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955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79556A CN111279556A CN201880069385.3A CN201880069385A CN111279556A CN 111279556 A CN111279556 A CN 111279556A CN 201880069385 A CN201880069385 A CN 201880069385A CN 111279556 A CN111279556 A CN 1112795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terminal
- sealing element
- cylindrical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ling material, e.g. gels or res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能够在滑动地被保持的同时可靠地维持其液密性和气密性。包括有:形成有一后贯通孔的一基部;一端子收容壳体,其包括形成有一前贯通孔的一前板部,而且所述端子收容壳体的一后端连接于所述基部;一端子,其包括一轴部、一接触部以及一凸缘,所述轴部的后端附近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后贯通孔,且所述接触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前贯通孔;一驱动元件,其安装在所述轴部的周围并向前驱动所述凸缘;以及一筒状密封元件,其包括介于所述驱动元件的前端和所述凸缘之间的一第一密封元件、介于所述驱动元件的后端和所述基部之间的一第二密封元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与所述第二密封元件连接的一中央筒部。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在2017年10月3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为2017-209952,以及在2018年4月3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为JP2018-071792的优先权,以上两申请的整体通过引用一并合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常规地,作为用于将一电源(诸如一电池等)与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等电连接的一连接器使用的一端子组件,已提出包括由一盘簧驱动的一可动式的端子的连接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27是一常规连接器的剖视图。
在图中,811表示一连接器所包含的一基座的壁部,而812表示基座的安装在壁部811上的一端子收容部。此外,851表示一端子,端子沿前后方向(在图中为沿左右方向)能够滑动地收容在端子收容部812中。此外,一电源线881连接于端子851的后端。电源线881是连接于一电源(诸如一电池)(未示出)的一电源供给线,且电源线881的末端经由形成于壁部811上的一贯通孔插入端子收容部812中并连接于端子851的后端。
另外,端子851包括一凸缘853以及从凸缘853向前(在图中向左)延伸的一接触用突部854。接触用突部854的前端面854a是与一对接端子951接触的部分,对接端子951装载在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基座911上,对接连接器连接于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等(未示出)。另外,凸缘853是接收装载在端子收容部812中的一盘簧871的驱动力的部分,由此凸缘853被驱动向前。另外,当连接器连接于对接连接器时,端子收容部812和对接基座911彼此接近并彼此接触,接触用突部854的前端面854a与对接端子951接触,且端子851被向后(在图中向右)按压。此外,盘簧871弹性收缩,且在前端面854a维持与对接端子951接触的状态的同时端子851向后滑动。
此外,一密封元件设置于连接器,以维持防水性能和防尘性能。具体地,一前密封元件833相对凸缘853位于前方地设置在接触用突部854的周围,而一后密封元件834相邻于壁部811设置在电源线881的周围。
前密封元件833的外周固定在端子收容部812的内周面上且前密封元件833的内周与接触用突部854的外周面接触,以起到一密封唇的作用。另外,后密封元件834是具有一波纹管状的一筒状元件。此外,后密封元件834的前端部834a的外径小于端子收容部812的内径且前端部834a的内周与电源线881的外周面接触,以起到一密封唇的作用,而后密封元件834的后端部834b的内径大于电源线881的外径且后端部834b的外周与端子收容部812的内周面接触,以起到一密封唇的作用。
由此,前密封元件833设置在接触用突部854的周围,而后密封元件834设置在电源线881的周围。因此,即使当端子851和连接于端子851的电源线881在端子收容部812中滑动时,防水性能和防尘性能能够被可靠地维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2001-143810
然而,对于该常规连接器,前密封元件833及后密封元件834的结构复杂,这导致成本高。另外,前密封元件833及后密封元件834的安装结构也复杂,并且因此,安装作业需要时间,且制造成本增加。此外,前密封元件833的内周与接触用突部854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而后密封元件834的前端部834a的内周与电源线881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这易于产生磨损,且当长时间使用时,存有高的可能性使发挥密封唇的作用恶化。
发明内容
在本文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连接器,其解决了常规连接器的问题,具有简单的结构、容易组装且成本低,其能够在可靠地维持液密性和气密性的同时能够滑动地保持一端子,且其能够可靠地维持针对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端的一导通状态。
由此,一种连接器包括:一基座,配置成包括形成有一后贯通孔的一基部以及一端子收容壳体,所述端子收容壳体包括形成有一前贯通孔的一前板部,而所述端子收容壳体的一后端连接于所述基部;一端子,配置成包括一轴部、连接于所述轴部的一末端的一接触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轴部之间的交界部分处的一凸缘,所述轴部的一后端附近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后贯通孔,所述后端附近部的相对所述基部的一后表面向后突出的部分连接于一导电体,所述接触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前贯通孔,以及所述接触部的相对前板部向前突出的一前端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端子接触;一驱动元件,配置成安装在所述轴部的周围并向前驱动所述凸缘;以及一筒状密封元件,配置成包括介于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前端和所述凸缘之间的一第一密封元件、介于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后端和所述基部之间的一第二密封元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与所述第二密封元件连接的一中央筒部。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一后端面压靠在所述基部的一前表面上,由此为所述后端面和所述前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一前端面压靠在所述凸缘的一后表面上,由此为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驱动元件埋设于筒状密封元件中,所述筒状密封元件的相对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前端位于前方的部分是所述第一密封元件,而所述筒状密封元件的相对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后端位于后方的部分是所述第二密封元件。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筒状密封元件包括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孔,且所述端子和所述筒状密封元件以所述轴部收容于所述中心孔中的方式组合并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端子收容腔中。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筒状密封元件中包括至少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部分和包括至少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部分包括位于所述驱动元件内侧的一内侧部分和位于所述驱动元件外侧的一外侧部分。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均为圆筒状。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内侧部分为圆筒状,而所述外侧部分的外周面的横截面为略正方形。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内侧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和所述外侧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前端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前端面压靠在所述凸缘的后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后端面压靠在所述基部的前表面上的状态下,一预加载施加于所述驱动元件。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一径向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周围,且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压靠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上,由此为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所述筒状密封元件,所述筒状密封元件包括所述第一密封元件、所述第二密封元件以及所述中央筒部,所述中央筒部使其两端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和所述第二密封元件,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外径大于所述中央筒部的外径,与所述径向驱动元件接合的一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周上,所述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中央筒部的外侧,且所述驱动元件的前端和后端抵接所述径向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密封元件。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所述筒状密封元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孔,所述轴部收容于所述中心孔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为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突出的一密封环,且所述密封环压靠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上。
针对另一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前端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且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后端面压靠在所述基部的前表面上的状态下,一预加载施加于所述驱动元件。
本发明能够简化结构、容易组装并实现低成本,而且本发明能够在可靠地维持液密性和气密性的同时能够滑动地保持端子,且本发明能够可靠地维持针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的一导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一第一实施例的一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而且其中,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1B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
图2A和图2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两向视图,而且其中,图2A是一仰视图,而图2B是沿图2A的一线A-A截面作出的一剖开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一分解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二分解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
图6是一视图,示出从图5移除一基座的一基部的一状态。
图7A至图7C是示出从图6进一步移除构件的一状态,而且其中,图7A是示出从图6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7B是示出从图7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7C是示出从图7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8A和图8B是第一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部分剖开的视图,一盘簧埋设于弹性筒元件中,而且其中,图8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8B是一剖开的侧视图。
图9A和图9B是第一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一修改的示例的部分剖开的视图,其中,盘簧埋设于弹性筒元件,而且其中,图9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9B是一剖开的侧视图。
图10A和图10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连接的一状态的立体图,而且其中,图10A是从一斜前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10B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连接的一状态的两向视图,而且其中,图11A是一仰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一线B-B截面作出的一剖开的侧视图。
图12是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连接于对接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一第二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而且其中,图13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13B是示出从图13A中移除的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14A至图14C是示出从图13A和图13B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而且其中,图14A是示出从图13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14B是示出从图14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14C是示出从图14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一后视图。
图16A和图16B是一第三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而且其中,图16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16B是示出从图图16A移除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17A至图17C是示出从图16A和图16B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而且其中,图17A是示出从图16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17B是示出从图17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17C是示出从图17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18是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一后视图。
图19A和图19B是一第四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而且其中,图19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的一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19B是示出从图19A移除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20A至图20C是示出从图19A和图19B移除构件一状态的视图,而且其中,图20A是示出从图16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20B是示出从图20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20C是示出从图20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21A和图21B是一第五实施例的一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的两向视图,而且其中,图21A是一仰视图,而图21B是沿图21A的一线C-C截面作出的一剖开的侧视图。
图22是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一分解图。
图23是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二分解图。
图24A和图24B是第五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而且其中,图24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24B是示出从图24A移除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25A和图25B是示出从图24A和图24B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而且其中,图25A是示出从图25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25B是示出从图25A移除一驱动环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从图25A和图25B进一步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而且其中,图26A是示出从图25B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26B是示出从图26A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图27是一常规连接器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A和图1B是一第一实施例的一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两向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一分解图;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二分解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图6是一视图,示出从图5移除一基座的一基部的一状态;图7A至图7C是示出从图6进一步移除构件的一状态;图8A和图8B是第一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部分剖开的视图,一盘簧埋设于弹性筒元件中;以及图9A和图9B是第一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一修改的示例的部分剖开的视图,其中,盘簧埋设于弹性筒元件。注意的是,在图1A和图1B中,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1B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在图2A和图2B中,图2A是一仰视图,而图2B是沿图2A的一线A-A截面作出的一剖开的侧视图;在图7A至图7C中,图7A是示出从图6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7B是示出从图7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7C是示出从图7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以及在图8A和图8B和图9A和图9B中,图8A和图9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8B和图9B是一剖开的侧视图。
在图中,1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且包括:一基座10,基座10包括一基部11以及连接于基部11的一端子收容壳体12;以及多个端子51,装载在基座10上。另外,101表示一对接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包括能够与所述多个端子51接触的多个对接端子151以及安装所述多个对接端子151的一对接基座111。连接器1能用于将连接一电源(诸如一电池)一电源线与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等中的消耗电能的元件连接。同样地,连接器1还能用于连接一信号线。
注意的是,安装连接器1的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等可为任何类型的设备,而且其中是具有尺寸相对小到能容易地由人携带的程度的设备。另外,在说明中,假定连接器1的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为约1.5cm。
注意的是,用于描述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构件的动作和构成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用于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姿势时,这些表述是合适的。然而,当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构件的姿势变化时,这些表述应根据姿势的变化而不同地进行解释。
基座10的基部11是由一绝缘材料(诸如树脂等)形成的一元件,且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在Y-Z方向上延伸的一板状的元件。注意的是,基部11可覆盖设备的周围的一框体的壁的一部分,且在这种情况下,基部11的前方(X轴正方向)对应于框体的外侧,而基部11的后方(X轴负方向)对应于框体的内侧。此外,一前凹部18形成在基部11的前表面,在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形成的一连接部16连接于前凹部18。前凹部18的底面18a是基部11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且为相对周围的面向后凹入形成的一平面,多个后贯通孔11a均以一贯通孔形成在底面18a上,端子51的一轴部52的一后端附近部52b能够滑动地插入贯通孔。向前突出的连接突起13设置在前凹部18的左右两端。另外,一后凹部17形成在基部11的后表面的对应前凹部18的部位。后凹部17的底面17a是基部11的后表面的一部分且为相对周围的面向前凹入形成的一平面,沿厚度方向(X轴方向)贯通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的后端在底面17a上开口。此外,金属配件安装凹部17b形成在后凹部17的左右两侧壁上,作为一导电体的导电金属配件81安装于金属配件安装凹部17b。
端子收容壳体12是一绝缘材料(诸如树脂等)形成的一元件且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为在X-Y方向上延伸的一厚板状的元件,且具有一大的宽度的一连接部16形成在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X轴负方向端)。连接部16包括形成在左右两侧的连接凹部16a以及从一后端面16c向后突出的连接突起16b。此外,当连接部16连接于基部11的前凹部18时,连接突起13进入并接合连接凹部16a,且连接突起16b进入并接合形成于前凹部18的连接凹部(未示出),而后端面16c抵接前凹部18的底面18a。注意的是,安装金属配件(所谓的钉子)能用于替代连接突起16b。
另外,端子收容壳体12包括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收容腔15以及位于前端(X轴正方向端)的一前板部14。当连接器1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时,前板部14的前端面14b起到连接器1的一嵌合面的作用,该嵌合面抵接或接近对接连接器101的嵌合面。端子收容腔15为圆筒状的细长的腔,且端子收容腔15的后端在连接部16的后端面16c开口,但端子收容腔15的前端被前板部14遮挡。然而,具有直径小于端子收容腔15的直径的前贯通孔14a形成于前板部14上的对应于端子收容腔15的部位,且端子收容腔15经由前贯通孔14a而与前端面14b的前方的空间连通。例如,端子收容腔15的内径约1.8mm但能合适地改变。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端子收容腔15沿宽度方向(Y轴方向)并排布置,然而,端子收容腔15的数量可根据连接器1所包含的端子51的数量适当地变化且能自由地选择,而且此外,端子收容腔15的布置形式可根据对接端子151的布置形式适当地变化。
一个端子51和作为一个筒状密封元件的一弹性筒元件31被收容在各端子收容腔15中,弹性筒元件31包含作为一驱动元件的一盘簧71。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端子51由导电材料(诸如金属等)形成,包括:一细长的圆柱状的轴部52,沿前后方向延伸;一圆柱状的接触部54,其连接于轴部52的末端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一环状的凸缘53,设置在接触部54和轴部52之间的交界部分处。此外,接触部54的前端54a是与对接端子151接触并导通的部分,且接触部54的外径设为大于轴部52的外径,而凸缘53的外径设为大于接触部54的外径。轴部52的外径例如为约0.6mm但能适当地改变。注意的是,端子51可以一体地形成,但是轴部52、凸缘53以及接触部54均可以单独形成并通过一手段(诸如螺接、焊接、粘接等)相互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由一弹性体形成的弹性筒元件31和金属制的盘簧71通过包覆成型(嵌件成型)一体形成,且盘簧71埋设于弹性筒元件31中,如图7B所示。弹性筒元件3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圆筒状的元件且包括具有一圆形横截面的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孔32。中心孔32的两端在一前端面33a和一后端面34a开口,且中心孔32是在弹性筒元件3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内径恒定的一贯通孔,轴部52收容于中心孔32中。另外,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的外径在整个长度上是恒定的。对于弹性筒元件31的尺寸,例如,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约9.0mm、外径为约1.7mm,而中心孔32的内径为约0.8mm,然而,这些尺寸能适当地变化。注意的是,弹性筒元件3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设为短于轴部5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作为弹性筒元件31的材料的弹性体不限于一热塑性弹性体(TPE)(诸如苯乙烯、石蜡等),但可为一热固性弹性体(诸如橡胶等)。
另外,如图7B所示,盘簧71未露出到弹性筒元件31的外部,即,盘簧71未露出到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前端面33a、后端面34a以及中心孔32中的任一个上。注意的是,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盘簧71的外径形成为略小于弹性筒元件31的外径,且盘簧71接近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但是,盘簧71的内径可形成为略大于弹性筒元件31的内径,从而盘簧71接近弹性筒元件31的内周面31b。结果,弹性筒元件31一体连续,且弹性体从后述的一第一密封元件33、一中央筒部35并进一步到一第二密封元件34连续,从而弹性筒元件31起到一筒状密封元件的作用。
由此,由弹性体形成的弹性筒元件31与金属制的盘簧71一体化,这提供了坚实性,因为一金属芯被包含,且使得该元件的形状稳定。此外,弹性筒元件的整个弹性性能31提高,由此防止弹性筒元件31的引起弯曲的屈曲。
如图7A所示,端子51和弹性筒元件31以轴部52收容于中心孔32中、凸缘53和接触部54位于前端面33a的前方、轴部52的后端52a及后端附近部52b突出到后端面34a的后方的方式被组装,且如图6所示,端子51和弹性筒元件31从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方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5中。此外,接触部54能够滑动地插入前贯通孔14a,且接触部54的前端54a从前板部14的前端面14b向前突出,然而,因为凸缘53的外径小于端子收容腔15的内径但大于前贯通孔14a的内径,所以凸缘53的前表面53b抵接前板部14的后表面14c,这使得凸缘53停止。另外,弹性筒元件3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置为略长于端子收容壳体1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此外,轴部52的后端52a及后端附近部52b突出到连接部16的后端面16c的后方。注意的是,如所示出的,轴部52的外径置为小于中心孔32的内径,且弹性筒元件31的外径置为小于端子收容腔15的内径,且因此轴部52能够顺利地在中心孔32中滑动,且弹性筒元件31能够顺利地在端子收容腔15中滑动。
此外,如图5所示,将端子51和弹性筒元件31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5中的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连接于基部11。具体地,形成在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的连接部16连接于基部11的前凹部18,且连接部16的后端面16c抵接前凹部18的底面18a。另外,突出到后端面16c的后方的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能够滑动地插入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且轴部52的后端52a从基部11的后凹部17的底面17a向后突出。此外,后端附近部52b的从底面17a向后突出的部分以一能够导电的方式连接于导电金属配件81,导电金属配件81安装于在后凹部17的侧壁上形成的金属配件安装凹部17b上。注意的是,如果需要,在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上在后端面34a附近可形成有突出到半径方向外侧的一突起,这可使得该部分的外径大于端子收容腔15的内径。这创建了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5中的弹性筒元件31通过所述突起被临时卡住的一状态,从而当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连接于基部11时,能防止端子51和弹性筒元件31脱出端子收容腔15。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导电金属配件81为通过对一导电金属板施行弯曲加工而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本体片81b,安装在金属配件安装凹部17b上;一接触片81a,与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接触;以及一连结片81c,其将接触片81a与本体片81b连结。电源线的一导体(未示出)连接于本体片81b。另外,连结片81c起到一板簧的作用,连结片81c将平板状的接触片81a压到后端附近部52b的侧面并使得接触片81a和后端附近部52b彼此牢固地接触。注意的是,导电金属配件81不是必须限制于图中所示的示例,而是可以为任何类型的元件,只要该元件能导电至从底面17a向后突出的后端附近部52b即可。
如上所述,与盘簧71一体化的弹性筒元件31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设为略长于端子收容壳体12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当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连接于基部11时,后端面34a进入被前凹部18的底面18a向前位移的一状态,且由此弹性筒元件31沿前后方向被压缩,且盘簧71和弹性筒元件31处于施加一预加载(preload)的状态。
注意的是,盘簧71的整个长度短于弹性筒元件31的整个长度,且盘簧71的前端相对前端面33a位于后方,而盘簧71的后端相对后端面34a位于前方。此外,弹性筒元件31的相对盘簧71的前端位于前方的部分起到通过受盘簧71的前端压制而弹性变形的一第一密封元件33的作用,而弹性筒元件31的相对盘簧71的后端位于后方的部分起到通过受盘簧71的后端压制而弹性变形的一第二密封元件34的作用。另外,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之间的部分用作用于将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连接的一中央筒部35。由此,当预加载施加于盘簧71时,前端面33a被压至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并起到用于为弹性筒元件31和凸缘53之间的接触(附着)提供密封的一第一密封面作用,而后端面34a被压至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并起到用于为弹性筒元件31和基部11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的一第二密封面的作用。
如上所述,由弹性体形成的弹性筒元件31与盘簧71通过包覆成型属(嵌件成型)一体化,且由此在成型用的一模具的由弹性体填充的腔体中向轴方向中央突出的多个突起形成在轴方向的两端,,且通过使所述多个突起的一些抵接插入腔体的盘簧71的轴方向的两端并支持盘簧71,盘簧71可定位于弹性筒元件31的内部。由此,当埋设有盘簧71的弹性筒元件31被详细观察时,如图8A和图8B所示,各由一突起形成的多个前凹部33c和多个后凹部34c形成在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后端面34a的多个部位,且盘簧71的前端和后端从多个前凹部33c中的任一个和多个后凹部34c中的任一个露出。
此外,作为弹性筒元件31的一修改的示例,如图9A和图9B所示,盘簧7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能露出在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上。具体地,盘簧71的外径和成型用的模具的腔体的内径设为相同,且盘簧71的外周面抵接圆筒状的腔体的内周面,以使盘簧71的外周面受支持,从而盘簧7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能露出于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
由此,第一密封元件33介于盘簧71的前端和端子51的凸缘53之间,而第二密封元件34介于盘簧71的后端和基座10的基部11之间,且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连接,从而甚至当端子51沿前后方向能够滑动地安装在基座10上时,基部11的前方和后方均能以液密性和气密性被阻断,且能可靠地防止存在于基部11的前方的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等进入基部11的后方的空间。结果,能可靠地保护因导电金属配件81和端子51的向基部11后方突出的后端附近部52b之间的接触形成的导通。更具体地,第一密封元件33的前端面33a起到第一密封面的作用且被压靠在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这可靠地为弹性筒元件31和凸缘53之间的接触提供了密封,从而甚至当存在于基部11的前方的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等通过接触部54a与前贯通孔14a之间的间隙进入端子收容腔15时,灰尘、水分、气体等也不能进入轴部52的周围的空间(即中心孔32内的空间)中。另外,第二密封元件34的后端面34a起到第二密封面作用并压靠在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这可靠地为弹性筒元件31与基部11之间的接触提供了密封,从而甚至当存在于基部11的前方的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等进入连接部16的外周面和前凹部18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时,灰尘、水分、气体等也不能进入轴部52周围的空间。由此,灰尘、水分、气体等未通过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和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之间的间隙进入基部11的后方的空间。另外,例如,当弹性筒元件31的外径略小于端子收容腔15的内径时,端子收容腔15的内部设置成被由厚的弹性筒元件31填充,且由此端子收容腔15中的密封性能提高,且灰尘、水分、气体等能被有效地阻断。
接下来,将说明连接器1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的状态。
图10A和图10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连接的一状态的立体图;图11A和图11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连接的一状态的两向视图;以及图12是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连接于对接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注意的是,在图10A和图10B中,图10A是从一斜前方观察的一视图,而图10B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视图;而且在图11A和图11B中,图11A是一仰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一线B-B截面作出的一剖开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处于与对接连接器101分离的状态,如图1A和图1B及图2A和图2B所示,相对接近对接连接器101,并随后进入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的状态,如图10A和图10B及图11A和图11B所示。当连接器1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时,端子51的接触部54的前端54a处于压靠在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端子151上的状态,从而基座10的端子收容壳体12的前板部14接近对接基座111,且端子51相对基座10滑动并向后相对位移。在这种情况下,端子51向后滑动的量例如为约1.5mm,然而,这能适当地改变。
随后,接触部54在前板部14的前贯通孔14a中向后滑动,且接触部54的前端54a从前板部14的前端面14b突出的量减少,同时凸缘53在端子收容腔15中向后滑动。由此,凸缘53的前表面53b在后方与前板部14的后表面14c分离,这创建凸缘53的前表面53b和前板部14的后表面14c之间的一间隙。另外,端子51的轴部52向后滑动,且后端附近部52b在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中向后滑动,从而后端附近部52b从基部11的后凹部17的底面17a突出的量增加。注意的是,当后端附近部52b向后滑动时,从底面17a突出的后端附近部52b的侧面连续地与导电金属配件81的接触片81a接触滑动,由此维持与导电金属配件81接触。
此外,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通过在端子收容腔15中向后滑动的凸缘53而向后位移,且由此与盘簧71一体化的弹性筒元件31沿前后方向被进一步压缩。结果,由盘簧71施加的弹性力增加,且端子51的接触部54的前端54a被强烈地压靠在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端子151上,从而端子51和对接端子151之间的导通状态被可靠地维持。另外,盘簧71的前端和后端压制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的力进一步增加,用作第一密封面的前端面33a被进一步压至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并为弹性筒元件31和凸缘53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而作为第二密封面的后端面34a被进一步压至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并为弹性筒元件31和基部11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由此,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的密封功能提高,且灰尘、水分、气体等的进入能被有效地阻断。另外,弹性筒元件31沿前后方向被压缩,这使其外径扩大并使中心孔32的内径缩小,从而端子收容腔15的内部设置为它被弹性筒元件31以高密度填充,且灰尘、水分、气体等能被有效地阻断。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包括:基座10,其包括形成有后贯通孔11a的基部11以及端子收容壳体12,其中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连接于基部11,而且端子收容壳体12包括形成有前贯通孔14a的前板部14;端子51,其包括轴部52、连接于轴部52的末端的接触部54以及设置在接触部54和轴部52之间的交界部分处的凸缘53,其中,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能够滑动地插入后贯通孔11a,且后端附近部52b的相对基部11的后凹部17的底面17a向后突出的部分连接于导电金属配件81,且接触部54能够滑动地插入前贯通孔14a,且接触部54的相对前板部14向前突出的前端54a能够与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端子151接触;盘簧71,其安装在轴部52的周围并向前驱动凸缘53;以及弹性筒元件31,其包括介于盘簧71的前端和凸缘53之间的第一密封元件33、介于盘簧71的后端和基部11之间的第二密封元件34以及用于将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连接的中央筒部35。
由此,连接器1能够简化结构,容易组装,实现低成本,可靠地维持液密性和气密性,并为基部11的前方和后方以气密性和液密性提供密封。另外,端子51可以能够滑动地被保持,且针对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端子151的导通状态能进一步可靠地维持。由此,能提高可靠性。
另外,第二密封元件34的后端面34a压靠在基部11的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由此为后端面34a和前凹部18的底面18a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结果,甚至当存在于基部11的前方的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等进入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和前凹部18之间的间隙时,灰尘、水分、气体等也不能进入轴部52的周围的空间。由此,液密性和气密性可靠地维持,由此防止灰尘、水分、气体等通过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和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的间隙之间进入基部11的后方的空间。
此外,第一密封元件33的前端面33a压靠在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由此为前端面33a和后表面53a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结果,甚至当存在于基部11的前方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通过接触部54和前贯通孔14a之间的间隙进入时,灰尘、水分、气体等也不能进入轴部52的周围的空间。由此,液密性和气密性可靠地维持,由此防止灰尘、水分、气体等通过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和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之间的间隙进入基部11的后方的空间。另外,第一密封元件33的前端面33a压靠在后表面53a上而不相对凸缘53的后表面53a滑动,并为前端面33a与后表面53a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这防止第一密封元件33的前端面33a由于滑动而被磨损并有效地防止密封功能的恶化。
此外,盘簧71埋设于弹性筒元件31中,弹性筒元件31的相对盘簧71的前端位于前方的部分是第一密封元件33,而弹性筒元件31的相对盘簧71的后端位于后方的部分是第二密封元件34。结果,易于操作盘簧71,容易组装连接器1,且由此能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弹性筒状元件31是外径在整个长度上恒定的一圆筒状的元件且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孔32,且端子51和弹性筒元件31在轴部52收容于中心孔32中的方式下组装且收容于端子收容壳体12的端子收容腔15中。由此,将端子51和弹性筒元件31收容在端子收容腔15中的作业容易,且容易组装连接器1,且由此能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接触部54的前端54a未与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端子151接触、第一密封元件33的前端面33a压靠在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以及第二密封元件34的后端面34a压靠在基部11的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的状态下,预加载施加于盘簧71。由此,甚至当连接器1处于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之前的状态时,第一密封元件33的前端面33a和凸缘53的后表面53a之间的接触以及第二密封元件34的后端面34a和基部11的前凹部18的底面18a之间的接触被可靠地密封,由此为基部11的前方和后方以气密性和液密性提供密封。
接下来将说明一第二实施例。注意的是,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对象将通过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而省略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将省略。
图13A和图13B是一第二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图14A至图14C是示出从图13A和图13B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以及图15是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一后视图。注意的是,在图13A和图13B中,图13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13B是示出从图13A中移除的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以及在图14A至图14C中,图14A是示出从图13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14B是示出从图14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14C是示出从图14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盘簧71接近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或者如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修改的示例中,盘簧7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于弹性的筒状元件31的外周面31a,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盘簧71与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间隔开并位于外周面31a和内周面31b之间。注意的是,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当盘簧71从弹性筒元件3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盘簧71沿弹性筒元件31的半径方向位于外周面31a和内周面31b的中间,然而,盘簧71不是必须位于外周面31a和内周面31b的中间,且是盘簧71可与外周面31a和内周面31b间隔开并可位于外周面31a和内周面31b之间。即用作弹性筒元件31的材料的弹性体仅需沿弹性筒元件31的半径方向存在于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注意的是,图15示出从弹性筒元件31的后方(即后端面34a)观察的一状态,然而,从弹性筒元件31的前方(即前端面33a)观察的状态也相同。
在连接器1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的状态下,且与盘簧71一体化的弹性筒元件31沿前后方向被压缩,当在置于一相对高温(例如约85℃或更高)环境之后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被冷却至接近室温时,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之间的连接被解除,且弹性筒元件31通过盘簧71的弹性力恢复至其原始长度,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或后端面34a的平面度可能降低。可想到的是,这是由于当用作弹性筒元件31的材料的弹性体被冷却时在沿前后方向被压缩的状态下硬化到某一程度的弹性体通过盘簧71的弹性力被强制恢复其至原始长度。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作为弹性筒元件31的材料的弹性体设置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即如图15所示,弹性筒元件31包括位于盘簧71内侧的一内侧部分31c以及位于盘簧71外侧的一外侧部分31d。由此,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的弹性体,即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的弹性体通过盘簧71的弹性力均等地恢复至其原始长度,从而能防止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或后端面34a的平面度的降低。
在上述说明中,“在沿前后方向被压缩的状态下硬化到某一程度”的状态能说明为在高温环境下的一压缩永久变形,然而,不限制于此,而且一压缩永久变形能适用在任何条件下(诸如室温或低温条件)。
为了尽可能均等地将弹性体设置在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例如,如图15所示,在弹性筒元件31的半径上对应于内侧部分31c的部分的长度可与对应于外侧部分31d的部分的长度相等,或者弹性体在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的体积(图15中的对应的面积)可相等。
注意的是,在图13A和图13B及图14A和图14B所示的示例中,弹性体在弹性筒元件31的整个长度上设置在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然而,只要弹性体仅在附近前端面33a和附近后端面34a附近(即仅在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处)或者仅在第一密封元件33附近和第二密封元件34附近设置在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即可,弹性体也可以在盘簧71的其它部分设置在内侧或外侧的其中任一方。
另外,由成型用的模具的弹性筒元件31的弹性体填充的腔体中形成的多个突起形成的多个前凹部33c和多个后凹部34c形成在弹性筒元件31的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的多个部位,且盘簧71的前端和后端露出在多个前凹部33c中的任一个和多个后凹部34c中的任一个。在本实施例中,盘簧71未露出于且未接近于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从而盘簧71的外周面不能由模制弹性筒元件31的腔体的圆筒状的内周面支持。相应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突起包括能够抵接盘簧71的轴方向的两端和外周面的一形状,以将盘簧71定位成处于埋设在弹性体的内部的状态。结果,由多个突起形成的多个前凹部33c和多个后凹部34c均形成为一台阶状的凹部,其包括为比较浅的部分的上底部33c1、34c1以及为比较深的部分的下底部33c2、34c2。此外,如图14A和图14B所示,盘簧71的轴方向的前端处于露出于多个前凹部33c中的任一个的上底部33c1的状态,而盘簧71的轴方向的后端处于露出在多个后凹部34c中的任一个的上底部34c1的状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前凹部33c和后凹部34c未在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后端面34a开口。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弹性筒元件31中包括至少第一密封元件33的部分和包括至少第二密封元件34的部分均包括位于盘簧71内侧的内侧部分31c和位于盘簧71外侧的外侧部分31d。另外,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均为圆筒状。此外,内侧部分31c的横截面的面积和外侧部分31d的横截面的面积可相等。
结果,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的弹性体通过盘簧71的弹性力都均等地恢复至其原始长度,从而能防止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或后端面34a的平面度的降低。
应注意的是,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其它方面的构成和动作的说明将省略。
接下来,将说明一第三实施例。应注意的是,具有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对象通过由相同的符号表示而将省略说明。此外,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也将省略。
图16A和图16B是一第三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图17A至图17C是示出从图16A和图16B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以及图18是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的一后视图。注意的是,在图16A和图16B中,图16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16B是示出从图图16A移除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且在图17A至图17C中,图17A是示出从图16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17B是示出从图17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17C是示出从图17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弹性筒元件31为一圆筒状的元件,且外周面31a是一横截面为一圆形的的一圆柱面(圆筒面),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筒元件31包括一横截面为一圆形的的中心孔32,而外周面31a是一横截面为略正方形的一角柱面。具体地,外周面31a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四个细长的平面31a1以及四个细长的以90度弯曲的将相邻细长的平面31a1的长边连结的弯曲面31a2。
弹性筒元件31包括位于盘簧71内侧的内侧部分31c以及位于盘簧71外侧的外侧部分31d,然而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侧部分31d在外周面31a上仅设置在四个弯曲面31a2及四个弯曲面31a2附近的部分。此外,盘簧71在外周面31a接近四个细长的平面31a1。即当从弹性筒元件31的前方或后方观察时,盘簧71的外周是在略正方形的外周面31a内的一内接圆。
由此,弹性筒元件31包括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且由此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的弹性体,即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的弹性体通过盘簧71的弹性力都均等地恢复至其原始长度,从而能防止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或后端面34a的平面度的降低。为了尽可能均等地将弹性体设置在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例如,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的弹性体的体积(图18中的对应的面积)可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盘簧71在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上接近平面31a1,从而盘簧71的外周面能由成形弹性筒元件31的模具的腔体的内周面支持。由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形成于腔体中的多个突起仅需要具有能够抵接仅盘簧71的轴方向的两端的一形状,且结果是,由多个突起形成的多个前凹部33c和多个后凹部34c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形状。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是一横截面为略正方形的一角柱面,如图16A和图16B所示,且由此在端子收容腔15的内周面和外周面31a之间形成一间隙。然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密封元件34的后端面34a起到第二密封面的作用并压靠在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这可靠地为弹性筒元件31和基部11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从而甚至当存在于基部11的前方的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等进入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和端子收容腔15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时,灰尘、水分、气体等也未进入轴部52周围的空间。由此,灰尘、水分、气体等未通过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和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之间的间隙进入基部11的后方的空间。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内侧部分31c是一圆筒状,且外侧部分31d的外周面31a的横截面为略正方形。另外,内侧部分31c的横截面的面积和外侧部分31d的横截面的面积可相等。
结果,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的弹性体通过盘簧71的弹性力都均等地恢复至其原始长度,从而能防止弹性筒元件31的前端面33a和/或后端面34a的平面度的降低。
应注意的是,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其它方面的构成和动作的说明将省略。
接下来,一第四实施例将说明。应注意的是,具有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对象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将省略说明。此外,同样地,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将省略。
图19A和图19B是一第四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以及图20A至图20C是示出从图19A和图19B移除构件一状态的视图。注意的是,在图19A和图19B中,图19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的一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19B是示出从图19A移除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且在图20A至图20C中,图20A是示出从图19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图20B是示出从图20A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20C是示出从图20B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在第三实施例中,弹性筒元件31的外周面31a的横截面是在弹性筒元件31的整个长度上均以略正方形形成的一角柱面,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外周面31a的横截面是仅在前端面33a附近以及在后端面34a附近(即仅在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处)或仅在第一密封元件33附近以及第二密封元件34附近以略正方形形成的一角柱面,而在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外周面31a的横截面是一圆柱面(圆筒面)。
就是说,弹性筒元件31仅在第一密封元件33和第二密封元件34或仅在第一密封元件33附近和第二密封元件34附近包括内侧部分31c和外侧部分31d,而且弹性体设置盘簧71的内侧和外侧两方,然而在其它部分,弹性筒元件31不包括外侧部分31d,而且弹性体仅设置在盘簧71的内侧。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弹性筒元件31中的包括至少第一密封元件33的部分以及包括至少第二密封元件34的部分处,位于盘簧71内侧的内侧部分31c为圆筒状,而位于盘簧71外侧的外侧部分31d的外周面31a的横截面为略正方形。
应注意的是,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其它方面的构成和动作的说明将省略。
接下来,将说明一第五实施例。应注意的是,具有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对象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将省略说明。此外,同样地,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将省略。
图21A和图21B是一第五实施例的一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的两向视图;图22是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一分解图;图23是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一第二分解图;图24A和图24B是第五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部分剖开的视图;图25A和图25B是示出从图24A和图24B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以及图26A和图26B是示出从图25A和图25B进一步移除构件的一状态的视图。注意的是,在图21A和图21B中,图21A是一仰视图,而图21B是沿图21A的一线C-C截面作出的一剖开的侧视图;在图24A和图24B中,图24A是从一斜后方观察的一连接器的一部分剖开的视图,而图24B是示出从图24A移除一基部的一状态的一视图;在图25A和图25B中,图25A是示出从图24B移除一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25B是示出从图25A移除一驱动环的一状态的一视图。以及在图26A和图26B中,图26A是示出从图25B移除一端子的一状态的一视图,而图26B是示出从图26A移除一弹性筒元件的一状态的一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由弹性体以一筒状元件形成的一弹性筒元件331未与金属制的盘簧71一体化。即弹性筒元件331和盘簧71单独提供。另外,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331的外径在整个长度上不一致,弹性筒元件331具有一中央筒部335,中央筒部335具有小于盘簧71的内径的一外径,且一第一密封元件333和一第二密封元件334一体地连接于中央筒部335的前后端。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331也包括具有横截面为一圆形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孔32,且中心孔32的两端在一前端面333a和一后端面334a开口。另外,中心孔32的内径与第一实施例的内径相等。
第二密封元件334的外径等于第一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31的外径。由此,第二密封元件334是形成在具有一小的外径的中央筒部335的后端的具有一大的外径的一凸缘。相比而言,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外径整体上与中央筒部335的外径相同,然而,具有一略大的外径的一前端凸缘333b形成于前端面333a附近,而作为外径更大的接合凸部的一环状凸部36形成于前端凸缘333b的后方,而且朝向中心孔32的中心突出的一密封环36a进一步在中心孔32的内周面上形成于对应环状凸部36的部位。注意的是,环状凸部36的外形设为小于第二密封元件334的外径,且前端凸缘333b的外形设为小于环状凸部36的外形。
此外,作为一径向驱动元件的一驱动环37安装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驱动环37是与弹性筒元件331独立的一元件,为由比用作弹性筒元件331的材料的弹性体硬的材料(诸如树脂和金属)成形的一筒状元件,且驱动环37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短,而且驱动环37包括具有一圆形横截面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孔37d。此外,驱动环37的外径在整个长度上恒定且外径等于第二密封元件334的外径。另外,中心孔37d的内径设为略大于中央筒部335的外径,且沿半径方向向外凹的一接合凹槽37c形成在中心孔37d的内周面上。如图25A和图25B所示,当驱动环37安装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时,环状凸部36进入并接合接合凹槽37c,且前端凸缘333b收容于中心孔37d中,且弹性筒元件331的前端面333a与驱动环37的前端面37a大约齐平。
接合凹槽37c的形状和尺寸以在驱动环37安装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的状态下环状凸部36向中心孔32的中心被按压且接合凹槽37c和环状凸部36接合的方式形成。由此,如图25A所示,当驱动环37安装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且端子51的轴部52插入弹性筒元件331的中心孔32中时,形成在对应于环状凸部36的部位的密封环36a压靠在轴部52的外周面上,由此为弹性筒元件331和轴部52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即,使至少密封环36a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内周面上形成的部分起到第一密封面的作用并为弹性筒元件331和轴部52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盘簧71以在为凸缘38的第二密封元件334和安装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的驱动环37之间的范围内包围中央筒部335的外周的方式安装在弹性筒元件331上。此外,当弹性筒元件331连同安装在其上的盘簧71与端子51组合且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5中的端子收容壳体12的后端连接于基部11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安装盘簧71的弹性筒元件331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设为略长于端子收容壳体12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由此后端面334a进入通过前凹部18的底面18a向前位移的状态,且弹性筒元件331沿前后方向被压缩,且盘簧71和弹性筒元件331处于一预加载被施加的状态。此外,第二密封元件334被盘簧71的后端按压,且由此后端面334a压靠在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由此起到为弹性筒元件331和基部11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的第二密封面的功能。另外,安装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的驱动环37的后端面37b抵接并按压盘簧71的前端,且由此驱动环37的前端面37a连同弹性筒元件331的前端面333a被压至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本实施例的弹性筒元件331的前端面333a具有比第一实施例小的面积,然而,前端面333a被压至凸缘53的后表面53a上,且因此起到为弹性筒元件331和凸缘53之间的接触提供辅助密封的一辅助密封面的作用。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环37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周围,且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压靠在轴部52的外周面上,由此为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内周面和轴部52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结果,甚至当存在于基部11前方的空间中的灰尘、水分、气体等通过接触部54和前贯通孔14a之间的间隙进入时,灰尘、水分、气体等也不能进入轴部52周围的空间。由此,液密性和气密性被可靠地维持,由此防止灰尘、水分、气体等通过轴部52的后端附近部52b和基部11的后贯通孔11a之间的间隙进入基部11的后方的空间。
另外,连接器1包括弹性筒元件331,弹性筒元件331包括第一密封元件333、第二密封元件334以及中央筒部335,中央筒部335使其两端一体连接于第一密封元件333和第二密封元件334,第二密封元件334的外径大于中央筒部335的外径,与驱动环37接合的环状凸部36形成在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外周上,盘簧71设置在中央筒部335的外侧,且盘簧71的前端和后端抵接驱动环37和第二密封元件334。由此,盘簧71的安装容易,连接器1的组装容易,且能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弹性筒元件33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孔32,轴部52收容于中心孔32中,第一密封元件3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为朝向中心孔32的中心突出的密封环36a,且密封环36a压靠在轴部52的外周面上。这有效地为第一密封元件333的内周面和轴部52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此外,在接触部54的前端54a未与对接连接器101的对接端子151接触且第二密封元件334的后端面334a压靠在基部11的前凹部18的底面18a上的状态下,所述预加载施加于盘簧71。由此,甚至当连接器1处于连接于对接连接器101之前的状态时,第二密封元件334的后端面334a和基部11的前凹部18的底面18a之间的接触被可靠地密封,由此为基部11的前方和后方以气密性和液密性提供密封。
应注意的是,连接器1和对接连接器101的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其它方面的构成和动作的说明将省略。
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优选和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特性。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自然可构思出落入随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修改和变形。
本发明能适用于连接器。
Claims (14)
1.一种连接器,包括:
一基座,配置成包括形成有一后贯通孔的一基部以及一端子收容壳体,所述端子收容壳体包括形成有一前贯通孔的一前板部,而所述端子收容壳体的一后端连接于所述基部;
一端子,配置成包括一轴部、连接于所述轴部的一末端的一接触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轴部之间的交界部分处的一凸缘,所述轴部的一后端附近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后贯通孔,所述后端附近部的相对所述基部的一后表面向后突出的部分连接于一导电体,所述接触部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前贯通孔,以及所述接触部的相对前板部向前突出的一前端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端子接触;
一驱动元件,配置成安装在所述轴部的周围并向前驱动所述凸缘;以及
一筒状密封元件,配置成包括介于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前端和所述凸缘之间的一第一密封元件、介于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后端和所述基部之间的一第二密封元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与所述第二密封元件连接的一中央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一后端面压靠在所述基部的一前表面上,由此为所述后端面和所述前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一前端面压靠在所述凸缘的一后表面上,由此为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后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驱动元件埋设于筒状密封元件中,所述筒状密封元件的相对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前端位于前方的部分是所述第一密封元件,而所述筒状密封元件的相对所述驱动元件的一后端位于后方的部分是所述第二密封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筒状密封元件包括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孔,且所述端子和所述筒状密封元件以所述轴部收容于所述中心孔中的方式组合并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壳体的一端子收容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筒状密封元件中包括至少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部分和包括至少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部分包括位于所述驱动元件内侧的一内侧部分和位于所述驱动元件外侧的一外侧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均为圆筒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内侧部分为圆筒状,而所述外侧部分的外周面的横截面为略正方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内侧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和所述外侧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前端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前端面压靠在所述凸缘的后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后端面压靠在所述基部的前表面上的状态下,一预加载施加于所述驱动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一径向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周围,且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压靠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上,由此为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的接触提供密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所述筒状密封元件,所述筒状密封元件包括所述第一密封元件、所述第二密封元件以及所述中央筒部,所述中央筒部使其两端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和所述第二密封元件,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外径大于所述中央筒部的外径,与所述径向驱动元件接合的一接合凸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周上,所述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中央筒部的外侧,且所述驱动元件的前端和后端抵接所述径向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密封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筒状密封元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中心孔,所述轴部收容于所述中心孔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为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中心突出的一密封环,且所述密封环压靠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接触部的前端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且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后端面压靠在所述基部的前表面上的状态下,一预加载施加于所述驱动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09952 | 2017-10-31 | ||
JP2017209952 | 2017-10-31 | ||
JP2018-071792 | 2018-04-03 | ||
JP2018071792A JP6960881B2 (ja) | 2017-10-31 | 2018-04-03 | コネクタ |
PCT/US2018/057964 WO2019089438A1 (en) | 2017-10-31 | 2018-10-29 | Connect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79556A true CN111279556A (zh) | 2020-06-12 |
CN111279556B CN111279556B (zh) | 2021-10-01 |
Family
ID=66669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69385.3A Active CN111279556B (zh) | 2017-10-31 | 2018-10-29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28088B2 (zh) |
JP (1) | JP6960881B2 (zh) |
KR (1) | KR102349799B1 (zh) |
CN (1) | CN111279556B (zh) |
DE (1) | DE112018005241T5 (zh) |
TW (1) | TWI6901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81832B2 (en) * | 2018-12-18 | 2021-08-03 | Molex, Llc | Terminal sealing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
JP7214543B2 (ja) * | 2018-12-18 | 2023-01-30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端子用シール部材、その製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31912B1 (en) * | 1999-11-16 | 2002-08-13 | Yazaki Corporation |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
CN103875133A (zh) * | 2011-09-07 | 2014-06-18 | 清水茂治郎 | 通电用连接器 |
CN205452682U (zh) * | 2015-12-22 | 2016-08-10 | 东莞市泰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捷拆装连接器 |
EP3193405A1 (en) * | 2016-01-13 | 2017-07-19 | Radiall S.A. | A coaxial connection system for rf signals with high rf performance levels |
CN107230858A (zh) * | 2017-07-13 | 2017-10-03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 一种弹碰式密封电插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88039A (en) * | 1969-09-05 | 1971-06-28 | Bolt Associates Inc | Solenoid valve structures and systems |
US4245194A (en) * | 1979-07-16 | 1981-01-13 |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 Compact pulsed gas transport laser |
JP2002246128A (ja) * | 2001-02-19 | 2002-08-30 | Micronics Japan Co Ltd | 電気的接続装置 |
DE10332325A1 (de) | 2003-07-16 | 2005-02-03 | Schaltbau Gmbh | Druckkontakt-Steckverbinder |
JP5059527B2 (ja) * | 2007-09-12 | 2012-10-2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中継コネクタ |
JP5711574B2 (ja) | 2011-03-04 | 2015-05-0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20150125325A1 (en) * | 2013-11-05 | 2015-05-07 | Ge Oil & Gas Esp, Inc. | Spring-energized seal for high temperature sealing of power cable to connector |
US9673558B2 (en) | 2014-05-08 | 2017-06-06 |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pressure on an elastomeric seal |
JP6458668B2 (ja) * | 2015-07-06 | 2019-01-30 | 富士通クライアント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雄コネクタの防水キャップ |
LU92790B1 (en) * | 2015-08-06 | 2017-02-14 | Ipalco Bv | A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establishing a temporary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ion |
WO2019089438A1 (en) | 2017-10-31 | 2019-05-09 | Molex, Llc | Connector |
-
2018
- 2018-04-03 JP JP2018071792A patent/JP696088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0-24 TW TW107137499A patent/TWI690123B/zh active
- 2018-10-29 DE DE112018005241.9T patent/DE112018005241T5/de active Pending
- 2018-10-29 KR KR1020207015148A patent/KR10234979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0-29 CN CN201880069385.3A patent/CN111279556B/zh active Active
- 2018-10-29 US US16/756,122 patent/US1112808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31912B1 (en) * | 1999-11-16 | 2002-08-13 | Yazaki Corporation |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
CN103875133A (zh) * | 2011-09-07 | 2014-06-18 | 清水茂治郎 | 通电用连接器 |
CN205452682U (zh) * | 2015-12-22 | 2016-08-10 | 东莞市泰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捷拆装连接器 |
EP3193405A1 (en) * | 2016-01-13 | 2017-07-19 | Radiall S.A. | A coaxial connection system for rf signals with high rf performance levels |
CN107230858A (zh) * | 2017-07-13 | 2017-10-03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 一种弹碰式密封电插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00065090A (ko) | 2020-06-08 |
JP2019083184A (ja) | 2019-05-30 |
DE112018005241T5 (de) | 2020-09-03 |
JP6960881B2 (ja) | 2021-11-05 |
TW201933696A (zh) | 2019-08-16 |
US20200244004A1 (en) | 2020-07-30 |
US11128088B2 (en) | 2021-09-21 |
CN111279556B (zh) | 2021-10-01 |
TWI690123B (zh) | 2020-04-01 |
KR102349799B1 (ko) | 2022-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49487B (zh) | 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 |
KR101652118B1 (ko) | 커넥터 | |
CN108695639B (zh) | 连接器 | |
CN111279556B (zh) | 连接器 | |
US11081829B2 (en) | Connector | |
US20160248192A1 (en) | Connector waterproofing structure | |
US20120156910A1 (en) |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of Waterproof Connector | |
US10367293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5638932B2 (ja) |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 |
US11081832B2 (en) | Terminal sealing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US10714867B2 (en) | Waterproof connector | |
US9755352B2 (en) | Waterproof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 |
CN107068459B (zh) | 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 |
US20180358730A1 (en) | Connector structure for device connection | |
EP3709451A1 (en) | Connector | |
WO2019089438A1 (en) | Connector | |
CN108365408B (zh) | 一种电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 |
JP3596426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JP7214543B2 (ja) | 端子用シール部材、その製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 | |
CN107799943B (zh) | 一种端口 | |
JP5198107B2 (ja) | コネクタ | |
KR20150098541A (ko) | 리셉터클 어셈블리 | |
JP2020516023A (ja) | スイッチ構造 | |
JP2017098199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