、第一覆盖部件46、以及第二覆盖部件47的外缘部夹入的截面大致为U字形状的第三覆盖部件48,硬质缓冲部45、第一覆盖部件46、第二覆盖部件47、以及第三覆盖部件48在整周的范围被缝合。
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第一覆盖部件46形成为大于软质缓冲部44的外表面,且第二覆盖部件47形成为与硬质缓冲部45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然后,通过按住软质缓冲部44的外缘部,用第一覆盖部件46和第二覆盖部件47夹入硬质缓冲部45的外缘部,进一步用第三覆盖部件48将这些硬质缓冲部45、第一覆盖部件46以及第二覆盖部件47的外缘部夹入,且在整周的范围缝合,由此制造缓冲部42。这样,通过用第三覆盖部件48将硬质缓冲部45、第一覆盖部件46、以及第二覆盖部件47的外缘部夹入并使整周缝合,能够提高硬质缓冲部45的端部强度,且能够提高作业机用垫16的耐久性。图6中,附图标记50是硬质缓冲部45、第二覆盖部件47、以及第三覆盖部件48的缝合部。
如图7所示,硬质缓冲部45及板部41的缝合部49处于与硬质缓冲部45、第一覆盖部件46、第二覆盖部件47、以及第三覆盖部件48的缝合部50大致相同的位置。这样,通过将缝合部49、缝合部50这两个的位置设为相同,能够抑制因形成缝合部49、缝合部50而引起的作业机用垫16的外观设计性的恶化。
如图4及图7所示,硬质缓冲部45及板部41的缝合部49分别在作业机用垫16的上部及下部各设置有两处。这样,通过避开与作业机接触的作业机用垫16的中央部16c,仅在作业机用垫16的周缘部配置缝合部49,能够抑制因与作业机的接触而引起的缝合部49的劣化。即,在与钩15的位置的关系中,作业机接触于缝合部49的可能性低,因此能够抑制缝合部49的劣化。
另外,在该例子中,在硬质缓冲部45及板部41的四个缝合部49中,在上侧的两个缝合部49上缝合有前支撑带14及后支撑带13。这样,通过在板部41与缓冲部42的缝合部49缝合前支撑带14及后支撑带13,能够抑制因形成与前支撑带14及后支撑带13的缝合部而引起的作业机用垫16的外观设计性的恶化。
[作用]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作业机用支撑带1通过背板部2、左肩带3及左背带6、右肩带4及右背带7、左侧部带8、右侧部带9、以及腰带5,能够将作业机的载荷在作业者P的上半身分散。另外,在作业机用支撑带1上除了设置左侧部带8以外,还设置右侧部带9,并且用卡止部件10将被连结的腰带5的左端部5L及左侧部带8与被连结的腰带5的右端部5R及右侧部带9进行卡止,由此能够使作业机的载荷向作业者P的整个腰周围分散,因此能够减小向腰部作用的载荷的不均,且减轻因对作业者的身体作用的局部载荷而引起的疲劳。
另外,作业机用支撑带1的作业机用垫16具有位于作业机侧的硬质板部41、以及位于作业者侧的软质缓冲部42,因此能够用板部41承受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并且能够用缓冲部42保护大腿部。即,缓冲部42减小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同时沿着大腿部的形状变形,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荷。
而且,作业机用支撑带1的作业机用垫16具有树脂制板部41、软质缓冲部44、以及硬质缓冲部45这三层结构,因此能够确保作业机用垫16的耐久性,同时能够兼顾作为相反特性的振动吸收性能和追随性。
需要说明的是,作业机用支撑带1可适用于具有U字型手柄的双手柄型割草机,也可适用于用一只手握住环柄用另一只手握住作业机的棒的环柄型割草机。另外,作业机用支撑带1除割草机以外,还能够使用于鼓风机、高压洗净机、喷雾器等作业机。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括弧内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应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作业机用垫(作业机用垫16),其以介于作业者(作业者P)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作业机用支撑带1),其中,
所述作业机用垫具备:
板部(板部41),其配置于所述作业机侧;
缓冲部(缓冲部42),其配置于所述作业者侧,且比所述板部柔软;以及
钩(钩15),其固定于所述板部,且能够卡止所述作业机,
所述缓冲部具备:
软质缓冲部(软质缓冲部44);以及
硬质缓冲部(硬质缓冲部45),其比所述软质缓冲部硬,
所述软质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硬质缓冲部之间。
根据(1),作业机用垫具有位于作业机侧的硬质板部、以及位于作业者侧的软质缓冲部,因此能够用板部承受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并且能够用缓冲部保护大腿部。即,缓冲部减少作业机的载荷和振动,同时沿着大腿部的形状变形,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荷。
另外,通过将作业机用垫设为硬质板部、软质缓冲部、以及硬质缓冲部这三层结构,能够确保作业机用垫的耐久性,同时能够实现作为相反特性的振动吸收性能和追随性这两个方面。
(2)根据(1)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比所述软质缓冲部薄。
根据(2),通过将硬质缓冲部设为比软质缓冲部薄,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振动吸收性能和追随性这两个方面。
(3)根据(1)或(2)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板部由树脂构成,
所述软质缓冲部及所述硬质缓冲部由海绵构成。
根据(3),通过板部由树脂构成,软质缓冲部及硬质缓冲部由海绵构成,能够实现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大于所述软质缓冲部,
所述硬质缓冲部与所述板部被缝合。
根据(4),通过将硬质缓冲部设为大于软质缓冲部且使硬质缓冲部与板部缝合,提高对作业机的追随性。
(5)根据(4)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缓冲部还具备:
第一覆盖部件(第一覆盖部件46),其覆盖所述软质缓冲部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覆盖部件(第二覆盖部件47),其覆盖所述硬质缓冲部的外表面。
根据(5),通过用第一覆盖部件覆盖软质缓冲部的外表面,且用第二覆盖部件覆盖硬质缓冲部的外表面,能够抑制软质缓冲部及硬质缓冲部的劣化。
(6)根据(5)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缓冲部还具备截面大致为U字形状的第三覆盖部件(第三覆盖部件48),该第三覆盖部件(第三覆盖部件48)将所述硬质缓冲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外缘部夹入,
所述硬质缓冲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以及所述第三覆盖部件被缝合。
根据(6),通过用第三覆盖部件夹入并缝合硬质缓冲部、第一覆盖部件、以及第二覆盖部件的外缘部,能够提高硬质缓冲部的端部强度,且能够提高作业机用垫的耐久性。
(7)根据(6)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及所述板部的缝合部(缝合部49)处于与所述硬质缓冲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第二覆盖部件、以及所述第三覆盖部件的缝合部(缝合部50)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据(7),通过将缝合部设定为相同的位置,能够抑制外观设计性的恶化。
(8)根据(7)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及所述板部的所述缝合部在上下方向上避开所述作业机用垫的中央部(中央部16c)而设置于所述作业机用垫的上部及下部。
根据(8),通过避开与作业机接触的作业机用垫的中央部而将硬质缓冲部及板部的缝合部设定于作业机用垫的上部及下部,能够抑制缝合部的劣化。
(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从所述作业机侧观察时,所述板部具备:
第一前方倾斜面(第一前方倾斜面41a),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第二前方倾斜面(第二前方倾斜面41b),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
前方弯折部(前方弯折部41c),其将所述第一前方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前方倾斜面进行连接;
第一后方面(第一后方面41d),其以大致直线状向下方延伸;
第二后方倾斜面(第二后方倾斜面41e),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以及
后方弯折部(后方弯折部41f),其将所述第一后方面与所述第二后方倾斜面进行连接,
所述前方弯折部位于比所述后方弯折部靠下方,
所述第二后方倾斜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前方倾斜面陡的倾斜度。
根据(9),即使是在前方设置有双手用的手柄的作业机,即使是在前方设置有单手用的手柄且另一只手放在后方的作业机,也能够共用作业机用垫。
附图标记说明:
1 作业机用支撑带;
15 钩;
16 作业机用垫;
16c 中央部;
41 板部;
41a 第一前方倾斜面;
41b 第二前方倾斜面;
41c 前方弯折部;
41d 第一后方面;
41e 第二后方倾斜面;
41f 后方弯折部;
42 缓冲部;
44 软质缓冲部;
45 硬质缓冲部;
46 第一覆盖部件;
47 第二覆盖部件;
48 第三覆盖部件;
49 缝合部;
50 缝合部;
P 作业者。

Claims (9)

1.一种作业机用垫,其以介于作业者的大腿部与作业机之间的方式设置于作业机用支撑带,其中,
作业机用垫具备:
板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机侧;
缓冲部,其配置于所述作业者侧,且比所述板部柔软;以及
钩,其固定于所述板部,且能够卡止所述作业机,
所述缓冲部具备:
软质缓冲部;以及
硬质缓冲部,其比所述软质缓冲部硬,
所述软质缓冲部配置于所述板部与所述硬质缓冲部之间,
所述硬质缓冲部比所述软质缓冲部薄,
所述软质缓冲部及所述硬质缓冲部由海绵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板部由树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大于所述软质缓冲部,
所述硬质缓冲部与所述板部被缝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缓冲部还具备:
第一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软质缓冲部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硬质缓冲部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缓冲部还具备截面大致为U字形状的第三覆盖部件,该第三覆盖部件将所述硬质缓冲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外缘部夹入,
所述硬质缓冲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以及所述第三覆盖部件被缝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及所述板部的缝合部处于与所述硬质缓冲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第二覆盖部件、以及所述第三覆盖部件的缝合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所述硬质缓冲部及所述板部的所述缝合部在上下方向上避开所述作业机用垫的中央部而设置于所述作业机用垫的上部及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1~2、4~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从所述作业机侧观察时,所述板部具备:
第一前方倾斜面,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第二前方倾斜面,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
前方弯折部,其将所述第一前方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前方倾斜面进行连接;
第一后方面,其以大致直线状向下方延伸;
第二后方倾斜面,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以及
后方弯折部,其将所述第一后方面与所述第二后方倾斜面进行连接,
所述前方弯折部位于比所述后方弯折部靠下方,
所述第二后方倾斜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前方倾斜面陡的倾斜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用垫,其中,
从所述作业机侧观察时,所述板部具备:
第一前方倾斜面,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第二前方倾斜面,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
前方弯折部,其将所述第一前方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前方倾斜面进行连接;
第一后方面,其以大致直线状向下方延伸;
第二后方倾斜面,其随着趋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以及
后方弯折部,其将所述第一后方面与所述第二后方倾斜面进行连接,
所述前方弯折部位于比所述后方弯折部靠下方,
所述第二后方倾斜面具有比所述第一前方倾斜面陡的倾斜度。
CN201880028997.8A 2018-11-30 2018-11-30 作业机用垫 Active CN111511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4249 WO2020110305A1 (ja) 2018-11-30 2018-11-30 作業機用パ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11194A CN111511194A (zh) 2020-08-07
CN111511194B true CN111511194B (zh) 2023-03-21

Family

ID=7085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8997.8A Active CN111511194B (zh) 2018-11-30 2018-11-30 作业机用垫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85655B1 (zh)
CN (1) CN111511194B (zh)
WO (1) WO2020110305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2688A (ja) * 2009-04-24 2010-11-11 Makita Corp 可搬式作業機用のハーネス
CN103371021A (zh) * 2012-04-19 2013-10-30 株式会社山彦 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
CN208047305U (zh) * 2018-03-22 2018-11-06 陈明文 一种便携式森林抚育打枝割灌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2152U (ja) * 1983-08-29 1985-03-25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座席体
JPH0761290B2 (ja) * 1993-01-05 1995-07-05 ナース鞄工株式会社 ランドセル
JP2742875B2 (ja) * 1994-03-28 1998-04-22 株式会社協和 ランドセル
DE19634670C2 (de) 1996-08-28 1998-12-03 Stihl Maschf Andreas Gurtanordnung zum Tragen eines handgeführten Arbeitsgerätes
CN2305871Y (zh) * 1997-07-11 1999-02-03 黄显忠 缓冲护具装置
US6189158B1 (en) * 1999-11-08 2001-02-20 Randy A. Lehoux Rest support for a guitar
SE519076C2 (sv) * 2001-05-31 2003-01-07 Electrolux Ab Anordning vid en bärsele för handverktyg
JP2004156810A (ja) * 2002-11-05 2004-06-03 Pacifix Ltd アーチェリー用バッグ
US7762440B2 (en) * 2003-02-18 2010-07-27 Tactical Design Labs, Inc. Ergonomic duty belt
JP4109611B2 (ja) * 2003-11-19 2008-07-02 ハスクバーナ・ゼノア株式会社 携帯型作業機の支持装置
JP4369349B2 (ja) * 2004-11-24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刈払機の吊具構造
CN102090733A (zh) * 2011-03-04 2011-06-15 江西省人民医院 贴身减震装置
JP5788768B2 (ja) * 2011-11-11 2015-10-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ハーネス
JP6250978B2 (ja) * 2013-08-21 2017-12-20 株式会社やまびこ 携帯作業機用のショルダーハーネス
WO2017205861A1 (en) * 2016-05-27 2017-11-30 Piurek Jeff Knee pad apparatus with enhanced cushion and interchangeable outer shell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2688A (ja) * 2009-04-24 2010-11-11 Makita Corp 可搬式作業機用のハーネス
CN103371021A (zh) * 2012-04-19 2013-10-30 株式会社山彦 便携式作业机用肩吊带
CN208047305U (zh) * 2018-03-22 2018-11-06 陈明文 一种便携式森林抚育打枝割灌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5655A4 (en) 2020-07-29
EP3685655A1 (en) 2020-07-29
WO2020110305A1 (ja) 2020-06-04
EP3685655B1 (en) 2022-01-19
CN111511194A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62385A (en) Weight-cushioning device for handle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same
US6654962B2 (en) Protective knee pad system
EP1680989A1 (en) Baby band
CN111511192A (zh) 作业机用垫的支撑结构
US20090090754A1 (en) Belt arrangement for carrying a portable handheld work apparatus
JP2010525889A (ja) 調節可能なグローブ
IL172238A (en) Respirator headpiece and release mechanism
CN111511193B (zh) 作业机用支撑带
JP4109611B2 (ja) 携帯型作業機の支持装置
CN111511194B (zh) 作业机用垫
WO2006113361A2 (en) Operator seat for an industrial vehicle
JP7365057B2 (ja) 姿勢矯正サポーター
US811389A (en) Ball-player's mitt.
JPH11206896A (ja) 着装帯付顔面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80812A (ja) 作業機用支持ベルト
CN113272025A (zh) 安全带
WO2008076009A1 (en) Arrangement for carrying a hand-held motor-driven tool on a harness
CN214903860U (zh) 无痕舒压胸罩
TWI744061B (zh) 人體支承裝置
US20230181346A1 (en) Adjustable multi-band spine brace system with an optional slidable internal lateral panel
US20220280325A1 (en) Adjustable multi-band spine brace system
JP5188446B2 (ja) 可搬式作業機用のハーネス
JP3242074U (ja) 作業支援スーツ
JP3105014U (ja) コルセット
JP6727242B2 (ja) アームガ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