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9097B - 阀和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阀和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9097B
CN111279097B CN201880070409.7A CN201880070409A CN111279097B CN 111279097 B CN111279097 B CN 111279097B CN 201880070409 A CN201880070409 A CN 201880070409A CN 111279097 B CN111279097 B CN 1112790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pposing surface
valve element
free end
oppo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04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9097A (zh
Inventor
君岛和之
马场友彦
安井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B Corp filed Critical KYB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79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9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5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 F16F9/3487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with spacers or spacing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4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annular discs per se, singularly or in combin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2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the annular discs being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阀(V)包括:阀壳(5);以及环状的阀芯(8),其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一端设为能相对于阀壳(5)向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8c),阀壳(5)具有:环状的相对面(5e),其能够与自由端(8c)隔开间隙(P)地相对;以及引导面(5h),其位于相对面(5e)的轴向的一侧,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引导面(5h)随着远离相对面(5e)而向远离阀芯(8)的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阀和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和具备阀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以往,阀用于例如对在缓冲器伸缩时产生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而产生阻尼力。此外,在这样的阀中有这样的结构:具备将内周和外周中的一者设为固定于阀壳的固定端并将另一者设为能向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的环状的阀芯,在该阀芯的自由端的外周或内周形成有容许液体通过的间隙(参照JP2009-299768A)。
采用上述结构,在缓冲器的伸缩速度(活塞速度)处于阀芯不挠曲的程度的较低的速度区域的情况下,在阀芯的自由端的外周或内周形成的间隙维持在狭窄的状态。但是,若缓冲器的活塞速度上升而使阀芯的自由端侧的端部挠曲,则在该自由端的外周或内周形成的间隙变宽。因此,活塞速度上升时的缓冲器的阻尼系数减小,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成为依赖于速度的特性。
发明内容
在JP2009-299768A所记载的阀的阀壳形成有环状的相对面和一对环状的锥形面,所述相对面与未挠曲的状态下的阀芯的自由端隔开预定间隙地相对,所述锥形面与该相对面的轴向两端相连且随着远离相对面而向远离阀芯的方向倾斜。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有可能降低阀芯的耐久性。
具体地说明阀芯的耐久性有可能下降的原因。在提高阀芯的耐久性方面,在阀芯挠曲而使其自由端与相对面上下错位时,即使阀芯的挠曲量较少,也能够增多通过该阀芯的液体的流量即可。另外,为了实现这一点,在以往的阀中缩短了相对面的轴向长度。
但是,在以往的阀中,即使阀芯挠曲使自由端自相对面错位而向锥形面侧移动,在其移动量较小的阶段,阀芯的自由端和锥形面之间的间隙也不充分地变大,不能增多通过阀芯的液体的流量。根据这样的情况,在以往的阀中,若不使阀芯较大程度地挠曲,则通过阀芯的液体的流量不变多,在阀芯产生的应力会变大。其结果为,阀芯的耐久性有可能下降。
此外,若使锥形面的梯度极为平缓或者去掉锥形面而在相对面的端部形成与相对面垂直地相连的平面,则即使阀芯的挠曲量较少,通过阀芯的液体的流量也变多,因此能够提高阀芯的耐久性。但是,在该情况下,在将阀芯安装于阀壳时,阀芯有时会压上锥形面或者平面,组装性变得极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阀芯的耐久性并且能够使组装性良好的阀和具备该阀的缓冲器。
根据本发明的某个技术方案,阀包括:阀壳;以及环状的阀芯,其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一端设为能相对于所述阀壳向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所述阀壳具有:环状的相对面,其能够与所述阀芯的所述自由端隔开间隙地相对;以及引导面,其位于所述相对面的轴向的一侧,与所述相对面的周向的局部相连,所述引导面随着远离所述相对面而向远离所述阀芯的方向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阀的缓冲器的纵剖视图。
图2A是将图1的局部放大地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2B是图2A的Y1部分的放大图。
图2C是图2A的Y2部分的放大图。
图3A是图3C的Z-O-Z线剖视图。
图3B是图3A的Y3部分的放大图。
图3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阀的阀壳的仰视图。
图4是将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局部放大地表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有几个附图中标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零部件或对应的零部件。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阀是在缓冲器D的活塞部具体体现的阻尼阀V。缓冲器D夹装在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和车轴之间。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将图1所示的缓冲器D的上下简称为“上”、“下”。
另外,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阀的缓冲器的安装对象并不限于车辆,能够适当地变更。此外,安装状态下的缓冲器的朝向能够根据安装对象而适当变更。具体地讲,既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以与图1相同的朝向安装于车辆,也可以设为与图1上下相反的朝向地安装于车辆。
对缓冲器D的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缓冲器D包括上端开口的有底筒状的缸体1、滑动自如地插入到该缸体1内的活塞2、以及下端与活塞2连结且上端向缸体1外突出的作为杆的活塞杆3。
活塞杆3插入到缸体1内且能够沿着轴向移动。在活塞杆3的上端设有托架(未图示),活塞杆3经由该托架与车身和车轴中的一者连结。在缸体1的底部1a也设有托架(未图示),缸体1经由该托架与车身和车轴中的另一者连结。
这样,缓冲器D夹装在车身和车轴之间。若由于车辆在有凹凸的路面上行驶而使车轮相对于车身上下振动,则活塞杆3相对于缸体1进出,缓冲器D伸缩,并且活塞2在缸体1内沿上下方向(轴向)移动。
缓冲器D具备环状的缸盖10,该缸盖封闭缸体1的上端开口并且将活塞杆3支承为滑动自如。缸体1的下端由底部1a封闭。因而,缸体1内成为密闭空间。作为可动分隔壁的自由活塞11滑动自如地插入到缸体1内的从活塞2观察时与活塞杆3相反的一侧。
在缸体1内的自由活塞11的上侧形成有液体室L,在自由活塞11的下侧形成有气体室G。液体室L由活塞2划分为活塞杆3侧(缸盖10侧)的伸长侧室L1和活塞2侧(底部1a侧)的压缩侧室L2。在伸长侧室L1和压缩侧室L2分别填充有作为动作流体的动作油等液体。空气或氮气等气体以压缩的状态封入到气体室G中。
在缓冲器D伸长时,活塞杆3从缸体1退出,缸体1内的容积以与该活塞杆3退出的体积相应的量增加,此时,自由活塞11在缸体1内向上侧移动,而使气体室G扩大。相反,在缓冲器D收缩时,活塞杆3进入缸体1内,缸体1内的容积以与该活塞杆3进入的体积相应的量减少,此时,自由活塞11在缸体1内向下侧移动,而使气体室G缩小。
另外,也可以代替自由活塞11而利用囊状物或者波纹管等分隔液体室L和气体室G,成为该分隔件的可动分隔壁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D是单杆单筒型,在缓冲器D伸缩时,利用自由活塞(可动分隔壁)11使气体室G扩大或缩小,从而对相对于缸体1进出的活塞杆3进行体积补偿。但是,该体积补偿用的结构也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也可以取消自由活塞(可动分隔壁)11和气体室G,而在缸体1的外周设置外壳,将缓冲器设为双筒型,并且在缸体1和外壳之间形成用于贮存液体的贮存室,利用该贮存室进行体积补偿。而且,该贮存室也可以形成于相对于缸体1独立设置式的罐内。
此外,也可以在活塞的两侧设置活塞杆,将缓冲器设为双杆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不需要活塞杆的体积补偿本身。
活塞2在活塞杆3的外周具有利用螺母30保持的两个阀壳。以下,为了区分两个阀壳,而将层叠有后述的主阀芯6、7的阀壳称为主阀壳4,将安装有后述的阀芯8的另一个阀壳简称为阀壳5。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活塞2作为安装有主阀芯6、7或阀芯8等阀芯的阀壳发挥功能,与阀芯等一起构成阻尼阀V。以下对该阻尼阀V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主阀壳4包括环状的主体部4a和从该主体部4a的下端外周部向下方突出的环状的裙部4b。在主体部4a形成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4a且在裙部4b的内周侧开口的伸长侧的通路4c和压缩侧的通路4d。在主体部4a的下侧(压缩侧室L2侧)层叠有伸长侧的主阀芯6,该伸长侧的主阀芯6用于开闭伸长侧的通路4c的出口。在主体部4a的上侧(伸长侧室L1侧)层叠有压缩侧的主阀芯7,该压缩侧的主阀芯7用于开闭压缩侧的通路4d的出口。
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分别是层叠叶片阀,该层叠叶片阀是多个能够弹性变形的叶片阀层叠而成的。伸长侧的主阀芯6在缓冲器D伸长时且活塞速度处于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打开,对在伸长侧的通路4c中从伸长侧室L1朝向压缩侧室L2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压缩侧的主阀芯7在缓冲器D收缩时且活塞速度处于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打开,对在压缩侧的通路4d中从压缩侧室L2朝向伸长侧室L1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另外,活塞速度是指活塞2的轴向的移动速度,即缓冲器D的伸缩速度。
在构成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多个叶片阀中的位于最靠主阀壳4侧的位置的第一个叶片阀(即与主体部4a抵接的叶片阀)的外周部分别形成有缺口6a、7a。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且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闭阀的情况下,液体经由由缺口6a、7a形成的薄壁孔在伸长侧室L1和压缩侧室L2之间往来。利用薄壁孔(缺口6a、7a)对该液体流动施加阻力。
另外,由缺口6a、7a形成的薄壁孔容许液体的双向流动。因此,也可以省略形成于伸长侧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形成于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缺口7a中的一者。而且,薄壁孔的形成方法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通过对供伸长侧的主阀芯6或压缩侧的主阀芯7离座/落座的阀座进行打刻而形成槽,由该打刻槽形成薄壁孔。此外,也可以将薄壁孔(orifice)替换为细长孔(choke)。此外,安装于主阀壳4且用于使缓冲器D产生中高速区域的阻尼力的主阀芯6、7也可以是层叠叶片阀以外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提升阀等。
阀壳5包括嵌合于主阀壳4的裙部4b的内周的环状的嵌合部5a和从该嵌合部5a的下端外周部向下方突出的筒状的壳体部5b。在嵌合部5a和裙部4b之间设有将嵌合部5a和裙部4b之间封闭的密封件50。在嵌合部5a形成有沿轴向贯通嵌合部5a且在壳体部5b的内周侧开口的通路5c。在壳体部5b收纳有阀止动件80。在阀止动件80的下侧层叠有环状的阀芯8。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阀芯8具有层叠的三个叶片阀,能够弹性变形。这三个叶片阀中的中央的叶片阀8a的外径大于其他叶片阀的外径。在阀芯8和阀止动件80之间及阀芯8和螺母30之间分别夹装有衬垫81、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衬垫81、82是外径小于构成阀芯8的各叶片阀的外径的环状板。阀芯8以由衬垫81、82夹着其内周部的状态固定于阀壳5。阀芯8的比衬垫81、82靠外周侧的部位能够以衬垫81、82与阀芯8的抵接部的外周缘为支点向上下(轴向)移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阀壳5的阀芯8的内周侧的端部(内周端)成为相对于阀壳5不移动的固定端8b。而且,如图2A和图2B所示,位于阀芯8的外周侧的端部(外周端)的中央的叶片阀8a的外周面成为相对于阀壳5向上下(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8c。
在阀壳5的壳体部5b的内周形成有向阀芯8侧突出的环状的相对部5d。在该相对部5d的内周形成有与阀芯8的自由端8c相对的环状的相对面5e。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相对面5e形成为沿着缓冲器D的中心轴线X,但也可以相对于该中心轴线X略微倾斜或弯曲。
在缓冲器D开始移动时的这样的活塞速度接近0(零)的极低速区域中,阀芯8不挠曲,保持在安装初始的状态(图2A~图2C)。在这样阀芯8未挠曲的状态下,阀芯8的自由端8c与相对面5e隔开间隙P地相对,但该间隙P变得非常窄。具体地讲,阀芯8的安装初始状态下的间隙P的开口面积小于由形成于前述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形成于前述的主阀芯7的缺口7a形成的全部薄壁孔的开口面积(即由缺口6a形成的薄壁孔的开口面积与由缺口7a形成的薄壁孔的开口面积之和)。
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或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即在活塞2在不是极低速区域的速度区域中移动的情况下,阀芯8的外周部向上侧或下侧挠曲,自由端8c相对于相对面5e上下错位。在上下错位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由缺口6a、7a形成的全部薄壁孔的开口面积(即由缺口6a形成的薄壁孔的开口面积与由缺口7a形成的薄壁孔的开口面积之和)。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在安装初始状态下与相对面5e相对的自由端8c在内的中央的叶片阀8a的厚度与相对面5e的轴向长度相等(图2B)。此外,在安装初始状态下,中央的叶片阀8a的外周面和相对面5e在径向观察时完全重合(图2B)。因此,无论阀芯8向上下的哪一个方向挠曲,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都不会因较少的挠曲量而变得不相对。
另外,在安装初始状态下,只要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的至少局部相对,在径向观察时存在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重叠的部分,就能够变更构成阀芯8的各叶片阀的厚度和相对面5e的轴向长度。例如既可以是安装初始状态下的中央的叶片阀8a的外周面自图2B所示的位置向上下略微错位,也可以是中央的叶片阀8a的厚度比相对面5e的轴向长度厚或者薄。
阀芯8只要具有至少一个叶片阀即可,构成阀芯8的叶片阀的个数能够自由地变更。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层叠外径不同的叶片阀来构成阀芯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任何顺序层叠外径较大的叶片阀和外径较小的叶片阀。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图2A所示的阀芯8挠曲而使其自由端8c向上侧移动时,阀芯8的外周部抵靠于阀止动件80,从而阻止自由端8c进一步向上侧移动。相反,当阀芯8向相反侧挠曲而使其自由端8c向下侧移动时,阀芯8的外周部抵靠于螺母30,从而阻止自由端8c进一步向下侧移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阀止动件80和螺母30限制阀芯8的挠曲量。另外,也可以相对于螺母30独立地设置用于阻止阀芯8的自由端8c向下侧移动的阀止动件。而且,也可以取消阀止动件80,还可以省略螺母30的作为阀止动件发挥功能的部分。
如图2A和图2C所示,在阀壳5的壳体部5b的顶端(下端)设有与相对部5d相连的多个引导件5f。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C所示,八个引导件5f在相对部5d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引导件5f的数量能够任意地设定,并不限定于八个。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各引导件5f形成有延长面5g和引导面5h,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的下端相连且与该相对面5e共面,引导面5h与该延长面5g的下端相连且随着朝向下方(也就是说随着远离相对面5e)而向远离阀芯8(图2A)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引导面5h是形成为随着从延长面5g朝向下方而距缓冲器D的中心轴线X的径向距离变大的锥形面。换言之,在使图3A所示的阀壳5成为上下反向的状态下观察阀壳5时,引导面5h朝向相对面5e成为下坡。
对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阀)V的组装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在活塞杆3的顶端部(下端部)设有与其正上方部相比外径较小的安装部3a。在安装部3a的顶端外周形成有供螺母30螺纹结合的螺纹槽3b。在安装部3a的末端(上端)形成有环状的台阶3c。
在利用针插(日文:針山;未图示)使压缩侧的主阀芯7、主阀壳4、伸长侧的主阀芯6、阀壳5、阀止动件80、衬垫81、阀芯8和衬垫82等构成阻尼阀V的各构件预先成为层叠的状态之后,将其转移到安装部3a的外周,拧紧螺母30。由此,阻尼阀V通过由螺母30和台阶3c夹着其内周部而固定于活塞杆3的外周。
另外,在利用针插使构成阻尼阀V的各构件成为层叠状态的情况下,以与图2A上下反向的状态进行层叠作业。因此,在该层叠作业时,将阀壳5配置为使壳体部5b的顶端(图2A中的下端)朝向上侧。另外,当使阀芯8从引导件5f的上侧朝向壳体部5b内下落时,该阀芯8被图2C、图3A~图3C所示的引导面5h引导,从而阀芯8的自由端8c自然地收纳于与相对面5e相对的预定位置。
在引导件5f的引导面5h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有与相对面5e共面的延长面5g。因此,在将阻尼阀V从针插转移到活塞杆3时或者拧紧螺母30时等情况下,即使阀芯8略微进行了移动,阀芯8的自由端8c也不会压上引导面5h,能够防止在阀芯8自预定的安装位置错位的状态下安装阻尼阀V的状况。
换言之,延长面5g作为抑制错位面发挥功能,抑制在阀芯8自预定的安装位置错位的状态下安装阻尼阀V的状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抑制错位面的延长面5g和引导面5h这两者形成于引导件5f。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一端的周向的局部相连。引导面5h经由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一端的周向的局部相连。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面5h和延长面5g这两者在相对面5e的周向上断续地配置。因此,在阀芯8的自由端8c超过相对面5e到达延长面5g或引导面5h时,通过了相对面5e的内周侧的液体能够通过延长面5g的中断的部分和引导面5h的中断的部分。因而,即使阀芯8的挠曲量较少,也能够增多通过阀芯8的液体的流量。
以下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阀)V的缓冲器D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缓冲器D伸长时,活塞2在缸体1内向上方移动而对伸长侧室L1进行压缩,该伸长侧室L1的液体通过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阀芯8向压缩侧室L2移动。利用伸长侧的主阀芯6、由各主阀芯6、7的缺口6a、7a形成的薄壁孔或者阀芯8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伸长侧室L1的压力上升,缓冲器D发挥阻碍伸长动作的伸长侧阻尼力。
相反,在缓冲器D收缩时,活塞2在缸体1内向下方移动而对压缩侧室L2进行压缩,该压缩侧室L2的液体通过阀芯8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向伸长侧室L1移动。利用压缩侧的主阀芯7、由各主阀芯6、7的缺口6a、7a形成的薄壁孔或者阀芯8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压缩侧室L2的压力上升,缓冲器D发挥阻碍收缩动作的压缩侧阻尼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根据活塞速度而开阀,或者阀芯8的外周部(自由端8c侧的端部)根据活塞速度而上下挠曲,缓冲器D能够产生依赖于活塞速度的速度依赖的阻尼力。
以下根据活塞速度的大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活塞速度处于接近0的极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关闭,并且阀芯8不挠曲而使其自由端8c与相对面5e相对。
在缓冲器D伸长时活塞速度处于极低速区域的情况下,液体经由伸长侧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缺口7a从伸长侧室L1向裙部4b内流入。流入到裙部4b内的液体在通路5c、阀止动件80和壳体部5b之间向图2A中下方流动,从在相对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向压缩侧室L2流出。
相反,在缓冲器D收缩时活塞速度处于极低速区域的情况下,液体自压缩侧室L2从在相对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向壳体部5b内流入。流入到壳体部5b内的液体在阀止动件80和壳体部5b之间、通路5c中向图2A中上方流动,从伸长侧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缺口7a向伸长侧室L1流出。
如前所述,在相对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的开口面积非常小。因此,在活塞速度处于极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缓冲器D发挥由液体在该间隙P中流动时的阻力产生的极低速区域的阻尼力。
在活塞速度升高、脱离极低速区域而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关闭,但通过阀芯8的外周部(自由端8c侧的端部)在伸长时向下侧挠曲,在收缩时向上侧挠曲,从而使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上下错位。
因此,若在缓冲器D伸长时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阀芯8的外周部向下侧挠曲,则从伸长侧室L1经由伸长侧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缺口7a流入到裙部4b内的液体经由通路5c、在上下错位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相邻的引导件5f之间向压缩侧室L2流出。
相反,若在缓冲器D收缩时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阀芯8的外周部向上侧挠曲,则液体从压缩侧室L2经由相邻的引导件5f之间、在上下错位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向壳体部5b内流入。流入到壳体部5b内的液体经由通路5c、形成于伸长侧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形成于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缺口7a向伸长侧室L1流出。
如前所述,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在上下错位的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开口面积大于由缺口6a、7a形成的薄壁孔的开口面积。
因此,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缓冲器D发挥由薄壁孔的阻力产生的低速区域的阻尼力,该薄壁孔由伸长侧的主阀芯6的缺口6a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缺口7a形成。若活塞速度从极低速区域转移到这样的低速区域,则缓冲器D的阻尼系数减小。
在活塞速度进一步升高、脱离低速区域而处于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阀芯8的外周部向上侧或下侧挠曲是不言而喻的,在伸长时伸长侧的主阀芯6打开,在收缩时压缩侧的主阀芯7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伸长侧的主阀芯6打开时,该主阀芯6的外周部向图2A中下侧挠曲,液体能够通过在主阀芯6的外周部和主阀壳4之间形成的间隙。同样,当压缩侧的主阀芯7打开时,该主阀芯7的外周部向图2A中上侧挠曲,液体能够通过在主阀芯7的外周部和主阀壳4之间形成的间隙。
因此,在活塞速度处于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缓冲器D发挥由间隙的阻力产生的中高速区域的阻尼力,该间隙是通过伸长侧的主阀芯6或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开阀而形成的。若活塞速度从低速区域转移到这样的中高速区域,则缓冲器D的阻尼系数减小。
另外也可以是,在活塞速度处于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且是活塞速度上升的中途,限制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挠曲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伸长侧的主阀芯6和压缩侧的主阀芯7的挠曲量变得最大的速度为分界,阻尼系数随着活塞速度的上升而再次增大。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阀)V和具备该阻尼阀V的缓冲器D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A~图2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阀)V包括阀壳5和外周设为能相对于阀壳5向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8c的环状的阀芯8。阀壳5具有环状的相对面5e和引导面5h,相对面5e位于阀芯8的外周侧且能够与阀芯8的自由端8c隔开间隙P地相对,引导面5h位于该相对面5e的图中下侧(轴向的一侧)且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该引导面5h随着远离相对面5e而向远离阀芯8的方向倾斜。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将阀芯8安装于阀壳5时,能够利用引导面5h将阀芯8向预定的安装位置引导,因此能够使阻尼阀V的组装性良好。而且,在阀壳5自身形成有相对面5e,包含该相对面5e的相对部5d和层叠有阀芯8的嵌合部5a一体成形。由此,能够减少阻尼阀V的零部件数量。因而,出于这样的原因,也能够使阻尼阀V的组装性良好。
此外,采用上述结构,引导面5h断续地形成为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因此,在阀芯8的自由端8c自相对面5e错位而与引导面5h相对时,液体能够通过引导面5h的中断的部分。因而,即便是较少的挠曲量,也能够增多通过阀芯8的液体的流量,从而能够提高阀芯8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8的内周端成为固定端8b,阀芯8的外周端成为自由端8c,相对面5e位于阀芯8的外周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反,阀芯的内周端成为自由端,阀芯的外周端成为固定端,相对面位于阀芯的内周侧。
如图3A~图3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面5h在轴向观察时为扇形,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八个。换言之,引导面5h中断,液体能够通过的引导面5h的间隙在相对面5e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因此,能够使阀芯8的外周部尽量均等地挠曲,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阀芯8的耐久性。
另外,引导面5h的数量、位置和形状并不限定于图3A~图3C所示的数量、位置和形状。只要引导面5h不是在相对面5e的整周上相连的结构,并且能够利用引导面5h将阀芯8引导到预定的安装位置,则引导面5h的数量、位置和形状就能够适当地变更。更具体地讲,引导面5h能够在支承着阀芯8的内周或外周的至少三点的同时将阀芯8引导到预定的安装位置即可。
另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从轴向的一侧观察阀芯8的状态下,在将穿过阀芯8的中心的任意直线设为X轴并将在阀芯8的中心与X轴正交的直线设为Y轴时,在隔着X轴的两侧分别有上述三点中的一点以上且在隔着Y轴的两侧分别有上述三点中的一点以上即可。支承阀芯8的各点既可以处于连续的引导面5h上,也可以处于分割的引导面5h上。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阀壳5具有延长面(抑制错位面)5g,该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一端的周向的局部相连且与所述相对面5e共面。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防止在阀芯8自预定的安装位置错位的状态下组装阻尼阀V的状况,因此能够使阻尼阀V的组装作业容易。
而且,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延长面(抑制错位面)5g断续地形成为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因此在阀芯8的自由端8c自相对面5e错位而与延长面5g相对时,液体能够通过该延长面5g的中断的部分。因而,即使设有延长面5g,也能够防止阀芯8的挠曲量变大的状况。
此外,阀壳5中的在安装阀芯8时成为其入口侧的一侧是顶端侧,引导面5h形成于比相对面5e靠顶端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壳5的下端(顶端)在周向上排列地配置有多个引导件5f,并且在各引导件5f形成有引导面5h和延长面(抑制错位面)5g,引导面5h经由该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容易在相对面5e的周向上断续地形成引导面5h和延长面(抑制错位面)5g。而且,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延长面(抑制错位面)5g防止阀芯8压上引导面5h的状况。因此,增大引导面5h相对于相对面5e的倾斜角度α(图2C),使引导面5h的梯度平缓,能扩宽阀芯安装用的正面宽度,因此能够使阻尼阀V的组装作业更加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图3C所示,引导面5h是随着远离相对面5e(随着朝向图中下方)而周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具体地讲,当将各引导件5f中的阀芯8侧(阀壳5的内周侧)的端部设为顶端并将缸体1侧(阀壳5的外周侧)的端部设为末端时,各引导件5f成为扇形且随着从顶端朝向末端而宽度变宽(图3C)。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引导件5f的顶端侧较细,并使延长面5g和引导面5h的周向宽度较窄。因此,在阀芯8挠曲而使其自由端8c与延长面5g或引导面5h相对从而液体在相邻的引导件5f之间流动时,能够增大其入口侧的流路面积。而且,由于各引导件5f的末端侧较粗,因此在通过铣削加工等切削加工形成引导件5f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加工量(切削的量)。由此,能够谋求阻尼阀V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引导件5f的形状和加工方法不限于上述的形状和加工方法,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引导件5f的宽度从顶端直到末端是恒定的。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延长面(抑制错位面)5g仅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一端相连,但也可以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两端相连。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阀芯8的错位。
此外,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一端或两端相连的抑制错位面不一定必须是与相对面5e共面的延长面5g。具体地讲,抑制错位面的梯度比引导面5h的梯度陡(抑制错位面相对于相对面5e的倾斜角度是比引导面5h相对于相对面5e的倾斜角度α小的角度)即可。由此,能够抑制在阀芯8自预定的安装位置错位的状态下组装阻尼阀V的状况。
也可以取消延长面5g等抑制错位面,而设为引导面5h与相对面5e直接相连的构造。此外,抑制错位面和引导面5h的数量也不一定必须相同。另外,无论将阀芯8的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哪一端设为自由端,都能够进行这样的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包括缸体1、插入到缸体1内且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活塞杆3、以及阻尼阀(阀)V。另外,阻尼阀(阀)V对在缸体1和活塞杆3沿着轴向相对移动时产生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在缓冲器D伸缩而使缸体1和活塞杆3沿着轴向相对移动时,缓冲器D能够发挥由阻尼阀(阀)V的阻力产生的阻尼力。
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阀)V包括形成有通路4c、4d的主阀壳4和层叠于主阀壳4且用于开闭通路4c、4d的主阀芯6、7。另外,主阀壳4的通路4c、4d与在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串联地连接。
在如上所述具有主阀芯6、7和阀芯8来构成阻尼阀V的情况下,能够分别设定使阀芯8挠曲的活塞速度的区域和将主阀芯6、7打开的活塞速度的区域,因此能够细微地设定缓冲器D的阻尼力特性。
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阀芯8用于产生极低速区域的阻尼力的情况下,在将阀芯8设置于预定的安装位置时,在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变得非常小,需要精密的组装。因此,在将阀芯8用于产生极低速区域的阻尼力的情况下,设置引导面5h或者设置抑制错位面而使组装作业容易的做法特别有效。
另外,由于这样的效果在将在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与主阀壳4的通路4c、4d并联地连接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因此也可以那样设置。具体地讲,也可以在活塞杆3设置绕过主阀壳4的通路4c、4d的旁通通路,使间隙P与该旁通通路连通。
而且,也不一定必须将阀芯8与主阀芯6、7组合地使用。具体地讲,也可以像图4所示的阻尼阀V1那样使阀壳5作为活塞2发挥功能,使用阀芯8作为在活塞速度处于中高速区域的情况下挠曲的主阀芯。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将活塞速度的区域划分为极低速区域、低速区域和中高速区域,所述极低速区域是阀芯8不挠曲且主阀芯6、7维持为关闭的状态的区域,所述低速区域是阀芯8挠曲而主阀芯6、7关闭的区域,所述中高速区域是阀芯8挠曲并且主阀芯6、7开阀的区域。但是,可以任意区分活塞速度的区域,各区域的阈值也能够分别任意地设定。
此外,图2A所示的阻尼阀V和图4所示的阻尼阀V1分别在安装于缓冲器的活塞杆3的活塞部分具体体现。但是,相对于缸体1进出的杆也不一定必须是安装有活塞2的活塞杆3,设置阻尼阀V、V1的位置并不限于活塞部。
例如在像前述那样缓冲器具备贮存室且在利用该贮存室对相对于缸体进出的活塞杆进行体积补偿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缸体内和贮存室连通的通路的中途设置阻尼阀V、V1。另外,无论将阀芯8的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哪一端设为自由端都能够进行这样的变更是不言而喻的,与引导面5h的数量、位置和形状以及抑制错位面的倾斜角度、位置和有无无关,都能够进行这样的变更。
总结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和效果。
阀(阻尼阀V、V1)包括:阀壳5;以及环状的阀芯8,其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一端设为能相对于阀壳5向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8c。另外,阀壳5具有:环状的相对面5e,其能够与阀芯8的自由端8c隔开间隙P地相对;以及引导面5h,其位于该相对面5e的轴向的一侧,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该引导面5h随着远离相对面5e而向远离阀芯8的方向倾斜。
在该结构中,引导面5h断续地形成为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因此,在阀芯8的自由端8c自相对面5e错位而与引导面5h相对时,液体能够通过引导面5h的中断的部分。因而,即便是较少的挠曲量,也能够增多通过阀芯8的液体的流量,从而能够提高阀芯8的耐久性。而且,由于能够利用引导面5h引导阀芯8以使阀芯8朝向相对面5e的内周侧或外周侧去,因此能够使阀(阻尼阀V、V1)的组装作业容易。因而,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阀(阻尼阀V、V1),能够提高阀芯8的耐久性,并且能够使阀(阻尼阀V、V1)的组装性良好。
在阀(阻尼阀V、V1)中,阀壳5具有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该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的轴向一端或两端的周向的局部相连,与引导面5h相比梯度较陡。
在该结构中,由于能够抑制在阀芯8自预定的安装位置错位的状态下组装阀(阻尼阀V、V1)的状况,因此能够使阀(阻尼阀V、V1)的组装作业容易。而且,由于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断续地形成为与相对面5e的周向的局部相连,因此在阀芯8的自由端8c自相对面5e错位而与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相对时,液体能够通过该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的中断的部分。因而,即使设置有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也能够防止阀芯8的挠曲量变大的状况。
在阀(阻尼阀V、V1)中,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共面。
在该结构中,由于能够抑制在阀芯8自预定的安装位置错位的状态下组装阀(阻尼阀V、V1),因此能够使阀(阻尼阀V、V1)的组装作业更加容易。
在阀(阻尼阀V、V1)中,在阀壳5的顶端在周向上排列地设有多个引导件5f,在各个该引导件分别形成有引导面5h和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引导面5h经由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与相对面5e相连。
在该结构中,容易在相对面5e的周向上断续地形成引导面5h和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而且,能够利用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抑制阀芯8压上引导面5h的状况。因此,能够使引导面5h的梯度平缓,扩宽阀芯安装用的正面宽度,因此能够使阀(阻尼阀V、V1)的组装作业更加容易。
阀(阻尼阀V)还包括:主阀壳4,其形成有与在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之间形成的间隙P串联或并联的通路(伸长侧的通路4c、压缩侧的通路4d);以及主阀芯6、7,其层叠于主阀壳4,用于开闭通路(伸长侧的通路4c、压缩侧的通路4d)。
在该结构中,在将阀(阻尼阀V)用于缓冲器D的情况下,能够将阀芯8用于该缓冲器D的活塞速度处于极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阻尼力产生。另外,在那样的情况下,在阀芯8的自由端8c和相对面5e相对时,在它们之间形成的间隙P变得非常窄,需要精密的阀(阻尼阀V)的组装作业。因而,在将阀芯8用于极低速区域的阻尼力产生的情况下,设置引导面5h或者设置抑制错位面(延长面5g)而使组装作业容易的做法特别有效。
在阀(阻尼阀V、V1)中,引导面5h是随着远离相对面5e而周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
在该结构中,由于引导面5h是随着靠近相对面5e而周向的宽度变窄的形状,因此在阀芯8挠曲而使其自由端8c与引导面5h相对且液体在相邻的引导件5f之间流动时,能够增大其入口侧的流路面积。此外,由于引导面5h是随着远离相对面5e而周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因此通过减少切削加工的加工量,从而能够谋求阀(阻尼阀V、V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缓冲器D包括上述阀(阻尼阀V、V1)、缸体1、以及插入该缸体1内且能够沿着轴向移动的杆(活塞杆3),阀(阻尼阀V、V1)对在缸体1和杆(活塞杆3)沿着轴向相对移动时产生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在该结构中,在缓冲器D伸缩而使缸体1和杆(活塞杆3)沿着轴向相对移动时,能够发挥由阀(阻尼阀V、V1)的阻力产生的阻尼力。此外,采用具备具有上述结构的阀(阻尼阀V、V1)的缓冲器D,能够提高阀芯8的耐久性,并且能够使阀(阻尼阀V、V1)的组装性良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主旨并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7年12月26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了申请的特愿2017-249670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7)

1.一种阀,其中,
该阀包括:
阀壳;以及
环状的阀芯,其内周端和外周端中的一端设为能相对于所述阀壳向轴向的两侧移动的自由端,
所述阀壳具有:
环状的相对面,其能够与所述阀芯的所述自由端隔开间隙地相对;以及
引导面,其位于所述相对面的轴向的一侧,在所述相对面的周向上断续地形成为与所述相对面的周向的局部相连,
所述引导面随着远离所述相对面而向远离所述阀芯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阀壳具有抑制错位面,该抑制错位面与所述相对面的轴向一端或两端的周向的局部相连,与所述引导面相比梯度较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抑制错位面与所述相对面共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其中,
在所述阀壳的顶端设有在周向上排列地配置的多个引导件,
在各个所述引导件分别形成有所述引导面和所述抑制错位面,
所述引导面经由所述抑制错位面与所述相对面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中,
该阀还包括:
主阀壳,其形成有与所述间隙串联或并联的通路;以及
主阀芯,其层叠于所述主阀壳,用于开闭所述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中,
所述引导面是随着远离所述相对面而周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
7.一种缓冲器,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中,
该缓冲器包括:
缸体;以及
杆,其插入到所述缸体内且能够沿着轴向移动,
所述阀对在所述缸体和所述杆沿着轴向相对移动时产生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CN201880070409.7A 2017-12-26 2018-12-12 阀和缓冲器 Active CN1112790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9670 2017-12-26
JP2017249670A JP6875983B2 (ja) 2017-12-26 2017-12-26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PCT/JP2018/045720 WO2019131138A1 (ja) 2017-12-26 2018-12-12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097A CN111279097A (zh) 2020-06-12
CN111279097B true CN111279097B (zh) 2022-03-04

Family

ID=67067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0409.7A Active CN111279097B (zh) 2017-12-26 2018-12-12 阀和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9772B2 (zh)
JP (1) JP6875983B2 (zh)
CN (1) CN111279097B (zh)
DE (1) DE112018006604T5 (zh)
WO (1) WO20191311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9937B2 (ja) * 2019-03-26 2022-09-02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7216618B2 (ja) * 2019-06-25 2023-02-01 Kyb株式会社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JP7402017B2 (ja) * 2019-11-06 2023-12-20 カヤバ株式会社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1815A (en) * 1975-10-09 1980-12-30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Variable-throttle valve
GB2221011A (en) * 1988-06-03 1990-01-24 Honda Motor Co Ltd Hydraulic damper
JPH07286639A (ja) * 1994-10-31 1995-10-31 Unisia Jecs Corp 液圧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2009299768A (ja) * 2008-06-12 2009-12-24 Kayaba Ind Co Ltd バルブ
CN104776146A (zh) * 2014-01-10 2015-07-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吸震器
CN105026790A (zh) * 2013-03-25 2015-11-04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91950A (zh) * 1962-04-26 1900-01-01
DE1655225A1 (de) * 1967-02-23 1971-08-05 Brueninghaus Gmbh Stahlwerke Arbeitskolben mit Ventilanordnung
JPH03340A (ja) * 1989-05-25 1991-01-07 Honda Motor 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0276937A (ja) * 1988-06-03 1990-03-16 Honda Motor 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0547310Y2 (zh) * 1988-09-29 1993-12-13
US5586815A (en) * 1994-09-09 1996-12-24 Kelsey-Hayes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false four-wheel drive indication in antilock brake systems
DE19620975B4 (de) * 1996-05-24 2006-08-31 Zf Friedrichshafen Ag Hilfskraftlenkung mit Dämpfungsventilen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12220844B3 (de) * 2012-11-15 2014-01-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ventilanordnung für einen Stoßdämpfer
JP2018076920A (ja) * 2016-11-09 2018-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1815A (en) * 1975-10-09 1980-12-30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Variable-throttle valve
GB2221011A (en) * 1988-06-03 1990-01-24 Honda Motor Co Ltd Hydraulic damper
JPH07286639A (ja) * 1994-10-31 1995-10-31 Unisia Jecs Corp 液圧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2009299768A (ja) * 2008-06-12 2009-12-24 Kayaba Ind Co Ltd バルブ
CN105026790A (zh) * 2013-03-25 2015-11-04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阀
CN104776146A (zh) * 2014-01-10 2015-07-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吸震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31138A1 (ja) 2019-07-04
CN111279097A (zh) 2020-06-12
US20200256417A1 (en) 2020-08-13
JP2019116902A (ja) 2019-07-18
JP6875983B2 (ja) 2021-05-26
US11629772B2 (en) 2023-04-18
DE112018006604T5 (de)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9694B2 (en) Shock absorber
CN111279097B (zh) 阀和缓冲器
CA2630100C (en) Shock absorber
US5649611A (en)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4503951A (en) Hydraulic damper having variable damping device
US5024301A (en) Hydraulic rebound stop assembly for a shock absorber
CN111630295B (zh) 阻尼阀和缓冲器
US10995813B2 (en) Shock absorber
WO2019239720A1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および圧力緩衝装置
KR102523320B1 (ko) 완충기
WO2017175784A1 (ja) 緩衝器
JP2016173140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11936764B (zh) 阀以及缓冲器
JP5116451B2 (ja) 油圧緩衝器
CN112780711B (zh) 阀以及缓冲器
US20220412428A1 (en) Shock absorber
US10837514B2 (en) Valve structure of shock absorber
KR102471852B1 (ko) 실린더 장치
WO2019194168A1 (ja)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CN111868410B (zh) 阀座构件、阀和缓冲器
JP4331799B2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EP3594529B1 (en) Position-dependent shock absorber
US20030173167A1 (en) Shock absorber
JP3114135B2 (ja) 油圧緩衝器
JP2009030789A (ja) 空圧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