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66307A -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66307A
CN111366307A CN202010148226.1A CN202010148226A CN111366307A CN 111366307 A CN111366307 A CN 111366307A CN 202010148226 A CN202010148226 A CN 202010148226A CN 111366307 A CN111366307 A CN 111366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detection device
voltage detection
electrolyte
al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82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66307B (zh
Inventor
陈斌斌
董红伟
廖思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4822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663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66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6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66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63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1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28Leak testing of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电压检测装置;电压检测装置的一端与第一极片连接,电压检测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极片连接;第一极片和/或第二极片设置在动力电池的内部的设定高度;当电解液的高度高于设定位置时,电解液、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电压检测装置构成回路;当电解液的高度低于设定位置时,电解液、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电压检测装置构成的回路断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当发生漏液,电解液的液面低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中任意一个极片时,其构成的电路回路断开,在电压检测装置处检测不到电压,从而达到检测电解液液面高度的技术效果,实现检测动力电池漏液。

Description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运输过程或者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挤压,因此导致动力电池的外壳破损,使得内部的电解液流失,进而影响动力电池的正常使用,因此,亟需一种检测动力电池漏液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旨在解决无法检测动力电池漏液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动力电池内电解液液面的高度,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电压检测装置;
所述电压检测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片连接,所述电压检测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极片连接;
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内部的设定高度;
当所述电解液的高度高于设定位置时,所述电解液、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以及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构成回路;
当所述电解液的高度低于所述设定位置时,所述电解液、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以及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构成的回路断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片包括多层导电结构,多层导电结构的导电性由远离所述动力电池底部的一侧至另一侧依次减小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片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极片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内部的同一高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报警器,所述电压检测装置与所述报警器数据连接,当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检测的数据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报警器进行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报警器包括控制单元和多个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分别连接并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数据连接,并用于根据检测的数据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单元进行报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方法,通过上述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实现,包括:
获取所述电压检测装置的读数;
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
若为零,则判定所述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不为零,则判断所述读数所属的预设范围,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事先设定的电压值范围;
根据所述预设范围输出所述动力电池的漏液等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压检测装置的读数;
读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
漏液判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读数判定为零时,判定所述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的漏液检测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于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所述的漏液检测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电解液与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电压检测装置构成的电路,使得在电压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出电压,当发生漏液,电解液的液面低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中任意一个极片时,其构成的电路回路断开,在电压检测装置处检测不到电压,从而达到检测电解液液面高度的技术效果,实现检测动力电池漏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漏液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漏液检测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漏液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发明的计算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动力电池内电解液4液面的高度,包括:第一极片2、第二极片3和电压检测装置;电压检测装置的一端与第一极片2连接,电压检测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二极片3连接;第一极片2和第二极片3分别设置在动力电池的内部的设定高度;当电解液4的高度高于设定位置时,电解液4、第一极片2、第二极片3以及电压检测装置构成回路;当电解液4的高度低于设定位置时,电解液4、第一极片2、第二极片3以及电压检测装置构成的回路断路。
本实施例中,通过电解液4与第一极片2、第二极片3、电压检测装置1构成的电路,使得在电压检测装置1可以检测出电压,当发生漏液,电解液4的液面低于第一极片2和第二极片3中任意一个极片时,其构成的电路回路断开,在电压检测装置1处检测不到电压,从而达到检测电解液4液面高度的技术效果。当电解液4的高度高于设定位置时,电解液4、第一极片2、第二极片3以及电压检测装置1构成回路,实现检测动力电池漏液。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力电池中没有发生漏液时,第一极片2和第二极片3可以全部没入电解液4中,此时第一极片2和/或第二极片3的长度不宜设置过长,应当在发生漏液后电解液4不足以使动力电池正常工作时,其电解液4的液面也应当低于设定位置,设定位置应当设置在低于第一极片2和第二极片3任意一个极片底端或者两个极片底端。也可以只是部分没入电解液4中,使没有发生漏液情况时可以构成通路。
本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包括多层导电结构,多层导电结构的导电性由远离动力电池底部的一侧另一侧依次减小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极片2设置为多层导电结构(如图1中第一层导电结构21、第二层导电结构22、第三层导电结构23、第四层导电结构24),当电解液4的液面低于一层导电结构时,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相应也会变小,从而可以根据检测的电压可以判断漏液的液面,在一个实施例中,一般而言,对于同一根电极第一极片2的电阻可以随着在电解液4液面地下的长度而变化,若该第一极片2的材料随着该长度的变化而导致的电阻变化,可以通过电压检测装置1进行检测,则可以只用一种材料构成的电极片,当然为了能更加容易的辨识,优选使用多层导电结构材料的第一极片2。其中多层导电结构的由上之下构成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也可以是由导电性不同的金属和各种导体依次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片2的构成材料,与第二极片3的构成材料的活泼性需要有差异,否则不会发生电极的流动,也构不成电路回路。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极片3设置为多层导电结构,当电解液4的液面低于一层导电结构时,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相应也会变小,从而可以根据检测的电压可以判断漏液的液面,在一个实施例中,一般而言,对于同一根电极第二极片3的电阻可以随着在电解液4液面地下的长度而变化,若该第二极片3的材料随着该长度的变化而导致的电阻变化,可以通过电压检测装置1进行检测,则可以只用一种材料构成的电极片,当然为了能更加容易的辨识,优选使用多层导电结构材料的第二极片3。其中多层导电结构的由上之下构成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也可以是由导电性不同的金属和各种导体依次构成。
应当理解的是,可以是第二极片3为多层导电结构,也可以是第一极片2为多层导电结构,还可以是第一极片2和第二极片3都为多层导电结构。另外,若第一极片2的构成材料的活泼性大于第二极片3的构成材料的活泼性,则也无需将第二极片3设置成多层导电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的底端和第二极片3的底端设置在动力电池内部的同一高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只有第一极片2设置在设定位置,第二极片3设置在可以贴紧底部设置,只需要将其能够与电解液4构成回路即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报警器,电压检测装置1与报警器数据连接,当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数据低于预设值时,报警器进行报警。报警器可以包括LED灯、蜂鸣器等。
本实施例中,报警器包括控制单元51和多个报警单元52,报警单元52分别连接并受控于控制单元51,控制单元51与电压检测装置1数据连接,并用于根据检测的数据控制对应的报警单元52进行报警。可以根据电解液4的漏液情况进行相应的播报,例如,当电解液4漏液较少时,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较大,则报警单元52可以使用黄灯,若电解液4漏液较多时,则报警单元52可以使用红灯,参照图1,其报警单元可以包括多个,如图所示有五个,分别对应不同的漏液级别。
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1可以是微控单元MCU,也可以是其他的芯片,可以用于分析电压检测装置1传递过来的数据即可,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1设置在动力电池内部,一方面可以使控制单元不会额外占用动力电池外部的结构空间,另一方面,设置在内部也可以起到保护控制单元51的作用,报警单元设置在动力电池外部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观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电解液与第一极片2、第二极片3、电压检测装置1构成的电路,使得在电压检测装置1可以检测出电压,当发生漏液,电解液的液面低于第一极片2和第二极片3中任意一个极片时,其构成的电路回路断开,在电压检测装置1处检测不到电压,从而达到检测电解液4液面高度的技术效果,实现检测动力电池漏液。
参照图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方法,通过上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实现,包括:
S1:获取所述电压检测装置1的读数;
S2: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
S3:若为零,则判定所述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如上述步骤S1所述,可以将电压检测装置1连接一个控制IC,通过控制IC获取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值,并做进一步的分析。
如上述步骤S2-S3所述,在控制IC内判断获取的电压值是否为零,若为零,则说明电解液4已经没有与第一极片2和/或第二极片3接触,则说明电解液4已经漏液,可以判定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之后,还包括:
S31:若不为零,则判断所述读数所属的预设范围,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事先设定的电压值范围;
S32:根据所述预设范围输出所述动力电池的漏液等级;
其中预设数据库为事先设定的多个电压值范围。
如上述步骤S31-S32所述,在控制IC内事先设置有读数与漏液情况的预设数据库,该预设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根据实验获得,建立读数与漏液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实际的读数确定电解液4的漏液请款,确定其漏液的等级,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处理,或者自动切断该发生漏液的动力电池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2之后,还包括:
S33:根据漏液情况确定并输出报警方案;
如上述步骤S33所述,将输出漏液对应的报警方案,报警的方式可以通过LED灯亮或者是蜂鸣器响,进一步地,报警方案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使对应漏液情况得到更准确的显示。例如,当电解液4漏液较少时,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较大,则可以使用黄灯,若电解液4漏液较多时,则可以使用红灯。
参照图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10,用于获取电压检测装置1的读数;
读数判断单元20,用于判断读数是否为零;
漏液判定单元30,用于在读数判定为零时,判定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可以将电压检测装置1连接一个控制IC,通过控制IC获取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值,并做进一步的分析。
在控制IC内判断获取的电压值是否为零,若为零,则说明电解液4已经没有与第一极片2和/或第二极片3接触,则说明电解液4已经漏液,可以判定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本实施例中,漏液检测装置还包括:
预设范围判断模块40,用于在预设若不为零,则判断读数在预设数据库中的预设范围;
漏液等级输出模块,用于根据判定结果输出动力电池的漏液等级;
其中预设数据库为事先设定的多个电压值范围。
在控制IC内事先设置有读数与漏液情况的预设数据库,该预设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根据实验获得,建立读数与漏液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实际的读数确定电解液4的漏液请款,确定其漏液的等级,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切断该发生漏液的动力电池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漏液检测装置,还包括:
报警方案确定模块50,用于根据漏液情况确定并输出报警方案;
将输出漏液对应的报警方案,报警的方式可以通过LED灯亮或者是蜂鸣器响,进一步地,报警方案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使对应漏液情况得到更准确的显示。例如,当电解液4漏液较少时,电压检测装置1检测的电压较大,则可以使用黄灯,若电解液4漏液较多时,则可以使用红灯。
参考图4,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100,存储介质100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200,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漏液检测方法。
参考图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存储介质100的计算机设备300,当上述存储介质10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200在计算机设备300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设备300通过其内部设置的处理器400执行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漏液检测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存储介质向另一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动力电池内电解液液面的高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电压检测装置;
所述电压检测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片连接,所述电压检测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极片连接;
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内部的设定高度;
当所述电解液的高度高于设定位置时,所述电解液、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以及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构成回路;
当所述电解液的高度低于所述设定位置时,所述电解液、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以及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构成回路断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包括多层导电结构,多层导电结构的导电性由远离所述动力电池底部的一侧至另一侧依次减小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极片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内部的同一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器,所述电压检测装置与所述报警器数据连接,当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检测的数据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报警器进行报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器包括控制单元和多个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分别连接并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压检测装置数据连接,并用于根据检测的数据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单元进行报警。
6.一种漏液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实现,包括:
获取所述电压检测装置的读数;
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
若为零,则判定所述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漏液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不为零,则判断所述读数所属的预设范围,其中所述预设范围为事先设定的电压值范围;
根据所述预设范围输出所述动力电池的漏液等级。
8.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压检测装置的读数;
读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读数是否为零;
漏液判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读数判定为零时,判定所述动力电池发生了漏液。
9.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漏液检测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于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漏液检测方法的步骤。
CN202010148226.1A 2020-03-05 2020-03-05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Active CN1113663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8226.1A CN111366307B (zh) 2020-03-05 2020-03-05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8226.1A CN111366307B (zh) 2020-03-05 2020-03-05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6307A true CN111366307A (zh) 2020-07-03
CN111366307B CN111366307B (zh) 2022-03-11

Family

ID=71207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8226.1A Active CN111366307B (zh) 2020-03-05 2020-03-05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6630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9074A (zh) * 2021-06-22 2021-10-0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结构、检测系统及车辆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25677Y (zh) * 2007-01-11 2008-02-20 吴菊林 蓄电池充电器
CN101210855A (zh) * 2006-12-27 2008-07-0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多路漏液检测器
CN201293703Y (zh) * 2008-09-27 2009-08-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漏液检测装置
CN202648900U (zh) * 2012-05-16 2013-01-02 硅密(常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槽的漏液检测电路
CN203386862U (zh) * 2013-08-13 2014-01-08 邹城市天能电源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漏液保护蓄电池
CN104114301A (zh) * 2012-02-17 2014-10-22 瓦格斯塔夫公司 漏液检测系统
CN106532146A (zh) * 2016-10-09 2017-03-22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漏液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207818834U (zh) * 2018-03-09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漏液检测系统
CN108592774A (zh) * 2018-04-25 2018-09-28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d型便梁错动和桥墩倾角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08663279A (zh) * 2018-04-27 2018-10-16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吸液性的测定装置
CN109435763A (zh) * 2018-11-15 2019-03-08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
CN209447982U (zh) * 2019-05-06 2019-09-27 凤凰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漏液检测功能的锂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0855A (zh) * 2006-12-27 2008-07-0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多路漏液检测器
CN201025677Y (zh) * 2007-01-11 2008-02-20 吴菊林 蓄电池充电器
CN201293703Y (zh) * 2008-09-27 2009-08-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漏液检测装置
CN104114301A (zh) * 2012-02-17 2014-10-22 瓦格斯塔夫公司 漏液检测系统
CN202648900U (zh) * 2012-05-16 2013-01-02 硅密(常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槽的漏液检测电路
CN203386862U (zh) * 2013-08-13 2014-01-08 邹城市天能电源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漏液保护蓄电池
CN106532146A (zh) * 2016-10-09 2017-03-22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漏液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207818834U (zh) * 2018-03-09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漏液检测系统
CN108592774A (zh) * 2018-04-25 2018-09-28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d型便梁错动和桥墩倾角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08663279A (zh) * 2018-04-27 2018-10-16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吸液性的测定装置
CN109435763A (zh) * 2018-11-15 2019-03-08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
CN209447982U (zh) * 2019-05-06 2019-09-27 凤凰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漏液检测功能的锂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9074A (zh) * 2021-06-22 2021-10-0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结构、检测系统及车辆
CN113479074B (zh) * 2021-06-22 2022-12-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结构、检测系统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6307B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60114B1 (ko) 전자 장치의 수분에의 노출을 검출하고 그에 반응하는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366307B (zh) 漏液检测装置、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08872762A (zh) 电子设备漏电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25400B (zh) 电池剩余寿命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391036B (zh) 一种印制电路板仿真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897667A (zh) 一种内存过热报警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6124999A (zh) 一种在线检测蓄电池组中某一电池漏液的方法和装置
CN205488401U (zh) 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漏液检测系统
CN207818834U (zh) 电池漏液检测系统
CN115906135B (zh) 目标数据泄露路径的溯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6847026A (zh) 电学实验装置和系统
CN105656156A (zh) 一种断电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0282948B2 (en) Device for indicating a datacenter rack among a plurality of datacenter racks
CN109815080A (zh) 计算机设备的三维监控方法及其装置
CN114878091A (zh) 一种蓄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23625A (zh) 基于网关的故障区域识别方法、装置、智能网关和介质
CN211574501U (zh) 一种漏液保护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5809651U (zh) 设备监控装置
US9383901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navagating data center using advanced visualization
CN218677518U (zh) 一种注液系统
CN207440932U (zh) 一种用于银行自动取款机的触摸屏
CN216772569U (zh)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器及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
CN112285526B (zh) Pcb层偏检测仪
CN109541384A (zh) 检测连接器连接状态的装置、通信设备及方法
CN117198017B (zh) 一种报警等级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