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6286A - 动力单元 - Google Patents

动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6286A
CN111306286A CN201911156107.4A CN201911156107A CN111306286A CN 111306286 A CN111306286 A CN 111306286A CN 201911156107 A CN201911156107 A CN 201911156107A CN 111306286 A CN111306286 A CN 111306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ide wall
housing
rib
pow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561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06286B (zh
Inventor
阿藤绅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06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6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06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6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单元。在动力单元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高效地向旋转轴供油。动力单元具有:主轴(35);和形成收纳主轴(35)的旋转轴室(25)的壳体,壳体内通过润滑油而被润滑,主轴(35)配置成大致水平,壳体具有:从轴向覆盖主轴(35)的侧壁(21);和从上方覆盖主轴(35)的上壁(22c),侧壁(21)具有轴支承主轴(35)的一端的一侧轴支承部(40),指向主轴(35)并检测主轴(35)的检测部件(70)在上壁(22c)上设置于侧壁(21)的附近,侧壁(21)在一侧轴支承部(40)的上方具有收纳检测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75),在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收纳凹部(75)的凹部底面(77)延伸至一侧轴支承部的供油槽(78)。

Description

动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将旋转轴收纳于内部的壳体、壳体内通过润滑油而被润滑的动力单元中,已知这样的结构:通过呈放射状地配置于支承旋转轴的孔的周围的肋部,将润滑油引导至旋转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術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06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动力单元中希望通过简单的结构高效地向旋转轴供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动力单元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高效地向旋转轴供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动力单元具有:旋转轴35;以及形成收纳所述旋转轴35的旋转轴室25的壳体11,所述壳体11内通过润滑油而被润滑,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35配置成大致水平,所述壳体11具有:从轴向覆盖所述旋转轴35的侧壁21;和从上方覆盖所述旋转轴35的上壁22c,所述侧壁21具有轴支承所述旋转轴35的一端的轴支承部40,检测部件70指向所述旋转轴35并检测所述旋转轴35,所述检测部件70在所述上壁22c上设置于所述侧壁21的附近,所述侧壁21在所述轴支承部40的上方具有收纳所述检测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75,在所述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所述收纳凹部75的底面77延伸至所述轴支承部40的供油槽78。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收纳凹部75的下端部77b位于比所述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收纳凹部75的所述下端部77b配置于从上方与所述旋转轴35的旋转方向R对置(与所述旋转轴35通过旋转而描绘出的圆弧对置)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沿所述检测部件70的轴向观察时,所述检测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从上方与所述轴支承部40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所述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沿所述旋转轴35的轴向立起设置的肋部80,所述肋部80设置于使在所述旋转轴35的旋转方向R上飞散的润滑油能够到达所述肋部80的位置,所述肋部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部81;和在所述纵肋部81的下端部折返并向所述旋转轴35侧延伸的折返部82,在所述折返部82的末端部82a与所述上壁22c之间设置有间隙83。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纵肋部81从所述上壁22c向下方延伸,所述折返部82向所述旋转轴35侧且所述上壁22c侧折返。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变速器14,所述变速器14具有多个变速轴35、36以及支承于所述变速轴35、36的多个变速齿轮38a、38b、38c、38d、39a、39b、39c、39d,所述变速器14有选择地建立任意的变速挡,所述旋转轴35是所述变速轴35,所述肋部80沿所述旋转轴35的轴向从所述侧壁21延伸到所述变速挡中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所述变速齿轮38c、39c的正上方。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动力单元是将气缸12a内的活塞17的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内燃机,所述气缸12a的中心轴线12d与所述检测部件70的中心轴线71b大致平行。
发明効果
动力单元具有:旋转轴;以及形成收纳旋转轴的旋转轴室的壳体,旋转轴配置成大致水平,壳体具有:从轴向覆盖旋转轴的侧壁;和从上方覆盖旋转轴的上壁,侧壁具有轴支承旋转轴的一端的轴支承部,检测部件指向旋转轴并检测旋转轴,该检测部件在上壁上设置于侧壁的附近,侧壁在轴支承部的上方具有收纳检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在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收纳凹部的底面延伸至轴支承部的供油槽。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壳体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集中到收纳检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能够通过设置于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的供油槽,将收纳凹部的润滑油供给到侧壁的轴支承部。因此,能够通过利用检测部件用的收纳凹部以及供油槽的简单的结构向旋转轴高效地供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收纳凹部的下端部位于比供油槽的上游侧端面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灰尘等捕捉到收纳凹部的下端部,因此,可以经由供油槽向旋转轴适当地供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收纳凹部的下端部配置于从上方与旋转轴的旋转方向对置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旋转轴的旋转高效地对从收纳凹部的下端部掉落的润滑油进行飞沫供油。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沿检测部件的轴向观察时,检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上方与轴支承部重叠。根据该结构,检测部件能够在接近轴支承部的位置检测旋转轴。因此,检测部件能够检测振动少的状态的旋转轴,能够良好地检测旋转轴。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沿旋转轴的轴向立起设置的肋部,肋部设置于使在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飞散的润滑油能够到达肋部的位置,肋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部;以及在纵肋部的下端部折返并向旋转轴侧延伸的折返部,在折返部的末端部与上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因旋转轴而飞散的润滑油从折返部的末端部与上壁之间的间隙取入到肋部,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收集到肋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纵肋部从上壁向下方延伸,折返部向旋转轴侧且上壁侧折返。根据该结构,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蓄积于由上壁、纵肋部、以及折返部所包围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壳体内设置有变速器,该变速器具有多个变速轴以及支承于变速轴的变速齿轮,该变速器有选择地建立任意的变速挡,旋转轴是变速轴,肋部沿旋转轴的轴向从侧壁延伸到变速挡中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的正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从肋部的轴向的端部向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供给润滑油。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动力单元是将气缸内的活塞的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内燃机,气缸的中心轴线与检测部件的中心轴线大致平行。
根据该结构,气缸的中心轴线与检测部件的中心轴线大致平行,因此,壳体的加工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动力单元的右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一侧壳体的侧视图。
图4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一侧壳体的单体的侧视图。
图5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另一侧壳体的单体的侧视图。
图6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一侧壳体的上壁以及一侧轴支承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在检测部件的轴向上从上方侧观察检测部件安装部的图。
图9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收纳凹部以及一侧轴支承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10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收纳凹部以及一侧轴支承部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1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动力单元;
11:曲轴箱(壳体);
12a:气缸;
12d:气缸中心轴线(气缸的中心轴线);
14:变速器;
17:活塞;
21:侧壁;
22c:上壁;
25:旋转轴室;
35:主轴(旋转轴,变速轴);
36:中间轴(变速轴);
38a、38b、38d:驱动齿轮(变速齿轮);
38c:驱动齿轮(变速齿轮,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
39a、39b、39d:被动齿轮(变速齿轮);
39c:被动齿轮(变速齿轮,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
40:一侧轴支承部(轴支承部);
70:检测部件;
71b:中心轴线(检测部件的中心轴线);
75:收纳凹部;
77:凹部底面(底面);
77b:下端部;
78:供油槽;
78a:上游侧端面;
80:第1肋部(肋部);
81:纵肋部;
82:折返部;
82a:末端部;
83:间隙;
R: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动力单元的右视图。
动力单元10搭载于未图示的自动二轮车。该自动二轮车具有:车架(未图示);支承于上述车架的前端部的前叉(未图示);支承于上述车架的后部的摆臂(未图示);支承于上述前叉的前轮(未图示);和支承于上述摆臂的后轮(未图示)。上述自动二轮车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落座于在上述车架支承的乘员用的座椅(未图示)的鞍乘型车辆。
动力单元10固定于上述车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述前轮与上述后轮之间。
动力单元10具有:曲轴箱11(壳体);和从曲轴箱11的前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气缸部12。
在曲轴箱11中,收纳曲轴13、变速器14、离合器15以及反冲轴16。曲轴13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
气缸部12具有气缸12a、气缸盖12b以及气缸盖罩12c。在气缸12a内往复运动的活塞17经由连杆18而与曲轴13连接。气缸部12的气缸中心轴线12d以些许前倾的姿态上下延伸。动力单元10是将活塞17的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内燃机。动力单元10是单缸的4冲程内燃机。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以及图2,曲轴箱11在曲轴13的轴向(车宽方向)上被分为二部分,具有从左右一侧支承曲轴13的一侧壳体20L;和从左右另一侧支承曲轴13的另一侧壳体20R。
一侧壳体20L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曲轴13的侧壁21;和从侧壁21的周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周壁部22。
另一侧壳体20R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曲轴13的侧壁23;和从侧壁23的周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周壁部24。
曲轴箱11具有一侧壳体20L的周壁部22的端面与另一侧壳体20R的周壁部24的端面紧密结合的结合面11a。
在曲轴箱11的内侧形成有收纳曲轴13以及变速器14等的旋转轴室25。
在曲轴箱11的左右的外侧面安装有一侧壳体罩27和另一侧壳体罩28。
一侧壳体罩27安装于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的外侧面,从外侧覆盖侧壁21。在一侧壳体罩27与侧壁21之间形成发电机室29。
另一侧壳体罩28安装于另一侧壳体20R的侧壁23的外侧面,从外侧覆盖侧壁23。在另一侧壳体罩28与侧壁23之间形成离合器室30。
曲轴13经由分别设置于侧壁21以及侧壁23的支承孔31a、31b而轴支承于曲轴箱11。支承孔31a、31b分别借助于轴承31c而来支承曲轴13的轴颈部。旋转轴室25的前部是收纳曲轴13的曲轴室25a。
曲轴13的一端部贯穿侧壁21而位于发电机室29。在曲轴13的一端部安装未图示的发电机。
曲轴13的另一端部贯穿侧壁23而位于离合器室30。在曲轴13的另一端部固定主传动齿轮(primary drive gear)32。
图3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一侧壳体20L的侧视图。
参照图1~图3,变速器14具有:由曲轴13驱动的主轴35(旋转轴,变速轴);由主轴35驱动的中间轴36(变速轴);换挡鼓37;和将换挡鼓37连接于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的换挡拨叉34a、34b。
旋转轴室25的后部是收纳变速器14的变速器室25b。
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配置成平行于曲轴13,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
在主轴35上在轴向并列地设置有多个驱动齿轮38a、38b、38c、38d(变速齿轮)。
在中间轴36上与驱动齿轮38a、38b、38c、38d对应地设置有依次沿轴向排列的多个被动齿轮39a、39b、39c、39d(变速齿轮)。
变速器14是驱动齿轮38a、38b、38c、38d与被动齿轮39a、39b、39c、39d始终啮合的始终啮合式。
驱动齿轮38a以及被动齿轮39d是分别相对于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固定的固定齿轮。
驱动齿轮38b、38d以及被动齿轮39a、39c是分别旋转自如地保持于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并且在轴向上不能移动的空套轮。
驱动齿轮38c以及被动齿轮39b是不能旋转地与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花键结合且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换挡齿轮。
作为换挡齿轮的驱动齿轮38c具有:能够同与驱动齿轮38c相邻的驱动齿轮38b的侧面卡合的牙嵌部38c1;和能够同与驱动齿轮38c相邻的驱动齿轮38d的侧面卡合的牙嵌部38c2。
作为换挡齿轮的被动齿轮39b具有:能够同与被动齿轮39b相邻的被动齿轮39a的侧面卡合的牙嵌部39b1;和能够同与被动齿轮39b相邻的被动齿轮39c的侧面卡合的牙嵌部39b2。
变速器14通过换挡拨叉34a、34b使上述换挡齿轮在轴向上移动,变更空套轮相对于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的固定状态。由此,构成一组能够实现主轴35与中间轴36之间的动力传递的齿轮的组,有选择地建立任意的变速挡。这里,在图2中示出了变速器14是中立状态。
换挡拨叉34a、34b与形成于换挡鼓37的外周的先导槽37a(图3)连接。换挡拨叉34a、34b随着换挡鼓37的转动而沿着先导槽37a的图案在主轴35的轴向上移动,使换挡齿轮移动。
详细来说,驱动齿轮38a以及被动齿轮39a是构成1速的变速挡的1速齿轮。相对于中立状态,使被动齿轮39b向右移动使得牙嵌部39b1与被动齿轮39a卡合,且被动齿轮39a固定于中间轴36,由此,建立1速变速挡。
驱动齿轮38b以及被动齿轮39b是构成3速的变速挡的3速齿轮。相对于中立状态,使驱动齿轮38c向右移动使得牙嵌部38c1与驱动齿轮38b卡合,且驱动齿轮38b固定于主轴35,由此,建立3速变速挡。
驱动齿轮38c以及被动齿轮39c是构成4速的变速挡的4速齿轮。相对于中立状态,使被动齿轮39b向左移动使得牙嵌部39b2与被动齿轮39c卡合,且被动齿轮39c固定于中间轴36,由此,建立4速变速挡。
驱动齿轮38d以及被动齿轮39d是构成2速的变速挡的2速齿轮。相对于中立状态,使驱动齿轮38c向左移动使得牙嵌部38c2与驱动齿轮38d卡合,且驱动齿轮38d固定于主轴35,由此,建立2速变速挡。
一侧壳体20L在侧壁21具有轴支承主轴35的一端部的一侧轴支承部40。一侧轴支承部40是供主轴35的一端部嵌合的孔部。一侧轴支承部40借助于装配于一侧轴支承部40内的轴承40a而支承主轴35的一端部。
另一侧壳体20R在侧壁23具有轴支承主轴35的另一端部的另一侧轴支承部42。另一侧轴支承部42是供主轴35的另一端部嵌合的孔部。另一侧轴支承部42借助于装配于另一侧轴支承部42内的轴承42a而支承主轴35的另一端部。
即,主轴35由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以及另一侧壳体20R的侧壁23来轴支承两端部。
主轴35的另一端部贯穿侧壁23而延伸到离合器室30内。
在主轴35的另一端部上,在离合器室30内的部分设置离合器15。离合器15对曲轴13与主轴35之间的动力的传递的连接以及切断进行切换。
离合器15具有:杯状的离合器外座圈45;设置于离合器外座圈45的径向内侧且一体地固定于主轴35的圆板状的中离合器46;设置于离合器外座圈45的内侧且能够在主轴35的轴向上移动的压力板47;设置于压力板47与中离合器46之间的离合器板48;在连接离合器15的方向上对压力板47施力的离合器弹簧49;和抵抗离合器弹簧49使压力板47向离合器15的切断方向移动的提升板50。
离合器外座圈45与主传动齿轮32啮合,并且能够相对于主轴35相对旋转地设置于主轴35上。
在离合器15的连接状态下,通过离合器弹簧49的按压圧力,离合器板48夹持在中离合器46与压力板47之间,通过离合器板48的摩擦使得离合器外座圈45与中离合器46连接。
经由提升板50,抵抗离合器弹簧49而使压力板47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时,离合器板48的摩擦力减小,切断离合器15。
一侧壳体20L在侧壁21具有轴支承中间轴36的一端部的中间轴支承部51。中间轴支承部51是供中间轴36的一端部嵌合的孔部。中间轴支承部51借助于装配于中间轴支承部51内的轴承51a来支承中间轴36的一端部。
另一侧壳体20R在侧壁23具有轴支承中间轴36的另一端部的中间轴支承部52。中间轴支承部52是供中间轴36的另一端部嵌合的孔部。中间轴支承部52借助于装配于中间轴支承部52内的轴承52a来支承中间轴36的另一端部。
中间轴36的一端部贯穿侧壁21向曲轴箱11的外侧延伸。
在中间轴36的位于曲轴箱11的外侧的一端部固定有驱动链轮54。
动力单元10的动力经由连接驱动链轮54与上述后轮的驱动力传递部件55被传递至驱动轮即上述后轮。驱动链轮54通过安装于侧壁21的罩56而被覆盖。
图4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一侧壳体20L的单体的侧视图。
参照图3以及图4,一侧壳体20L的周壁部22具有:从侧壁21的前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壁22a;从侧壁21的后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壁22b;从侧壁21的上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壁22c;和从侧壁21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壁22d。
曲轴13用的支承孔31a设置于侧壁21的前部。主轴35用的一侧轴支承部40位于支承孔31a的后方,中间轴支承部51位于一侧轴支承部40的后方。
支承换挡鼓37的一端的换挡鼓支承孔58a在侧壁21中设置于一侧轴支承部40的下方的部分。
在一侧壳体20L的上壁22c的前部设置有供连杆18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的开口部59a。
在一侧壳体20L的上壁22c的后部,与上壁22c一体地设置有一侧通气室60。一侧通气室60位于一侧轴支承部40以及中间轴支承部51的上方。
详细来说,上壁22c的后部具有:构成上壁22c的外壳的外侧上壁部61;从外侧上壁部61中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向下方延伸的内侧侧壁60a;和从内侧侧壁60a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通气室底壁60b。
一侧通气室60由外侧上壁部61、内侧侧壁60a、以及通气室底壁60b而划分出来,位于比侧壁2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图5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另一侧壳体20R的单体的侧视图。
另一侧壳体20R的周壁部24具有:从侧壁23的前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壁24a;从侧壁23的后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壁24b;从侧壁23的上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壁24c;以及从侧壁23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壁24d。
参照图2以及图5,曲轴13用的支承孔31b设置于侧壁23的前部。主轴35用的另一侧轴支承部42位于支承孔31b的后方,中间轴支承部52位于另一侧轴支承部42的后方。
支承换挡鼓37的另一端的换挡鼓支承孔58b在侧壁23中设置于另一侧轴支承部42的下方的部分。
在另一侧壳体20R的上壁24c的前部设置有供连杆18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的开口部59b。
在另一侧壳体20R的上壁24c的后部,与上壁24c一体地设置有另一侧通气室62。另一侧通气室62位于另一侧轴支承部42以及中间轴支承部52的上方。
详细来说,上壁24c的后部具有:构成上壁24c的外壳的外侧上壁部63;从外侧上壁部63向下方延伸的内侧侧壁62a;和从内侧侧壁62a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通气室底壁62b。
另一侧通气室62由外侧上壁部63、内侧侧壁62a、以及通气室底壁62b划分出来。另外,内侧侧壁62a也可以由侧壁23的一部分构成。
在曲轴箱11内的上部通过使一侧通气室60与另一侧通气室62在车宽方向连接而形成通气室。该通气室使因动力单元10的运转而上升的旋转轴室25内的圧力向外部泄出。
从旋转轴室25与润滑油一起流入上述通气室的气体在通气室内分离为润滑油与气体,分离出的气体例如经由连接该通气室与动力单元10的进气装置(未图示)的通气管(未图示)而流向上述进气装置。
一侧壳体20L的开口部59a与另一侧壳体20R的开口部59b左右结合,由此,在曲轴箱11的上表面形成了与气缸12a的缸筒内连通的孔部59(图2)。
图6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一侧壳体20L的上壁22c以及一侧轴支承部40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参照图1以及图6,在曲轴箱11安装有检测主轴35的检测部件70。检测部件70安装于一侧壳体20L的上壁22c。
检测部件70是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主轴35的传感器。检测部件70例如是拾取线圈,检测伴随着主轴35的旋转的磁通的变化。
上述自动二轮车的控制部(未图示)通过检测部件70检测主轴35的旋转,根据该检测结果例如计算自动二轮车的车速。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6以及图7,检测部件70具有形成为上下长的圆柱状的传感器本体部71和设置于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上端的凸缘部72。
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下表面(端面)是配置成从上方与主轴35对置的检测部71a,检测部71a检测主轴35。检测部件70以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中心轴线71b相对于铅直线稍稍前倾的姿态配置。检测部件70配置成在沿主轴35的轴向观察时中心轴线71b通过主轴35的中心。检测部71a是与中心轴线71b大致正交的平面,在沿主轴35的轴向观察时前低后高地倾斜。
凸缘部72的直径比传感器本体部71大。凸缘部72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72a。
检测部件70被固定于在一侧壳体20L的上壁22c的外侧上壁部61设置的检测部件安装部65。
图8是在检测部件70的轴向上从上方侧观察检测部件安装部65的图。
检测部件安装部65是上下贯穿外侧上壁部61的安装孔。
检测部件70从上方贯插到检测部件安装部65中,凸缘部72与检测部件安装部65的周缘部的上表面抵接,由此,检测部件70在轴向被定位。
检测部件70通过从上方贯插到凸缘部72的延伸部72a中的固定件66而紧固于外侧上壁部61。
传感器本体部71通过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与一侧通气室60的内侧侧壁60a之间并向下方延伸。即,检测部件70配置于比一侧通气室6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检测部71a位于比一侧通气室60的通气室底壁60b靠下方且比主轴35靠上方的位置。
参照图7,检测部件70对配置于主轴35上的多个驱动齿轮38a、38b、38c、38d中的、配置于最接近设置于侧壁21的一侧轴支承部40的位置的驱动齿轮38d进行检测。即,检测部件70配置于检测部71a与驱动齿轮38d的外周面对置的位置。驱动齿轮38d位于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中心轴线71b的延长线上。与驱动齿轮38d相邻的驱动齿轮38c的直径比驱动齿轮38d大。
这样,检测部件70检测接近一侧轴支承部40的位置的驱动齿轮38d,因此,能够在主轴35的振动小的位置经驱动齿轮38d检测主轴35的旋转,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主轴35的旋转。此外,如图7所示,从检测部件70沿检测部件70的轴向延伸的延长线71d与轴承40a重叠。即,在检测部件70的轴向上,检测部件70与轴承40a重叠,检测部件70沿着侧壁21配置。
如图1所示,检测部件70的中心轴线71b与气缸12a的气缸中心轴线12d大致平行。因此,在制造一侧壳体20L时,例如能够通过机械加工从同一方向加工一侧壳体20L的检测部件安装部65(图6)以及开口部59a(图4),一侧壳体20L的加工容易。
参照图6~图8,在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收纳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下部的收纳凹部75。
收纳凹部75是在侧壁21的内表面上使一侧轴支承部40的上方的部分向主轴35的轴向的外侧(车宽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
一侧轴支承部40的内周部是不向外侧贯穿侧壁21的盲孔。轴承40a与一侧轴支承部40的内周部嵌合。
图9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收纳凹部75以及一侧轴支承部40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10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收纳凹部75以及一侧轴支承部40的周边部立体图。
参照图6~图10,收纳凹部75相对于在侧壁21的内表面从周围包围一侧轴支承部40的部分即周缘部21a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收纳凹部75相对于驱动齿轮38d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收纳凹部75具有:覆盖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周面的凹部侧面76;和从下方覆盖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下表面的检测部71a的凹部底面77。
收纳凹部75收纳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即外侧部71c。传感器本体部71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设置成使下表面的检测部71a与驱动齿轮38d对置。
如图8所示,在沿检测部件70的轴向观察时,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侧部71c从上方与一侧轴支承部40重叠。
凹部侧面76覆盖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侧部71c的外周面。凹部底面77从下方覆盖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侧部71c的下表面。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侧部71c从上方与凹部底面77重叠。
凹部侧面76沿着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周面弯曲。
在沿主轴35的轴向观察时,凹部底面77是沿着一侧轴支承部40的内周部的圆弧状。
详细来说,在沿主轴35的轴向观察时,凹部底面77的上端部77a位于一侧轴支承部40的中心部的上方,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位于比一侧轴支承部40靠前方的位置。上端部77a是凹部底面77的后端部,下端部77b是凹部底面77的前端部。凹部底面77是从上端部77a到下端部77b为止以沿着一侧轴支承部40的内周部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前低后高地下降的倾斜面。
在构成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上述周缘部21a设置有从凹部底面77延伸至一侧轴支承部40的供油槽78。
供油槽78是使周缘部21a的一部分沿主轴35的轴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供油槽78从凹部底面77向下方延伸而与一侧轴支承部40的内周部连接。供油槽78是随着靠向下方的一侧轴支承部40侧而宽度变小的锥状的槽。
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在凹部底面77处配置于上端部77a附近。这里,上游侧端面78a是流经供油槽78的润滑油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面,是供油槽78的上端面。
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位于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的前下方。
主轴35的旋转方向R在图6中是逆时针旋转。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位于主轴35的前方侧,并且配置于相对于旋转方向R从上方对置的位置。
在沿检测部件70的轴向观察时(图8),传感器本体部71的外侧部71c从上方与供油槽78重叠。
参照图3、图4、图6、图7、图9、以及图10,在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在主轴35的轴向上立起设置的第1肋部80。
第1肋部80设置于比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1肋部80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主轴35与中间轴36之间。详细来说,第1肋部80位于驱动齿轮38c与被动齿轮39c的啮合部的正上方。
以主轴35为基准时,第1肋部80配置于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的相反侧。
此外,第1肋部80相对于凹部底面77以及供油槽78位于后上方。
第1肋部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部81;和在纵肋部81的下端部折返而朝主轴35侧向前方延伸的折返部82。
详细来说,纵肋部81从一侧壳体20L的上壁22c的通气室底壁60b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折返部82从纵肋部81的下端朝主轴35侧且通气室底壁60b侧向前上方折返。
在折返部82的末端部82a与上壁22c的通气室底壁60b的下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间隙83。
在图7中,以假想线示出了第1肋部80在主轴35的轴向上的长度。
第1肋部80的轴向的末端80a在主轴35的轴向上处于与驱动齿轮38c以及被动齿轮39c重叠的位置。末端80a配置于驱动齿轮38c与被动齿轮39c的啮合部的正上方。
驱动齿轮38c以及被动齿轮39c是4速齿轮,是多个变速挡中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4速的变速挡是变速器14的变速挡中的、减速比最小的变速挡。
如图5所示,在另一侧壳体20R的侧壁23的内表面设置有在主轴35的轴向上立起设置的第2肋部85。
第2肋部85设置于比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主轴35与中间轴36之间。
第2肋部8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部86;和在纵肋部86的下端部折返而朝主轴35侧向前方延伸的折返部87。
详细来说,纵肋部86从另一侧壳体20R的上壁24c的通气室底壁62b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折返部87从纵肋部86的下端朝主轴35侧且通气室底壁62b侧向前上方折返。
在折返部87的末端部87a与通气室底壁62b的下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间隙88。
在图7中,以假想线示出了第2肋部85在主轴35的轴向上的长度。
第2肋部85的轴向的末端85a在主轴35的轴向上处于与驱动齿轮38b以及被动齿轮39b重叠的位置。末端85a配置于驱动齿轮38b以及被动齿轮39b的上方。
这里,对曲轴箱11内的润滑进行说明。
在曲轴箱11内的下部蓄积有润滑油,润滑油通过被曲轴13的动力驱动的油泵(未图示)被压送至曲轴箱11内的各部。例如,经由形成于曲轴箱11的壁内的油路借助于油泵向曲轴13供给润滑油。
润滑油还凭借曲轴箱11、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的旋转产生的飞沫供油而被供给到曲轴箱11内的各部。
参照图6,因飞沫供油而附着于一侧壳体20L的侧壁21的内表面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集中到检测部件70以及收纳凹部75。
收纳凹部75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供油槽78如箭头A所示流向下方,被供给到一侧轴支承部40的轴承40a。由此,能够通过供油槽78来引导集中到收纳凹部75的润滑油而高效地供给到一侧轴支承部40。
此外,收纳凹部75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向下方掉落。
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相对于主轴35的旋转方向R从上方对置,因此,从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向下方掉落的润滑油通过主轴35的旋转而向上方侧飞溅。由此,能够通过主轴35的旋转高效地进行飞沫供油。
此外,集中到收纳凹部75的润滑油中的灰尘滞留于处于低位置的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凹部底面77的下端部77b位于比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灰尘捕捉到下端部77b,能够抑制灰尘流向供油槽78。
供给到主轴35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因主轴35的旋转而向后上方飞溅。通过主轴35而飞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L1(图6)从第1肋部80的间隙83进入到第1肋部80内。即,第1肋部80设置于沿主轴35的旋转方向R飞散的润滑油能够到达的位置。集中到第1肋部80的润滑油从第1肋部80的末端80a(图7)向下方掉落而被供给到驱动齿轮38c与被动齿轮39c的啮合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向多个变速挡中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齿轮供油。
此外,参照图5,通过主轴35而飞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第2肋部85的间隙88进入到第2肋部85内。集中到第2肋部85的润滑油从第2肋部85的末端85a(图7)向下方掉落而被供给到驱动齿轮38b以及被动齿轮39b。因此,能够高效地向驱动齿轮38b以及被动齿轮39b供油。
图11是沿图1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以及图11,在另一侧壳体罩28的上部的壁内,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油路90。通过上述油泵向油路90压送润滑油。
油路90位于离合器15的上方。在油路90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设置使油路90与离合器室30连通的油路91。
油路91从油路90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而与离合器15的上方的空间连通。油路91的直径比油路90小。
详细来说,油路91以随着靠向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油路91的下端91a朝向离合器外座圈4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开口。润滑油L2从油路91的下端91a朝向下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喷射。因此,能够有效地向离合器外座圈45的大范围进行供油。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动力单元10具有:作为旋转轴的主轴35;和形成收纳主轴35的旋转轴室25的曲轴箱11,主轴35配置成大致水平,曲轴箱11具有从轴向覆盖主轴35的侧壁21;和从上方覆盖主轴35的上壁22c,侧壁21具有轴支承主轴35的一端的一侧轴支承部40,检测部件70指向主轴35并检测主轴35,检测部件70在上壁22c中设置于侧壁21的附近,侧壁21在一侧轴支承部40的上方具有收纳检测部件70的一部分即外侧部71c的收纳凹部75,在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收纳凹部75的凹部底面77延伸至一侧轴支承部40的供油槽78。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曲轴箱11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集中到收纳检测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75,通过设置于曲轴箱11的侧壁21的内表面的供油槽78,能够将收纳凹部75的润滑油供给到侧壁21的一侧轴支承部40。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检测部件70用的收纳凹部75、以及供油槽78的简单的结构向主轴35高效地供油。
此外,收纳凹部75的下端部77b位于比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灰尘等捕捉到位于比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靠下方的位置的下端部77b,因此,能够经由供油槽78向主轴35适当地供油。
此外,收纳凹部75的下端部77b配置于从上方与主轴35的旋转方向R对置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主轴35的旋转高效地对从收纳凹部75的下端部77b掉落的润滑油进行飞沫供油。
并且,在沿检测部件的轴向观察时,关于检测部件70,检测部件70的一部分即外侧部71c从上方与一侧轴支承部40重叠。根据该结构,检测部件70能够在接近一侧轴支承部40的位置检测主轴35。因此,检测部件70能够检测振动少的状态的主轴35,能够良好地检测主轴35。
此外,在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在主轴35的轴向上立起设置的第1肋部80,第1肋部80设置于在主轴35的旋转方向R上飞散的润滑油能够到达第1肋部80的位置,第1肋部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部81;和在纵肋部81的下端部折返并向主轴35侧延伸的折返部82,在折返部82的末端部82a与上壁22c之间设置有间隙83。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过主轴35的旋转而飞散的润滑油从折返部82的末端部82a与上壁22c之间的间隙83取入到第1肋部80,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收集到第1肋部80。
此外,纵肋部81从上壁22c向下方延伸,折返部82向主轴35侧且上壁22c侧折返。根据该结构,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蓄积于由上壁22c、纵肋部81、以及折返部82包围的部分。
此外,曲轴箱11内设置有变速器14,变速器14具有:多个变速轴即主轴35以及中间轴36;和支承于主轴35的驱动齿轮38a、38b、38c、38d以及支承于中间轴36的被动齿轮39a、39b、39c、39d,变速器14有选择地建立任意的变速挡,第1肋部80在主轴35的轴向上从侧壁21延伸到变速挡中的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4速)的变速齿轮即驱动齿轮38c以及被动齿轮39c的正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从第1肋部80的轴向的端部向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即驱动齿轮38c以及被动齿轮39c供给润滑油。
并且,动力单元10是将气缸12a内的活塞17的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内燃机,气缸12a的气缸中心轴线12d与检测部件70的中心轴线71b大致平行。根据该结构,能够沿着大致平行的气缸中心轴线12d以及中心轴线71b来加工曲轴箱11,因此,曲轴箱11的加工容易。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方式,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单元10例示了单缸的4冲程内燃机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如果具有任意的轴部件,则可以是2冲程内燃机或旋转内燃机,此外,也可以是多缸内燃机。并且,例如,在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动力单元中,可以是,具有收纳旋转轴的壳体,壳体具有从轴向覆盖旋转轴的侧壁以及从上方覆盖旋转轴的上壁,侧壁具有轴支承旋转轴的一端的轴支承部,检测部件指向旋转轴并检测旋转轴,检测部件在上壁中设置于侧壁的附近,侧壁在轴支承部的上方具有收纳检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在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收纳凹部的底面延伸至轴支承部的供油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轴列举主轴3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通过供油槽进行供油的轴支承部也可以是支承作为旋转轴的中间轴的轴支承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1肋部80位于驱动齿轮38c与被动齿轮39c的啮合部的正上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1肋部80可以位于驱动齿轮38c或者被动齿轮39c中的任一个的正上方。
此外,作为鞍乘型车辆列举了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鞍乘型车辆也可以是具有两个前轮或者后轮的3轮的鞍乘型车辆以及具有4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8)

1.一种动力单元,其具有:旋转轴(35);以及形成收纳所述旋转轴(35)的旋转轴室(25)的壳体(11),所述壳体(11)内通过润滑油而被润滑,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35)配置成大致水平,
所述壳体(11)具有:从轴向覆盖所述旋转轴(35)的侧壁(21);和从上方覆盖所述旋转轴(35)的上壁(22c),所述侧壁(21)具有轴支承所述旋转轴(35)的一端的轴支承部(40),
检测部件(70)指向所述旋转轴(35)并检测所述旋转轴(35),所述检测部件(70)在所述上壁(22c)上设置于所述侧壁(21)的附近,
所述侧壁(21)在所述轴支承部(40)的上方具有收纳所述检测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的收纳凹部(75),
在所述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从所述收纳凹部(75)的底面(77)延伸至所述轴支承部(40)的供油槽(7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凹部(75)的下端部(77b)位于比所述供油槽(78)的上游侧端面(78a)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凹部(75)的所述下端部(77b)配置于从上方与所述旋转轴(35)的旋转方向(R)对置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检测部件(70)的轴向观察时,所述检测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从上方与所述轴支承部(40)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21)的内表面设置有沿所述旋转轴(35)的轴向立起设置的肋部(80),所述肋部(80)设置于使在所述旋转轴(35)的旋转方向(R)上飞散的润滑油能够到达所述肋部(80)的位置,
所述肋部(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部(81);和在所述纵肋部(81)的下端部折返并向所述旋转轴(35)侧延伸的折返部(82),
在所述折返部(82)的末端部(82a)与所述上壁(22c)之间设置有间隙(8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肋部(81)从所述上壁(22c)向下方延伸,所述折返部(82)向所述旋转轴(35)侧且所述上壁(22c)侧折返。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变速器(14),所述变速器(14)具有多个变速轴(35、36)以及支承于所述变速轴(35、36)的多个变速齿轮(38a、38b、38c、38d、39a、39b、39c、39d),所述变速器(14)有选择地建立任意的变速挡,
所述旋转轴(35)是所述变速轴(35),
所述肋部(80)沿所述旋转轴(35)的轴向从所述侧壁(21)延伸到所述变速挡中最高速旋转的变速挡的所述变速齿轮(38c、39c)的正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单元是将气缸(12a)内的活塞(17)的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内燃机,
所述气缸(12a)的中心轴线(12d)与所述检测部件(70)的中心轴线(71b)大致平行。
CN201911156107.4A 2018-11-27 2019-11-22 动力单元 Active CN111306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1497 2018-11-27
JP2018221497A JP6779961B2 (ja) 2018-11-27 2018-11-27 パワー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6286A true CN111306286A (zh) 2020-06-19
CN111306286B CN111306286B (zh) 2023-04-18

Family

ID=70907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56107.4A Active CN111306286B (zh) 2018-11-27 2019-11-22 动力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79961B2 (zh)
CN (1) CN11130628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391A (zh) * 2003-09-18 2005-03-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的润滑结构
CN1993564A (zh) * 2004-09-17 200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装置
CN105416031A (zh) * 2014-09-12 2016-03-2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6102530A (ja) * 2014-11-27 2016-06-02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変速機
CN105934608A (zh) * 2014-03-28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构造
JP2018100718A (ja) * 2016-12-20 2018-06-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8538B2 (ja) * 2008-12-26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ケース
JP6295240B2 (ja) * 2015-12-18 2018-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391A (zh) * 2003-09-18 2005-03-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的润滑结构
CN1993564A (zh) * 2004-09-17 2007-07-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装置
CN105934608A (zh) * 2014-03-28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构造
CN105416031A (zh) * 2014-09-12 2016-03-2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6102530A (ja) * 2014-11-27 2016-06-02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変速機
JP2018100718A (ja) * 2016-12-20 2018-06-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9961B2 (ja) 2020-11-04
JP2020085148A (ja) 2020-06-04
CN111306286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4457B2 (ja) エンジン
EP2019233B1 (en) Power unit
US7913817B2 (en) Oil pump unit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294606B (zh)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EP1930562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2650568B1 (en) Gear box and s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5722606B2 (ja) ギヤ装置における軸受の潤滑構造
JP619476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ミッション潤滑構造
CN111306286B (zh) 动力单元
JP2007009947A (ja) エンジンのミッション潤滑装置
JP6358614B2 (ja) 車両用ギヤトレーンの潤滑構造
JP2008308989A (ja)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5286976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EP2017499B1 (en) Engine
EP332148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US7565891B2 (en) Engine for vehicle
JP5078806B2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JP5385664B2 (ja) クランクケース内の機器配置構造
US7717223B2 (en) Output shaft of power unit
JP2007078086A (ja) 変速機軸支持構造
JP6102468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EP3184763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7316337B2 (ja) 圧縮比可変装置
JP4031683B2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3159254U (ja) エンジン用潤滑装置、それを備えたエンジン及び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