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1724A -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11724A CN111411724A CN202010238761.6A CN202010238761A CN111411724A CN 111411724 A CN111411724 A CN 111411724A CN 202010238761 A CN202010238761 A CN 202010238761A CN 111411724 A CN111411724 A CN 1114117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slab
- truss
- main
- steel
- truss fl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642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0396 ir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 noi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16—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wholly or partly cast or similarly formed in situ
- E04B5/17—Floor structures partly formed in situ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包括桁架楼板、次梁和主梁;多个桁架楼板搭建在主梁形成的主框架上,主梁上设有与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件;次梁固定在桁架楼板下方,次梁上设有与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件;次梁的两端设有连接板,次梁通过连接板与主梁连接。本发明通过在工厂把桁架楼板、次梁和主梁预制在一起,避免了由于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引起的湿混凝土引起的楼板及梁的初始挠度问题,达到增大楼板强度和刚度的目的,同时这种装配体系也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预制楼板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为现场浇筑施工模式,即从搭设脚手架、支模、绑扎钢筋到现场浇筑混凝土的作业模式。现场浇筑施工在建筑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噪音、污水等,且施工速度慢,施工强度大,受季节气候等影响比较大。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地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装配式建筑是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为模式,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特征,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业务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建筑实现装配化,具有提高工程品质、减少湿作业、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强度、减少污染等优势。同时,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也较快,大幅度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和时间、交叉作业方便有序;建筑装配中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其精度,以确保建筑建造的质量;施工时噪音降低、物料堆放场地减少,有利于环境保护。由于工厂化的生产和现场的标准装配,使房屋建造成本降低,且容易满足室内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的要求。因此可以说,装配式建筑的许多优点都是传统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传统的钢梁混凝土楼板,先安装钢梁,再现浇混凝土楼板。需要现场支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施工周期长,劳动强度高。而目前流行的混凝土叠合楼板,工厂预制一层,现场浇筑一层混凝土。现场能需要绑扎一部分钢筋。由于预制层要承担施工时的荷载,混凝土叠合楼板不能跨度很大,跨度大了需要设置施工临时支撑,否则施工中有坍塌的风险。另外跨度大,施工中楼板挠度大,需要在跨中浇筑更多的混凝土才能使楼板上表面水平,楼板最薄处才能满足设计要求。叠合楼板板块小,板块之间连接区域较多。为了连接区域能承担弯矩,就需要在连接区域附加连接钢筋,并满足锚固要求,这样连接区域需要较宽的后浇带。这样就需要在连接区设置现场施工模板,浇筑较多混凝土,增加现场混凝土现浇量。如果连接区域不承担弯矩,可以减小模板和后浇混凝土量,但是这样楼板会成为四边简支的楼板,挠度增大。叠合楼板端部放置在次梁上,后浇混凝土与钢梁相连,组合作用减弱。楼板和梁形成的组合作用也是在梁产生一定挠度的基础上才开始,由于楼板与梁的现场浇筑连接,楼板自重下还没有形成组合作用。这样楼板和梁的挠度都增大了。另外,在形成组合作用前,在楼板自重下梁已有挠度,造成梁和楼板挠度增大,而钢结构往往由于挠度达到规范限制,使钢材强度未能充分发挥。一般在进行主梁设计时,设计计算不按照组合结构的方法去计算,但主梁和楼板有一定的组合作用,这就导致地震发生时虽然是按照强柱弱梁的准则去设计的,但由于楼板与主梁的组合作用,但实际发生的破坏并不符合强柱弱梁的破坏。梁柱连接为焊接连接,焊接连接形式的梁柱在破坏时会在梁柱连接处产生塑性铰,容易破坏,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但是普通的装配式结构体系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只预制单独的梁、板、柱构件,在现场准备许多构件的细微连接件,造成施工现场混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包括桁架楼板、次梁和主梁;
多个所述桁架楼板搭建在所述主梁形成的主框架上,所述主梁上设有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件;
所述次梁固定在所述桁架楼板下方,所述次梁上设有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件;
所述次梁的两端设有连接板,所述次梁通过连接板与所述主梁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桁架楼板上下两层预埋有水平横竖交叉的钢筋网,且所述钢筋网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
相邻两个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绑扎固定后浇筑混凝土进行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梁的一侧或两侧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
通过浇筑混凝土将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和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进行连接,实现所述主梁和所述桁架楼板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通过浇筑混凝土将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和所述桁架楼板进行连接,实现所述次梁和所述桁架楼板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梁两端固定有次梁连接板,所述主梁上相对应所述次梁位置固定有主梁连接板,所述次梁连接板与所述主梁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梁柱;
所述梁柱上设有与所述主梁连接的外伸梁,所述外伸梁与所述主梁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进行连接,多个所述梁柱和所述主梁连接后构成所述主框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包括桁架楼板、次梁和主梁;
多个所述桁架楼板搭建在所述主梁形成的主框架上,所述主梁上设有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件;
所述次梁固定在所述桁架楼板的下方,所述次梁上端预埋在所述桁架楼板内形成整体构件,且所述次梁两端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
所述次梁两端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的部分搭建在主梁上方,通过浇筑混凝土与所述主梁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桁架楼板上下两层预埋有水平横竖交叉的钢筋网,且所述钢筋网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
相邻两个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绑扎固定后浇筑混凝土进行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梁的一侧或两侧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
通过将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和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浇筑混凝土,实现所述主梁和所述桁架楼板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梁柱;
所述梁柱上设有与所述主梁连接的外伸梁,所述外伸梁与所述主梁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进行连接,多个所述梁柱和所述主梁连接后构成所述主框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在桁架楼板内部添加预埋件,预埋件的设置提高了桁架楼板的刚度,解决了大跨度下桁架楼板的刚度问题,同时添加预埋件能增加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交接面的抗剪强度,解决了新旧混凝土的共同作用问题,结合现浇空心楼板重量轻、承载力高且整体性好的优点,将现浇部分做成空心板,以减轻自重和提高叠合板的最终承载力。
本发明通过将桁架楼板和次梁采取预制技术,减少了现场支模的繁琐工序,避免了现场浇筑混凝土过多,既可以提高混凝土养护条件,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次梁的设置,也避免了楼板在现场吊装过程中由于自重而发生破损,同时由于次梁所承受的压力均可由桁架楼板承担,所以次梁尺寸可以减小,进而节省用钢量。
本发明通过将梁柱上方设置外伸梁端,通过螺栓将外伸梁段和主梁相连,由于主梁中间部分比两端外伸梁受力小,所以可以采用小截面设计,节省用钢量,同时由于主梁与桁架楼板通过浇筑预制在一起,可以进一步减小梁截面,这种连接方式在受力破坏时会从螺栓连接处破坏,使塑性铰外移,能更好地承担荷载,梁柱外伸梁与主梁采取全螺栓连接,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发明次梁可以选择H型钢梁或角钢桁架梁,管线可以从角钢桁架梁的空隙中穿过,而H型钢梁腹部通过设置洞口,方便管线铺设,解决了预制桁架楼板不好预埋管线的问题,同时本发明将次梁上端全部埋入桁架楼板内部,减小次梁和楼板组合件的高度,为建筑提供了更高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配体系的整体构造三维图。
图2为本发明H型钢次梁栓钉组合构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角钢次梁栓钉组合构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主梁-H型钢次梁栓钉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主梁-角钢次梁栓钉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H型钢次梁栓钉连接预制构件纵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角钢次梁栓钉连接预制构件纵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H型钢次梁栓钉连接预制构件横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角钢次梁栓钉连接预制构件横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钢次梁埋入组合构件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角钢次梁埋入组合构件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主梁-H型钢次梁埋入连接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主梁-角钢次梁埋入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H型钢次梁埋入连接预制构件纵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15为本发明角钢次梁埋入连接预制构件纵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16本发明H型钢次梁埋入连接预制构件横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17本发明角钢次梁埋入连接预制构件横向钢筋部位剖面图。
图18为本发明主梁一侧与桁架楼板组合构件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主梁两侧与桁架楼板组合构件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柱-悬臂梁段连接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主梁全螺栓连接示意图。
图中:1、桁架楼板;2、H型钢次梁;3、主梁;4、梁柱;5、栓钉;6、螺栓;7、桁架上弦筋;8、桁架腹筋;9、桁架下弦筋;10、纵向钢筋;11、盖板;12、角钢上弦梁;13、角钢斜支撑;14、角钢下弦梁;15、预埋吊钩;16、次梁连接板;17、主梁连接板;18、附加短钢筋;19、腹板搭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图9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包括桁架楼板1、次梁2和主梁3;多个桁架楼板1搭建在主梁3形成的主框架上,主梁3上方设有与桁架楼板1相连的第一固定连接件,次梁2固定在桁架楼板1下方,次梁2上设有与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件;次梁2的两端设有次梁连接板16,次梁2通过次梁连接板16与主梁3连接。
如图3所示,本发明桁架楼板1内部上下层预埋有水平横竖交叉的钢筋网,钢筋网由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10交叉布置,桁架上弦筋7和桁架下弦筋9由连续弯折的桁架腹筋8连接,上下两层钢筋网均伸出桁架楼板1边缘,当相邻两块桁架楼板连接时,通过将桁架楼板1上的外伸钢筋进行绑扎,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实现两块桁架楼板的连接,桁架楼板1上方还设有预埋吊钩15,方便现场在吊装作业,本发明桁架楼板1跨度不大于2.4米,优选2米,方便其在高速公路上的运输,内部预埋件的设置,也增加了桁架楼板1的刚度,避免了在吊装工程中由于桁架楼板1自重而导致的桁架楼板1的损坏。
本发明次梁上方设有与桁架楼板1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件,本发明固定连接件优选栓钉5,通过浇筑混凝土实现与桁架楼板1的连接,次梁两端设置有次梁连接板16,用于和主梁3连接,本发明次梁可以采取角钢桁架梁和H型钢次梁2;
如图2所示,次梁选择使用H型钢次梁2,通过在H型钢次梁2上方焊接栓钉5,栓钉5直径一般选择12-16mm,高度不小于50mm,本发明优选栓钉5直径为16mm,高度为70mm;H型钢次梁两端安装有次梁连接板16,H型钢次梁2腹部开有孔洞,方便现场管线铺设,H型钢次梁2和桁架楼板1在工厂采取预制方式,通过将H型钢次梁2上方的栓钉5和桁架楼板1的内部预埋钢筋共同浇筑混凝土,将栓钉5埋置在混凝土桁架楼板1中,实现桁架楼板1和H型钢次梁2的连接;
如图3所示,次梁选择使用角钢桁架,角钢桁架由角钢上弦梁12、角钢斜支撑13、角钢下弦梁14和次梁连接板16,角钢上弦梁12和角钢下弦梁14采取两个角铁背对背焊接的方式,相当于采取实心钢,减轻了整个次梁的重量,角钢上弦梁12上方焊接有双排第二固定连接件,本发明第二固定连接件优选栓钉5,栓钉5直径一般选择12-16mm,高度不小于50mm,本发明优选栓钉5直径为16mm,高度为70mm;通过将栓钉5和桁架楼板1的内部预埋钢筋共同浇筑混凝土,将栓钉5埋置在混凝土桁架楼板1中,实现桁架楼板1和角钢桁架的连接;角钢上弦梁12和角钢下弦梁14中间设置有角钢斜支撑13,主要对角钢上弦梁12和角钢下弦梁14起支撑作用,角钢桁架的角钢上弦梁12和角钢下弦梁14两端端部中间设置有次梁连接板16,通过次梁连接板和主梁进行连接。
如图4所示,主梁3选择使用H型钢梁,上部焊接有第一固定连接件,本发明第一固定连接件优选栓钉5,栓钉5直径一般选择12-16mm,高度不小于50mm,本发明优选栓钉5直径为16mm,高度为70mm;主梁3两端均预留有螺栓孔,用于和梁柱4上的外伸钢筋相连,组成完整主梁受力体系;
如图18-19所示,主梁3的一侧或者两侧与桁架楼板1相连,在建筑中间位置时;主梁3的两侧与桁架楼板1相连,在建筑边缘为止时,主梁3的一侧与桁架楼板1相连,与桁架楼板1的连接侧,通过将桁架楼板1的外伸钢筋和主梁3上部的栓钉5共同浇筑混凝土预制在一起,实现主梁3和桁架楼板1的连接。次梁与主梁1连接侧,通过在主梁对应位置焊接主梁连接板17,主梁连接板17和次梁连接板16通过盖板11用螺栓6进行连接,实现主梁3和次梁的连接,形成竖向承重体系。
如图20-21所示,本发明还包括梁柱4,梁柱4采取方钢设计,梁柱4四周设置有外伸钢梁,外伸钢梁上预留有供螺栓6穿过的预留孔,外伸钢梁的预留孔和主梁3两端的预留孔通过螺栓6连接,外伸钢梁和主梁3连接处上下设置有盖板11,用于加固主梁3和梁柱4的外伸钢梁的连接,外伸钢梁和主梁3共同组成主梁受力体系,在实际受力时,由于主梁3段受力集中在和主梁3两端,也就是主梁3和外伸钢梁的连接处,所以实际操作时,主梁3的横截面可以选择较小截面的钢材,在减少钢材用量的同时也可以满足整体的受力要求。多个主梁3和梁柱4连接后形成主框架,用于放置预制的桁架楼板。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案:
a,工厂通过使用方钢制作梁柱4,梁柱4四周焊接外伸钢梁,所有外伸钢梁的端部均留有供螺栓6穿过的预留孔,用于现场和主梁3连接;
b,根据现场实际建筑要求,确定次梁布置方案和单块桁架楼板1的宽度,单块桁架楼板1的宽度应该不大于2.4米,满足其长途运输和吊装作业要求,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对桁架楼板1内部的预埋钢筋进行配筋,钢筋桁架上的桁架上弦筋7、桁架下弦筋9分别作为桁架楼板1的上、下层纵向受力钢筋,并由连续弯折的桁架腹筋8连接。所有预埋钢筋应该伸出桁架楼板1的边缘;配置完毕后,将H型钢次梁或者角钢桁架上方焊接栓钉5,置于桁架楼板1下方,将栓钉5埋置在桁架楼板1内部,通过浇筑混凝土将桁架楼板1和次梁连接成一体;
c,在建筑中间位置,主梁3两侧与桁架楼板1预制在一起,在建筑边缘位置,主梁3仅一侧与桁架楼板1预制在一起,通过在主梁3上方焊接双排栓钉5,将栓钉5和桁架楼板1的外伸钢筋通过混凝土浇筑预制在一起,实现主梁3和桁架楼板1的连接;
d,次梁两端焊接有和主梁3连接的次梁连接板16,主梁对应次梁连接位置焊接有主梁连接板17,主梁连接板17和次梁连接板16通过盖板11用螺栓6进行连接,实现主梁3和次梁的连接;
e,预制件制作完毕后,现场测量确定各个预制构件的吊装位置,通过桁架楼板上的预埋吊钩15进行自上向下吊装,从一侧向另一侧从一侧向另一侧逐块吊装,当一根主梁上的桁架楼板1全部吊装完毕后,将相邻两个桁架楼板1的外伸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实现多块桁架楼板1的连接,外伸钢筋和栓钉5的设置,增强了连接的牢固性,避免了混凝土开裂,整体向增强;
f,将主梁3两端的预留孔与梁柱4上的外伸钢梁的预留孔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外伸钢梁和主梁3上下和侧面连接处均设置有盖板11,用于加固梁柱4和主梁3的连接,多个主梁3和梁柱4连接后组成建筑的主框架。
图10-图17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包括桁架楼板1、次梁2和主梁3;多个桁架楼板1搭建在主梁3形成的主框架上,主梁3上方设有与桁架楼板1相连的第一固定连接件,次梁固定在桁架楼板1下方,次梁2上端预埋在桁架楼板1内形成整体构件,次梁的两端伸出在桁架楼板1的边缘,次梁两端伸出桁架楼板1边缘的部分搭建在主梁3上方,将桁架楼板1的均布力传递给主梁。
本发明次梁的上端及部分腹板直接埋入桁架楼板1中,埋入次梁的上端及部分腹板伸出在桁架楼板1边缘,次梁两端伸出桁架楼板1边缘的部分搭建在主梁3上方,实现和主梁3的连接,本发明次梁可以采取角钢桁架梁和H型钢次梁2;
如图12所示,次梁选择使用H型钢次梁2,通过在工厂预制时,将H型钢次梁2的上翼端及部分腹板直接埋入桁架楼板1中,由于H型钢次梁为实腹材料,所以需要将桁架楼板1的内部预埋钢筋需要打断,并且需要在腹板上焊接腹板搭接筋19进行绑扎连接,使桁架楼板1和次梁之间形成组合整体,埋入的上翼端及部分腹板伸出桁架楼板1边缘,伸出部分搭建在主梁3上方。
如图13所示,次梁选择使用角钢桁架,角钢桁架由角钢上弦梁12、角钢斜支撑13、角钢下弦梁14,角钢上弦梁12和角钢下弦梁14采取两个角铁背对背焊接的方式,相当于采取实心钢,减轻了整个次梁的重量,角钢桁架的角钢上弦梁12和部分角钢斜支撑13直接埋入桁架楼板1内部,角钢上弦梁12和桁架楼板1的桁架上弦筋7通过焊接方式焊接在一起,由于角钢桁架的上、下弦梁是由两个角钢背对背焊接而成,所以桁架楼板1内部的下部钢筋不需要截断,可以从角钢斜支撑13的中间间隙中穿过,增强了次梁和桁架楼板1的连接牢固性,与桁架楼板1形成一体件,埋入的角钢上弦梁12及部分角钢斜支撑13伸出桁架楼板1边缘,伸出部分搭建在主梁3上方。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案:
a,工厂通过使用方钢制作梁柱4,梁柱4四周焊接外伸钢筋,所有外伸钢筋的端部均留有供螺栓6穿过的预留孔,用于现场和主梁3连接;
b,根据现场实际建筑要求,确定次梁布置方案和单块桁架楼板1的宽度,单块桁架楼板1的宽度应该不大于2.4米,满足其长途运输和吊装作业要求,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对桁架楼板1内部的预埋钢筋进行配筋,钢筋桁架上的桁架上弦筋7、桁架下弦筋9分别作为桁架楼板1的上、下层纵向受力钢筋,并由连续弯折的桁架腹筋8连接。所有预埋钢筋应该伸出桁架楼板1的边缘;配置完毕后,将H型钢次梁或者角钢桁架置于桁架楼板1下方,将H型钢次梁2的上翼端和部分腹板或者角钢桁架的角钢上弦梁12和部分角钢斜支撑13埋置在桁架楼板1内部,通过焊接方式与桁架楼板1的桁架上弦筋焊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浇筑混凝土将桁架楼板1和次梁连接成一体,埋入桁架楼板1内部的H型钢次梁2的上翼端和部分腹板或者角钢桁架的角钢上弦梁12和部分角钢斜支撑13均伸出在桁架楼板1边缘;
c,在建筑中间位置,主梁3两侧与桁架楼板1预制在一起,在建筑边缘位置,主梁3仅一侧与桁架楼板1预制在一起,通过在主梁3上方焊接双排栓钉5,将栓钉5和桁架楼板1的外伸钢筋通过混凝土浇筑预制在一起,实现主梁3和桁架楼板1的连接;
d,次梁两端伸出部分搭建在主梁上方,将桁架楼板的受力均布于主梁上方;
e,预制件制作完毕后,现场测量确定各个预制构件的吊装位置,通过桁架楼板上的预埋吊钩15进行自上向下吊装,从一侧向另一侧从一侧向另一侧逐块吊装,当一根主梁上的桁架楼板1全部吊装完毕后,将相邻两个桁架楼板1的外伸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实现多块桁架楼板1的连接,外伸钢筋和栓钉5的设置,增强了连接的牢固性,避免了混凝土开裂,整体向增强;
f,将主梁3两端的预留孔与梁柱4上的外伸钢梁的预留孔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外伸钢梁和主梁3上下面和侧面连接处均设置有盖板11,用于加固梁柱4和主梁3的连接,多个主梁3和梁柱4连接后组成建筑的主框架。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楼板、次梁和主梁;
多个所述桁架楼板搭建在所述主梁形成的主框架上,所述主梁上设有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件;
所述次梁固定在所述桁架楼板下方,所述次梁上设有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件;
所述次梁的两端设有连接板,所述次梁通过连接板与所述主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楼板上下两层预埋有水平横竖交叉的钢筋网,且所述钢筋网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
相邻两个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绑扎固定后浇筑混凝土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的一侧或两侧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
通过浇筑混凝土将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和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进行连接,实现所述主梁和所述桁架楼板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通过浇筑混凝土将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和所述桁架楼板进行连接,实现所述次梁和所述桁架楼板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两端固定有次梁连接板,所述主梁上相对应所述次梁位置固定有主梁连接板,所述次梁连接板与所述主梁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梁柱;
所述梁柱上设有与所述主梁连接的外伸梁,所述外伸梁与所述主梁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进行连接,多个所述梁柱和所述主梁连接后构成所述主框架。
7.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楼板、次梁和主梁;
多个所述桁架楼板搭建在所述主梁形成的主框架上,所述主梁上设有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件;
所述次梁固定在所述桁架楼板的下方,所述次梁上端预埋在所述桁架楼板内形成整体构件,且所述次梁两端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
所述次梁两端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的部分搭建在主梁上方,通过浇筑混凝土与所述主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楼板上下两层预埋有水平横竖交叉的钢筋网,且所述钢筋网伸出所述桁架楼板边缘;
相邻两个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绑扎固定后浇筑混凝土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的一侧或两侧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与所述桁架楼板连接;
通过将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和所述桁架楼板的外伸钢筋浇筑混凝土,实现所述主梁和所述桁架楼板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梁柱;
所述梁柱上设有与所述主梁连接的外伸梁,所述外伸梁与所述主梁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进行连接,多个所述梁柱和所述主梁连接后构成所述主框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38761.6A CN111411724A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38761.6A CN111411724A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11724A true CN111411724A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491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38761.6A Pending CN111411724A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1172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45650A (zh) * | 2021-07-06 | 2021-09-28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组合楼板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
CN114775902A (zh) * | 2022-03-30 | 2022-07-22 | 北京天邦巨成科技有限公司 | 钢结构异形柱组合构件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79414B2 (ja) * | 1995-07-25 | 1999-04-05 | 元旦ビュー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 床用形鋼を使用した建築物の床構造 |
JP2001090240A (ja) * | 1999-09-22 | 2001-04-03 | Nippon Kokan Light Steel Kk | デッキプレートおよびコンクリート床 |
JP4028831B2 (ja) * | 2003-10-02 | 2007-12-26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取り外し可能支保工梁 |
CN205224363U (zh) * | 2015-11-19 | 2016-05-11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楼板和钢梁的连接结构 |
CN205663076U (zh) * | 2016-05-31 | 2016-10-26 | 安徽富煌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可降低截面高度的钢混组合梁 |
CN107762065A (zh) * | 2017-10-16 | 2018-03-06 | 杭萧钢构(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楼面钢梁结构及楼面钢梁施工方法 |
CN207079724U (zh) * | 2017-08-21 | 2018-03-09 | 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 | 一种钢结构主次梁连接节点 |
CN207633612U (zh) * | 2017-11-09 | 2018-07-20 | 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专用全预制楼板 |
CN108360721A (zh) * | 2018-03-03 | 2018-08-03 | 北京工业大学 | 预制混凝土超薄型双向受力装配式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
CN208456119U (zh) * | 2018-05-04 | 2019-02-01 | 广东奇正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楼面支撑的组合主梁结构 |
CN110130558A (zh) * | 2019-06-03 | 2019-08-16 | 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 | 钢次梁与桁架交叉布置而成的井字梁楼盖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110821022A (zh) * | 2019-11-28 | 2020-02-21 | 怀化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以快速安装的钢结构中的全预制高强度pc楼板 |
CN110847463A (zh) * | 2019-12-03 | 2020-02-28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全预制楼板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楼盖 |
-
2020
- 2020-03-30 CN CN202010238761.6A patent/CN11141172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79414B2 (ja) * | 1995-07-25 | 1999-04-05 | 元旦ビュー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 床用形鋼を使用した建築物の床構造 |
JP2001090240A (ja) * | 1999-09-22 | 2001-04-03 | Nippon Kokan Light Steel Kk | デッキプレートおよびコンクリート床 |
JP4028831B2 (ja) * | 2003-10-02 | 2007-12-26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取り外し可能支保工梁 |
CN205224363U (zh) * | 2015-11-19 | 2016-05-11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楼板和钢梁的连接结构 |
CN205663076U (zh) * | 2016-05-31 | 2016-10-26 | 安徽富煌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可降低截面高度的钢混组合梁 |
CN207079724U (zh) * | 2017-08-21 | 2018-03-09 | 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 | 一种钢结构主次梁连接节点 |
CN107762065A (zh) * | 2017-10-16 | 2018-03-06 | 杭萧钢构(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楼面钢梁结构及楼面钢梁施工方法 |
CN207633612U (zh) * | 2017-11-09 | 2018-07-20 | 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专用全预制楼板 |
CN108360721A (zh) * | 2018-03-03 | 2018-08-03 | 北京工业大学 | 预制混凝土超薄型双向受力装配式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
CN208456119U (zh) * | 2018-05-04 | 2019-02-01 | 广东奇正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楼面支撑的组合主梁结构 |
CN110130558A (zh) * | 2019-06-03 | 2019-08-16 | 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 | 钢次梁与桁架交叉布置而成的井字梁楼盖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110821022A (zh) * | 2019-11-28 | 2020-02-21 | 怀化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以快速安装的钢结构中的全预制高强度pc楼板 |
CN110847463A (zh) * | 2019-12-03 | 2020-02-28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全预制楼板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楼盖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45650A (zh) * | 2021-07-06 | 2021-09-28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组合楼板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
CN114775902A (zh) * | 2022-03-30 | 2022-07-22 | 北京天邦巨成科技有限公司 | 钢结构异形柱组合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61691B2 (en) | Precast composite structural floor system | |
US8745930B2 (en) | Precast composite structural floor system | |
CN111411687A (zh) | 一种新型装配体系 | |
CN103388357B (zh) | 耐震、预制的钢管剪力墙混合结构建筑物 | |
CN203475598U (zh) | 耐震、预制的钢筋桁架剪力墙混合结构建筑物 | |
CN108661221A (zh) | 一种预制楼板及其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411721A (zh) | 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次梁组合构件 | |
CN111411724A (zh) | 一种钢梁-混凝土叠合楼板组合装配体系 | |
CN108978856B (zh) | 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 | |
CN111794424A (zh) | 一种整体式叠合板蜂窝组合梁及制作方法 | |
CN111851825A (zh) |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8618627U (zh) | 一种预制楼板及其连接结构 | |
CN112282164B (zh) | 一种轻质叠合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8301545A (zh) | 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 | |
CN212802185U (zh) |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 | |
CN203475599U (zh) | 耐震、预制的钢管剪力墙混合结构建筑物 | |
CN112064850A (zh) | 桁架楼层板 | |
CN112982162A (zh) | 一种钢筋桁架式钢-混组合桥面板及施工方法 | |
CN111139746A (zh) |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与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桥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5483540U (zh) | 一种预制梁和预制板的组合结构 | |
US20090064615A1 (en) | Building Element and a Building Structure Comprising the Building Element | |
CN217175198U (zh) |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 |
CN216007260U (zh) |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柱的刚接节点 | |
CN215977872U (zh) | 叠合整体式预制剪力墙边缘构件 | |
CN211645917U (zh) | 预制钢管-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