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4503A - 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4503A
CN111344503A CN201880072545.XA CN201880072545A CN111344503A CN 111344503 A CN111344503 A CN 111344503A CN 201880072545 A CN201880072545 A CN 201880072545A CN 111344503 A CN111344503 A CN 111344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ody
liquid
mounting member
inner mounting
out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25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岛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44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5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 F16F13/1481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lastic springs, e.g. presence of cavities or stiffen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lexible walls of equilibration chambers, i.e. memb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Elastic mounts, e.g. bushings
    • B60G2204/4106Elastokinematic mounts
    • B60G2204/41062Elastokinematic mounts hydromounts; interconnected mou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 F16F13/1463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ssages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2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solids
    • F16F2224/025Elasto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8/00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e.g. variability, frequency-dependence
    • F16F2228/001Specific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numerical form or in the form of equations
    • F16F2228/005Material properties, e.g. moduli
    • F16F2228/008Material properties, e.g. moduli of semi-solids or fluids, e.g. viscos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4/00Shape
    • F16F2234/02Shape cylindr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该隔振装置(1)包括内侧安装构件(11)、围绕该内侧安装构件的外筒(12)以及将内侧安装构件和外筒弹性地连结的弹性体(31、32)。该弹性体包括嵌合于外筒内的一对端弹性体(31)和在上述的端弹性体彼此之间分别配设于隔着内侧安装构件的两侧的一对中弹性体(32)。在内侧安装构件与外筒之间配设有包覆构件(17),在该包覆构件(17)与内侧安装构件之间划分形成液室(14a、14b)。在包覆构件与外筒之间形成有将各液室彼此连通的节流通路。中弹性体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包覆构件在整周的范围内从径向的外侧围绕内侧安装构件,并且使中弹性体向径向的内侧和周向的内侧压缩变形。

Description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7年11月8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15409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隔振装置,其包括:内侧安装构件,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外筒,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并且围绕内侧安装构件;以及弹性体,其将内侧安装构件和外筒弹性地连结。
作为这种隔振装置,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结构,其中,弹性体包括:一对端弹性体,其在沿着外筒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嵌合于外筒内;以及一对中弹性体,其在上述的端弹性体彼此之间分别配设于在径向上隔着内侧安装构件的两侧,在内侧安装构件与外筒之间配设有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从径向的外侧覆盖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中弹性体彼此之间并划分形成液室,在包覆构件与外筒之间形成有将各液室彼此连通的节流通路。中弹性体由橡胶材料形成,在其内部埋设有加强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3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隔振装置中,存在如下可能性:在内侧安装构件与外筒和包覆构件在径向上相对移动时显现的该隔振装置的弹性模量在径向中的一对中弹性体所在的方向(一对中弹性体的相对方向)上与其他方向相比过度升高,从而在嵌合于外筒内的端弹性体产生例如产生所述轴向的扭转等施加较大的载荷的部分。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嵌合于外筒内的端弹性体产生施加较大的载荷的部分的状况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达成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包括:内侧安装构件,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外筒,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并且围绕所述内侧安装构件;以及弹性体,其将所述内侧安装构件和所述外筒弹性地连结。所述弹性体包括:一对端弹性体,其在沿着所述外筒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嵌合于所述外筒内;以及一对中弹性体,其在上述的端弹性体彼此之间分别配设于在从所述轴向观察的俯视时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径向上隔着所述内侧安装构件的两侧。在所述内侧安装构件与所述外筒之间配设有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在所述俯视时从径向的外侧覆盖在绕所述中心轴线环绕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中弹性体彼此之间,在该包覆构件与所述内侧安装构件之间划分形成液室。在所述包覆构件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有将各所述液室彼此连通的节流通路。所述中弹性体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所述包覆构件在整周的范围内从径向的外侧围绕所述内侧安装构件,并且使所述中弹性体向径向的内侧和周向的内侧压缩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而示出的隔振装置的轴向的中央部的横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4是在图1~图3所示的隔振装置中在卸下了外筒的状态下从径向的外侧观察两个包覆构件的两个分界部分中的一者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5是在图1~图3所示的隔振装置中在卸下了外筒的状态下从径向的外侧观察两个包覆构件的两个分界部分中的另一者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6是在图4和图5所示的隔振装置中在卸下了包覆构件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中弹性体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7是在图4和图5所示的隔振装置中在卸下了包覆构件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止挡弹性部而得到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包括:内侧安装构件11,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外筒12,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并且围绕内侧安装构件11;以及弹性体31、32,其将内侧安装构件11和外筒12弹性地连结。
另外,隔振装置1例如被使用为汽车用的悬架衬套、发动机支架、或者设置于工厂的工业机械的支架等。
以下,将沿着外筒12的中心轴线O的方向称为轴向,在从轴向观察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如图1~图3所示,内侧安装构件11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的圆筒状。在内侧安装构件11的轴向的中间部分的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鼓出的鼓出部15。鼓出部15形成于内侧安装构件11的轴向的中央部。鼓出部15的朝向径向的外侧的顶面15a在周向上延伸,并且在轴向上延伸。鼓出部15配置于外筒12的内侧。另外,内侧安装构件11的内径在轴向的全长的范围内相同。内侧安装构件11的轴向的两端部从外筒12向轴向的外侧突出。另外,图1是隔振装置1的轴向的中央部的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剖视图。
弹性体31、32由橡胶材料形成,硫化粘接于内侧安装构件11的外周面。弹性体31、32包括:一对端弹性体31,其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嵌合于外筒12内;以及一对中弹性体32,其配设于端弹性体31彼此之间,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端弹性体31分别配设于鼓出部15的表面中的从顶面15a的轴向的两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且朝向轴向的两端面15b。端面15b随着从顶面15a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朝向轴向的外侧延伸。端弹性体31包括:筒部31a,其随着从鼓出部15的端面15b朝向轴向的外侧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凸缘部31b,其从筒部31a的轴向的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筒部31a和凸缘部31b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凸缘部31b位于比内侧安装构件11的轴向的端部靠轴向的内侧的位置。在凸缘部31b内埋设有环状的加强板33。加强板33由例如金属材料或合成树脂材料等硬质的材质形成。一对端弹性体31以彼此相同的形状形成为相同的大小。
中弹性体32分别配设于在径向上隔着内侧安装构件11的两侧。中弹性体32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如图6所示,中弹性体32包括:主部32a,其配设于内侧安装构件11的轴向的中央部;以及一对副部32b,其分别从主部32a朝向轴向的外侧突出,并且体积小于主部32a的体积。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的主视时,主部32a和副部32b分别呈一对边部沿着周向延伸且剩余一对边部沿着轴向延伸的矩形状。副部32b连接于主部32a的周向的中央部。副部32b的轴向的外端连接于端弹性体31的凸缘部31b。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的主视时,主部32a和副部32b各自的朝向径向的外侧的外表面成为在与轴向正交的横向和轴向这两个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主部32a和副部32b各自的外表面没有高度差地相连。一对中弹性体32以彼此相同的形状形成为相同的大小。主部32a的周向的大小大于副部32b的周向的大小。主部32a的轴向的大小小于副部32b的轴向的大小。
在此,如图1所示,在内侧安装构件11的鼓出部15中的位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中弹性体32彼此之间的止挡部16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凹陷部16a。凹陷部16a形成为沿着轴向延伸的槽状。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时,凹陷部16a呈在轴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止挡部16形成为在内侧安装构件11和外筒12相对地接近移动时能够抵接于后述的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外筒12的内周面侧)。止挡部16位于鼓出部15中的比其他部分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在从轴向观察的俯视时,鼓出部15的顶面15a呈长圆形状。在所述俯视时,止挡部16的顶面15a形成为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凹陷部16a形成于止挡部16的周向的中间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凹陷部16a形成于止挡部16的周向的中央部。如图2所示,凹陷部16a在止挡部16的顶面15a中形成于位于比其轴向的两端缘靠轴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凹陷部16a的轴向的两端部未开口于止挡部16的两端面15b。在图示的例子中,凹陷部16a在止挡部16的顶面15a中形成于位于比其周向的两端缘靠周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凹陷部16a的开口部形成为突曲面状。在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剖视时,凹陷部16a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凹曲面状。在沿着轴向的纵剖视时,止挡部16的顶面15a中的位于凹陷部16a的开口部与顶面15a的轴向的端缘之间的部分沿着轴向呈直线状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覆盖止挡部16的止挡弹性部34。止挡部16和止挡弹性部34配设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中弹性体32彼此之间。止挡弹性部34和弹性体31、32例如由橡胶材料等一体地形成。另外,内侧安装构件11的外周面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例如被橡胶材料等覆盖。
如图1所示,在止挡弹性部34中,位于比覆盖止挡部16的凹陷部16a的内侧部分34a靠周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外侧部分34b突出到比内侧部分34a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即,内侧部分34a和外侧部分34b在周向上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外侧部分34b的径向的位置比内侧部分34a的径向的位置远离中心轴线O。内侧部分34a的外表面形成为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外侧部分34b的外表面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面状。在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剖视时,内侧部分34a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外侧部分34b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外侧部分34b和中弹性体32的主部32a各自的轴向的大小彼此相同,外侧部分34b和主部32a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
内侧部分34a与外侧部分34b之间在周向上截断。如图7所示,该截断部分(以下称为第1截断部分)34c在止挡弹性部34中形成于内侧部分34a与两个外侧部分34b连接的各连接部分的轴向的全长的范围内。第1截断部分34c的轴向的两端部位于比外侧部分34b的轴向的两端部靠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第1截断部分34c的轴向的两端部位于在止挡部16的顶面15a中位于比凹陷部16a靠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如图1所示,第1截断部分34c在止挡部16的顶面15a中配置于自其周向的两端缘和凹陷部16a的开口部这两者在周向上分开的位置。
第1截断部分34c成为在径向上贯通止挡弹性部34且具有周向的宽度而沿着轴向延伸的长孔。内侧部分34a中的被两个第1截断部分34c在周向上夹着的部分的周向的大小小于外侧部分34b的周向的大小。
如图2和图7所示,止挡弹性部34与端弹性体31之间在轴向上截断。该截断部分(以下称为第2截断部分)34d成为在径向上贯通止挡弹性部34且具有轴向的宽度而沿着周向延伸的长孔。第2截断部分34d形成于止挡弹性部34的轴向的两端部。第2截断部分34d将止挡弹性部34中的内侧部分34a与端弹性体31之间在轴向上截断。另外,也可以是,第2截断部分34d将包含内侧部分34a和外侧部分34b的止挡弹性部34的整体与端弹性体31之间在轴向上截断。
第2截断部分34d的轴向的外端位于比外侧部分34b的轴向的端部靠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第2截断部分34d的轴向的内端位于比外侧部分34b的轴向的端部靠轴向的内侧的位置。第2截断部分34d位于在止挡部16的顶面15a中位于比其轴向的端缘靠轴向的内侧且比凹陷部16a的开口部靠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第2截断部分34d配置于在止挡弹性部34中位于比两个外侧部分34b靠周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截断部分34d的周向的端部连接于第1截断部分34c的轴向的端部,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时,第2截断部分34d和第1截断部分34c呈矩形框状。第2截断部分34d的宽度(轴向的宽度)稍微大于第1截断部分34c的宽度(周向的宽度)。
在内侧安装构件11与外筒12之间配设有包覆构件17,该包覆构件17从径向的外侧覆盖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中弹性体32彼此之间,在该包覆构件17与内侧安装构件11之间划分形成液室14a、14b。包覆构件17由比形成弹性体31、32的材质硬质的例如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止挡部16和止挡弹性部34配设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中弹性体32彼此之间,构成液室14a、14b的分隔壁的局部。
在液室14a、14b封入有40℃下的动态粘度为50cSt以上且1000cSt以下,优选为500cSt以上且1000cSt以下的液体。动态粘度的测量根据JIS K2283并利用B型粘度计((株)TOKIMEC制)来进行。作为液体,例如能够举出硅油等。
包覆构件17在整周的范围内从径向的外侧围绕内侧安装构件11。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液密地抵接于中弹性体32的外表面,与止挡弹性部34非接触。
在此,如图2所示,在沿着轴向的纵剖视时,止挡弹性部34的与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位于凹陷部16a上的对应部分和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与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的所述对应部分相对的相对部分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沿着轴向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所述纵剖视时,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的所述对应部分与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的所述相对部分大致平行。
在所述纵剖视时,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从在径向上隔着止挡弹性部34而与止挡部16的顶面15a的凹陷部16a的开口周缘部相对的部分到所述相对部分的范围沿着轴向延伸。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在径向上隔着止挡弹性部34而与止挡部16的轴向的端部相对的部分随着朝向轴向的外侧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如图1所示,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与止挡弹性部34的内侧部分34a的外表面相对的部分形成为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弧形状,与止挡弹性部34的外侧部分34b的外表面相对的部分形成为朝向径向的外侧凹陷的凹曲面状。在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剖视时,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与止挡弹性部34的内侧部分34a的外表面相对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与止挡弹性部34的外侧部分34b的外表面相对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与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相对的部分形成为沿着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形状的形状。在所述横剖视时,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的与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相对的部分与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大致平行。
包覆构件17沿着周向配设有多个,周端缘彼此相互抵接而整体形成圆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包覆构件17形成为对半分割的筒状,配设有两个。包覆构件17在整周的范围内覆盖中弹性体32。包覆构件17的周端缘位于中弹性体32的周向的中央部。即,包覆构件17的周端缘与中弹性体32的周向的中央部在径向上相对地配置。
包覆构件17使中弹性体32向径向的内侧和周向的内侧压缩变形。即,对于中弹性体32,在径向的两个方向和周向的两个方向上施加压缩力。换言之,包覆构件17对中弹性体32施加径向和周向的压缩力。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的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压接突部17f,该压接突部17f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压接于中弹性体32的周向的端面。在压接突部17f中,压接于中弹性体32的周向的端面的压接面成为朝向一个包覆构件17的周向的外侧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平面。
如图4所示,在包覆构件17的外周面形成有:主体槽19;第1连通开口18,其开口于各液室14a、14b中的任一液室14a和主体槽19;以及第2连通开口20,其开口于各液室14a、14b中的另一液室14b和主体槽19。
第1连通开口18和第2连通开口20分别在两个包覆构件17各自中分别形成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周端部。
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槽19包括:第1槽19a,其在包覆构件17的外周面中从配置有第1连通开口18或第2连通开口20的周向的一端部朝向周向的另一端部延伸,周向的另一端部在周向上开口;以及第2槽19b,其配置于自第1槽19a在轴向上分开的位置,周向的两端部在周向上开口。第1槽19a的周向的一端部被沿着轴向延伸的端壁部19c在周向上封闭。
并且,两个包覆构件17以相同的形状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在分别在轴向上翻转的状态下,使周端缘彼此在周向上连接地配置。
由此,一包覆构件17的第1槽19a的周向的另一端部与另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另一端部相互连接,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一端部与另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一端部相互连接,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另一端部与另一包覆构件17的第1槽19a的周向的另一端部相互连接。
在此,如图4所示,端壁部19c的周向的两侧面中的位于第1槽19a的外侧的外侧面19d随着在轴向上自第2槽19b远离而逐渐朝向第1槽19a的外侧延伸。由此,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一端部和另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一端部通过两个包覆构件17的端壁部19c的外侧面19d间的间隙而连接。两个包覆构件17的端壁部19c的外侧面19d相互大致平行,该间隙沿着相对于轴向和周向这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外筒12一体地外嵌于两个包覆构件17,从而外筒12与内侧安装构件11弹性地连结,并且在主体槽19与外筒12的内周面之间划分形成将各液室14a、14b彼此连通的节流通路。节流通路通过第1连通开口18和第2连通开口20而将各液室14a、14b彼此连通。节流通路在包覆构件17与外筒12之间在周向上的一周半以上的范围内延伸设置。在图示的例子中,节流通路在包覆构件17与外筒12之间在周向上的大致两周的范围内延伸设置。
并且,在向该隔振装置1振动输入时,弹性体31、32弹性变形,同时各液室14a、14b的内容积变动,从而液室14a、14b内的液体在节流通路中流通而产生液柱共振,从而衰减、吸收振动。
在划分形成节流通路的壁面形成有使在该节流通路内从一液室14a朝向另一液室14b流通的液体短路地到达另一液室14b内的第1短路贯通孔21和使在该节流通路内从另一液室14b朝向一液室14a流通的液体短路地到达一液室14a内的第2短路贯通孔22。
通过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节流通路的流通阻力。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各自的流路截面积例如设为约3mm2以上,小于节流通路的流路截面积。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各自的长度短于节流通路的长度。
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形成于包覆构件17的外周面,形成于主体槽19的槽底面。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分别形成于两个包覆构件17。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形成于第2槽19b的周向的两端部中的与另一包覆构件17的第1槽19a的周向的另一端部连接的另一端部。由此,第1短路贯通孔21在另一液室14b中开口于液体在节流通路内从一液室14a朝向另一液室14b流通的流通方向F1的后侧的端部。第2短路贯通孔22在一液室14a中开口于液体在节流通路内从另一液室14b朝向一液室14a流通的流通方向F2的后侧的端部。
第1短路贯通孔21配置于自第1连通开口18沿着流通方向F1分开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约180°的位置,第2短路贯通孔22配置于自第2连通开口20沿着流通方向F2分开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约180°的位置。
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配置于第2槽19b的轴向的中央部。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各自的主体槽19的槽底面的开口形状成为在周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
第1短路贯通孔21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液体在节流通路内从一液室14a朝向另一液室14b流通的流通方向F1的后侧的端部且朝向流通方向F1的前侧的后端面21a随着从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而逐渐朝向流通方向F1的前侧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短路贯通孔21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流通方向F1的前侧的端部且朝向流通方向F1的后侧的前端面21b也随着从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而逐渐朝向流通方向F1的前侧延伸。第1短路贯通孔21的后端面21a与前端面21b大致平行。
第2短路贯通孔22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液体在节流通路内从另一液室14b朝向一液室14a流通的流通方向F2的后侧的端部且朝向流通方向F2的前侧的后端面22a随着从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而逐渐朝向流通方向F2的前侧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短路贯通孔22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流通方向F2的前侧的端部且朝向流通方向F2的后侧的前端面22b也随着从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而逐渐朝向流通方向F2的前侧延伸。第2短路贯通孔22的后端面22a与前端面22b大致平行。
如图4所示,在节流通路中,在划分形成与一液室14a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壁面形成有向与另一液室14b连接的连接部分侧短路地开口的第3短路贯通孔23,在划分形成与另一液室14b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壁面形成有向与一液室14a连接的连接部分侧短路地开口的第4短路贯通孔24。
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各自的流通阻力小于节流通路的流通阻力且小于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各自的流通阻力。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各自的流路截面积例如设为约3mm2以上,小于节流通路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连通开口18和第2连通开口20各自的开口面积。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各自的长度短于节流通路的长度。
另外,也可以将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各自的流通阻力设为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各自的流通阻力以上。
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形成于划分形成第1槽19a的周向的一端部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端壁部19c,沿着周向延伸。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形成于端壁部19c的表面中的朝向径向的外侧的外周面,在周向上贯通端壁部19c。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的主视时,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第3短路贯通孔23向液体在节流通路内从一液室14a朝向另一液室14b流通的流通方向F1的相反方向开口,第4短路贯通孔24向液体在节流通路内从另一液室14b朝向一液室14a流通的流通方向F2的相反方向开口。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朝向另一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周向的一端部开口。
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形成于端壁部19c的轴向的中央部。第3短路贯通孔23在周向上靠近第1连通开口18的轴向的中央部,第4短路贯通孔24在周向上靠近第2连通开口20的轴向的中央部。
另外,作为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也可以采用沿着轴向延伸且开口于与形成有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的包覆构件17同一的包覆构件17的第2槽19b的结构。此外,作为第3短路贯通孔23和第4短路贯通孔24,也可以采用在节流通路中将与一液室14a连接的连接部分和与另一液室14b连接的连接部分短路地直接连结的结构。
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中弹性体32形成有槽状的泄流通路27、28,该槽状的泄流通路27、28通过利用液室14a、14b的内压弹性变形而将各液室14a、14b彼此连通,使液体在各液室14a、14b彼此之间流通。另外,泄流通路27、28在各液室14a、14b的内压变动之前的待机状态下,通过包覆构件17使泄流通路27、28的分隔壁弹性变形而阻断各液室14a、14b彼此的通过泄流通路27、28的连通。
泄流通路27、28在中弹性体32中形成于与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抵接的外表面。泄流通路27、28开口于中弹性体32的朝向周向的侧面。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中弹性体32的外表面的主视时,泄流通路27、28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泄流通路27、28以使轴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在中弹性体32形成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泄流通路27、28在中弹性体32的主部32a和一对副部32b分别形成有一个。
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形成于主部32a的第1泄流通路27配置于主部32a的轴向的中央部,形成于副部32b的第2泄流通路28的轴向的中央部位于比副部32b的轴向的中央部靠轴向的外侧的位置。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流路长度彼此不同。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泄流通路27的周向的长度长于第2泄流通路28的周向的长度。第1泄流通路27的宽度窄于第2泄流通路28的宽度。
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该泄流通路27、28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彼此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泄流通路27的分隔壁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弹性变形量大于第2泄流通路28的分隔壁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弹性变形量。使第1泄流通路27开放的液室14a、14b的内压高于使第2泄流通路28开放的液室14a、14b的内压。
另外,也可以将第1泄流通路27的分隔壁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弹性变形量设为第2泄流通路28的分隔壁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弹性变形量以下。此外,也可以将使第1泄流通路27开放的液室14a、14b的内压设为使第2泄流通路28开放的液室14a、14b的内压以下。
在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形成有分别插入第1泄流通路27内和第2泄流通路28内的突肋17a。突肋17a在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中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线O的各位置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多个,各突肋17a分别插入第1泄流通路27内和第2泄流通路28内。突肋17a在第1泄流通路27内和第2泄流通路28内分别配置于周向的全长的范围内。突肋17a抵接于第1泄流通路27和第2泄流通路28各自的内表面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内。
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肋17a的周向的各端部借助沿着轴向延伸的压接突部17f在轴向上一体地连接。突肋17a形成于一个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的周向的两端部。一个突肋17a在包覆构件17的周端缘处在周向上截断,由两个包覆构件17在周向上组合而构成。
另外,第1短路贯通孔21、第2短路贯通孔22、第3短路贯通孔23以及第4短路贯通孔24位于比第1泄流通路27靠轴向的外侧且比第2泄流通路28靠轴向的内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中弹性体32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在中弹性体32未埋设加强体,因此能够抑制在内侧安装构件11与外筒12和包覆构件17在径向上相对移动时显现的该隔振装置1的弹性模量在径向中的一对中弹性体32所在的方向上与其他方向相比过度升高的状况,能够抑制在嵌合于外筒12内的端弹性体31产生施加较大的载荷的部分的状况。
并且,包覆构件17使中弹性体32向径向的内侧和周向的内侧压缩变形,因此尽管在中弹性体32未埋设加强体,中弹性体32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但能够使中弹性体32具备需要的刚度。
此外,在中弹性体32形成有泄流通路27、28,因此在各液室14a、14b中的任一液室的内压超过预定值时,能够通过泄流通路27、28而使各液室14a、14b彼此连通,能够抑制液室14a、14b的内压。由此,即使40℃下的动态粘度为50cSt以上的高粘度的液体封入于液室14a、14b,例如,也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的上升和液体的漏出等。
此外,在液室14a、14b的内压超过预定值时,形成有泄流通路27、28的中弹性体32自身弹性变形,从而各液室14a、14b彼此相互连通,因此不需要配设阀芯,能够抑制构造的复杂化。
此外,在中弹性体32中,划分形成泄流通路27、28的壁部利用包覆构件17弹性变形,因此能够调整利用包覆构件17使泄流通路27、28的分隔壁弹性变形的量,能够容易地调整各液室14a、14b彼此通过泄流通路27、28而相互连通的内压。
此外,高粘度的液体封入于液室14a、14b,因此基于节流通路的液柱共振的衰减特性的峰值在较大的频率范围内扩大,能够在较大的频率范围内发挥衰减性能。
此外,在泄流通路27、28内嵌合有突肋17a,因此尽管中弹性体32利用包覆构件17压缩变形,但能够防止泄流通路27、28压扁的状况,能够可靠地确保液室14a、14b的内压超过预定值时的通过泄流通路27、28的液体的流通。
此外,第1泄流通路27形成于主部32a和副部32b中的体积较大的主部32a,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调整利用主部32a的弹性变形使第1泄流通路27开闭的液室14a、14b的内压。
此外,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流路长度彼此不同,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至少一个泄流通路的流通阻力与其他泄流通路的流通阻力不同,因此能够多个阶段地设定使泄流通路27、28开放的液室14a、14b的内压,能够可靠地抑制动态弹簧常数的上升和液体的漏出等。
此外,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该泄流通路27、28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彼此不同,多个泄流通路27、28中的至少一个泄流通路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与其他泄流通路的由包覆构件17引起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不同,因此能够多个阶段地设定使泄流通路27、28开放的液室14a、14b的内压,能够可靠地抑制动态弹簧常数的上升和液体的漏出等。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凹陷部16a,示出了沿着轴向延伸的槽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采用沿着周向延伸的槽状、在从径向的外侧观察时呈圆形状或矩形状的形态等。
此外,也可以是,止挡部16不从内侧安装构件1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的外侧鼓出。
此外,也可以是,采用凹陷部16a的轴向的端部开口于止挡部16的端面15b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不在内侧安装构件11的外周面形成凹陷部16a,此外,也可以是,使止挡弹性部34的外径在整周的范围内相同。
此外,也可以是,不在止挡弹性部34形成第1截断部分34c和第2截断部分34d,也可以是,作为第1截断部分34c,采用内侧部分34a和外侧部分34b在周向上相互抵接的狭缝,也可以是,作为第2截断部分34d,采用止挡弹性部34和端弹性体31在轴向上相互抵接的狭缝。
此外,示出了在所述纵剖视时止挡弹性部34的外表面的所述对应部分和包覆构件17的内表面的所述相对部分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沿着轴向延伸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设为所述对应部分和所述相对部分中的任一者在径向上起伏并沿着轴向延伸的结构等。
此外,也可以是,不在包覆构件17形成第1短路贯通孔21、第2短路贯通孔22、第3短路贯通孔23以及第4短路贯通孔24。在主体槽19中,形成第1短路贯通孔21、第2短路贯通孔22、第3短路贯通孔23以及第4短路贯通孔24的位置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第1短路贯通孔21和第2短路贯通孔22各自的内周面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沿着径向延伸等。
此外,作为节流通路,也可以采用在周向上延伸一周以下的结构。
此外,示出了主体槽19形成于包覆构件17的外周面的结构,但也可以将主体槽19形成于外筒12的内周面。
此外,封入于液室14a、14b的液体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水和乙二醇等。
此外,也可以是,将包覆构件17嵌合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中弹性体32彼此之间,使中弹性体32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包覆构件17彼此之间暴露。
此外,也可以是,不在中弹性体32形成多个泄流通路27、28。
此外,作为中弹性体32,示出了包括主部32a和副部32b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采用仅包括主部32a和副部32b中的任一者的结构等。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形态,中弹性体32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在中弹性体未埋设加强体,因此能够抑制在内侧安装构件11与外筒12和包覆构件17在径向上相对移动时显现的该隔振装置1的弹性模量在径向中的一对中弹性体所在的方向上与其他方向相比过度升高的状况,能够抑制在嵌合于外筒内的端弹性体31产生施加较大的载荷的部分的状况。
并且,包覆构件使中弹性体向径向的内侧和周向的内侧压缩变形,因此尽管在中弹性体未埋设加强体,中弹性体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但能够使中弹性体具备需要的刚度。
在此,在所述形态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液室14a、14b封入有40℃下的动态粘度为50cSt以上的液体,在所述中弹性体形成有泄流通路27、28,该泄流通路27、28通过利用所述液室的内压弹性变形而将各所述液室彼此连通,使液体在各所述液室彼此之间流通。
在该情况下,在中弹性体形成有泄流通路,因此在各液室中的任一者的内压超过预定值时,能够通过泄流通路而使各液室彼此连通,能够抑制液室的内压。由此,即使40℃下的动态粘度为50cSt以上的高粘度的液体封入于液室,例如,也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的上升和液体的漏出等。
此外,在液室的内压超过预定值时,形成有泄流通路的中弹性体自身弹性变形,从而各液室彼此相互连通,因此不需要配设阀芯,能够抑制构造的复杂化。
此外,在中弹性体中,划分形成泄流通路的壁部利用包覆构件弹性变形,因此能够调整利用包覆构件使泄流通路的分隔壁弹性变形的量,能够容易地调整各液室彼此通过泄流通路而相互连通的内压。
另外,高粘度的液体封入于液室,因此基于节流通路的液柱共振的衰减特性的峰值在较大的频率范围内扩大,能够在较大的频率范围内发挥衰减性能。
此外,在所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泄流通路在所述中弹性体中形成于与所述包覆构件的内表面抵接的外表面,在所述包覆构件形成有嵌合于所述泄流通路内的突肋17a。
在该情况下,在泄流通路内嵌合有突肋,因此尽管中弹性体利用包覆构件压缩变形,但能够防止泄流通路压扁的状况,能够可靠地确保液室的内压超过预定值时的通过泄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
此外,在所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中弹性体包括:主部32a;以及一对副部32b,其分别从所述主部朝向所述轴向的外侧突出,并且体积小于所述主部的体积,所述泄流通路形成于所述主部。
在该情况下,泄流通路形成于主部和副部中的体积较大的主部,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调整利用主部的弹性变形使泄流通路开闭的液室的内压。
此外,在所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泄流通路以使所述轴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在所述中弹性体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泄流通路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流路长度彼此不同。
在该情况下,多个泄流通路中的至少一个泄流通路的流通阻力与其他泄流通路的流通阻力不同,因此能够多个阶段地设定使泄流通路开放的液室的内压,能够可靠地抑制动态弹簧常数的上升和液体的漏出等。
此外,在所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泄流通路以使所述轴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在所述中弹性体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泄流通路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由所述包覆构件引起的该泄流通路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彼此不同。
在该情况下,多个泄流通路中的至少一个泄流通路的由包覆构件引起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与其他泄流通路的由包覆构件引起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不同,因此能够多个阶段地设定使泄流通路开放的液室的内压,能够可靠地抑制动态弹簧常数的上升和液体的漏出等。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形态的隔振装置,能够抑制在嵌合于外筒内的端弹性体产生施加较大的载荷的部分的状况。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包括内侧安装构件、围绕该内侧安装构件的外筒以及将内侧安装构件和外筒弹性地连结的弹性体的隔振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隔振装置;11、内侧安装构件;12、外筒;14a、14b、液室;17、包覆构件;17a、突肋;27、第1泄流通路(泄流通路);28、第2泄流通路(泄流通路);31、端弹性体;32、中弹性体;32a、主部;32b、副部;O、中心轴线。

Claims (6)

1.一种隔振装置,其中,
该隔振装置包括:
内侧安装构件,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外筒,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并且围绕所述内侧安装构件;以及
弹性体,其将所述内侧安装构件和所述外筒弹性地连结,
所述弹性体包括:一对端弹性体,其在沿着所述外筒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嵌合于所述外筒内;以及一对中弹性体,其在上述的端弹性体彼此之间分别配设于在从所述轴向观察的俯视时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径向上隔着所述内侧安装构件的两侧,
在所述内侧安装构件与所述外筒之间配设有包覆构件,该包覆构件在所述俯视时从径向的外侧覆盖在绕所述中心轴线环绕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中弹性体彼此之间,在该包覆构件与所述内侧安装构件之间划分形成液室,
在所述包覆构件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有将各所述液室彼此连通的节流通路,
所述中弹性体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由橡胶材料形成,
所述包覆构件在整周的范围内从径向的外侧围绕所述内侧安装构件,并且使所述中弹性体向径向的内侧和周向的内侧压缩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液室封入有40℃下的动态粘度为50cSt以上的液体,
在所述中弹性体形成有泄流通路,该泄流通路通过利用所述液室的内压弹性变形而将各所述液室彼此连通,使液体在各所述液室彼此之间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泄流通路在所述中弹性体中形成于与所述包覆构件的内表面抵接的外表面,
在所述包覆构件形成有嵌合于所述泄流通路内的突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中弹性体包括主部和分别从所述主部朝向所述轴向的外侧突出且体积小于所述主部的体积的一对副部,
所述泄流通路形成于所述主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泄流通路以使所述轴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在所述中弹性体形成有多个,
多个所述泄流通路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流路长度彼此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泄流通路以使所述轴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在所述中弹性体形成有多个,
多个所述泄流通路中的至少两个泄流通路的由所述包覆构件引起的该泄流通路的分隔壁的弹性变形量彼此不同。
CN201880072545.XA 2017-11-08 2018-11-08 隔振装置 Pending CN1113445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5409A JP6967429B2 (ja) 2017-11-08 2017-11-08 防振装置
JP2017-215409 2017-11-08
PCT/JP2018/041531 WO2019093430A1 (ja) 2017-11-08 2018-11-08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4503A true CN111344503A (zh) 2020-06-26

Family

ID=66438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2545.XA Pending CN111344503A (zh) 2017-11-08 2018-11-08 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5404B2 (zh)
EP (1) EP3708866A4 (zh)
JP (1) JP6967429B2 (zh)
CN (1) CN111344503A (zh)
WO (1) WO20190934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00961A4 (en) * 2018-12-20 2022-10-19 Prospira Corporation TOE ADJUSTMENT BUSHING AND REAR SUSPENSION DEVICE
DE102020211184A1 (de) * 2020-09-04 2022-03-10 Contitech Luftfedersysteme Gmbh Hydraulische Lagerbuchse
JP7420689B2 (ja) 2020-10-12 2024-01-23 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イラ 防振装置
US11378152B1 (en) * 2020-12-18 2022-07-05 The Pullman Company Hydraulic bushing with internal snubber
US11732770B2 (en) * 2021-06-25 2023-08-22 Hyundai Motor Company Mass damp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3565916B (zh) * 2021-08-31 2022-08-0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流道半主动控制液压拉杆后悬置
DE102021124517A1 (de) * 2021-09-22 2023-03-23 Boge Elastmetall Gmbh Hydrolage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661A (zh) * 2003-04-21 2005-06-0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5214367A (ja) * 2004-01-30 2005-08-11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05282780A (ja) * 2004-03-30 2005-10-13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CN101253347A (zh) * 2005-09-01 2008-08-27 普尔曼公司 液压衬套
CN101813154A (zh) * 2009-02-24 2010-08-25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WO2016193201A2 (de) * 2015-06-04 2016-12-08 Boge Elastmetall Gmbh Elastomeres buchsenlager
CN107076254A (zh) * 2014-10-03 2017-08-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液体封入套筒
JP6207280B2 (ja) * 2013-07-31 2017-10-0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7693A (ja) 1982-06-14 1983-12-17 Sonitsukusu:Kk 微小部分銀メツキ処理物及びそのメツキ方法
JP2583212B2 (ja) * 1985-05-27 1997-02-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振動減衰装置
FR2599450B1 (fr) * 1986-06-03 1990-08-10 Hutchinson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es aux manchons de support antivibratoires hydrauliques
DE4039228C1 (zh) 1990-12-08 1991-12-05 Fa. Carl Freudenberg, 6940 Weinheim, De
JPH04258547A (ja) * 1991-02-08 1992-09-14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04337129A (ja) * 1991-05-11 1992-11-25 Kurashiki Kako Co Ltd ブッシュ組立体
DE10134402A1 (de) * 2001-07-14 2003-01-23 Zf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Radial dämpfendes Buchsengummilager
GB0600320D0 (en) 2006-01-09 2006-02-15 Avon Vibration Man Syst Ltd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ing device
DE102007022410B4 (de) * 2007-05-10 2017-03-23 Audi Ag Hydraulisch dämpfende Elastomerbuchse
CN102884338B (zh) * 2010-03-08 2015-01-2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14643A1 (ja) * 2010-03-19 2011-09-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れの製造方法
JP2012092875A (ja) * 2010-10-26 2012-05-17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5783858B2 (ja) * 2011-09-14 2015-09-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DE102012206621A1 (de) 2012-04-23 2013-10-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lager mit einer als separates Bauteil hergestellten Dichtlippe
DE102013114173A1 (de) * 2013-10-11 2015-04-16 Daeheung R&T Co., Ltd. Hydraulikbuchse eines Fahrzeuges
DE102014017386B4 (de) 2014-11-24 2018-10-11 Anvis Deutschland Gmbh Federfunktionsbauteil für ein hydroelastisches Lager
JP2016133181A (ja) 2015-01-20 2016-07-25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ブッシュ
JP6619588B2 (ja) 2015-09-02 2019-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DE102016001507B4 (de) * 2016-02-10 2020-06-18 Anvis Deutschland Gmbh Schwingungstilger
JP2017215409A (ja) 2016-05-31 2017-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661A (zh) * 2003-04-21 2005-06-0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5214367A (ja) * 2004-01-30 2005-08-11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05282780A (ja) * 2004-03-30 2005-10-13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CN101253347A (zh) * 2005-09-01 2008-08-27 普尔曼公司 液压衬套
CN101813154A (zh) * 2009-02-24 2010-08-25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6207280B2 (ja) * 2013-07-31 2017-10-0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7076254A (zh) * 2014-10-03 2017-08-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液体封入套筒
WO2016193201A2 (de) * 2015-06-04 2016-12-08 Boge Elastmetall Gmbh Elastomeres buchsenla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08866A1 (en) 2020-09-16
JP2019086101A (ja) 2019-06-06
JP6967429B2 (ja) 2021-11-17
EP3708866A4 (en) 2021-09-01
WO2019093430A1 (ja) 2019-05-16
US11255404B2 (en) 2022-02-22
US20200362938A1 (en)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4503A (zh) 隔振装置
CN112074672B (zh) 隔振装置
CN106884928B (zh) 防振装置
JP6921715B2 (ja) 防振装置
JP6962786B2 (ja) 防振装置
JP6913005B2 (ja) 防振装置
JP7399587B2 (ja) 防振装置
US11231083B2 (en) Anti-vibration device
JP7424954B2 (ja) 防振装置
JP7420689B2 (ja) 防振装置
CN114641628A (zh) 隔振装置
CN114728573A (zh) 隔振装置
JP6989355B2 (ja) 防振装置
JP7383593B2 (ja) 防振装置
CN114630975A (zh) 隔振装置
CN114402148A (zh) 隔振装置
CN114630974A (zh) 隔振装置
JP4073028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WO2019093367A1 (ja) 防振装置
JP6431738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6577835B2 (ja) 防振装置
CN114270072B (zh) 液封衬套
JP2022063457A (ja) 防振装置
JP2022152163A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CN116457229A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Prologi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BRIDGESTON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