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6350A - 气体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6350A
CN111406350A CN201780097231.0A CN201780097231A CN111406350A CN 111406350 A CN111406350 A CN 111406350A CN 201780097231 A CN201780097231 A CN 201780097231A CN 111406350 A CN111406350 A CN 111406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arc
circuit breaker
extinguishing
unnecess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72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06350B (zh
Inventor
饭岛崇文
内井敏之
真岛周也
加藤纪光
岛村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nergy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nergy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nergy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06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6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06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6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70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88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the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being produced or increased by movement of pistons or other pressure-producing parts
    • H01H33/90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the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being produced or increased by movement of pistons or other pressure-producing parts this movement being effected by o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act-operating mechanism
    • H01H33/91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the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being produced or increased by movement of pistons or other pressure-producing parts this movement being effected by o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act-operating mechanism the arc-extinguishing fluid being air or g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3/00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 H02B13/02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with metal casing
    • H02B13/035Gas-insulated switchgear
    • H02B13/045Details of casing, e.g. gas tightnes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3/00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 H02B13/02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with metal casing
    • H02B13/035Gas-insulated switchgear
    • H02B13/055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g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53Cases; Reservoirs, tanks, piping or valves, for arc-extinguishing fluid;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safety arrangements, pressure relief devices
    • H01H33/56Gas reservoirs
    • H01H2033/566Avoiding the use of SF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53Cases; Reservoirs, tanks, piping or valves, for arc-extinguishing fluid;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safety arrangements, pressure relief devices
    • H01H33/56Gas reservoi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70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7015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characterised by flow directing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contacts
    • H01H33/7023Switches with separate means for directing,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characterised by flow directing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an insulating tubular gas flow enhancing nozz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ircuit Breakers (AREA)
  • Gas-Insulated Switchgea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具有封入有灭弧性气体的密闭容器(8)、固定于密闭容器(8)的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固定于密闭容器(8)的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以及通过在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与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之间移动而将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与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的电流导通、切断的可动接触件部(3),在设于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设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通过被喷附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该气体断路器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5)。

Description

气体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在电力系统中进行电流切断的气体断路器。
背景技术
为了切断在电力系统的电力供给线中流动的电流而使用气体断路器。气体断路器配置于电力供给线,以在系统故障时切断将发生故障的系统分离时流动的电流。
气体断路器具有在填充有灭弧性气体的密闭容器内对置配置的一对电极。这一对电极被在气体断路器的外部配置的驱动装置驱动而进行开闭。
当气体断路器为开状态时,这一对电极被在气体断路器的外部配置的驱动装置驱动,被机械地分离。但是,设置于交流的电力系统的气体断路器在一对电极机械地分离后电弧电流也继续流动,直到接下来的交流电流的电流零点为止。压气式(puffer type)气体断路器通过使密闭容器内的灭弧性气体循环,喷附于电弧而进行灭弧,从而将该电弧电流切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2032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89182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52648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那样的气体断路器通过将灭弧性气体向电弧喷附而进行灭弧,从而将电弧电流切断。以往,作为灭弧性气体,主要使用具有优良的电弧灭弧性能的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但是,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是全球变暖化气体,近年来要求削减使用量。
近年来,代替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而使用以全球变暖化系数小的二氧化碳为主体的灭弧性气体。与二氧化碳混合的气体是氧、氟化醚、氟化酮等。但是,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灭弧性气体有被喷附于电弧而高温化从而产生臭氧、一氧化碳等不需要的气体(以下总称为“无用气体”)的情况。这些无用气体存在使气体断路器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劣化的问题点。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解决课题采用的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那样的结构。
(1)封入了灭弧性气体的密闭容器。
(2)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的第一固定接触件部。
(3)固定以上述密闭容器的第二固定接触件部。
(4)可动接触件部,在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第二固定接触件部之间移动,从而将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和第二固定接触件部的电流导通、切断。
(5)在设于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的固定电弧接触件以及设于上述可动接触件部的可动电弧接触件之间,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由于被喷附上述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
(6)气室,积存从被喷附于上述电弧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其他形态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外观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外观的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其他形态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具有传感器的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排出管的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其他形态的变形例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1-1.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图1~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整体结构的截面图。图1示出了气体断路器1为开路状态时的内部构造。
气体断路器1具有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以下总称为“固定接触件部2”)、可动接触件部3、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以下总称为“固定接触件部4”)、密闭容器8。经由密闭容器8,电力供给线7a被与固定接触件部2连接,电力供给线7b被与固定接触件部4连接。电力供给线7a、7b被与电力系统连接。气体断路器1设置于变电所等的电力供给设备。
固定接触件部2、固定接触件部4是由导体金属构成的圆筒状的部件。可动接触件部3能够与固定接触件部2、固定接触件部4的内径密接而滑动地配置,是由导体金属构成的圆筒状的部件。固定接触件部2、固定接触件部4在密闭容器8内分离地配置。
可动接触件部3被在气体断路器1的外部配置的驱动装置9驱动,通过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固定接触件部4之间移动,从而固定接触件部2和固定接触件部4被电切断或电导通。由此,电力供给线7a、7b间电切断或电导通。
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之间产生电弧。填充在密闭容器8内的灭弧性气体循环,该电弧被灭弧。
密闭容器8是由金属、绝缘子等构成的圆筒状的密闭容器,在内部填充有灭弧性气体。作为灭弧性气体,使用以灭弧性能及绝缘性能优良的二氧化碳(CO2气体)为主体的气体。密闭容器8连接到接地电位。
固定接触件部2是描绘与密闭容器8同心圆的圆筒状的部件。固定接触件部2具有固定电弧接触件21、固定通电接触件22、排气管25。这些部件的详细内容后述。经由密闭容器8,电力供给线7a被与固定接触件部2连接。
固定接触件部2在密闭容器8中固定地配置。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固定接触件部2经由可动接触件部3而与固定接触件部4电连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固定接触件部2不与可动接触件部3电连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切断。
固定接触件部4是描绘与密闭容器8同心圆的圆筒状的部件。固定接触件部4具有通电接触件41、活塞42。这些部件的详细内容后述。经由密闭容器8,电力供给线7b被与固定接触件部4连接。固定接触件部4在密闭容器8中固定地配置。
固定接触件部4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经由可动接触件部3而与固定接触件部2电连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固定接触件部4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由于固定接触件部2不与可动接触件部3电连接,所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切断。
可动接触件部3是描绘与密闭容器8同心圆的圆筒状的部件。可动接触件部3具有可动电弧接触件31、可动通电接触件32、绝缘喷嘴33、气缸34。这些部件的详细内容后述。可动接触件部3的一方的端部成为具有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内径相接的外径的圆筒状。可动接触件部3的另一方的端部成为具有与固定接触件部4的内径相接的外径的圆筒状。可动接触件部3配置为,能够在固定接触件部2以及固定接触件部4之间往复移动。
可动接触件部3被机械连接于在气体断路器1的外部配置的驱动装置9。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闭时,通过驱动装置9将可动接触件部3驱动,在电力供给线7a、7b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导通。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可动接触件部3将固定接触件部2与固定接触件部4电连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可动接触件部3不与固定接触件部2电连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切断。
此外,可动接触件部3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将由活塞42及与可动接触件部3联动的气缸34构成的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升压。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可动接触件部3将在蓄压室36内蓄积的灭弧性气体从绝缘喷嘴33喷出,将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之间产生的电弧灭弧,将电弧电流切断。
固定接触件部2、可动接触件部3、固定接触件部4、密闭容器8是描绘同心圆的圆筒状的部件,具有共通的中心轴,配置在同一轴上。另外,以下,在说明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时,将固定接触件部2侧的方向称为开放端方向,将其相反侧的固定接触件部4侧的方向称为驱动装置方向。
密闭容器8是由金属、绝缘子等构成的圆筒状的密闭容器,在内部填充有灭弧性气体。密闭容器8成为将中空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经由圆筒部81接合起来的形状。在构成密闭容器8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被接合的圆筒部81的内部具有气室51a、51b。气室51a、51b积存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
[1-2.详细结构]
(固定接触件部2)
固定接触件部2具有固定电弧接触件21、固定通电接触件22。
(固定通电接触件22)
固定通电接触件22是在固定接触件部2的驱动装置方向的外周部端面处配置的环状的电极。固定通电接触件22由通过切削等形成为向内径侧膨胀的环状的金属导体构成。
固定通电接触件22具有能够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通电接触件32的外径相对滑动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内径。固定通电接触件22配置在由圆筒状的导体金属构成的通气筒24的驱动装置方向的端部。电力供给线7a经由密闭容器8而与通气筒24连接。通气筒24通过绝缘部件固定于密闭容器8。
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通电接触件32被插入于固定通电接触件22。由此,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通电接触件32接触,使固定接触件部2和可动接触件部3电导通。
另一方面,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通电接触件32分离,将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电切断。
(固定电弧接触件21)
固定电弧接触件21是沿着固定接触件部2的圆筒的中心轴而配置在固定接触件部2的驱动装置方向的端部的棒状的电极。固定电弧接触件21由通过切削等形成的、在驱动装置方向侧具有半球状的端部的实心的圆柱状金属导体构成。
固定电弧接触件21具有能够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的内径相对滑动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外径。固定电弧接触件21利用在构成固定接触件部2的外周的通气筒24的内壁面设置的固定支撑件而固定于通气筒24。
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固定电弧接触件21被向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插入。由此,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接触,使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电导通。
另一方面,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分离,承担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之间产生的电弧。在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通电接触件32之间不产生电弧。
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为了避免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通电接触件32之间的电弧的产生、使电弧集中在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而设置。由此,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通电接触件32的电弧所引起的劣化得以减轻。
另外,通过经由绝缘喷嘴33喷出由活塞42和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构成的蓄压室36中蓄积的灭弧性气体,从而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电弧被灭弧。
(通气筒24)
通气筒24是由被切削后的导体金属构成的圆筒状的部件。通气筒24使圆筒的轴与固定通电接触件22的轴一致而配置在固定通电接触件22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通气筒24也可以与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一体成形。
通气筒24的径与固定通电接触件22的外径大致同等。电力供给线7a经由密闭容器8而连接于通气筒24。
通气筒24对固定电弧接触件21、固定通电接触件22、排气管25进行支承。通气筒24的内部成为灭弧性气体的流路,将喷附于电弧而成为高温的灭弧性气体从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电弧空间向排气管25引导。将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产生电弧的空间称作电弧空间。
(排气管25)
排气管25是由金属等构成的、在一端具备有底部而在另一端具备开口部的筒形状的部件。排气管25的开口部的径大于通气筒2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的径。排气管25以使有底部成为开放端方向且开口部成为驱动装置方向的方式,通过支持件(图中未图示)等固定于固定接触件部2。排气管25配置为,排气管25的开口部将通气筒2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覆盖。
在排气管25的开口部与通气筒2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之间,形成灭弧性气体的排气流路。被排气的灭弧性气体被排气管25将流动改变为驱动装置方向,沿着通气筒24被向密闭容器8内排气。
(固定接触件部4)
固定接触件部4具有通电接触件41、活塞42。
(通电接触件41)
通电接触件41是在固定接触件部4的开放端方向的外周部端面处配置的环状的电极。通电接触件41由通过切削等形成为向内径侧膨胀的环状的金属导体构成。
固定通电接触件41具有能够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的外径相对滑动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内径。固定通电接触件41配置在由圆筒状的导体金属构成的支持件43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电力供给线7b经由密闭容器8而与支持件43连接。支持件43被绝缘部件固定于密闭容器8。
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以及开路状态时,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被插入到通电接触件41中。由此,通电接触件41与气缸34接触,使固定接触件部4与可动接触件部3电导通。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在通电接触件41内滑动。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由于由导体金属构成,所以与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开路状态无关地,确保固定接触件部4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电导通。
(活塞42)
活塞42是甜甜圈形状的板,配置在固定接触件部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面。活塞42由通过切削等形成为甜甜圈形状的金属导体构成。
活塞42具有能够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的外径相对滑动的外径。活塞42具有能够与构成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的内壁的操作杆35的外径相对滑动的甜甜圈状的孔径。
活塞42被活塞支撑件42a固定于支持件43,活塞支撑件42a设置在构成固定接触件部4的外周的支持件43的内壁面。
活塞42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一起形成用于蓄积灭弧性气体的蓄压室36。活塞42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一起对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进行压缩。活塞42确保蓄压室36的气密。由此,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升压。
升压后的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经由绝缘喷嘴33被喷出,从而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通电接触件32之间的电弧被灭弧。
(支持件43)
支持件43是一端面为有底的圆筒形状的导体,有底的端面配置在驱动装置方向。支持件43被从开放端方向将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插入。
(可动接触件部3)
可动接触件部3具有可动电弧接触件31、可动通电接触件32、绝缘喷嘴33、气缸34。
(可动通电接触件32)
可动通电接触件32是在可动接触件部3的开放端方向的外周部端面处配置的环状的电极。可动通电接触件32由通过切削等形成为环状的金属导体构成。
可动通电接触件32具有能够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通电接触件22的内径相对滑动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外径。可动通电接触件32配置在由圆筒状的导体金属构成的气缸3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
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可动通电接触件32被向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通电接触件22插入。由此,可动通电接触件32与固定通电接触件22接触,使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2电导通。
另一方面,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可动通电接触件32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通电接触件22分离,将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2电切断。
可动通电接触件32与由导体构成的气缸34一体形成。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以及开路状态时,气缸34被向固定接触件部4的通电接触件41插入而与其接触,使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4电导通。气缸34在固定接触件部4的通电接触件41内滑动,因此无论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开路状态,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4的电导通都得以确保。
(可动电弧接触件31)
可动电弧接触件31是沿着可动接触件部3的圆筒的中心轴而配置在可动接触件部3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的圆筒状的电极。可动电弧接触件31由通过切削等形成为一端带有圆度的中空的圆筒状的金属导体构成。
可动电弧接触件31具有能够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的外径相对滑动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内径。可动电弧接触件31与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的内周连接。可动电弧接触件31经由气缸34以及绝缘杆37而被驱动装置9驱动,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固定接触件部4之间往复移动。
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被向可动电弧接触件31插入。由此,可动电弧接触件31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接触,使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2电导通。
另一方面,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可动电弧接触件31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分离。由此,可动电弧接触件31承担在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2之间产生的电弧。在可动通电接触件32与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通电接触件22之间不产生电弧。
在气体断路器1的开路状态时产生的电弧集中在可动电弧接触件31以及固定电弧接触件21间。可动通电接触件32与固定通电接触件22之间的电弧的产生得以避免,可动通电接触件32与固定通电接触件22的劣化得以减轻。另外,可动电弧接触件31与固定电弧接触件21之间的电弧利用由活塞42和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形成的蓄压室36的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
可动电弧接触件31的内部空间与一端的开口产生电弧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以及固定电弧接触件21之间的空间(以下总称“电弧空间”)连通。可动电弧接触件31的内部空间成为电弧灭弧时的灭弧性气体的排气流路的之一。
通过经由被固定支承于可动电弧接触件31的操作杆35而被驱动装置9驱动,从而可动电弧接触件31移动。操作杆35具有开放端方向的一端开口、驱动装置方向的另一端有底、并且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状。操作杆35配置在与可动电弧接触件31同径的圆筒上。
(气缸34)
气缸34是由金属导体构成的、在一端具备有底部且在另一端具备开口部的筒形状的部件。气缸34具有构成圆筒状的内壁的操作杆35。操作杆35是以与气缸34描绘同心圆的方式配置的圆筒状的部件。
气缸34以使有底部与操作杆35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面成为同一面的方式与操作杆35连结,与操作杆35一起移动。气缸34的内径大于操作杆35的外径,气缸34具有与操作杆35共通的中心轴。有底部是圆盘状,从操作杆35的前端外周缘以凸缘状扩展,侧周壁向驱动装置方向延伸。固定接触件部4的支持件43的驱动装置方向端面开口,操作杆35被向该开口插通,将支持件43内部贯通。
气缸34具有能够与固定通电接触件41的内径相对滑动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外径。
气缸34具有能够与固定接触件部4的活塞42的外径相对滑动的内径。进而,气缸34的构成内壁的操作杆35具有能够与活塞42的甜甜圈状的孔径相对滑动的外径。
气缸34以有底部成为开放端方向且开口部成为驱动装置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固定接触件部4之间。气缸34配置为,能够与固定接触件部4的通电接触件41相对滑动。
进而,气缸34中被插入活塞42,通过气缸34和活塞42,形成用于蓄积灭弧性气体的蓄压室36。气缸34和活塞42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将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进行压缩。气缸34和活塞42确保蓄压室36的气密。由此,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升压。
在气缸34的开放端方向的面设有贯通孔34a。在蓄压室36中被升压后的灭弧性气体经由绝缘喷嘴33被向电弧空间引导。
气缸34经由与操作杆35连接的绝缘杆37而被驱动装置9驱动,进行往复移动。由驱动装置9引起的往复移动在使气体断路器1为闭路状态时以及为开路状态时进行。
在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时以及开路状态时,气缸34被向固定接触件部4的通电接触件41插入。由此,气缸34与通电接触件41接触,使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4电导通。气缸34在通电接触件41内滑动。气缸34由于由导体金属构成,所以无论气体断路器1的闭路状态、开路状态,可动接触件部3与固定接触件部4的电导通都得以确保。
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气缸34经由操作杆35以及绝缘杆37而被驱动,向驱动装置方向移动。由此,气缸34与活塞42协作而将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压缩。结果,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升压。
另外,在操作杆35的周壁,设有将操作杆35的中空部分与支持件4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此外,在支持件43的侧壁设有将支持件43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的空间连通的排气孔。由此,操作杆35的中空部分、支持件43的内部空间、密闭容器8内部相连通,成为来自电弧空间的气体的排气流路之一。
(绝缘喷嘴33)
绝缘喷嘴33是圆筒状的整流部件,具有对在蓄压室36中升压后的灭弧性气体的喷出方向进行引导的喉管部。绝缘喷嘴33由聚四氟乙烯等耐热性的绝缘物构成。
绝缘喷嘴33配置为,在气缸3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构成绝缘喷嘴33的圆筒的轴位于气缸34的圆筒轴的延长上。
绝缘喷嘴33以将可动电弧接触件31包围的方式,沿着轴向固定电弧接触件21侧延伸,在通过可动电弧接触件31的前端后,缩窄到内径比固定电弧接触件21的外径稍大的程度,在达到成为最小内径部分的喉管部之处成为朝向开放端方向直线地扩展的形状。
通过绝缘喷嘴33,将灭弧性气体向电弧空间引导。此外,通过绝缘喷嘴33的喉管部,将灭弧性气体向电弧空间集中,并且使灭弧性气体的流速高速化。
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灭弧性气体在由气缸34、活塞42形成的蓄压室36内被压缩而升压。在蓄压室36中升压后的灭弧性气体穿过气缸34的贯通孔34a,经由绝缘喷嘴33的内部而被向电弧空间引导。结果,灭弧性气体被喷附于在可动电弧接触件31以及固定电弧接触件21之间产生的电弧,电弧被灭弧。
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在蓄压室36中升压后的灭弧性气体依次穿过在气缸34的开放端方向的端部面设置的贯通孔34a、绝缘喷嘴33内侧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的内周侧的空间、电弧空间、绝缘喷嘴33的开放端方向的内部空间、通气筒24,被向密闭容器8内排气。该连通的空间成为灭弧性气体的排气流路之一。
通过电弧的起弧,绝缘喷嘴33被持续曝露于极高温的电弧,所以绝缘喷嘴33的构成材料即聚四氟乙烯等绝缘物熔融而气体化。结果,该绝缘物熔融后的气体从绝缘喷嘴33内壁向蓄压室36侵入,作用于蓄压室36内的升压。
(密闭容器8)
密闭容器8是由金属、绝缘子等构成的圆筒状的密闭容器,在内部填充有灭弧性气体。密闭容器8中,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经由圆筒部81而接合。密闭容器8具备具有锥部82a、82b的圆锥台部82以及具有锥部83a、83b的圆锥台部83。圆锥台部82以及圆锥台部83经由圆筒部81而接合。密闭容器8在将两个圆锥台部82、83相接合的圆筒部81的内部具有气室51a、51b。
密闭容器8在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接合部分具有圆筒部81,圆筒部81在地平面侧具有平坦部81a,在地平面相反侧具有平坦部81b。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的平坦部81a的内侧,配置将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51a,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的内侧,配置将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积存的气室51b。
密闭容器8的内部填充有以二氧化碳(CO2气体)为主成分的灭弧性气体。灭弧性气体优选的是0.1MPa-g以上,且将二氧化碳含有50%以上。
当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之间产生电弧。该电弧被喷附密闭容器8内填充的灭弧性气体,被灭弧。被向电弧喷附的灭弧性气体产生臭氧、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
密闭容器8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51a、51b。另外,有将气室51a、51b总称为气室5的情况。
(气室5)
气室5由气室51a以及气室51b构成。气室51a以及气室51b由与构成密闭容器8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气室51a以及气室51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
密闭容器8成为将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端部经由圆筒部81接合的形状。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部分与圆筒部81接合,由该圆筒部81构成平坦部81a、81b。平坦部81a构成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平坦部81b构成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
气室51a及气室51b是分别设置在圆筒部81的平坦部81a、81b内侧的部分。具有配置气室51a及气室51b的平坦部81a、81b的圆筒部81与两个圆锥台部82、83一体形成,确保在密闭容器8内填充的灭弧性气体的气密。气室51a及气室51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
气室51a是在圆筒部81的平坦部81a的内侧的地平面侧设置的部分。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配置的气室51a将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进行积存。气室51a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气室51b是在圆筒部81的平坦部81b的内侧的地平面相反侧设置的部分。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配置的气室51b将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进行积存。气室51a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气室51a以及气室51b优选配置在密闭容器8中的从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产生电弧的空间即电弧空间向地平面下垂的垂线上。
[1-2.作用]
接着,基于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作用。
[A.气体断路器1为闭路状态的情况]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为闭路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气体断路器1为闭路状态的情况下,将流过电力供给线7a、7b的电流导通。
气体断路器1为闭路状态的情况下,固定接触件部2与固定接触件部4经由可动接触件部3电连接,将电力供给线7a、7b间的电流导通。具体而言,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通电接触件32被向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通电接触件22插入。由此,固定通电接触件22与可动通电接触件32接触,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成为电导通状态。
此外,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被向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插入。由此,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电弧接触件31接触,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成为电导通状态。
进而,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被向固定接触件部4的通电接触件41插入。由此,通电接触件41与气缸34接触,固定接触件部4与可动接触件部3成为电导通状态。
此外,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与可动通电接触件32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被电连接。结果,固定接触件部2和固定接触件部4经由可动接触件部3电连接,电力供给线7a、7b间成为电导通状态。
该状态下,在可动电弧接触件31以及固定电弧接触件21之间的空间没有产生电弧。此外,灭弧性气体在密闭容器8内的各部成为均匀的压力。因此,由可动接触件部3的气缸34以及固定接触件部4的活塞42形成的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也没有被升压。
当气体断路器1为闭路状态时,密闭容器8内的灭弧性气体的压力均匀并且是常温。因此,不产生当灭弧性气体为高温时产生的臭氧、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
[B.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的情况]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将电力供给线7a、7b中流过的电流切断。
使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的切断动作,在需要切断故障电流、超前小电流、电抗器切断等的滞后负载电流、或极小的故障电流的情况下等将气体断路器1从导通状态向切断状态切换的情况下进行。
使气体断路器1从闭路状态成为开路状态的情况下,使驱动装置9驱动。通过驱动装置9,使可动接触件部3沿着轴在固定接触件部4内向驱动装置方向移动。由此,可动通电接触件32相对于固定通电接触件22远离,并且可动电弧接触件31相对于固定电弧接触件21远离。
结果,在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电弧空间产生电弧。该电弧非常高温,所以从电弧产生高温的气体,并且电弧周边的灭弧性气体也被加热而成为高温。
伴随可动接触件部3的移动,气缸34向驱动装置方向移动以接近活塞42。由此,由气缸34以及活塞42构成的蓄压室36被压缩,蓄压室36内的灭弧性气体升压。进而,当可动接触件部3被驱动装置9牵引而蓄压室36的灭弧性气体升压到预先设定的压力,则从蓄压室36的贯通孔34a喷出灭弧性气体。
在从电力供给线7a、7b供给的交流电流的电流零点,固定电弧接触件21与可动电弧接触件31间的电弧变小,灭弧性气体被喷附从而导致灭弧。结果,气体断路器1成为开路状态,电力供给线7a、7b中流过的电流被切断。
以往,作为灭弧性气体,主要使用具有优良的电弧灭弧性能的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但是,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是全球变暖化气体,近年来要求削减使用量。
作为代替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的气体,使用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混合气体。作为与二氧化碳混合的气体,有氧、氟化醚、氟化酮等。以下说明使用在二氧化碳(CO2气体)中混合了氧的灭弧性气体的情况。
在密闭容器8的内部,填充有在二氧化碳(CO2气体)中混合了氧的灭弧性气体。灭弧性气体优选的是0.1MPa-g以上,并且将二氧化碳含有50%以上。
气体断路器1为开路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部2与可动接触件部3之间产生电弧。该电弧被喷附密闭容器8内填充的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向电弧喷附的灭弧性气体产生臭氧、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
通过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成为所谓电弧等离子体状态。该电弧等离子体状态内的灭弧性气体成为高温高压,发生产生无用气体的反应。
在二氧化碳(CO2气体)中混合了氧(O2)的灭弧性气体被向电弧喷附,产生以下所示的反应。
A、初期反应
CO2+e-→CO+O+e-···(反应1)
O2+e-→O+O···(反应2)
B、中间反应
CO2+O→CO+O2···(反应3)
O2+O→O3···(反应4)
C、最终反应
CO+O→CO2···(反应5)
O3+O+M→O2+O2+M···(反应6)
O3+thermal→O2+O···(反应7)
O+O→O2···(反应8)
上述的式子中各符号表示以下。
O:氧原子
e-:电子
CO:一氧化碳
O3:臭氧
M:规定的粒子(粒子种类不特定)
此外,各反应的反应速度Rf能够用以下式子表示。
Rf=kf*[A]*[B]···(式1)
上述的式子中各符号表示以下。
kf:反应速度常数
[A]:反应的粒子A的粒子密度
[B]:反应的粒子B的粒子密度
此外,反应速度常数kf能够用下式表示。
速度常数kf=A*exp(―Ea/kBT)···(式2)
上述的式子中各符号表示以下。
A:反应固有的频度因子相关的常数
Ea:活化能
kB:玻尔兹曼常数
T:温度
另外,上式作为一例而适用于两体碰撞的情况。
上述中,CO2、O2是稳定了的状态。相对于此,O3例如如果是常温、大气压的状态则通过上述的反应6,以24小时以下的程度自然离解,回到O2。
如式1所示,反应速度依赖于粒子密度。例如关于反应3所示的CO和O,即使CO存在,在成为反应的另一方的O原子不存在于周围的情况下,反应也不进行,保持CO不变而继续存在。
表1表示将CO2作为灭弧性气体实施电流切断试验、在试验后经过了一定时间时的各粒子的残存比例的实测值。
【表1】
表1
将CO2气体作为灭弧介质时的
电流切断后的CO与CO3的存在比例(实测)
CO O<sub>3</sub> H<sub>2</sub>O HF
0.01% 0.01% 0.01% 0.1%
通过发明人的实验,将在二氧化碳(CO2气体)中混合了氧(O2)的气体用作灭弧性气体的情况下,也产生了O3。表1中,H2O是在意图之外微量混入的。在电弧等离子体状态内H2O离解、复合从而产生的氟化氢HF也被检测到。
本实施方式中,将含有50%以上二氧化碳(CO2气体)的混合气体作为对象。混合气体通过事先充分地混合而成为均匀分布,在密闭容器8内不产生密度分布。在密闭容器8内的规定部位产生了等离子体状态的情况下,混合气体通过反应1~8所示的反应,过渡性地产生与分子量相应的密度分布。
然后,产生由自然对流和浓度分布引起的扩散,在密闭容器8内,也包含无用气体在内而浓度分布均匀化。一旦均匀化了的浓度分布根据熵增定律而是不可逆的,浓度分布不会再次不均匀化。
因而,如果无法在浓度分布均匀化之前捕捉无用气体,则无用气体长时间在密闭容器8内持续存在。在电弧等离子体状态内经反应1~8而生成的比较稳定的粒子的分子量在表2中表示。
【表2】
表2分子量
Figure BDA0002510311880000181
密闭容器8内的、发生了电弧等离子体状态后的过渡状态中,分子量大的粒子沉淀到作为地平面侧的密闭容器8底部,较轻的粒子上浮到作为地平面相反侧的密闭容器8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子量大而重的臭氧沉淀到地平面侧的底部附近,分子量小而轻的一氧化碳滞留在地平面相反侧的顶部附近。
结果,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51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
在密闭容器8内沉淀到底部附近的臭氧通过反应6、7而离解、复合,回到O2。
在密闭容器8内在顶部对流的CO为了回到CO2而需要发生反应5。但是,在CO大量存在的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即顶部附近,O几乎不存在。因此,顶部附近的CO不进行反应而继续滞留。
O3有可能使密闭容器8的用于将气体密闭的密封件(图中不图示)氧化劣化。此外,O3有可能使气体断路器1的电绝缘特性降低。此外,O3对人有害。
CO有可能使气体断路器1的电绝缘特性降低。此外,CO对人有害。不希望作业者在定期检查时等吸入密闭容器8中存在的CO。
气室51a及气室51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积存。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1a外部的流出。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51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1b外部的流出。
通过发明人的实验,明确了被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左右的臭氧。气室51a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
通过发明人的实验,明确了被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左右的一氧化碳。气室51b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在密闭容器8内下降到地平面侧。进而,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沿着密闭容器8的中空的圆锥台部82、83的内部的地平面侧的锥部82a、83a下降,蓄积于气室51a。气室51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气室51a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在密闭容器8内向地平面相反侧上升。进而,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沿着密闭容器8的中空的圆锥台部82、83的内部的地平面相反侧的锥部82b、83b上升,蓄积于气室51b。气室51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气室51b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此外,气室51a及气室51b配置在密闭容器8中的从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产生电弧的空间即电弧空间向地平面下垂的垂线上,在密闭容器8内散开前,积存在电弧空间产生的无用气体。
[1-3.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气体断路器,具有被封入了灭弧性气体的密闭容器8、固定于密闭容器8的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固定于密闭容器8的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以及通过在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与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之间移动而将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与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的电流导通、切断的可动接触件部3,在设于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的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设于可动接触件部3的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通过被喷附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5,所以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被滞留于气室5,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2)根据本实施方式,气室5是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的气室51a,所以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臭氧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3)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气室5是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的、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的气室51b,所以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4)根据本实施方式,灭弧性气体是0.1MPa-g以上,将二氧化碳含有50%以上,所以能够构成一种气体断路器,其能够利用不易危害环境的灭弧性气体,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5)根据本实施方式,气室5的容积是密闭容器8的0.01%以上,所以能够构成一种气体断路器,其能够以紧凑的形状来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6)根据本实施方式,密闭容器8具有圆锥台部82、83,气室5构成在形成中空的圆锥台的密闭容器8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相接合的圆筒部81的平坦部81a、81b的内部,所以通过构成密闭容器8的圆锥台部82、83的锥部82a、82b、83a、83b,将无用气体向气室5引导,能够更可靠地使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
(7)根据本实施方式,密闭容器8是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相接合的形状,气室5构成在形成密闭容器8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相接合的圆筒部81的内部,所以能够将气室5配置在向电弧喷附灭弧性气体的部位的附近。结果,更可靠地将无用气体向气室5引导,能够使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
此外,密闭容器8是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经由圆筒部81相接合的形状,构成密闭容器8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部件能够通过同一制造工序制造,容易制造。因而,能够提供容易制造的气体断路器。
[1-4.变形例]
(1)第一变形例
气室5不限于上述那样构成。气室5也可以如图3那样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密闭容器8是将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经由圆筒部81相接合而成的,在两个圆锥台部82、83相接合的圆筒部81的内部具有气室51a、51b。但是,气室51a、51b不限于如上述那样构成。
也可以如图3所示,密闭容器8中,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直接接合,在两个圆锥台部82、83相接合的部分的内侧具有气室51a、51b。
气室51a、51b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相接合的部分的内侧。
在密闭容器8的、圆锥台部82、83的接合部分的内侧且地平面侧构成气室51a。在密闭容器8的、圆锥台的接合部分的内侧且地平面相反侧构成气室51b。
气室51a积存被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臭氧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气室51a积存被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
密闭容器8是将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的口径较大的端部接合而成的形状,构成密闭容器8的两个圆锥台状的部件能够通过同一制造工序制造而容易制造。因而,能够提供更容易制造的气体断路器。
(2)第二变形例
气室5不限于如上述那样构成。气室5也可以如图4那样构成。
如图4所示那样,密闭容器8是中空地构成一个圆锥台状,在圆锥台的口径较大的端部部分的内侧,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积存的气室54a、54b。
密闭容器8如图4所示,构成为有底的中空的圆锥台状。密闭容器8配置为,中空地构成的圆锥台的径较大的底部成为驱动装置方向。密闭容器8在中空的圆锥台状的径较大的底部侧的内部具有气室54a、54b。
密闭容器8的、中空的圆锥台状的径较大的底部的内侧且地平面侧构成气室54a。密闭容器8的、中空的圆锥台状的径较大的底部的内侧且地平面相反侧构成气室54b。气室54a以及气室54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积存。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在密闭容器8内向地平面侧下降。进而,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沿着密闭容器8的中空的圆锥台状的内部的地平面侧的锥部84a下降,蓄积于气室54a。气室54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气室54a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在密闭容器8内向地平面相反侧上升。进而,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沿着密闭容器8的中空的圆锥台状的内部的地平面相反侧的锥部84b上升,蓄积于气室54b。气室54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气室54b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由于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积存的气室54a、54b,所以能够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4a、54b,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实施方式,密闭容器8为圆锥台状,气室54a、54b构成在形成中空的圆锥台的密闭容器8的径较大的底侧的内部,所以通过构成密闭容器8的圆锥台的锥部84a、84b,将无用气体向气室54a、54b引导,能够更可靠地使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实施方式,能够以更简单的形状构成密闭容器8,能够提供更容易制造的气体断路器。
第二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中,密闭容器8配置为,中空的圆锥台的径较大的底部成为驱动装置方向,在中空的圆锥台的径较大的底部侧的内部配置气室54a、54b,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将密闭容器8配置为,使中空的圆锥台的径较大的底部成为开放端方向,在中空的圆锥台的径较大的底部侧的内部配置气室55a、55b。密闭容器8具有锥部85a、85b,通过锥部85a、85b,将无用气体向气室55a、55b引导,使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
这样,通过以使形成中空的圆锥台的密闭容器8的径较大的底部成为开放端方向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灵活选择气体断路器1的设置场所。
(3)第三变形例
气室5不限于如上述那样构成。气室5也可以如图6~7那样构成。
如图6~7所示,密闭容器8在构成密闭容器8的圆筒状部件的周围中腹处还具有比密闭容器8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圆筒部86。密闭容器8在圆筒部86的内侧具有气室56a、56b。气室56a、56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积存。
在构成密闭容器8的圆筒状部件的周围中腹处设置的、具有比密闭容器8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圆筒部86构成为中空轮胎状,从圆筒轴向圆筒周围方向的截面中具有成为コ字状的空间。气室56a设置在圆筒部86的地平面侧的成为コ字状的空间。此外,气室56b设置在圆筒部86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成为コ字状的空间。
气室56a、56b由与构成密闭容器8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具有气室56a、56b的圆筒部86被与密闭容器8一体地接合,确保灭弧性气体的气密。
气室56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气室56a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气室56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气室56b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气室56a以及气室56b优选配置密闭容器8中的在从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产生电弧的空间即电弧空间向地平面垂下的垂线上。
气室56a以及气室56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积存。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配置的气室56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6a外部的流出。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配置的气室56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6b外部的流出。
根据第三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由于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56a、56b,所以能够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6a、56b,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根据第三变形例的实施方式,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臭氧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6a,一氧化碳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6b,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根据第三变形例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密闭容器8是圆筒状,气室56a、56b设置在密闭容器8的圆筒周围,构成在具有比密闭容器8的内径大的内径的轮胎状的圆筒部86的内部,所以能够缩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第三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中,具有气室56a、气室56b的圆筒部86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圆筒中腹部,但配置圆筒部86的部位不限于此。具有气室56a、气室56b的圆筒部86也可以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圆筒侧面的端部。
这样,通过配置具有气室56a、气室56b的圆筒部86,能够更灵活地选择气体断路器1的设置场所。
(4)第四变形例
气室5不限于如上述那样构成。气室5也可以如图8~9那样构成。
如图8~9所示,密闭容器8具有在构成密闭容器8的圆筒状部件的周围突出的、由杯形状的部件构成的气室57a及气室57b。气室57a及气室57b由与构成密闭容器8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气室57a、57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
气室57a是向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外侧突出地配置的杯形状的部件。气室57a的杯形状的开口部分与密闭容器8的内侧面接合。气室57a被与密闭容器8一体地接合,确保在密闭容器8内填充的灭弧性气体的气密。气室57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气室57a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气室57b是向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外侧突出地配置的杯形状的部件。气室57b的杯形状的开口部分与密闭容器8的内侧面接合。气室57b被与密闭容器8一体地接合,确保在密闭容器8内填充的灭弧性气体的气密。气室57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气室57b优选具有密闭容器8的容积的0.01%以上的容积。
气室57a及气室57b优选配置在密闭容器8中的从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的、产生电弧的空间即电弧空间向地平面下垂的垂线上。
气室57a及气室57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配置的气室57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7a外部的流出。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配置的气室57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7b外部的流出。
根据第四变形例的实施方式,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57a、57b,所以能够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7a、57b,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根据第四变形例的实施方式,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臭氧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7a,一氧化碳等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滞留于气室57b,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所以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根据第四变形例的实施方式,气室57a、57b由从密闭容器8突出的杯形状的部件构成,所以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根据第四变形例的实施方式,气室57a、57b由从密闭容器8突出的杯形状的部件构成,所以能够用简单的部件构成气室57a、57b,能够提供容易制造的气体断路器。
在第四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中,气室57a、气室57b由在构成密闭容器8的圆筒状部件的圆筒周围突出的杯形状的部件构成,但配置气室57a、气室57b的部位不限于此。气室57a、气室57b也可以如图10那样配置。
也可以如图10所示,气体断路器1构成为,开放端方向设置在地平面相反侧,驱动装置方向设置在地平面侧,气室58a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圆筒底部向外侧突出地配置,气室58b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圆筒头部向外侧突出地配置。
通过这样配置气室58a、气室58b,能够灵活地选择气体断路器1的设置场所。例如,在其他设备与气体断路器1的周边相邻的情况下,能够以窄的设置面积设置气体断路器1。
第四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中,气室57a、57b或气室58a、58b是向密闭容器8的外侧突出地配置的中空的杯形状的部件。构成杯形状的气室57a、57b或气室58a、58b也可以采用相对于密闭容器8通过机械加工、焊接而接合且不使用密封用的填料等的构造。通过采用不使用密封用的填料等的构造,能够防止密封材料的由臭氧引起的劣化,减轻灭弧性气体的泄漏。
[2.第2实施方式]
[2-1.构成]
参照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结构中,与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记表示。
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在密闭容器8内具有气室51a,而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的不同点在于,在密闭容器8内具有配置有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气室51a。
如图11所示,密闭容器8在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接合部分具有圆筒部81,圆筒部81在地平面侧具有平坦部81a,在地平面相反侧具有平坦部81b。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的平坦部81a的内侧,构成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的气室51a,在气室51a中配置臭氧分解催化剂61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的内侧,构成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的气室51b。
[2-2.作用]
通过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固定电弧接触件21以及可动电弧接触件31之间成为所谓电弧等离子体状态。该电弧等离子体状态内的灭弧性气体成为高温高压,发生产生无用气体的反应。分子量大的较重的臭氧向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沉淀,分子量小而较轻的一氧化碳向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上升并滞留。
气室51a以及气室51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配置的气室51a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1a外部的流出。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配置的气室51b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减轻无用气体向气室51b外部的流出。
在气室51a中配置的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由活性炭构成。在气室51a的底部配置活性炭。通过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活性炭,臭氧O3如以下那样分解。
2O3+C→CO2+CO2+679kJ···(反应9)
上述反应是发热反应而产生高温。通过反应的发热,上述的反应6、7的臭氧分解反应进一步被加速。
活性炭一般而言作为吸附剂而被知晓,对非极性物质的吸附效果较高。活性炭由碳形成,碳对于臭氧发生下述的反应10、11的催化剂反应。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2510311880000281
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活性炭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进行分解。
臭氧分解催化剂61a也可以代替活性炭或除了活性炭以外而是锰、铝、铈、钡、铂、钯、铑、钌。除了碳以外,上述反应10及反应11所示的氧原子的离解复合反应也可以利用锰、铝、铈、钡、铂、钯、铑、钌而得到。
此外,活性炭具有H2O吸附效果。在气室51a的底部配置的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活性炭吸附密闭容器8内的水分。此外,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活性炭吸附氟化氢。
[2-3.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气室51a内配置臭氧分解催化剂61a,所以产生的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被分解。
(2)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被臭氧分解催化剂61a分解,所以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3)根据本实施方式,臭氧分解催化剂61a含有活性炭、碳、锰、铝、铈、钡、铂、钯、铑、钌中的至少一个,所以能够提供能够用通常的催化剂来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4)根据本实施方式,还将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活性炭配置在气室51a的底部,所以还能够吸附密闭容器8内的水分。此外,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a的活性炭吸附氟化氢,所以能够减轻气体断路器1的劣化。
[2-4.变形例]
(1)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密闭容器8中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相接合的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的内侧构成的气室51b中也配置臭氧分解催化剂61b。
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b的活性炭除了反应10、反应11以外,还如下述的反应12那样将一氧化碳还原为二氧化碳。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2510311880000301
通过配置于气室51b的活性炭,如上述的反应12那样,一氧化碳被还原为二氧化碳。
通过配置于气室51b的活性炭,一氧化碳被还原为二氧化碳,所以无用气体难以与构成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部件、第一固定接触件部2、第二固定接触件部4、可动接触件部3接触,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气体断路器1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
(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在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气室51a、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气室54a、气室55a、图6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的气室56a、图8、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的气室57a、气室58a中配置臭氧分解催化剂61a,将臭氧分解。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3)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在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气室51b、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气室54b、气室55b、图6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的气室56b、图8、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的气室57b、气室58b中配置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61b的活性炭,将一氧化碳分解。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3.第3实施方式]
[3-1.结构]
参照图13对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的结构中,与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记表示。
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在密闭容器8内具有气室51a、51b,而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的不同点在于,还具有与气室51a连接的排气管62a、与气室51b连接的排气管62b、配置在气室51a附近的传感器63a、配置在气室51b附近的传感器63b。
如图13所示,密闭容器8在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接合部分具有圆筒部81,圆筒部81在地平面侧具有平坦部81a,在地平面相反侧具有平坦部81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的平坦部81a的内侧,构成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的气室51a。此外,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的内侧,构成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的气室51b。
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的平坦部81a设置的气室51a与排气管62a连接。排气管62a构成经由气室51a从密闭容器8的内部向外部通过无用气体的流路。
排气管62a通过由铝等金属形成的管构成。排气管62a配置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此外,排气管62a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的从密闭容器8的内部通向外部的中腹处具有将排气管62a开闭的阀门(cock)64a。
排气管62a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排出。由作业者将阀门64a开栓,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回收。
传感器63a通过由半导体等构成的臭氧传感器构成。传感器63a是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的传感器。传感器63a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臭氧的浓度。传感器63a配置在密闭容器8内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附近。传感器63a的输出信号被向外部的数据记录器(图中未图示)等输入。
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设置的气室51b与排气管62b连接。排气管62b构成经由气室51b从密闭容器8的内部向外部通过无用气体的流路。
排气管62b通过由铝等金属构成的管构成。排气管62b配置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b。此外,排气管62b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的从密闭容器8的内部通向外部的中腹处具有将排气管62b开闭的阀门64a。
排气管62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排出。由作业者将阀门64b开栓,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被回收。
传感器63b通过由半导体等构成的一氧化碳传感器构成。传感器63b是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的传感器。传感器63b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传感器63b配置在密闭容器8内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51b附近。传感器63b的输出信号被向外部的数据记录器(图中未图示)等输入。
[3-2.作用]
如上所述,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包含臭氧及一氧化碳的无用气体。臭氧由于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所以滞留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此外,一氧化碳由于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所以滞留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51b。
滞留的臭氧及一氧化碳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滞留量减少。但是,在滞留量的减少所需要的时间经过之前,反复进行了气体断路器1的切断动作的情况下,臭氧及一氧化碳累积地蓄积。
作业者通过数据记录器等外部装置,对从传感器63a输出的臭氧的浓度以及从传感器63b输出的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从传感器63a输出的臭氧的浓度以及从传感器63b输出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作业者能够得知臭氧及一氧化碳的滞留量。
在判断为臭氧的滞留量为一定值异常的情况下,作业者将阀门64a开栓,经由排气管62a回收臭氧。在判断为一氧化碳的滞留量为一定值异常的情况下,作业者将阀门64b开栓,经由排气管62b回收一氧化碳。
[3-3.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对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检测的传感器63a、63b,所以作业者能够得知臭氧及一氧化碳的滞留量。
(2)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排出的排气管62a、62b,所以作业者能够将臭氧及一氧化碳从排气管62a、62b回收。结果,臭氧及一氧化碳被从密闭容器8内除去,能够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3-4.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63a采用由半导体等构成的臭氧传感器,但传感器63a不限于此。传感器63a也可以是紫外线吸收方式的臭氧传感器等。此外,传感器63a被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气室51a附近,但传感器63a的配置部位不限于此。传感器63a也可以配置于密闭容器8外部的排气管62a。
(2)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63b采用由半导体等构成的一氧化碳传感器,但传感器63b不限于此。传感器63b也可以是红外线吸收方式的一氧化碳传感器等。此外,传感器63b被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气室51b附近,但传感器63b的配置部位不限于此。传感器63b也可以配置于密闭容器8外部的排气管62a。
(3)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对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气室51a、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气室54a、气室55a、图6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的气室56a、图8、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的气室57a、气室58a连接排气管62a,并在附近配置传感器63a。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4)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对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气室51b、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气室54b、气室55b、图6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的气室56b、图8、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的气室57b、气室58b连接排气管62b,并在附近配置传感器63b。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5)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62a被与气室51a连接,传感器63a配置在气室51a的附近,但排气管62a、传感器63a的配置部位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4所示,密闭容器8不具有气室51a,排气管62a连接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传感器63a配置在密闭容器8内部的地平面侧。
(6)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62b被与气室51b连接,传感器63b配置在气室51b的附近,但排气管62b、传感器63b的配置部位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4所示,密闭容器8不具有气室51b,排气管62b连接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传感器63b配置在密闭容器8内部的地平面相反侧。
[4.第4实施方式]
[4-1.结构]
参照图15对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的结构中,与图1~图1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同一标记表示。
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在密闭容器8内具有气室51a、51b,而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断路器1的不同点在于,还具有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设置的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分解的处理部67、从密闭容器8将包含无用气体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a、65b、以及将被处理部67分解无用气体后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密闭容器8的送气管66。
如图15所示,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配置处理部67。密闭容器8连接有将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a、排出管65b、以及将被处理部67分解无用气体后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密闭容器8的送气管66。
密闭容器8在中空地构成的两个圆锥台部82、83的接合部分具有圆筒部81,圆筒部81在地平面侧具有平坦部81a,在地平面相反侧具有平坦部81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的平坦部81a的内侧,构成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等无用气体的气室51a。此外,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的内侧,构成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等无用气体的气室51b。
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侧的平坦部81a设置的气室51a与排出管65a连接。排出管65a构成将无用气体从气室51a向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配置的处理部67输送的流路。
排出管65a通过由铝等金属构成的管构成。排出管65a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此外,排出管65a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的通往处理部67的中间具有将排出管65a开闭的阀门68a。
排出管65a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送往处理部67。由作业者将阀门68a开栓,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被送往处理部67。
在圆筒部81的地平面相反侧的平坦部81b设置的气室51b与排出管65b连接。排出管65b构成将无用气体从气室51b向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配置的处理部67输送的流路。
排出管65b通过由铝等金属构成的管构成。排出管65b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b。此外,排出管65b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的通往处理部67的中间具有将排出管65b开闭的阀门68b。
排出管65b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送往处理部67。由作业者将阀门68b开栓,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被送往处理部67。
送气管66通过由铝等金属构成的管构成。送气管66的一端与密闭容器8连接,送气管66的另一端与处理部67连接。此外,送气管66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的从处理部67通往密闭容器8的中间具有将送气管66开闭的阀门68c。送气管66优选从驱动装置方向与密闭容器8连接。
送气管66将在处理部67中被除去了无用气体的灭弧性气体输送到密闭容器8。
处理部67由在铝壳等由金属构成的壳中内置的臭氧分解催化剂构成。处理部67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处理部67的输入侧经由排出管65a、排出管65b而与密闭容器8连接。处理部67的输出侧经由送气管66而与密闭容器8连接。
通过在处理部67内设置的鼓风机(图中未图示),经由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设置的气室51a以及排出管65a,将包含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的灭弧性气体输送至处理部67。此外,经由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设置的气室51b以及排出管65b,将包含作为无用气体的一氧化碳的灭弧性气体输送至处理部67。
作为处理部67的臭氧分解催化剂而使用活性炭。处理部67将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包含的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及一氧化碳混合,引起上述的反应10、11、12而进行分解。从密闭容器8经由排出管65a、排出管65b排出的包含无用气体的灭弧性气体在臭氧及一氧化碳被分解后,经由送气管66被向密闭容器8送出。
[4-2.作用]
如上所述,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包含臭氧及一氧化碳的无用气体。臭氧由于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所以滞留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此外,一氧化碳由于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所以滞留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51b。
排出管65a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在由作业者将阀门68a及阀门68c开栓后,通过设置在处理部67内的鼓风机(图中未图示),包含滞留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的臭氧的灭弧性气体经由排出管65a被送往处理部67。
排出管65b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51b。在由作业者将阀门68b及阀门68c开栓后,通过在处理部67内设置的鼓风机(图中未图示),包含滞留于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的一氧化碳的灭弧性气体经由排出管65b被送往处理部67。
处理部67在铝壳等由金属构成的壳内具有作为臭氧分解催化剂的活性炭。处理部67利用在处理部67内设置的鼓风机(图中未图示),经由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设置的气室51a及排出管65a,对包含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的灭弧性气体进行吸引,经由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设置的气室51b及排出管65b,对包含作为无用气体的一氧化碳的灭弧性气体进行吸引。
处理部67将经由排出管65a吸引的臭氧以及经由排出管65b吸引的一氧化碳进行混合,引起上述的反应10、11、12而进行分解。处理部67在将经由排出管65a吸引的臭氧以及经由排出管65b吸引的一氧化碳分解后,经由送气管66向密闭容器8送出。
[4-3.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在密闭容器8的外部设置的将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分解的处理部67、从密闭容器8将包含无用气体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a、65b、以及将被处理部67分解了无用气体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密闭容器8的送气管66,因此无用气体被分解,能够提供能够减轻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2)根据本实施方式,排出管65a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排出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排出管65b配置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排出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处理部67将经由排出管65a吸引的臭氧以及经由排出管65b吸引的一氧化碳进行混合、分解,所以能够提供能够减轻无用气体所引起的绝缘性能、电流切断性能的劣化的气体断路器。
(3)根据本实施方式,包含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及一氧化碳的灭弧性气体在被处理部67将臭氧及一氧化碳分解后,经由送气管66被向密闭容器8送出,因此能够避免密闭容器8内的灭弧性气体的压力的下降。此外,能够防止作为无用气体的臭氧及一氧化碳向密闭容器8外部扩散。
[4-4.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将包含臭氧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a以及将包含一氧化碳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b这双方,但也可以具有将包含臭氧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a、将包含一氧化碳的灭弧性气体送往处理部67的排出管65b中的某一方。作为无用气体,也可以使处理部67吸附臭氧、一氧化碳中的某一方。
(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具有传感器63a。传感器63a通过由半导体等构成的臭氧传感器构成。传感器63a是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的传感器。传感器63a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臭氧的浓度。传感器63a配置在密闭容器8内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a附近。传感器63a的输出信号被向外部的数据记录器(图中未图示)等输入。
通过监测从传感器63a输出的臭氧的浓度,作业者能够得知臭氧的滞留量。在臭氧的浓度超过预先设定的浓度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将阀门68a、68c开栓,使处理部67动作而进行臭氧的处理。
(3)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具有传感器63b。传感器63b通过由半导体等构成的一氧化碳传感器构成。传感器63b是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的传感器。传感器63b检测从喷附于电弧的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传感器63b配置在密闭容器8内的地平面侧的气室51b附近。传感器63b的输出信号被向外部的数据记录器(图中未图示)等输入。
通过监测从传感器63b输出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作业者能够得知一氧化碳的滞留量。在一氧化碳的浓度超过预先设定的浓度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将阀门68b、68c,使处理部67动作而进行一氧化碳的处理。
(4)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管65a的一端与密闭容器8连接,另一端与处理部67连接。同样,排出管65b的一端与密闭容器8连接,另一端与处理部67连接。但是,排出管65a及排出管65b也可以如图17所示那样,也可以被集管化(manifold)而被合并来与处理部67连接。通过这样构成,臭氧和一氧化碳被混合,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无用气体的分解。
(5)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对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气室51a、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气室54a、气室55a、图6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的气室56a、图8、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的气室57a、气室58a连接排出管65a。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6)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对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气室51b、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气室54b、气室55b、图6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的气室56b、图8、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的气室57b、气室58b连接排出管65b。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密闭容器8的容积。结果,能够提供即使设置场所狭窄也容易设置的紧凑的气体断路器。
(7)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管65a被与气室51a连接,但排出管65a的配置部位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8所示,密闭容器8不具有气室51a,将排出管65a连接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侧。
(8)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管65b被与气室51b连接,但排出管65b的配置部位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8所示,密闭容器8不具有气室51b,将排出管65b连接在密闭容器8的地平面相反侧。
[5.其他实施方式]
对包括变形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欲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样也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中。以下是其一例。
(1)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二氧化碳(CO2气体)为主成分的灭弧性气体,但灭弧性气体不限于此。灭弧性气体也可以是由产生无用气体的其他成分构成的气体。
附体标记说明
1…气体断路器
2,4…固定接触件部
3…可动接触件部
5,51a,51b,54a,54b,55a,55b,56a,56b,57a,57b,58a,58b…气室
7a,7b…电力供给线
8…密闭容器
9…驱动装置
21…固定电弧接触件
22…固定通电接触件
24…通气筒
25…排气管
31…可动电弧接触件
32…可动通电接触件
33…绝缘喷嘴
34…气缸
34a…贯通孔
35…操作杆
36…蓄压室
37…绝缘杆
41…通电接触件
42…活塞
42a…活塞支撑件
43…支持件
61a,61b…臭氧分解催化剂
62a,62b…排气管
63a,63b…传感器
64a,64b…阀门
65a,65b…排出管
66…送气管
67…处理部
68a,68b,68c…阀门
81…圆筒部
81a,81b…平坦部
82,83…圆锥台部
82a,82b,83a,83b,84a,84b,85a,85b…锥部
86…圆筒部

Claims (26)

1.一种气体断路器,具有:
密闭容器,封入有灭弧性气体;
第一固定接触件部,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
第二固定接触件部,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以及
可动接触件部,通过在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上述第二固定接触件部之间移动,将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上述第二固定接触件部的电流导通、切断,
在设于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的固定电弧接触件以及设于上述可动接触件部的可动电弧接触件之间,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通过被喷附上述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
上述气体断路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将从喷附于上述电弧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进行积存的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室由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的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的气室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室由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的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气室构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气室中配置有将上述无用气体分解的催化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催化剂包含碳、锰、铝、铈、钡、铂、钯、铑、钌中的至少一个。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气室中配置有吸附上述无用气体的吸附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附剂是活性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室由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构成,上述第一气室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无用气体,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上述第二气室积存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无用气体,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
上述气体断路器具有:
处理部,设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外部,将从喷附于上述电弧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分解;
第一排出管,从上述第一气室将上述无用气体向上述处理部输送;
第二排出管,从上述第二气室将上述无用气体向上述处理部输送;以及
送气管,将由上述处理部分解了无用气体的上述灭弧性气体向上述密闭容器输送。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下两个排气管中的至少一个,上述两个排气管包括将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排出的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的排气管、以及将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排出的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的排气管。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从喷附于上述电弧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的传感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感器是臭氧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上述臭氧传感器检测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上述一氧化碳传感器检测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灭弧性气体是0.1MPa-g以上,并且将二氧化碳含有50%以上。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室的容积是密闭容器的0.01%以上。
14.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闭容器是将两个圆锥台的口径较大的端部相接合而成的形状,上述气室由形成上述密闭容器的两个圆锥台相接合的部分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闭容器是圆锥台状,上述气室由形成上述密闭容器的圆锥台的口径较大的端部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闭容器是圆筒状,上述气室设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圆筒周围,由具有比上述密闭容器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圆筒部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室由从上述密闭容器突出的杯形状的部件构成。
18.一种气体断路器,具有:
密闭容器,封入有灭弧性气体;
第一固定接触件部,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
第二固定接触件部,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以及
可动接触件部,通过在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上述第二固定接触件部之间移动,将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上述第二固定接触件部的电流导通、切断,
在设于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的固定电弧接触件以及设于上述可动接触件部的可动电弧接触件之间,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通过被喷附上述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
上述气体断路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从喷附于上述电弧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的传感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感器是臭氧传感器,检测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感器是一氧化碳传感器,检测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
23.一种气体断路器,具有:
密闭容器,封入有灭弧性气体;
第一固定接触件部,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
第二固定接触件部,固定于上述密闭容器;以及
可动接触件部,通过在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上述第二固定接触件部之间移动,将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与上述第二固定接触件部的电流导通、切断,
在设于上述第一固定接触件部的固定电弧接触件以及设于上述可动接触件部的可动电弧接触件之间,在电流切断时产生的电弧通过被喷附上述灭弧性气体而被灭弧,
上述气体断路器的特征在于,具有:
处理部,设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外部,将从喷附于上述电弧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分解;
排出管,将包含上述无用气体的上述灭弧性气体从上述密闭容器向上述处理部输送;以及
送气管,将由上述处理部分解了无用气体后的上述灭弧性气体向上述密闭容器输送。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管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将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排出。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管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将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排出。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体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管具有:
第一排出管,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侧,将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重的臭氧排出;以及
第二排出管,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地平面相反侧,将从上述灭弧性气体产生的无用气体中的比重比灭弧性气体轻的一氧化碳排出,
上述第一排出管和上述第二排出管被合并而与上述处理部接合。
CN201780097231.0A 2017-12-01 2017-12-01 气体断路器 Active CN111406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3342 WO2019106840A1 (ja) 2017-12-01 2017-12-01 ガス遮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6350A true CN111406350A (zh) 2020-07-10
CN111406350B CN111406350B (zh) 2021-10-29

Family

ID=66665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7231.0A Active CN111406350B (zh) 2017-12-01 2017-12-01 气体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7097B2 (zh)
JP (1) JP6921988B2 (zh)
CN (1) CN111406350B (zh)
WO (1) WO20191068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64582A (zh) * 2022-12-02 2023-03-07 上海蓝箭电控设备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火报警功能的配电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9217B2 (ja) 2019-04-02 2022-08-16 株式会社東芝 ガス遮断器
EP4064481A4 (en) * 2019-11-22 2023-08-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GAS ISOLATION DEVICE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8811A (ja) * 1983-04-25 1984-11-10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ガス絶縁電気機器
JPH0956024A (ja) * 1995-08-18 1997-02-25 Nissin Electric Co Ltd ガス絶縁電気機器
JP2001169421A (ja) * 1999-12-08 2001-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01047077A (zh) * 2006-03-27 2007-10-03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绝缘开闭器
US20080135522A1 (en) * 2006-12-06 2008-06-12 Abb Research Ltd. High-voltage switch with a metal container filled with insulating gas
JP2009189182A (ja) * 2008-02-07 2009-08-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装置
CN102047365A (zh) * 2008-05-29 2011-05-04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CN102460870A (zh) * 2009-06-17 2012-05-16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绝缘设备
JP2012182137A (ja) * 2012-04-09 2012-09-20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02782792A (zh) * 2010-07-01 2012-11-14 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混合消弧型气体断路器
CN103094860A (zh) * 2013-02-01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基于碳沉积抑制技术的氟碳混合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CN103151216A (zh) * 2013-02-01 2013-06-12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配有外置吸附设备的氟碳混合气体绝缘灭弧开关装置
CN104051976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电力的气体绝缘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4054151A (zh) * 2012-02-06 2014-09-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气体断路器
JP2015073348A (ja) * 2013-10-02 2015-04-16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用ガス絶縁機器
JP2016063579A (ja) * 2014-09-16 2016-04-25 株式会社東芝 ガス絶縁開閉器
CN105765684A (zh) * 2013-10-16 2016-07-13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断路器
CN106537705A (zh) * 2014-05-20 2017-03-22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电能的生成,传输,分配和/或使用的电气设备和从此种设备的绝缘媒介回收物质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55609B (zh) * 1979-09-21 1986-04-30
JPS6244605A (ja) 1985-08-22 1987-02-26 Tokyo Optical Co Ltd ホログラフイツク干渉計
JPH0212038A (ja) 1988-06-30 1990-01-17 Toshiba Corp オゾン検出器
JP3080313B2 (ja) 1990-01-27 2000-08-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機器の絶縁劣化検出器
DE19928080C5 (de) * 1999-06-11 2006-11-16 Siemens Ag Hochspannungsleistungsschalter mit einem Abströmkanal
JP4348913B2 (ja) * 2001-11-26 2009-10-21 株式会社明電舎 絶縁方法及び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ATE458259T1 (de) * 2005-09-26 2010-03-15 Abb Technology Ag Hochspannungsschalter mit verbesserter schaltleistung
JP5032091B2 (ja) * 2006-10-12 2012-09-26 株式会社東芝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及びガス絶縁開閉装置用部品のアーク損傷検出方法
JP6157824B2 (ja) * 2012-09-28 2017-07-05 株式会社東芝 ガス遮断器
JP5608777B2 (ja) 2013-03-28 2014-10-15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閉鎖型電気設備
JP6430280B2 (ja) * 2015-02-16 2018-11-28 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およびそのガス置換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8811A (ja) * 1983-04-25 1984-11-10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ガス絶縁電気機器
JPH0956024A (ja) * 1995-08-18 1997-02-25 Nissin Electric Co Ltd ガス絶縁電気機器
JP2001169421A (ja) * 1999-12-08 2001-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01047077A (zh) * 2006-03-27 2007-10-03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绝缘开闭器
US20080135522A1 (en) * 2006-12-06 2008-06-12 Abb Research Ltd. High-voltage switch with a metal container filled with insulating gas
JP2009189182A (ja) * 2008-02-07 2009-08-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装置
CN102047365A (zh) * 2008-05-29 2011-05-04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CN102460870A (zh) * 2009-06-17 2012-05-16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绝缘设备
CN102782792A (zh) * 2010-07-01 2012-11-14 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混合消弧型气体断路器
CN104054151A (zh) * 2012-02-06 2014-09-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气体断路器
JP2012182137A (ja) * 2012-04-09 2012-09-20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03151216A (zh) * 2013-02-01 2013-06-12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配有外置吸附设备的氟碳混合气体绝缘灭弧开关装置
CN103094860A (zh) * 2013-02-01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基于碳沉积抑制技术的氟碳混合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CN104051976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株式会社东芝 用于电力的气体绝缘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JP2015073348A (ja) * 2013-10-02 2015-04-16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用ガス絶縁機器
CN105765684A (zh) * 2013-10-16 2016-07-13 株式会社东芝 气体断路器
CN106537705A (zh) * 2014-05-20 2017-03-22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电能的生成,传输,分配和/或使用的电气设备和从此种设备的绝缘媒介回收物质的方法
JP2016063579A (ja) * 2014-09-16 2016-04-25 株式会社東芝 ガス絶縁開閉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64582A (zh) * 2022-12-02 2023-03-07 上海蓝箭电控设备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火报警功能的配电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06840A1 (ja) 2020-11-26
JP6921988B2 (ja) 2021-08-18
US20210175030A1 (en) 2021-06-10
WO2019106840A1 (ja) 2019-06-06
CN111406350B (zh) 2021-10-29
US11177097B2 (en)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06350B (zh) 气体断路器
KR101329503B1 (ko) 가스 절연 기기
US9147543B2 (en) Gas circuit breaker
CN101047077B (zh) 气体绝缘开闭器
WO2002062412A1 (fr)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39;un courant de gaz contenant no utilise pour traiter un objet biologique
US10354821B2 (en) Gas circuit breaker
JP5721866B2 (ja) ガス遮断器
CN113330530B (zh) 气体断路器
US6207917B1 (en) Compressed gas power switch
JP2019091590A (ja) ガス遮断器
JP2007239918A (ja) ダイヤフラム弁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CN105609346A (zh) 一种真空灭弧室老炼装置及其外绝缘保护工装
JP2003217411A (ja) ガス遮断器
US2997563A (en) Circuit interrupters
JP5051911B2 (ja) ガス開閉器
JP2015060682A (ja) ガス絶縁開閉器
JP6172344B1 (ja)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11433878B (zh) 气体断路器
RU263125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110957663B (zh) 一种具有嗅觉感知功能的三元混合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JP2023043503A (ja) 水素炎イオン化検出器
JP5328819B2 (ja)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17599714A (zh) 一种适用于原位红外、拉曼和原子发射光谱表征的多功能等离子体催化反应池
JPH04262332A (ja) ガス遮断器
KR20160126695A (ko) 플라즈마 발생 장치 및 플라즈마 처리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