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4563B -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 Google Patents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4563B
CN111384563B CN201811635109.7A CN201811635109A CN111384563B CN 111384563 B CN111384563 B CN 111384563B CN 201811635109 A CN201811635109 A CN 201811635109A CN 111384563 B CN111384563 B CN 111384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line
coupling
transmission
port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351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4563A (zh
Inventor
张宏志
高启强
崔莎
聂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3510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8456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9397 priority patent/WO20201357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384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4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5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8Microstrips; Strip lin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体两侧的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通过耦合方式实现该第一传输带线和该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电连接,可以有效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Description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通信领域中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背景技术
移相器是能够对波的相位进行调整的一种装置,是天线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改变到达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来改变天线的方向图,进而实现对网络覆盖区域进行远程控制的目的。
多端口移相器可以完成对多端口天线的馈电,目前的天线的发展趋势是宽频化,但是,由于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不一致,很难达到宽频化的等相位和平坦幅度,致使天线的方向图副瓣恶化,严重影响对邻区的干扰。
基于此,需要提供一种装置,有助于调整移相器的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该装置通过带线之间的耦合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介质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的第一传输带线,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的第一耦合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M个端口,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N个端口,以及,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或,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M和N都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其中,M个端口和N个端口在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不重合。
这里,第一支撑介质板用于支撑粘合在上面的带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器连接的载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在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表示的是,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在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部分重合,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其中,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可以理解为由第一支撑介质体的长和宽构成的平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装置可以是配置在移相器中的功分器,也可以是配置在移相器中的合路器。
当该装置是功分器时,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M个端口和N个端口都为信号输出端口,信号从第一端口输入,第一端口与M个端口通过第一传输带线直接连通来传输信号能量,第一端口与N个端口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来传输信号能量。也就是说,第一传输带线将从第一端口输入的信号能量的一部分传输至M个端口1,第一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通过耦合电连接的方式将从第一端口输入的信号能量的另一部分传输至N个端口,从而,将信号一分为二,分别通过M个端口和N个端口输出,实现了各个端口的馈电。
因此,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改变输出端口(例如,M个端口和N个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输出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当该装置是合路器时,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M个端口和N个端口都为信号输入端口,信号从M个端口和N个端口输入,M个端口与第一端口通过第一传输带线直接连通来传输信号能量,N个端口与第一端口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来传输信号能量。也就是说,第一传输带线将从M个端口输入的信号能量传输至第一端口,第一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通过耦合电连接的方式将从N个端口输入的信号能量传输至第一端口,从而,将信号能量合二为一。
需要说明的是,当该装置为合路器时,M个端口的输入信号与N个端口的输入信号是位于不同频率的,例如,M个端口的输入信号可以是高频信号,N个端口的输入信号可以是低频信号,通过合路器整合为一个输出信号。在合路器中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改变输出端口(例如,第一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输出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当移相器中还有其他输出端口时,将合路器中的输出端口与其他输出端口比较,可以发现,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提高,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得到了优化,减少了对邻区的干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体两侧的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通过该第一传输带线和该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地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此外,相较于目前的通过在功分、合路设计时增加开路短路枝节或者电容以及电感器件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即,改变端口的容感量)的方式,在不需要增加装置尺寸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装置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同侧的第二耦合带线,
所述第二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所述第二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P个端口,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子耦合段和第二带线段,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二带线段包括所述N个端口,其中,
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子耦合段与所述第二耦合带线的耦合段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二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通过使得第一耦合段的第一带线段与第二耦合带线的耦合段在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实现第一耦合带线和第二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使得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能够再次耦合信号能量,将通过第一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而传输的信号能量再次通过耦合方式传输一部分信号能量至第二耦合带线的P个端口,或者,将P个端口的信号能量通过耦合方式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实现了从P个端口输出或输入较小信号能量的目的,也能有效地改变P个端口相对于第一端口的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三耦合带线,所述第三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所述第三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S个端口,S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所述第三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三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区域。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通过使得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区域与第三耦合带线的耦合段在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实现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三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使得第一传输带线可以再次耦合能量,通过第三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电连接将一部分信号能量传输至第三耦合带线的S个端口,或者,将S个端口的信号能量通过第三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电连接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实现了从S个端口输出或输入较小信号能量的目的,也能有效地改变S个端口相对于第一端口的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同侧的第二传输带线,所述第二传输带线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
这样,通过金属化过孔将第二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电连接,使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和第二传输带线直接连通,增加了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在厚度方向(即,y方向)的尺寸,增加了在第一耦合带线中传输的信号能量,从而,增加了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三传输带线,所述第三传输带线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一区域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区域。
在这种设计中,将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中第一端口与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区域(即,第一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功分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的输入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合路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的输出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将第三传输带线和第一带线段中的第一区域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使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区域和第二传输带线连通,增加了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一区域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了在第一传输带线上传输的信号能量,从而,增加了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四传输带线,所述第四传输带线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二区域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中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区域。
在这种设计中,将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二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功分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的输出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合路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的输入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将第四传输带线和第一带线段中的第二区域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使得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二区域和第四传输带线140连通,增加了第一带线段的第二区域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了在第一传输带线上传输的信号能量,从而,增加了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为印刷电路板PCB板。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介质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的第一传输带线,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的第一耦合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五传输带线,所述第五传输带线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所述第五传输带线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中靠近所述第五传输带线的耦合段一个端部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M个端口,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N个端口,以及,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或,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M和N都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体两侧的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以及,设置在与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五传输带线,将第五传输带线与第一传输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形成单层传输带线,通过该第一传输带线和该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地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此外,相较于目前的通过在功分、合路设计时增加开路短路枝节或者电容以及电感器件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即,改变端口的容感量)的方式,在不需要增加装置尺寸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装置尺寸。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移相器,所述移相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的装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移相器。
附图说明
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三维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背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另一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另一俯视图。
图6至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另一三维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另一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11至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另一三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如背景技术所述,在多端口移相器中,由于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不一致,很难达到宽频化的等相位和平坦幅度,致使天线的方向图副瓣恶化,严重影响对邻区的干扰。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体两侧的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通过耦合方式实现该第一传输带线和该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电连接,可以有效地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下面,结合图1至图12,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应理解,图1至图12所示的耦合馈电的装置以及各个部件的示意性结构图都是示意性说明,任何变形的实现方式或连接方式都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便于描述,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的坐标系进行说明。在所有附图中,x轴、y轴和z轴的方向两两垂直,z轴的方向可以理解为该装置或该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厚度方向,x轴的方向可以理解为该装置或该第一支撑介质板的长度方向,y轴的方向可以理解为该装置或该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宽度方向,坐标系的原点可以理解为该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几何中心。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三维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的仰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介质板110;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的第一传输带线120,第一传输带线120包括耦合段121和第一带线段122,第一传输带线120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120-A,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包括M个端口120-B;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另一侧的第一耦合带线130,第一耦合带线130包括耦合段131和第一带线段132,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包括N个端口130-B;
其中,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耦合电连接。
此外,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在第一支撑介质体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不重合。
这里,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用于支撑粘合在上面的带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器连接的载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撑介质板11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PCB)板。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一支撑介质板110也可以是其他非金属材料,例如,聚笨醚(Phenylene ether,PPE),聚甲醛(Polyformaldenyde,POM)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表示的是,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部分重合,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其中,第一支撑介质体110所在的平面可以理解为由第一支撑介质体110的长和宽构成的平面,即为附图中由x方向和y方向构成的xy平面。通过使得耦合段131与耦合段12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实现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以传输信号能量,完成端口的馈电。
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位置关系做详细说明。
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两侧。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参考图1,第一传输带线120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下层,或者说,第一传输带线120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沿着z轴的负方向的一侧,第一耦合带线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上层,或者说,第一耦合带线130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沿着z轴的正方向的一侧。
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用于和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进行耦合电连接,以传输信号能量至第一耦合带线130的N个端口130-B。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可以理解为第一耦合带线130中除耦合段131以外的部分或全部带线段,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图2所示为除耦合段131以外的全部带线段,N个端口130-B是设置在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的任意位置的端口,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参考图1和图2,第一带线段132包括1个端口130-B,可以设置在第一带线段132的端部;参考图4,第一带线段132包括3个端口130-B,可以设置在第一带线段132的任意位置。应理解,图1、图2和图4所示的端口130-B的数量以及位置仅为示意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限定。
应理解,图1和图2中对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和第一带线段132的划分仅为示意性说明,只要划分的两个带线段能实现各自功能即可,例如,耦合段131用于和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进行耦合实现电连接,以及,第一带线段132是耦合段131以外的带线段,此处对两个带线段的尺寸的划分没有限定。下文中涉及到的对各种耦合带线和传输带线的划分的解释同此处针对第一耦合带线的划分的解释类似。
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用于和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进行耦合电连接,以传输信号至第一耦合带线的N个端口130-B。第一带线段122可以理解为第一传输带线120中除耦合段121以外的部分,M个端口120-B是设置在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的任意位置的端口,第一端口120-A是设置在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端部的端口。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参考图1、图3和图5,第一传输带线120包括耦合段121和第一带线段122,第一带线段122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120-A,第一带线段122包括N个端口120-B。当第一带线段122包括第一区域122-1和第二区域122-2时,第一端口120-A具体位于第一区域122-1的端部,N个端口120-B可以位于第二区域122-2的任意位置,第一区域122-1可以理解为第一端口120-A至耦合段121之间的带线段,第二区域122-2可以理解为耦合段121远离第一端口120-A的端部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带线段。图1和图3示出了一个端口120-B,图5示出了3个端口120-B,3个端口120-B可以设置在第一带线段122的任意位置。
应理解,图3和图5对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一区域122-1和第二区域122-2的划分仅为示意性说明,只要两个区域分别位于耦合段121以外的两侧即可,对两个区域的尺寸的划分没有限定。
还应理解,图1、图3和图5中对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和第一带线段122的划分仅为示意性说明,只要划分的两个带线段能实现各自功能即可,例如,耦合段121用于和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进行耦合实现电连接,以及,第一带线段122是耦合段121以外的带线段,此处对两个带线段的尺寸的划分没有限定。
还应理解,图1、图2和图5所示的端口120-B的数量以及位置仅为示意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限定。
还应理解,图1、图3和图5所示的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包括两部分仅为示意性说明。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带线段122可以仅包括耦合段121的端部与第一带线段的另一个不包括第一端口120-A的端部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可以仅包括图1、图3和图5所示的122-2部分,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的一个端部可以包括第一端口120-A,这种情况中,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的端部也可以包括第一端口120-A,两个耦合段的端部共同形成第一端口120-A,将信号能量直接从第一端口120-A开始进行耦合,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将部分信号能量分别传输至N个端口和M个端口上。在与图1、图3和图5的其他结构相同的条件下,这种结构的耦合面积大,可以增加容感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装置可以是配置在移相器中的功分器,也可以是配置在移相器中的合路器。
当该装置是功分器时,第一端口120-A为信号输入端口,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都为信号输出端口,信号从第一端口120-A输入,第一端口120-A与M个端口120-B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直接连通来传输信号能量,第一端口120-A与N个端口130-B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来传输信号能量。也就是说,第一传输带线120将从第一端口120-A输入的信号能量的一部分传输至M个端口120-B,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通过耦合电连接的方式将从第一端口120-A输入的信号能量的另一部分传输至N个端口130-B,从而,将信号一分为二,分别通过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输出,实现了各个端口的馈电。例如,信号能量为10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传输至M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5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传输至N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40%,其余的10%为能量损耗。
因此,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改变输出端口(例如,M个端口和N个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输出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当该装置是合路器时,第一端口120-A为信号输出端口,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都为信号输入端口,信号从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输入,M个端口120-B与第一端口120-A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直接连通来传输信号能量,N个端口130-B与第一端口120-A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来传输信号能量。也就是说,第一传输带线120将从M个端口120-B输入的信号能量传输至第一端口120-A,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通过耦合电连接的方式将从N个端口130-B输入的信号能量传输至第一端口120-A,从而,将信号能量合二为一。例如,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传输至M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5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传输至N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40%,其余的10%为能量损耗,则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120-A的信号能量为90%。
需要说明的是,当该装置为合路器时,M个端口120-B的输入信号与N个端口130-B的输入信号是位于不同频率的,例如,M个端口120-A的输入信号可以是高频信号,N个端口130-A的输入信号可以是低频信号,通过合路器整合为一个输出信号。在合路器中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改变输出端口(例如,第一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输出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当移相器中还有其他输出端口时,将合路器中的输出端口与其他输出端口比较,可以发现,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提高,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得到了优化,减少了对邻区的干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体两侧的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通过该第一传输带线和该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地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此外,相较于目前的通过在功分、合路设计时增加开路短路枝节或者电容以及电感器件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即,改变端口的容感量)的方式,在不需要增加装置尺寸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装置尺寸。
一般情况下,该装置中的端口的幅度和相位需要依据场景设计,端口间的幅度和相位的实现需要合理的设计功分、匹配,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面积来实现改变容感性的目的,进而,实现端口在高低频上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的调整,从而,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上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调整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重合面积可以调整耦合面积。例如,可以调整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的在x方向或y方向的尺寸,通过增加耦合段的面积来调整重合面积;再例如,可以调整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位置,从而,使得两个带线的耦合段的重合面积发生改变,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可以将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在x方向错开设置,以减少耦合段的重合面积,可以将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在x方向重合设置,以增加耦合段的重合面积。
上述结构都是在y方向上实现带线之间的耦合,为了增加耦合面积,在y方向上实现带线之间的耦合的同时,还可以同时在x方向上实现带线之间的耦合。
参考图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耦合带线130的同侧的旁边设置传输带线103,增加第一传输带线120在x方向的尺寸,传输带线103与第一传输带线120通过金属化过孔101电连接,使得传输带线103与第一传输带线120连通,第一耦合带线13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例如,xy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实现第一耦合带线13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在y方向上的耦合,传输带线103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在垂直于第一支撑介质体110所在的平面的平面(例如,yz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实现第一耦合带线130与传输带线103在x方向的耦合电连接,由于传输带线103与第一传输带线120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相当于将第一传输带线120在y方向的尺寸加宽,因此,理论上也是实现了第一传输带线120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在x方向的耦合电连接。
参考图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传输带线120的同侧的旁边设置传输带线104,增加第一耦合带线130在x方向的尺寸,传输带线104与第一耦合带线130通过金属化过孔101电连接,使得传输带线104与第一耦合带线130连通,第一耦合带线13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例如,xy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实现第一耦合带线13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在y方向上的耦合,传输带线104与第一传输带线在垂直于第一支撑介质体110所在的平面的平面(例如,yz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实现第一传输带线120与传输带线104在x方向的耦合电连接,由于传输带线104与第一耦合带线130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相当于将第一耦合带线130在y方向的尺寸加宽,因此,理论上也是实现了第一传输带线120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在x方向的耦合电连接。
这样,通过同时在x方向和y方向上实现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电连接,增加了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面积。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传输带线或第一耦合带线都为单层带线,在有些场景中,可能不利于信号能量的传输,例如,在带线传输的信号能量较少,从而使得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较少。因此,为了提高在该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可以将第一传输带线或第一耦合带线的部分设置为双层带线,并且,采用金属化过孔将双层带线电连接,使得双层带线连通成为一体,实现了通过增加带线尺寸来增加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的目的。应理解,由于在第一支撑介质体的两侧本来就设置有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在第一支撑介质体的厚度方向(或,z方向)上本来就有为设置两种带线预留的空间,因此,这种增加带线尺寸的方式并不会进一步造成装置尺寸的增加,同时,会增加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设置为双层带线,也可以将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设置为双层带线。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这种设计方式做详细说明。
继续参考图1至图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且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同侧的第二传输带线140,第二传输带线140与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通过金属化过孔101电连接。
其中,第二传输带线14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大于0,设计原则是不能使得第二传输带线14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存在电连接。
这样,通过金属化过孔101将第二传输带线14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电连接,使第一带线段132和第二传输带线140连通,增加了第一带线段132在厚度方向(即,y方向)的尺寸,增加了在第一耦合带线130中传输的信号能量,从而,增加了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例如,第一带线段132的厚度(即,在y方向的尺寸)为2.5mm,第二传输带线140的厚度为2.5mm,通过采用金属化过孔将第一带线段132与第一耦合带线130电连接,可以理解为将第一带线段132的厚度从2.5mm增加至5mm,从而实现了通过增加第一带线段132的尺寸来增加在第一耦合带线130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参考图8至图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且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同侧的第三传输带线151,第三传输带线15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一区域122-1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第一区域122-1为第一端口120-A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传输带线151设置在第一端口120-A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即第三传输带线151设置在第一区域122-1上。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三传输带线151也可以不仅限于上述设置,第三传输带线151的一个端部可以位于第一端口120-A的左边,另一个端部位于第一区域122-1之间,只要在第一区域122-1上与第三传输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即可。
其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传输带线151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存在间隙102,该间隙102大于0,设计原则是不能使得第三传输带线151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存在电连接,并且,该间隙102也不能太大,设计原则是可以通过该间隙向第三传输带线151和第一传输带线120传输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间隙为0.5mm。
可以看出,在这种设计中,将第一带线段122中第一端口120-A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区域(即,第一区域122-1)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功分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输入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合路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输出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101将第三传输带线151和第一带线段122中的第一区域122-1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使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区域122-1和第二传输带线140连通,增加了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一区域122-1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了在第一传输带线120上传输的信号能量,从而,增加了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继续参考图1至图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且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同侧的第四传输带线152(如图1、2、4、8至10所示),第四传输带线152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二区域122-2(如图3和图5所示)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第二区域122-2为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21中远离第一端口120-A的端部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传输带线152设置在第二区域122-2上。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四传输带线152也可以不仅限于上述设置,第四传输带线152的一个端部可以位于M个端口120-B的右边,另一个端部位于第二区域122-2之间,只要在第二区域122-2上与第四传输带线152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即可。
其中,第四传输带线152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大于0,设计原则是不能使得第四传输带线152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存在电连接。
可以看出,在这种设计中,将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二区域122-2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功分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输出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对于合路器来说,可以理解为将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输入端区域设置为双层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101将第四传输带线152和第一带线段122中的第二区域122-2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使得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二区域122-2和第四传输带线140连通,增加了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二区域122-2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了在第一传输带线120上传输的信号能量,从而,增加了在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
以上,结合图1至图10,对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以及对其他部件的相应设计做了详细说明。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称为一次耦合,实际上,在某些场景中,例如,在需要输出端口或输入端口的信号能量较少的场景中,或者,针对某些输出端口,在需要输出端口的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相对于输入端口的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变化较大(耦合次数越多,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变化越大)的场景中,可能需要对信号能量进行多次(例如,两次)耦合。下面,结合图11至图13,以两次耦合为例,通过3种结构,对实现两次耦合的装置做详细描述。应理解,当需要实现多次耦合时,装置的结构的设计原理与两次耦合的装置的结构的设计原理相同,可以参考两次耦合的结构设计,为了简洁,文中不再赘述。
结构1
在该结构中,可以只需要一个支撑介质板,实现两次耦合。
参考图11,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且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同侧的第二耦合带线160,
第二耦合带线160包括耦合段161和第一带线段162,第二耦合带线160的第一带线段162包括P个端口160-B,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包括子耦合段132-1和第二带线段132-2,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二带线段132-2包括所述N个端口,
第一耦合带线130的子耦合段132-1与第二耦合带线160的耦合段16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第二耦合带线16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的子耦合段132-1耦合电连接。
应理解,图11中所示的第二耦合带线160的第一带线段162中的1个端口160-B仅为示意性说明,可以基于实际应用场景,在第一带线段162设置多个端口160-B,可以参考N个端口130-B的设置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在这种设计中,利用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再次耦合能量,即,通过使得第一带线段132与第二耦合带线160的耦合段161在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实现两个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将通过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而传输的信号能量再次通过耦合方式传输一部分信号能量至第二耦合带线160的P个端口160-B,或者,将P个端口160-B的信号能量通过耦合方式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120-A。例如,以功分器为例,假设,信号能量为10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传输至M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5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传输至N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30%,通过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二耦合带线16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传输至P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10%,其余的10%为能量损耗。
需要说明是,在这种结构中,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设置为单层,不需要设置为双层,即,不需要设置与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金属化过孔连接的上述第二传输带线140。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通过使得第一耦合段的第一带线段与第二耦合带线的耦合段在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实现第一耦合带线和第二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使得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能够再次耦合信号能量,将通过第一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而传输的信号能量再次通过耦合方式传输一部分信号能量至第二耦合带线的P个端口,或者,将P个端口的信号能量通过耦合方式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实现了从P个端口输出或输入较小信号能量的目的,也能有效地改变P个端口相对于第一端口的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结构2
在该结构中,也只需要一个支撑介质板,实现两次耦合,与结构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第二次耦合的耦合带线与第一耦合带线位于同侧。
参考图12,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且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同侧的第三耦合带线170,第三耦合带线170包括耦合段171和第一带线段172,第三耦合带线170的第一带线段172包括S个端口170-B,S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第三耦合带线170的耦合段17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一区域122-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第三耦合带线17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耦合电连接,第一区域122-1为第一端口120-A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耦合带线170设置在第一端口120-A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三耦合带线170也可以不仅限于上述设置,第三耦合带线170的一个端部可以位于第一端口120-A的左边,另一个端部位于第一区域122-1之间,只要在第一区域122-1上与第三耦合带线170实现耦合电连接即可。
应理解,图12中所示的第三耦合带线170的第一带线段172中的1个端口170-B仅为示意性说明,可以基于实际应用场景,在第一带线段172设置多个端口170-B,可以参考N个端口130-B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这种设计中,利用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区域122-1进一步耦合能量,即,通过使得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区域122-1与第三耦合带线170的耦合段171在第一支撑介质体1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实现两个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将通过第三耦合带线17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而传输的信号能量通过耦合方式传输一部分信号能量至第三耦合带线170的S个端口170-B,或者,将S个端口170-B的信号能量通过耦合方式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120-A。例如,以功分器为例,假设,信号能量为10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传输至M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5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三耦合带线17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传输至S个端口170-A的信号能量为20%,通过第一传输带线120和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传输至N个端口的信号能量可以是20%,其余的10%为能量损耗。
需要说明是,在这种结构中,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一区域122-1设置为单层,不需要设置为双层,即,不需要设置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区域122-1金属化过孔连接的上述第三传输带线151。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通过使得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区域与第三耦合带线的耦合段在第一支撑介质体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实现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三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使得第一传输带线可以再次耦合能量,通过第三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电连接将一部分信号能量传输至第三耦合带线的S个端口,或者,将S个端口的信号能量通过第三耦合带线和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电连接最终传输至第一端口,实现了从S个端口输出或输入较小信号能量的目的,也能有效地改变S个端口相对于第一端口的相位和/或幅度的斜率,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结构3
在该结构中,需要两个支撑介质板,实现两次耦合。
参考图13,该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第一传输带线110的一侧的第二支撑介质板180;
设置在第二支撑介质体180的一侧的第四耦合带线190,第四耦合带线190与第一传输带线120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介质体180的两侧,第四耦合带线190包括耦合段191和第一带线段192,第四耦合带线190的第一带线段192包括Q个端口190-B,Q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第四耦合带线190的耦合段19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二带线段在第二支撑介质体18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二带线段的区域为第一传输带线120中除耦合段121以外的任意区域。
其中,第一带线段与第二带线段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部分重合。
图13所示的第二带线段为上文所述的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一区域122-1,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二带线段也可以是第一带线段122的第二区域122-2,或者,第二带线段为第一带线段,此处不做限定,只要第二带线段的区域是耦合段121以外的任意区域即可。
应理解,图13中所示的第四耦合带线190的第一带线段192中的1个端口190-B仅为示意性说明,可以基于实际应用场景,在第一带线段192设置多个端口190-B,可以参考N个端口130-B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上述图11至图13所示的实现两次耦合的结构仅为示意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造成限定,任何基于上述实施例的设计原理得到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型的结构都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若无特殊说明,在上述3中结构都可以参考图1至图10,将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设置为双层带线,例如,添加第二传输带线实现第二传输带线与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金属化过孔电连接,也可以将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设置为双层带线,例如,添加第三传输带线和/或第四传输带线,实现第三传输带线或第四传输带线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传输带线的金属化过孔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在该装置中,与图1至图13对应的装置不同之处在于,与第一耦合带线耦合电连接的带线是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形成的单层带线。参考图14,该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介质板110;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的第一传输带线120,第一传输带线120包括耦合段121和第一带线段122;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另一侧的第一耦合带线130,第一耦合带线130包括耦合段131和第一带线段132,其中,第一耦合带线130的耦合段13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耦合段131在第一支撑介质板210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第一耦合带线130和第一传输带线120耦合电连接;
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板110的一侧且与第一耦合带线130同侧的第五传输带线191,第五传输带线191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191-A,第五传输带线19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传输带线120的一个端部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
第一传输带线120的第一带线段122包括M个端口120-B,第一耦合带线130的第一带线段132包括N个端口130-B,以及,第一端口191-A为信号输入端口,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为信号输出端口,或,第一端口191-A为信号输出端口,M个端口120-B和N个端口130-B为信号输入端口,M和N都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其中,第五传输带线191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设计原则与上文中第三传输带线151与第一耦合带线130之间的间隙102的设计原则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关于第一支撑介质体110、第一传输带线120、第一耦合带线130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图1至图13对应的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为了简洁,不再赘述。
在该装置中,设置位于第一支撑介质体110两侧的第五传输带线191和第一传输带线120,将第五传输带线191与第一传输带线120通过金属化过孔101电连接,形成一个单层传输带线,与第一端口191-A直连通,可以类比于上文图1至图1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传输带线,使得信号能量从第一端口191-A直接传输至M个端口120-B,或,可以使得信号能量从M个端口120-B传输至第一端口191-A。第五传输带线191和第一传输带线120形成的单层带线的作用原理与图1至图1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传输带线120的作用原理相同,为了简洁,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介质体两侧的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以及,设置在与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五传输带线,将第五传输带线与第一传输带线通过金属化过孔连接形成单层传输带线,通过该第一传输带线和该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地改变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移相器中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此外,相较于目前的通过在功分、合路设计时增加开路短路枝节或者电容以及电感器件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即,改变端口的容感量)的方式,在不需要增加装置尺寸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改变端口的容感性,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装置尺寸。
在该装置中,与图1至图13对应的实施例类似,该装置还可以包括上述第二传输带线或第四传输带线,以增加在该装置中传输的信号能量,以及,该装置还可以包括上述第二耦合带线,以实现多次耦合,具体描述以及结构可以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结合图1至图14,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耦合馈电的装置做了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中包括上述图1至图14对应的各个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在该移相器中,可以基于实际需要,同时配置具有上述结构的功分器和合路器。
当在移相器中配置功分器时,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改变输出端口(例如,M个端口和N个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输出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有利于实现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优化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当该装置为合路器时,M个端口的输入信号与N个端口的输入信号是位于不同频率的,M个端口的输出信号和N个端口的输入信号可以是从不同功分器中输出的信号中的部分信号,通过合路器整合为一个输出信号。在合路器中通过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电连接的方式传输信号能量,可以有效改变输出端口(例如,第一端口)的容感量,从而,改变输出端口的幅度和相位的斜率,当移相器中还有其他输出端口(例如,功分器输出其他信号的端口)时,将合路器中的输出端口与其他输出端口比较,可以发现,各个输出端口在高低频的幅度和相位的色散的一致性提高,天线的方向图副瓣得到了优化,进而,减少了对邻区的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该天线包括上述配置有图1至图14对应的各个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的移相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介质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的第一传输带线,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的第一耦合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M个端口,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N个端口,以及,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或,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M和N都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同侧的第二耦合带线,
所述第二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所述第二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P个端口,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子耦合段和第二带线段,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二带线段包括所述N个端口,其中,
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子耦合段与所述第二耦合带线的耦合段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二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
或者,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三耦合带线,所述第三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所述第三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S个端口,S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
所述第三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三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同侧的第二传输带线,所述第二传输带线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三传输带线,所述第三传输带线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一区域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四传输带线,所述第四传输带线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的第二区域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中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为印刷电路板。
6.一种耦合馈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介质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一侧的第一传输带线,所述第一传输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的第一耦合带线,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包括耦合段和第一带线段,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耦合段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耦合段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所在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和所述第一传输带线耦合电连接;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介质板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耦合带线同侧的第五传输带线,所述第五传输带线的一个端部包括第一端口,所述第五传输带线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传输带线中靠近所述第五传输带线的耦合段一个端部通过金属化过孔电连接,
所述第一传输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M个端口,所述第一耦合带线的第一带线段包括N个端口,以及,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或,所述第一端口为信号输出端口,所述M个端口和所述N个端口为信号输入端口,M和N都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7.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
8.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相器。
CN201811635109.7A 2018-12-29 2018-12-29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Active CN1113845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35109.7A CN111384563B (zh) 2018-12-29 2018-12-29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PCT/CN2019/129397 WO2020135775A1 (zh) 2018-12-29 2019-12-27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35109.7A CN111384563B (zh) 2018-12-29 2018-12-29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4563A CN111384563A (zh) 2020-07-07
CN111384563B true CN111384563B (zh) 2021-06-01

Family

ID=71127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35109.7A Active CN111384563B (zh) 2018-12-29 2018-12-29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84563B (zh)
WO (1) WO20201357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4382A (zh) * 2022-05-23 2023-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辐射单元、基站天线及基站天馈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7603A (ja) * 2000-02-23 2001-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相器
JP2001237605A (ja) * 2000-02-23 2001-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相器
CN1170336C (zh) * 2002-08-07 2004-10-06 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续可调移相器
US7157986B1 (en) * 2005-06-11 2007-01-0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ree-dimensional balun
CN105977583B (zh) * 2016-06-28 2019-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及馈电网络
CN106936521B (zh) * 2017-01-12 2020-04-28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紧凑型天线馈电校准网络
CN108448221B (zh) * 2018-03-09 2020-12-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宽带多层微带Butler波束成形网络矩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35775A1 (zh) 2020-07-02
CN111384563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3964B2 (en) Combined phase shifter and multi-band antenna network system
JP6103153B2 (ja) 伝送線路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325050B2 (en) Compact microstrip to waveguide dual coupler transition with a transition probe and first and second coupler probes
US9761955B2 (en) Feed network for antenna systems having microstrip conductor loops
CN104681896A (zh) 一种多路一体化介质移相器
CN111029688A (zh) 移相电路、移相器及电调天线
CN111384563B (zh) 耦合馈电的装置、移相器和天线
KR20170094692A (ko) 연성회로기판
JP2018121293A (ja) アンテナ、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装置
WO2021098042A1 (zh) 天线、终端中框及终端
US8570115B2 (en) Power division network device
EP4243198A1 (en) Suspension strip, phase shifter, and base station
US20240055742A1 (en) Phase Shifter, Electrically Regulated Antenna, Network Device, and Phase Shifte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4128037B (zh) 耦合部件、微波器件及电子设备
WO2022004545A1 (ja) 導波路
WO2018074056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0797632B (zh) 缝隙天线及移动终端
JP6123892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WO2023106860A1 (en) Wireless interconnect for high-rate data transfer
CN115494456B (zh) 雷达收发装置及雷达装置
EP4254652A1 (en) Signal transceiving apparatus, feed structure, and antenna
CN210006926U (zh) 贴片天线
CN211125931U (zh) 移相电路、移相器及电调天线
US20230178480A1 (en) Wireless interconnect for high-rate data transfer
JP2015192322A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