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5133A - 通电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通电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75133A
CN103875133A CN201280043672.XA CN201280043672A CN103875133A CN 103875133 A CN103875133 A CN 103875133A CN 201280043672 A CN201280043672 A CN 201280043672A CN 103875133 A CN103875133 A CN 103875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nector portion
housing
connector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36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75133B (zh
Inventor
清水茂治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S CONSULTANT KK
Mira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S CONSULTANT KK
Mirai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S CONSULTANT KK, Mirai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S CONSULTANT KK
Publication of CN103875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5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75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51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54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wire spring
    • H01R4/4863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the switch being in series with coupling part, e.g. dead coupling, explosion proof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8Resiliently-mounted rigid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电用连接器。在进行构成通电用的连接器的雄连接器部与雌连接器部的嵌合、嵌合的解除时,若对连接器内的通电缆线施加电压,则在导电性液体中存在漏电的危险,在易燃性气体中存在因放电的火花而起火的危险。使用具有密闭室的雄连接器部以及(或者)雌连接器部,使对置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在该密闭室内连接或者分离。即,雌连接器部具备壳体、将该壳体内密封的密封部、配置在壳体内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以及在雌连接器部相对于雄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离,在雌连接器部相对于雄连接器部处于嵌合状态下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连接控制部。

Description

通电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耐受防水使用、耐压使用、防爆使用的通电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开了与利用防水密封件保护电极部以使得该电极部不会与水接触的结构的通电用连接器相关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但该技术并非耐压使用,并且电极部处于开放状态,在导电性的液体中将连接器嵌合时,有时会在连接器周边附着上导电性液体,该情况成为漏电的原因。另外,在易燃性气体中将连接器嵌合的情况下,电极处于与易燃性气体接触的状态,假设在因放电而产生火花的情况下,存在起火的危险。
作为记载有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发明相关的技术的文献,请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745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3689879号公报
在进行构成通电用的连接器的雄连接器部与雌连接器部的嵌合、嵌合的解除时,若对连接器内的通电缆线施加电压,则在导电性液体中存在漏电的危险,在易燃性气体中存在由于放电的火花而起火的危险。但是,若在与导电性液体、易燃性气体完全隔离的密闭室内进行通电用的电极的嵌合、嵌合的解除,则能够避免漏电,也能够避免因放电而引起的起火的危险,能够具备防爆性。另外,若使密闭室能够耐压使用,则能够得到耐压性的连接器。
发明内容
因此,发明者使用具备具有耐压性的密闭室的雄连接器部以及(或者)雌连接器部,在该密闭室内使对置的通电用电极连接或者分离。优选在密闭室填充非易燃性气体。当通电时,在该密闭室内进行通电用电极的连接及连接的解除,因此能够提供具有耐压性且能够避免漏电的防水性的通电用连接器,能够提供可避免起火的防爆性的通电用连接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按照如下方式规定。即,提供一种通过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而成的通电用连接器,第一连接器部具备:壳体;密封部,该密封部将该壳体内密封;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及电极连接控制部,该电极连接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离,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根据这样规定的通电用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部和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分离相对应地在确保了密封性的壳体内进行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连接、分离、即接通、断开。因此,即使对于连接器在苛刻的环境(易燃性环境、导电性环境等)中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分离,也会由于两个电极与苛刻的环境隔离而能防止向该苛刻的环境漏电。
另外,在苛刻的环境中利用该通电用连接器将软线连结并对软线施加不可抗力时,如果优先卸下该连接器,则能够提前避免软线本身的损伤,能够避免软线的漏电。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按照如下方式规定。即,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露出,第三电极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露出,
所述电极连接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非嵌合转移时,在具有密封性的所述壳体内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并通过在相同的所述壳体内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或者分离来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通电接通或者断开。
根据这样规定的第二方面的通电用连接器,在密封的壳体内将向外部露出的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与外部隔离,并且以电气独立的状态预先连接。而且,在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的情况下,其后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并使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间通电。另一方面,在解除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的情况下,其后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隔离并切断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间的通电。
这样,在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在分别从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向外部露出的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产生通电前或者在切断通电前将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从外部隔离,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向外部的漏电。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按照如下方式规定。即,在第二方面规定的通电用连接器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的所述密封部具备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对置的可动密封部以及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对置的一侧相反侧的固定密封部,
所述可动密封部能够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在该可动密封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固定密封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在该固定密封部安装有所述第二电极,
在所述可动密封部与所述固定密封部之间,作为所述电极连接控制部配置有能够对两者朝分离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所述第一电极贯通所述可动密封部,通过其露出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三电极电连接。
根据这样规定的第四方面规定的通电用连接器,在第一连接器部未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时,在第一连接器部内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对贯通可动密封部而露出的第一电极的露出部分未施加任何电压。换句话说,即便第一电极的一部分露出来,也不会由于该情况而产生漏电。
若使第二连接器部与第一连接器部嵌合,则与第二连接器部对置的可动密封部被其按压而向壳体的里侧移动。由此,可动密封部靠近固定密封部,分别安装于可动密封部和固定密封部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因此,第一电极成为通电状态,经由其露出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电连接。
此处,作为电极连接控制部而将压缩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配置于固定密封部与可动密封部之间,以对固定密封部与可动密封部朝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由此,在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非嵌合状态下,保持可动密封部与固定密封部的分离状态,并可靠地保持第一电极的露出部分的非通电状态。另外,在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从嵌合状态分离时,将可动密封部从固定密封部分离,由此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离。
由于可动密封部能够相对于壳体沿其轴向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移动,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伴随着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接触、分离(即,连接、断开)而向外部环境漏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电用连接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连接方式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通电用连接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其它连接方式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通电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通电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通电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电用连接器1的构造的剖视图。
连接器1具备作为第一连接器部的雌连接器部10和作为第二连接器部的雄连接器部40,在雌连接器部10连接有第一通电用缆线2和第一外侧电极(地线5)。在第二连接器部40连接有第二通电用缆线3和第二外侧电极(地线6)。通电用缆线2以及通电用缆线3不仅向连接器1的连结对象的部件供给电力,而且也能够承担与该部件的电信号的发送接收。
雌连接器部10具备圆筒状的壳体11。该壳体11由钢材等金属材料形成。
在壳体11的上端(与雄连接器部40对置的一侧)的内周,以能够沿壳体11的轴向滑动的方式配设有第一可动密封部15。在该第一可动密封部15的外周面外插有O型圈16,以确保第一可动密封部15与壳体11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
在壳体11的内侧嵌合有第一固定密封部17,由此确保第一固定密封部17与壳体11之间的密封性。由壳体11、第一可动密封部15以及第一固定密封部17围成的空间与外部环境隔离。
图中附图标记18是插入于壳体11的另一端的盖,供通电用缆线2插通。优选该盖18也能够确保与壳体11的内周以及通电用缆线2的密封性。
在第一可动密封部15与第一固定密封部17之间夹设有压缩螺旋弹簧19。如图1A所示,该压缩螺旋弹簧19在无负荷状态下使第一可动密封部15位于壳体11的端部。
作为施力部件,也能够代替压缩螺旋弹簧19而夹设板簧、其它具有弹性的材料。
该施力部件成为如下电极连接控制部,其在雄连接器部40相对于雌连接器部10处于非嵌合状态下,使第一可动密封部15成为从第一固定密封部17分离的状态(从而使后述的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成为非连接状态),在雄连接器部40与雌连接器部10嵌合状态下,使第一可动密封部15成为与第一固定密封部17接近的状态(从而使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成为连接状态)。
此处,电极连接控制部只要使第一电极20与雄连接器部40连动地在雌连接器部10的壳体11内沿其轴向移动即可。
第一电极20具备露出部21、盖部23以及连结部25。
露出部21是板状的部件,其表面由软质导电材料(金属、导电性树脂等)构成。若将雄连接器部40的第三电极48的前端部(硬质材料制)49按压于该表面,则该前端部49进入该表面,并且该前端部49与露出部21的材料三维地接触。由此,即使露出部21的表面被异物(泥等)覆盖,也能确保露出部31、即第一电极20与雄连接器部40的电极的连接。
盖部23配设于壳体11的内部,与第二电极30的前端部32对置。如图2所详示,盖部23为有底筒状,其内径形成为比第二电极30的前端部32大径。其开口周边部24朝内侧弯曲,该弯曲部的内周直径比第二电极30的前端部32的外径小。
由此,在将第二电极30的前端部32插入盖部23时,开口周边部24弹性变形而扩径,由此确保第二电极30与盖部23之间的电连接。
盖部23经由连结部25与露出部21连接。连结部25插入并固定于第一可动密封部15的中心。连结部25与第一可动密封部25之间保持密封性。
第二电极30为棒状的部件,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贯通第一固定密封部17的中心。其前端部32形成为半球状而顺畅地插入盖部23。
第一电极20的盖部23以及第二电极30的前端部均位于壳体11的轴心,从而避免了与压缩螺旋弹簧19的干扰。
作为第二连接器部的雄连接器部40具备小径部41和大径部45。
小径部41的外周径与雌连接器部10的壳体11的内径相等,并且通过安装于小径部41的由绝缘性的合成橡胶构成的O型圈42来确保两者间的密封性。
在小径部41的内周配设有由绝缘性的合成橡胶构成的第二固定密封部43。
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在将小径部41插入雌连接器部10时,能够将由小径部41-壳体11-第一可动密封部15形成的空间与外部气密并且液密地隔离,由此确保其密封性。
大径部45具有与雌连接器部10相同的外径,在将小径部41完全插入于雌连接器部10的状态下,该外径部45和雌连接器部10成为连续体、即其外周面齐平。
在大径部45的开口部的内侧以确保密封性的方式插入有第三固定密封部46。
雄连接器部40的第三电极48由棒状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与雌连接器部10对置的电极,其前端部49形成为针状。至少其前端部49的材料比第一电极20的露出部21的表面材料硬。该第三电极48以确保密封性的方式插入第二固定密封部43的中心。
在第三固定密封部46的中心以确保密封性的方式插入第二通电用缆线3。
结合图1对这样构成的连接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该例中,通电用缆线2与电源连接,但未对通电用缆线3供给电力。
图1A中示出雌连接器部10与雄连接器部40的分离状态。在使两个连接器部10、40结合时,首先使第三电极48的前端部49与第一电极20的露出部21抵接(图1B)。此处,露出部21的表面由软质导电材料形成,因此前端部49稍微埋入露出部21。然而,在该状态下,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分离,因此第一电极20电气独立。因此,在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不会产生漏电等问题。
若从图1B的状态起进一步将雄连接器部40的小径部41插入雌连接器部10(图1C:连接器部的嵌合-非嵌合转移状态),则第一可动密封部15被雄连接器部40的力按压而沿壳体11的轴向被压入。此时,压缩螺旋弹簧19被压缩,因此为了插入雄连接器部40而需要逐渐变大的力来克服压缩弹簧19的排斥力。由此,第三电极48的前端部49进一步埋入第一电极20的露出部21,确保第三电极48与第一电极20的连接状态。
在该图1C的状态下,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被壳体11、可动密封部15以及小径部41包围而与外部隔离。换言之,在确保了密封性的壳体11内被连接。此时,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分离,因此第一电极20处于电气浮空状态(独立状态、绝缘状态)。
这样将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暂时保持在与外部隔离的状态并且是电气独立的状态,然后如图1(D)所示,若将雄连接器部40插入雌连接器部10直到最终阶段,则第二电极30的前端部分插入第一电极20的盖部23,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通电。
由此,在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也有电气流动,从而第一通电用缆线2与第二通电用缆线3成为通电状态。
在上述中,在雌连接器部10与雄连接器部40分别处于分离状态时露出到外部的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发生通电之前,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在图1(C)的阶段在壳体11内暂时与外部隔离,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向外部漏电。
此外,如果从防止向外部漏电的观点出发而用绝缘性材料形成雌连接器部10的壳体11、雄连接器部40的小径部41以及大径部45、以及各种密封部15、17、18、42、43,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向外部漏电,例如能够在海水等环境下使用。
各种密封部能够使用合成橡胶等绝缘性有机材料,壳体部11、小径部41以及大径部45能够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陶瓷等形成。
另一方面,在从图1D的状态起将雄连接器部40从雌连接器部10分离时,压缩螺旋弹簧19发挥作用,如图1C所示,在保持了密封性的壳体11内,在保持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的连接的状态下将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分离。
由此,在确保了密封性的壳体11内与外部隔离的状态下,将第一电极20从电气通路分离后、即成为电气独立的状态后进行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的通电的切断。因此,即使切断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的通电也不会产生放电。
在将雄连接器部40从雌连接器部10完全分离的状态(图1(A))下,雌连接器部10的第一可动密封部15由于压缩螺旋弹簧19的作用而位于壳体11的前端。
图3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60。此外,在图3中对与图1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该例中,通电用缆线2以及通电用缆线3均能够与电源连接。
该连接器60具备雌连接器部10和雄连接器部61。
雌连接器部10与图1的雌连接器部相同。
雄连接器部61具备第二壳体63和第三壳体70。第二壳体63是从图1的雄连接器部40卸下第三固定密封部46后的结构。
第三壳体70具备小径部71和大径部75,该小径部71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插入于第二壳体63的大径部45。在小径部71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贯通有第四电极77,在第四电极的前端部安装有第二盖部78。与第一盖部23相同,该第二盖部78也为有底筒状,开口周边部朝内侧弯曲,能够供第三电极48的端部插入,并且确保该第三电极48与盖部78的接触。
在小径部71外插有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该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夹设在第二壳体63的端部与第三壳体70中的小径部71与大径部75的阶梯部之间,对两者朝分离的方向施力。
该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的弹簧常数比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9的弹簧常数大,如图3的D、E所示,优选在结束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9的压缩后开始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的压缩。
能够代替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而在第二壳体63与第三壳体70之间夹设板簧、其它具有弹性的部件。
在第四壳体70的小径部71的前端侧外插O型圈73来确保该小径部71与第二壳体63的大径部45之间的密封性。
附图标记86是第四固定密封部,其将第三壳体70的大径部71的开口部封闭。通电用缆线3贯通该第三固定密封部86的中心。
接下来,对图3所示的连接器6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3A的状态下,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以及第三电极48与第四电极77均为分离状态。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在其无负荷状态下使第三壳体70的小径部71成为插入第二壳体63的大径部45的状态。
若将雄连接器部61从与雌连接器部10抵接状态(图3B)起进一步压入,则弹簧常数比较小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9被压缩,第一可动密封部15朝壳体11的里侧方向移动(图3C)。若进一步压入,则在确保了密封性的壳体11内,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连接(图3D)。
在图3C的状态、即雌连接器部10与雄连接器部60的嵌合-非嵌合转移状态下,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为在具有密封性的壳体11内暂时与外部隔离的状态且处于连接状态。此时,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处于分离状态,因此第一电极20处于浮空状态、即电气独立状态。同样,第三电极48与第四电极77也在具有密封性的第二壳体63内分离,因此第三电极48也处于电气浮空状态、即电气独立状态。
接下来,在图3D的状态下将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连接,并且在图3E的状态下将第三电极48与第四电极77连接。由此,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通电(通电接通)。在进行该通电时,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在密封后的壳体11内与外部隔离,因此在两个电极不会产生漏电。
在该例中也优选雌连接器部10的各构成部件(壳体11、密封部15、17、18)以及雄连接器部61的各构成部件(壳体63、70以及密封部件42、43)分别具有绝缘性。
在将雄连接器部61从雌连接器部10分离时,首先弹簧常数较大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80发挥作用,第三电极48与第四电极77的接触断开(图3D)。接下来,在保持第三电极48与第一电极20的接触的状态下,断开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的接触(图3C)。由此,在确保了密封性的壳体11内使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分别成为电气独立的状态后进行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的通电的切断。因此,即使两个电极间的通电切断(断开),也不会产生放电等。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能够向第一电极20与第二电极30的接触空间以及第三电极48与第四电极77的接触空间填充氮气等非活性气体、即非易燃气体。
为了提高密封性而能够在各密封部各壳体之间以及各密封部各电极之间夹设第二密封件,另外,能够利用粘接剂来提高密封性。
图1以及图3所例示的连接器的结构能够形成于长条的壳体的两端。即,将长条的壳体的一端的构造设为雌连接器部10,将另一端设为雄连接器部40或者雄连接器部61。由此,在连结长条的壳体时,能够简易、安全、并且可靠地连接通电用的缆线。
在雄连接器部与雌连接器部中与相互对置的部分相反一侧的端部,能够形成相对于其它部件的连接部(螺钉等)。此处,其它部件为管、配管等的供通电用缆线2、3穿过的部件。
这种变形方式也能够应用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
图4表示从雌连接器部露出的第一电极91和与该第一电极90对应的雄连接器部的第三电极95的其它结合方式。
附图标记92为第一电极91的露出部,其表面层93由软质导电材料形成。
在该例中,第三电极95具备多个针状电极96。各针状电极以第三电极95的端面97的中心为中心而等间隔地分配在同心圆上。
通过将针状电极96设为多个,在反复将第一电极91与第三电极95连结、断开时,如果至少一方的电极(即连接器部)旋转,则针状电极96埋入由软质导电材料构成的表层面93的柔软部分,因此两者之间的电连接总是稳定的。
通过将针状电极96配置在同心圆上来向各针状电极96施加均匀的力,因此能提高针状电极96的耐老化性。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电极91侧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针状电极而在另一方第三电极侧设置由软质导电材料构成的表面层。并且,能够在两者分别设置针状电极和软质表面层。
图5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91。另外,对与图1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说明。
该连接器91具备雌连接器部100和雄连接器部120。雌连接器部100具备有底筒状的壳体101、接地用电极105、以及同样为有底筒状的绝缘容器110。
壳体101和容器11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或者陶瓷材料形成。而且,优选这些形成材料在连接器91的使用环境下具有耐用性。
接地用电极105设置于壳体101的内周,也起到将容器110固定于壳体101的开口部的作用。在该例中,壳体101、接地用电极105以及容器110密合,能确保由容器110的底壁111和壳体101的底壁103规定的空间与外部之间的密封性。
在容器110内具备第一可动密封部15、压缩螺旋弹簧19、第一电极20以及第二电极30,在容器110的底部111以确保密封性的方式贯通有第二电极30。
雄连接器部120具备小径部121和大径部130。小径部121的前端部件123由绝缘材料形成,在其中心部以确保密封性的方式贯通有第三电极48。前端部件123具备与容器110嵌合的基部124和保护第三电极48的套筒125。
大径部130具备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有底筒状的外侧壳体部件131。在其内周插入有筒状电极140。该筒状电极140在一端侧缩小其直径,并与小径部120的前端部件121的套筒125嵌合。
图5中示出这样形成的连接器91的动作。在从雌连接器部100露出的第一电极20与从雄连接器部120露出的第三电极48相互接触或者分离时,第一电极20处于电气浮空状态,因此不会产生从两者之间对外部的漏电。
并且,如图5C~图5D所示,在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通电或者停止通电时,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预先连接,该连接点的气氛是相对于外部密封并且绝缘。因此,在海水中、可燃性气体中也能够安全地进行雌连接器部100与雄连接器部120的装卸。
图6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60。在图6中,对与图5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说明。
在图6的例子中,雄连接器部161具备大径部162和小径部170。大径部162具备绝缘材料制的有底筒状的壳体163和配设于其内周面的筒状电极187。
小径部170具备基部171和容器180。基部171由绝缘材料形成,其外周径与雌连接器部100侧的容器110的内周面大致相等,两者的密封性由O型圈173确保。在基部171的中心插通有第三电极48。第三电极48的下端部49形成为针状,在第三电极48上端部设置有盖部185。该盖部185与雌连接器部100的盖部23、图3的例子中的第二盖部78为相同的结构。
容器180经由筒状电极187固定于壳体163的开口部。此外,壳体163的内周面-筒状电极187-容器180间的密封性被确保。
容器180是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基部171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其开口部。基部171与容器180的内周面的密封性由O型圈175确保。在容器180内夹设有压缩螺旋弹簧183,其对基部171朝分离方向施力。附图标记181为第四电极,其以确保密封性的方式贯通容器180的底部。
在雄连接器部161中,容器181的内侧通过基部171而相对于外部被密封。同样,在壳体163的内侧、且是由容器180和底壁164划分成的空间也相对于外部被密封。
图6中示出这样形成的连接器160的动作。在从雌连接器部100露出的第一电极20与从雄连接器部161露出的第三电极48相互接触时以及分离时,第一电极20以及第三电极48处于电气浮空状态,因此不会从两者之间向外部产生漏电。
并且,如图6C~图6E所示,在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之间通电或停止通电时,第一电极20与第三电极48预先连接,该连接点的气氛是相对于外部密封并且绝缘。因此,在海水中、可燃性气体中能够安全地进行雌连接器部100与雄连接器部161的装卸。
因为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连接器的构造设为同心圆状,所以设为轴对称的连接器较为容易。
使用图7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图7中,附图标记100表示雄连接器部。该雄连接器部100在壳体101的前端嵌合有固定密封部件103。在该固定密封部件103的中心贯通有由导电性的细管或者细的实心棒构成的芯线105,并且芯线105与电线连接。
对于另一方雌连接器部而言,只要具有容纳该芯线105的空间即可。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得到通信用的同轴缆线。
若将同轴缆线的外壳设为金属制的管则能够得到抗弯曲、耐受拉伸强度的强韧的同轴缆线。并且,若将芯线也设为金属制的实心棒或管,则会更为强韧,在土木工程的现场等也能够安全地传送数据。若为同轴缆线,则能够供给电源并改变频率地重复传输多个信号。另外,能够利用耗电极少的弱电波实现数据传输。
对于该实施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发送接收方法请参照现有专利文献2(专利3689879号公报)。
本发明并不受到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的说明的任何限定。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记载而能够容易想到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方式都包含于本发明。
此外,在本发明中,将各电极的连接点的气氛设为相对于外部环境被密封。为了进行该密封而需要的O型圈及其它密封件可根据外部环境适当地选择。
附图标记说明:
1、60、91、160:连接器;10、100:雌连接器部;15:第一可动密封部;17:第一固定密封部;19、80:压缩螺旋弹簧;20:第一电极;21:露出部;30:第二电极;32:前端部;40、61、120、161:雄连接器部;41、71、121、170:小径部;45、75、130、162:大径部;63:第二壳体;70:第三壳体;77、181:第四电极。

Claims (8)

1.一种通电用连接器,该通电用连接器通过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而成,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接器部具备:
壳体;
密封部,该密封部将该壳体内密封;
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电极连接控制部,该电极连接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离,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露出,第三电极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露出,
所述电极连接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非嵌合转移时,在具有密封性的所述壳体内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并通过在同样的所述壳体内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或者分离来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通电接通或者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二电极施加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的所述密封部具备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对置的可动密封部以及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对置的一侧相反侧的固定密封部,
所述可动密封部能够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在该可动密封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固定密封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在该固定密封部安装有所述第二电极,
在所述可动密封部与所述固定密封部之间,作为所述电极连接控制部配置有能够对两者朝分离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所述第一电极贯通所述可动密封部,通过其露出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三电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的露出部具备软质导电材料表面,在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对置的对置电极部形成为能够埋入所述露出部的针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连接器部具备:第二壳体;
第二密封部,该第二密封部将该第二壳体内密封;
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该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及
第二电极连接控制部,该第二电极连接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分离,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为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为雄连接器,
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具备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小径部和第二大径部,所述第三壳体具有第三小径部和第三大径部,
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小径部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三壳体的第三小径部能够以保持密封性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大径部嵌合并能够沿其轴向移动,
第三电极贯通所述第二小径部,该第三电极的露出部形成为所述针状,
第四电极贯通所述第三小径部,并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三电极连接,
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之间夹设有对两者朝分离方向施力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非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分离,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处于嵌合状态下将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非嵌合转移时,通过在具有密封性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大径部内将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或者分离,从而将在具有密封性的所述壳体内处于连接状态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通电接通或者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比所述第一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大,当将所述第二连接器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部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之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连接。
CN201280043672.XA 2011-09-07 2012-09-06 通电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75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5516A JP5523416B2 (ja) 2011-09-07 2011-09-07 通電用コネクター
JP2011-195516 2011-09-07
PCT/JP2012/072750 WO2013035789A1 (ja) 2011-09-07 2012-09-06 通電用コネ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5133A true CN103875133A (zh) 2014-06-18
CN103875133B CN103875133B (zh) 2016-09-14

Family

ID=47832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367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75133B (zh) 2011-09-07 2012-09-06 通电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30319B2 (zh)
EP (1) EP2755285A4 (zh)
JP (1) JP5523416B2 (zh)
CN (1) CN103875133B (zh)
WO (1) WO2013035789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2475A (zh) * 2016-04-29 2016-09-0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组件及其射频连接器和适配射频连接器
CN108701935A (zh) * 2016-03-18 2018-10-23 株式会社友华 弹簧连接器
US10164372B1 (en) 2017-12-11 2018-12-25 Wistron Corp. Electrical connecting assembly
CN110190474A (zh) * 2019-05-24 2019-08-30 福建星海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触点
WO2019178032A1 (en) * 2018-03-13 2019-09-19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 Pin reforming tool
CN110867696A (zh) * 2019-10-29 2020-03-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接口模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TWI690123B (zh) * 2017-10-31 2020-04-0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連接器
CN114552311A (zh) * 2022-01-26 2022-05-2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模块电源开关的安全机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93660B2 (en) * 2012-03-19 2017-10-17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Shielded coaxial connector
TWI566482B (zh) * 2015-04-15 2017-01-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組件
CN105680261B (zh) * 2016-01-07 2018-01-23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致裂器用连接器
DE102016007621A1 (de) * 2016-06-17 2017-12-21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Federkontaktstift
DE102016122396B3 (de) * 2016-11-21 2018-03-22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mit einem elektrischen Stecker
DE102017218326A1 (de) 2017-10-13 2019-04-18 Robert Bosch Gmbh Hochstromverbindung
WO2019089438A1 (en) * 2017-10-31 2019-05-09 Molex, Llc Connector
CN110721405B (zh) * 2019-01-04 2022-07-15 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腿用的肌肉刺激装置
US11469546B2 (en) 2020-09-29 2022-10-11 Western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D1006276S1 (en) 2021-08-06 2023-11-28 Western Technology, Inc. Portable industrial ligh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0251A (ja) * 1994-02-25 1995-09-12 Toto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暖房便座
EP0733845A1 (de) * 1995-03-21 1996-09-25 Armaturenfabrik Hermann Voss GmbH + Co. Anschlussvorrichtung zum Anschluss von Rohrleitungen an ein Aggregateteil
US6431912B1 (en) * 1999-11-16 2002-08-13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CN1679211A (zh) * 2002-08-29 2005-10-05 费罗马托姆Anp有限责任公司 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CN201233995Y (zh) * 2008-07-18 2009-05-06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双头弹簧式接触探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5216A (en) 1973-02-01 1974-04-16 Int Standard Electric Corp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574521A (ja) 1991-09-13 1993-03-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気接続用コネクター
US5358418A (en) 1993-03-29 1994-10-25 Carmichael Alan L Wireline wet connect
JP3689879B2 (ja) 1996-10-25 2005-08-31 有限会社テクノ東郷 アンテナカップリングによるデジタル信号伝送方法
WO1999035715A1 (en) * 1998-01-05 1999-07-15 Rika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 Coaxial contact assembly apparatus
JP3443687B2 (ja) * 2001-02-19 2003-09-0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US6685492B2 (en) * 2001-12-27 2004-02-03 Rika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 Sockets for testing electronic packages having contact probes with contact tips easily maintainable in optimum operational condition
KR100546361B1 (ko) * 2003-08-08 2006-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검사장치의 포고 핀 및 그 운용방법
CN2682638Y (zh) * 2003-11-20 2005-03-02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压接式导电端子
FR2873237B1 (fr) * 2004-07-16 2008-05-23 Souriau Soc Par Actions Simpli Ensemble connecteur auto-obturant
US7545159B2 (en) * 2006-06-01 2009-06-09 Rika Denshi America, Inc. Electrical test probes with a contact element,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4943775B2 (ja) * 2006-08-25 2012-05-3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接触子配設ユニット及び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TWM354896U (en) * 2008-09-30 2009-04-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Terminal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19680B2 (en) 2009-02-27 2010-10-26 Amphenol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coaxial connector with switching function
US8998652B2 (en) * 2012-12-18 2015-04-07 Pascal Martineau Interactive pin arr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0251A (ja) * 1994-02-25 1995-09-12 Toto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暖房便座
EP0733845A1 (de) * 1995-03-21 1996-09-25 Armaturenfabrik Hermann Voss GmbH + Co. Anschlussvorrichtung zum Anschluss von Rohrleitungen an ein Aggregateteil
US6431912B1 (en) * 1999-11-16 2002-08-13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CN1679211A (zh) * 2002-08-29 2005-10-05 费罗马托姆Anp有限责任公司 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CN201233995Y (zh) * 2008-07-18 2009-05-06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双头弹簧式接触探针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1935A (zh) * 2016-03-18 2018-10-23 株式会社友华 弹簧连接器
CN108701935B (zh) * 2016-03-18 2020-07-03 株式会社友华 弹簧连接器
US10547135B2 (en) 2016-03-18 2020-01-28 Yokowo Co., Ltd. Spring connector
CN105932475B (zh) * 2016-04-29 2018-08-1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组件及其射频连接器和适配射频连接器
CN105932475A (zh) * 2016-04-29 2016-09-0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组件及其射频连接器和适配射频连接器
TWI690123B (zh) * 2017-10-31 2020-04-0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連接器
US11128088B2 (en) 2017-10-31 2021-09-21 Molex, Llc Waterproof and airtight connector
CN111279556A (zh) * 2017-10-31 2020-06-12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11279556B (zh) * 2017-10-31 2021-10-0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0164372B1 (en) 2017-12-11 2018-12-25 Wistron Corp. Electrical connecting assembly
CN109904653A (zh) * 2017-12-11 2019-06-18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性连接组件
WO2019178032A1 (en) * 2018-03-13 2019-09-19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 Pin reforming tool
US11198165B2 (en) 2018-03-13 2021-12-1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 Pin reforming tool
CN110190474B (zh) * 2019-05-24 2021-02-19 福建星海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触点
CN110190474A (zh) * 2019-05-24 2019-08-30 福建星海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触点
CN110867696A (zh) * 2019-10-29 2020-03-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接口模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552311A (zh) * 2022-01-26 2022-05-2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模块电源开关的安全机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35789A1 (ja) 2013-03-14
EP2755285A1 (en) 2014-07-16
JP5523416B2 (ja) 2014-06-18
US20140220801A1 (en) 2014-08-07
JP2013058366A (ja) 2013-03-28
US9130319B2 (en) 2015-09-08
EP2755285A4 (en) 2015-03-25
CN103875133B (zh)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5133A (zh) 通电用连接器
KR101550492B1 (ko) 의료 장치 또는 기구용 플러그 및 소켓 커넥터부
CN101604803B (zh) 防水绝缘连接器
CN108832379B (zh) 一种水下湿插拔变换装置
WO2011097445A4 (en) Spoolable signal conduction and connection line and method
CN208240977U (zh) 能在水下环境完成插拔动作的湿插拔接头装置
CN101911415A (zh) 电力电缆的连接部
CN201877746U (zh) 固体绝缘器件连接装置
CN201752143U (zh) 电加热管与电缆连接装置
CN201663318U (zh) 一种三相电缆连接器
CN101521333A (zh) 大电流、防水、耐高温电缆连接器
CN201780863U (zh) 固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CN207611927U (zh) 一种电气通用连接头的湿插拔密封结构
US20160359252A1 (en) Retention of electrical spring contacts for wet connection of down-hole tool components
CN2907017Y (zh) 单双芯密封转接器
CN109616823A (zh) 一种具有五防功能高可靠安全插座
CN205752756U (zh) 一种密封转接插座
CN105790000B (zh) 一种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电缆插头
CN2840373Y (zh) 高压插头体
CN204361384U (zh) 一种能实现快速安装插拔的全密封电力电缆连接器
RU2650195C2 (ru) Подводный коаксиальный разъем
CN204205154U (zh) 一种防水多芯同轴连接器
CN210007000U (zh) 一种自发热地暖的密封防水导电插接器
CN219760101U (zh) 高压插拔式连接器
CN219535046U (zh) 一种水下湿式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9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