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1778A - 一种安全气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1778A
CN111391778A CN201811623451.5A CN201811623451A CN111391778A CN 111391778 A CN111391778 A CN 111391778A CN 201811623451 A CN201811623451 A CN 201811623451A CN 111391778 A CN111391778 A CN 111391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main
bag
sub
prim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234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德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2345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917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91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17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其用作车辆的主驾驶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包括主气囊和副气囊。其中,主气囊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副气囊分别沿主气囊的直径方向附接于主气囊的左右两侧。副气囊具有月牙形横截面,且在背离面朝乘客一面的相对面设有泄气孔。主气囊设有通向副气囊的排气通道。本发明的安全气囊可以在驾驶员与其接触过程中通过排气通道将主气囊的气体排出到副气囊,进行再次利用,副气囊对驾驶员提供保护,尤其在偏置碰撞中对驾驶员头部提供保护作用;此外,该类型的安全气囊与常规的方向盘构造更为匹配,发生事故后,方向盘能够对安全气囊提供更稳固的支撑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安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乘客安全,根据相关规定,车辆上需要配备有安全气囊。安全气囊一般设置于方向盘内部,车辆受到冲击后,其气囊膨胀而在方向盘和乘客之间形成缓冲层。为了确认安全气囊的安全性,通常需要根据IIHS、CIASI相关要求进行图4所示的25%偏置刚性碰撞试验。试验时,车辆以64km/h的速度装向位于车辆前进方向的左侧撞击物,或右侧撞击物撞击,随后再测试撞击后的乘客假体、安全气囊的相关参数。
图1-3示出了现有的安全气囊。其中,图1示出了由圆形织布构成的上表布、下表布缝制而成的两片式圆形气囊(上表布、下表布都是一定直径尺寸的圆形织布,然后进行缝合)。气囊内部设有用于控制形态的拉带,在下表布开设有用于控制气囊的泄气特性的泄气孔。图2-3示出了与图1类似的两片式气囊,所不同的是,气囊的横截面呈长圆形。
然而,进行图1类型的安全气囊的偏置刚性碰撞试验时,乘客头部会从气囊上滑移。如图1所示,如若乘客的头部往其左侧滑移,其极有可能撞到A柱这一坚硬物体,从而造成严重的伤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现行的通常做法是将现有DAB(Driver Air Bag,驾驶员安全气囊)做大(DAB容积做到60L左右),同时将侧面帘式气囊(CAB)延伸到A柱(体积增大约3L)。然而这种方式仅可以改善车辆进行左侧偏置试验时的安全系数,针对右侧偏置试验,其安全系数并没有显著提高。此外,目前普通DAB的容积在40~50L,使用的充气器在200kpa~210kpa,若采用上述改进方式,则将DAB的容积增大到60L,其相应的充气器则需采用230kpa~250kpa充气器,这会导致车辆生产成本急剧升高。DAB容积增大,其制作过程的织物裁片也要对应增加,进一步导致车辆生产成本升高。最后,由于安全气囊膨胀过程需要由方向盘提供支撑作用,在将DAB设计成更大容积后,方向盘也需相应地增大尺寸,然而尺寸较大的方向盘并不利于乘客进行操作。
对于图2-3所示类型的安全气囊,其容积相对较大。图2-3的安全气囊展开后,其任一水平方向的截面均为长圆形的构造,也即,其构造类似于“枕头”。然而,该类型的安全气囊也需要更大的安装空间,这对方向盘的设计会带来挑战。此外,这种类型的安全气囊也会由于需要增加织布裁片面积而增加制作成本。进一步,由于长圆形构造的安全气囊的中心位置离各个外缘位置并不相同,因而还存在展开不稳定、拉带不易布置等问题。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有效保护乘客,且支座成本较低的安全气囊就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其用作车辆的主驾驶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包括主气囊和副气囊。其中,所述主气囊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所述副气囊分别沿所述主气囊的直径方向附接于所述主气囊的左右两侧,所述副气囊具有月牙形横截面,且在背离面朝乘客一面的相对面设有泄气孔。所述主气囊设有通向所述副气囊的排气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副气囊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主气囊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副气囊的圆心和所述主气囊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通道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直线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副气囊的外缘距离所述排气通道的最小距离应不大于所述主气囊的直径的五分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副气囊的容积小于等于3升。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气囊内设有用于控制气囊展开形态的多根拉带。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拉带的数量为2、3、或4。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气囊由上下叠置的两片圆形表布缝制而成,而且沿直径方向对称地开设用于使气体从主腔体流动到左右侧副腔体的孔道。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副气囊由上下叠置的两片月牙形表布缝制而成,并且与所述主气囊连接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安全气囊,其用作车辆的主驾驶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包括主气囊和副气囊。其中,主气囊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副气囊分别沿主气囊的直径方向附接于主气囊的左右两侧。副气囊具有月牙形横截面,且在背离面朝乘客一面的相对面设有泄气孔。主气囊设有通向副气囊的排气通道。本发明的安全气囊可以在驾驶员与其接触过程中通过排气通道将主气囊的气体排出到副气囊,进行再次利用,副气囊对驾驶员提供保护,尤其在偏置碰撞中对驾驶员头部提供保护作用;此外,该类型的安全气囊与常规的方向盘构造更为匹配,发生事故后,方向盘能够对安全气囊提供更稳固的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车辆进行偏置刚性碰撞试验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想到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述其他方式同样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5-6所示,本发明的安全气囊5用作车辆的主驾驶安全气囊5,其包括主气囊51和副气囊52。其中,主气囊51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副气囊52分别沿主气囊51的直径方向附接于主气囊51的左右两侧,副气囊52具有月牙形横截面,且在背离面朝乘客一面的相对面设有泄气孔521。主气囊51设有通向副气囊52的排气通道512。在发生碰撞事故,气囊充气展开的情况下,主气囊51内产生的气体通过主气囊51流动到副腔,最终主气囊51可以对正碰工况中主驾提供有效的保护,副气囊52可以在小偏置工况中为主驾提供有效的保护。由此,本申请的安全气囊可以在驾驶员与其接触过程中通过主副腔缝孔将主气囊51的气体排出到副气囊52,进行再次利用,副气囊52对驾驶员提供保护。可以理解的是,在副气囊52充气后,副气囊52尤其在偏置工况中可以对驾驶员头部提供有效的保护。
参见附图5-6,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副气囊52的曲率半径可设置成小于主气囊51的曲率半径。优选地,将副气囊52的圆心和主气囊51的圆心设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由此,安全气囊5构造成中心对称结构。
更有利地,在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可将排气通道512的纵向中心线与由副气囊52的圆心和主气囊51的圆心构成的直线重合。由此,主气囊51产生的气体能够由副气囊52的径向端朝副气囊52流动,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均匀地流动分散到副气囊52内腔的各个位置,在出现偏置碰撞情况下,副气囊52能够快速地展开并起到保护驾驶员的目的。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副气囊52的外缘距离排气通道512的最小距离应不大于主气囊51的直径的五分之一。参见图4-5,在将排气通道512的中心线与由副气囊52的圆心和主气囊51的圆心构成的直线构造成为重合的情况下,副气囊52距离排气通道512的最小距离即为上述中心线上自排气通道512的位置A至中心线与副气囊52相交处B的距离。
此外,副气囊52的容积被设置成小于等于3升。由此可以保证排入副气囊52的气体量不会致使安全气囊5在展开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主气囊51内设有用于控制气囊展开形态的多根拉带511。优选地,可将拉带511的数量设为2、3、或4。优选地,拉带511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主气囊51的圆心和外缘上,由此,本发明中各个拉带511长度一致,在安全气囊5膨胀开的时候,拉带511在各个方向施加均等的力,有利于维持安全气囊5处于稳定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主气囊51由上下叠置的两片圆形表布缝制而成,而且沿直径方向对称地开设用于使气体从主腔体流动到左右侧副腔体的孔道。类似地,副气囊52也可由上下叠置的两片月牙形表布缝制而成,并且与主气囊51连接成一体。参见附图6,优选的是,主气囊51中的上下片圆形表布的缝合位置与副气囊52中的上下片月牙形表布的缝合位置位于同一圆周外缘上。在此情况下,当安全气囊5展开后,主气囊51和副气囊52之间形成了如图6所示的凹槽C,在发生偏置碰撞的情况下,乘客的头部滑移至凹槽C时,凹槽C能够对乘客的头部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其沿侧部、车辆A柱或B柱的方向滑移而与硬物直接碰撞,进一步降低其危险。
在将主气囊51构造成由上、下片圆形表布缝制而成的情况下,可将拉带511也缝制在上、下片圆形表布彼此缝合的位置。与将拉带511缝制在其他位置的方向相比,该方式的拉带511固定方式不会出现因拉带511缝制在主气囊51的其他位置,而对主气囊51造成牵拉作用并由此导致主气囊51被牵拉损毁的情况出现。本申请的这种拉带511固定方式可均匀地通过其于上片圆形表布、下片圆形表布接触的位置而均匀传递至上述表布。
综上可知,本发明的安全气囊5可以在驾驶员与其接触过程中通过排气通道512将主气囊51的气体排出到副气囊52,进行再次利用,副气囊52对驾驶员提供保护,尤其在偏置碰撞中对驾驶员头部提供保护作用;此外,该类型的安全气囊5与常规的方向盘构造更为匹配,发生事故后,方向盘能够对安全气囊5提供更稳固的支撑作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得益于本发明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认识到可将本发明所公开结构的替代结构作为可行的替代实施方式,并且可将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式,它们同样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安全气囊,其用作车辆的主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包括:
主气囊,所述主气囊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
副气囊,所述副气囊分别沿所述主气囊的直径方向附接于所述主气囊的左右两侧,所述副气囊具有月牙形横截面,且在背离面朝乘客一面的相对面设有泄气孔;
其中,所述主气囊设有通向所述副气囊的排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副气囊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主气囊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副气囊的圆心和所述主气囊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排气通道的纵向中心线与所述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副气囊的外缘距离所述排气通道的最小距离应不大于所述主气囊的直径的五分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副气囊的容积小于等于3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主气囊内设有用于控制气囊展开形态的多根拉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拉带的数量为2、3、或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主气囊由上下叠置的两片圆形表布缝制而成,而且沿直径方向对称地开设用于使气体从主腔体流动到左右侧副腔体的孔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副气囊由上下叠置的两片月牙形表布缝制而成,并且与所述主气囊连接成一体。
CN201811623451.5A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安全气囊 Pending CN1113917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23451.5A CN111391778A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安全气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23451.5A CN111391778A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安全气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1778A true CN111391778A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18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23451.5A Pending CN111391778A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安全气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9177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2075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采埃孚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气囊袋、气囊组件和车辆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6704A (zh) * 2008-10-13 2011-09-1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
CN202029802U (zh) * 2011-02-22 2011-11-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
CN203651697U (zh) * 2013-11-19 2014-06-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驾驶室正面安全气囊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6704A (zh) * 2008-10-13 2011-09-1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
CN202029802U (zh) * 2011-02-22 2011-11-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
CN203651697U (zh) * 2013-11-19 2014-06-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驾驶室正面安全气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2075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采埃孚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气囊袋、气囊组件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71930B1 (ko) 에어백 모듈
WO2017199851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241156B1 (ko) 차량의 무릎에어백
US8672349B2 (en) Airbag
KR101491276B1 (ko) 에어백 장치
CN105035016A (zh) 翼形驾驶员安全气囊
US8430425B2 (en) Airbag assembly
CN109963754B (zh) 侧气囊装置
KR2016003534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KR102310283B1 (ko)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US20180050652A1 (en) Curtain airbag for vehicle
JP2005335694A (ja) 自動車用オーバーヘッド・エアバッグ
US9415742B1 (en) Three-way gas guide
US9908499B2 (en)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with stiffening chamber
KR102182901B1 (ko) 동승석 에어백 장치
CN111391778A (zh) 一种安全气囊
WO2022183884A1 (zh) 用于车辆的帘式气囊和帘式气囊组件
CN216915775U (zh) 侧安全气囊
KR101695234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KR20150022257A (ko)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KR102407265B1 (ko) 에어백 장치
CN212921431U (zh) 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
KR102251344B1 (ko)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KR20180024871A (ko) 차량용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KR102192259B1 (ko) 에어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