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7487B - 具有转向辊的带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转向辊的带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7487B
CN111247487B CN201880068850.1A CN201880068850A CN111247487B CN 111247487 B CN111247487 B CN 111247487B CN 201880068850 A CN201880068850 A CN 201880068850A CN 111247487 B CN111247487 B CN 1112474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endless belt
steering roller
belt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88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7487A (zh
Inventor
三宅弘二
堀悟
青岛裕司
中嶋研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Original Assignee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filed Critical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P
Publication of CN111247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7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4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驱动环形带的带驱动装置,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在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的驱动辊和悬置辊。带驱动装置包括以可倾斜的方式定位在驱动辊与悬置辊之间的转向辊。带轮(或轮)位于转向辊的端部处。带驱动装置包括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按压转向辊的端部,以使转向辊随着带轮(或轮)的移动而倾斜。

Description

具有转向辊的带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例如,环形带用作输送片材的输送带或二次转印调色剂的中间转印带。环形带缠绕在驱动辊和悬置辊(从动辊)上,并且当由驱动辊产生的动力传递到环形带上时,环形带沿着周向轨道被驱动。
在一些现有技术中,当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设置在环形带的内周表面(后表面)上的肋接触检测辊,使得检测辊旋转。转向辊通过检测辊的旋转的传递而倾斜,以校正环形带的旋转方向。肋设置在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并且被形成为沿着驱动辊的径向方向向内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示例带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带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例示图1的示例带驱动装置的带位置校正单元的截面图。
图4是例示图3所示的带位置校正单元的改变的截面图。
图5是例示图1的示例带驱动装置的搭接调整机构中的搭接量调整辊的布置的图示。
图6是示出转向辊的位置与环形带的未对准校正灵敏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形。
图7是例示环形带、驱动辊、悬置辊和转向辊的示例布置的侧视图。
图8是例示包括中间转印单元的示例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9是例示转向辊、带轮(或轮)和环形带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参照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相似部件,并且省略重复的描述。
在在环形带内侧设置肋的现有技术中,当肋耗尽时,即使当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环形带也可能移动到检测辊上,因此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可能无法被检测到。此外,当将没有任何肋的环形带与检测辊结合使用时,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不能被检测辊检测到。
一种示例带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辊和悬置辊,驱动辊驱动环形带,悬置辊在环形带缠绕于其上的同时随着环形带的移动(例如旋转移动)以跟随方式旋转。驱动辊和悬置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被设置成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带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驱动辊与悬置辊之间的转向辊。转向辊随着环形带的移动以跟随方式旋转。当转向辊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移动时,转向辊可倾斜。
示例带驱动装置包括带轮(或轮)。带轮(或轮)穿过转向辊的端部插入。带轮(或轮)沿着转向辊的径向方向突出,并且能够与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端面接触。在本文中环形带的端部还可称为环形带的边缘部或环形带的侧部。带轮(或轮)随着环形带沿第一方向的移动(例如,移位移动)而被按压,以沿着转向辊的轴线方向(例如,旋转轴线)移动。带驱动装置包括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与带轮(或轮)接触的弯曲表面。连杆机构通过随着带轮(或轮)沿第一方向的向外移动使转向辊的端部沿着第三方向向内移动而使转向辊倾斜。
当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环形带的端面接触带轮(或轮),使得带轮(或轮)沿着第一方向向外(例如,远离环形带)移动。因此,连杆机构的弯曲表面被带轮(或轮)按压,并且连杆机构移位以跟随弯曲表面的形状,使得转向辊的一个端部沿着第三方向向内(例如,远离环形带,以减小环形带的张力)移动,以使转向辊倾斜。环形带的处于转向辊的一个端部(例如,第一端部)处的张力与另一端部(例如,第二端部)相比变弱。结果,由于环形带移动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因此校正了环形带的未对准。
因此,参照图1至图4,示例图像形成系统可包括驱动辊2、悬置辊3、转向辊6、轮(或带轮)7以及连杆机构8。驱动辊2被配置成驱动环形带4沿着操作路径旋转。悬置辊3被配置成可旋转地支撑环形带4。转向辊6位于驱动辊2和悬置辊3之间以与环形带4接合,并且转向辊6能够倾斜以改变环形带4的张力。轮(或带轮)7位于转向辊6的端部6b处,以接合环形带4的边缘部(或“端部”)4c。轮4能够响应于环形带4远离操作路径的移位而沿着转向辊6的端部6b移动。连杆机构8包括摆动头(或按压部)16,其联接到转向辊6的邻近轮4的端部6b。摆动头16可枢转地安装到枢轴基座(或支撑点部)14,以在轮4被抵靠摆动头16偏压时旋转。摆动头16的旋转使转向辊6的端部6b远离环形带4移动,使得环形带4的边缘部4c处的张力与环形带的处于环形带的相反边缘部处的张力相比减弱。边缘部4c处的较弱的张力将环形带4偏压为朝向操作路径移回。例如,图像形成系统可包括诸如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彩色图像形成设备61)或其一部分,诸如带驱动装置。
转向辊可设置在驱动辊与悬置辊之间,以相对于中间点位于驱动辊侧。同样在这种构造中,可在使转向辊倾斜时增大环形带沿宽度方向的移动速度。结果,可迅速地校正环形带的未对准。此外,带轮(或轮)可设置在转向辊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个端部处。连杆机构可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中的每侧。当带轮(或轮)和连杆机构以这种方式设置时,即使当环形带沿着第一方向的任何方向移动时,环形带也接触带轮(或轮)。因此,可通过使转向辊倾斜并使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来校正未对准。
转向辊的端部沿着第三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可等于或大于带驱动装置的最大应变量。因此,即使当在安装带驱动装置的同时带驱动装置变形且环形带移位时,也可校正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
带轮(或轮)可仅设置在转向辊的一个端部处。连杆机构可仅设置在转向辊的一个端部处以与带轮(或轮)对应。因此,与在两侧都设置带轮(或轮)和连杆机构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部件数量并具有简单的构造。此外,可抑制带驱动装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增加。
在带轮(或轮)未被环形带按压的状态下,当转向辊在第三方向上不存在(例如,不突出)时,转向辊与环形带之间的接触位置可从环形带的位置向外偏移带驱动装置的最大应变量或更多。同样,在这种构造中,可产生适合于环形带的张力并且可增大环形带与转向辊之间的摩擦。
带驱动装置可进一步包括搭接量调整机构,其沿着环形带的周向移动方向设置在转向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并抵靠转向辊按压环形带,以增大环形带与转向辊之间的接触面积。搭接量例如可以指转向辊的外周表面与环形带的内周表面之间在转向辊的周向方向上的接触长度。因此,通过增加搭接量,可以使环形带响应于转向辊的倾斜而在宽度方向上可靠地移动。搭接量调整机构可抵靠转向辊按压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转向辊与环形带之间在转向辊的周向方向上的接触长度可以是转向辊的周长的1/4或更大。因此,可增加环形带与转向辊之间的摩擦并可增加施加到环形带的张力。
连杆机构可包括摆动构件,其能够围绕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轴线摆动并沿着第三方向向内按压转向辊的端部。摆动构件可包括支撑点部,其设置在转向辊在第三方向上的内侧并由基部可旋转地支撑。摆动构件可包括连续部,其连接到支撑点部、绕过转向辊并沿着第三方向从转向辊的内侧延伸到转向辊的外侧。连杆机构可包括按压部,其连接到连续部并沿着第三方向从外侧按压转向辊。
带驱动装置可进一步包括弹簧构件,其沿着第三方向向外推动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辊的轴承构件。
环形带可以是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转印带可由树脂或弹性体形成。转印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可在第一方向上设置在图像形成区域的外侧,并且可被形成为比图像形成区域更硬或更厚。
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可经受高硬度处理。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可经受作为高硬度处理的高硬度涂覆处理。加强构件可设置在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
根据示例带驱动装置、示例图像形成设备和示例图像形成系统,即使在没有肋的环形带中,也可通过可靠地检测环形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来校正未对准。因此,可改善带驱动装置和/或图像形成设备/系统的操作以及生成的图像的质量。
图1和图2中示出的示例带驱动装置1包括驱动辊2、悬置辊3和环形带4。驱动辊2和悬置辊3沿着X方向(第一方向)延伸,并在与X方向相交的Y方向(第二方向)上设置成彼此面对。另外,与X方向和Y方向相交的方向将称为Z方向。
动力从电动机(未示出)传递到驱动辊2,使得驱动辊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轴线L2旋转。
环形带4缠绕在驱动辊2和悬置辊3上,并随着驱动辊2的旋转而沿着周向轨道移动。悬置辊3随着环形带4的移动而围绕轴线L3旋转。
支撑驱动辊2的轴承(未示出)由设置在X方向上的两侧并沿Y方向延伸的框架10支撑。类似地,支撑悬置辊3的轴承(未示出)由设置在X方向上的两侧并沿着Y方向延伸的框架10支撑。此外,环形带4的内周侧未设置作为用于限制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凸部的任何肋。
带驱动装置1用作例如在图像形成设备(诸如打印机)中将由显影单元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的转印单元。环形带4还用作转印单元中的中间转印带。此外,带驱动装置1可用作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单元。环形带4用作片材输送单元中的片材输送带。
带驱动装置1包括校正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移动的带位置校正单元5。带位置校正单元5包括转向辊6、带轮(或轮)7和连杆机构8。
转向辊6沿着Y方向设置在驱动辊2与悬置辊3之间。转向辊6沿着环形带4的周向移动方向A1设置在驱动辊2的上游侧和悬置辊3的下游侧。转向辊6设置在环形带4的周向轨道的上侧,以接触从悬置辊3朝向驱动辊2移动的环形带4的内周表面4a(见图3)。转向辊6相对于驱动辊2和悬置辊3之间在Y方向上的中点而言设置在驱动辊2这一侧,并相对于悬置辊3设置在驱动辊2附近。
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与环形带4的内周表面4a接触。转向辊6随着环形带4的周向移动以跟随方式围绕轴线L6旋转。转向辊6的两个端部(第一端部6b和第二端部6c,见图1)由轴承(轴承构件)9可旋转地支撑。轴承9由设置在环形带4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框架10支撑。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能够沿着Z方向(第三方向)移位。转向辊6能够在第一端部6b被按压的同时围绕作为支撑点的第二端部6c倾斜。在带位置校正单元5中,仅在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处设置带轮(或轮)7和连杆机构8。
带轮(或轮)7穿过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插入。带轮(或轮)7包括圆筒部11和凸缘部12。带轮(或轮)7能够沿着转向辊6的延伸方向滑动。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的外径小于转向辊6的主体部6d的外径。转向辊6的主体部6d在X方向上的长度稍短于环形带4的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圆筒部11的外径与转向辊6的主体部6d的外径大致相同。圆筒部11的外周表面11a和转向辊6的主体部6d的外周表面6a位于在转向辊6的径向方向上远离轴线L6的大致相同位置。圆筒部11的外周表面11a能够与环形带4的内周表面4a接触。
凸缘部12被形成为盘状,并且相对于圆筒部11的外周表面11a沿着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凸缘部12相对于环形带4的外周表面4b沿着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凸缘部12的内表面12a在X方向上面对环形带4的端面4c,以能够与之接触。在该示例中,环形带的端部包括端面4c。在本文中,该端部还称为边缘部。凸缘部12的内表面12a是在转向辊6的轴线L6的延伸方向上朝内的表面,并且是环形带4这一侧上的表面。凸缘部12的外表面12b是在轴线L6的延伸方向上朝外的表面,并且是轴承9这一侧上的表面。
连杆机构8包括能够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线L14摆动的摆动构件13。摆动构件13包括支撑点部14、连续部(或臂)15、按压部(或摆动头)16和弯曲部17。支撑点部(枢轴部)14被形成为圆柱状,并由固定到框架10的连接工具(基部)18可旋转地支撑。支撑点部14装配到设置在连接工具18中的容纳部18a,并能够围绕轴线L14旋转。支撑点部14设置在环形带4在Z方向上的内侧并设置在转向辊6的下方。此外,支撑点部14设置在与转向辊6在X方向上的第一端部6b对应的位置。
连续部15连接到支撑点部14并且延伸到转向辊6。连续部15绕过转向辊6并沿着Z方向从转向辊6的内侧延伸到转向辊6的外侧。从Y方向观察,连续部15被设置成与转向辊6相交。
按压部16连接到与连续部15中的支撑点部14相对的一侧。按压部16被形成为例如圆柱状并沿着Y方向延伸。按压部16设置在转向辊6在Z方向上的上侧。另外,按压部16设置在带轮(或轮)7在X方向上的外侧。按压部16的外周表面16a与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的外周表面6e接触。具体地,按压部16的外周表面16a的下部与第一端部6b的外周表面6e的上部接触。
弯曲部17沿着X方向从连续部15的上部向内(朝向带轮(或轮)7)突出。弯曲部17设置于在Z方向上与转向辊6重叠的位置。弯曲部17包括朝向带轮(或轮)7突出的弯曲表面17a。从Y方向观察,弯曲表面17a弯曲成半圆形。弯曲表面17a在X方向上与带轮(或轮)7的凸缘部12的外表面12b接触。
容纳轴承9的轴承容纳部20由弹簧构件21支撑在框架10上。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构件21沿着Z方向延伸并从下方支撑轴承容纳部20。弹簧构件21的下端部固定到沿着X方向从框架10向内突出的悬伸部22。弹簧构件21的上端部连接到轴承容纳部20。弹簧构件21沿着X方向伸长和缩短并向上推动轴承容纳部20。
连接工具18固定到框架10并且被设置成沿着X方向向内突出。连接工具18连接到悬伸部22。连接工具18设置有容纳部18a,支撑点部14装配到该容纳部18a上。容纳部18a包括与支撑点部14接触的弯曲表面(滑动表面)。
此外,如图1和图5所示,带驱动装置1包括搭接量调整辊(搭接量调整机构)31和32,其沿着环形带4的周向移动方向A1设置在转向辊6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搭接量可指例如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与环形带4的内周表面4a之间在转向辊6的周向方向上的接触长度。搭接量调整辊31设置在转向辊6的上游侧,并且搭接量调整辊32设置在转向辊6的下游侧。搭接量调整辊31和32的外周表面31a和32a的底部点31b和32b设置在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的顶部点6f的下方。
搭接量调整辊31和32在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这一侧由框架10支撑。搭接量调整辊31和32能够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轴线L31和L32旋转。搭接量调整辊31和32与环形带4的外周表面4b接触,并随着环形带4的周向移动以跟随方式旋转。搭接量调整辊31和32仅设置在转向辊6在X方向上的第一端部6b附近,如图1所示。当环形带4被搭接量调整辊31和32向下按压时,转向辊6与环形带4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
在转向辊6的周向方向上,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与环形带4的内周表面4a之间的接触长度是转向辊6的周长的1/4或更大。例如,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以转向辊6的90°或更大的旋转角θ与环形带4接触。在转向辊6的周向方向上,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与环形带4的内周表面4a之间的接触长度可以是转向辊6的周长的1/3或更大。例如,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以转向辊6的120°或更大的旋转角θ与环形带4接触。因此,可通过增加搭接量增加环形带4与转向辊6之间的摩擦。
接下来,将描述示例带驱动装置1的操作。动力通过驱动辊2传递至环形带4,以使环形带4周向移动。悬置辊3随着环形带4的移动而旋转。此外,转向辊6随着环形带4的移动而旋转。
在此,当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朝向第一端部6b偏移(或移位)到外侧时,环形带4的端面4c接触带轮(或轮)7的凸缘部12的内表面12a。当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增加时,环形带4按压带轮(或轮)7。如图4(b)和图4(c)所示,当带轮(或轮)7向外移动时,摆动构件13的弯曲部17被带轮(或轮)7按压。因此,摆动构件13围绕作为支撑点的支撑点部14摆动并在按压部16沿着Y方向向外移动的同时向下移动。出于此,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被向下按压以使转向辊6倾斜。转向辊6摆动而围绕与第一端部6b相反的第二端部6c倾斜。
当转向辊6倾斜时,与第二端部6c相比,环形带4在第一端部6b处的张力变弱。结果,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朝向为强张紧侧的第二端部6c移动,从而校正环形带4的未对准。然后,当环形带4朝向第二端部6c移动时,环形带4沿着X方向向外按压带轮(或轮)7的力变弱。由于弹簧构件21根据这种移动向上推动和按压轴承容纳部20,所以轴承9和第一端部6b向上移动,并且摆动构件13沿着X方向向上且向内移动。摆动构件13和带轮(或轮)7返回到如图4(a)所示的原始位置。
以此方式,根据带驱动装置1,在包括无肋的环形带4的构造中,环形带4的端面4c(端部)与带轮(或轮)7接触,并且摆动构件13被驱动,使得转向辊6倾斜。结果,可校正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带驱动装置1,由于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被校正,所以可抑制环形带4的迂曲运动。此外,在带驱动装置1中,可抑制由于环形带4的张力变化而导致的环形带4的变形(起伏)。在包括带驱动装置1的中间转印单元中,可确保转印到环形带4上的图像的一致性。
在带驱动装置1中,环形带4未设置肋。在具有肋的环形带中,担心带的运行性能受肋的形状影响。由于根据高精度的设计,需要特定的工具以便设计肋的形状,因此制造成本增加。此外,当环形带4的变形仅发生在一侧时,肋或肋接触构件容易磨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运行性能可能劣化。此外,当与用于清洁环形带4的清洁构件对应的辊大幅变形时,清洁构件的刀片可能会不均匀地磨损。因此,可能发生清洁故障。
在带驱动装置1中,由于环形带4未设置肋,因此可稳定带的运行性能。在带驱动装置1中,由于环形带4未设置肋,因此可延长环形带4的寿命。在带驱动装置1中,由于环形带4未设置肋,因此可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在带驱动装置1中,由于环形带4未设置肋,因此可防止清洁故障。
接下来,将参照图6描述转向辊6的布置位置与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图6中,水平轴表示时间[ms],竖直轴表示环形带4的端面4c的位置。端面4c的位置是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以及在轴线L6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此时,转向辊6的倾斜角是相同的。
如图7所示,在转向辊6的布置位置P1至P6改变的同时,测量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布置位置P1至P3位于驱动辊2的上游侧和悬置辊3的下游侧。在布置位置P1至P3处,环形带4沿着周向移动方向A1从悬置辊3朝向驱动辊2(张紧侧)移动。布置位置P4至P6位于驱动辊2的下游侧和悬置辊3的上游侧。在布置位置P4至P6处,环形带4沿着周向移动方向A2从驱动辊2朝向悬置辊3(松动侧)移动。此外,布置位置P1和P4位于驱动辊2附近,并且布置位置P3和P6位于悬置辊3附近。布置位置P2和P5是驱动辊2与悬置辊3之间在Y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如图6所示,随着图形的线条的倾斜度增加,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增加,并且校正灵敏度(响应性能)增加。即,有效的是,随着图形的倾斜度增加,可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校正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由于在转向辊6靠近驱动辊2时图形(P1、P4)的倾斜度较大,因此可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校正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
在另一示例带驱动装置1中,在带驱动装置1以初始状态安装的情况下,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向环形带4施加等于或大于带驱动装置1的最大应变量的应变。初始状态可指示带轮(或轮)7未被环形带4的端面4c按压且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没有发生的状态,如图3所示。
在带驱动装置1中,当如图5所示在初始状态下转向辊6在Z方向上不存在(例如,不突出)时,转向辊6与环形带4之间的接触位置L6f从环形带4的位置L23向外侧偏移带驱动装置1的最大应变量或更大。转向辊6与环形带4之间的接触位置L6f可指转向辊6与环形带4接触的区域中的最高位置,并且例如是转向辊6的外周表面6a的顶点6f。此外,当转向辊6不存在(或不突出)时,环形带4的位置L23可以是例如切线的与驱动辊2的外周表面的上部和悬置辊3的外周表面的上部接触的位置。另外,带驱动装置1的最大应变量或更大例如是带驱动装置1安装在使用环境中时的最大应变量或更大,并且可被设定成等于或大于驱动辊2的两个端部之间的高度差。例如,在初始状态下,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与第二端部6c相比设置在稍高的位置。此外,转向辊6的端部沿着Z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可等于或大于带驱动装置1的最大应变量。
在本示例的带驱动装置1中,由于在初始状态下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相对于环形带4的张力与第二端部6c相比较高,因此环形带4容易朝向第一端部6b而不是第二端部6c偏移,并且不容易朝向第二端部6c偏移。出于此,当环形带4移动到第一端部6b时,使摆动构件13摆动而向下按压第一端部6b,从而改变转向辊6的倾斜度并且环形带4可返回到第二端部6c。因此,可校正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
根据带驱动装置1的另一示例,带轮(或轮)7和连杆机构8可设置在转向辊6的两个端部处。类似于第一端部6b,转向辊6的第二端部6c设置有带轮(或轮)7、连杆机构8、连接工具18、弹簧构件21和搭接量调整辊31。
因此,环形带4可在任一方向上偏移,以接触设置在两侧的带轮(或轮)7,动力由连杆机构8传递,并且转向辊6的第一端部6b或第二端部6c被向下按压,从而可使转向辊6倾斜。因此,可通过使环形带4返回到相反侧来校正未对准。
将参照图8描述包括中间转印单元的另一示例彩色图像形成设备61。彩色图像形成设备61包括作为中间转印单元62的带驱动装置1。中间转印单元62包括驱动辊2、悬置辊3、为环形带4的中间转印带63以及二次转印辊64。二次转印辊64被设置成抵靠沿着驱动辊2移动的中间转印带63按压为记录介质的片材。彩色图像形成设备61包括感光体65,并且进一步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设备所必需的各种适当构造。感光体65沿着中间转印带63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多个位置。
形成在感光体6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3上。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被二次转印辊64按压的片材上。二次转印到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未示出)定影。此外,中间转印单元62设置有去除附着到中间转印带63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刀片(未示出)。清洁刀片被抵靠中间转印带63按压以去除残留调色剂。
由于这种彩色图像形成设备61还包括带驱动装置,因此可防止中间转印带63在宽度方向上的未对准。在中间转印单元62中,防止诸如中间转印带63起伏的变形。因此,可防止清洁刀片和中间转印带63之间的附着力降低,以适当地去除残留的调色剂,并提高图像质量。
将参照图9描述另一示例中间转印单元。图9中示出的中间转印单元62的环形带4是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其上的中间转印带。环形带4由树脂或弹性体形成。作为可被涂覆到环形带4上的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醚酮、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此外,这些树脂的表面可涂覆有例如丙烯酸或聚氨酯。此外,作为可被涂覆到环形带4上的弹性体,例如,可列举出诸如氯丁橡胶(CR)和丁腈橡胶(NBR)的橡胶类材料。
另外,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d设置在图像形成区域4e在X方向上的外侧。图像形成区域4e是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其上的区域。与环形带4的端部4d对应的部分比图像形成区域4e厚。由于在环形带4的端部4d处设置有加强构件66,因此与环形带4的端部4d对应的部分比与图像形成区域4e对应的部分厚。加强构件66附着到例如环形带4。加强构件66可由与环形带4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作为加强构件66,例如,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树脂、金属带等。
加强构件66可仅设置在环形带的外周表面4b(前表面)上,可仅设置在内周表面4a(后表面)上,或者可被设置成覆盖端面4c。在不形成加强构件66的情况下可加厚端部4d。此外,带轮(或轮)7的外周表面在环形带4缠绕在转向辊6上的同时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加强构件66的表面设置在外侧。带轮(或轮)7能够与环形带4的端面4c和加强构件66接触。
在包括这种环形带4的中间转印单元中,由于环形带4的端部4d的强度增加,因此可保护端面4c。可抑制由于与带轮(或轮)7的接触而导致的端面4c的损坏。因此,可延长环形带4的寿命并提高中间转印单元62的可靠性。
此外,环形带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d可被形成为比图像形成区域4e硬。作为高硬度处理,例如,可执行紫外线(UV)固化处理和热固化处理。端部4d可通过向端部4d照射紫外线使树脂固化而固化。此外,端部4d可通过加热树脂而固化。另外,作为高硬度处理,可执行高硬度涂覆处理。作为高硬度涂覆处理,例如,可在环形带4的表面上涂覆硅树脂、玻璃等。
应理解,并非在本文中描述的所有方面、优点和特征都必定通过任何一个特定的示例来实现或者被包括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示例中。确实,已经在本文中描述和例示了各种示例,显而易见的是可在布置和细节上修改其他示例。
在上述示例中,转向辊6相对于驱动辊2和悬置辊3之间在Y方向上的中间点位于驱动辊2这一侧,但是转向辊6可位于中间点处或者可设置在靠近悬置辊3的位置处。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已经描述了位于环形带4的周向轨道的上侧并从下方与环形带4接触的转向辊6,但是转向辊6可位于环形带4的周向轨道的下侧并可从上方接触环形带4。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包括:
用于驱动环形带的驱动辊;
悬置辊,用于在所述环形带缠绕在所述悬置辊上时,随着所述环形带的旋转移动以跟随方式旋转,其中,所述驱动辊和所述悬置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彼此面对;
位于所述驱动辊与所述悬置辊之间的转向辊,所述转向辊用于随着所述环形带的旋转移动以跟随方式旋转,其中,所述转向辊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包括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端部,所述端部能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移动,所述转向辊用于在所述端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时倾斜;
位于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处的轮,所述轮在所述转向辊的径向方向上突出,所述轮用于接触所述环形带的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其中,在所述轮经由所述环形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移位移动而被按压以在所述转向辊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时,所述轮能沿着所述转向辊的旋转轴线移动;和
连杆机构,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所述轮的弯曲表面,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在所述轮被按压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外移动时通过使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向内移动而使所述转向辊倾斜,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轮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转向辊被定位成与所述悬置辊相比更靠近所述驱动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是所述转向辊的第一端部,并且所述转向辊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
其中,所述轮是第一轮,并且所述连杆机构是第一连杆机构,并且
其中,所述带驱动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轮和位于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第二端部处的第二连杆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最大移动量等于或大于所述带驱动装置的最大应变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轮仅位于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处,并且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仅位于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处以与所述轮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在所述轮未被所述环形带按压的状态下,当所述转向辊未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突出时,所述转向辊与所述环形带之间的接触位置从所述环形带的初始位置向外偏移所述带驱动装置的最大应变量或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进一步包括:
搭接量调整机构,在所述环形带的周向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向辊的上游或下游,所述搭接量调整机构用于抵靠所述转向辊按压所述环形带,以增大所述环形带与所述转向辊之间的接触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所述搭接量调整机构用于抵靠所述转向辊按压所述环形带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边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转向辊与所述环形带之间在所述转向辊的周向方向上的接触长度是所述转向辊的周长的1/4或更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摆动构件,所述摆动构件能围绕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摆动,以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向内按压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摆动构件包括:
支撑点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转向辊在内侧定位并由基部可枢转地支撑;
从所述支撑点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转向辊向外延伸的臂;和
连接到所述臂的按压部,用于通过围绕所述支撑点部旋转而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偏压所述转向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进一步包括:
弹簧构件,用于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向外推动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转向辊的轴承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是用于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由树脂或弹性体形成,并且
其中,所述转印带包括图像形成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图像形成区域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边缘部的硬度大于所述图像形成区域的硬度,或者所述边缘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图像形成区域的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的所述边缘部已经经受高硬度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环形带的所述边缘部已经经受作为所述高硬度处理的高硬度涂覆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驱动装置,其中,在所述环形带的所述边缘部处设置有加强构件。
1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驱动辊,用于驱动环形带沿着操作路径旋转;
悬置辊,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环形带,其中所述驱动辊和所述悬置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
转向辊,位于所述驱动辊与所述悬置辊之间以接合所述环形带,其中,所述转向辊能倾斜以改变所述环形带的张力;
轮,位于所述转向辊的端部处以接合所述环形带的边缘部,所述轮能响应于所述环形带远离所述操作路径的移位而沿着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移动;和
连杆机构,包括联接到所述转向辊的与所述轮邻近的所述端部的摆动头,所述摆动头可枢转地安装到枢轴基座,以在所述轮被抵靠所述摆动头偏压时旋转,其中,所述摆动头的旋转使所述转向辊的所述端部远离所述环形带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环形带的所述边缘部处的张力减弱,以便偏压所述环形带使其朝向所述操作路径移回,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轮的外侧。
CN201880068850.1A 2017-10-27 2018-10-12 具有转向辊的带驱动装置 Active CN1112474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8336A JP2019082498A (ja) 2017-10-27 2017-10-27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08336 2017-10-27
PCT/KR2018/012000 WO2019083202A1 (en) 2017-10-27 2018-10-12 BELT DRIVE DEVICE WITH GUIDE ROLL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7487A CN111247487A (zh) 2020-06-05
CN111247487B true CN111247487B (zh) 2022-09-16

Family

ID=66247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8850.1A Active CN111247487B (zh) 2017-10-27 2018-10-12 具有转向辊的带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3988B2 (zh)
JP (1) JP2019082498A (zh)
CN (1) CN111247487B (zh)
WO (1) WO20190832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4639B2 (ja) * 2019-01-21 2022-07-21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72086B2 (ja) * 2019-04-24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88B2 (ja) * 2019-04-24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90B2 (ja) * 2019-04-24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89B2 (ja) * 2019-04-24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7320B2 (ja) * 2019-04-25 2023-07-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95B2 (ja) * 2019-04-25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94B2 (ja) * 2019-04-25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92B2 (ja) * 2019-04-25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2093B2 (ja) * 2019-04-25 2023-05-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08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0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09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1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5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2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6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4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275913B2 (ja) * 2019-06-27 2023-05-18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2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5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3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7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6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8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4B2 (ja) * 2019-08-22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7330B2 (ja) * 2019-08-22 2023-07-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7331B2 (ja) * 2019-08-23 2023-07-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02379B2 (ja) * 2019-08-23 2023-07-04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8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7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9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6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5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7342584B2 (ja) * 2019-10-03 2023-09-12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6301A (ja) * 2005-03-28 2006-10-12 Fuji Xerox Co Ltd 無端ベルト、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79550A (zh) * 2008-04-16 2008-10-08 株式会社东芝 转印带装置及转印带的自转向方法
JP2009139952A (ja) * 2007-12-05 2009-06-25 Toshiba Corp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ベルトの蛇行規制方法
JP2014059434A (ja) * 2012-09-18 2014-04-03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482A (ja) * 2012-11-29 2014-06-09 Canon Inc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GB201506314D0 (en) * 2015-04-14 2015-05-27 Landa Corp Ltd Apparatus for thread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of a print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95053B2 (en) 2007-04-17 2012-01-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ransfer belt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teering roller to correct meandering
JP5618741B2 (ja) 2010-10-01 2014-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1332B2 (ja) 2012-02-10 2016-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5029B2 (ja) * 2012-02-14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75729A (ja) 2015-03-19 2016-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59025B2 (ja) * 2016-03-25 2021-04-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46545B2 (ja) * 2017-09-27 202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もしくは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82637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6301A (ja) * 2005-03-28 2006-10-12 Fuji Xerox Co Ltd 無端ベルト、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9952A (ja) * 2007-12-05 2009-06-25 Toshiba Corp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ベルトの蛇行規制方法
CN101279550A (zh) * 2008-04-16 2008-10-08 株式会社东芝 转印带装置及转印带的自转向方法
JP2014059434A (ja) * 2012-09-18 2014-04-03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482A (ja) * 2012-11-29 2014-06-09 Canon Inc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GB201506314D0 (en) * 2015-04-14 2015-05-27 Landa Corp Ltd Apparatus for thread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of a print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08524A1 (en) 2021-07-08
WO2019083202A1 (en) 2019-05-02
US11143988B2 (en) 2021-10-12
JP2019082498A (ja) 2019-05-30
CN111247487A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47487B (zh) 具有转向辊的带驱动装置
US9561912B2 (en)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EP2682822B1 (en)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KR101169847B1 (ko) 벨트 부재 반송 디바이스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11279272B (zh) 具有可倾斜的转向构件的带驱动装置
US8948668B2 (en) Belt member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2385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072506B2 (en) Belt driving device with steering roller
JP6355432B2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39553A1 (en) Recording medium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070048043A1 (en) Fixing apparatu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365590B2 (en) Bel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269270B2 (en) Imaging system including a steering roller tiltable about a fulcrum
KR19990048920A (ko) 인쇄기용 감광 벨트 스티어링 장치
JPH11263469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
US104297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111203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552244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
KR100238325B1 (ko) 인쇄기용 감광 벨트 스티어링 장치
JPH11270637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
US20230106182A1 (en) Imaging system with steering roller actuator
JP2538376Y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
JP20210860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2433U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
KR19990070359A (ko) 인쇄기용 감광 벨트 스티어링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