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6695A - 隔板、电池装置、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隔板、电池装置、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26695A CN111326695A CN201911093562.4A CN201911093562A CN111326695A CN 111326695 A CN111326695 A CN 111326695A CN 201911093562 A CN201911093562 A CN 201911093562A CN 111326695 A CN111326695 A CN 1113266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surface
- separator
- members
- battery cell
- slide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板、电池装置、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所述隔板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隔板具有:并置的一对外壁面构件;以及滑动构件,在一对外壁面构件之间沿着外壁面构件而配置,通过使滑动构件沿着外壁面构件相对地移动,从而使外壁面构件缩小或展开,并且通过使其展开,来按压分别抵接于外壁面构件的两个保持对象面,其中,所述隔板具有连接滑动构件与外壁面构件之间的多个可动连接构件,可动连接构件的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滑动构件,并且,可动连接构件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外壁面构件,在外壁面构件的展开状态下,可动连接构件被设为相对于滑动构件及外壁面构件而竖立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板(spacer)、电池(battery)装置、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混合动力车(hybrid car)或电动汽车中,搭载有电池装置,所述电池装置具有锂离子(lithium ion)二次电池等电池单元(battery cell)。一般而言,这些车辆需要比通常的汽油(gasoline)车更多的电力,因此电池装置具有数量众多的电池单元。
电池装置内的电池单元必须受到保持,以免在车辆行驶时等产生振动。因此,以往,已知有一种以下述方式构成的电池装置,其在电池单元的底面分别设置针(pin)状的突起,使所述突起贯穿壳体(casing)的底面而紧固,由此来将电池单元独立地保持于壳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5-520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存在下述问题,即,为了将电池单元保持于壳体内,必须将电池单元逐个独立地紧固至壳体,用于保持电池单元的作业性极差。
本发明人对此种以往的问题进行了专心研究,着眼于下述方面而完成本发明,即:对于包含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的面的彼此对置的两个面,使用隔板以扩大间隔的方式来使按压负荷产生作用,由此,能统一保持多个构件;以及通过使用所述隔板,能迅速且容易地调整两个面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板,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并收容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对厚度不同的移动终端,也能够使画面位置对齐开口窗来保持收容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迅速且容易地对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赋予按压负荷的隔板的使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隔板(例如后述的隔板1、1A、1B、1C、1D)具有:并置的一对外壁面构件(例如后述的外壁面构件11);以及滑动构件(例如后述的滑动构件12),在一对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沿着所述外壁面构件而配置,通过使所述滑动构件沿着所述外壁面构件相对地移动,从而使所述外壁面构件缩小或展开,并且通过使其展开,来按压分别抵接于所述外壁面构件的两个保持对象面(例如后述的保持对象面E1),其中,所述隔板具有连接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的多个可动连接构件(例如后述的可动连接构件13),所述可动连接构件的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动构件,并且,所述可动连接构件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壁面构件,在所述外壁面构件的展开状态下,所述可动连接构件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滑动构件及所述外壁面构件而竖立的状态。
根据所述(1)所述的隔板,只要在相对的两个保持对象面间使滑动构件移动而使外壁面构件展开,便能够对两个保持对象面分别赋予按压负荷,因此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
(2)在(1)所述的隔板中,在所述外壁面构件的缩小状态下,所述可动连接构件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滑动构件及所述外壁面构件而伏倒的状态。
根据所述(2)所述的隔板,在使外壁面构件缩小的状态下,可动连接构件成为伏倒状态,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的距离缩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隔板插入至两个面间且从两个面间取出,并且在不使用时能紧凑地收纳隔板。
(3)在(1)或(2)所述的隔板中,所述外壁面构件形成为薄板状,并且具有弯曲部(例如后述的弯曲部111),所述弯曲部是与沿着所述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相邻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之间对应地朝向外侧弯曲,由此可弹性地变形。
根据所述(3)所述的隔板,能够通过弯曲部来对面赋予适当的按压负荷。而且,通过弯曲部弹性地变形,还能够吸收两个面间的隔离距离的公差。
(4)在(3)所述的隔板中,所述外壁面构件也可与相邻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之间对应地具有多个狭缝(slit)(例如后述的狭缝113)。
根据所述(4)所述的隔板,通过在外壁面构件设置狭缝,能够实现轻量化。
(5)在(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中,所述外壁面构件也可与相邻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之间对应地具有镂空部(例如后述的镂空部114)。
根据所述(5)所述的隔板,通过在外壁面构件设置镂空部,能够进一步实现轻量化。
(6)在(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中,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也可沿着所述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以均等间隔而配置。
根据所述(6)所述的隔板,外壁面构件能够对面赋予均等的按压负荷。
(7)在(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中,所述滑动构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也可小于所述外壁面构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根据所述(7)所述的隔板,即使在隔板的高度方向的两面配置有壁面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或避免所述壁面与滑动构件的干涉,从而能够顺滑地进行滑动构件的往复移动。
(8)在(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中,在所述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的其中一端部(例如后述的其中一端部12a),也可具有宽度比所述滑动构件宽的按面部(例如后述的按面部121)。
根据所述(8)所述的隔板,能够利用按面部来容易地对滑动构件进行按入操作。
(9)在(8)所述的隔板中,也可具有锁定机构(例如后述的锁定机构14),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外壁面构件的展开状态下,将所述按面部保持于两个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从而将所述外壁面构件锁定为展开状态。
根据所述(9)所述的隔板,能够通过锁定机构来将外壁面构件锁定为展开状态,因此能够保持对面的按压状态。
(10)在(8)或(9)所述的隔板中,所述按面部也可具有操作部(例如后述的贯穿孔15),所述操作部用于进行从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抽出所述滑动构件而使所述外壁面构件缩小的操作。
根据所述(10)所述的隔板,在抽出滑动构件时,能够利用操作部来容易地进行抽出操作。
(11)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例如后述的电池装置2、2A、2B)包括:(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外装体(例如后述的外装体20),具有彼此对置的两个侧壁(例如后述的侧壁23);以及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群(例如后述的电池单元群3),配置于所述外装体的所述侧壁之间,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例如后述的电池单元30)予以层叠而构成,其中,所述隔板是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电池单元群之间的所述外装体内,沿着构成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所述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而配置,通过展开状态的所述外壁面构件,朝向任一个所述侧壁按压所述电池单元群,由此来将所述电池单元群保持于所述外装体内。
根据所述(11)所述的电池装置,只要在外装体内的侧壁与电池单元群之间使滑动构件移动而使外壁面构件展开,便能够对电池单元群统一赋予按压负荷,因此能在外装体内迅速且容易地保持收容电池单元群。
(12)在(11)所述的电池装置中,在通过所述隔板来按压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所述侧壁,也可具有供调温介质流动的调温介质流路(例如后述的调温介质流路24),所述调温介质可经由所述侧壁来与所述电池单元进行热交换。
根据所述(12)所述的电池装置,通过隔板来将外装体内的电池单元群按压至具有调温介质流路的侧壁,由此,能够进行有效率的热交换。
(13)在(12)所述的电池装置中,也可在所述外装体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并列配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电池单元群,所述调温介质流路分别设于两个所述侧壁,所述隔板是配置在两个所述电池单元群之间,通过展开状态的一对所述外壁面构件,使两个所述电池单元群背离而朝向相反的两个所述侧壁按压这两个电池单元群。
根据所述(13)所述的电池装置,能够利用一个隔板来分别朝向具有调温介质流路的各侧壁按压两个电池单元群。
(14)在(12)或(13)所述的电池装置中,所述调温介质流路也可设于所述侧壁的内部。
根据所述(14)所述的电池装置,无需在随后对外装体进行用于构建调温介质流路的槽等的加工。而且,能够紧凑地构成外装体,因此能实现电池装置的小型化。
(15)在(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中,所述隔板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也可对应于构成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所述电池单元的位置而配置。
根据所述(15)所述的电池装置,能够通过可动连接构件来对电池单元赋予适当的按压负荷。
(16)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例如后述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4)包括:(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收容部(例如后述的收容部411),收容移动终端(例如后述的移动终端300);以及开口窗(例如后述的开口窗421),使收容在所述收容部内的所述移动终端的画面(例如后述的画面301)露出至外部,其中,所述收容部是设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开口窗之间,所述隔板构成为,通过展开操作,可朝向所述开口窗按压所述移动终端。
根据所述(16)所述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能够通过隔板来朝向开口窗按压移动终端,因此即使是厚度不同的移动终端,也能够使画面位置对齐开口窗来保持。
(17)本发明的隔板的使用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将(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设为缩小状态,并从所述滑动构件缩入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的一侧,插入至相对的两个保持对象面(例如后述的保持对象面E1)间;第二工序,使所述隔板的配置在插入方向先头侧的所述外壁面构件的端部(例如后述的另一端部11b),抵接于两个所述保持对象面间的配置在插入方向上的碰抵面(例如后述的碰抵面E2);以及第三工序,使所述滑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壁面构件而朝插入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使所述外壁面构件展开,由此,通过所述外壁面构件来按压所述保持对象面。
根据所述(17)所述的隔板的使用方法,能够迅速且容易地对相对的两个面赋予按压负荷,保持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隔板,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
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并收容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装置。
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对厚度不同的移动终端,也能够使画面位置对齐开口窗来保持收容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
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迅速且容易地对作为保持对象的构件赋予按压负荷的隔板的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缩小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缩小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滑动构件、外壁面构件及可动连接构件的连接结构的放大平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展开状态的放大平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锁定机构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10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电池装置的一部分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电池单元群的一部分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池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
图15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的配置关系的另一例的平面图。
图17A是对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群的另一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7B是对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群的另一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18A是将本发明的隔板的又一实施方式局部切剖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8B是图18A中的B部的放大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使用状态的另一例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使用状态的又一例的图。
[符号的说明]
1、1A、1B、1C、1D:隔板
11:外壁面构件
11b:(外壁面构件的)另一端部
111:弯曲部
113:狭缝
114:镂空部
12:滑动构件
12a:(滑动构件的)其中一端部
121:按面部
13:可动连接构件
14:锁定机构
15:贯穿孔
2、2A、2B:电池装置
20:外装体
23:侧壁
24:调温介质流路
3:电池单元群
30:电池单元
300:移动终端
301:画面
4:移动终端收容装置
411:收容部
421:开口窗
E1:保持对象面
E2:碰抵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缩小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缩小状态的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隔板1具有: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及一个滑动构件12,沿着图1中的Y1-Y2方向而延伸;以及可动连接构件13,沿着Y1-Y2方向而配置有多个。
另外,在图中所示的方向上,Y1-Y2方向表示对隔板1进行展开、缩小操作时的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Y1方向为展开操作时的移动方向,Y2方向表示缩小操作时的移动方向。而且,X1-X2方向表示隔板1的宽度方向,并且表示展开、缩小时的外壁面构件11、11的移动方向。进而,Z1-Z2方向表示隔板1的高度方向。
外壁面构件11是隔板1中与作为按压对象的构件直接抵接的构件,包含大致矩形状的薄板状构件。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为同一结构。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是以沿着Y1-Y2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而配置。外壁面构件11的沿着Y1-Y2方向的长度以及沿着Z1-Z2方向的高度并不限定于图示的长度以及高度,可根据适用隔板1的部位的大小、保持对象构件的面的大小等来适当设定。
滑动构件12是用于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而沿着Y1-Y2方向相对移动,从而操作展开、缩小动作的构件,包含具有与外壁面构件11大致相同长度及高度的矩形状的板状构件。沿着X1-X2方向的滑动构件12的厚度大于外壁面构件11的厚度,具有展开、缩小时的移动操作所需的刚性。滑动构件12是在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之间,以沿着Y1-Y2方向来与外壁面构件11、11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而配置。
滑动构件12在其中一端部12a(Y2方向的端部)具有矩形状的按面部121。按面部121的高度与滑动构件12的高度大致相等。而且,沿着X1-X2方向的按面部121的宽度大于滑动构件12的宽度(厚度)。滑动构件12的其中一端部12a因设有所述按面部121,而呈俯视T字状。
可动连接构件13包含矩形小片状的板状构件,被配置在外壁面构件11与滑动构件12之间,将外壁面构件11与滑动构件12予以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可动连接构件13、13以夹着滑动构件12而对置的方式来配置,并且,沿着滑动构件12的长度方向(Y1-Y2方向)以均等间隔而配置有一对可动连接构件13、13的组。可动连接构件13的高度是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的高度设为大致相同。而且,在可动连接构件13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而配置成大致直角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下,夹着滑动构件12而配置的一对可动连接构件13、13整体在X1-X2方向上的宽度与按面部121在X1-X2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可动连接构件13的配设数量并无特别限制,对应于隔板1所需的按压负荷、隔板1的长度等来适当设定。
使用图5来进一步说明所述可动连接构件13的连接结构。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板中的滑动构件、外壁面构件及可动连接构件的连接结构的放大平面图。
如图5所示,可动连接构件13具有:外侧面13a,与外壁面构件11的内面(与滑动构件12相向的面)11c相向;以及内侧面13b,与滑动构件12的外表面(与外壁面构件11相向的面)12c相向。
可动连接构件13的外侧面13a的一边与外壁面构件11的内面11c通过连接部131,沿着Y1-Y2方向而可摆动地连接,可动连接构件13的内侧面13b的一边与滑动构件12的外表面12c通过连接部132,沿着Y1-Y2方向而可摆动地连接。这些连接部131、132是遍及可动连接构件13的高度方向而形成。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隔板1中的外壁面构件11、滑动构件12及可动连接构件13均是由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树脂而一体成形。连接部131、132是通过将所述树脂局部地设为薄壁而形成。另外,在对隔板1要求更高强度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金属材来形成外壁面构件11、滑动构件12及可动连接构件13。此时,通过在金属材的表面包覆树脂,能够形成包含薄壁树脂的连接部131、132。而且,连接部131、132并不限于包含薄壁状树脂者,虽未图示,但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将外壁面构件11与可动连接构件13之间以及滑动构件12与可动连接构件13之间分别通过枢轴而可摆动地连接。
如图2所示,当在可动连接构件13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而配置成大致直角的状态下观察可动连接构件13时,连接部131在可动连接构件13的外侧面13a配置于最靠Y2方向侧(配置按面部121的一侧)的缘边部,连接部132在可动连接构件13的内侧面13b配置于最靠Y1方向侧的缘边部。因而,可动连接构件13如图5所示,可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来以连接部131为中心而在α1-α2方向上摆动,且可相对于滑动构件12来以连接部132为中心而在β1-β2方向上摆动。
这样,可动连接构件13将外壁面构件11与滑动构件12之间可摆动地予以连接,由此,外壁面构件11与滑动构件12能沿着Y1-Y2方向而相对地往复移动。当外壁面构件11与滑动构件12相对地移动时,各可动连接构件13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而以连接部131、132为中心来分别摆动,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相对于滑动构件12而沿着X1-X2方向平行移动。由此,外壁面构件11能相对于滑动构件12进行接近移动或远离移动。
图1及图2所示的隔板1表示了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移动到距滑动构件12最远而使外壁面构件11、11展开的状态(以下称作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滑动构件12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而移动到最靠Y1方向。此时,各可动连接构件13如图5所示,以连接部131为中心而朝α1方向摆动,且以连接部132为中心而朝β1方向摆动,由此成为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而竖立成大致直角的状态。
展开状态下的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与滑动构件12使Y1-Y2方向的位置对齐。具体而言,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的其中一端部11a、11a(Y2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滑动构件12的其中一端部12a的位置被设为同一位置,并且,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的另一端部11b、11b(Y1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滑动构件12的另一端部12b(Y1方向的端部)的位置被设为同一位置。此时,按面部121被夹持在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的其中一端部11a、11a之间,与其中一端部11a、11a成为齐平状态。因此,通过目测确认所述齐平状态,便能确认隔板1已完全设为展开状态。
另一方面,图3及图4所示的隔板1表示了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最接近滑动构件12而使外壁面构件11、11缩小的状态(以下称作缩小状态)。在此缩小状态下,滑动构件12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而移动到最靠Y2方向。此时,各可动连接构件13如图5所示,以连接部131为中心而朝α2方向摆动,且以连接部132为中心而朝β2方向摆动,由此成为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而大致平行地伏倒的状态。而且,缩小状态下的滑动构件12的其中一端部12a的位置被设为较外壁面构件11的其中一端部11a朝Y2方向突出的位置,滑动构件12的另一端部12b的位置被设为较外壁面构件11的另一端部11b朝Y2方向缩入的位置。
接下来,对所述隔板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隔板1如图3及图4所示,被设为使外壁面构件11移动到最接近滑动构件12的缩小状态。此时的滑动构件12的其中一端部12a及按面部121较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的其中一端部11a、11a朝Y2方向突出,滑动构件12的另一端部12b较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的另一端部11b、11b朝Y2方向缩入。
首先,将这样被设为缩小状态的隔板1如图4所示那样,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的另一端部11b、12b侧,沿着Y1方向而插入至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保持对象构件E、E之间(第一工序)。在两个保持对象构件E、E之间,保持对象构件E、E的保持对象面E1、E1平行地相对。隔板1的各外壁面构件11、11以沿着这些保持对象面E1、E1的方式而配置。
使隔板1插入至更深处,由此,如图4所示,使配置在插入方向(Y1方向)先头侧的外壁面构件11的另一端部11b抵接于配置在插入方向尽头的碰抵面E2(第二工序)。
接下来,利用按面部121来朝Y1方向按入滑动构件12,由此来使滑动构件12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而朝Y1方向相对地移动。按面部121的宽度形成得比滑动构件12宽,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滑动构件12进行按入操作。
当通过所述滑动构件12的移动而各可动连接构件13摆动时,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相对于滑动构件12远离移动,从而使其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展开。由此,外壁面构件11、11分别与保持对象面E1、E1接触,对这些保持对象面E1、E1赋予按压负荷(第三工序)。此时,滑动构件12的按面部121被夹持在外壁面构件11、11的其中一端部11a、11a之间,被设为齐平状态。保持对象面E1受到按压的保持对象构件E、E抵接于配置在按压方向上的未图示的另一构件或另一面,由此,在这些构件或面与隔板1之间受到保持。
此处,如图2所示,展开状态下的隔板1的沿着X1-X2方向的(设计的)展开宽度W1被设定成,相对于两个保持对象面E1、E1之间的距离W2而稍大,为W1>W2。其通常是通过适当设定可动连接构件13及按面部121的宽度来达成。由此,设为展开状态的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抵接于两个保持对象面E1、E1,进而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能够朝扩宽各保持对象面E1、E1间的距离的方向赋予适当的按压负荷。
而且,可动连接构件13是沿着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Y1-Y2方向)以均等间隔而配置,因此能通过外壁面构件11来对保持对象面E1赋予均等的按压负荷。并且,在展开状态下,一对可动连接构件13、13以夹着滑动构件12的方式而配置,支撑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因此对各保持对象面E1、E1的按压状态也稳定。
在解除按压而拆卸隔板1时,利用按面部121来朝跟前抽出展开状态的隔板1的滑动构件12,由此来使所述滑动构件12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而朝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Y2方向)相对地移动。通过所述滑动构件12的移动,各可动连接构件13朝与展开时相反的方向摆动,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相对于滑动构件12而接近移动,从而如图3及图4所示那样缩小。由此,外壁面构件11、11分别离开保持对象面E1、E1,解除对这些保持对象面E1、E1的按压(第四工序)。随后,从两个保持对象构件E、E之间取出隔板1。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隔板1,只要使滑动构件12朝按入方向移动而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展开,便能够对保持对象构件E的保持对象面E1赋予按压负荷,因此能迅速且容易地保持保持对象构件E。并且,在两个保持对象构件E、E间将隔板1插入时以及拆卸时,隔板1被设为缩小状态,因此即使是狭小空间也能容易地进行插入及拆卸。拆卸后的隔板1为缩小状态,因此在不使用时能紧凑地收纳。而且,隔板1能够反复使用。进而,外壁面构件11只是通过可动连接构件13的摆动而朝接近或远离滑动构件12的方向移动,几乎不会相对于保持对象面E1、E1而沿面方向移动。因此,保持对象面E1与外壁面构件11不会发生摩擦,因而不会滑擦损伤保持对象面E1。
外壁面构件11如图2及图4所示,能够具有弯曲部111,所述弯曲部111是以朝向外侧呈凸的方式,沿着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而弯曲。弯曲部111是对应于沿着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Y1-Y2方向)相邻的可动连接构件13、13之间而配置。外壁面构件11为薄板状,因此在对保持对象面E1赋予按压负荷时,所述弯曲部111弹性变形而表现出弹性,由此,能够对保持对象面E1赋予适当的按压负荷。而且,弯曲部111通过适度地挠曲变形,也能够吸收两个保持对象面E1、E1之间的隔离距离W2的公差。弯曲部111的弹性及公差的吸收程度能通过适当设定弯曲部111的曲率、弯曲部111的厚度等来进行调整。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展开状态的放大平面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板1中,展开状态时的可动连接构件13是以连接部131、132为中心朝α1方向、β1方向摆动而成为竖立状态,但可动连接构件13构成为,超过相对于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竖立成直角的状态而进一步摆动。这是因为,可动连接构件13朝外侧面13a、内侧面13b中的未配置连接部131、132的缘边部侧稍许倾斜。由此,摆动成展开状态的可动连接构件13成为超过所谓的过中心(over center)状态而竖立的状态。其结果,即使有缩小方向(朝向滑动构件12的接近方向)的负荷施加至展开状态的外壁面构件11、11,可动连接构件13也难以朝伏倒方向摆动,从而发挥维持展开状态的锁定效果。
另外,作为将可动连接构件13设为过中心状态的方法,也可在外壁面构件11的内面11c及滑动构件12的外表面12c设置收容槽(未图示),所述收容槽能以可动连接构件13成为过中心状态的方式来倾斜地收容可动连接构件13的外侧面13a及内侧面13b。
而且,可动连接构件13并不限于如上述那样构成为以过中心状态而稍许倾斜者,虽未图示,但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可动连接构件13的外侧面13a及内侧面13b以完全平坦(flat)的面而抵接至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即,外壁面构件11、11如图5所示,在将可动连接构件13的连接部131和连接部132相连的对角线133与滑动构件12成直角的瞬间达到最大展开幅度。并且,当通过滑动构件12进一步滑动而推进展开时,可动连接构件13成为过中心状态,如图6所示,可动连接构件13的对角线133与滑动构件12所成的角θ成为锐角。在此状态下,即使是可动连接构件13的外侧面13a及内侧面13b以完全平坦的面而抵接至外壁面构件11及滑动构件12的结构,在有负荷从外壁面构件11、11作用于可动连接构件13时,进一步推进展开状态的方向(Y1方向)的力将作用于滑动构件12,从而也能够与所述同样地发挥维持展开状态的锁定效果。
作为将隔板1锁定为展开状态的方式,除了如上所述的可动连接构件13的过中心状态以外,也可设置另行的锁定机构。图7是表示所述锁定机构的一例的平面图。图7所示的隔板1被设为展开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锁定机构14构成在外壁面构件11的其中一端部11a与按面部121之间。在外壁面构件11的其中一端部11a的内面11c侧,设有凸部112。另一方面,在与外壁面构件11的内面11c相向的按面部121的端面121a,设有与凸部112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2。锁定机构14包含这些凸部112与凹部122。
在展开状态下,按面部121由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的其中一端部11a、11a予以夹持。此时,通过凸部112与凹部122嵌合,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与滑动构件12的相对移动受到阻止,隔板1被锁定为展开状态。由此,隔板1的外壁面构件11被锁定为展开状态,因此能保持对两个保持对象面E1、E1的按压状态。而且,通过凸部112与凹部122发出“咔嚓”声或触感而嵌合,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察觉隔板1已成为展开完成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凸部112与凹部122沿着Y1-Y2方向而弯曲成圆弧状。因此,凸部112与凹部122能沿着Y1-Y2方向,而沿着弯曲面来顺滑地进行嵌合动作、嵌合解除动作中的任一动作。凸部112及凹部122既可遍及隔板1的高度方向而形成,也可在隔板1的高度方向上局部地形成。
隔板1也可具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对滑动构件12进行抽出操作以设为缩小状态。图8是表示所述操作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所示的操作部包含设于按面部121的贯穿孔15。使用具有可插入贯穿孔15的钩状部101的夹具100,将钩状部101插入及卡止于贯穿孔15后,朝跟前拉拽夹具100,由此便能够从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之间拉出滑动构件12。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隔板1设为缩小状态。例如,与由把手等之类的突出部形成操作部,通过手指或钳子等工具对突出部进行拉拽操作的情况相比,贯穿孔15不会在展开状态的隔板1上形成突出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与图1~图4所示的隔板1为同一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结构的部位。对于这些部位的说明,引用上文的说明,此处予以省略。
图9所示的隔板1A在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具有多个狭缝113。狭缝113是对应于沿着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Y1-Y2方向)相邻的可动连接构件13、13之间而配置。由此,隔板1A得到轻量化。
各狭缝113在相邻的可动连接构件13、13之间,沿着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Y1-Y2方向)而延伸,在外壁面构件11的高度方向(Z1-Z2方向)上设有多个。外壁面构件11在相邻的可动连接构件13、13之间具有弯曲部111,通过适当设定狭缝113的数量、狭缝宽度等,能够调整弯曲部111的弹簧常数。由此,能够调整外壁面构件11带来的按压负荷。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与图1~图4所示的隔板1为同一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结构的部位。对于这些部位的说明,引用上文的说明,此处予以省略。
图10所示的隔板1B在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具有多个镂空部114。镂空部114是对应于沿着滑动构件12的移动方向(Y1-Y2方向)相邻的可动连接构件13、13之间而配置。镂空部114在外壁面构件11,形成比狭缝113更大的开口。因此,外壁面构件11呈格栅状,隔板1B进一步得到轻量化。
图10所示的镂空部114是以呈大致矩形状开口的方式而形成,但镂空部114的具体形状只要不会对外壁面构件11与可动连接构件13的连接或与保持对象面的抵接造成影响,则并无任何限制。具有镂空部114的外壁面构件11能够减小与保持对象面的接触面积,因此所述隔板1B能够较佳地用于想要避免与保持对象面大面积接触的用途。
而且,隔板1B的镂空部114开口得较大,因此流体(气体、液体)能通过所述镂空部114流通。因而,隔板1B例如通过使冷却用流体或加热用流体在滑动构件12与保持对象面之间流通,也能进行保持对象面的冷却或加热。
图11是沿着图10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如图11所示,隔板1B中的滑动构件12的高度方向(Z1-Z2方向)的尺寸H1形成得比外壁面构件11的高度方向(Z1-Z2方向)的尺寸H2小。按面部121的上端及下端是与滑动构件12的高度一致地,呈宽度方向(X1-X2方向)的中央部凹陷的形状。由此,即使在隔板1B以高度方向(Z1-Z2方向)的两面来与壁面(未图示)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或避免所述壁面与滑动构件12的滑动,从而能顺滑地进行用于设为展开状态或缩小状态的滑动构件12的往复移动。而且,还能够利用凹陷的中央部的空间,来使冷却用流体或加热用流体遍及隔板1B的全长而容易地流通。另外,图10、图11所示的滑动构件12的结构同样也能够适用于隔板1、1A的滑动构件12。
接下来,对以上说明的隔板1、1A、1B的具体适用例进行说明。
图12~图14表示将本发明的隔板1、1A、1B适用于电池装置的示例。图12是将本发明的电池装置的一部分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图13是将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电池单元群的一部分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池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图12~图14中所示的方向对应于图1~图11中所示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池装置2具有外装体20、被收容在外装体20内的电池单元群3、及被收容在外装体20内的隔板1、1A或1B。
外装体20是由铝、铝合金等刚体形成为四方筒状。外装体20的长度方向(Y1-Y2方向)的两端分别呈横长矩形状地开口。所述外装体20具有上壁21、下壁22以及在X1-X2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23、23。
在两个侧壁23、23,分别设有供调温介质流通的调温介质流路24、24。由此,侧壁23的内面23a构成与调温介质流路24内的调温介质的热交换面。各侧壁23中的调温介质流路24是遍及外装体20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而延伸。
作为调温介质,一般使用用于对收容在外装体20内的后述的电池单元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或冷却液,但也可根据需要而使用用于对电池单元进行加热的、被加热至规定温度的空气或液体。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调温介质流路24是设在侧壁23的内部。因此,无需在随后对外装体20进行用于构建调温介质流路24的槽等的加工,能够紧凑地构成外装体20,因此可实现电池装置2的小型化。而且,虽未图示,但侧壁23内部的调温介质流路24例如也能够包含从侧壁23的外侧凹设的槽。此时,利用板(plate)等从侧壁23的外侧盖住槽,由此,在侧壁23的内部构成可供调温介质流通的流路。进而,侧壁23内部的调温介质流路24也可由具有导热性的配管所形成。此时,通过将配管可热交换地埋设或固接于侧壁23,从而构成设有调温介质流路24的侧壁23。
此种外装体20能够包含通过沿着Y1-Y2方向形成为同一形状而将Y1-Y2方向作为挤出方向的挤出成形品。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外装体20。而且,包含挤出成形品的筒状外装体20不具有将板材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因此不会产生因接合部引起的组装偏差或热变形。并且,也不会有电池单元群3被隔板1、1A或1B按压向侧壁23时的应力集中于接合部而产生变形的现象。因此,能够构成具有形状稳定的外装体20的电池装置2。
电池单元群3如图12及图13所示,例如是通过将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单元30沿着Y1-Y2方向多个层叠而构成。图12、图13虽未图示,但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电池单元30、30之间,分别配置有绝缘性的间隔物(separator),由相邻的电池单元30、30予以夹着。电池单元30是通过在包含铝、铝合金等的单元壳体内收容电极体而构成,在上表面具有正负一对电极端子31、31。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30、30的电极端子31、31彼此通过汇流条(bus bar)32而电连接。由此,电池单元群3的所有电池单元30串联或并联地电连接。
包含多个层叠的电池单元30的电池单元群3沿着Y1-Y2方向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外装体20内。为了维持各电池单元30的层叠状态,电池单元群3也可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扎带等来统一捆扎层叠状态的电池单元30而一体化。本实施方式的电池装置2在外装体20内收容有沿X1-X2方向并置的两个电池单元群3、3。
在电池单元群3与侧壁23的内面23a之间,配置有导热片25。导热片25既可沿着电池单元30的层叠方向形成为长条,也可对应于每个电池单元30而分割为多个。而且,电池单元群3收容于外装体20之前的导热片25既可预先粘贴于电池单元30,也可预先粘贴于侧壁23的内面23a。电池单元群3被后述的隔板1、1A或1B按压向侧壁23,由此,导热片25密接于各电池单元30与侧壁23的内面23a这两者。由此,使各电池单元30与侧壁23的内面23a的可热交换的接触状态稳定,与此同时,能进行效率更好的热交换。
收容在外装体20内的电池单元群3、3通过配置在外装体20的Y1-Y2方向两端部的端板(end plate)26,以沿着Y1-Y2方向受到紧固的状态而收容于外装体20内。图12中,仅示出两个端板26、26中的其中一个。端板26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而固定于外装体20的两端面。
端板26是由铝、铝合金等金属、工程塑料(engineering plastic)等树脂或者这些金属与树脂的复合体等刚体所形成。端板26也可在内部具有与调温介质流路24连通的连通流路(未图示)。由此,能够利用端板26来使外装体20内的调温介质效率良好地流动。
如图14所示,在电池装置2中,隔板1、1A或1B是配置在外装体20内的两个电池单元群3、3之间。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池装置2中,通过端板26来密封外装体20的其中一个端面(Y1方向侧的端面)后,将两个电池单元群3、3收容至外装体20内。随后,在电池单元群3、3之间,插入缩小状态的隔板1、1A或1B。此时,隔板1、1A或1B是从未配置有按面部121的一侧,沿着Y1方向而插入外装体20内。
插入至电池单元群3、3之间的缩小状态的隔板1、1A或1B会碰抵至端板26,因此随后如上所述,对滑动构件12进行按入操作,使一对外壁面构件11、11展开,由此,如图14中的空心箭头所示,能够使两个电池单元群3、3背离而朝向相反的两个侧壁23、23分别按压这两个电池单元群3、3。即,此时,在两个电池单元群3、3之间相对的面成为保持对象面。隔板1、1A或1B只要使滑动构件12朝Y1方向移动而展开,便能够对电池单元群3、3的各电池单元30统一赋予按压负荷,因此能够将电池单元群3、3迅速且容易地保持收容到外装体20内。并且,根据此结构,只要利用一个隔板1、1A或1B,便能够将两个电池单元群3、3同时保持于外装体20中。
此处,使用图15及图16来说明电池单元群3的各电池单元30与可动连接构件13的配置关系。图15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的配置关系的一例的平面图。图1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的配置关系的另一例的平面图。图15及图16中,表示了使用隔板1的示例,但其他隔板1A、1B的情况也同样能适用。
图15所示的示例中,隔板1的可动连接构件13是一一对应地配置在构成电池单元群3的电池单元30的位置。因此,外壁面构件11与电池单元30的接触部位由可动连接构件13予以支撑,因此,隔板1能够对电池单元30赋予稳定的按压负荷。因此,能够朝向侧壁23、23有效地按压各电池单元30,与调温介质的更有效率的热交换成为可能。
图16所示的示例中,隔板1的可动连接构件13是一一对应地配置在沿层叠方向相邻的电池单元30、30之间的位置。因此,外壁面构件11与电池单元30的接触部位成为外壁面构件11的弯曲部111。由此,隔板1能够通过弯曲部111来弹性地接触至电池单元30。因此,能通过弯曲部111来吸收每个电池单元30的公差,即使是电池单元30存在尺寸偏差的电池单元群3,也能够通过隔板1来赋予适当的按压负荷。
外装体20内的两个电池单元群3、3也能够分别由各自的隔板1、1A或1B予以按压。图17A、图17B是说明本发明的电池装置中的隔板与电池单元群的另一配置关系的图。与图12~图14同一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结构的部位。对于这些部位的说明,引用上文的说明,此处予以省略。
图17A所示的电池装置2A在外装体20的下壁22具有调温介质流路24。在外装体20内的两个电池单元群3、3之间,设有中央壁27,所述中央壁27在外装体20内划分电池单元群3的收容空间。此时,通过在上壁21与电池单元群3、3之间分别配置两个隔板1、1A或1B,能够利用两个隔板1、1A或1B来分别朝向下壁22按压电池单元群3、3。
图17B所示的电池装置2B在外装体20内的中央壁27具有调温介质流路24。此时,通过在侧壁23、23与电池单元群3、3之间分别配置两个隔板1、1A或1B,从而能够通过两个隔板1、1A或1B分别朝向中央壁27按压电池单元群3、3。
另外,虽未图示,但电池装置也可在外装体20内仅具有一个电池单元群3。此时,电池单元群3被一个隔板1、1A、1B按压至上壁21、下壁22或侧壁23、23中的任一者。
图18A是将本发明的隔板的又一实施方式局部切剖表示的立体图。图18B是图18A中的B部的放大图。图18A及图18B中所示的方向对应于图1~图4所示的方向。
图18A及图18B所示的隔板1C中,隔板1、1A、1B中的滑动构件12C并非包含实心的板状构件,而是包含具有中空部123的中空构件。因此,所述隔板1C作为如下所述的安装零件来发挥功能,即,利用滑动构件12C的中空部123,例如进行配线、配管类的穿插、空气或液体等的流通等。
图18A及图18B所示的隔板1C的滑动构件12C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在四面分别具有通过多个可动连接构件13而连接的外壁面构件11。所述隔板1C是将形成于构件200的矩形开口部201的内面作为保持对象面,而插入至所述开口部201内。当外壁面构件11碰抵至开口部201深处的碰抵面202后,沿着插入方向(Y1方向)对滑动构件12C进行按入操作,由此,各外壁面构件11成为展开状态。由此,作为安装零件的隔板1C被保持于构件200的开口部201。所述隔板1C的保持是通过被设为展开状态的各外壁面构件11按压开口部201的内周面来实现,因此隔板1C能吸收开口部201的公差而稳定地安装于开口部201。
在隔板1C中,各外壁面构件11与开口部201的内周面之间也可通过未图示的双面胶带或粘合剂等来固接。而且,外壁面构件11也可仅设在滑动构件12C的四面中的平行配置的任意两面。
图19~图22表示了将本发明的隔板适用于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示例。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立体图。图20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4具有壳体41、外盖42及隔板1D。
壳体41具有能收容智能电话(smartphone)或平板(tablet)终端等移动终端300的大小,且形成为一面开放的箱型。壳体41的内部构成移动终端300的收容部411。
外盖42是盖住壳体41的开放面的构件。外盖42形成为矩形框状,由此,具有能使收容在壳体41内的移动终端300的画面301露出至外部的矩形状的开口窗421。所述开口窗421具有使移动终端300的画面301的大致整面露出至外部的大小,但形成得小于移动终端300的外形形状。
隔板1D被配置于收容在壳体41内的移动终端300与壳体41的背面板412之间。本实施方式的隔板1D具有下述形态,即,所述隔板1、1A~1C的一对外壁面构件中的其中一者是由壳体41的背面板412所形成。一对外壁面构件中的另一个外壁面构件11D以抵接于移动终端300的背面的方式而配置。
隔板1D的滑动构件12D以沿着移动终端300的背面,沿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而配置。滑动构件12D与背面板412之间、以及滑动构件12D与外壁面构件11D之间分别通过可摆动的可动连接部13D而连接。
这样构成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4如图22所示,在外盖42与隔板1D的外壁面构件11D之间的壳体41内所设的收容部411中,收容移动终端300。在外盖42被安装于壳体41后,使滑动构件12D沿着图中的Y1方向而移动,由此,隔板1D成为展开状态。由此,隔板1D的外壁面构件11D朝向移动终端300远离移动,朝向开口窗421按压移动终端300。因此,移动终端收容装置4即使在移动终端300的厚度根据种类等而各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对应于其厚度来使移动终端300密接于外盖42,也能使画面301对齐开口窗421来保持。
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构件12D的上端,可沿Y1-Y2方向移动地设有抵接销126。抵接销126的前端部126a嵌合支撑于壳体41的上表面板414。圆盘状的调节板124经由螺旋弹簧125可旋转地螺合于抵接销126。螺旋弹簧125朝Y1方向对调节板124施力。调节板124被配置在形成于外壁面构件11D的开口部115内,通过所述开口部115可旋转地构成。因而,当使调节板124朝一方向旋转时,滑动构件12D朝Y1方向移动而成为展开状态,通过外壁面构件11D来将移动终端300的画面301按压至开口窗421。而且,当使调节板124朝与所述相反的方向旋转时,滑动构件12D朝Y2方向移动而成为缩小状态,解除外壁面构件11D对移动终端300的按压。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收容装置4是将移动终端300收容于收容部411之后,将外盖42安装于壳体4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虽未图示,但也可构成为,在壳体41的上部或侧部,设置可插入移动终端300的插入口,将移动终端300从所述插入口插入至收容部411内。此时,具有开口窗421的外盖42也可不能相对于壳体41而开闭。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隔板的使用状态的另一例的图。图23所示的示例中,在矩形状的收容箱400内,收容有多个矩形状的被收容构件401,在收容箱400与被收容构件401之间的间隙内,插入有所述隔板1、1A或1B。通过将隔板1、1A或1B设为展开状态,能够对收容箱400与被收容构件401赋予按压负荷,从而能够不会晃动而稳定地收容被收容构件401。而且,只要将隔板1、1A或1B设为缩小状态并从收容箱400取出,便会在收容箱400与被收容构件401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被收容构件401的取出作业。
图24所示的示例中,在载置于地面F1上的书架、衣柜等家具500的上表面501与天花板面F2之间的间隙内插入有所述隔板1、1A或1B。通过将隔板1、1A或1B设为展开状态,能够对天花板面F2与家具500赋予按压负荷,从而能够使家具500不会晃动而稳定地设置于地面F1与天花板面F2之间。而且,通过隔板1、1A或1B,也能够实现地震等时的家具500的防倾。
以上的说明中,是通过将隔板设为展开状态来对构件赋予按压负荷,但隔板也能用作高度调整机构。例如,虽未图示,但通过在车辆的载厢的地面上,以展开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来设置隔板,并在隔板上设置地板构件,从而能够通过滑动构件的操作,来将载厢内的地板构件的高度分两阶段地调整为将隔板设为缩小状态的低位置与将隔板设为展开状态的高位置。
Claims (17)
1.一种隔板,具有:并置的一对外壁面构件;以及滑动构件,在一对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沿着所述外壁面构件而配置,通过使所述滑动构件沿着所述外壁面构件相对地移动,从而使所述外壁面构件缩小或展开,并且通过使其展开,来按压分别抵接于所述外壁面构件的两个保持对象面,其中
所述隔板具有连接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的多个可动连接构件,
所述可动连接构件的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动构件,并且,所述可动连接构件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壁面构件,
在所述外壁面构件的展开状态下,所述可动连接构件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滑动构件及所述外壁面构件而竖立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
在所述外壁面构件的缩小状态下,所述可动连接构件被设为相对于所述滑动构件及所述外壁面构件而伏倒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板,其中
所述外壁面构件形成为薄板状,并且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是与沿着所述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相邻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之间对应地朝向外侧弯曲,由此可弹性地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板,其中
所述外壁面构件与相邻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之间对应地具有多个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其中
所述外壁面构件与相邻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之间对应地具有镂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其中
所述可动连接构件沿着所述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以均等间隔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其中
所述滑动构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外壁面构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其中
在所述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的其中一端部,具有宽度比所述滑动构件宽的按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板,具有
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外壁面构件的展开状态下,将所述按面部保持于两个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从而将所述外壁面构件锁定为展开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隔板,其中
所述按面部具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进行从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抽出所述滑动构件而使所述外壁面构件缩小的操作。
11.一种电池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
外装体,具有彼此对置的两个侧壁;以及
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群,配置于所述外装体的所述侧壁之间,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予以层叠而构成,其中
所述隔板是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电池单元群之间的所述外装体内,沿着构成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所述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而配置,通过展开状态的所述外壁面构件,朝向任一个所述侧壁按压所述电池单元群,由此来将所述电池单元群保持于所述外装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在通过所述隔板来按压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所述侧壁,具有供调温介质流动的调温介质流路,所述调温介质可经由所述侧壁来与所述电池单元进行热交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装体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并列配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电池单元群,
所述调温介质流路分别设于两个所述侧壁,
所述隔板是配置在两个所述电池单元群之间,通过展开状态的一对所述外壁面构件,使两个所述电池单元群背离而朝向相反的两个所述侧壁按压这两个电池单元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所述调温介质流路是设于所述侧壁的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的所述可动连接构件是对应于构成所述电池单元群的所述电池单元的位置而配置。
16.一种移动终端收容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
收容部,收容移动终端;以及
开口窗,使收容在所述收容部内的所述移动终端的画面露出至外部,其中
所述收容部是设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开口窗之间,
所述隔板构成为,通过展开操作,可朝向所述开口窗按压所述移动终端。
17.一种隔板的使用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将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板设为缩小状态,并从所述滑动构件缩入所述外壁面构件之间的一侧,插入至相对的两个保持对象面间;
第二工序,使所述隔板的配置在插入方向先头侧的所述外壁面构件的端部,抵接于两个所述保持对象面间的配置在插入方向上的碰抵面;以及
第三工序,使所述滑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壁面构件而朝插入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使所述外壁面构件展开,由此,通过所述外壁面构件来按压所述保持对象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33430 | 2018-12-13 | ||
JP2018233430A JP7010808B2 (ja) | 2018-12-13 | 2018-12-13 | スペーサ、バッテリ装置、携帯端末収容装置及びスペーサの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6695A true CN111326695A (zh) | 2020-06-23 |
CN111326695B CN111326695B (zh) | 2023-04-18 |
Family
ID=71085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93562.4A Active CN111326695B (zh) | 2018-12-13 | 2019-11-11 | 隔板、电池装置、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10808B2 (zh) |
CN (1) | CN111326695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24393A (ja) * | 1993-10-28 | 1995-05-16 | Hideaki Shibata | 衣類仕上げ機 |
CN204130611U (zh) * | 2014-11-07 | 2015-01-28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电池总成架 |
CN106133944A (zh) * | 2014-03-17 | 2016-11-16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池单元的加压装置 |
CN206364845U (zh) * | 2016-12-01 | 2017-07-28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26291A (ja) * | 1995-10-31 | 1997-05-13 | Miura Tekkosho:Kk | 2組のクランクを連結した昇降機 |
JP2977486B2 (ja) * | 1996-03-19 | 1999-11-15 | 関西電力株式会社 | 鉄塔脚材据付装置 |
JP4157744B2 (ja) | 2002-03-26 | 2008-10-01 | 株式会社いまがわ装飾 | 床又は壁の施工方法及びそのレベリング装置並びにその基準板 |
JP3873045B2 (ja) | 2003-08-21 | 2007-01-24 | 祥司 鶴田 | コンクリート型枠の中子 |
JP2011171029A (ja) | 2010-02-17 | 2011-09-0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1216697A (ja) | 2010-03-31 | 2011-10-27 | Nippon Chemicon Corp | コンデンサ |
FR2990062B1 (fr) | 2012-04-30 | 2016-12-09 | Batscap Sa | Module de stockage d'energie comprenant des moyens de calage deplacables d'une pluralite d'elements de stockage d'energie |
JP6158478B2 (ja) | 2012-05-16 | 2017-07-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の非接触充電構造 |
JP6921630B2 (ja) | 2017-06-07 | 2021-08-18 |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2018
- 2018-12-13 JP JP2018233430A patent/JP70108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1-11 CN CN201911093562.4A patent/CN1113266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24393A (ja) * | 1993-10-28 | 1995-05-16 | Hideaki Shibata | 衣類仕上げ機 |
CN106133944A (zh) * | 2014-03-17 | 2016-11-16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池单元的加压装置 |
CN204130611U (zh) * | 2014-11-07 | 2015-01-28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电池总成架 |
CN206364845U (zh) * | 2016-12-01 | 2017-07-28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10808B2 (ja) | 2022-01-26 |
CN111326695B (zh) | 2023-04-18 |
JP2020095870A (ja) | 2020-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87538B (zh) | 电池单元 | |
JP5491712B2 (ja) | 自動車の高電圧バッテリ | |
JP5931376B2 (ja) | 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673812A (zh) | 电池盖组件 | |
JP2006128116A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KR102074250B1 (ko) | 확장 가능한 구조의 전지팩 | |
JP2020035717A (ja) |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 |
CN107408653B (zh) | 电池壳体,有该电池壳体的电池,制造该电池壳体的片状元件和制造该电池壳体的方法 | |
EP4044352A1 (en) |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pack | |
CN105990541A (zh) | 电池容置模块及电子装置 | |
JPWO2020016936A1 (ja) | バッテリ装置及びバッテリ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WO2020016937A1 (ja) | バッテリ装置及びバッテリ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11326695B (zh) | 隔板、电池装置、移动终端收容装置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 | |
WO2020105244A1 (ja) | 支持部材及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 |
JP5754432B2 (ja) | 組み付けパレット | |
US10461382B2 (en) | Receptacle for a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having such a receptacle | |
US20240072389A1 (en) |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module | |
JP2017126531A (ja) | 組電池 | |
JP2018041653A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879320B2 (ja) | 組立家具 | |
CN111326696B (zh) | 隔板、电池装置、地面高度调整机构以及隔板的使用方法 | |
JP7047213B2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 |
JP2017126537A (ja) | 組電池 | |
KR102074245B1 (ko) | 확장 가능한 구조의 팩 프레임 | |
JP2017041322A (ja) | 組付け治具、及び、組付け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