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7464B - 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7464B
CN111247464B CN201880068632.8A CN201880068632A CN111247464B CN 111247464 B CN111247464 B CN 111247464B CN 201880068632 A CN201880068632 A CN 201880068632A CN 111247464 B CN111247464 B CN 1112474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tardation
end region
slow axis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86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7464A (zh
Inventor
仲俊之
川上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09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762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47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7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相位差膜(1)依次包含基材层(11)、取向层(12)和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13)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相位差层(13)具有:包含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13a)、以及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端区域(13a)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一相邻区域(13ca)具有第一慢轴,第一端区域(13a)具有与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即第二慢轴。

Description

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背景技术
在有机EL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中,使用包含偏振膜、相位差膜等光学各向异性膜的构件。作为这种光学各向异性膜,已知在实施了取向处理的基材膜上形成有液晶化合物层的膜。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椭圆偏振板,其包含:包含液晶化合物的图案化偏振层和包含液晶化合物的图案化相位差层。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在圆偏振板等所使用的光学膜的相位差层中使用液晶材料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30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19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于制造具有包含液晶化合物的相位差层的光学层叠体而言适合的相位差膜、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光学层叠体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以下所示的相位差膜、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光学层叠体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1〕一种相位差膜,其依次包含基材层、取向层和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
所述相位差层具有:包含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区域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
所述第一相邻区域具有第一慢轴,
所述第一端区域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所述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2〕根据〔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第一慢轴或第二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3〕根据〔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取向层包含光取向性聚合物。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相位差层还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区域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具有第三慢轴,
所述第二端区域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所述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5〕根据〔4〕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第三慢轴或所述第四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6〕一种相位差膜,其依次包含基材层、取向层和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
所述相位差层处于所述取向层上,
所述取向层具有:包含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三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三端区域相邻的第三相邻区域,
所述第三相邻区域具有第一取向轴,
所述第三端区域具有第二取向轴,所述第二取向轴是与所述第一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
〔7〕根据〔6〕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取向层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第四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四端区域相邻的第四相邻区域,
所述第四相邻区域具有第三取向轴,
所述第四端区域具有第四取向轴,所述第四取向轴是与所述第一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
〔8〕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包含〔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和光学膜,
所述光学膜借助粘接层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
〔9〕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包含〔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和光学膜,
所述光学膜借助粘接层而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
所述第一端区域的所述第二慢轴是与所述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一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一端区域与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上。
〔10〕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包含〔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和光学膜,
所述光学膜借助粘接层而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
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所述第一慢轴是与所述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一相邻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一端区域与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上。
〔11〕根据〔9〕或〔10〕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相位差膜为〔4〕或〔5〕所述的相位差膜,
所述第二端区域的所述第四慢轴是与所述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12〕根据〔9〕或〔10〕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相位差膜为〔4〕或〔5〕所述的相位差膜,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所述第三慢轴是与所述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相邻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13〕一种光学层叠体,其是光学膜与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借助粘接层进行层叠而成的,
所述相位差层包含液晶化合物,
所述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粘接层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同。
〔14〕根据〔13〕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粘接层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相同。
〔15〕根据〔13〕或〔14〕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还在所述相位差层上具有取向层,
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取向层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粘接层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同。
〔16〕根据〔15〕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取向层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与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相同。
〔17〕根据〔15〕或〔16〕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取向层包含光取向性聚合物。
〔18〕根据〔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相位差层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区域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
所述第一相邻区域具有第一慢轴,
所述第一’端区域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所述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19〕根据〔18〕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二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20〕根据〔18〕或〔19〕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相位差层还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区域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具有第三慢轴,
所述第二’端区域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所述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21〕根据〔20〕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四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22〕根据〔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相位差层处于所述取向层上,
所述取向层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第三’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三’端区域相邻的第三相邻区域,
所述第三相邻区域具有第一取向轴,
所述第三’端区域具有第二取向轴,所述第二取向轴是与所述第一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
〔23〕根据〔2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取向层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的第四’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四’端区域相邻的第四相邻区域,
所述第四相邻区域具有第三取向轴,
所述第四’端区域具有第四取向轴,所述第四取向轴是与所述第三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
〔24〕一种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的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在所述基材层上形成所述取向层的取向层形成工序;以及
在所述取向层上形成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相位差层形成工序。
〔25〕根据〔24〕所述的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取向层包含光取向性聚合物,
所述取向层形成工序具有对所述光取向性聚合物照射偏振紫外线的工序。
〔26〕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的工序;
准备光学膜的工序;以及
借助粘接层将所述光学膜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的层叠工序。
〔27〕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的工序;
准备光学膜的工序;以及
借助粘接层将所述光学膜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的层叠工序,
所述第一端区域的所述第二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所述层叠工序中设置的所述粘接层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一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一端区域与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上。
〔28〕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的工序;
准备光学膜的工序;以及
借助粘接层将所述光学膜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的层叠工序,
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所述第一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所述层叠工序中设置的所述粘接层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一相邻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一端区域与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上。
〔29〕根据〔27〕或〔28〕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相位差膜为〔4〕或〔5〕所述的相位差膜,
所述第二端区域的所述第四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30〕根据〔27〕或〔28〕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相位差膜为〔4〕或〔5〕所述的相位差膜,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所述第三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相邻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31〕一种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所含的包含所述基材层的剥离层朝向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平行的方向剥离的剥离工序,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对于制造具有包含液晶化合物的相位差层的光学层叠体而言适合的相位差膜、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光学层叠体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一例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X-X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从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后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从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后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7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7的(B)和(C)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8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8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8的(C)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后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图9的(A)和(B)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11的(A)~(C)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3的(A)~(C)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概要>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是依次包含基材层、取向层和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相位差膜,
相位差层具有:包含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以及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端区域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
第一相邻区域具有第一慢轴,
第一端区域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可以是:本发明的相位差膜是依次包含基材层、取向层和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相位差膜,
相位差层处于取向层上,
取向层具有:包含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三端区域、以及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三端区域相邻的第三相邻区域,
上述第三相邻区域具有第一取向轴,
上述第三端区域具有第二取向轴,所述第二取向轴是与上述第一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
此外,本发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是包含上述相位差膜和光学膜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光学膜借助粘接层而层叠在相位差膜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
进而,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是光学膜与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借助粘接层进行层叠而成的光学层叠体,相位差层包含液晶化合物,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同。
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只要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即可,也可以包含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包含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时,只要至少1层相位差层具有上述相位差特性即可,其它相位差层也可以不具有上述相位差特性。包含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时,优选所有相位差层均具有上述相位差特性。此外,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包含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时,例如,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可以彼此借助相位差层用粘接层进行层叠,此时,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可以除了含有相位差层之外,还含有相位差层用粘接层。包含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中,2层以上的相位差层可以不借助相位差层用粘接层地进行层叠。进而,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可以包含与相位差膜所含的取向层不同的其它取向层。
如上所述,相位差膜通过层叠光学膜而可用作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如后所述,该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有时剥离包含基材层的剥离层(基材层、或者基材层和取向层)来使用。
此时,为了能够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用于将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与光学膜进行层叠的粘接层优选以其端部不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端部(形成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层之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层的端部)漏出的方式进行设置。此外,未设置粘接层的相位差层的端部在最终产品中成为被去除的部分,因此,粘接层的端部优选尽可能位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端部附近。
根据上述相位差膜,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与第一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此外,根据上述相位差膜,取向层的第三端区域与第三相邻区域彼此的取向轴不同,因此,能够使形成在取向层上的相位差层的相位差特性不同。因此,如果使用反射镜和偏振板等来观察相位差层的光的透射性,则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端区域、第三端区域的范围。由此,容易掌握设置粘接层的位置,从而容易制造能够剥掉剥离层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此外,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端区域、第三端区域的范围,因此,能够将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设置在含有相位差层的层所含的相位差层的端部附近。由此,容易降低在最终产品中被去除的相位差层的端部部分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相位差膜中,第一慢轴或第二慢轴优选为在上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反向是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更具体而言,在相位差膜中,优选[i]第一端区域的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或者[ii]第一相邻区域的第一慢轴是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由此,详见后述,但通过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膜上剥离包含基材层的剥离层,从而能够容易地获得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上述光学层叠体。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相位差膜〕
图1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膜的一例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X-X截面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L表示俯视时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正交方向。相位差膜1依次包含基材层11、取向层12、1层相位差层13(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例如,如图1的(A)和(B)所示那样,相位差膜1在宽度方向截面中,宽度方向的长度按照基材层11、取向层12、相位差层13的顺序变短,取向层12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与基材层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比更靠内侧,相位差层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与取向层12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比更靠内侧。
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膜1中的各层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和各层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不限定于上述关系。例如,可以是基材层11与取向层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且在相位差膜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它们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同。此外,可以是取向层12与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且在相位差膜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它们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同。或者,可以是取向层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于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且取向层12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与相位差层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比更靠内侧。进而,可以是基材层11与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且在相位差膜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它们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同。
基材层11具有作为支承在其上形成的取向层12和相位差层13的支承层的功能。
取向层12具有使其上形成的相位差层13所含的液晶化合物沿着期望方向发生液晶取向的取向控制力,例如,可以使用光取向性聚合物来形成。相位差层13只要对光赋予规定的相位差,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液晶化合物来形成。如后所述,相位差层13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具有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所述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具有与其相邻区域的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因此,取向层12的各区域也可以与设置在该取向层12上的相位差层13的各区域对应地具有能够发挥出不同取向控制力的取向轴。对于取向层12而言,如在图1的(A)和图1的(B)中用右下斜线表示的那样,取向层12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的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分别具有可发挥出能够赋予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所具有的相位差特性的取向控制力的取向轴。此外,与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相邻的第三相邻区域12ca和第四相邻区域12cb分别具有可发挥出能够赋予相位差层13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和第二相邻区域13cb所具有的相位差特性的取向控制力的取向轴。
如图1的(A)和(B)所示那样,相位差层13具有:包含宽度方向W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13a、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一端区域13a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包含宽度方向W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13b、以及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二端区域13b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13cb。在图1的(A)和(B)中,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用右上斜线来表示。在相位差膜1中,形成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13p是直线状,形成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13q也是直线状。此外,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与正交方向L平行。
第一相邻区域13ca只要是与第一端区域13a相邻的区域,就没有特别限定,此外,第二相邻区域13cb也只要是与第二端区域13b相邻的区域,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的(A)和(B)所示那样,第一相邻区域13ca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可以是慢轴方向相同的区域。此时,第一相邻区域13ca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一端区域13a相邻一侧的宽度方向W的相反侧与第二端区域13b相邻,第二相邻区域13cb在与第二端区域13b相邻一侧的宽度方向W的相反侧与第一端区域13a相邻。此外,第一相邻区域13ca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可以是慢轴方向互不相同的区域,且彼此接触,也可以在第一相邻区域13ca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之间存在其他的慢轴方向的区域。
第一相邻区域13ca具有第一慢轴。第一端区域13a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此外,第二相邻区域13cb具有第三慢轴。第二端区域13b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此处,第二慢轴和第四慢轴是在相位差层13的面内与正交方向L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第二慢轴或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是指:第二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或者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之中的锐角的角度。此外,第二慢轴或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所成的角度为0°是指:第二慢轴或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平行。
在图1的(A)和(B)所示的相位差膜1中,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为直线状,这些边界线与正交方向L平行。因此,在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中,第二慢轴可以是与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且第四慢轴可以是与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慢轴与第一边界线13p所成的角度可以视作将第二慢轴和第一边界线13p延长而使两者相接时所成的角度,即使将两者延长也不相接时(第二慢轴与第一边界线13p平行时)的角度为0°。此外,第四慢轴与第二边界线13q所成的角度可以视作将第四慢轴和第二边界线13q延长而使两者相接时所成的角度,即使将两者延长也不相接时(第四慢轴与第二边界线13q平行时)的角度为0°。
第一端区域13a优选具有第二慢轴,且该第二慢轴为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该角度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最优选为0°(第二慢轴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平行)。此外,关于第二端区域13b,也优选具有第四慢轴,且该第四慢轴为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该角度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最优选为0°(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平行)。由此,虽详见后述,但能够由后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容易地获得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
第一端区域13a的取向状态与第二端区域13b的取向状态可以互为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外,第一相邻区域13ca的取向状态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的取向状态可以互为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相位差层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上述取向的状态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位差层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来实现,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可通过例如取向层的取向控制力来调整,可通过取向层所具有的取向轴来调整。例如,通过使第三相邻区域12ca具有第一取向轴,且第三端区域12a具有与第一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即第二取向轴,从而能够调整第一相邻区域13ca和第一端区域13a所含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此外,通过使第四相邻区域12cb具有第三取向轴,且第四端区域12b具有与第三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即第四取向轴,从而能够调整第二相邻区域13cb和第二端区域13b所含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
如上所述,在图1的(A)和(B)所示的相位差膜1中,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此外,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因此,如果使用反射镜和偏振板等来观察相位差膜1的光的透射性,则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范围。
第一端区域13a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50mm以下,优选为3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第二端区域13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50mm以下,优选为3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第三端区域12a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60mm以下,优选为45mm以下、更优选为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下。第四端区域12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60mm以下,优选为45mm以下、更优选为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下。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以及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为上述范围,则容易识别第一端区域13a、第二端区域13b,容易将后述粘接层配置在这些区域上。因此,能够将获得后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时进行层叠的粘接层的两端容易地设置在第一端区域13a上、第一边界线13p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第二边界线13q上,能够减小在最终产品中被去除的相位差层的端部部分的范围。
此外,第一相邻区域13ca所具有的第一慢轴的方向只要与第一端区域13a的取向状态不同,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为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0~90°这一范围的角度的方向。例如,第一慢轴可以设为与正交方向L形成45°或90°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相邻区域13cb所具有的第三慢轴的方向只要与第二端区域13b的取向状态不同,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为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形成0~90°这一范围的角度的方向。例如,第三慢轴可以设为与第二边界线13q形成45°或90°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慢轴或第三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是指:第一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或者第三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之中的锐角角度。第一慢轴或第三慢轴与正交方向所成的角度为0°是指:第一慢轴或第三慢轴与正交方向平行。此外,第一慢轴与第一边界线13p所成的角度可以视作将第一慢轴和第一边界线13p延长而使两者相接时所成的角度,即使将两者延长也不相接时(第一慢轴与第一边界线13p平行时)的角度为0°。第三慢轴与第二边界线13q所成的角度可以视作将第三慢轴和第二边界线13q延长而使两者相接时所成的角度,即使将两者延长也不相接时(第三慢轴与第二边界线13q平行时)的角度为0°。
如上所述,相位差膜1中的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与第一相邻区域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慢轴,第二端区域与第二相邻区域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慢轴。可以是:相位差膜1中的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与第三相邻区域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取向轴,第四端区域与第四相邻区域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取向轴。通过调整取向层12的各区域所具有的取向轴的方向,能够调整相位差层的各区域所具有的慢轴的方向,能够获得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与第一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且相位差层的第二端区域与第二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的相位差膜1。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2所示那样,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包含图1的(B)所示的相位差膜1和光学膜20,光学膜20借助粘接层30而层叠在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上。
如图2所示那样,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处于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上,且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处于相位差层13的第二端区域13b上。只要粘接层30的两端部处于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就没有特别限定,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可以与相位差层13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此外,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上,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四端区域12b上。粘接层30将相位差层13与光学膜20进行粘接,取向层12和基材层11不直接粘接于光学膜20,因此如后所述,能够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将基材层11作为剥离层进行剥离。
在相位差膜1中,如上所述,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具有互不相同的相位差特性,此外,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具有互不相同的相位差特性,因此,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范围。由此,将相位差膜1与光学膜20进行层叠时,可以容易地掌握不从相位差层13的两端部漏出的位置地设置粘接层30,以使得能够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基材层11。此外,相位差层13之中未与粘接层30直接接触的区域在最终产品中通常被去除,但通过将粘接层30设置在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上,能够降低相位差层13之中未与粘接层30直接接触的区域,因此,能够降低在最终产品中被去除的部分。
如上所述,相位差膜1中的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的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3b的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此外,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处于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通过从该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基材层11,如后所述,能够容易地获得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
〔光学层叠体〕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后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3所示那样,光学层叠体81是光学膜20与1层相位差层13’(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借助粘接层30进行层叠而成的,在相位差层13’的与粘接层30相反一侧的面上包含取向层12’。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对于光学膜20而言,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也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
取向层12’具有使其上形成的相位差层13’所含的液晶化合物沿着期望方向发生液晶取向的取向控制力。因此,取向层12’的各区域也可以与设置在该取向层12上的后述相位差层13’的各区域对应地具有能够发挥出不同取向控制力的取向轴。对于取向层12’而言,在图3中用右下斜线表示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与相邻于它们的第三相邻区域12ca和第四相邻区域12cb分别具有可发挥出能够赋予设置在它们之上的相位差层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相位差特性的取向控制力的取向轴。
如图3所示那样,相位差层13’具有:包含宽度方向W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13’a、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一端区域13’a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包含宽度方向W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13’b、以及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二端区域13’b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13cb。在图3中,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用右上斜线表示。形成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13p为直线状,形成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13q也是直线状。此外,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平行于正交方向L。
第一相邻区域13ca具有第一慢轴。第一端区域13’a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此外,第二相邻区域13cb具有第三慢轴。第二端区域13’b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因此,相位差层13’中,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此外,第二慢轴是在相位差层13’的面内与正交方向L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慢轴或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所成的角度的定义如上所述。
在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中,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为直线状,这些边界线与正交方向L平行。因此,在相位差层13’中,第二慢轴是与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四慢轴是与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慢轴与第一边界线13p所成的角度以及第四慢轴与第二边界线13q所成的角度的定义如上所述。
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优选具有第二慢轴,且该第二慢轴为与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该角度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最优选为0°(第二慢轴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平行)。此外,关于相位差层13’的第二端区域13’b,也优选具有第四慢轴,且该第四慢轴为与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该角度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最优选为0°(第四慢轴与第二边界线13q平行)。
第一端区域13’a的取向状态与第二端区域13’b的取向状态可以互为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外,第一相邻区域13ca的取向状态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的取向状态可以互为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相位差层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上述取向的状态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位差层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来实现,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可通过例如取向层的取向控制力来调整,可通过取向层所具有的取向轴来调整。例如,通过使第三相邻区域12ca具有第一取向轴,且第三端区域12’a具有与第一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即第二取向轴,从而能够调整第一相邻区域13ca和第一端区域13’a所含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此外,通过使第四相邻区域12cb具有第三取向轴,且第四端区域12’b具有与第三取向轴方向不同的取向轴即第四取向轴,从而能够调整第二相邻区域13cb和第二端区域13’b所含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
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具有上述角度的第二慢轴时,第一端区域13’a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40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此外,第二端区域13’b具有上述角度的第四慢轴时,第二端区域13’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40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第三端区域12’a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50mm以下,优选为3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第四端区域12’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通常为50mm以下,优选为3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获得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通过例如从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沿着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剥离基材层11(剥离层)来获得。因此,形成光学层叠体81的光学膜20和粘接层30可分别是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光学膜20和粘接层30,此外,形成光学层叠体81的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可分别是来自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的层。
此外,光学层叠体81中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第一边界线13p、第二边界线13q、第三相邻区域12ca和第四相邻区域12cb可分别是形成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相位差膜1所含的相位差层13(图1(B))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第一边界线13p、第二边界线13q、第三相邻区域12ca和第四相邻区域12cb,形成光学层叠体81的第一端区域13’a、第二端区域13’b、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可分别是来自形成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相位差膜1所含的相位差层13(图1(B))的第一端区域13a、第二端区域13b、第三端区域12a和第四端区域12b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这些各层和各区域的说明,对于与上述相位差膜1和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相同的说明,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从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基材层11而得到光学层叠体81时,如图3所示那样,取向层12的一部分和相位差层13的一部分容易转移至剥离的基材层11。这是因为:在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中,通过使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短于取向层12和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从而取向层12和相位差层13具有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且未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粘接层30的非固定区域(在图2中用点表示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中,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处于第一端区域13a上,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处于第二端区域13b上。此外,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上,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四端区域12b上。因此,若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基材层11,则图2所示的相位差层13在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图中用右上斜线表示的部分)中分离成固定于粘接层30的区域(图3所示的相位差层13’)和转移至基材层11的非固定区域(在图2和图3中用点表示的部分)。
此外,图2所示的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中,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3b中,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具有规定方向的慢轴时,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容易沿着该慢轴方向发生裂开,不易沿着与该慢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发生裂开。
因此,第一端区域13a具有上述角度的第二慢轴,且第二端区域13b具有上述角度的第四慢轴时,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是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因此,呈现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慢轴的取向方向与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状态。因此,若剥离基材层11,则在具有与该剥离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状态的慢轴的取向方向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中,相位差层13容易沿着剥离方向发生裂开,相位差层13’与非固定区域容易良好地分离。
像这样,在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中,相位差层13在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处容易沿着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良好地分离成相位差层13’和非固定区域。由此,能够抑制发生如下不良情况:将相位差层13分离成相位差层13’和非固定区域时的裂缝部分产生的褶皱;以及因该褶皱而导致裂缝部分在俯视下形成锯齿状而不形成规整的轮廓。其结果,如图3所示那样,能够容易地获得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81。
尤其是,具有第一端区域13a所具有的第二慢轴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0°的角度的慢轴(第二慢轴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平行)时,能够使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与第一端区域13a的第二慢轴的方向平行,因此,能够使相位差层13在第一端区域13a中沿着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进一步更良好地分离。同样地,具有第二端区域13b所具有的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第二边界线13q)形成0°的角度的慢轴(第四慢轴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平行)时,能够使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与第二端区域13b的第四慢轴的方向平行,因此,能够使相位差层13在第二端区域13b中沿着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进一步更良好地分离。
与此相对,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慢轴的方向平行于与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W、或者与该宽度方向W近似平行的状态时,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容易沿着与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W)或近似于其的方向发生裂开。因此,容易发生如下不良情况:即使剥离基材层11,相位差层13在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中也不易沿着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发生裂开,相位差层13有时在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中不发生分离,或者相位差层13的裂缝部分产生褶皱、因该褶皱而导致裂缝部分形成锯齿状。因此,如上所述,在相位差膜1和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中,优选的是: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的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3b的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如上述光学层叠体81那样,具有取向层的光学层叠体可以是取向层的第三端区域与第三相邻区域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取向轴,且第四端区域与第四相邻区域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取向轴的光学层叠体。通过调整取向层的各区域所具有的取向轴的方向,能够调整相位差层的各区域所具有的慢轴的方向,能够获得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与第一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且相位差层的第二端区域与第二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光学层叠体。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包含液晶化合物,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的取向状态不同,此外,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的取向状态也不同。因此,相位差层13优选使液晶化合物取向成与其区域相应的取向状态,并维持该取向状态地进行固定。
相位差膜1的制造方法可以具有例如在基材层11上形成取向层12的取向层形成工序、和在取向层12上形成相位差层13(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相位差层形成工序。在相位差膜1的制造方法中,优选进行一边连续地运送长条的基材层11一边连续地形成取向层12和相位差层13的工序。
作为取向层12,只要能够对相位差层所含的液晶化合物赋予水平取向、垂直取向、混合取向、倾斜取向等取向性,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取向层12,可列举出例如包含取向性聚合物的取向膜、使用了光取向性聚合物的光取向膜或沟槽(groove)取向膜等,其中,优选为使用了光取向性聚合物的光取向膜。
取向层12为由取向性聚合物形成的取向膜时,可通过表面状态、摩擦条件来任意地调整取向控制力。此时,在取向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将包含取向性聚合物和溶剂的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涂布于基材层11并去除溶剂,或者将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涂布于基材层11并去除溶剂后进行公知的摩擦处理,能够形成取向层12。作为使取向层12的取向控制力根据区域而异的方法,可列举出使取向性聚合物的种类不同而使表面状态不同、使摩擦处理的处理状态不同等,通过在进行摩擦处理时进行掩蔽,能够形成摩擦处理状态不同的区域。
作为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列举出旋涂法、挤出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棒涂法或涂布机法等涂布方法;柔版法等印刷法等公知方法。
作为去除溶剂的方法,可列举出自然干燥法、通风干燥法、加热干燥法或减压干燥法等。
此外,取向层12为使用了光取向性聚合物的光取向膜时,在取向层形成工序中,可通过将包含具有光反应性基团的聚合物或单体和溶剂的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光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涂布于基材层11并去除溶剂后,照射偏振光来获得。作为照射的偏振光,优选使用偏振紫外线。光取向膜的取向层12可通过选择对光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涂布层照射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来任意地控制取向控制力的方向。因此,通过在进行偏振光照射时使用掩模进行图案曝光,从而能够形成取向控制力不同的区域。
作为光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和溶剂的去除方法,可列举出与上述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和溶剂的去除方法相同的方法。偏振光照射可以从涂布至基材层11上的光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涂布层上直接照射偏振光,也可以从基材层11侧照射偏振光,对上述涂布层照射透过了基材层11的偏振光。作为偏振光照射中使用的偏振光,优选实质上为平行光。偏振光照射中使用的偏振光的波长只要是具有光反应性基团的聚合物或单体的光反应性基团能够吸收光能的波长区域的波长,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波长为250~400nm这一范围的UV光(紫外光)。
取向层12为沟槽取向膜时,可通过膜表面所具有的凹凸图案或多个沟槽(槽)来任意地调整取向控制力。此时,在取向层形成工序中,可通过例如下述方法等来形成:隔着具有图案形状的狭缝的曝光用掩模,对感光性聚酰亚胺膜表面进行曝光、显影等而形成凹凸图案的方法;在表面具有槽的板状母板上形成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未固化层,将该层转印至基材层11并固化的方法;通过在基材层11上形成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未固化层,并对该层按压具有凹凸的辊状母板等而形成凹凸后使其固化的方法。
在相位差层形成工序中,在与通过取向层形成工序而形成的区域相应地变更了取向控制力(取向轴)的取向层12上形成相位差层13。如上所述,取向层12只要形成例如具有第二取向轴的第三端区域、具有第一取向轴的第三相邻区域、具有第四取向轴的第四端区域和具有第三取向轴的第四相邻区域即可。相位差层13例如能够通过将包含液晶化合物和溶剂的相位差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取向层12上并去除溶剂后照射紫外线,由此使液晶化合物取向成与取向层12的取向控制力相应的取向状态来形成。作为相位差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和溶剂的去除方法,可列举出与上述取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和溶剂的去除方法相同的方法。
作为形成相位差层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通过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聚合反应,能够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加以固定。作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可以是使用热聚合引发剂的热聚合反应,也可以是使用光聚合引发剂的光聚合反应,优选为光聚合反应。
如上所述,相位差层13所含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可以利用取向层12来进行控制,但在使用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作为液晶化合物时,也可通过进行偏振光照射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发生光取向从而表现或提高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性来进行调整。进行偏振光照射时,通过使用掩模来进行图案曝光,能够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根据区域而异。例如,在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层之中,在通过图案曝光而进行了曝光的曝光区域中,液晶分子沿着规定方向发生取向。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热聚合反应,在曝光区域产生慢轴。由此,能够使相位差层13的取向状态根据区域而异。对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照射的偏振光优选为偏振紫外线。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制造方法优选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相位差膜1的工序;
准备光学膜20的工序;以及
借助粘接层30将光学膜20层叠在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的层叠工序。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长条的相位差膜1和长条的光学膜20,一边将它们连续运送一边进行各工序。
在准备相位差膜1的工序中,例如,可以准备图1的(A)和(B)所示的相位差膜1,也可以通过上述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相位差膜。粘接层30可以设置在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上,也可以设置在光学膜20上。在任意情况下,对于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而言,均优选以使粘接层30的两端部处于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的方式设置粘接层30。此外,可以以使粘接层30的两端部处于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上和第四端区域12b上的方式设置粘接层30。
如上所述,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中,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3ca具有互不相同的相位差特性,此外,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3cb具有互不相同的相位差特性。因此,可以确认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范围后,以使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位于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的方式,容易地设置粘接层30。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基材层11,能够容易地获得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
〔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光学层叠体81的制造方法优选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工序;以及
将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所含的基材层11(剥离层)在相位差层13的面内沿着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进行剥离的剥离工序,所述正交方向是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在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长条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并一边将其连续运送一边进行剥离工序。
在准备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工序中,例如,可以准备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也可以通过上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在剥离工序中,只要沿着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发生剥离即可,在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中,由于正交方向L与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处于平行的关系,因此可以沿着与这两个边界线平行的方向进行剥离。
在剥离工序中,通过剥离基材层11,从而将取向层12和相位差层13分离成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且未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粘接层30的非固定区域(在图2和图3中用点表示的部分)、以及固定于相位差层13的粘接层的区域(图3所示的相位差层13’),非固定区域转移至形成剥离层的基材层11。此时,相位差层13在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处分离成非固定区域和图3所示的相位差层13’。
如上所述,第一端区域13a的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3b的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因此,通过在剥离工序中剥离基材层11,从而相位差层13容易在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处沿着基材层11的剥离方向分离成相位差层13’和非固定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如下不良情况:在通过剥离工序剥离基材层11而得到的光学层叠体81中,相位差层13分离成相位差层13’和非固定区域时的裂缝部分产生的褶皱;因该褶皱而导致该裂缝部分在俯视下形成锯齿状。由此,如图3所示那样,能够容易地获得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81。
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膜、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和光学层叠体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地进行变更。此外,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和下述所示的变形例任意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1的(A)和(B)所示的相位差膜1而言,列举出在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两端具有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相位差膜可以具有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之中的任一者。此时,相位差膜可以具有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和第四端区域之中的任一者。例如,在使用包含具有第一端区域且不具有第二端区域的相位差层的相位差膜得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中,能够通过将粘接层设置在第一端区域上或第一边界线上而剥离基材层,在剥离基材层时,能够获得第一端区域侧中粘接层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相位差层的端部和取向层的端部处于相同位置的光学层叠体。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1的(A)和(B)所示的相位差膜1而言,列举出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的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相位差膜中第一相邻区域13ca的第一慢轴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同样地,代替相位差层13的第二端区域13b的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相邻区域13cb的第三慢轴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此时,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粘接层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优选设置在第一相邻区域13ca上或第一边界线13p上,粘接层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优选设置在第二相邻区域13cb上或第二边界线13q上。此外,此时,粘接层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三相邻区域12ca上或者第三端区域12a与第三相邻区域12ca的边界部分,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四相邻区域12cb上或者第四端区域12b与第四相邻区域12cb的边界部分。
由此,若剥离基材层,则在第一相邻区域13ca或第一边界线13p以及第二相邻区域13cb或第二边界线13q处,基材层沿着剥离方向发生分离,如图4所示那样,能够获得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82。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2所含的相位差层13”可以制成不含来自相位差膜的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的区域、即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的相位差层13’中存在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产物。此时,光学膜20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也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而言,列举出粘接层30的两端部分别处于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粘接层30的端部也可以处于第一边界线13p上、第二边界线13q上,也可以是将它们任意组合而得的形态。此时,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与第三相邻区域12ca的边界部分,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取向层12的第四端区域12b与第四相邻区域12cb的边界部分。
粘接层30的两端部分别处于第一边界线13p上和第二边界线13q上时,通过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离基材层,能够获得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2。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2可以制成不含来自相位差膜的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的区域、即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的相位差层13’中存在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产物。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而言,列举出相位差层13’包含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光学层叠体可以不含这些端区域之中的一者或两者。光学层叠体的相位差层的两端部不具有端区域时,能够获得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2,如图4所示那样,光学层叠体82的包含相位差层的一个端部的区域成为来自相位差膜的第一相邻区域的区域,包含另一个端部的区域成为来自相位差膜的第二相邻区域的区域。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而言,列举出依次层叠有光学膜20、粘接层30、相位差层13’、取向层1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光学层叠体可以是图5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3。光学层叠体83依次层叠有光学膜20、粘接层30、相位差层13’,不含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1所具有的取向层12’。此时,图5所示的光学层叠体83的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相位差层13’的两端部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上相同。如下所述,这种光学层叠体83可通过例如从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离作为剥离层的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来获得(图5)。在该情况下,光学膜2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也可以更靠外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对于上述说明的光学层叠体81的制造方法而言,列举出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作为剥离层的基材层1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上剥离作为剥离层的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此时,如图5所示那样,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时,能够获得光学膜20、粘接层30、相位差层13’依次层叠、且粘接层30的两端部与相位差层13’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83。
需要说明的是,剥离层所含的层可通过调整例如相位差膜中的各层间的密合力的关系来设定。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和变形例3中,也可以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离作为剥离层的基材层和取向层。此时,如图6所示那样,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掉剥离层(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时,能够获得光学膜20、粘接层30、相位差层13”依次层叠、且粘接层30的两端部与相位差层13”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84。
此时,光学膜2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也可以更靠外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2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而言,列举出具有光学膜2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7的(A)所示那样光学膜为相位差膜10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2。此外,也可以是如图7的(B)所示那样光学膜为相位差层113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3,也可以是如图7的(C)所示那样光学膜为取向层112和相位差层113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4。
图7的(A)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2以图1的(B)所示的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与作为光学膜20的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隔着粘接层30对置的方式进行层叠。作为光学膜20的相位差膜10依次包含基材层101、取向层102、相位差层103。如图7的(A)所示那样,在宽度方向W上,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优选位于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上或者与相位差层103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层30的两端部与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上的位置如上所述。由此,粘接层30将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与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进行粘接,取向层12和基材层11未直接粘接于相位差膜10,此外,取向层102和基材层101未直接粘接于相位差层膜1,因此,能够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2上剥离基材层11、101、取向层12、102。相位差膜10可以具有与相位差膜1相同的结构。作为光学膜20的相位差膜10所含的相位差层103的相位差特性可以整体相同,也可以与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同样地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相位差膜10的取向层102可以根据其上设置的相位差层103的各区域的相位差特性而具有每个区域不同的取向控制力。
图7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3在图1的(B)所示的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上隔着粘接层30而层叠有作为光学膜20的相位差层113。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3可通过例如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2(图7(A))上剥离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来获得(图7的(B)),由图7的(A)所示的相位差层103获得图7的(B)所示的相位差层113。此时,相位差层103之中的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的区域是未直接固定于粘接层30的非固定区域,因此,如图7的(B)所示那样,相位差层103的一部分容易转移至所剥离的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因此,通过使用例如具有相位差膜1那样的相位差特性的相位差膜来作为相位差膜10,根据与从上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图2)上剥离基材层和取向层的情况(图3)相同的原理,能够使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沿着将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剥离时的剥离方向容易地裂开。此外,由此还能够抑制发生下述不良情况:将相位差层103分离成相位差层113和非固定区域时的裂缝部分产生的褶皱;因该褶皱而导致裂缝部分在俯视下形成锯齿状而不形成规整的轮廓。在如此操作而得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3(图7的(B))中,在宽度方向W上,能够使相位差层113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
图7的(C)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4在图1的(B)所示的相位差膜1的相位差层13上隔着粘接层30而依次层叠有作为光学膜20的相位差层113和取向层112。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4可通过从例如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2(图7(A))上剥离基材层101来获得(图7的(C)),由图7的(A)所示的相位差层103和取向层102分别获得图7的(C)所示的相位差层113和取向层112。此时,相位差层103和取向层102之中的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的区域是未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粘接层30的非固定区域,因此,如图7的(C)所示那样,相位差层103和取向层102的一部分容易转移至所剥离的基材层101。因此,通过使用例如具有相位差膜1那样的相位差特性的相位差膜来作为相位差膜10,根据与从上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图2)上剥离基材层和取向层的情况(图3)相同的原理,能够使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沿着将基材层101剥离时的剥离方向容易地裂开。此外,由此还能够抑制在将相位差层103分离成相位差层113和非固定区域时的裂缝部分产生上述褶皱、不良情况。在如此操作而得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4(图7的(C))中,在宽度方向W上,能够使相位差层113和取向层112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包含2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针对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相位差膜〕
图8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膜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中说明的图7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3用作相位差膜,因此,图8的(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膜100相当于图7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3。
如图8的(A)所示那样,相位差膜100依次包含基材层11、取向层12、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从取向层12侧起依次包含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第二相位差层11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位差层13相当于图7的(B)所示的相位差层13,但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相位差层113加以区别,而称为第一相位差层13。
对于相位差膜100而言,在其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彼此可以相同,且短于第一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此外,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与第一相位差层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比可以更靠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不限定于图8的(A)所示的例子,可以与第一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长于第一相位差层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可以与第一相位差层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同或者与第一相位差层13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此外,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关于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如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第一相位差层13相当于图7的(B)所示的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13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8的(A)所示那样,第二相位差层113具有:包含宽度方向W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113a、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一端区域113a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113ca、包含宽度方向W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113b、以及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二端区域113b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113cb。在图8的(A)中,第一端区域113a和第二端区域113b用右上斜线表示。第二相位差层113中,形成第一端区域1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13ca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113p为直线状,形成第二端区域1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13cb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113q也是直线状。此外,第一边界线113p和第二边界线113q与相位差膜100的俯视下正交于宽度方向W的正交方向L平行。
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相邻区域113ca具有第一’慢轴。第一端区域113a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此外,第二相邻区域113cb具有第三’慢轴。第二端区域113b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关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上述各区域、各边界线和各慢轴的说明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1的(A)和(B))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具体而言,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第二端区域113b、第一相邻区域113ca、第二相邻区域113cb、第一边界线113p和第二边界线113q分别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1的(A)和(B))的第一端区域13a、第二端区域13b、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的说明相同。此外,上述各区域所具有的第一’~第四’慢轴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1的(A)和(B))的各区域所具有的第一~第四慢轴的说明相同。
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上述取向状态可通过调整形成第二相位差层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来实现,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可通过例如取向层的取向控制力来调整。在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中,未示出用于控制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取向的取向层,但如后述相位差膜100的制造方法中说明的那样,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取向状态也可通过上述取向层12之外的取向层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上述各说明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1的(A)和(B))的说明相同,但第一相位差层13与第二相位差层113可以是互不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是互为相同的结构。
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具有上述相位差特性,由此,如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如果使用反射镜和偏振板等来观察相位差膜100的光透射性,则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端区域13a、113a和第二端区域13b、113b的范围。此外,虽详见后述,但能够由后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容易地获得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
图8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8的(B)所示那样,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包含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和光学膜20,光学膜20借助粘接层30而层叠在相位差膜100所含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第二相位差层113上。
优选的是: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两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
由此,粘接层30将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与光学膜20进行粘接,取向层12和基材层11未直接粘接于光学膜20,因此,如后所述,能够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剥离作为剥离层的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
如图8的(B)所示那样,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13a侧的端部处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上,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13b侧的端部处于第二端区域113b上。粘接层30的两端部只要处于第一端区域1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13b上,就没有特别限定,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可以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粘接层30与形成第一相位差层13和取向层12的各区域的位置关系,如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中,相位差膜100中的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的第二慢轴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3b的第四慢轴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第二边界线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此外,相位差膜100中的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的第二’慢轴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第一边界线1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13b的第四’慢轴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第二边界线1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进而,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处于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且处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13b上。此外,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上和第四端区域12b上。
由此,通过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剥离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如后所述,能够容易地获得含有相位差层的层所含的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
〔光学层叠体〕
图8的(C)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8的(C)所示那样,光学层叠体181是光学膜20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借助粘接层30进行层叠而成的。图8的(C)所示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包含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粘接层30设置在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第二相位差层113’上。如图8的(C)所示那样,光学层叠体181中,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所具有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关于光学膜20,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也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
第一相位差层13’、粘接层30和光学膜20可以分别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粘接层30和光学膜20(图3)相同,由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8的(C)所示那样,第二相位差层113’具有:包含宽度方向W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113’a、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一端区域113’a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113ca、包含宽度方向W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113’b、以及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二端区域113’b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113cb。在图8的(C)中,第一端区域113’a和第二端区域113’b用右上斜线表示。形成第一端区域113’a与第一相邻区域113ca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113p是直线状,形成第二端区域113’b与第二相邻区域113cb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113q也是直线状。此外,第一边界线113p和第二边界线113q平行于正交方向L。
第一相邻区域113ca具有第一’慢轴。第一端区域113’a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此外,第二相邻区域113cb具有第三’慢轴。第二端区域113’b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关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各区域、各边界线和各慢轴的说明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3)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具体而言,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第二端区域113’b、第一相邻区域113ca、第二相邻区域113cb、第一边界线113p和第二边界线113q分别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3)的第一端区域13’a、第二端区域13’b、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的说明相同。此外,上述各区域所具有的第一’~第四’慢轴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第一~第四慢轴的说明相同。
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上述取向状态可通过调整形成第二相位差层的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来实现,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取向可通过例如取向层的取向控制力来调整。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中,未示出用于控制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取向的取向层,但如后述光学层叠体181的制造方法中说明的那样,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各区域所具有的取向状态也可通过为了形成第一相位差层13’而使用的上述取向层12之外的取向层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上述各说明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层13’(图3)的说明相同,但第一相位差层13’与第二相位差层113’彼此不需要为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为互不相同的结构。
获得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通过例如从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沿着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剥离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剥离层)来获得。因此,形成光学层叠体181的光学膜20和粘接层30可以分别是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光学膜20和粘接层30,此外,形成光学层叠体181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可以分别是来自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层。此外,光学层叠体181中的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相邻区域113ca、第二相邻区域113cb、第一边界线113p和第二边界线113q可以分别是形成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相位差膜100(图8的(A))所含的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第一边界线13p和第二边界线13q、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相邻区域113ca、第二相邻区域113cb、第一边界线113p和第二边界线113q。此外,形成光学层叠体181的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第二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113’a和第二端区域113’b可以分别是来自形成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相位差膜100(图8的(A))所包含的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和第二端区域13b、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和第二端区域113b的区域。
如上所述,从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剥离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而得到光学层叠体181时,如图8的(C)所示那样,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一部分容易转移至所剥离的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侧。这是因为: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中,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短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由此,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具有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且未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粘接层30的非固定区域(在图8的(B)中用点表示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中,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处于第一相位差层13的第一端区域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上,且处于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13b上。
此外,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中,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上和第四端区域12b上。因此,若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剥离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则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分离成固定于粘接层30的区域(图8的(C)所示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和转移至剥离层(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的非固定区域(在图8的(B)和(C)中用点表示的部分)。
此外,图8的(B)所示的第一相位差层13具有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位差特性。进而,图8的(B)所示的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13a的第二’慢轴也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端区域113b的第四’慢轴也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因此,若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沿着在其俯视下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正交方向L剥掉剥离层(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则根据与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图2)上剥离基材层和取向层的情况(图3)相同的原理,能够沿着剥离层的剥离方向使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容易地裂开。
像这样,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中,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容易沿着剥离层的剥离方向良好地分离成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图8的(C))和非固定区域。由此,能够抑制发生如下不良情况:将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分离成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和非固定区域时的裂缝部分产生的褶皱;因该褶皱而导致该裂缝部分在俯视下形成锯齿状而不形成规整的轮廓。其结果,如图8的(C)所示那样,能够容易地获得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即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181。
如上述光学层叠体181那样,具有取向层的光学层叠体中,取向层的第三端区域与第三相邻区域可以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取向轴,且第四端区域与第四相邻区域可以具有方向互不相同的取向轴。通过调整取向层的各区域所具有的取向轴的方向,能够调整第一相位差层的各区域所具有的慢轴的方向,能够获得第一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与第一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且第一相位差层的第二端区域与第二相邻区域彼此的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光学层叠体。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
图9的(A)和(B)是表示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可以具有:形成相位差膜1的工序、以及隔着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在相位差膜1的第一相位差层13上形成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工序。形成相位差膜1的工序如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包括:在基材层11上形成取向层12的取向层形成工序、以及在取向层12上形成相位差层13的工序。相位差层膜100的制造方法中,形成相位差层13的工序和形成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工序成为在取向层12上形成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相位差层形成工序。相位差膜100的制造方法中,优选进行一边连续运送长条的基材层11一边连续地形成取向层12、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工序。
关于在基材层11上依次形成取向层12和第一相位差层13的工序,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在基材层11上形成取向层12和相位差层13的工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形成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工序可以使用例如相位差膜10来进行。相位差膜10具有与相位差膜1相同的结构,如图9的(A)所示那样,依次包含基材层101、取向层102、相位差层103。相位差层103的相位差特性可通过取向层102的取向控制力来调整。形成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工序可以包括:将相位差膜1与相位差膜10隔着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进行层叠的工序、以及将相位差膜10所含的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剥离的工序。
在上述层叠工序中,如图9的(A)所示那样,相位差膜1与相位差膜10可隔着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使相位差层13与相位差层103对置地层叠。其后,在上述剥离工序中,剥离相位差膜10侧的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图9的(B))。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优选在相位差膜10的面内沿着与正交于宽度方向W的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进行剥离。
如图9的(A)所示那样,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可以以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的位置处于相位差层103上的方式进行设置。此时,相位差层103之中的与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的区域(图9的(A)中的点部分)是未直接固定于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的非固定区域,因此,如图9的(B)所示那样,在剥离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时,相位差层103的一部分容易转移至剥离侧(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侧)。由此,由相位差层103形成第二相位差层113,从而能够制造具有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相位差膜100(图9的(B))。
作为相位差膜10,通过使用具有与相位差膜1相同的相位差特性的相位差膜,根据与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51(图2)上剥离基材层和取向层的情况(图3)相同的原理,能够使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沿着剥离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时的剥离方向容易地裂开。由此,还能够抑制发生如下不良情况:将相位差层103分离成相位差层113和非固定区域时的裂缝部分产生的褶皱;因该褶皱而导致裂缝部分在俯视下形成锯齿状而不形成规整的轮廓。由此,所得的相位差膜100中,如图9的(B)所示那样,在宽度方向W上,能够使相位差层113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
如后所述,由相位差膜100获得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进而制造光学层叠体181时,如上所述,第二相位差层113也被分离成固定于粘接层30的区域(图8的(C)所示的第二相位差层113’)和未固定的非固定区域。因此,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的相位差特性优选以如下方式选择:在剥离基材层101和取向层102时使相位差层103良好地分离,此外,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剥掉剥离层(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时使第二相位差层113良好地分离。
例如,通过对相位差层103设置与上述第一端区域13a、第二端区域13b、第一相邻区域13ca和第二相邻区域13cb对应的区域(图1的(A)和(B)),且设置上述第一端区域113a、第二端区域113b、第一相邻区域113ca和第二相邻区域113cb(图8的(A)),能够使上述相位差层103和相位差层113的两次分离变得良好。此时,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端区域113a可以为相同的区域,也可以为不同的区域,同样地,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端区域113b、第一相邻区域13ca与第一相邻区域113ca、第二相邻区域13cb与第二相邻区域113cb可以分别为相同的区域,也可以为不同的区域。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端区域113a为不同的区域时,对于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而言,优选第一端区域13a与第一端区域113a相比更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同样地,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端区域113b为不同的区域时,对于相位差膜10的相位差层103而言,优选第二端区域13b与第二端区域113b相比更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制造方法优选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相位差膜100的工序(图8的(A));
准备光学膜20的工序;以及
借助粘接层30将光学膜20层叠在相位差膜100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上的层叠工序(图8的(B))。
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长条的相位差膜100和长条的光学膜20,一边将它们连续运送一边进行各工序。
准备相位差膜100的工序中,例如,可以准备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也可以通过上述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相位差膜100。粘接层30可以设置在相位差膜100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上,也可以设置在光学膜20上。
〔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光学层叠体181的制造方法优选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工序(图8的(B));以及
将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所含的基材层11和取向层12(剥离层)在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面内沿着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进行剥离的剥离工序,所述正交方向是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图8的(C))。
在光学层叠体181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长条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一边将其连续运送一边进行剥离工序。
在准备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的工序中,例如,可以准备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也可以通过上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在剥离工序中,只要沿着与正交方向L平行的方向进行剥离即可,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中,正交方向L与第一边界线13p、113p和第二边界线13q、113q处于平行的关系,因此,可以沿着与这两个边界线平行的方向进行剥离。由此,如上所述,可以容易地获得图8的(C)所示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即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181。
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膜、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和光学层叠体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地进行变更。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而言,列举出在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宽度方向两端具有第一端区域13a、113a和第二端区域13b、113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相位差膜可以具有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之中的任一者。此时,相位差膜可以具有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和第四端区域之中的任一者。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而言,列举出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一端区域13a、113a的第二、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相位差膜的第一相邻区域13ca、113ca的第一、第一’慢轴也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一边界线13p、113p)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同样地,代替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第二端区域13b、113b的第四、第四’慢轴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1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第二相邻区域13cb、113cb的第三、第三’慢轴也可以是与正交方向L(或第二边界线13q、113q)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此时,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粘接层的第一端区域13a、113a侧的端部优选设置在第一相邻区域13ca、113ca上或第一边界线13p、113p上,粘接层的第二端区域13b、113b侧的端部优选设置在第二相邻区域13cb、113cb上或第二边界线13q、113q上。此外,此时,粘接层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三相邻区域12ca上或者第三端区域12a与第三相邻区域12ca的边界部分,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取向层12的第四相邻区域12cb上或者第四端区域12b与第四相邻区域12cb的边界部分。由此,可以获得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与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参照后述图11的(A)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4)。该光学层叠体所含的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可以不含来自相位差膜的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的区域、即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中存在的第一端区域13’a、113’a和第二端区域13’b、113’b。
此时,关于光学膜20,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也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而言,列举出依次层叠有基材层11、取向层12、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第二相位差层11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进一步在第二相位差层113上具有取向层112(图10)。该取向层112具有调整第二相位差层113的相位差特性的取向控制力。这种相位差膜可通过从图9(A)所示的相位差膜1与相位差膜10借助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进行层叠而得的产物上剥离基材层101来制造。此时,图10所示的取向层112是来自图9的(A)所示的取向层102的层。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而言,列举出含有相位差层的层所含的两个相位差层(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均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是任一个相位差层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且另一个相位差层的相位差特性整体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A)所示的相位差膜100而言,列举出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具有两个相位差层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包含3个以上的相位差层。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包含3个以上的相位差层时,可以在相位差层之间分别设置相位差层用粘接层从而将3个以上的相位差层层叠。这种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中,只要含有相位差层的层所含的至少1个相位差层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而言,列举出粘接层30的两端部分别处于第一端区域13a、113a上和第二端区域13b、113b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粘接层30的端部可以处于第一边界线13p、113p上、第二边界线13q、113q上,也可以是将它们任意组合而成的形态。此时,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取向层12的第三端区域12a与第三相邻区域12ca的边界部分,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取向层12的第四端区域12b与第四相邻区域12cb的边界部分。粘接层30的两端部分别处于第一边界线13p、113p上和第二边界线13q、113q上时,通过从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上剥离基材层,如图11的(A)所示那样,能够获得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与形成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的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和第二相位差层113”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184。该光学层叠体184所含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可以不含来自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的区域、即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中存在的第一端区域13’a、113’a和第二端区域13’b、113’b。此时,关于光学膜20,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也可以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更靠外侧。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而言,列举出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包含第一端区域13’a、113’a和第二端区域13’b、113’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光学层叠体可以不含这些端区域之中的一者或两者。光学层叠体的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的两端部不具有端区域时,光学层叠体的包含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的一个端部的区域成为来自相位差膜的第一相邻区域的区域,包含另一个端部的区域成为来自相位差膜的第二相邻区域的区域。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而言,列举出依次层叠有光学膜20、粘接层30、第二相位差层1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第一相位差层1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如图11的(B)所示那样在粘接层30与第二相位差层113’之间进一步具有取向层112’的光学层叠体185,也可以是如图11的(C)所示那样在第一相位差层13’的与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相反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取向层12’的光学层叠体186,还可以是将它们组合而成的光学层叠体(图12)。
在这些情况下,在宽度方向W上,上述取向层的两端部的位置也与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图11的(B)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5可以使用例如图10所示的相位差膜来制造。此时,取向层112’是来自图10所示的取向层112的层。此外,图11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6可通过例如从图8的(B)所示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51上剥离作为剥离层的基材层11来获得。此时,取向层12’是来自图8的(B)所示的取向层12的层。图12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7可使用图10所示的相位差膜来制造。此时,取向层12’、112’是来自图10所示的取向层12、112的层。此时,光学膜2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也可以更靠外侧。
此外,光学层叠体185~187(图11的(B)和(C)、图12)均可以是粘接层30的端部处于第一边界线13p、113p上、第一相邻区域13ca、113ca上,也可以处于第二边界线13q、113q上、第二相邻区域13cb、113cb上,还可以是将它们任意组合而成的形态。此时,粘接层30的第一端区域13a侧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取向层12’、112’的第三端区域与第三相邻区域的边界部分,粘接层30的第二端区域13b侧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取向层12’、112’的第四端区域与第四相邻区域的边界部分。例如,粘接层30的一个端部处于第一边界线13p、113p上或第一相邻区域13ca、113ca上、且另一个端部处于第二边界线13q、113q上或第二相邻区域13cb、113cb上时,如图13的(A)~(C)所示那样,能够获得粘接层30的两端部的位置与取向层12”、第一相位差层13”、相位差层用粘接层15”、第二相位差层113”、取向层112”的两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188~190。这些光学层叠体188~190所含的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可以不含来自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第一相位差层和第二相位差层的第一端区域和第二端区域的区域、即光学层叠体185~187的图11的(B)和(C)、图12所示的用斜线表示的区域。此时,光学膜2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W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相比可以更靠外侧。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而言,列举出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30’所含的两个相位差层(第一相位差层13’和第二相位差层113’)均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两个相位差层的相位差特性可以整体相同,也可以是任一个相位差层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另一个相位差层的相位差特性整体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
对于上述说明的图8的(C)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81而言,列举出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具有两个相位差层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包含3个以上的相位差层。含有相位差层的层包含3个以上的相位差层时,可以在相位差层之间分别设置相位差层用粘接层而将3个以上的相位差层层叠。此时,可以是含有相位差层的层所含的所有相位差层的相位差特性在整体上相同,也可以是所有相位差层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还可以是至少1个相位差层具有相位差特性不同的区域。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各结构和各工序加以组合并实施。
(基材层)
基材层具有作为支承在其上形成的取向层和相位差层的支承层的功能。基材层优选为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膜。作为树脂材料,使用例如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拉伸性等优异的树脂材料。
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降冰片烯系聚合物等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三乙酰纤维素、二乙酰纤维素和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系树脂;聚乙烯醇和聚乙酸乙烯酯等乙烯醇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砜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酮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共聚物等。这些树脂之中,优选使用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和(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中的任一者或它们的混合物。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1种”。
基材层可以是1种树脂的单层或混合有2种以上树脂的单层,也可以具有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具有多层结构时,形成各层的树脂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形成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膜的树脂材料可以添加有任意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列举出例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增塑剂、脱模剂、抗着色剂、阻燃剂、成核剂、抗静电剂、颜料和着色剂等。
基材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从强度、处理性等作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500μm、更优选为1~300μm、进一步优选为5~200μm。
为了提高基材层与取向层的密合性,可以至少对基材层的要形成取向层一侧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等,也可以至少在基材层的要形成取向层一侧的表面形成底漆层等。此外,通过调整为了形成取向层而使用的取向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成分、为了形成相位差层而使用的相位差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调整上述密合性。
(取向层)
关于取向层,如上述〔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中的说明所示。取向层的厚度通常为10~500nm,优选为10~200nm。
(相位差层)
相位差层只要对光赋予规定的相位差,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作为1/2波长板、1/4波长板、正C板、逆波长分散性的1/4波长板等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层。相位差层可以使用公知的液晶化合物来形成。液晶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棒状液晶化合物、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和它们的混合物。此外,液晶化合物可以是高分子液晶化合物,也可以是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还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
(光学膜)
作为光学膜,可列举出偏振膜、反射膜、半透射型反射膜、增亮膜、光学补偿膜、带有防眩功能的膜等。此外,也可以是具有与上述相位差膜相同结构的膜。光学膜可以是1层结构,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层叠光学膜。
(粘接层)
粘接层可以由粘接剂、粘合剂和它们的组合形成,通常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粘接层包含2层以上的层时,各层可以由彼此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作为粘接剂,可以由例如水系粘接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粘合剂等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来形成。作为水系粘接剂,可列举出例如聚乙烯醇系树脂水溶液、水系二剂型氨基甲酸酯系乳液粘接剂等。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是通过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而发生固化的粘接剂,可列举出例如包含聚合性化合物和光聚合性引发剂的粘接剂、包含光反应性树脂的粘接剂、包含粘结剂树脂和光反应性交联剂的粘接剂等。作为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可列举出光固化性环氧系单体、光固化性丙烯酸系单体、光固化性氨基甲酸酯系单体等光聚合性单体、来自这些单体的低聚物等。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可列举出包含通过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而产生中性自由基、阴离子自由基、阳离子自由基之类的活性种的物质的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粘合剂,可列举出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硅酮系树脂等作为基础聚合物,且添加有异氰酸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氮丙啶化合物等交联剂的组合物。
粘接层优选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来形成,特别优选使用包含紫外线固化性的环氧系单体和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的粘接剂来形成。
(相位差层用粘接层)
相位差层用粘接层可以由粘接剂、粘合剂和它们的组合来形成。相位差层用粘接层通常为1层,也可以由2层以上的层形成。相位差层用粘接层包含2层以上的层时,各层可以由彼此相同的材料来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来形成。
作为形成相位差层用粘接层的粘接剂和粘合剂,可列举出与上述粘接层所使用的粘接剂和粘合剂的例子相同的例子。作为相位差层用粘接层,优选使用粘接剂。
附图标记说明
1、10相位差膜;11基材层;12、12”取向层;12a、12’a第三端区域;12b、12’b第四端区域;12ca第一相邻区域;12cb第二相邻区域;13、13’、13”相位差层(第一相位差层);13a、13’a第一端区域;13b、13’b第二端区域;13ca第一相邻区域;13cb第二相邻区域;13p第一边界线;13q第二边界线;15、15’、15”相位差层用粘接层;20光学膜;30粘接层;51、52、53、54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81、82、83、84光学层叠体;100相位差膜;101基材层;102、112、112’取向层;103、113、113’、113”第二相位差层(相位差层);113a、113’a第一端区域;113b、113’b第二端区域;113ca第一相邻区域;113cb第二相邻区域;113p第一边界线;113q第二边界线;130、130’、130”含有相位差层的层;151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181、184、185、186、187、188、189、190光学层叠体。

Claims (13)

1.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包含相位差膜和光学膜,
所述相位差膜依次包含基材层、取向层和包含至少1层相位差层的含有相位差层的层,
所述相位差层具有:包含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区域相邻的第一相邻区域,
所述第一相邻区域具有第一慢轴,
所述第一端区域具有第二慢轴,所述第二慢轴是与所述第一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所述光学膜借助粘接层而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
所述第一端区域的所述第二慢轴是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一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一端区域与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上,
所述相位差层具有与粘接层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相比更靠外侧、且未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粘接层的非固定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一慢轴或第二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取向层包含光取向性聚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相位差层还具有:包含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端区域、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区域相邻的第二相邻区域,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具有第三慢轴,
所述第二端区域具有第四慢轴,所述第四慢轴是与所述第三慢轴方向不同的慢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三慢轴或所述第四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二端区域的所述第四慢轴是与所述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所述第三慢轴是与所述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相邻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8.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在所述基材层上形成所述取向层的取向层形成工序;以及
在所述取向层上形成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的相位差层形成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取向层包含光取向性聚合物,
所述取向层形成工序具有对所述光取向性聚合物照射偏振紫外线的工序。
10.一种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相位差膜的工序;
准备光学膜的工序;以及
借助粘接层将所述光学膜层叠在所述相位差膜的所述含有相位差层的层上的层叠工序,
所述第一端区域的所述第二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所述层叠工序中设置的所述粘接层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一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一端区域与所述第一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一边界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相位差膜为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相位差膜,
所述第二端区域的所述第四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端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相位差膜为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相位差膜,
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所述第三慢轴是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形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慢轴,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粘接层的另一个端部处于所述相位差层的所述第二相邻区域上、或者处于成为所述第二端区域与所述第二相邻区域的边界的第二边界线上。
13.一种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准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带有基材层的光学层叠体所含的包含所述基材层的剥离层朝向在所述相位差层的面内与正交方向平行的方向剥离的剥离工序,所述正交方向是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CN201880068632.8A 2017-10-23 2018-10-10 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Active CN111247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4333 2017-10-23
JP2017-204333 2017-10-23
JP2018110945A JP6776299B2 (ja) 2017-10-23 2018-06-11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積層体
JP2018-110945 2018-06-11
PCT/JP2018/037689 WO2019082651A1 (ja) 2017-10-23 2018-10-10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7464A CN111247464A (zh) 2020-06-05
CN111247464B true CN111247464B (zh) 2022-06-03

Family

ID=66247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8632.8A Active CN111247464B (zh) 2017-10-23 2018-10-10 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47464B (zh)
WO (1) WO20190826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0748A (ja) * 1993-10-22 1995-05-12 Nippon Petrochem Co Ltd 光学素子の連続製造法
JPH07120761A (ja) * 1993-10-22 1995-05-12 Nippon Petrochem Co Ltd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176600B2 (ja) * 2002-09-26 2008-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化位相差板、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パターン化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
TWI425257B (zh) * 2008-12-15 2014-02-01 Sony Corp Phase difference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JP5365292B2 (ja) * 2009-03-24 2013-12-1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潜像形成体とその真偽判定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媒体
JP2012032445A (ja) * 2010-07-28 2012-02-16 Sony Corp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位相差板
JP2013011800A (ja) * 2011-06-30 2013-01-17 Fujifilm Corp パターン位相差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3d画像表示装置
WO2013114612A1 (ja) * 2012-02-03 2013-08-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21975A (ja) * 2013-07-16 2015-02-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用転写体、光学フィルム用転写体の製造方法
KR20160024596A (ko) * 2014-08-26 2016-03-07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광학 이방성 필름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7464A (zh) 2020-06-05
WO2019082651A1 (ja) 2019-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2992B2 (ja) 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CN114846371A (zh) 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JP2019204121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積層体
CN110554451B (zh)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47464B (zh) 相位差膜和光学层叠体
CN110609350B (zh)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09349B (zh) 液晶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KR101772423B1 (ko) 전사 필름 및 광학 필름
CN110609348B (zh) 带有粘接层的层叠体、层叠体、液晶层层叠体、液晶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JP2019028133A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複合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9215584A (ja)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0531456B (zh) 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JP7251941B2 (ja) 光学フィルム
CN110531457B (zh) 圆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JP2019045845A (ja)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複合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TW202231476A (zh) 附表面保護膜之積層體的製造方法及積層體
CN112074408A (zh) 用于制造偏光板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