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6800B -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6800B
CN111216800B CN201911175212.2A CN201911175212A CN111216800B CN 111216800 B CN111216800 B CN 111216800B CN 201911175212 A CN201911175212 A CN 201911175212A CN 111216800 B CN111216800 B CN 1112168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tion
component
component body
tensile strength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752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6800A (zh
Inventor
格奥尔格·弗罗斯特
安德里亚斯·希茨
马赛厄斯·朗伯格
马丁·施勒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216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6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6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68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e.g. compos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7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pecial steel or specially treated steel, e.g. stainless steel or locally surface hardened st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60R2019/1813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made of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100),其具有在纵向方向(103)上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101),其中,部件主体(101)具有变形区(105‑1、105‑2、105‑3),这些变形区空间分布于纵向方向(103)上,且形成于由片状金属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力作用在部件主体(101)上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辆部件。
背景技术
车辆部件可以尤其是车身的一部分并且确定机械性能,例如在力作用在车身上的情况下车身的变形。此外,车辆部件可以具有变形区,该变形区可以具有降低的材料硬度,以便将车辆部件的变形集中在这些变形区上。特别地,这允许控制变形的方向和/或避免车辆部件中的裂纹。因此,利用变形区,可以在作用力下预先确定车辆部件的几何形状的变化。但是,对于已知的车辆部件,在外力作用于车辆部件的情况下,不能预先确定车辆部件的变形曲线或能量吸收的时间曲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效率更高的车辆部件,该车辆部件尤其适于在向车辆部件施加力时实现车辆部件的预定的时间和/或几何变形行为。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解决。有利的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的主题。
本发明基于以下发现:通过具有多个局部变形区的车辆部件来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局部变形区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周围材料具有不同的材料硬度。特别地,可以在车辆部件的力导入点处设置具有低材料硬度的第一变形区,并且随着距力导入点的距离增加,与第一变形区间隔开的其他变形区可以具有比第一变形区更大的硬度。结果,可以预先确定车辆部件的变形行为,特别是手风琴状的折叠、屈曲和/或弯曲及其相应的时间发展。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其具有在纵向方向上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所述部件主体具有纵向分布的变形区,所述变形区彼此间隔开,所述变形区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中。彼此间隔开的至少两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将力施加到部件主体时影响部件主体的变形轮廓。
车辆部件可以是热成型的车辆部件,特别是由可硬化的钢合金,例如锰-硼钢,制成。例如,A柱、车顶框架的一部分、车顶框架的内部加强件、侧轨(side rail)、侧轨的内部加强件、翼子板、横梁、对角撑杆、垂直撑杆、端壁、底层地板上的通道、座椅横向构件、托梁、脚跟板、门槛、B柱、C柱、车顶横向构件、座椅靠背、座椅区域和/或座椅边缘。
此外,车辆部件可以轴部件,特别是部分硬化的轴部件,其中轴部分可以具有预定的弯曲点。这些预定的弯曲点例如可以通过变形区来实现或者可以通过变形区来形成。
此外,车辆部件可以由钢,特别是超高强度钢(UHSS)、铝、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制成。变形区例如可以通过部件主体的局部热处理来产生。通过热处理,可以附加地使变形区过渡到金属片材。例如,可以实现抗拉强度的逐渐,连续或逐步的适应。变形区可以布置在部件主体的平坦表面中和/或可以在部件主体的边缘,弯曲部和/或凹部上延伸。可以在引入变形区之前或之后进行部件主体的成型。
变形区尤其可以适于在力平行于纵向方向作用的情况下控制部件主体的变形。例如,可以实现部件主体的多部分折叠。折叠的时间和局部预定可以通过变形区的抗拉强度的匹配来实现。具有较低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可以允许部件主体的变形早于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允许部件主体的进一步变形。
此外,变形区可以布置在预期的力施加点处,以实现力吸收和相应地变形区中的变形,其中,部件主体在变形区之外的区域经历很少的变形或没有变形。抗拉强度增加的变形区可以沿纵向方向布置。
此外,可以在部件主体的第一段中布置多个彼此分离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拉强度的变形区。此外,在相对于第一段沿纵向方向偏移的第二段中,可以布置具有相同或相似抗拉强度的彼此分开的其他变形区。第二段中的其他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可以大于第一段中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各个区中的变形区可以布置成与部件主体的对称轴在中心或部分地间隔开。
部件主体沿着纵向方向轴向地延伸,其中,纵向方向可以具有弯曲的走向,该曲线走向遵循部件主体的几何形状。此外,纵向方向可以与部件主体的对称轴和/或主延伸方向一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部件主体可以由板材金属一体地形成,尤其是不中断一体地形成。结果,实现了以下优点,即,部件主体可以在变形区和金属板材料之间具有无间隙的过渡,并且/或者可以省去由粘合剂,焊接或螺纹形成的变形区与部件主体之间的连接。此外,部件主体可以具有同质的表面和/或同质的表面结构。此外,这可以实现从片状材料到变形区的有效动力传递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部件主体由至少两个相互连接的金属板坯料形成。部件主体可以特别是定制的坯件或由定制的坯件形成,并且相应地由金属板坯件组成,其可以具有不同的材料质量,板厚度和/或材料。此外,接合的金属板坯件可以具有重叠的区域,在其中金属板坯件布置成重叠的,尤其是接合的。此外,可以在接合区域处布置加强板,或者可以通过接合区域形成加强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局部变形区具有各自的抗拉强度,该抗拉强度不同于在各个局部变形区外部的部件主体的抗拉强度。特别地,与变形区的抗拉强度相比,可以增加变形区外部的抗拉强度。结果,部件主体的变形可以被限制在变形区和/或与变形区相邻的区域。因此,当向部件主体施加力时,片状材料可以经受比变形区更小的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连续的空间分布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减小或增大,特别是在部件主体的纵向方向上减小或增大。当将力施加到部件主体上时,抗拉强度较低的第一变形区可能首先引起变形。如果第一变形区的变形势被耗尽,则具有比第一变形区更高的抗拉强度的第二变形区可以导致进一步的变形。相应地,部件主体的变形的时间顺序可以借助不同抗拉强度的变形区进行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较高抗拉强度的区域可以在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之间延伸,其中,特别是相对于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的相应的抗拉强度,抗拉强度被提高了。结果,获得了改进的刚性和有利地增加的对构件本体的变形的抵抗力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形区在部件主体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部上可能具有减小的抗拉强度,和/或远离部件主体的端部布置的其他变形区可以具有增加的抗拉强度。相应地,当力作用在部件主体上,可以实现为首先在部件主体的端部处的变形,然后远离部件主体的端部的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形区在部件主体的预期力施加点处以较低的抗拉强度布置和/或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变形区被布置为远离预期力引入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局部变形区的抗拉强度是不同的,或者局部变形区的抗拉强度是相差至少20MPa,优选地至少50MPa,特别是至少100MPa。部件主体可以由高强度钢(UHSS-超高强度钢)制成,具有大于1350MPa的抗拉强度。此外,部件主体的抗拉强度可以小于2100MPa。变形区可具有小于1100MPa的抗拉强度。有利地,当制造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部件主体时,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可以彼此相差至少20MPa。
部件主体可以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并且抗拉强度大于350MPa,屈服强度为0.2%(Rp0.2)。此外,部件主体的抗拉强度可以小于600MPa。变形区可以具有小于400MPa的抗拉强度,其中变形区的屈服强度Rp0.2和/或抗拉强度Rm可以彼此不同并且该差至少为20MPa。部件主体尤其可以由金属板材料制成,该金属板材料是扁平的挤压型材。扁平挤压型材可具有不同的壁厚。
在一种实施形式中,部件主体具有用于作用力的力吸收区域。在纵向方向上,位于力吸收区域下游的第一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小于位于力吸收区域和第一变形区下游的第二变形区的抗拉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形成为,特别是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获得部件主体的纵向预定的变形走向,特别是弯曲或折叠。在变形区的抗拉强度降低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部件主体的折叠和/或弯曲的优选方向。此外,可以通过抗拉强度确定在变形区处的部件主体的最大弯曲角度。变形区的抗拉强度越大,变形区的最大可达到的弯曲角度可以越小。
变形区可以适于在动态作用的载荷下实现部件主体的预定弯曲方向和/或预定折叠布置。对于部件主体的每个预定折叠,可提供单独的变形区。折叠的时间顺序可以通过增加变形区的抗拉强度来实现。例如,具有比具有低抗拉强度的变形区更大的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可以实现部件主体在时间上从属的折叠。因此,具有较低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可以在碰撞中首先让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彼此间隔开,特别是相隔一预定距离,或者由具有不同抗拉强度的片状材料隔离。特别地,片状材料相对于变形区可以具有更高或不同的抗拉强度。
由此获得的优点是,变形区不会降低部件主体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静态的情况下,或者在与冲击相比,较小的动态载荷的情况下。此外,通过变形区的间隔布置可以在变形区之间形成尺寸稳定的区域,与变形区相比,该尺寸稳定的区域在发生碰撞时不会变形或仅轻微变形。尺寸稳定的区域和变形区的组合可以在发生冲击的情况下用于控制部件主体的确定的变形,以允许高度的能量降低。例如,在发生冲击的情况下,可重复地实现部件主体在冲击方向和/或纵向上的手风琴状的压缩。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被部件主体的片状材料包围,该片状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同于各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或者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呈岛状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不同抗拉强度是由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不同材料硬度引起的。材料硬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热、机械变形、化学过程或结构变化(例如材料凹陷)来实现。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可以与变形区的材料硬度成正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部件主体通过热成型来制造,该热成型也被称为模压淬火。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部件主体由相同的金属板材料,特别是金属或金属合金,整体地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作为片状材料的钢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小于1100MPa,而作为片状材料的铝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在50MPa至400MPa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局部分布的变形区之外,部件主体具有相对于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增加至少5%,优选地至少10%,特别是至少15%,的抗拉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形成具有相同抗拉强度的变形区的区组。例如,可以在部件主体的第一区域中布置具有第一抗拉强度的第一数量的间隔开的变形区。在部件主体的第二区域中,可以布置第二数量的具有第二抗拉强度的间隔开的变形区,和/或在部件主体的第三区域中,可以布置第三数量的具有第三抗拉强度的间隔开的变形区。第一数量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可以小于第二数量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和/或第二数量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可以小于第三数量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此外,第三数量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可以小于周围的片状材料的抗拉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在机动车辆中处于安装状态下观察部件主体时,具有最低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到机动车辆的内部和/或救生室具有最大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没有边缘或至少部分为椭圆形、圆形、三角形、矩形。此外,变形区可以分别对应于任何期望的自由形式,其可以适合于部件主体的几何形状。特别地,变形区可以布置在部件主体的平面区域中。变形区的边缘轮廓尤其可以具有连续的曲率,从而变形区可以是无边缘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的抗拉强度相对于周围的部件主体的片状材料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部件主体还具有横向于纵向方向的另外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特别地,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的变形区可具有与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变形区相同的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车辆支柱,特别是A,B或C支柱、载体,尤其是侧轨或横梁、保险杠或车身部件。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半成品的成型,尤其是热成型来形成在纵向上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将热量施加到部件主体上以产生纵向分布的变形区,该变形区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中,其中,至少两个彼此隔开的具有不同抗拉强度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在上述形成步骤后产生,以当力作用于部件主体时影响所述部件主体的变形走向。特别地,变形区相对于周围的金属板材料和/或相对于彼此具有不同的材料硬度。
由于部件主体的热量施加,因此在部件主体硬化之后或在由UHSS制成的冷成型的金属板上可局部降低硬度和强度。可以将冷成型的片状材料毛坯成型为可以形成部件主体的半成品。可以借助于激光,燃烧器和/或特别是轮廓匹配的加热板感应地施加热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对部件主体进行热成型之前,可以将金属板坯料或预成型的半成品在局部区域中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然后在冷却的冲压工具中淬火。这也可以称为“多区域加热”。部件主体可以适于在达到奥氏体化温度时是奥氏体的并且几乎将碳完全移动到溶液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板坯料或预成形的半成品可在成形硬化之前首先被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冷却或在部分区域中保持在奥氏体化温度与马氏体起始温度之间的温度,最后在冲压工具中淬火。这也可以称为“多区域冷却”。
特别地,可以通过对已经硬化的部件主体进行热处理来软化变形区。部件主体可以由包括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珍珠岩,铁氧体和/或贝氏体的材料的组合形成。部件主体的材料硬度可取决于马氏体比例。可以通过部件的部分奥氏体化,特别是随后的铁氧体-珠光体的转变,来产生部件主体中的变形区。变形区的软化具有更好的可成型性的优点。可选地,回火可以在小于重结晶温度Ac3的温度下进行。
此外,变形区的软化可以通过部件主体的再结晶实现,该部件主体特别是由薄板形成。通过短暂加热可以完全恢复材料的晶粒结构,以进行进一步的冷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部件主体由冷硬化的5000系铝合金形成,并且在重新成型所述部件主体之后,可以通过感应、激光、燃烧器和/或加热板在部分区域中对所述部件主体进行热处理产生变形区。周围高强度区域的后续热处理可以省略。此外,可以额外地冷却周围的高强度区域,以减少热流。因此,可以将热输入限制在有限的区域。这对于具有低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可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能经历增加的热量输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部件主体由可加工硬化的5000系或可沉淀硬化的6000系或7000系铝合金形成,并且在形成该部件主体之前,可通过感应、激光、焊炬和/或加热板在一区域对部件主体进行热处理,以创建变形区。热处理的持续时间和/或强度可以变化,其中抗拉强度的变化可以与输入到变形区中的能量成正比。在热处理之后,可以借助于主动冷却来实现对变形区和/或半成品的冷却,特别是可以对半成品进行淬火。随后,可以通过冷压工具将半成品形成为部件主体。可以在热处理和/或冷却后立即进行成型。对于5000系合金,在热处理后可能需要立即整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在车辆的前端和/或后部中的侧部构件或翼子板,其中变形区在碰撞期间适于可控地压缩和/或弯曲车辆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在车辆的前端和/或后端中的变形元件,其中,变形元件布置在车辆的主负载路径、上负载路径和/或下负载路径中,并且其中所述变形区在撞击期间适于可控地压缩和/或弯曲所述车辆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在车辆的前端和/或后端中的梁,变形区形成为在碰撞期间可控地扭曲和/或弯曲载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在车辆的前端中的对角支柱,其中变形区形成有小的重叠,以在碰撞期间以受控方式弯曲对角支柱。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在车辆的前端中的竖直支柱,其中变形区形成为在冲击期间可控地压缩竖直支柱。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车辆前部的端壁,其中变形区形成为在冲击中以受控方式压缩端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是分别布置在车辆底部中的通道、座椅横向构件、纵向布置的托梁和/或脚跟板,其中变形区形成为在撞击中可控地压缩车辆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布置在车辆的左侧或右侧或车顶处,其中,车辆部件形成A柱、B柱、C柱、车顶横梁和/或车顶框架,其中变形区形成为在撞击时可控制地弯曲和/或提供车辆部件刚度跳跃的扩张储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布置在左侧或右侧,特别是在车辆的车门中,其中,车辆部件是车门防撞架,并且变形区在碰撞期间形成为使车门防撞架以可控的方式弯曲。尤其可以在保持门防撞梁的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实现对门防撞梁的受控屈曲,并且可以实现降低防撞梁的最大穿透深度,尤其是实现防撞梁的最大穿透深度的最小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部件被布置在车辆内部,特别是作为车辆座椅的一部分,其中,车辆部件是靠背,侧面和/或座椅表面,并且其中变形区形成为在撞击过程中可控制地压缩并弯曲车辆部件,以防止车辆部件不可控的坍塌。
在车辆部件的受控屈曲下,具有较低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可以被设置为更靠近力施加点,该力时加点作为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在受控的屈曲下,可以通过交替布置具有较低抗拉强度的区和具有较大抗拉强度的区来实现车辆部件的手风琴状折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形区形成预定的弯曲点,以防止车辆部件在其易受攻击的区域发生在变形区外的弯曲。
此外,可以通过在部件主体中布置不同抗拉强度的变形区来实现优点,即可以平衡和/或补偿部件主体的不对称几何形状。
可以将受控的变形定义为预定的几何影响,特别是具有预定的变形方向和/或预定的时间顺序。受控的压缩、屈曲、弯曲、扭曲和/或折叠实现了以下优点:可以防止车辆部件的不可控制的塌陷。
附图说明
将参考附图解释其他实施例。
图1A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1B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1C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1D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2A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2B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2C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2D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2E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2F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3A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3B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3C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图4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部件。
附图标记列表:
100 车辆部件
101 部件主体
103 纵向方向
105-1 变形区
105-2 变形区
105-3 变形区
106-1 变形区边界
106-2 变形区边界
106-3 变形区边界
107 力接收区域
109-1 变形区
109-2 变形区
109-3 变形区
109-4 变形区
111 行进方向
113-1 区组
113-2 区组
115-1 边带
115-2 边带
117-1 弯曲区域
117-2 弯曲区域
119 横截面轴线
201-1 变形区
201-2 变形区
201-3 变形区
201-4 变形区
203-1 区组
203-2 区组
203-3 区组
205-1 边带
205-2 边带
207-1 侧面
207-2 侧面
209 横截面轴线
211-1 纵向载体
211-2 纵向载体
301-1 变形区
301-2 变形区
301-3 变形区
301-4 变形区
301-5 变形区
303-1 区组
303-2 区组
305-1 凸缘
305-2 凸缘
307 外边缘
401-1 变形区
401-2 变形区
401-3 变形区
401-4 变形区
401-5 变形区
401-6 变形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具有部件主体101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该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纵向延伸。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该变形区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105-1、105-2、105-3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向部件主体101施加力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deformation course)。车辆部件100是座椅横向构件,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车身底部中。
部件主体101由片状材料一体地且不间断地形成,且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此外,每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与处于各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以外的部件主体101的抗拉强度不同。变形区105-1、105-2、105-3以外部分的抗拉强度尤其大于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此外,每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不同于相邻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特别是抗拉强度至少相差50MPa,优选为100MPa。例如,第一变形区105-1可以具有500HV的材料硬度,第二变形区105-2可以具有650HV的材料硬度,第三变形区105-3可以具有500HV的材料硬度。变形区105-1至105-3可以延伸超过长半径R,如变形区边界106-1至106-3所示。变形区边界106-1至106-3描述了各个变形区105-1至105-3向围绕变形区105-1至105-3的部件主体101的材料的过渡。
部件主体101具有供力施加的力接收区域107,其中在纵向方向103上,布置在力接收区域107下游的第一变形区105-1的抗拉强度低于位于力接收区域107和第一变形区105-1下游的第二变形区的抗拉强度。此外,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被形成为,使得在碰撞的情况下,在部件主体101的纵向方向103上获得预定的变形走向,特别是弯曲或折痕。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并且由片状材料隔开。与变形区105-1、105-2、105-3相比,片状材料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形成为椭圆形且无边缘(edge-free)。
车辆部件100可以布置在车辆中,尤其是横向于行进方向111。此外,车辆部件100可以横向于行进方向111对称地形成,其中第一变形区105-1和第三变形区105-3具有相似的抗拉强度,其相对于第二变形区105-2进一步减小。因此,车辆部件100可以被设计成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首先在第一变形区105-1和第三变形区105-3的区域中变形,然后在该第二变形区105-2的区域中变形。作用在车辆部件100上的力例如平行于行进方向111。此外,部件主体101具有两个弯曲部117-1、117-2,这两个弯曲部沿纵向方向103形成,并且形成为形成部件主体100的U形轮廓形状。
图1B示出了根据图1A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横截面视图对应于沿着图1A所示的横截面轴线119的部件主体100的横截面。切割的变形区105-2沿着构件本体100的轮廓形状延伸,特别是沿着弯曲区域117-1、117-2延伸。
图1C示出了作为座椅横向构件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车身底部中。车辆部件100对应于图1A中所示的实施例,其中在部件主体101中形成四个另外的变形区109-1至109-4。另外的变形区109-1至109-4是矩形的,特别是形成有圆角。
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3、109-1、109-2、109-3、109-4形成具有相同抗拉强度的变形区的区组113-1、113-2。第一区组113-1包括变形区105-1、109-1和109-3。第二区组113-2包括变形区105-3、109-2和109-4。
在一实施例中,变形区109-1和/或109-3可各自具有比变形区105-1低的抗拉强度。
图1D示出了具有部件主体101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性立体图,该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纵向延伸。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3,该变形区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车辆部件100是座椅横向构件,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车身底部中。
在一实施例中,变形区105-1、105-3可具有相当的抗拉强度。车辆部件100具有U形轮廓的形状,其中在各轮廓末端分别形成扁平的边带115-1、115-2,分别在其上设置有其他的变形区109-1、109-2和109-3、109-4。相对于变形区105-1、105-3,其他的变形区109-1至109-4可具有更低的抗拉强度。
部件主体101具有两个弯曲区域117-1、117-2,该弯曲区域117-1、117-2在纵向方向103上形成,并且特别是分别与平坦的边带115-1、115-2相邻。变形区105-1、105-3延伸超过U形轮廓的高原区域(plateau region)进入部件主体101的相应弯曲区域117-1、117-2。相应地,变形区105-1、105-3也可以展现U形形状。
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3、109-1、109-2、109-3、109-4形成具有不同抗拉强度的变形区的区组113-1、113-2。第一区组113-1包括变形区105-1、109-1和109-3。第二区组113-2包括变形区105-3、109-2和109-4。
图2A示出了具有沿纵向方向103纵向延伸的部件本体101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该变形区105-1、105-2、105-3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105-1、105-2、105-3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向部件主体101施加力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车辆部件100是侧轨,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前端中。
在部件主体101的纵向方向103上的三个连续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减小。部件主体101还具有横向于纵向方向103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9-1、109-2、109-3、109-4。
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中的每个都由部件主体101的片状材料围绕,该片状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同于各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此外,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呈岛状布置。
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与围绕局部变形区105-1、105-2、105-3的部件主体101的金属板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同。
图2B示出了具有纵向构件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该纵向构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前端中。车辆部件100对应于图2A中所示的实施例,其中在部件主体101中形成四个另外的变形区201-1、201-2、201-3、201-4。这些另外的变形区201-1、201-2、201-3、201-4是矩形的,特别是形成有圆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部件主体101可以设置为与车辆的行进方向111一致。此外,变形区105-1至105-3和201-1至201-4的材料硬度可在行进方向111上降低,以便在发生碰撞时实现部件主体101的手风琴状折叠和/或在引入点处实现力的吸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形区105-1、201-1可以具有第一抗拉强度和/或变形区105-2、201-2可以具有第二抗拉强度和/或变形区105-3、201-3、201-4可具有第三抗拉强度。
部件主体101具有U形轮廓的形状,其中在U形的各个腿上分别形成扁平的边带205-1、205-2,在边带205-1、205-2上设置有变形区201-1、201-2、201-3和201-4。
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至105-3和201-1至201-4形成具有不同抗拉强度的变形区的区组203-1、203-2、203-3。第一区组203-1包括变形区105-1和201-1。第二区组203-2包括变形区105-2和201-2,第三区组203-3包括变形区105-3和201-3、201-4。
图2C示出了具有沿纵向方向103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101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201-1、201-2、201-3、201-4、201-5,该变形区形成在部件主体101中。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隔开的变形区201-1、201-2、201-3、201-4、201-5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将力施加到部件主体101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轮廓。部件主体101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包括第一侧面207-1,其中变形区201-1至201-5至少布置在第一侧面207-1上。
变形区201-2至201-5可具有相当的表面积,第一变形区201-1相较于其他变形区201-2至201-5具有更大的表面积,特别是在第一侧面207-1上具有两倍的表面积。变形区201-1至201-5在第一侧面207-1上完全横向于纵向方向103横向地延伸,特别是也超出了在图示中不可见的相邻侧面。部件主体101的纵向方向103平行于指示的X轴延伸,并且第一侧面207-1平行于X-Z平面布置。
图2D示出了根据图2C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参考图2C的图示,图2D所示的图示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了90°。
部件主体101包括第二侧面207-2,该第二侧面207-1邻近于第一侧面207-1并且与第一侧面207-1成一角度,尤其是成90°角。变形区201-2至201-5至少部分地在第二侧面207-2上横向于纵向方向103延伸。第一变形区201-1横向于纵向方向103完全跨过第二侧面207-2延伸。特别地,第一变形区207-1在部件主体101的所有侧面上延伸。
此外,部件主体具有另一弯曲区域117-3,其中第二侧面207-2由弯曲区域117-2和117-3侧向地界定。变形区201-2、201-4延伸过弯曲区域117-2,并且变形区201-3、201-5延伸过弯曲区域117-3。部件主体101的纵向方向103平行于指示的X轴延伸,并且第二侧面207-2平行于X-Y平面布置。
图2E示出了根据图2D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该横截面视图对应于沿着图2D所示的横截面轴线209的部件主体100的横截面。切割的变形区201-3沿着部件主体101的轮廓形状延伸,特别是沿着侧面207-1和弯曲区域117-1、117-2延伸。部件主体101由一体的中空型材形成。
图2F示出了根据图2D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该横截面视图对应于沿着图2D所示的横截面轴线209的部件主体100的截面。切割的变形区201-3沿着部件主体101的轮廓形状延伸。部件主体101具有彼此连接的两个纵向构件211-1、211-2,从而将部件主体101形成为双壳的。
图3A示出了具有沿纵向方向103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101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3,该变形区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105-1、105-3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将力施加到部件主体101上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车辆部件100为B柱(B-pillar),可以侧向地和/或在车辆的车顶上布置。车辆部件100沿纵向方向103横向于行进方向111布置。
此外,变形区105-1、105-3例如为椭圆形,并且在纵向方向103上各变形区105-3、105-1的面积增加,并且变形区105-3、105-1的抗拉强度在纵向方向103上减小。第一变形区105-1可以具有500至600MPa的抗拉强度,第二变形区105-3可以具有650至700MPa的抗拉强度。
车辆部件100可以在第一变形区105-1的区域中连接到车辆地板和/或在第三变形区105-3的区域中连接到车辆车顶。因此,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车辆部件100可以以受控的方式从底部向上或从第一变形区105-1向第三变形区105-3弯曲,并且可以实现例如在第一变形区105-1的区域中的引入点处实现力的吸收。
图3B示出了根据图3A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其中形成了另外的变形区301-1、301-2、301-3。车辆部件100尤其为B柱。
此外,部件主体101具有凸缘305-1、305-2,它们分别横向地布置在部件主体101上并且至少部分地对其进行限定。另外的变形区301-1、301-2、301-3是矩形的,特别是形成有圆角。此外,可以根据凸缘305-1、305-2的形状形成其他变形区301-1、301-2、301-3。
变形区105-3和/或其他变形区301-1、301-2、301-3可以具有比变形区105-1更大的抗拉强度,其他变形区301-1、301-2、301-3的抗拉强度可以与变形区105-3的不同。
图3C示出了形成B柱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B柱可以侧面地布置在车辆上。车辆部件100对应于图3A所示的实施例,其中在部件主体101中形成四个另外的变形区301-1、301-2、301-4、301-5。该另外的变形区301-1、301-2、301-4、301-5可布置在车辆部件100的外边缘307上,并在形状上遵循该外边缘307。此外,该另外的变形区301-1、301-2、301-4、301-5也可以设置在车辆部件100的平坦表面上,该平坦表面相对于附图的可视轴具有接近零的曲率。
另外的变形区301-1、301-2、301-4、301-5可以布置在车辆部件100的曲率增加的区域中,尤其在相对于附图平面的车辆部件100到车顶和/或车底的过渡区域上。
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3、301-1、301-2、301-4、301-5形成了具有不同材料硬度的变形区的区组303-1、303-2。区组303-1包括变形区105-1、301-1和301-2,区组303-2包括变形区105-3、301-4和301-5。由作用在部件主体101上的力而导致的部件主体101的变形可以特别地集中在区组303-1、303-2上,尤其是限制在区组303-1、303-2上。与变形区105-1相比,变形区301-1、301-2可以具有增加的抗拉强度。此外,与变形区105-3相比,变形区301-4、301-5可具有增加的抗拉强度。
图4示出了形成变形元件的车辆部件100的示意图,该变形元件可以布置在车辆的后端中。车辆部件100包括部件主体101,该部件主体在纵向方向103上纵向延伸。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401-1至401-6,该变形区401-1至401-6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变形区401-1至401-6中的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将力施加至部件主体101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
部件主体101形成为U形轮廓,并且变形区401-1至401-6布置在前侧402上。部件主体101可以设置为与车辆的行进方向111一致。此外,沿行进方向111,各变形区401-1至401-6的材料硬度可以增加,以便在碰撞时引起部件主体101的手风琴式的折叠和/或实现引入点上的力的吸收。

Claims (17)

1.一种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纵向方向(103)上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101),其中,所述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所述变形区(105-1、105-2、105-3)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所述部件主体(101)中,其中至少两个局部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抗拉强度,以便在力作用于部件主体(101)上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其中至少两个连续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递减或递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部件主体(101)由片状材料一体式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所述部件主体(101)由至少两个相互连接的金属板坯料形成。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每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与其外部的所述部件主体(101)的抗拉强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连续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在部件主体(101)的纵向方向(103)上递减或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相差至少20MPa。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主体(101)具有用于作用力的力接收区域(107),其中,在所述纵向方向(103)上,位于所述力接收区域(107)下游的第一变形区(105-1)的抗拉强度小于位于所述力接收区域(107)和第一变形区(105-1)下游的第二变形区(105-2)的抗拉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局部分布的变形区域(105-1、105-2、105-3)形成为用于获得部件主体(101)在纵向方向(103)上的预定变形走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每个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至少部分地被所述部件主体(101)的片状材料包围,该片状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同于该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或者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呈岛状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部件主体(101)通过热成型来制造。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具有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所述部件主体(101)由同一金属片材一体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当采用钢片材时,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小于1200MPa,当采用铝片材时,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在50MPa至400MPa之间的范围内;并且相较于各个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该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外部的所述部件主体的抗拉强度提高至少5%。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3、109-1、109-2、109-3、109-4)中具有相等抗拉强度的变形区分别形成区组(113-1、113-2)。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低于周围的所述部件主体的片状材料的抗拉强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部件主体(101)具有在空间上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103)分布的另外的变形区(109-1、109-2、109-3、109-4)。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部件(100)是车辆支柱、载体、保险杠、电池容纳结构或车身部件。
17.一种制造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10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半成品形成为在纵向方向(103)纵向延伸的部件主体(101);和
将热量施加到部件主体(101)上,以在纵向方向103上产生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该变形区(105-1、105-2、105-3)形成在由片状材料制成的部件主体101中,其中,在所述形成步骤后产生至少两个具有不同抗拉强度的在空间上分布且间隔开的变形区(105-1、105-2),以便在力作用在部件主体(101)上时影响部件主体(101)的变形走向,其中至少两个连续的局部分布的变形区(105-1、105-2、105-3)的抗拉强度递减或递增。
CN201911175212.2A 2018-11-26 2019-11-26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Active CN1112168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129724.6 2018-11-26
DE102018129724.6A DE102018129724B4 (de) 2018-11-26 2018-11-26 Fahrzeugbauteil für ein 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6800A CN111216800A (zh) 2020-06-02
CN111216800B true CN111216800B (zh) 2022-08-09

Family

ID=70545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5212.2A Active CN111216800B (zh) 2018-11-26 2019-11-26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161468B2 (zh)
CN (1) CN111216800B (zh)
DE (1) DE10201812972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03134B2 (en) * 2020-10-08 2023-03-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ergy attenuating longitudinal frame member for a vehicle including asymmetric crash response
DE102020132604A1 (de) 2020-12-08 2022-06-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Profilträger für ein Tragprofil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ragprofils
DE102021128850A1 (de) 2021-11-05 2023-05-1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mit lokaler Deformationszone
EP4177114B1 (de) * 2021-11-05 2023-12-2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ssfänger mit integriertem verstärkungsblech
CN114475796B (zh) * 2022-02-11 2023-04-25 湖州师范学院 一种提高车辆b柱抗型变强度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93390B1 (en) * 2014-08-21 2015-11-24 Kobe Steel, Ltd. Front cowl member for vehicle
CN105873808A (zh) * 2013-12-10 2016-08-17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变形元件和纵梁的机动车车身
CN108202764A (zh) * 2016-12-19 2018-06-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中柱结构
US10611409B2 (en) * 2008-09-19 2020-04-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014361U1 (de) 2000-08-19 2000-10-12 Benteler Werke Ag B-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053840A1 (de) * 2000-10-30 2002-05-08 Bayer Ag Stoßfängersystem für Fahrzeuge
US6820924B2 (en) 2003-01-13 2004-11-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of improving impact absorbing and deformation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 components
FR2855805B1 (fr) * 2003-06-06 2005-08-05 Vallourec Vitry Element de structure pour vehicule, capable d'un meilleur comportement aux chocs
US7669918B2 (en) * 2004-12-09 2010-03-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Tunable vehicle structural member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vely chang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reto
FR2887211B1 (fr) * 2005-06-20 2007-09-07 Vallourec Vitry Voie basse guidee pour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05054847B3 (de) 2005-11-15 2007-10-04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Hochfestes Stahlbauteil mit gezielter Deformation im Crashfall
US7651155B2 (en) * 2006-11-03 2010-01-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Progressive energy absorber
JP4330652B2 (ja) * 2007-03-28 2009-09-16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金属製アブソーバ、車両用バンパシステム、自動車バンパ用アブソーバ及び自動車バンパシステム
DE102007035483B4 (de) * 2007-07-28 2013-11-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Crasheinrichtung
DE102009053861A1 (de) * 2009-11-20 2011-05-26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DE102009056443A1 (de) * 2009-12-02 2011-06-09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Crashbox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S8205921B2 (en) * 2010-02-25 2012-06-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xtruded aluminum bumper having triggers
DE102010043035A1 (de) * 2010-10-28 2012-05-03 Ford-Werke Gmbh Front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1050657B3 (de) 2011-05-26 2012-08-30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Fahrwerkskomponente
CN103796905A (zh) * 2011-10-25 2014-05-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骨架构件
US8708401B2 (en) * 2012-03-22 2014-04-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brace for energy management
JP5765310B2 (ja) * 2012-09-14 2015-08-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761214B2 (ja) * 2013-01-18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050888B (zh) * 2013-01-25 2017-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5073562B (zh) * 2013-04-04 2018-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端部结构
JP5924308B2 (ja) * 2013-06-03 2016-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5019167A1 (en) * 2013-08-09 2015-02-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5867470B2 (ja) * 2013-09-11 2016-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983569B2 (ja) * 2013-09-11 2016-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US9352783B2 (en) * 2014-04-17 2016-05-31 Tesla Motors, Inc. Vehicle crush rail with substantially square cells and initiators
DE102014107320B4 (de) * 2014-05-23 2019-04-1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449562B2 (ja) * 2014-06-13 2019-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骨格構造
DE102014211510A1 (de) 2014-06-16 2015-12-17 Rwth Aachen Energieabsorbierende 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nergieabsorbierenden Struktur
JP6102870B2 (ja) * 2014-09-19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6046582A1 (en) * 2014-09-22 2016-03-31 Arcelormittal Bumper-reinforc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US9381879B2 (en) * 2014-11-12 2016-07-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ocal energy absorber
JP6298018B2 (ja) * 2015-07-22 2018-03-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WO2017064535A1 (fr) * 2015-10-14 2017-04-20 Arcelormittal Composant de structu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section de voie basse avant comprenant un tel composant
GB2544795A (en) * 2015-11-27 2017-05-31 Ford Global Tech Llc A structural member
RU2718651C2 (ru) * 2015-12-18 2020-04-13 Аутотек Инжиниринг, С.Л.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балка центральной стойки кузов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109311512B (zh) * 2016-06-07 2019-08-20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金属管和使用了金属管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DE102016216317A1 (de) * 2016-08-30 2018-03-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DE102016125033B3 (de) 2016-12-20 2017-11-02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B-Säule
RU2719114C1 (ru) * 2017-01-11 2020-04-17 Ниппон Стил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JP6662331B2 (ja) * 2017-03-07 2020-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WO2018207668A1 (ja) * 2017-05-10 2018-11-15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構造部材、車体構造及び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JP6751817B2 (ja) * 2017-06-02 2020-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204560B (zh) * 2017-06-30 2021-02-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US10421494B2 (en) * 2017-08-29 2019-09-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eflector rail for frame rail
CN109747717B (zh) * 2017-11-02 2021-04-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US10407012B2 (en) * 2017-11-30 2019-09-1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Frame protrusion rupture mitigating structure
JP6922754B2 (ja) * 2018-01-22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056180B2 (ja) * 2018-01-30 2022-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骨格構造
JP7006314B2 (ja) * 2018-01-30 2022-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骨格構造
JP6587707B2 (ja) * 2018-02-15 2019-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88590B2 (ja) * 2018-03-09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7014092B2 (ja) * 2018-08-07 2022-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035908B2 (ja) * 2018-08-29 2022-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BR202018070682U2 (pt) * 2018-10-08 2020-04-28 Aethra Sist Automotivos S/A disposição aplicada em para-choque de veículos automotores
JP7124728B2 (ja) * 2019-01-25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JP2020146747A (ja) * 2019-03-15 2020-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体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11409B2 (en) * 2008-09-19 2020-04-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CN105873808A (zh) * 2013-12-10 2016-08-17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变形元件和纵梁的机动车车身
US9193390B1 (en) * 2014-08-21 2015-11-24 Kobe Steel, Ltd. Front cowl member for vehicle
CN108202764A (zh) * 2016-12-19 2018-06-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中柱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64817A1 (en) 2020-05-28
CN111216800A (zh) 2020-06-02
US11161468B2 (en) 2021-11-02
DE102018129724A1 (de) 2020-05-28
DE102018129724B4 (de) 2022-08-04
US20220063530A1 (en)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6800B (zh)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US8684449B2 (en) B-pillar for a vehicle
JP6125992B2 (ja) 自動車構成部材用成形部材
EP2006190B1 (en) Reinforcing member for vehicle center pillar
CN108472929B (zh) 由三层层压复合钢板制成的汽车部件
US10118645B2 (en) Longitudinal beam made of multi-layer steel
US10773669B2 (en) Structural memb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bumper reinforcement
US20100086803A1 (en) Hot-formed profile
JP6588972B2 (ja) 自動車用の補強要素、補強要素およびドアアセンブリ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8307629A (zh) B柱中心梁及制造方法
CN113525524B (zh) 机动车构件
KR20210024592A (ko) 차량의 본체 측면 구조 프레임
CN111216799B (zh) 用于车辆的车辆部件
US20180162449A1 (en) Motor-vehicle floor-panel structure including lateral longitudinal beams with locally differentiated features
JP4208044B2 (ja) 車体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CN108367785B (zh) 具有加强件的硬化uhss结构梁及制造方法
EP4168293B1 (en) Rocker reinforcement and rocker for a vehicle
CN114616166B (zh) 具有可变强度的柱
JP2007062733A (ja) 車体用部品及びその高周波焼入れ方法
CN117222573A (zh) 用于车辆的结构构件和方法
CN101676415B (zh) 热成形的型材
WO2022238458A1 (en) Structural members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s
CN118019682A (zh) 用于车辆的底板面板和方法
KR20200074100A (ko) 균일한 두께를 갖는 강의 부분 냉간 변형을 위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