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4327B - 旋转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4327B
CN111164327B CN201880064057.4A CN201880064057A CN111164327B CN 111164327 B CN111164327 B CN 111164327B CN 201880064057 A CN201880064057 A CN 201880064057A CN 111164327 B CN111164327 B CN 111164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hamber
rotor
shaft body
space
inclin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40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4327A (zh
Inventor
中屋一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4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4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18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stuffing-boxes for elastic or plastic pack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阻尼,可抑制运作时的异音及振动产生。一种旋转阻尼(100),具备外壳(101)。外壳(101)于有底圆筒状外壳本体(102)内具备转子(120)并通过盖体(110)而闭塞。外壳本体(101)内的内室(103)是通过固定叶片(104)、(105)及转子(120)所具备的可动叶片(126)、(127)而分割为四个独立空间。于内室(103)中供可动叶片(126)、(127)进行滑动的内室壁面(103b),及滑动于转子(120)的轴体(121)上的固定叶片(104)、(105)的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分别是以倾斜面所构成。此外,在内室壁面(103b)与可动叶片(126)、(127)之间及在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与轴体(121)之间设置有由弾性体所组成的密封体(106)、(128)。

Description

旋转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阻尼,是使用作为四轮或二轮的自走式车两或产业用机械器具中的转动机构中的动能衰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四轮或二轮的自走式车两或产业用机械器具中是使用旋转阻尼作为转动机构中的动能衰减装置。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旋转阻尼,转子于形成为筒状的壳体内被两端支撑,所述转子于阶梯式棒体中的大径部具有一对羽毛状叶片(参考下述专利文献1中的图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706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旋转阻尼中,在壳体与转子之间虽未图示但一般为了使壳体与转子两者顺利组装及运作而设定有容许转子往轴方向位移的预定间隙(所谓背隙),因此在旋转阻尼运作时,会有起因于壳体与转子的间隙松动所产生的异音及振动的问题。
本发明是对应处理所述问题的发明,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旋转阻尼,其可抑制运作时的异音及振动的产生。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是一种旋转阻尼,具备:外壳,具有液密式容纳流动体的圆筒状内室,并于该内室内具有固定叶片,所述固定叶片沿着径向形成壁状且阻碍流动体在圆周方向的流动;及转子,于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将内室内部分隔的同时一边推动流动体一边转动的可动叶片;供转子的可动叶片进行滑动的外壳的内室壁面与供可动叶片中的轴体进行滑动的固定叶片的轴体对向端部中的至少一者,是以沿着内室的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构成,转子被由弹性体所组成的密封体弹性地推压,所述密封体是设置在形成为倾斜面的内室壁面与可动叶片之间,及/或设置在形成为倾斜面的轴体对向端部与轴体之间。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于旋转阻尼中,因为转子是被由弹性体所组成的密封体弹性地推压,而所述密封体是设置在形成为倾斜面的内室壁面与可动叶片之间及/或形成为倾斜面的轴体对向端部与轴体之间,所以转子是在通过所述倾斜面而被弹性地推抵至轴向的一侧的状态下对于外壳进行组装,由此可抑制旋转阻尼运作时的异音及振动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为在所述旋转阻尼中,倾斜面分别形成于内室壁面及轴体对向端部。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于旋转阻尼中,因为倾斜面分别形成于内室壁面及轴体对向端部,所以可将转子相对于外壳而涵盖圆周方向的全区域弹性地推抵至轴向的一侧,且能通过由更强的力道稳定而均匀的推抵来抑制旋转阻尼运作时的异音及振动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为在所述旋转阻尼中,外壳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有底筒状具有于内室的轴线方向中一边的端部闭塞的底部,且具有另一边开口并以盖体覆盖的开口部,倾斜面是以从底部侧朝向开口部侧且相对于内室轴线分离的方式形成。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于旋转阻尼中,因为外壳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有底筒状具有于内室的轴线方向中一边的端部闭塞的底部,且具有另一边开口并以盖体覆盖的开口部,并且倾斜面是以从底部侧朝向开口部侧且相对于内室轴线分离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在抑制旋转阻尼的零件数目的同时,使用锻造加工、铸件加工或切削加工而容易地将倾斜面成型。此外,有底筒状的外壳不全是底部在外壳中的内室的轴线方向中一边的端部完全闭塞的情况,也包括将该一边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闭塞而其他部份为开口的形状(例如环状)。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为在所述旋转阻尼中,固定叶片是以厚度从底部侧朝向开口部侧变薄的方式而以倾斜面构成分别面对通过固定叶片分隔的两个所述内室的侧壁面。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于旋转阻尼中,因为固定叶片以厚度从底部侧向开口部侧变薄的方式而以倾斜面构成分别面对通过固定叶片所分隔的两个所述内室的侧壁面,因此,能够抑制内室的体积减少及旋转阻尼的重量增加,且同时可提高固定叶片的根部强度,并提高固定叶片整体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为在所述旋转阻尼中,密封体的面对倾斜面的面是以与该倾斜面平行的倾斜面所构成。
根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于旋转阻尼中,因为密封体的面对倾斜面的面是以与该倾斜面平行的倾斜面所构成,所以会使对于以倾斜面所构成的内室壁面及/或固定叶片的轴体对向端部的密接性提高并提高液密性,且同时可于外壳内将转子更有效地推抵至轴向一侧,而可抑制旋转阻尼运作时的异音及振动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旋转阻尼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分别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旋转阻尼的外壳本体、外壳本体用的密封体、转子及转子用的密封体的组装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旋转阻尼的整体结构的前视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4-4观看的旋转阻尼的剖面图。
图5是从图3所示的5-5观看的旋转阻尼的剖面图。
图6是为了说明图1所示的旋转阻尼的运作状态而示意性地表示横切面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转子已从图6所示的状态顺时针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转子已从图7所示的状态往相反侧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转子已从图8所示的状态逆时针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考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旋转阻尼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旋转阻尼10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分别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旋转阻尼100的外壳本体102、外壳本体102用的密封体106、转子120及转子120用的密封体128的组装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旋转阻尼100的整体结构的前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参考的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会有将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夸张表示等示意性表示的部分。因此,各构成要素间的尺寸或比率等会有所不同。所述旋转阻尼100为一衰减装置,是安装于可上下移动地支撑二轮自走式车两(摩托车)的后轮的摆臂的基端部,并于后轮上下移动时使动能衰减。
(旋转阻尼100的结构)
旋转阻尼100具备外壳101。外壳101为将转子120保持成旋转自如并构成旋转阻尼100的框体的零件,是通过铝材、铁材、锌材或聚酰胺树脂等的各种树脂材构成。具体地讲,外壳101主要是以外壳本体102和盖体110所构成。
外壳本体102为容纳后述的转子120的可动叶片126、127及流动体140,并将转子120的轴体121的一边的端部支撑成旋转自如的零件,其形成为筒体中一端开口较大且另一端开口较小的有底圆筒状。更具体地讲,外壳本体102是于所述筒体中的一端开口较大的开口部102a侧形成有圆筒状内室103,且同时于在此内室103的底部103a开口的状态下形成转子支持部107。
内室103为液密式容纳转子120的可动叶片126、127以及流动体140的空间,是经由配置于外壳本体102内的中央部的转子120而以相互对向的两个半圆筒空间而构成。此时,供可动叶片126、127进行滑动的内室103的内壁面,即内室壁面103b为倾斜面所构成。具体地讲,内室壁面103b是其内径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扩大且形成为圆锥面状的锥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室壁面103b为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以0.5°的倾斜角α的倾斜面所形成。在这些内室103内,固定叶片104、105分别与外壳本体102一体的形成。
固定叶片104、105为与转子120一起将内室103内分隔而形成独立空间R1~R4的壁状的部分,其沿着外壳本体102的轴线方向且从内室壁面103b朝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凸出状。此时,两个固定叶片104、105设置于内室壁面103b的内周面中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对向的位置。这些各个固定叶片104、105中,与后述盖体110分别对向的盖体对向端部104a、105a,及与转子120的轴体121分别对向的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分别凹状地形成凹陷槽状,且于这些各个槽内嵌入密封体106。
此情况下,盖体对向端部104a、105a以固定的宽度及深度而形成。另一方面,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在沿着外壳本体102的轴线方向而形成的同时,各槽内的底部是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以往内室103的径向外侧扩大的倾斜面所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是与内室壁面103b同样地,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以0.5°的倾斜角β的倾斜面所形成。此外,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中形成槽的两侧壁之间隔,亦即槽宽是分别以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扩大的倾斜面所构成。
另外,固定叶片104、105于内室103内分别面对独立空间R1~R4,并以沿着内室103的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分别形成独立空间R1~R4的侧壁面104c、105c。具体地讲,侧壁面104c、105c是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形成为让固定叶片104、105的厚度变薄的倾斜面。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面104c、105c是相对于与内室103轴线平行的虚拟线,换句话说是相对于底部103a垂直的虚拟线,以与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倾斜角β相同的0.5°的倾斜面所形成。
密封体106是用以确保形成于内室103内的独立空间R1~R4的液密性的零件,将橡胶材等的弹性材料形成为以侧面观看为L字状而构成。更具体地讲,密封体106是将压入于盖体对向端部104a、105a内的径向部106a,及压入于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轴向部106b一体形成为L字状。而且,这些径向部106a及轴向部106b分别形成为从盖体对向端部104a、105a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突出的大小。
另外,轴向部106b是以对向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面与构成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倾斜面平行延伸的倾斜面,也就是以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往内室103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于该径向的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倾斜面所构成。换句话说,轴向部106b是以嵌合于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部分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沿着所述两个方向以个别厚度连续地变厚的方式而形成。作为构成所述密封体106的材料,有作为橡胶材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或氟橡胶。
转子支撑部107是于旋转自如的状态下支撑转子120的轴体121中的一边的端部的圆筒状部分。所述转子支撑部107是通过轴承及垫片等的密封材液密地支撑转子120的轴体121。
盖体110是用于液密地阻塞形成于外壳本体102的内室103的零件,形成为圆筒状的转子支撑部111的一边端部突缘状地突出的形状。转子支撑部111是于旋转自如的状态下支撑转子120的轴体121中的另一端部的圆筒状部分。所述转子支撑部111是通过轴承及垫片等的密封材液密地支撑转子120的轴体121。
另外,盖体110中分别设置了分流通路112a、112b及调整针113a、113b。分流通路112a为使内室103内的第一独立空间R1与第二独立空间R2连通以使流动体140相互流通,并同时使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二独立空间R2分别与外部连通的通路。分流通路112b为使内室103内的第二独立空间R2与第四独立空间R4连通以使流动体140相互流通,并同时使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通路。
另外,调整针113a、113b为用于使分流通路112a、112b内分别对于外部密闭的同时,调整流通的流动体140的流量的零件,通过使用螺丝刀等的工具(未图示)转动,从而可增减流动体140的流通量。所述盖体110通过四个螺栓114装设于外壳本体102中的内室103开口侧的端部。
转子120是配置于外壳101的内室103内,且将内室103内分别分隔为四个空间,即第一独立空间R1、第二独立空间R2、第三独立空间R3及第四独立空间R4,并同时通过于所述内室103内转动,从而分别增减这些第一独立空间R1、第二独立空间R2、第三独立空间R3及第四独立空间R4的各个独立空间的体积的零件,主要是以轴体121和可动叶片126、127构成。
轴体121为支撑可动叶片126、127的圆形棒状的部分,是通过铝材、铁材、锌材、或聚酰胺树脂等的各种树脂材而构成。所述轴体121中,一边的端部形成有蓄压器安装部122的同时,另一边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123。
蓄压器安装部122是装设未图示的蓄压器的有底筒状的孔。在此,蓄压器是用于补偿根据内室103内的流动体140因温度变化所造成的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变化的机具,是在连通于后述第一单向连通路125的状态下设置。连接部123是用于连接至装设有旋转阻尼100的两个零件间中的一个零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3是以剖面形状为六角形状的有底筒状的孔所构成。
另外,在此轴体121中,分别如图6至9所示,分别形成有第一双向连通路124及第一单向连通路125。第一双向连通路124为可使通过可动叶片126、127往一边的转动而同时减少体积并通过该可动叶片126、127往另一边的转动而同时增加体积的两个独立空间之间流动体140相互流通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双向连通路124是以第一独立空间R1和第三独立空间R3相互连通的方式而在贯通轴体121的状态下形成,所述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通过可动叶片126、127的图示的逆时针转动而同时减少体积并通过图示的顺时针转动而同时增加体积。
第一单向连通路125为仅使通过可动叶片126、127往所述一边的转动而同时增加体积且通过该可动叶片126、127往所述另一边的转动而同时减少体积的两个独立空间之间流动体140从一边往另一边流通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连通路125使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以流动体140仅从第二独立空间R2往第四独立空间R4流通的方式,通过单向阀125a且在贯通轴体121的状态下形成,所述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通过可动叶片126、127的图示的逆时针转动而同时增加体积且通过图示的顺时针转动而同时减少体积。此外,此第一单向连通路125相对于单向阀125a于流动体140流通方向的上流侧亦连通有所述蓄压器。
单向阀125a为,在容许使第二独立空间R2和第四独立空间R4连通的第一单向连通路125中流动体140从第二独立空间R2侧往第四独立空间R4侧的流通,并同时阻止流动体140从第四独立空间R4侧往第二独立空间R2侧的流动的阀。
可动叶片126、127是用以将内室103内部分隔为多个空间,并同时将这些各个空间的体积分别液密地增减的零件,通过于轴体121(内室103)的径向上延伸的板状体而分别构成。此时,这两个可动叶片126、127是通过轴体121而于彼此相反方向(换言之为虚拟的相同平面上)上延伸而形成。这些可动叶片126、127中,于分别与底部103a、内室壁面103b及盖体110对向的C字状(或匚字状)的端面上,底部对向端部126a、127a、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及盖体对向端部126c、127c分别凹状地形成为凹陷槽状。
此情况下,分别构成底部对向端部126a、127a、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及盖体对向端部126c、127c的各槽,是宽度及深度形成为固定的宽度及深度。而且,于这些底部对向端部126a、127a、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及盖体对向端部126c、127c的各槽内嵌入有密封体128。
密封体128是与密封体106同样地为用以确保形成于内室103内的独立空间R1~R4的液密性的零件,将与密封体106同样的橡胶材等的弹性材料形成为以侧面观看为C字状(或匚字状)而构成。更具体地讲,密封体128是使压入于底部对向端部126a、127a内的底侧部128a、压入于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内的内壁侧部128b、及压入于盖体对向端部126c、127c内的盖侧部128c一体成型为C字状(或匚字状)。而且,这些底侧部128a、内壁侧部128b及盖侧部128c分别以从底部对向端部126a、127a、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及盖体对向端部126c、127c突出的大小形成。
此情况下,内壁侧部128b是以对向内室壁面103b的面与构成内室壁面103b的倾斜面平行延伸的倾斜面,也就是以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突出于内室103的径向外侧的倾斜面所构成。换句话说,内壁侧部128b是以嵌合于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的部分的厚度从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连续地变厚的方式而形成。通过这些,可动叶片126、127与所述固定叶片104、105协同合作,并于内室103内相互液密地形成相互的四个空间,即第一独立空间R1、第二独立空间R2、第三独立空间R3及第四独立空间R4。
更具体地讲,于内室103内以固定叶片104和可动叶片126形成第一独立空间R1,以可动叶片126和固定叶片105形成第二独立空间R2,以固定叶片105和可动叶片127形成第三独立空间R3,以可动叶片127和固定叶片104形成第四独立空间R4。亦即,第一独立空间R1、第二独立空间R2、第三独立空间R3及第四独立空间R4是沿内室103内的圆周方向邻接形成。
这些可动叶片126、127中,分别形成有第二双向连通路13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32。第二双向连通路131是以使作为两个连通独立空间的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中的第一独立空间R1与作为两个单侧连通独立空间的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中的第二独立空间R2相互连通的方式,而形成于分隔第一独立空间R1和第二独立空间R2的可动叶片126,其中所述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是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24连通,所述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是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25连通。
所述第二双向连通路131是以使流动体140从第二独立空间R2侧流通往第一独立空间R1侧,同时限制流动体140从第一独立空间R1侧流通往第二独立空间R2侧的方式构成,所述第二独立空间R2为单侧连通独立空间,所述第一独立空间R1为连通独立空间。具体地讲,第二双向连通路131如图8所示,是使单向阀131a与节流阀131b并列配置构成。
单向阀131a是使流动体140从第二独立空间R2侧流通往第一独立空间R1侧,同时阻止流动体140从第一独立空间R1侧往第二独立空间R2侧的流动的阀所构成。此外,节流阀131b是以能够限制在第一独立空间R1和第二独立空间R2之间的流动体140的流动并使其双向流通的阀所构成。此情况下,限制在节流阀131b中的流动体140的流动是指,相对于单向阀131a中的流动体140的流动难易度,于相同条件(例如压力及流动体的粘度等)下流动体140较难流动的意思。
第二单向连通路132是在第二双向连通路131不连通的第三独立空间R3与第二双向连通路131不连通的第四独立空间R4之间,以限制且仅使流动体140从第四独立空间R4侧流通往第三独立空间R3侧的方式,而形成于分隔第三独立空间R3与第四独立空间R4的可动叶片127中,所述第三独立空间R3为连通独立空间,所述第四独立空间R4为单侧连通独立空间。具体地讲,第二单向连通路132是串联配置单向阀132a及节流阀132b而构成,所述单向阀132a是仅使流动体140从第四独立空间R4侧流通往第三独立空间R3侧,所述节流阀132b是限制流动体140的流通量。此情况下,限制在节流阀132b中的流动体140的流动是指,相对于单向阀132a中的流动体140的流动难易度,于相同条件(例如压力及流动体的粘度等)下流动体140较难流动的意思。
流动体140是用于对转动于内室103的可动叶片126、127赋予抵抗力,由此而使旋转阻尼100产生阻尼功能作用的物质,其充满于内室103内。所述流动体140是具有因应旋转阻尼100的规格的粘性而具有流动性的液状、凝胶状或半固体状的物质所构成。此情况下,因应旋转阻尼100的规格而适当选择流动体140的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动体140是以油,例如矿物油或硅油等而构成。
以此方式构成的旋转阻尼100是设置于相互可动地连结的两个零件间。例如,旋转阻尼100是将二轮的自走式车两(未图示的)的基本骨架,即车架侧作为固定侧而装设外壳101,并同时将可上下移动地支撑二轮的自走式车两的后轮的摆臂的基端部侧作为可动侧而装设转子120。
(旋转阻尼100的制造)
接着说明此旋转阻尼100的主要部的制造过程。制造旋转阻尼100的作业员首先对一个旋转阻尼100分别准备一个外壳本体102、两个密封体106、一个盖体110、一个转子120及两个密封体128。此时,在通过锻造加工而于外壳本体102一体成型固定叶片104、105及转子支撑部107后,通过切削加工进行安装孔等的成型,从而制造外壳本体102。此外,盖体110是在通过锻造加工成型外观形状后,通过切削加工进行安装孔等的成型而制造。
另外,转子120是在通过锻造加工一体形成轴体121和可动叶片126、127后,通过切削加工分别成型个别装设密封体128、单向阀131a、132a及节流阀131b、132b的部分。而且,对于可动叶片126、127配置构成第二双向连通路13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32的单向阀131a、132a及节流阀131b、132b。
此外,外壳本体102、盖体110及转子120可通过铸件加工或切削加工而成为具成型性,在以树脂材构成这些各个零件时,也可使用射出成型加工及切削加工而成型。
接下来,作业员将两个密封体106分别装设于固定叶片104、105。具体地讲,作业员将密封体106分别压入固定叶片104、105的盖体对向端部104a、105a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各槽内。由此,在径向部106a于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延伸且轴向部106b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方向呈平行延伸的状态下装设两个密封体106,所述径向部106a是与盖体110对向的端面,所述轴向部106b则与转子120的轴体121对向。此外,密封体106也可使用接着剂粘着于固定叶片104、105。
接着,作业员将两个密封体128分别装设于可动叶片126、127。具体地讲,作业员将密封体128分别压入形成于可动叶片126、127的各外边缘部的底部对向端部126a、127a、内壁对向端部126b、127b及盖体对向端部126c、127c的各槽内。由此,在盖侧部128c及底侧部128a于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延伸且内壁侧部128b相对于内室壁面103b呈平行延伸的状态下装设两个密封体128,所述盖侧部128c及底侧部128a是分别与盖体110及底部103a对向的端面,所述内壁侧部128b是与外壳101的内室壁面103b对向的端面。此外,密封体128也可使用接着剂粘着于可动叶片126、127。
接着,作业员将转子120组装于外壳本体102内。具体地讲,在作业员于外壳本体102的转子支撑部107配置轴承及密封材后,将转子120从蓄压器安装部122侧插入并装设于外壳本体102内。此时,作业员一边对抗密封体106、128的弹性力,一边将转子120插入于外壳本体102内。
接着,作业员将盖体110装设于外壳本体102。具体地讲,在作业员于盖体110的转子支撑部111配置轴承及密封材后,将转子120插入于转子支撑部111,且将盖体110盖于外壳本体102的开口部102a上并以螺栓114组装。此时,作业员一边对抗密封体106、128的弹性力,一边将盖体110推抵至外壳本体102的开口部102a并组装。
由此,外壳101的内室103内部会通过固定叶片104、105、轴体121及可动叶片126、127分隔而形成四个独立空间R1~R4。此时,在内室103和转子120之间,为了确保顺利的组装及组装后的运作,而于内室103内部的轴方向设定有些许的间隙C,通过所述间隙C,转子120在轴方向可进行些许位移的状态下进行组装。
然而,外壳本体102中的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是朝开口部102a侧以倾斜面所构成,因此分别通过密封体106、128而被推抵于这些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转子120的可动叶片126、127及轴体121是以被弹性地赋予势能至开口部102a侧的状态而配置。由此,于内室103内部,转子120以被弹性地赋予势能至开口部102a侧的状态而装设。而且,所述转子120通过以所述被赋予势能的状态而对外壳101进行相对转动,而使形成于内室103内部的四个独立空间R1~R4的各体积增减。
接着,作业员通过盖体110的分流通路112a、112b而于外壳本体102内注入流动体140并进行脱气。接下来,准备调整针113a、113b并安装于盖体110,且进行转子120的旋转力的调整等的调整工作而完成旋转阻尼100。关于所述调整工作等的最终工作因为与本发明无直接关联,所以省略其说明。
(旋转阻尼100的运作)
接着说明以此方式构成的旋转阻尼100的运作。于所述运作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内室103内的转子120及流动体140的动作,使用示意性地表示内室103内部的图6~9说明。此外,图6~9是为了帮助理解相对于可动叶片126、127的动作的流动体140的状态,而将从图5的虚线箭号A观看的旋转阻尼100的内部示意性表示的示意图。此外,在图6~图9中,将流动体140的压力相对于其他独立空间相对较高的状态以深阴影表示,将压力相对较低状态以淡阴影表示。此外,在图7及9中,以粗线的虚线箭号表示可动叶片126、127的转动方向,并以细线的虚线箭号表示流动体140的流动方向。
首先,于自走式车两在平地行走且摆臂已下降的状态中,旋转阻尼100如图6所示,为可动叶片126最接近固定叶片104,且可动叶片127最接近固定叶片105的状态。亦即,旋转阻尼100成为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的各体积为最小的状态的同时,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的各体积为最大的状态。
从所述状态起至自走式车两的后轮跨上高低差等时,为了使摆臂上升,旋转阻尼100会如图7所示,转子120于图示的顺时针转动。亦即,旋转阻尼100中,可动叶片126朝向固定叶片105转动的同时,可动叶片127朝向固定叶片104转动。由此,旋转阻尼100中,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的各体积分别增加的同时,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的各体积分别减少。
此时,最大体积状态的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中的第四独立空间R4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25而相对于第二独立空间R2为「可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32而相对于第三独立空间R3为「不可流入、可于节流下流出」的状态。因此,第四独立空间R4中,第四独立空间R4内的流动体140仅通过节流阀132b流出至第三独立空间R3内。由此,第四独立空间R4的压力上升并成为高压状态,因此,流动体140不会从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25连通的第二独立空间R2流入。
另外,与此同时,第二独立空间R2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25而相对于第四独立空间R4为「不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31而相对于第一独立空间R1为「可于节流下流入、可流出」的状态。此时,第四独立空间R4成为如所述的高压状态。因此,第二独立空间R2中,第二独立空间R2内的流动体140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31流出至第一独立空间R1内。此时,第二独立空间R2中,流动体140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31中的单向阀131a顺利地流动,因此抑制压力上升且维持非高压状态。此外,此处的非高压状态是相对于其他独立空间的压力的相对值。
另一方面,原为最小体积状态的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中的第三独立空间R3,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24而相对于第一独立空间R1为「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32而相对于第四独立空间R4为「可于节流下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因此,第三独立空间R3中,流动体140通过节流阀132b而分别从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四独立空间R4流入,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
另外,与此同时,第一独立空间R1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24而相对于第三独立空间R3为「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31而相对于第二独立空间R2为「可流入、可于节流下流出」的状态。因此,第一独立空间R1中,流动体140从第二独立空间R2流入的同时,流动体140相对于第三独立空间R3流出,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转子120于图示的顺时针转动时,旋转阻尼100仅第四独立空间R4的流动体140的流出受限制而成为高压状态,因此衰减力与后述图示的逆时针时的衰减力相比较小。而且,其后,旋转阻尼100成为如图8所示,可动叶片126最接近固定叶片105且可动叶片127最接近固定叶片104的状态。亦即,旋转阻尼100成为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的各体积分别为最大的同时,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的各体积分别为最小的状态。此外,所述状态是自走式车两的摆臂已上升的状态。
接着,在摆臂已下降时,旋转阻尼100如图9所示,转子12于图示的逆时针转动。亦即,旋转阻尼100中,可动叶片126朝向固定叶片104转动的同时,可动叶片127朝向固定叶片105转动。由此,旋转阻尼100中,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的各体积分别减少的同时,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的各体积分别增加。
此时,原为最大体积状态的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中的第一独立空间R1,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24而相对于第三独立空间R3为「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31而相对于第二独立空间R2为「可流入、可于节流下流出」的状态。此外,此时,第三独立空间R3通过可动叶片127的转动而与第一独立空间R1一起减少体积。因此,第一独立空间R1中,第一独立空间R1内的流动体140仅通过节流而流出至第二独立空间R2内。由此,第一独立空间R1的压力上升并成为高压状态。
另外,与此同时,第三独立空间R3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24而相对于第一独立空间R1为「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32而相对于第四独立空间R4为「可于节流下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因此,第三独立空间R3中,第三独立空间R3内的流动体140仅流出至第一独立空间R1内。由此,第三独立空间R3的压力与第一独立空间R1一起上升并成为高压状态。
另一方面,原为最小体积状态的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中的第二独立空间R2,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31而相对于第一独立空间R1为「可于节流下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25而相对于第四独立空间R4为「不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因此,第二独立空间R2中,流动体140通过节流而从第一独立空间R1流入的同时,流动体140流出至第四独立空间R4,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亦即,第二独立空间R2是与可动叶片126、127的旋转方向无关,而经常性维持非高压状态。
另外,与此同时,第四独立空间R4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25而相对于第二独立空间R2为「可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并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32而相对于第三独立空间R3为「不可流入、可于节流下流出」的状态。因此,第四独立空间R4为流动体140仅从第二独立空间R2流入,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在转子120于图示的逆时针转动时,旋转阻尼100中,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的流动体140的流出受限制且分别成为高压状态,因此衰减力会变成比所述图示的顺时针时的衰减力还大。此时,旋转阻尼100的衰减力相较于所述图示的顺时针时,因为存在两倍的高压状态的独立空间,所以衰减力也变成两倍。
而且,其后旋转阻尼100如图6所示,回到可动叶片126最接近固定叶片104,可动叶片127最接近固定叶片105,且第一独立空间R1及第三独立空间R3的各体积分别成为最小的同时,第二独立空间R2及第四独立空间R4的各体积分别成为最大的状态。
在这种转子120的转动运作时或静止时,转子120通过密接于以倾斜面所构成的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密封体106、128而被推压,因此转子120整体经常弹性地被推压至盖体110侧。由此,旋转阻尼100抑制在转子120的转动运作或静止时的往转子120的轴方向的位置偏移,并抑制转子120自身的振动,及与盖体110或底部103a的碰撞所造成的异音及振动。
此外,所述运作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旋转阻尼100的运作状态,因此说明可动叶片126从最接近固定叶片104且可动叶片127最接近固定叶片105的状态,或是从可动叶片126最接近固定叶片105且可动叶片127最接近固定叶片104的状态,转动可动叶片126、127的情形。但是,旋转阻尼100当然可从可动叶片126、127位于固定叶片104与固定叶片105之间的的中间状态,往固定叶片104侧或固定叶片105侧转动。
由所述运作方法的说明可理解,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旋转阻尼100中,转子120是通过由弹性体所组成的密封体106、128弹性地被推压,所述密封体106、128是设置于形成为倾斜面的内室壁面103b与可动叶片126、127之间,及形成为倾斜面的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与轴体121之间,因此,经由转子120通过所述倾斜面而对于外壳101弹性地被推抵至轴向一侧的状态下所组装,从而可抑制旋转阻尼100运作时的异音及振动的产生。
而且,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方式中,旋转阻尼100是将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分别以倾斜面所构成。但是旋转阻尼100亦可为,将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中的至少一者以倾斜面构成即可。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是以从外壳本体102的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远离的倾斜面所构成。但是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亦可为沿内室103的轴线倾斜的倾斜面所构成。因此,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也可以从外壳本体102的开口部102a侧朝向底部103a侧且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远离的倾斜面所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是以从外壳本体102的底部103a侧朝向开口部102a侧且相对于内室103的轴线为0.5°的倾斜角α、β的倾斜面所构成。但是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各倾斜角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此时,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各倾斜角α、β可设定为0.1°以上且5°以下,优选为0.2°以上且2°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上且0.5°以下。此外,这些情形中,内室壁面103b的倾斜角α与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倾斜角β可设定为彼此相同的角度或彼此不同的角度。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外壳101是将外壳本体102形成为有底筒状。但是外壳101也可将外壳本体102形成为筒状,并将所述筒状体的两端部以相当于盖体110的板状体阻塞而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密封体106、128是在安装于外壳本体102及转子120之前,将轴向部106b及内壁侧部128b以相对于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各倾斜面相互平行的倾斜面所构成,所述轴向部106及内壁侧部128b分别与以倾斜面所构成的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面接触。由此,密封体106、128相对于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可轻易且高密接性地安装。但是,在将轴向部106b及内壁侧部128b安装于外壳本体102及转子120之前,密封体106、128不一定需要相对于内室壁面103b及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的各倾斜面平行地形成,也可形成为非平行,例如与内室103的轴方向平行地形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固定叶片104、105是以底部103a侧的厚度比开口部102a侧的前端部的厚度更厚的方式,使侧壁面104c、105c以倾斜面所构成。由此,固定叶片104、105中,底部103a侧的厚度相对于前端部还厚,因此可提高刚性。但是固定叶片104、105也可为使侧壁面104c、105c相对于底部103a直立为直角而构成。
但是,侧壁面104c、105c也可形成为固定叶片104、105的厚度从开口部102a侧朝向底部103a侧变薄的倾斜面,也能够以沿着内室103的径向厚度连续变化的倾斜面所构成。此外,侧壁面104c、105c也能够以固定叶片104、105的厚度从开口部102a侧朝向底部103a侧为固定,亦即不为倾斜面而以相对于底部103a垂直的面所构成。此外,外壳本体102通过以与内室壁面103b、轴体对向端部104b、105b及侧壁面104c、105c相同方向的倾斜角的倾斜面所构成,而可提高通过锻造加工的成型性及加工效率。
旋转阻尼100通过固定叶片104、105及可动叶片126、127而将一个内室103内部分隔为四个独立空间,即第一独立空间R1、第二独立空间R2、第三独立空间R3及第四独立空间R4。但是旋转阻尼100为具有至少两个独立空间通过可动叶片126、127往一边转动而同时减少体积且通过该可动叶片126、127往另一边转动而同时增加体积,并具有至少两个独立空间通过可动叶片126、127往所述一边转动而同时增加体积且通过该可动叶片126、127往所述另一边转动而同时减少体积即可。
亦即旋转阻尼100只要在一个内室103内部具有至少两个于转子120往一个方向转动时同时增加体积的独立空间,及具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独立空间不同且同时减少体积的独立空间即可。因此,旋转阻尼100也可为下述结构:在一个内室103内部具有三个于转子120往一个方向转动时同时增加体积的独立空间,及具有与所述独立空间不同且同时减少体积的三个独立空间。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旋转阻尼100是以于转子120设置蓄压器安装部122并设置蓄压器(未图示)的方式而构成。由此,旋转阻尼100在可补偿流动体140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体积变化的同时,可使旋转阻尼100的结构小型化。但是蓄压器也可设置于转子120以外的地方,例如,外壳101的外侧。此外,旋转阻尼100不需考虑流动体140的体积变化时,可省略蓄压器及蓄压器安装部122而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旋转阻尼100中,将外壳101作为固定侧并使转子120为可动侧。但是相对于旋转阻尼100中的外壳101的转子120的转动为相对的转动。因此,旋转阻尼100当然可将外壳101作为可动侧并将转子120作为固定侧。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双向连通路13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32是设置于可动叶片126、127。但是,第二双向连通路13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32也可设置于固定叶片104、105。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旋转阻尼100装设于二轮自走式车两的摆臂的情形。但是,旋转阻尼100也可装设并使用于二轮自走式车两中的摆臂以外的地方(例如座位开关机构)、二轮自走式车两以外的车两(四轮自走式车两中的悬架机构、座位机构或开关门),或自走式车两以外的机械装置、电机装置或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α 内室壁面的倾斜角
β 轴体对向端部的倾斜角
R1 第一独立空间
R2 第二独立空间
R3 第三独立空间
R4 第四独立空间
C 外壳本体的底部与对向于该底部的转子的轴体的端面之间的间隙
100 旋转阻尼
101 外壳
102 外壳本体
102a 开口部
103 内室
103a 底部
103b 内室壁面
104、105 固定叶片
104a、105a 盖体对向端部
104b、105b 轴体对向端部
104c、105c 侧壁面
106 密封体
106a 径向部
106b 轴向部
107 转子支撑部
110 盖体
111 转子支撑部
112a、112b 分流通路
113a、113b 调整针
114 螺栓
120 转子
121 轴体
122 蓄压器安装部
123 连接部
124 第一双向连通路
125 第一单向连通路
125a 单向阀
126、127 可动叶片
126a、127a 底部对向端部
126b、127b 内壁对向端部
126c、127c 盖体对向端部
128 密封体
128a 底侧部
128b 内壁侧部
128c 盖侧部
131 第二双向连通路
131a 单向阀
131b 节流阀
132 第二单向连通路
132a 单向阀
132b 节流阀
140 流动体

Claims (5)

1.一种旋转阻尼装置,具备:
外壳,具有液密式容纳流动体的圆筒状内室,并于该内室内具有固定叶片,所述固定叶片沿着径向形成壁状且阻碍所述流动体在圆周方向的流动;及
转子,于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将所述内室内分隔的同时一边推动流动体一边转动的可动叶片;
其特征在于,
供所述可动叶片中的所述轴体进行滑动的所述固定叶片的轴体对向端部是以沿着所述内室的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构成,
所述转子被由弹性体所组成的密封体弹性地推压,所述密封体是设置在形成为所述倾斜面的所述轴体对向端部与所述轴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所述转子的所述可动叶片进行滑动的所述外壳的内室壁面是以沿着所述内室的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构成,
所述转子被设置在形成为所述倾斜面的所述内室壁面与所述可动叶片之间的由弹性体所组成的密封体弹性地推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形成为有底筒状,所述有底筒状具有于所述内室的轴线方向中一边的端部闭塞的底部,且同时具有另一边开口并以盖体覆盖的开口部,
所述倾斜面是以从所述底部侧朝向所述开口部侧且相对于所述内室轴线分离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叶片中,以厚度从所述底部侧朝向所述开口部侧变薄的方式而以倾斜面构成分别面对通过所述固定叶片分隔的两个所述内室的侧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体中,面对所述倾斜面的面是以与该倾斜面平行的倾斜面所构成。
CN201880064057.4A 2017-10-31 2018-09-28 旋转阻尼装置 Active CN111164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9934 2017-10-31
JP2017209934A JP6474479B1 (ja) 2017-10-31 2017-10-31 ロータリダンパ
PCT/JP2018/036292 WO2019087635A1 (ja) 2017-10-31 2018-09-28 ロータリダン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327A CN111164327A (zh) 2020-05-15
CN111164327B true CN111164327B (zh) 2021-12-14

Family

ID=6551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4057.4A Active CN111164327B (zh) 2017-10-31 2018-09-28 旋转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74479B1 (zh)
CN (1) CN111164327B (zh)
WO (1) WO20190876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5604B2 (ja) * 2019-04-26 2023-10-20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体積変化補償装置およびダンパー装置
JPWO2022264190A1 (zh) * 2021-06-14 2022-12-22
JPWO2023281554A1 (zh) * 2021-07-03 2023-01-12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8004A (ja) * 1999-10-12 2001-04-20 Fuji Seiki Co Ltd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
CN102691743A (zh) * 2011-03-22 2012-09-2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阻尼器
CN103405186A (zh) * 2013-08-08 2013-11-27 赵励平 一种马桶用缓降阻尼装置以及缓降阻尼方法
JP6023533B2 (ja) * 2012-09-27 2016-11-09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3156B2 (ja) * 1994-04-28 2000-06-19 日立粉末冶金株式会社 流体圧ダンパ
JP4516858B2 (ja) * 2005-03-04 2010-08-04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ー
US7575108B2 (en) * 2007-04-12 2009-08-18 Nifco Inc. Damp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8004A (ja) * 1999-10-12 2001-04-20 Fuji Seiki Co Ltd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
CN102691743A (zh) * 2011-03-22 2012-09-2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阻尼器
JP6023533B2 (ja) * 2012-09-27 2016-11-09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03405186A (zh) * 2013-08-08 2013-11-27 赵励平 一种马桶用缓降阻尼装置以及缓降阻尼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327A (zh) 2020-05-15
WO2019087635A1 (ja) 2019-05-09
JP2019082208A (ja) 2019-05-30
JP6474479B1 (ja) 2019-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4327B (zh) 旋转阻尼装置
CN113242942B (zh)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JP6410742B2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102753774B (zh) 阻尼器
JP6010310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US11649741B2 (en) Hydraulic oil control valve and valve timing adjustment device
EP3455440B1 (en) Hinge for the rotatable movement of a door, a shutter or the like
US20220010694A1 (en) Hydraulic oil control valve and valve timing adjustment device
CN104812996A (zh) 带有中心锁止机构和能调整的锁止间隙的液压凸轮轴调节器
CN109804177B (zh) 旋转阻尼器
CN111350844B (zh) 球阀
JP5910614B2 (ja) 吸気制御弁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
CN112912640A (zh) 旋转式阻尼器
CN114502856A (zh) 旋转阻尼器
JP7374416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EP3190274B1 (en) Valve opening and closing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CN115380177A (zh) 旋转阻尼器
CN111350843B (zh) 球阀
JP7365604B2 (ja) 体積変化補償装置およびダンパー装置
WO2022202083A1 (ja) ダンパー装置
CN112154276B (zh) 旋转式阻尼器
KR102582860B1 (ko) 완충기
EA039361B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вращающимся поршнем и цилиндром
CN209924725U (zh) 一种液压闭门器
JP2008111359A (ja) 可変容量型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the ink field area 1,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round of No. 6, No. 34

Applicant after: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the ink field area 1,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round of No. 6, No. 34

Applicant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SOMIC ISHIKAW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