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021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0210A
CN111200210A CN201910986666.1A CN201910986666A CN111200210A CN 111200210 A CN111200210 A CN 111200210A CN 201910986666 A CN201910986666 A CN 201910986666A CN 111200210 A CN111200210 A CN 111200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housing
engaging
portions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66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00210B (zh
Inventor
田中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00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0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00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0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 H01R24/64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for high frequency, e.g. RJ 45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01R13/5829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the clamping part being flexibly or hinged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 H01R13/581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the cable clamping being achieved by mounting the separate part on the housing of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01R13/5825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the means comprising additional parts captured between housing parts an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3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8Covers sliding or withdra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01R13/501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comprising an integral hinge or a frangible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3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using twisted pairs of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4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network, e.g. LAN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100),包括多根芯线的线缆的端部连接到该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该壳体(105)包括限定布置空间的布置表面部分,线缆通过开口被布置在该布置空间中,该接合构件(106)被布置在布置空间中以与壳体(105)一起将线缆保持在布置空间中。壳体(105)包括第一接合部(118),其用于通过向上移位以突出到布置空间内来锁止线缆,从而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中的线缆的外表面。接合构件(106)包括一对第二接合部(130_L、130_R),其被布置成当接合构件被布置在布置空间中通过与布置表面部分接触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以便通过按压并夹住线缆的外表面来锁止线缆。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注册No.3127814(JP 3127814 U)(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高频传输插头,该高频传输插头包括插头壳体1、载荷杆2和线缆组织体3,如图35所示。在高频传输插头中,位于插头壳体1的上后侧的定位单元12中的压力保持块121被向下压,并且压力保持块121的凹弧部分1211的下端表面1210将插头壳体1和线缆4的后侧彼此压接并固定。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高频传输插头中,为了牢固地固定线缆4,通常需要用强力按压线缆4。受强力按压的线缆4被显著挤压。结果,可能在线缆的电线与线缆的护套之间形成间隙,或者可能引起线缆的损坏,诸如电线本身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做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的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是包括多根芯线的线缆的端部连接到其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壳体,该壳体包括布置表面部分,该布置表面部分限定布置空间,线缆通过开口布置在布置空间中,布置空间在第一方向上从壳体的内部朝向开口延伸;以及
接合构件,该接合构件被布置在布置空间中,并且被构造成与壳体一起将线缆保持在布置空间中。
其中,壳体包括第一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被构造成锁止线缆,使得第一接合部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位,以便突出到布置空间内,从而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中的线缆的外表面,并且
其中,接合构件包括一对第二接合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通过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被布置在布置空间中时与布置表面部分接触而在第三方向以相对的方式布置,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并且与第二方向相交,并且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被构造成通过按压并夹住线缆的外表面来锁止线缆。
接合构件还可以包括芯线保持部,该芯线保持部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多根芯线芯线,并且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从芯线保持部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延伸。
接合构件还可以包括联接部,该联接部被构造成将芯线保持部与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彼此联接,并且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可以相对于芯线保持部绕联接部旋转。
联接部可以与芯线保持部和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一体地形成。
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通过开口进入壳体内,以便布置在布置空间中时,可以将所述对第二接合部的外表面与布置表面部分接触,使得所述对第二接合部的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彼此相对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及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可以以所述距离连接到芯线保持部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
芯线保持部可以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多根芯线,同时将所述多根芯线分成多个组,每个组包括至少一根芯线。
所述多根芯线可以包括多对芯线,并且所述芯线保持部可以包括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被构造成沿第一方向布置芯线,同时将芯线成对地分成所述多个组。
所述多个分隔部中的每个分隔部可以形成通孔,所述通孔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对芯线通过。
该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对准构件,该对准构件被构造成沿第一方向对准所述芯线,并且被布置在布置空间中,以便沿第一方向与芯线保持部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相对。
第一接合部可以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被构造成在第一接合部锁止线缆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接触来限制接合构件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运动。
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可以包括按压表面部,该按压表面部形成被构造成按压线缆的外表面的平坦表面和弯曲表面中的一者。
该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导电外壳,该导电外壳包括围绕壳体布置的外壳本体部;以及从外壳本体部朝向布置空间延伸的外壳延伸部,该外壳延伸部被布置成与第一接合部相对并且被构造成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中的线缆的外周缘表面。
所述多根芯线中的每根芯线可以由被包覆的电线形成,并且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分别被安装到所述多根芯线并且被布置在壳体中的多个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处于线缆连接到连接器的状态下的立体图(从连接器的上右前侧看)。
图2是用于示出根据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处于线缆连接到连接器的状态下的立体图(从连接器的下右前侧看)。
图3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线缆的端部的侧视图。
图4是用于示出根据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从上右前侧看)。
图5是用于示出根据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从下右前侧看)。
图6是用于示出根据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是用于示出沿图6的线VII-VII截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壳体处于导电外壳安装到壳体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9A是用于示出图7的用虚线圈D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并且是第一接合部处于初始位置的图示。
图9B是对应于图9A的放大图,并且是第一接合部处于保持位置的图示。
图9C是沿图7的线IX_C-IX_C截取的后视剖视图,并且是连接器在第一接合部处于保持位置时的图示。
图10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在一对第二接合部处于接合位置时的立体图(从上右前侧看)。
图11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处于接合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2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沿芯线保持部分的后表面截取的的后视剖视图。
图13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芯线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IV-XIV截取的芯线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5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V-XV截取的芯线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VI-XVI截取的芯线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7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处于宽度增加位置时的立体图(从上右前侧看)。
图18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处于宽度增加位置时的平面图。
图19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处于宽度增加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20是用于示出沿图6的线XX-XX截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示出沿图7的线XXI-XXI截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2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的壳体处于导电外壳安装到壳体的状态下的立体图(从连接器的上右后侧看)。
图23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靴部被安装到线缆的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24是用于示出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刚好在线缆的端部被安装到接合构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25是用于示出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在线缆的端部被安装到接合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26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刚好在对准构件被安装到接合构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27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在对准构件被安装到接合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28是用于示出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刚好在接合构件和对准构件与线缆一起安装到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29是用于示出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和对准构件与线缆一起安装到壳体、并且布置在壳体的布置空间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是刚好在靴部安装到壳体之前的状态的图示(从上右后侧看)。
图30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线缆被安装的状态下的接合构件和对准构件的平面图,并且是接合构件和对准构件与线缆的端部一起布置在壳体的布置空间中的状态的图示。
图31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靴部被安装到壳体和接合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32是用于示出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刚好在安装端子且第一接合部分被移位到保持位置之前的压合工具的立体图(从上右后侧看)。
图33是用于示出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在安装端子且第一接合部处于保持位置时的压合工具的立体图。
图34是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并且是处于保持状态的连接器的示出。
图35是用于示出相关领域中的高频传输插头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进行描述。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向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右”和“左”,用于易于理解本实施例,且不限制本发明。
如为连接器100的立体图的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100是连接包括多根芯线103的线缆101(参见图3)的端部101_E的连接器。连接器100和诸如模块化插座等配对连接器(未示出)彼此装配在一起。连接器100被装配到配对连接器,从而将线缆101的芯线103与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电线(未示出)电连接。
这里,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处于线缆101连接到连接器100的状态下的立体图(从连接器的上右前侧看)。图2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处于线缆101连接到连接器100的状态下的立体图(从连接器的下右前侧看)。
本实施例中的线缆101是适合用于差分传输的双绞线线缆。如图3所示,线缆101的端部101_E是具有距线缆101的末端预定长度L1的部分,并且被布置在连接器100内。线缆101的端部101_E包括护套构件102、八根芯线103和导电箔104。这里,图3是用于示出从与线缆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看到的线缆101的侧视图。
护套构件102是绝缘构件,其被构造成捆扎八根芯线103并且覆盖被捆扎的芯线103的周缘。在线缆101的端部101_E中,从线缆101的末端延伸预定长度L2(L2<L1)的部分未包覆有护套构件102,并且芯线103未被包覆。
所述八根芯线103中的每根芯线是包覆有绝缘构件的电线。所述八根芯线103通过将每两根芯线捻合在护套构件102内而配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八根芯线103包括由芯线103_A1和芯线103_A2组成的一对芯线、由芯线103_B1和芯线103_B2组成的一对芯线、由芯线103_C1和芯线103_C2组成的一对芯线以及由芯线103_D1和芯线103_D2组成的一对芯线。在线缆101的端部101_E处未包覆的每对芯线103被解捻以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延伸。
这里,芯线103_A1、103_A2、103_B1、103_B2、103_C1、103_C2、103_D1和103_D2统称为芯线103。当不需要特别将芯线彼此区分时,在下面的描述中也将芯线103_A1、103_A2、103_B1、103_B2、103_C1、103_C、103_D1和103_D2类似地表示为芯线103。
导电箔104是由例如金属制成的薄的膜状导体。导电箔104在线缆101的端部101_E处的预定范围内围绕护套构件102的外周缘表面缠绕。优选的是,导电箔104例如通过粘合固定到护套构件102的外周缘表面。
包含在线缆101中的芯线103的数量不限于八根。仅需要设置多根芯线103。另外,三根或更多根芯线103可以捻合在护套构件102内,或者芯线103可以彼此大致平行地单独布置,而不捻合在护套构件102内。此外,芯线103不限于被构造成发送和接收电信号的被包覆的电线。例如,芯线103可以是用于发送和接收光学信号的被适当包覆的信号线,或用于供应电力的被包覆的电线。
如图1、图2以及图4至图7中的任一附图所示,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05、接合构件106、对准构件107、八个端子108、导电外壳109和靴部110。
这里,图4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从上右前侧看)。图5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从下右前侧看)。图6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主视图(从前侧看)。图7是用于示出沿图6的线VII-VII截取的连接器100的剖视图(从连接器100的右侧看)。
壳体105是被构造成保持布置在壳体105内的线缆101的端部101_E的构件。例如,壳体105由树脂制成,并且例如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地形成。如图5至图8所示,壳体105包括壳体本体111、装配接合部112、以及一对第一靴部安装矛部113_L和113_R。
这里,图8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05处于导电外壳109被安装到壳体105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壳体本体111是具有在其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构件,并且在其内中具有布置空间114。线缆101通过形成在壳体本体111的后端部中的开口OP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
具体地,壳体本体111包括前壁部115_F、左壁部115_L、右壁部115_R、上壁部115_U、下壁部115_D、八个端子接收部116、下开口部117、第一接合部118以及右外壳接合凹槽部和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
前壁部115_F、左壁部115_L、右壁部115_R、上壁部115_U和下壁部115_D是分别设置在壳体本体111的前侧、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部分。形成这些壁部115_F、115_L、115_R、115_U和115_D的内表面的布置表面部分120限定从壳体本体111的内部朝向开口OP在向后方向上延伸的布置空间114。这里,向后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
所述八个端子接收部116是限定端子空间的部分,在该端子空间中分别布置有八个端子108。端子接收部116设置成使得在连接器100的左右方向上对准。在下壁部115_D的前端部附近以及在前壁部115_F的下端部附近,所述八个端子接收部116形成将下壁部115_D和前壁部115_F的外表面部连接到布置表面部分120,从而限定与布置空间114连续连通的端子空间的表面。
这里,该部的“附近”是指围绕该部的预定区域。
仅需要设置所述多个端子接收部116以便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端子108。所述多个端子接收部116的数量不限于八个。
下开口部117是限定在下壁部115_D的后端部附近形成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开口的部分,并且下开口部117允许壳体本体111的外部与布置空间114之间的连通。在形成下开口部117的后侧的部分处,下开口部117包括防返回部121,该防返回部121被构造成防止第一接合部118从保持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
这里,“保持位置”和“初始位置”分别是指第一接合部118相对于壳体本体111处于保持状态的位置和第一接合部118相对于壳体本体111处于初始状态的位置。另外,“保持状态”是指将线缆101的端部101_E保持在连接器100中以防止从布置空间114滑出的状态。“初始状态”是指在将线缆101的端部101_E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之前的状态。
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接合部118是这样的部分,该部分被构造成锁止线缆101,使得第一接合部118在向上方向上移位,以便以突出的方式突出到布置空间114内,从而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表面。也就是说,第一接合部118从初始位置大致在向上方向上移动,从而被移位到接合线缆101的保持位置。
这里,图9A是用于示出图7的用虚线圈D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并且是第一接合部118处于初始位置的图示。图9B是对应于图9A的放大图,并且是第一接合部118处于保持位置的图示。
这里,向上方向对应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另外,“接合”是指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这些构件之间的接触,这些构件至少在一个方向上的相互移动通过这些构件的接合而阻止。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合部118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三棱柱形状。在第一接合部118从一侧看到的截面中,第一锁止部118具有三角形形状,其中最前面的顶点(连接部122)连接到下开口部117,并且形成包括该顶点的多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的接合表面部125被布置成使得大致在向上方向上定向。注意,第一接合部118的后表面是弯曲的,如下文所述。
更具体地,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接合部118包括连接部122、第一突出部123、第二突出部124和接合表面部125。
如上所述,从连接器的一侧看时,连接部122是形成最前面的顶点的部分,并且连接到下开口部117的形成前侧的一部分。连接部122由树脂制成并具有挠性。因此,第一接合部118被移动以绕连接部122大致在向上方向上(从连接器的右侧看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运动,第一接合部118从初始位置移位到保持位置。
第一突出部123是形成位于连接部122的后侧(从连接器的右侧看时)上的多个顶点中的下顶点的部分。当第一接合部118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突出部123定位在防返回部121下方(见图9A)。当第一接合部118被移位到保持位置时,处于保持状态的第一突出部123定位在防返回部121上方(见图9B)。
在第一接合部118从初始状态移位到保持状态的过程中,第一突出部123与防返回部121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突出部123在向上方向上被按压,使得第一突出部123被防返回部121按压时,由树脂制成的第一接合部118弹性变形。因此,第一突出部123可以在向上方向上移动,同时保持与防返回部121接触。在经过防返回部121的前方之后,第一接合部118由于其弹性而恢复到与初始状态相同的形状。结果,第一突出部123与防返回部121接触,从而防止第一突出部123在向下方向上移动。
第二突出部124是形成位于连接部122的后侧(从连接器的右侧看时)的多个顶点中的上顶点的部分。在第一接合部118从初始位置移位到保持位置的过程中,第二突出部124大致在向上方向上移动,然后当第一接合部118处于保持位置时以突出的方式被定位在布置空间114中。以这种方式,处于保持位置的第二突出部124按压并锁止线缆101的端部101_E的外表面。在初始位置处,第二突出部124被定位成使得允许线缆101在第二突出部124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连接器的后侧看处于保持位置的第二突出部124时,如图9C所示,第二突出部124包括弧形形状的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其大致中心处,以在向下方向上突出。这里,图9C是用于示出当第一接合部118处于保持位置时沿图7的线IX_C-IX_C截取的连接器100的剖视图(从后侧看)。第二突出部124包括如上所述的弯曲部分,因此由线而不是图9A和图9B中的点表示。
期望第二突出部124的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线缆101的曲率半径。线缆101的曲率半径对应于线缆101的半径,换言之,在与线缆10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由线缆101的外表面形成的圆的半径。
例如,接合表面部125是连接连接部122和第二突出部124的部分,如用于示出初始状态的图8和图9A以及用于示出保持状态的图9B所示。接合表面部125形成大致矩形的平坦表面。然而,接合表面部125的后边缘部分包括被弯曲以朝向连接器的内部突出的部分。
具体地,如图8所示,接合表面部125包括线缆接合部126、左限制部127_L和右限制部127_R。接合表面部125在向后方向上略微倾斜并且在初始位置处在向上方向上定向。接合表面部125在保持位置处向上和向前定向。
在初始位置处,线缆接合部126被定位成使得允许线缆101在线缆接合部126上方通过。在保持位置处,线缆接合部126与第二突出部124一起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表面,并锁止线缆101以防止线缆101相对于壳体105在向后方向上移动。
左限制部127_L和右限制部127_R分别是位于线缆接合部126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在初始位置处,限制部127_L和127_R被定位成使得允许接合构件106(在下文中详细描述)在限制部127_L和127_R上方通过。在保持位置处,限制部127_L和127_R通过与接合构件106接触而限制接合构件106相对于壳体105的向后移动。
如图5所示,右外壳接合凹槽部和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是形成在下壁部115_D的下表面中的凹槽的部分,并且形成在下开口部117与端子接收部116之间在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在该实施例中,右外壳接合凹槽部和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分别形成向右和向左打开的凹槽。可以仅形成右外壳接合凹槽部和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中的任一个外壳接合凹槽部,或者可以形成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凹槽。
例如,如图1所示,装配接合部112是形成在壳体本体111的上部分上的部分。当连接器100被装配到配对连接器时,装配接合部112可移除地锁止连接器100,以便防止连接器100滑出配对连接器。
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对第一靴部安装矛部113_L和113_R中的每个第一靴部安装矛部是从下壁部115_D的后端在向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包括在向下方向上突出的矛部,以便将靴部110锁止在后端附近。
接合构件106是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构件,并且被构造成与壳体105一起将线缆101保持在布置空间114中。例如,接合构件106由树脂制成,并且例如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地形成。
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接合构件106包括芯线保持部128、联接部129_L和129_R,以及一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
这里,图10是用于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106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接合位置(在下文中详细描述)时的立体图(从上右前侧看)。图11是用于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106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接合位置(在下文中详细描述)时的主视图(从前侧看)。
芯线保持部128是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成对地保持线缆101的从护套构件102开始的未包覆的解捻的芯线103。
具体地,如图10至图16所示,芯线保持部128包括四个分隔部131和一对装配凹槽部132。
这里,图12是用于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沿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截取的接合构件106的剖视图,并且是芯线保持部128的图示(从后侧看)。图13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芯线保持部128的剖视图(从连接器的上侧看)。图14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IV-XIV截取的芯线保持部128的剖视图(从连接器的上侧看)。图15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V-XV截取的芯线保持部128的剖视图(从连接器的右侧看)。图16是用于示出沿图12的线XVI-XVI截取的芯线保持部128的剖视图(从连接器的右侧看)。
四个分隔部131是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通孔的部分,并且包括分别位于连接器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的分隔部131_U、131_D、131_L和131_R。这里,分别位于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的分隔部131_U、131_D、131_L和131_R统称为分隔部131。当不需要特别将分隔部彼此区分时,在下面的描述中也将分隔部131_U、131_D、131_L和131_R类似地表示为分隔部131。
由分隔部131中的每个分隔部形成的通孔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即,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通孔,以允许所述对芯线103通过。如图12中用虚线圈示出的,所述对芯线103被允许通过分隔部131。以这种方式,芯线103可以在被分为多个组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布置,所述组包括所述对芯线103。
仅需要芯线保持部128保持芯线103,同时将芯线103分为多个组。每个组中的芯线103的数量不限于两根。所述多个组中的每个组可以包括一根芯线103,或者三根或更多根芯线103。另外,用于分隔芯线103的所述组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并且仅需要所述组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另外,仅需要将分隔部131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布置芯线103,同时成对地分隔芯线103。例如,如分隔部131那样,凹槽可以形成在芯线保持部128的外表面中。
所述对装配凹槽部132是形成在芯线保持部128的右外侧表面和左外侧表面中的凹槽的部分,并且从芯线保持部128的前端部在向后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
联接部129_L和129_R是联接芯线保持部128与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部分。
具体地,联接部129_L联接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部分的左端部与第二接合部130_L的前端部。联接部129_R联接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部分的右端部与第二接合部130_R的前端部。
这里,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部分是在本实施例中形成芯线保持部128的表面的在向后方向上定向的部分。后表面部分对应于芯线保持部128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
联接部129_L和129_R中的每个联接部沿接合构件106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沿左右方向具有小的宽度。联接部129_L和129_R中的每个联接部由树脂制成。因此,联接部129_L和129_R可以弹性变形。因此,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相对于芯线保持部128大致沿上下方向绕作为旋转轴线(中心)的联接部129_L和129_R旋转。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联接部129_L和129_R中的每个联接部在其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中具有通孔。因此,与没有通孔的情况相比,联接部129_L和129_R中的每个联接部可以被挠性变形。利用这种构造,联接部129_L和129_R可以更容易地旋转。
处于保持状态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接合部130_L的左外表面和第二接合部130_R的右外表面保持与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使得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在左右方向上以相对的方式布置以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在保持状态下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内表面按压并夹住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表面。以这种方式,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锁止线缆101。
这里,本实施例中的向右或向左方向对应于第三方向。沿左右方向以相对的方式的布置对应于沿第三方向以相对的方式的布置,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且与第二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合部130_L通过联接部129_L作为中介而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部分的左端部,并且大致在向后方向上延伸。第二接合部130_R通过联接部129_R作为中介而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部分的右端部,并且大致在向后方向上延伸。
如上所述,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可以相对于芯线保持部128绕作为旋转轴线的联接部129_L和129_R旋转。利用这种构造,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大致在左右方向上被移位,同时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并且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的接合位置与在图17至图19中示出的宽度增加位置之间移位。
这里,“接合位置”是指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保持状态,并且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其中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对应于线缆101的尺寸。在接合位置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将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线缆101夹住。
另外,“宽度增加位置”是指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初始状态,并且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分别大致在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上移位,使得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线缆101的厚度。
图17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106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宽度增加位置时的立体图(从上右前侧看)。图18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106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宽度增加位置时的平面图(从上侧看)。图19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的接合构件106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宽度增加位置时的后视图(从后侧看)。
当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在向前方向上朝向壳体105移动通过开口OP以便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时,移动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同时其外表面与布置表面部分120保持接触。这里,向前方向对应于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关于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外表面,第二接合部130_L的外表面在向左方向上定向,第二接合部130_R的外表面在向右方向上定向。
利用这种构造,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外表面之间的这种距离的情况下,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通过联接部129_L和129_R作为中介而间接地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的后端部。
具体地,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各自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二接合部130_L包括按压表面部133_L、限制部134_L和第二靴部安装矛部135_L。第二接合部130_R包括按压表面部133_R、限制部134_R和第二靴部安装矛部135_R。
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是形成被构造成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表面的弯曲表面的部分,并且大致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
具体地,按压表面部133_L是从第二接合部130_L的内表面(大致在向右方向上定向的表面)的后端部附近在向前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弯曲部分,按压表面部133_R是从第二接合部130_R的内表面(大致在向左方向上定向的表面)的后端部附近在向前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弯曲部分。当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接合位置时,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
更具体地,由按压表面部133_L形成的弯曲表面具有部分柱形形状,该部分柱形形状是弯曲的以在向左方向上突出。由按压表面部133_R形成的弯曲表面具有部分柱形形状,该部分柱形形状是弯曲的以在向右方向上突出。部分柱形形状大致对应于通过沿与柱体的轴线平行的平面切除柱体的外表面而获得的形状。
也就是说,由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中的每个按压表面部形成的弯曲表面具有弧形形状(从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延伸方向看)。期望由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中的每个按压表面部形成的弧的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线缆101的曲率半径。
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中的每个按压表面部可以是平坦表面,或者具有通过连接多个平坦表面而获得的部分棱柱形状。部分棱柱形状大致对应于通过沿与棱柱的轴线平行的平面切除棱柱的外表面而获得的形状。
例如,如图10和图19所示,限制部134_L和134_R是形成倾斜表面的部分并且向下和向后定向,该倾斜表面形成在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下表面部分的前端附近。
处于保持状态的限制部134_L和134_R分别保持与限制部127_L和127_R接触,或者大致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预定距离分别与限制部127_L和127_R相对。利用这种构造,当接合构件106朝向壳体105移动时,处于保持状态的限制部127_L和127_R分别与限制部134_L和134_R接触,从而限制接合构件106相对于壳体105的向后移动。
仅限制部134_L和134_R中的任一个限制部可以形成在第二接合部130_L或第二接合部130_R的后下端处。即使利用这种构造,限制部134_L和134_R中的一个限制部也可以在保持状态下与限制部127_L或与其相对的限制部127_R接触,从而限制接合构件106相对于壳体105的向后运动。
第二靴部安装矛部135_L和135_R形成在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后端附近,并且形成在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上突出的矛部,以便锁止靴部110。
对准构件107是被构造成在接合构件106的前方沿前后方向与芯线103对准的构件。对准构件107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使得对准构件107的后表面部分以预定距离与芯线保持部128的前端部相对。
这里,沿前后方向的对准对应于沿第一方向的对准。芯线保持部128的前端部对应于芯线保持部128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对准构件107包括八个对准孔部136和一对延伸部137。
所述八个对准孔部136是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且在前后方向上穿过对准构件107的孔的部分。所述八根芯线103被布置成分别在前后方向上插入通过对准孔部136。当所述八个对准孔部136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时,对准孔部136被布置成分别对应于所述八个端子接收部116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由对准孔部136中的每个对准孔部形成的孔的至少一部分在向下方向上是敞开的,以便与由端子接收部116中对应的一个端子接收部形成的端子空间连通。
这里,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形成的对准孔部136_1、136_2、136_3、136_4、136_5、136_6、136_7和136_8被统称为对准孔部136。当不需要特别将这些对准孔部彼此区分时,对准孔部136_1、136_2、136_3、136_4、136_5、136_6、136_7和136_8在下面的描述中也被类似地表示为对准孔部136。
所述对延伸部137从对准构件107的左端和右端在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被装配到对应于延伸部137的装配凹槽部132。当延伸部137和装配凹槽部132彼此装配以便在前后方向上保持彼此接触时,对准构件107相对于接合构件106定位。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八个端子108是分别布置在所述八个端子接收部116中的导电构件。具体地,所述八个端子108分别固定到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端部处解捻的所述八根芯线103,并且保持在壳体105中。
仅需要设置端子108以便分别对应于线缆101的芯线103。端子108的数量不限于八个。
例如,如图1、图2和图4至图8所示,导电外壳109是围绕壳体105布置的构件。导电外壳109由导电材料(诸如金属)制成且一体地形成。例如,导电外壳109通过将切割成预定形状的平板弯曲而形成。
具体地,导电外壳109包括外壳本体部138、外壳延伸部139以及右接合矛部和左接合矛部140。
外壳本体部138是围绕壳体105布置的部分,并且包括布置在壳体105的上侧、下侧、右侧和左侧的大致矩形的壁部。
外壳本体部138的左壁部和右壁部分别是布置在壳体105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外壳本体部138的上壁部布置在装配接合部112后面,以将壳体105的右壁部和左壁部连接在壳体105上方。外壳本体部138的下壁部布置在下开口部117与外壳接合凹槽部119之间,以将壳体105的右壁部和左壁部连接在壳体105下方。
外壳延伸部139是从外壳本体部138朝向布置空间114延伸的部分。外壳延伸部139被布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接合部118相对,并且被构造成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周缘表面。
具体地,外壳延伸部139在外壳本体部138的后端处弯折或弯曲,以通过上壁部115_U的后侧,并且在布置空间114中在向前方向上延伸通过壳体105的开口。外壳延伸部139与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导电箔104接触,从而在向下方向上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如图8所示,外壳延伸部139被弯曲成从其后侧看时在向上方向上突出的弧形形状。期望外壳延伸部139的曲率半径大于线缆101的曲率半径。
右接合矛部和左接合矛部140是从外壳本体部138的右壁部和左壁部延伸,同时弯折的或弯曲的部分。左接合矛部140在向右方向上延伸以布置在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中。右接合矛部140在向左方向上延伸以布置在右外壳接合凹槽部119中。以这种方式,当接合矛部140分别被装配到对应的右外壳接合凹槽部和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时,导电外壳109被固定到壳体105。
导电外壳109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线缆101中省略导电箔104。另外,与外壳延伸部139对应的部分可以例如在壳体本体111的上部分的布置表面部分120处与壳体105一体地形成。这里,与外壳延伸部139对应的部分是指这样的部分:从布置空间114中从开口附近在向前方向上延伸,被布置成与第一接合部118相对,并且被构造成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周缘表面。与外壳延伸部139类似,该部分可以被弯折成从其后侧看时在向上方向上突出的弧形形状。
例如,如图4、图5、图20和图21所示,靴部110是被构造成保护在向后方向上从布置空间114延伸的线缆101的构件,并且例如由树脂制成。
这里,图20是用于示出沿图6的线XX-XX截取的连接器100的剖视图(从连接器的右侧看)。图21是用于示出沿图7的线XXI-XXI截取的连接器100的剖视图(从连接器的底侧看)。
具体地,靴部110具有从其前端到后端逐渐变窄的大致梯形形状,并且具有形成在后端中且被构造成允许线缆101通过的通孔部141。靴部110的前端部具有矩形框架形状,以及靴部110具有与通孔部141连续的中空内部空间。
靴部110在前端部附近包括四个装配部142。如图20和图21所示,四个装配部142是分别装配有第一靴部安装矛部113_L和113_R以及第二靴部安装矛部135_L和135_R的部分。四个装配部142中的每个装配部形成钩住矛部的孔或突起。
上文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构造。现在,描述组装连接器100的方法。
(组装连接器100的方法)
组装连接器100的方法是通过组装形成连接器100的部件105至110来实施的。
准备处于初始状态的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对准构件107、八个端子108、包括在向下方向上延伸的接合矛部140的导电外壳109、靴部110和线缆101。
如图22的立体图所示,导电外壳109被安装到壳体105。
具体地,导电外壳109围绕壳体105安装,使得接合矛部140的位置和外壳接合凹槽部119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对应。右接合矛部和左接合矛部140被弯曲,因此分别被装配到右外壳接合凹槽部和左外壳接合凹槽部119中。以这种方式,导电外壳109被固定到壳体105。
当允许线缆101的末端从靴部110的后侧穿过通孔部分141时,如图23的立体图所示,靴部110被安装到线缆101的端部101_E。
从线缆101的末端开始具有长度L2的护套构件102的一部分从线缆101剥离。以这种方式,所述多根芯线103的分别具有长度L2的部分未被包覆。之后,所述多根芯线103的未被包覆的部分被解捻,并且导电箔104被安装到端部101_E(见图3)。在这种情况下,长度L2足够长以允许芯线103穿过接合构件106和对准构件107,并突出到对准构件107的前侧。优选的是,即使在芯线103被解捻之后,所述对芯线103例如通过颜色彼此区分。
如图24的立体图所示,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在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加的宽度增加位置,并且芯线103的末端被定位在芯线保持部128后面。然后,芯线103从后侧插入分隔部131内,以便穿过分隔部131。以这种方式,如图25的立体图所示,线缆101被安装到接合构件106。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在安装线缆101时处于宽度增加位置。以这种方式,与第二接合部130_L与130_R之间的距离小的情况相比,线缆101可以容易地安装到接合构件106。
另外,所述四对芯线103分别被分开和布置,以便成对地单独穿过彼此不同的分隔部131中的预定的一个分隔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分配被构造成允许芯线103通过的分隔部131,以防止在芯线103上施加载荷。
例如,芯线103_A1和103_A2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布置,以便以成对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穿过分隔部131_L。芯线103_B1和103_C2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布置,以便以成对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穿过分隔部131_U。芯线103_B2和103_C1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布置,以便以成对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穿过分隔部131_D。芯线103_D1和103_D2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布置,以便以成对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穿过分隔部131_R。
为了防止在芯线103上施加载荷,芯线103_B1和103_C2可以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布置,以便以成对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穿过分隔部131_D。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芯线103_B2和103_C1从左侧以所述顺序布置,以便以成对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穿过分隔部131_U。另外,例如,芯线103_A1和103_A2、芯线103_B1和103_B2、芯线103_C1和103_C2以及芯线103_D1和103_D2可以以与护套构件102内的成对的组合相同的成对的组合布置在分隔部131中。
如图26的立体图所示,已穿过分隔部131的芯线103大致在左右方向上以预定的顺序排列并且布置成在向前方向上延伸。芯线103的末端定位在对准构件107后面。然后,接合构件106在向前方向上移动,直到右延伸部和左延伸部137分别从对准构件107的后侧装配到对应的装配凹槽部132内,并且延伸部137的后端部与装配凹槽部132的前端部彼此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从接合构件106在向前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八根芯线103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八个对准孔部136。例如,芯线103_A1、103_A2、103_B1、103_B2、103_C1、103_C2、103_D1和103_D2从左侧以所述顺序排列,并且分别穿过对准孔部136_1至136_8。以这种方式,如图27的立体图所示,对准构件107被定位在接合构件106的前部,且被安装到接合构件106。
芯线103的从对准构件107向前突出的部分被切割,使得芯线103与对准构件107的前表面齐平。
然后,如图28的立体图所示,接合构件106与对准构件107一起定位在壳体105后面。然后,如图29的立体图所示,对准构件107和接合构件106在向前方向上朝向壳体105移动,直到对准构件107和接合构件106通过开口OP与位于对准构件107前侧的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为止。以这种方式,如图29所示,对准构件107和接合构件106与线缆101的端部101_E一起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
具体地,在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宽度增加位置的状态下(见图28),具有安装到其上的端部101_E的对准构件107和接合构件106被从壳体105的后侧在向前方向上通过开口OP沿布置表面部分120推入壳体105内。
当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在向前方向上通过开口OP朝向壳体105移动时,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布置表面部分120的后端部接触,并且被移动,同时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减小。布置表面部分120的后端部是形成开口OP的部分。以这种方式,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被移位,以便逐渐减小按压表面部133_L与133_R之间的距离。
然后,当接合构件106被推入壳体105内直到对准构件107的前端部与位于对准构件107的前侧的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时,导电箔104被定位在外壳延伸部139下方,并且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接合位置。
处于接合位置的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在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右外表面和左外表面与布置表面部分120保持接触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然后,如图30所示,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通过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而从线缆101的右侧和左侧夹住线缆101,并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以这种方式,接合构件将线缆101锁止在布置空间114中。
这里,图30是用于示出在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处于将线缆101夹在布置空间114中的接合位置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对准孔部136限定与端子接收部116连通的空间,该端子接收部116分别对应于对准孔部136。因此,允许从壳体105的外侧和壳体105的下侧通过端子空间接触分别布置在对准孔部136中的芯线103。
如图31的立体图所示,靴部110被安装到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
具体地,靴部110从接合构件106和壳体105的后侧沿线缆101在向前方向上移动。然后,将靴部110推入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内,使得第一靴部安装矛部113_L和113_R以及第二靴部安装矛部135_L和135_R分别装配到对应的配合部142。以这种方式,靴部110被锁止到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以防止容易地从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滑出。
通过使用如图32的立体图所示的压合工具143,安装所述八个端子108,并使第一接合部118处于保持位置。图32是用于示出刚好在安装端子108且将第一接合部118移位到保持位置之前的压合工具的立体图。图33是用于示出在安装端子108且第一接合部118处于保持位置时的压合工具的立体图。
压合工具143是被构造成安装端子108并将第一接合部118从初始位置移位到保持位置的工具。压合工具143包括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布置的两个构件。压合工具143的上构件被构造成除了保持对准构件107和接合构件106之外还保持壳体105和导电外壳109,其中,线缆101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
压合工具143的下构件包括形成在下构件的前部附近的保持部144,以及形成在其后端部附近的按压突起145。保持部144被构造成在所述八个端子108在左右方向上以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下以相对小的力保持所述八个端子108。所述按压突起145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向上方向上突出。
压合工具143的上构件和下构件彼此推抵,使得所述八个端子108插入分别与端子108对应的端子接收部116的端子空间中的芯线103的末端附近内。以这种方式,使端子108穿过包覆芯线103的绝缘构件以与内部电线接触,从而固定到芯线103。结果,端子108电连接到对应的芯线103,并且以被接收在端子接收部116中的状态固定。
另外,压合工具143的上构件和下构件彼此推抵,使得按压突起145在向上方向上推动第一接合部118。以这种方式,如图34的侧视剖视图所示,第一突出部123通过防返回部121的前部,并且处于防返回部121上方的保持位置。
当第一接合部118处于保持位置时,第二突出部124、线缆接合部126以及限制部127_L和127_R全部被定位成使得突出到布置空间114内。由线缆接合部126以及限制部127_L和127_R形成的表面向上和向前定向。线缆接合部126与第二突出部124一起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
位于保持位置的第一接合部118通过第二突出部124和线缆接合部126以及外壳延伸部139从线缆101的上侧和下侧夹住线缆101,从而锁止所述线缆101的端部101_E。同时,线缆101的端部101_E的外表面不仅被第一接合部118和外壳延伸部139按压和锁止,而且还被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按压和锁止,如上所述。以这种方式,线缆101的端部101_E处于牢固地固定在布置空间114中的保持状态。
在本实施例的保持状态下,外壳延伸部139和导电箔104保持彼此接触以彼此电连接。另外,限制部127_L和127_R被布置成使得大致在前后方向上与限制部134_L和134_R相对,从而限制接合构件106相对于壳体105的向后移动。
第一接合部118的向下运动受到防返回部121的限制,因此接合构件106被保持在保持状态。因此,在线缆101连接到连接器100的状态下完成连接器100。
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实现了下列操作和效果。
(操作和效果)
根据该实施例,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05和接合构件106,该壳体105包括第一接合部118,该接合构件106包括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壳体105包括布置表面部分120,该布置表面部分120限定从壳体105的内部朝向形成在壳体105的后侧的开口OP延伸的布置空间114,并且接合构件106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第一接合部118被构造成通过在向上方向上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来锁止线缆101。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被构造成通过与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而在左右方向上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来锁止线缆101。
如上所述,从不同方向按压并锁止线缆101的外表面,从而能够分散用于接合线缆101的按压力。因此,即使当从每个方向施加的按压力与例如仅通过第一接合部118按压以将线缆101固定在布置空间114中的情况下施加的按压力相比减小时,也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101。因此,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接合构件106包括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八根芯线103的芯线保持部128。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通过联接部129_L和129_R作为中介而在向后方向上从芯线保持部128的后端部延伸。
如上所述,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被设置成使得从芯线保持部128的后端部在向后方向上延伸。利用这种构造,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与芯线保持部128间接连接,从而能够减少形成连接器100的部件的数量。因此,连接器100可以容易地组装。
根据该实施例,接合构件106还包括联接部129_L和129_R,该联接部129_L和129_R被构造成将芯线保持部128与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中的每个接合部彼此联接。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中的每个接合部相对于芯线保持部128绕联接部129_L和129_R旋转。
因此,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并且在宽度增加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位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可以设置成简单的构造。因此,利用该简单的构造,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联接部129_L和129_R与芯线保持部128以及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一体地形成。因此,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并且在宽度增加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位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可以设置成简单的构造。因此,利用该简单的构造,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通过开口移动到壳体105的前侧,以便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时,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的外表面与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利用这种构造,按压表面部133_L与133_R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外表面之间具有这样的距离的情况下,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通过联接部129_L和129_R作为中介而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的后端部。
利用这种构造,当线缆101被安装到接合构件106时,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可以处于宽度增加位置,在该宽度增加位置处,第二接合部130_L与130_R之间的距离大于线缆101的厚度。因此,线缆101可以容易地安装到接合构件106。另外,通过仅移动接合构件106通过开口OP到壳体105的前侧,可以将线缆101锁止到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因此,连接器100可以容易地组装。
根据该实施例,芯线保持部128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八根芯线103,同时将所述多根芯线103分成多个组。利用这种构造,可以布置芯线103,同时防止在连接器100内的芯线103上施加载荷。因此,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进一步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在护套构件102内,所述八根芯线103包括四对,即,所述对芯线103_A1和103_A2、所述对芯线103_B1和103_B2、所述对芯线103_C1和103_C2,以及所述对芯线103_D1和103_D2。芯线保持部128包括所述四个分隔部131,所述四个分隔部131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布置芯线103,同时将所述多根芯线103分成多个组,所述多个组具有与护套构件102内的这些对芯线103的组合不同的组合。
利用这种构造,可以布置芯线103,同时防止进一步在连接器100内的芯线103上施加载荷。因此,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进一步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分隔部131中的每个分隔部形成通孔,该通孔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对芯线103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利用这种构造,分隔部131中的每个分隔部围绕以成对的方式布置的芯线103(的上侧、下侧、右侧和左侧)。因此,与分隔部各自形成(例如)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的情况不同,所述对芯线103可以被可靠地布置并被保持在这些分隔部131的每个分隔部中。因此,在组装过程中,诸如在布置空间114中的接合构件106的布置期间,芯线103不会从分隔部131突出。因此,连接器100可以容易地组装。
根据该实施例,连接器100还包括对准构件107,该对准构件107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对准所述芯线103。对准构件107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以便与芯线保持部128的前端部相对。利用这种构造,在芯线103在左右方向上对准时,芯线103的一个端部可以定位在连接器100的前侧上。芯线103可以依据配对连接器的端子阵列被布置在连接器100的前侧上。因此,芯线103可以可靠且容易地连接到(例如)电线,该电线连接到配对连接器100。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接合部118包括限制部127_L和127_R,该限制部127_L和127_R被构造成在第一接合部118锁止线缆101的状态(保持状态)下通过与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接触来限制接合构件106在向后方向上相对于壳体105的运动。第一接合部118包括限制部127_L和127_R。因此,利用该简单的构造,可以防止接合构件106滑出壳体105。因此,利用该简单的构造,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所述对第二接合部130_L和130_R包括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该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形成被构造成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的弯曲表面。按压表面部133_L和133_R中的每个按压表面部可以是平坦表面,并且可以被构造成通过弯曲表面或平坦表面而不是线性部分来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因此,可以防止在线缆10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载荷集中。因此,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进一步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第二突出部124和外壳延伸部139被弯曲,如该实施例中描述的那样。因此,可以防止在线缆10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载荷集中。因此,可以牢固地固定线缆,同时进一步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
根据该实施例,连接器100还包括导电外壳109。导电外壳109包括环绕壳体105布置的外壳本体部138和外壳延伸部139。外壳延伸部139从外壳本体部138朝向布置空间114延伸,并且被布置成与第一接合部118相对。外壳延伸部139被构造成按压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的线缆101的外周缘表面。
利用这种构造,外壳延伸部139可以按压线缆101的外表面。另外,形成在线缆101的外表面上的导电箔104可以被电连接到外壳延伸部139。例如,当导电外壳109被连接到参考电位时,导电箔104可以用作电磁屏蔽件。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抗噪性的连接器100。
根据该实施例,所述八根芯线103中的每根芯线由被包覆的电线形成。通常,在芯线103是电线的情况下,当芯线103被损坏时,例如由于串扰或回波损耗的增加,传输特性有时会劣化。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可以降低损坏线缆的风险,从而能够抑制传输特性的劣化。
连接器100还包括分别安装到所述八根芯线103且布置在壳体105中的八个端子108。利用这种构造,芯线103可以通过端子108连接到例如配对连接器的电线。因此,芯线103可以被可靠地、容易地且电连接到例如配对连接器的线。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例,并且可以进行下列修改。
(修改示例)
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且被构造成通过按压并夹住线缆10l的外表面来锁止线缆101时,仅需要所述对第二接合部通过与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而在左右方向上以相对的方式布置。例如,这些第二接合部可以分别由与芯线保持部开的单个构件形成。
另外,例如,联接部可以分别由例如金属或树脂制成,以及由诸如大致沿上下方向布置的销之类的轴构件形成。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接合部可以通过联接部(轴构件)作为中介而连接到芯线保持部128的后表面部分,并且可以绕联接部相对于芯线保持部旋转。
此外,例如,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可以直接连接到芯线保持部的后表面部分,而不需要联接部作为中介。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优选的是,处于初始状态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的距离大于布置表面部分120的宽度,以及处于接合状态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被弹性变形,以便所述距离大致等于布置表面部分120的宽度,从而能够接合线缆101。优选的是,类似于该实施例,上文所述的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还连接到芯线保持部的后端部,以便具有这样的距离:允许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通过开口OP被移动到壳体的前侧以便被布置在布置空间114中时,所述对第二接合部的外表面与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优选的是,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连接到芯线保持部的后端部,使得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随着该移动而通过与布置表面部分120接触来逐渐减小。
在上文中,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修改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和修改示例。例如,本发明可以包括上文所述的实施例和修改示例部分或全部地以合适的方式组合的模式,或者包括根据组合的模式适当地改变的模式。

Claims (13)

1.一种连接器,包括多根芯线的线缆的端部连接到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布置表面部分,所述布置表面部分限定布置空间,所述线缆通过开口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所述布置空间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内部朝向所述开口延伸;以及
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被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壳体一起将所述线缆保持在所述布置空间中,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被构造成锁止所述线缆,使得所述第一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位,以便突出到所述布置空间内,从而按压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的所述线缆的外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包括一对第二接合部,所述对第二接合部通过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被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时与所述布置表面部分接触而在第三方向以相对的方式布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并且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并且所述对第二接合部被构造成通过按压并夹住所述线缆的外表面来锁止所述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还包括芯线保持部,所述芯线保持部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多根芯线,并且
其中,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芯线保持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接合构件还包括联接部,所述联接部被构造成将所述芯线保持部与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彼此联接,并且
其中,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相对于所述芯线保持部绕所述联接部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联接部与所述芯线保持部和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一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当所述对第二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内,以便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时,将所述对第二接合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布置表面部分接触,使得所述对第二接合部的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彼此相对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及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以所述距离连接到所述芯线保持部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芯线保持部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多根芯线,同时将所述多根芯线分成多个组,每个所述组包括至少一根芯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多根芯线包括多对芯线,并且
其中,所述芯线保持部包括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被构造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所述芯线,同时将所述芯线成对地分成所述多个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分隔部中的每个分隔部形成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允许所述对芯线通过。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被构造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准所述芯线,并且被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以便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芯线保持部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接合部锁止所述线缆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接触来限制所述接合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对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个第二接合部包括按压表面部,所述按压表面部形成被构造成按压所述线缆的外表面的平坦表面和弯曲表面中的一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包括:
围绕所述壳体布置的外壳本体部;以及
从所述外壳本体部朝向所述布置空间延伸的外壳延伸部,所述外壳延伸部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对并且被构造成按压布置在所述布置空间中的所述线缆的外周缘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多根芯线中的每根芯线由被包覆的电线形成,并且
其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分别被安装到所述多根芯线并且被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多个端子。
CN201910986666.1A 2018-11-19 2019-10-16 连接器 Active CN111200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6488 2018-11-19
JP2018216488A JP2020087562A (ja) 2018-11-19 2018-11-1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0210A true CN111200210A (zh) 2020-05-26
CN111200210B CN111200210B (zh) 2021-11-02

Family

ID=70726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6666.1A Active CN111200210B (zh) 2018-11-19 2019-10-1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6497B2 (zh)
JP (1) JP2020087562A (zh)
CN (1) CN1112002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62169S1 (en) * 2019-03-29 2022-08-30 Jyh Eng Technology Co., Ltd. Network cable plug
JP1730734S (ja) * 2022-04-11 2022-11-28 コネクタ
JP1730735S (ja) * 2022-04-11 2022-11-28 コネクタ
JP1730736S (ja) * 2022-04-11 2022-11-28 コネクタ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7814U (ja) * 2006-09-29 2006-12-14 浩暘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高周波伝送プラグ
CN101299502A (zh) * 2007-05-04 2008-11-05 奔瑞公司 电连接器中的以及与电连接器有关的改进
CN101401265A (zh) * 2006-03-16 2009-04-01 约翰米沙林格华公司 以太网线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US20140305700A1 (en) * 2011-06-21 2014-10-1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Connector with slideable retention feature and patch cord having the same
CN104112934A (zh) * 2013-04-22 2014-10-22 Mcq科技有限公司 包括多根导线的数据和/或通信电缆的接头
JP2015015149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コネクタ
CN105226436A (zh) * 2015-10-16 2016-01-06 李军 一种水晶头保护套注塑结构
CN108400507A (zh) * 2018-02-11 2018-08-14 富延升电子(福建)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插头连接器
CN108463926A (zh) * 2016-01-12 2018-08-28 浩亭电子有限公司 插拔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02444B2 (en) * 2010-10-18 2014-04-22 Panduit Corp. Communication plug with improved cable manager
CA2945752C (en) * 2014-04-14 2023-09-05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Communication outlet with shutter mechanism and wire manage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1265A (zh) * 2006-03-16 2009-04-01 约翰米沙林格华公司 以太网线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JP3127814U (ja) * 2006-09-29 2006-12-14 浩暘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高周波伝送プラグ
CN101299502A (zh) * 2007-05-04 2008-11-05 奔瑞公司 电连接器中的以及与电连接器有关的改进
US20140305700A1 (en) * 2011-06-21 2014-10-1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Connector with slideable retention feature and patch cord having the same
CN104112934A (zh) * 2013-04-22 2014-10-22 Mcq科技有限公司 包括多根导线的数据和/或通信电缆的接头
JP2015015149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コネクタ
CN105226436A (zh) * 2015-10-16 2016-01-06 李军 一种水晶头保护套注塑结构
CN108463926A (zh) * 2016-01-12 2018-08-28 浩亭电子有限公司 插拔连接器
CN108400507A (zh) * 2018-02-11 2018-08-14 富延升电子(福建)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插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56497B2 (en) 2020-08-25
US20200161817A1 (en) 2020-05-21
CN111200210B (zh) 2021-11-02
JP2020087562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00210B (zh) 连接器
US6773286B1 (en) Space-saving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blind mate structure
US20110188810A1 (en) Hybrid connector
US20110039423A1 (en) Multi-port connector system
US6352444B1 (en) Coaxial connector,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EP3849020B1 (en) Contact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021847B (zh) 屏蔽端子单元和连接器
JP5827818B2 (ja) 高速電気接点アッセンブリ
CN111771307B (zh) 用于网络连接器的电气屏蔽构件
US620016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means for terminating the shield of a high speed cable
US7070442B2 (en) Structure for press-connecting sheathed electric wire with terminal
US7658640B2 (en) Cable connector, method of connecting a cable connector and a cable
US20200161801A1 (en) Connector
US7556530B2 (en) Connector in which defectiv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hell components is suppressed
EP3965235A1 (en) Connector
US737446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ocking member
US20200083632A1 (en) Connector
CN111864434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246374A1 (en) Adaptor
JP4230418B2 (ja) コネクタ
CN221041612U (zh) 电连接器
JP7265132B2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それ備えた車載カメラ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CN219553994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20797176U (zh) 电连接器及电器
US20220352668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