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2942B -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2942B
CN113242942B CN201980083405.7A CN201980083405A CN113242942B CN 113242942 B CN113242942 B CN 113242942B CN 201980083405 A CN201980083405 A CN 201980083405A CN 113242942 B CN113242942 B CN 113242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
groove
fluid
single chamber
inn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34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42942A (zh
Inventor
中屋一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42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2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42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2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45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rotary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6Special sealings, including sealings or guides for piston-r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16J15/32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 F16J15/323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with at least one lip for each surface, e.g. U-cup pack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54Other sealings for rotating shafts
    • F16J15/545Other sealings for rotating shafts submitted to unbalanced pressure in circumference; seals for oscillating actu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8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 F15B15/12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of the oscillating-vane or curved-cylinder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30Sea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Sealing Devices (AREA)
  • Sealing With Elastic Sealing 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在转动件工作时也能够确保较高的液密性的密封体以及具备该密封体的旋转式阻尼器。旋转式阻尼器(100)具备壳体(101)。壳体(101)在壳体主体(102)内具备转动件(130),壳体(101)被盖体(120)封闭。壳体主体(102)的内室(103)被固定叶片(104、105)以及转动件(130)所具备的可动叶片(136、137)分隔为四个单室。固定叶片(104、105)以及可动叶片(136、137)在各前端部分别具备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以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以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在各侧面(111a、111b、141a、141b)分别形成有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以及流体引导槽(114、144)。

Description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四轮或两轮的自行式车辆或工业用机械器具的转动机构中使用于作为动能的衰减装置而被使用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密封体及具备该密封体的旋转式阻尼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四轮或两轮的自行式车辆或工业用机械器具中,在转动机构中作为动能的衰减装置而使用旋转式阻尼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旋转式阻尼器,其在形成有收容工作油的洼窝(bore)的筒状的外壳的内部形成有沿径向呈壁状延伸的一对分隔块,并且将具有一对翼板状的叶片的棒状的转动件以转动自如的状态进行支承。在该旋转式阻尼器中,为了确保工作室内的液密性,而在分隔块及叶片的各前端部设置密封部件。在该情况下,为了在各前端部确保工作室内的液密性并减小密封部件的滑动阻力,而在各密封部件形成呈凸状突出的突条唇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011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作为密封体的密封部件中,突条唇部由厚度较薄的线状的突出体构成,因此存在相互邻接的工作室之间的液密性的确保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作室内的压力因转动件的转动而升高的情况下,存在突条唇部因该压力上升而变形从而容易损坏液密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转动件工作时也能够确保较高的液密性的密封体以及具备该密封体的旋转式阻尼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密封体,其设置于在旋转式阻尼器的固定叶片及可动叶片中的至少一方的前端部呈槽状形成的密封槽内,上述旋转式阻尼器具备:壳体,其具有液密地收容流体的圆筒状的内室,并且具有形成为朝向该内室的中心部突出的壁状并阻碍流体的周向的流动的固定叶片;以及转动件,其在相对于固定叶片的前端部进行滑动的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可动叶片,上述可动叶片在内室的内周部上进行滑动而将该内室内分隔成多个单室,并一边推压流体一边进行转动,上述密封体具有密封主体,上述密封主体分别具有嵌合于密封槽内的嵌合外周面以及从该密封槽露出的密封滑动面,并沿着密封槽延伸,密封主体具备:空洞部形成槽,上述空洞部形成槽呈沿着密封槽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槽状形成于嵌合外周面,并通过相对于密封槽的内表面中的沿该密封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内侧侧面开口并且被该内侧侧面封闭而形成空洞部;以及流体引导槽,上述流体引导槽形成于嵌合外周面,并使空洞部内与内室连通而使流体相互流通。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对于密封体而言,被密封槽的内侧侧面封闭由此形成空洞部的空洞部形成槽与使壳体内的内室与该空洞部连通的流体引导槽分别形成于嵌合外周面,因此空洞部内的压力通过转动件的转动随着内室内的压力的上升而上升,由此密封体的密封滑动面被对象部件(轴体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的内周部)按压。由此,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体即便在转动件工作时也能够确保较高的液密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体中,空洞部形成槽以相对于密封槽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内侧侧面分别开口并被该内侧侧面封闭的方式形成于嵌合外周面。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密封体而言,空洞部形成槽以向密封槽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内侧侧面分别开口并被该内侧侧面封闭的方式形成于嵌合外周面,因此能够分别确保在密封体的两侧相互邻接地形成的各内室的液密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体中,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于密封体中的比密封槽的深度方向的厚度的中央部分靠密封滑动面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密封体而言,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于密封体中的比密封槽的深度方向的厚度的中央部分靠密封滑动面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空洞部内的压力上升时顺畅且迅速地将密封滑动面向对象部件(轴体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的内周部)按压来确保较高的液密性。另外,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体而言,将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于密封体中的比密封槽的深度方向的厚度的中央部分靠密封滑动面侧的位置,而能够将比空洞部形成槽靠密封槽的深度方向的底部侧的厚度确保为较厚的厚度,因此能够确保密封体在密封槽内的稳定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对于上述密封体而言,在上述密封体中,空洞部形成槽以密封主体中的形成有空洞部形成槽的部分的壁厚成为不形成该空洞部形成槽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的一半以下的深度被形成。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密封体而言,空洞部形成槽以密封主体中的形成有空洞部形成槽的部分的壁厚成为不形成该空洞部形成槽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的一半以下的深度被形成,因此能够在空洞部内的压力上升时顺畅且迅速地将密封滑动面向对象部件(轴体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的内周部)按压而确保较高的液密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体中,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为槽宽朝向开口部侧变宽。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密封体而言,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为槽宽朝向开口部侧变宽,因此能够使流体在与经由流体引导槽的内室之间容易流过,而迅速地进行密封滑动面向对象部件(轴体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的内周部)的按压或按压的解除。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体中,进一步在密封滑动面具备沿着长度方向呈凸状突出的唇部。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密封体而言,即使在密封滑动面具备沿着长度方向呈凸状突出的唇部的情况下,空洞部内的压力随着内室内的压力的上升而上升,由此也能够将唇部向对象部件(轴体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的内周部)按压,由此确保较高的液密性。
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密封体的发明来实施,也能够作为具备该密封体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发明来实施。
提供一种旋转式阻尼器,其具备:壳体,上述壳体具有液密地收容流体的圆筒状的内室,并且具有形成为朝向该内室的中心部突出的壁状并阻碍流体的周向的流动的固定叶片;以及转动件,上述转动件在相对于固定叶片的前端部进行滑动的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可动叶片,上述可动叶片在内室的内周部上进行滑动而将该内室内分隔成多个单室,并一边推压流体一边进行转动,在固定叶片及可动叶片中的至少一方的前端部形成有呈槽状形成的密封槽,并且在该密封槽嵌入有技术方案1~6中任一个所记载的密封体。由此,旋转式阻尼器能够期待与上述密封体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阻尼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分别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壳体主体、壳体主体用的密封体、转动件以及转动件用的密封体的组装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图1所示的3-3线观察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剖视图。
图4是从图1所示的4-4线观察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剖视图。
图5的(A)、(B)表示图2所示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的外观结构的概要,图5的(A)是从密封滑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5的(B)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以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的各截面形状的截面。
图7的(A)、(B)是表示图5所示的两个固定叶片用密封体分别被嵌入两个固定叶片的密封槽内并与轴体的外周部上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
图8是为了说明图1所示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工作状态而示意性地示出横截面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转动件从图8所示的状态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转动件从图9所示的状态转动到相反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转动件从图10所示的状态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的(A)、(B)表示图2所示的可动叶片用密封体的外观结构的概要,图12的(A)是从密封滑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2的(B)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3的(A)、(B)是表示图12所示的两个可动叶片用密封体分别被嵌入两个可动叶片的密封槽内并与内室的内周部上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
图14的(A)、(B)表示流体流入固定叶片用密封体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的两个空洞部形成槽中的一方且密封滑动面与轴体的外周部上紧密接触的状态,图14的(A)是表示流体流入图7的(A)所示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的两个空洞部形成槽中的一方且密封滑动面与轴体的外周部上紧密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图14的(B)是表示流体流入图13的(A)所示的可动叶片用密封体的两个空洞部形成槽中的一方且密封滑动面与内室的内表面上紧密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
图15的(A)、(B)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体被嵌入可动叶片的密封槽内的状态的截面形状的概要,图15的(A)是表示流体从单室积极地流动而不拥挤的通常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5的(B)是表示流体流入两个空洞部形成槽中的一方且密封滑动面与内室的内周部上紧密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
图16的(A)、(B)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密封体的形状的概要,图16的(A)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6的(B)是表示密封主体的截面形状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体以及具备该密封体的旋转式阻尼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简要地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阻尼器10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分别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旋转式阻尼器100的壳体主体102、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转动件130以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的组装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图1中的3-3线观察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从图1中的4-4线观察的旋转式阻尼器的剖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参照的各图存在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将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夸大地表示等示意性地表示的部分。因此,存在各构成要素间的尺寸、比率等不同的情况。该旋转式阻尼器100是安装于将两轮的自行式车辆(摩托车)的后轮支承为能够上下移动的摆臂的基端部并在后轮上下移动时使动能衰减的衰减装置。
(旋转式阻尼器100的结构)
旋转式阻尼器100具备壳体101。壳体101是将转动件130保持为旋转自如并构成旋转式阻尼器100的框体的部件,由铝材料、铁材料、锌材料或聚酰胺树脂等各种树脂材料构成。具体而言,壳体101主要由壳体主体102与盖体120构成。
壳体主体102是收容后述的转动件130的可动叶片136、137及流体160并且将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一个端部支承为旋转自如的部件,且形成为筒体的一端开口较大并且另一端开口较小的有底圆筒状。更具体而言,壳体主体102在上述筒体中的一端开口较大的开口部102a侧形成有圆筒状的内室103,并且在向该内室103的底部103a开口的状态下形成有转动件支承部106。
内室103是与转动件130的可动叶片136、137一起液密地收容流体160的空间,由隔着在壳体主体102内配置于中央部的转动件130相互对置的两个半圆筒的空间构成。在这些内室103内,与壳体主体102一体地分别形成有固定叶片104、105。
固定叶片104、105是与转动件130一起将内室103内分隔而形成单室R1~R4的壁状的部分,沿着壳体主体102的轴线方向从内室壁面103b朝向内侧呈凸状突出而形成。在该情况下,两个固定叶片104、105设置于内室壁面103b的内周面中的周向上的相互对置的位置。这些各固定叶片104、105在前端部分分别形成有密封槽104a、105a。
密封槽104a、105a是供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嵌入的部分,且形成为以与面向内室103的中心部的前端面以及分别面向后述的盖体120的各前端面分别连续地相连的状态呈凹状凹陷的槽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槽104a、105a由形成槽形状的深度方向的最深部的平面状的底部104b、105b与沿着深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内侧侧面104c、105c形成为截面形状呈方形。在该情况下,密封槽104a、105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恒定的深度及槽宽,但也可以形成为深度及槽宽是变化的。
转动件支承部106是将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一个端部以旋转自如的状态进行支承的圆筒状的部分。该转动件支承部106经由轴承及垫片等密封材料液密地支承转动件130的轴体131。
如图5、图6以及图7的(A)、(B)分别所示的那样,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是用于确保在内室103内形成的单室R1~R4的液密性的部件,由将橡胶材料等弹性材料在侧视时形成为L字状而得的密封主体110a构成。更具体而言,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构成为在密封主体110a的外表面主要分别具备嵌合外周面111、密封滑动面115以及盖侧对置面116。
嵌合外周面111是嵌合于密封槽104a、105a内的部分,由与密封槽104a、105a中的包含底部104b、105b以及内侧侧面104c、105c的内表面对置的六个面构成。具体而言,嵌合外周面111由与内侧侧面104c、105c分别对置的两个侧面111a、111b、作为与密封滑动面115及盖侧对置面116分别相反的一侧的面的背面111c、111d以及作为密封主体110a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的长度方向端面111e、111f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构成嵌合外周面111的各面中的侧面111a、111b以分别开口的状态形成有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以及流体引导槽114。
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是为了在与内侧侧面104c、105c之间形成被封闭的空间即空洞部113a、113b而呈凹状凹陷的部分,且形成为沿着密封槽104a、105a的槽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与密封槽104a、105a的槽的形成方向对应地呈L字状弯曲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的槽的深度以密封主体110a中的被在嵌合外周面111的两个侧面111a、111b分别形成的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夹持并缩径的部分的壁厚t1成为不形成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T的一半以下的壁厚的深度被形成。
另外,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形成为槽宽TM朝向面向内侧侧面104c、105c的开口部侧变宽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对于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的槽宽TM而言,构成槽宽的两个侧面也可以均由倾斜面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两个侧面中的密封滑动面115侧的侧面由倾斜面构成。另外,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形成于比与密封槽104a、105a的深度方向对应的进深方向的厚度H的一半的位置(H/2)靠密封滑动面115侧。
流体引导槽114是为了使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的内侧空间即空洞部113a、113b与内室103连通并使流体160在与内室103之间流通而呈凹状凹陷的部分,且形成为从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延伸并在密封滑动面115开口的槽状。该流体引导槽114以沿着密封主体110a的形成方向大致均等地设置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密封滑动面115是在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上滑动的部分,成为在将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嵌入密封槽104a、105a内时从密封槽104a、105a露出的面。另外,盖侧对置面116是面向盖体120并被盖体120按压的部分,成为在将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嵌入密封槽104a、105a内时从密封槽104a、105a露出的面。在包含这些密封滑动面115及盖侧对置面116在内的背面111c、111d及长度方向端面111e、111f分别形成有唇部117及壁厚部118。
唇部117是被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面及盖体120的内侧面120a分别按压而弹性变形的部分,沿着密封主体110a的形成方向呈线状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唇部11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凸状的圆弧状。该唇部117在密封滑动面115、盖侧对置面116、背面111c、111d以及长度方向端面111e、111f的各面以两列形成。
在该情况下,在密封滑动面115、盖侧对置面116、背面111c、111d以及长度方向端面111e、111f的各面以两列形成的唇部117的间距P形成为比密封主体110a中的上述的缩径部分的壁厚t1宽。即,以两列形成的唇部117形成于密封滑动面115上的与空洞部113a、113b的形成位置重叠的位置。
壁厚部118是用于使密封槽104a、105a内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的位置稳定化的部分,从密封滑动面115、盖侧对置面116以及背面111c、111d的各面呈面状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壁厚部118在密封滑动面115及盖侧对置面116的各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背面111c、111d的各面的长度方向端面111e、111f侧的各端部中的两列的唇部117之间以与唇部117相同的高度的突出量分别形成。作为构成该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的材料,存在作为橡胶材料的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或氟橡胶。
盖体120是用于液密地封闭形成于壳体主体102的内室103的部件,且形成为呈圆筒状形成的转动件支承部121的一个端部呈凸缘状突出的形状。转动件支承部121是将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另一端部以旋转自如的状态进行支承的圆筒状的部分。该转动件支承部121经由轴承及垫片等密封材料液密地支承转动件130的轴体131。
另外,在盖体120分别设置有旁通路122a、122b以及调整滚针123a、123b。旁通路122a是使内室103内的第一单室R1与第二单室R2连通而使流体160相互流通,并且使第一单室R1及第二单室R2分别与外部连通的通路。旁通路122b是使内室103内的第二单室R2与第四单室R4连通而使流体160相互流通,并且使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分别与外部连通的通路。
另外,调整滚针123a、123b是用于使旁通路122a、122b内分别相对于外部进行密闭,并且对流通的流体160的流量进行调整的部件,通过使用螺丝刀等工具(未图示)使其转动,从而能够使流体160的流通量进行增减。该盖体120被四个螺栓124安装于壳体主体102中的内室103开口的一侧的端部。
转动件130是用于配置于壳体101的内室103内而将内室103内分别分隔成四个空间即第一单室R1、第二单室R2、第三单室R3以及第四单室R4,并且在该内室103内转动而使这些第一单室R1、第二单室R2、第三单室R3以及第四单室R4的各单室的容积分别增减的部件,主要由轴体131与可动叶片136、137构成。
轴体131是支承可动叶片136、137的圆棒状的部分,由铝材料、铁材料、锌材料或聚酰胺树脂等各种树脂材料构成。该轴体131在一个端部形成有蓄能器安装部132,并且在另一端部设置有连接部133。
蓄能器安装部132是供未图示的蓄能器安装的有底筒状的孔。这里,蓄能器是用于补偿因内室103内的流体160的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膨胀或收缩所带来的体积变化的器具,以与后述的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连通的状态被设置。连接部133是用于与安装有旋转式阻尼器100的两个部件之间中的一个部件连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3由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有底筒状的孔构成。
另外,如图8~图11分别所示的那样,在该轴体131分别形成有第一双向连通路134以及第一单向连通路135。第一双向连通路134是使流体160能够在通过可动叶片136、137向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该可动叶片136、137向另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增加的两个单室之间相互流通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双向连通路134以通过可动叶片136、137的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增加的第一单室R1与第三单室R3相互连通的方式在贯通轴体131的状态下被形成。
第一单向连通路135是使流体160在通过可动叶片136、137向上述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增加并且通过该可动叶片136、137向上述另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的两个单室之间仅从一方向另一方流通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连通路135以通过可动叶片136、137的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增加并且通过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的第二单室R2与第四单室R4使流体160仅从第二单室R2向第四单室R4流通的方式在经由单向阀135a贯通轴体131的状态下被形成。另外,该第一单向连通路135相对于单向阀135a在流体160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也与上述蓄能器连通。
单向阀135a是在使第二单室R2与第四单室R4连通的第一单向连通路135中允许流体160从第二单室R2侧向第四单室R4侧的流通并阻止从第四单室R4侧向第二单室R2侧的流动的阀。
可动叶片136、137是用于将内室103内分隔成多个空间并使这些各空间的容积分别液密地增减的部件,由沿轴体131(内室103)的径向延伸的板状体分别构成。在该情况下,这两个可动叶片136、137隔着轴体131相互向相反方向(换言之在假想的同一平面上)延伸而被形成。这些可动叶片136、137在与底部103a、内室壁面103b以及盖体120的内侧面120a分别对置的C字状(或者“コ”字状)的前端部分分别形成有密封槽136a、137a。
密封槽136a、137a是供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嵌入的部分,且形成为在与分别面向底部103a、内室壁面103b以及盖体120的内侧面120a的各前端面分别连续地相连的状态下呈凹状凹陷的槽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槽136a、137a由形成槽形状的深度方向的最深部的平面状的底部136b、137b与沿着深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内侧侧面136c、137c形成为截面形状为方形。在该情况下,密封槽136a、137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恒定的深度及槽宽,但也可以形成为深度及槽宽是变化的。
如图6、图12以及图13的(A)、(B)分别所示的那样,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与上述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同样,是用于确保在内室103内形成的单室R1~R4的液密性的部件,由将橡胶材料等弹性材料在侧视时形成为C字状(或者“コ”字状)而得的密封主体140a构成。更具体而言,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构成为在密封主体140a的外表面主要分别具备嵌合外周面141、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以及底部对置面147。
嵌合外周面141与嵌合外周面111同样,是嵌合于密封槽136a、137a内的部分,由与密封槽136a、137a中的包含底部136b、137b以及内侧侧面136c、137c的内表面对置的七个面构成。具体而言,嵌合外周面141除与内侧侧面136c、137c分别对置的两个侧面141a、141b之外,还由作为与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以及底部对置面147分别相反一侧的面的背面141c、141d、141e以及作为密封主体140a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的长度方向端面141f、141g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构成嵌合外周面141的各面中的侧面141a、141b以分别开口的状态形成有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以及流体引导槽144。
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与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同样,是为了在与内侧侧面136c、137c之间形成被封闭的空间即空洞部143a、143b而呈凹状凹陷的部分,形成为沿着密封槽136a、137a的槽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与密封槽136a、137a的槽的形成方向对应地呈C字状(或者“コ”字状)弯曲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的槽的深度以密封主体140a中的被在嵌合外周面141的两个侧面141a、141b分别形成的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夹持并缩径的部分的壁厚t1成为不形成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的部分的最大壁厚T的一半以下的壁厚的深度被形成。
另外,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形成为槽宽TM朝向面向内侧侧面136c、137c的开口部侧变宽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对于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的槽宽TM而言,构成槽宽的两个侧面也可以均由倾斜面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两个侧面中的密封滑动面145侧的侧面由倾斜面构成。另外,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形成于比与密封槽136a、137a的深度方向对应的进深方向的厚度H的一半的位置(H/2)靠密封滑动面145侧。
流体引导槽144与流体引导槽114同样,是为了使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的内侧空间即空洞部143a、143b与内室103连通并使流体160在与内室103之间流通而呈凹状凹陷的部分,且形成为从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延伸并在密封滑动面145开口的槽状。该流体引导槽144以沿着密封主体140a的形成方向大致均等地设置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密封滑动面145是在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上滑动的部分,成为在将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嵌入密封槽136a、137a内时从密封槽136a、137a露出的面。另外,盖侧对置面146是面向盖体120的内侧面120a并被盖体120的内侧面120a按压的部分,成为在将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嵌入密封槽136a、137a内时从密封槽136a、137a露出的面。另外,底部对置面147是面向内室103的底部103a并被内室103的底部103a按压的部分,成为在将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嵌入密封槽136a、137a内时从密封槽136a、137a露出的面。在包含这些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以及底部对置面147在内的背面141c、141d、141e以及长度方向端面141f、141g分别形成有唇部148及壁厚部149。
唇部148与上述唇部117同样,是被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盖体120的内侧面120a以及底部103a分别按压而弹性变形的部分,沿着密封主体140a的形成方向呈线状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唇部148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凸状的圆弧状。该唇部148在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背面141c、141d、141e以及长度方向端面141f、141g的各面以两列形成。
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各面以两列形成的唇部148的间距P形成为比密封主体140a中的上述的缩径部分的壁厚t1宽。即,以两列形成的唇部148形成于密封滑动面145上的与空洞部143a、143b的形成位置重叠的位置。
壁厚部149与上述壁厚部118同样,是用于使密封槽136a、137a内的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的位置稳定化的部分,从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背面141c、141d、141e以及长度方向端面141f、141g的各面呈面状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壁厚部149在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底部对置面147以及背面141d、141e的各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且在两列唇部148之间以与唇部148相同的高度的突出量分别形成。作为构成该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的材料,存在作为橡胶材料的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或氟橡胶。
由此,可动叶片136、137与上述固定叶片104、105协同工作,在内室103内相互液密地形成四个空间即第一单室R1、第二单室R2、第三单室R3以及第四单室R4。更具体而言,在内室103内,由固定叶片104与可动叶片136形成第一单室R1,由可动叶片136与固定叶片105形成第二单室R2,由固定叶片105与可动叶片137形成第三单室R3,由可动叶片137与固定叶片104形成第四单室R4。即,第一单室R1、第二单室R2、第三单室R3以及第四单室R4在内室103内沿着周向依次邻接地形成。
在这些可动叶片136、137分别形成有第二双向连通路151以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52。第二双向连通路151以作为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34而被连通的两个连通单室的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中的第一单室R1与作为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而被连通的两个单侧连通单室的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中的第二单室R2相互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将第一单室R1与第二单室R2分隔开的可动叶片136。
该第二双向连通路151构成为使流体160从作为单侧连通单室的第二单室R2侧向作为连通单室的第一单室R1侧流通,并且使流体160从第一单室R1侧向第二单室R2侧受限制地流通。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二双向连通路151由单向阀151a与调节阀151b并列配置而构成。
单向阀151a由使流体160从第二单室R2侧向第一单室R1侧流通并且阻止流体160从第一单室R1侧向第二单室R2侧的流动的阀构成。另外,调节阀151b由能够在第一单室R1与第二单室R2之间限制流体160的流动并且使其双向流通的阀构成。在该情况下,调节阀151b中的限制流体160的流动是指相对于单向阀151a中的流体160的流动难易度在相同条件(例如,压力以及流体的粘度等)下流体160难以流动。
第二单向连通路152以在作为第二双向连通路151不连通的连通单室的第三单室R3与作为第二双向连通路151不连通的单侧连通单室的第四单室R4之间使流体160仅从作为单侧连通单室的第四单室R4侧向作为连通单室的第三单室R3侧限制地流通的方式形成于将第三单室R3与第四单室R4分隔开的可动叶片137。具体而言,第二单向连通路152通过使流体160仅从第四单室R4侧向第三单室R3侧流通的单向阀152a与限制流体160的流通量的调节阀152b串联配置而构成。在该情况下,调节阀152b中的限制流体160的流动是指相对于单向阀152a中的流体160的流动难易度在相同条件(例如,压力以及流体的粘度等)下流体160难以流动。
流体160是用于对在内室103转动的可动叶片136、137赋予阻力,由此使旋转式阻尼器100发挥阻尼功能的作用的物质,被填满于内室103内。该流体160由具备具有与旋转式阻尼器100的规格相对应的粘性的流动性的液状、胶状或半固体状的物质构成。在该情况下,流体160的粘度根据旋转式阻尼器100的规格而被适当选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160由油、例如矿物油或硅油等构成。
这样构成的旋转式阻尼器100设置于相互可动地被连结的两个部件之间。例如,旋转式阻尼器100将作为两轮的自行式车辆(未图示)的基本骨架的框架侧作为固定侧而安装壳体101,并且将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承两轮的自行式车辆的后轮的摆臂的基端部侧作为可动侧而安装转动件130。
(旋转式阻尼器100的制造)
接下来,对该旋转式阻尼器100的主要部分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制造该旋转式阻尼器100的作业人员首先,相对于一个旋转式阻尼器100分别准备一个壳体主体102、两个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一个盖体120、一个转动件130以及两个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在该情况下,通过锻造加工在壳体主体102一体地成型了固定叶片104、105以及转动件支承部106后,通过切削加工进行安装孔等的成型,而制造壳体主体102。另外,通过锻造加工成型外观形状后,通过切削加工进行安装孔等的成型,而制造盖体120。
另外,对于转动件130而言,通过锻造加工一体地形成了轴体131与可动叶片136、137后,通过切削加工分别成型供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单向阀151a、152a以及调节阀151b、152b分别安装的部分。然后,相对于可动叶片136、137配置构成第二双向连通路15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52的单向阀151a、152a及调节阀151b、152b。另外,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通过现有的成型方法,例如压缩成型、转送成型或喷射成型等成型方法而被成型。
此外,壳体主体102、盖体120以及转动件130也可以通过铸造加工、切削加工而进行成型,在这些各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注射成型加工及切削加工进行成型。
接下来,作业人员将两个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分别安装于固定叶片104、105。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将两个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分别嵌入固定叶片104、105的密封槽104a、105a内。由此,两个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以密封滑动面115从密封槽104a、105a露出的状态使嵌合外周面111嵌合于密封槽104a、105a内,由此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被密封槽104a、105a的内侧侧面104c、105c分别封闭而在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的两侧分别形成空洞部113a、113b。此外,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也可以使用粘接剂而固定于密封槽104a、105a。
接下来,作业人员将两个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分别安装于可动叶片136、137。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将两个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分别嵌入可动叶片136、137的密封槽136a、137a内。由此,两个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以密封滑动面145从密封槽136a、137a露出的状态使嵌合外周面141嵌合于密封槽136a、137a内,由此空洞部形成槽142a、142b被密封槽136a、137a的内侧侧面136c、137c分别封闭而在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的两侧分别形成空洞部143a、143b。此外,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也可以使用粘接剂而固定于密封槽136a、137a。
接下来,作业人员将转动件130装配于壳体主体102内。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当在壳体主体102的转动件支承部106配置了轴承及密封材料后,将转动件130从蓄能器安装部132侧插入并安装于壳体主体102内。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一边克服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的各弹力一边将转动件130插入壳体主体102内。
接下来,作业人员将盖体120安装于壳体主体102。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当在盖体120的转动件支承部121配置了轴承及密封材料后,将转动件130插入转动件支承部121并将盖体120盖在壳体主体102的开口部102a上且利用螺栓124进行装配。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一边克服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的各弹力一边将盖体120向壳体主体102的开口部102a按压而进行装配。
由此,壳体101的内室103内被固定叶片104、105、轴体131以及可动叶片136、137分隔而形成四个单室R1~R4。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一个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各形成两个的各空洞部113a、113b经由流体引导槽114与内室103连通。具体而言,安装于固定叶片104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中的两个空洞部113a、113b与第一单室R1及第四单室R4分别连通。另外,安装于固定叶片105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中的两个空洞部113a、113b与第二单室R2及第三单室R3分别连通。
另外,相对于一个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各形成两个的各空洞部143a、143b经由流体引导槽144与内室103连通。具体而言,安装于可动叶片136的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中的两个空洞部143a、143b与第一单室R1及第二单室R2分别连通。另外,安装于可动叶片137的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中的两个空洞部143a、143b与第三单室R3及第四单室R4分别连通。
接下来,作业人员经由盖体120的旁通路122a、122b向壳体主体102内注入流体160,并且进行排气。接下来,准备调整滚针123a、123b并将其安装于盖体120,来进行转动件130的旋转力的调整等调整作业,从而完成旋转式阻尼器100。该调整作业等最终作业由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其说明。
(旋转式阻尼器100的工作)
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旋转式阻尼器100的工作进行说明。在该工作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内室103内的转动件130及流体160的动作,使用示意性地表示内室103内的图8~图11进行说明。此外,图8~图11为了有助于理解相对于可动叶片136、137的动作的流体160的举动,而示意性地示出从图4的虚线箭头A观察到的旋转式阻尼器100的内部。另外,在图8~图11中,用深色阴影表示流体160的压力相对于其他单室相对较高的状态,用浅色阴影表示压力相对较低的状态。另外,在图9及图11中,用粗线的虚线箭头表示可动叶片136、137的转动方向,并且用细线的虚线箭头表示流体160的流动方向。
首先,在自行式车辆在平地行驶且摆臂下降了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旋转式阻尼器100处于可动叶片136最接近固定叶片104并且可动叶片137最接近固定叶片105的状态。即,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的各容积为最小的状态,并且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的各容积为最大的状态。
在自行式车辆的后轮从该状态起驶上台阶等的情况下,摆臂上升,因此旋转式阻尼器100如图9所示使转动件130如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即,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可动叶片136朝向固定叶片105转动,并且可动叶片137朝向固定叶片104转动。由此,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的各容积分别增加,并且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的各容积分别减少。
在该情况下,处于最大容积的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中的第四单室R4相对于第二单室R2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而呈“可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三单室R3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52而呈“不可流入,可限流地流出”的状态。因此,对于第四单室R4而言,第四单室R4内的流体160经由调节阀152b仅向第三单室R3内流出。由此,第四单室R4的压力上升并成为高压状态,因此不存在流体160从经由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连通的第二单室R2流入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设置于固定叶片104及可动叶片137并对第四单室R4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中的与第四单室R4分别连通的各空洞部113b、143b分别经由流体引导槽114、144流入有第四单室R4内的流体160的一部分,而使压力上升。由此,如图14的(A)、(B)分别所示的那样,构成该压力上升了的各空洞部113b、143b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通过各空洞部113b、143b的压力上升而向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侧以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侧分别弹性变形并被按压。
即,与压力上升了的第四单室R4密封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随着第四单室R4的压力上升,密封力也提高。由此,对第四单室R4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能够使压力上升了的第四单室R4的液密性提高。在该情况下,对第四单室R4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通过空洞部113b、143b的压力上升使嵌合外周面111、141对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按压力也提高,因此能够使压力上升了的第四单室R4的液密性提高。
此外,该第四单室R4的压力状态在随着可动叶片137的旋转而暂时成为高压状态后,随着可动叶片137接近固定叶片104而降低。因此,构成各空洞部113b、143b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随着第四单室R4内的流体160经由第二单向连通路152向第三单室R3流出,相对于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的按压力减弱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参照图7的(A)及图13的(A))。
另外,与此同时,第二单室R2相对于第四单室R4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而呈“不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一单室R1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51而为“可限流地流入,可流出”。在该情况下,第四单室R4如上所述为高压状态。因此,对于第二单室R2而言,第二单室R2内的流体160经由第二双向连通路151向第一单室R1内流出。在该情况下,第二单室R2的流体160经由第二双向连通路151中的单向阀151a顺畅地流动,因此压力的上升得到抑制,而维持非高压状态。此外,这里,非高压状态是相对于其他单室的压力的相对状态。
另一方面,处于最小容积的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中的第三单室R3相对于第一单室R1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34而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四单室R4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52而呈“可限流地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因此,第三单室R3的流体160从第一单室R1及第四单室R4分别流入,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
另外,与此同时,第一单室R1相对于第三单室R3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34而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二单室R2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51而呈“可流入,可限流地流出”的状态。因此,对于第一单室R1而言,流体160从第二单室R2流入,并且流体160相对于第三单室R3流出,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
在该情况下,对于对成为非高压状态的第一单室R1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而言,在第一单室R1的容积增加的过程中,流体160不会积极地流入空洞部113a、143a,因此不存在构成空洞部113a、143a的密封滑动面115、145被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分别强烈地按压的情况。另外,对第三单室R3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也与第一单室R1同样,在第三单室R3的容积的增加过程中,流体160不会积极地流入空洞部113a、143a,因此不存在构成空洞部113a、143a的密封滑动面115、145被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分别强烈地按压的情况。
另外,在对成为非高压状态的第二单室R2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中,在第二单室R2的容积的减少过程中,流体160不会积极地流入空洞部113b、143b,因此不存在构成空洞部113b、143b的密封滑动面115、145被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分别强烈地按压的情况。
这样,在转动件130如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仅第四单室R4的流体160的流出受到限制而成为高压状态,因此衰减力小于后述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而且,之后,如图10所示,旋转式阻尼器100成为可动叶片136最接近固定叶片105,并且可动叶片137最接近固定叶片104的状态。即,旋转式阻尼器100成为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的各容积分别为最大,并且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的各容积分别为最小的状态。此外,该状态是自行式车辆的摆臂上升了的状态。
接下来,在摆臂下降了的情况下,旋转式阻尼器100如图11所示,使转动件130如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即,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可动叶片136朝向固定叶片104转动,并且可动叶片137朝向固定叶片105转动。由此,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的各容积分别减少,并且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的各容积分别增加。
在该情况下,处于最大容积的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中的第一单室R1相对于第三单室R3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34而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二单室R2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51而呈“可流入,可限流地流出”的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三单室R3通过可动叶片137的转动而使容积与第一单室R1一起逐渐减少。因此,对于第一单室R1而言,第一单室R1内的流体160经由调节阀仅向第二单室R2内流出。由此,第一单室R1的压力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
另外,与此同时,第三单室R3相对于第一单室R1通过第一双向连通路134而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四单室R4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52而呈“可限流地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因此,对于第三单室R3而言,第三单室R3内的流体160仅向第一单室R1内流出。由此,第三单室R3的压力与第一单室R1一起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
在该情况下,对于对成为高压状态的第一单室R1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而言,第一单室R1内的流体160的一部分分别经由流体引导槽114、144流入与该第一单室R1分别连通的各空洞部113a、143a,而使各空洞部113a、143a内的压力上升。由此,构成该压力上升了的各空洞部113a、143a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通过各空洞部113a、143a的压力上升而向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侧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侧分别弹性变形并被按压。
即,对压力上升了的第一单室R1进行密封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随着第一单室R1的压力上升,密封力也提高。由此,对第一单室R1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能够使压力上升了的第一单室R1的液密性提高。在该情况下,对第一单室R1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通过空洞部113a、143a的压力上升使嵌合外周面111、141对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按压力也提高,因此能够使压力上升了的第一单室R1的液密性提高。
另外,在对与第一单室R1同样地成为高压状态的第三单室R3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中,第三单室R3内的流体160的一部分也分别经由流体引导槽114、144流入与该第三单室R3分别连通的各空洞部113a、143a,而使各空洞部113a、143a内的压力上升。由此,构成该压力上升了的各空洞部113a、143a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通过各空洞部113a、143a的压力上升而向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侧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侧分别弹性变形并被按压。
即,对压力上升了的第三单室R3进行密封的密封滑动面115、145随着第三单室R3的压力上升,密封力也提高。由此,对第三单室R3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能够使压力上升了的第三单室R3的液密性提高。在该情况下,对第三单室R3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通过空洞部113a、143a的压力上升使嵌合外周面111、141对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按压力也提高,因此能够使压力上升了的第三单室R3的液密性提高。
此外,该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的各压力状态在随着可动叶片136、137的旋转而暂时成为高压状态后,随着可动叶片136、137分别接近固定叶片104、105而降低。因此,构成各空洞部113a、143a的各密封滑动面115、145随着第一单室R1内及第三单室R3内的各流体160向第二单室R2流出,相对于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的按压力变弱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参照图7的(A)、(B)及图13的(A)、(B))。
另一方面,处于最小容积的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中的第二单室R2相对于第一单室R1通过第二双向连通路151而呈“可限流地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四单室R4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而呈“不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因此,对于第二单室R2而言,流体160经由调整阀而从第一单室R1流入,并且流体160相对于第四单室R4流出,因此维持非高压状态。即,第二单室R2与可动叶片136、137的旋转方向无关,均始终维持非高压状态。
另外,与此同时,第四单室R4相对于第二单室R2通过第一单向连通路135而呈“可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并且相对于第三单室R3通过第二单向连通路152而呈“不可流入,可限流地流出”的状态。因此,仅是流体160从第二单室R2流入,因此第四单室R4维持非高压状态。
在该情况下,对于对成为非高压状态的第二单室R2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而言,在第二单室R2的容积的增加过程中,流体160不会积极地流入空洞部113b、143b,因此不存在构成空洞部113b、143b的密封滑动面115、145被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分别强烈地按压的情况。另外,对第四单室R4进行密封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也与第二单室R2同样,在第四单室R4的容积的增加过程中,流体160不会积极地流入空洞部113b、143b,因此不存在构成空洞部113b、143b的密封滑动面115、145被转动件130的轴体131的外周部及壳体主体102的内室壁面103b分别强烈地按压的情况。
这样,在转动件130如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由于流体160的流出受到限制而分别成为高压状态,因此衰减力大于上述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在该情况下,旋转式阻尼器100的衰减力相较于上述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时,高压状态的单室存在2倍,因此衰减力也变高。
而且,之后,如图8所示,旋转式阻尼器100返回到可动叶片136最接近固定叶片104,并且可动叶片137最接近固定叶片105,而使第一单室R1及第三单室R3的各容积分别为最小,并且第二单室R2及第四单室R4的各容积分别为最大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工作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旋转式阻尼器100的工作状态,对可动叶片136、137从可动叶片136最接近固定叶片104并且可动叶片137最接近固定叶片105的状态,或者可动叶片136最接近固定叶片105并且可动叶片137最接近固定叶片104的状态开始进行转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旋转式阻尼器100当然也能够存在可动叶片136、137从位于固定叶片104与固定叶片105之间的中途的状态开始向固定叶片104侧或固定叶片105侧转动的情况。
如根据上述工作方法的说明能够理解的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被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各内侧侧面104c、105c、136c、137c封闭而分别形成空洞部113a、113b、143a、143b的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与使壳体101内的内室103与这些空洞部113a、113b、143a、143b连通的流体引导槽114、144分别形成于嵌合外周面111、141。因此,对于旋转式阻尼器100而言,空洞部113a、113b、143a、143b内的压力通过转动件130的转动随着内室103内的压力上升而上升,由此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被作为对象部件的轴体131的外周部按压,并且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被作为对象部件的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按压。由此,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式阻尼器100即便在转动件130工作时也能够确保较高的液密性。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此外,在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式阻尼器100构成为在固定叶片104、105分别设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并且在可动叶片136、137设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但是,旋转式阻尼器100只要构成为在固定叶片104、105以及可动叶片136、137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以及/或者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即设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体即可。在该情况下,旋转式阻尼器100也可以相对于未设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体的固定叶片104、105或可动叶片136、137设置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密封体,即不具有空洞部形成槽及流体引导槽的密封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在侧面111a、111b、141a、141b的每一个分别设置有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及流体引导槽114、144。但是,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只要在侧面111a、141a及侧面111b、141b中的至少一方分别设置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及流体引导槽114、144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将嵌合外周面11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侧面111a、111b向一个背面111c(或111d)的两端部分别立起的形状。另外,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将嵌合外周面14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侧面141a、141b向一个背面141c(或141d、141e)的两端部分别立起的形状。但是,嵌合外周面111的截面形状只要形成为以与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嵌合即可。因此,嵌合外周面111、141的截面形状例如也能够形成为圆弧状、梯形形状或者朝向底部104b、105b、136b、137b侧尖锐的三角形形状(省略了背面111c、111d、141c、141d、141e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形成于比与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深度方向对应的进深方向的厚度H的一半的位置(H/2)靠密封滑动面115、145侧。由此,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能够在空洞部113a、113b、143a、143b内的压力上升时顺畅且迅速地将密封滑动面115、145向作为对象部件的轴体131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按压而确保较高的液密性。另外,对于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而言,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形成于比上述厚度H的一半的位置(H/2)靠密封滑动面115、145侧,从而能够将比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靠底部104b、105b、136b、137b侧的厚度确保为较厚的厚度,因此能够确保各密封体在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内的稳定性。但是,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也能够跨过与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深度方向对应的进深方向的厚度H的一半的位置(H/2),或者形成于比该一半的位置(H/2)靠背面111c、111d、141c、141d、141e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的槽的深度形成为被在密封主体110a、140a中的嵌合外周面111、141的两个侧面111a、111b、141a、141b分别形成的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夹持并缩径的部分的壁厚t1成为不形成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T的一半以下的壁厚的深度。但是,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的槽的深度也能够形成为被在密封主体110a、140a的嵌合外周面111、141的两个侧面111a、111b、141a、141b分别形成的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夹持并缩径的部分的壁厚t1成为超过不形成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T的一半的壁厚的深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形成为槽宽TM朝向面向内侧侧面104c、105c、136c、137c的开口部侧变宽的形状。由此,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使流体160在与经由流体引导槽114、144的内室103之间容易流过,而能够迅速地进行密封滑动面115、145向对象部件(轴体131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的按压或者按压的解除。然而,空洞部形成槽112a、112b、142a、142b也能够形成为槽宽TM朝向面向内侧侧面104c、105c、136c、137c的开口部侧恒定或变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分别设置两列唇部117、148而构成。由此,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能够使相对于对象部件(轴体131的外周部以及/或者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及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的紧贴力提高而使液密性提高。但是,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也能够省略唇部117、148而构成。
另外,如图15的(A)、(B)分别所示的那样,唇部148也能够使三个唇部148a、148b、148c沿着密封主体140a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而形成。在该情况下,中央的唇部148b可以以与相邻的其他唇部148a、148c相同的突出量或比其低的突出量形成,但也可以以比其他唇部148a、148c高的突出量形成。由此,唇部148a、148b、148c能够在空洞部143a或空洞部143b的压力上升时,以中央的唇部148b为支点迅速地进行将唇部148a侧或唇部148c侧的密封滑动面145向作为对象部件的内室103的内室壁面103b按压或者按压的解除。此外,唇部117与唇部148a、148b、148c同样,当然也能够由三个唇部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壁厚部118、149从密封滑动面115、盖侧对置面116、背面111c、111d、密封滑动面145、盖侧对置面146、底部对置面147以及背面141d、141e的各面呈面状突出而形成。但是,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也能够分别省略壁厚部118、149而构成。另外,如图16的(A)、(B)所示,壁厚部118、149也能够形成于密封主体110a、140a的背面侧的角部,具体而言形成于背面111c与背面111d之间的角部,背面141c与背面141d之间的角部以及背面141c与背面141e之间。由此,壁厚部118、149能够将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及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在密封槽104a、105a、136a、137a内定心于中央位置,而抑制位置偏移并稳定地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101将壳体主体102形成为有底筒状。但是,壳体101也能够构成为将壳体主体102形成为筒状,并且利用与盖体120相当的板状体封闭该筒状体的两端部。
旋转式阻尼器100通过固定叶片104、105及可动叶片136、137将一个内室103内分隔为四个单室即第一单室R1、第二单室R2、第三单室R3以及第四单室R4。但是,旋转式阻尼器100只要至少具有两个通过可动叶片136、137向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并通过该可动叶片136、137向另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增加的单室,并且至少具有两个通过该可动叶片136、137向上述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增加并通过该可动叶片136、137向上述另一方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的单室即可。
即,旋转式阻尼器100只要在一个内室103内具有在转动件130向一个方向转动时容积同时增加的至少两个单室和与这些单室不同的容积同时减少的至少两个单室即可。因此,旋转式阻尼器100也能够构成为在一个内室103内具有在转动件130向一个方向转动时容积同时增加的三个单室和与这些单室不同的容积同时减少的三个单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式阻尼器100构成为在转动件130设置蓄能器安装部132而设置蓄能器(未图示)。由此,旋转式阻尼器100能够补偿因流体160的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膨胀或收缩所带来的体积变化,并且能够使旋转式阻尼器100的结构小型化。但是,蓄能器也能够设置于转动件130以外的位置,例如设置于壳体101的外侧。另外,在不需要考虑流体160的体积变化的情况下,旋转式阻尼器100也能够构成为省略蓄能器以及蓄能器安装部13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式阻尼器100将壳体101作为固定侧,将转动件130作为可动侧。但是,旋转式阻尼器100中的转动件130相对于壳体101的转动是相对的。因此,旋转式阻尼器100当然也能够将壳体101作为可动侧,将转动件130作为固定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双向连通路15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52设置于可动叶片136、137。但是,第二双向连通路151及第二单向连通路152也能够设置于固定叶片104、10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旋转式阻尼器100安装于两轮自行式车辆的摆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旋转式阻尼器100能够安装于两轮自行式车辆的摆臂以外的位置(例如,座椅的开闭机构)、两轮自行式车辆以外的车辆(四轮自行式车辆中的悬架机构、座椅机构或开闭门)或自行式车辆以外的机械装置、电机装置或器具而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t1…在相互对置的位置形成的两个空洞部形成槽之间的壁厚;T…不形成空洞形成槽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H…密封主体中的密封槽的深度方向的厚度(壁厚);TM…空洞部形成槽的槽宽;P…唇部的间距(间隔);100…旋转式阻尼器;101…壳体;102…壳体主体;102a…开口部;103…内室;103a…底部;103b…内室壁面;104、105…固定叶片;104a、105a…密封槽;104b、105b…底部;104c、105c…内侧侧面;106…转动件支承部;110…固定叶片用密封体;110a…密封主体;111…嵌合外周面;111a、111b…侧面;111c、111d…背面;111e、111f…长度方向端面;112a、112b…空洞部形成槽;113a、113b…空洞部;114…流体引导槽;115…密封滑动面;116…盖侧对置面;117…唇部;118…壁厚部;120…盖体;120a…内侧面;121…转动件支承部;122a、122b…旁通路;123a、123b…调整滚针;124…螺栓;130…转动件;131…轴体;132…蓄能器安装部;133…连接部;134…第一双向连通路;135…第一单向连通路;135a…单向阀;136、137…可动叶片;136a、137a…密封槽;136b、137b…底部;136c、137c…内侧侧面;140…可动叶片用密封体;140a…密封主体;141…嵌合外周面;141a、141b…侧面;141c、141d、141e…背面;141f、141g…长度方向端面;142a、142b…空洞部形成槽;143a、143b…空洞部;144…流体引导槽;145…密封滑动面;146…盖侧对置面;147…底部对置面;148、148a、148b、148c…唇部;149…壁厚部;151…第二双向连通路;151a…单向阀;151b…调节阀;152…第二单向连通路;152a…单向阀;152b…调节阀;160…流体。

Claims (8)

1.一种密封体,其设置于在旋转式阻尼器的固定叶片及可动叶片中的至少一方的前端部呈槽状形成的密封槽内,
所述旋转式阻尼器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液密地收容流体的圆筒状的内室,并且具有形成为朝向该内室的中心部突出的壁状并阻碍所述流体的周向的流动的所述固定叶片;以及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在相对于所述固定叶片的前端部进行滑动的轴体的外周部具有所述可动叶片,所述可动叶片在所述内室的内周部上进行滑动而将该内室内分隔成多个单室,并一边推压所述流体一边进行转动,
所述密封体的特征在于,
具有密封主体,所述密封主体分别具有嵌合于所述密封槽内的嵌合外周面以及从该密封槽露出的密封滑动面,所述密封主体沿着所述密封槽延伸,
所述密封主体具备:
空洞部形成槽,所述空洞部形成槽呈沿着所述密封槽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槽状形成于所述嵌合外周面,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密封槽的内表面中的沿着该密封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内侧侧面开口并且被该内侧侧面封闭而形成被封闭的空间即空洞部;以及
流体引导槽,所述流体引导槽形成于所述嵌合外周面,并使所述空洞部内与所述内室连通而使所述流体相互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部形成槽以相对于所述密封槽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内侧侧面分别开口并被该内侧侧面封闭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嵌合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于所述密封体中的比所述密封槽的深度方向的厚度的中央部分靠所述密封滑动面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部形成槽以所述密封主体中的形成有所述空洞部形成槽的部分的壁厚成为不形成该空洞部形成槽的部分的最大的壁厚的一半以下的深度被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部形成槽形成为槽宽朝向开口部侧变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滑动面具备沿着长度方向呈凸状突出的唇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主体的所述流体引导槽形成为从所述空洞部形成槽延伸并在所述密封滑动面开口的槽状,且沿着所述密封主体的形成方向设置有多个。
8.一种旋转式阻尼器,其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液密地收容流体的圆筒状的内室,并且具有形成为朝向该内室的中心部突出的壁状并阻碍所述流体的周向的流动的固定叶片;以及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在相对于所述固定叶片的前端部进行滑动的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可动叶片,所述可动叶片在所述内室的内周部上进行滑动而将该内室内分隔成多个单室,并一边推压所述流体一边进行转动,
所述旋转式阻尼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叶片及所述可动叶片中的至少一方的前端部形成有呈槽状形成的密封槽,并且在该密封槽嵌入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体。
CN201980083405.7A 2018-12-28 2019-11-12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Active CN113242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6398A JP7325032B2 (ja) 2018-12-28 2018-12-28 シール体および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18-246398 2018-12-28
PCT/JP2019/044325 WO2020137209A1 (ja) 2018-12-28 2019-11-12 シール体およびロータリダン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2942A CN113242942A (zh) 2021-08-10
CN113242942B true CN113242942B (zh) 2023-05-23

Family

ID=7112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3405.7A Active CN113242942B (zh) 2018-12-28 2019-11-12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5320A1 (zh)
EP (1) EP3904721A4 (zh)
JP (1) JP7325032B2 (zh)
CN (1) CN113242942B (zh)
WO (1) WO20201372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4699A1 (it) * 2018-04-19 2019-10-19 Guarnizione d'emergenza
DE102020113090B4 (de) * 2020-05-14 2022-02-03 Carl Freudenberg Kg Dichtring und Dichtungsanordnung, die den Dichtring umfasst
DE102021119021A1 (de) * 2021-07-22 2023-01-26 Werner Hartmann GmbH & Co. KG Hydraulischer Rotationsdämpfer für eine Armatur
JP2023149987A (ja) * 2022-03-31 2023-10-16 株式会社バルカー ダストシールリン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5738A (en) * 1982-04-15 1984-10-09 Hilliard Lyons Patent Management Inc. Dynamic seal arrangement with X-shaped seal
US5332236A (en) * 1991-08-26 1994-07-26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Sealing mechanism for a rotary actuator
JP2016101898A (ja) * 2014-11-28 2016-06-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マスタシリン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53236A (en) * 1960-09-08 1962-09-11 Thompson Ramo Woeldridge Inc Oscillatory actuator seal system
US3854737A (en) * 1974-01-21 1974-12-17 Chemprene Combination rotary and reciprocating unitary sealing mechanism
JP3696684B2 (ja) * 1996-01-31 2005-09-2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165260A (zh) * 1996-05-10 1997-11-19 益冈照明 多叶片状横截面的o形环
JP4016148B2 (ja) * 1997-01-20 2007-12-05 中西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閉鎖緩衝装置
JP2002256823A (ja) * 2001-02-27 2002-09-11 Unisia Jecs Corp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20060145426A1 (en) * 2004-12-30 2006-07-06 Schroeder Gary W Rotary seal
DE102006028467A1 (de) * 2006-06-21 2008-02-07 Busak + Shamban Deutschland Gmbh Dichtung und Dichtungsanordnung
DE102006055298A1 (de) * 2006-11-23 2008-06-05 Elringklinger Ag Dichtungsanordnung
JP5681047B2 (ja) * 2011-06-21 2015-03-04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
JP2014238055A (ja) * 2013-06-07 2014-12-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圧式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14224378A1 (de) * 2014-11-28 2016-06-02 Elringklinger Ag Dicht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ichtelements
JP6283404B1 (ja) * 2016-11-24 2018-02-21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石川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6223633B1 (ja) * 2017-03-13 2017-11-01 Tpr株式会社 シールリングおよび密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5738A (en) * 1982-04-15 1984-10-09 Hilliard Lyons Patent Management Inc. Dynamic seal arrangement with X-shaped seal
US5332236A (en) * 1991-08-26 1994-07-26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Sealing mechanism for a rotary actuator
JP2016101898A (ja) * 2014-11-28 2016-06-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マスタシリン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37209A1 (ja) 2020-07-02
EP3904721A4 (en) 2022-10-05
US20220065320A1 (en) 2022-03-03
JP2020106099A (ja) 2020-07-09
JP7325032B2 (ja) 2023-08-14
CN113242942A (zh) 2021-08-10
EP3904721A1 (en) 2021-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42942B (zh) 密封体以及旋转式阻尼器
US20140234150A1 (en) Vane pump
US20010024618A1 (en) Adjustable-displacement gear pump
CN111164327B (zh) 旋转阻尼装置
JP2017122418A (ja)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KR20010020173A (ko) 유체 기계
US5810129A (en) Rotary damper
WO2013141212A1 (ja) ピストン式作動流体圧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制御弁
EP3530979B1 (en) Rotary damper
JP7374416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EP3190274B1 (en) Valve opening and closing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JPH11193772A (ja) 油圧揺動モータ
CN112912640A (zh) 旋转式阻尼器
JP7365604B2 (ja) 体積変化補償装置およびダンパー装置
CN116981862A (zh) 阻尼器装置
JP3696684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7055236B2 (ja) 緩衝器
CN218498337U (zh) 注液装置
CN220749118U (zh) 一种阀装置
JP7246607B2 (ja) フロアヒンジ
CN114165621B (zh) 一种活塞式换向阀
CN115380177A (zh) 旋转阻尼器
JPH07317821A (ja) 回転ダンパ
JPH1047387A (ja) 回転速度差感応型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