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8618A - 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8618A
CN111148618A CN201880063641.8A CN201880063641A CN111148618A CN 111148618 A CN111148618 A CN 111148618A CN 201880063641 A CN201880063641 A CN 201880063641A CN 111148618 A CN111148618 A CN 111148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form
container
section
transf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36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边宇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Kose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Kose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Kose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Kose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48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8Blow-moulding apparatus
    • B29C49/30Blow-moulding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parts
    • B29C49/36Blow-moulding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moulds or mould parts rotatable about one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4Lining or labe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205Handling means, e.g. transfer, loading or discharg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4Heating or cooling preforms, parisons or blown articles
    • B29C49/6409Thermal conditioning of prefo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006Blow-moulding plants, e.g. using several blow-moulding apparatuses cooper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4Lining or labelling
    • B29C49/2408In-mould lining or labe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205Handling means, e.g. transfer, loading or discharging means
    • B29C49/42073Grippers
    • B29C49/42085Grippers holding inside the ne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205Handling means, e.g. transfer, loading or discharging means
    • B29C49/42093Transporting apparatus, e.g. slides, wheels or conveyors
    • B29C49/42097Sliding rails, e.g. incli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205Handling means, e.g. transfer, loading or discharging means
    • B29C49/42093Transporting apparatus, e.g. slides, wheels or conveyors
    • B29C49/42101Conveyors, e.g. flat conveyor or clamping between two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205Handling means, e.g. transfer, loading or discharging means
    • B29C49/42113Means for manipulating the objects'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 B29C49/42119Rotation, e.g. rotating a predetermined angle for asymmetric preform or with asymmetric heat prof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1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accessories, Pack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具体来讲涉及能够利用已制成的预制体迅速大量制造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容器制造装置。这种本发明提供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供应已制成的预制体的预制体供应部、加热从预制体供应部排出移送的预制体的预制体加热部、向外部排出通过了预制体加热部的被加热的预制体的预制体排出部、移送从预制体排出部排出的预制体的容器成型用移送部;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通过,具有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移送的被加热的预制体膨胀的情况下提供容器的外观的模具的容器成型部;设成邻接于容器成型部以向收容于模具的预制体提供空气使得膨胀的空气供应部;设成邻接于所述容器成型部以向设于容器成型部的模具的内部供应用于模内贴标的标签的标签供应部;以及设成邻接于所述容器成型部,向邻接的区域取出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从容器成型部排出移送的容器的容器取出部。

Description

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具体来讲涉及能够利用已经制成的预制体迅速地制造大量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容器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采用在合成树脂材质吹塑成型容器的表面附着作为装饰(加饰)或显示商品名称或说明内容的部件的印刷示出装饰模样、商品名称、说明内容等的标签的方式。
并且,作为附着标签的方法之一,有一种将模内成型用标签(以下,单纯地称为标签)预先设在模具内,并且成型容器本体的同时附着到容器本体的围壁的表面的模内成型法。
根据该模内成型法,实现成型容器本体的同时标签的附着,且不需要通过专用的其他工程进行附着作业,容器本体的表面与标签之间不产生断差,因此无需担心断差导致外观形式或触感下降,并且与吹塑成型容器的薄肉化(薄肉化)无关地能够将标签强固稳定地附着于容器本体。
作为一例,日本专利公开特许公报2004-136486记载了关于标签、标签附着吹塑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
然而通过这种现有技术模内成型的情况下,需要成型具有容器的形体之前的注塑物(以下称为预制体(pre-form))、通过预制体加热、预制体膨胀进行容器成型与贴标及容器的取出,用于这种各作业步骤的装置的布局(layout)所占的面积非常大,其速度也慢,因此具有效率低的问题。
并且,对于现有技术的模内成型装置而言,由于设计成液压式,因此具有发生漏油等污染作业场地、制造过程中还可能污染容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解决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已制成的预制体迅速制造大量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容器制造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不使用液压机器,而是利用电动马达控制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制造装置的工作,从而能够改进作业环境及容器的卫生状态。
技术方案
旨在达成这种目的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应已制成的预制体的预制体供应部;加热从预制体供应部排出移送的预制体的预制体加热部;向外部排出通过了预制体加热部的被加热的预制体的预制体排出部;移送从预制体排出部排出的预制体的容器成型用移送部;容器成型用移送部通过,具有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移送的被加热的预制体膨胀的情况下提供容器的外观的模具的容器成型部;设成邻接于容器成型部以向收容于模具的预制体提供空气使得膨胀的空气供应部;设成邻接于所述容器成型部以向设于容器成型部的模具的内部供应用于模内贴标的标签的标签供应部;以及设成邻接于所述容器成型部,向邻接的区域取出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从容器成型部排出移送的容器的容器取出部。
其特征在于预制体供应部包括:收容已在外部制成的预制体的铲斗部;与铲斗部连接且朝上移送收容于铲斗部的预制体供应部的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设成邻接于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且向预制体加热部方向移送预制体的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设于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的排出部,形成有预制体能够卡入的空间部且设成可旋转的第一旋转移送部;以及设成邻接于第一旋转移送部以向预制体加热部方向移送被第一旋转移送部移送的预制体的第二旋转移送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体加热部具有加热器;还包括从预制体加热部之间经过的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其中,所述第二旋转移送部配置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旁,从所述第二旋转移送部排出的预制体被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移送到预制体加热部被加热后,通过预制体加热部并向预制体排出部方向移动。
其特征在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设成通过预制体加热部的内部及所述第二旋转移送部旁、预制体排出部旁且进行循环的形态,并且设成与所述容器成型用移送部相区分的另外的独立形态。
其特征在于预制体排出部设于所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与容器成型用移送部之间,包括:保持配置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的预制体的预制体保持部;以及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方向引导被所述预制体保持部保持的预制体的引导部。
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引导部,引导部之间的间隔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趋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逐渐变宽。
其特征在于容器成型用移送部设成通过预制体排出部旁、容器成型部、容器取出部旁且进行循环的形态,并且设成与所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相区分的另外的独立形态。
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包括能够使得预制体的入口朝下配置的预制体入口支撑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成型用移送部包括能够使得预制体入口及容器的入口朝下配置的入口支撑部,入口支撑部具有能够接收空气供应部供应的空气的开口部。
其特征在于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包括朝上形成的第一外壳、设于第一外壳的内部且具有能够配置预制体的凸出支撑部的传送带,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包括配置在第一外壳的排出部下方且向预制体加热部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设于第二外壳的排出部且向第一旋转移送部方向朝下延伸的导轨;以及可旋转运动地设于第二外壳以向导轨方向移送预制体的旋转装置。
技术效果
根据这种本发明,能够大量供应已制成的预制体以快速制造大量的容器,尤其具有立体部的模内标签容器。
其中,预制体并非如现有技术配置成入口朝上而是朝下,入口支撑部并非配置在预制体P F的上部而是配置在下部以使得热朝向上部,从而能够防止入口支撑部由于热而受损。
另外,能够通过第一旋转移送装置、第二旋转移送装置使得原本入口朝上的预制体的位置逆转即入口朝下,因此能够轻易地逆转预制体的位置。
另外,形成容器时不仅供应用于膨胀的热风,还供应用于冷却的冷却空气,因此能够迅速冷却容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的平面图;
图2及图3为本发明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旋转移送部、第二旋转移送部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预制体加热部与预制体排出部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预制体排出部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与标签供应部、容器取出部的立体图;
图9及图10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与标签供应部的组装分解图;
图11及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中的模具彼此相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及图14为示出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中的模具彼此贴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示出本发明中模具彼此相隔的情况下卡接装置的状态;
图16示出本发明中模具相互贴合的情况下卡接装置的状态;
图17为示出适用于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的模具分离的状态下标签附着到模具腔体内面受到支撑且预制体位于腔体之间的部分立体图;
图18为适用于本发明的标签供应部的立体图;
图19为示出适用于本发明的标签供应部中的标签供应臂下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为适用于本发明的标签供应部为了从标签收容部进一步地取过来标签而使得第一移动框架移动至第一移动引导部的最前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为示出适用于本发明的标签供应部的标签收容部中的标签向标签支撑部移动的立体图;
图22及图23为示出将标签附着到模具之前的准备状态的立体图;
图24及图25为示出将标签附着到模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为示出已将标签附着于模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为示出通过适用于本发明的空气供应部供应空气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为示出通过适用于本发明的空气供应部供应空气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9为示出预制体位于适用于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的模具腔体内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0为示出通过本发明的容器成型部及空气供应部成型容器的过程的简略图;
图31为示出本发明的容器取出部已取出容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为本发明的容器取出部及容器搬出用传送带的立体图;
图33依次示出本发明的容器取出部的动作;
图34为示出本发明的容器取出部已取出容器并移送到传送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进行多种变更,可具有多种实施例,以下在附图中例示特定实施例并进行说明。
但其目的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特定的实施形态,因此应理解为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等同物及替代物。
第一、第二等包括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多种构成要素,但所述构成要素不得受限于所述术语。
使用所述术语的目的在于只是使一个构成要素区分于其他构成要素。
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将第一构成要素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也可以类似地将第二构成要素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
术语“及/或”包括多个相关记载的项目的组合或多个相关记载的项目中的任意一个项目。
当记载了某构成要素“连接于”或“耦合于”其它构成要素的情况下,虽然可能直接连接于或耦合于该其它构成要素,但应理解为中间还可能存在其它构成要素。
相反,若记载了某一个构成要素“直接连接于”或“直接耦合于”其它构成要素,则应理解为中间不存在其它构成要素。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只是用于说明特定的实施例,目的并非限定本发明。
单数的表现在说明书中没有其他明确限定的情况下还包括复数的表现。
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用于指定存在说明书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因此应理解并非预先排除还可能存在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可能性。
以下参见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在此与附图标记无关地对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此进行重复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以下,称为‘容器制造装置’)1用于加热已在外部制成的预制体,对被加热的预制体实施吹制(blowing)作业以成型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向外部取出已成型的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
本发明的容器制造装置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包括收容供应已在外部制成的预制体的预制体供应部100、加热从预制体供应部100供应的预制体的预制体加热部200、利用模具及吹制工程将在预制体加热部200被加热的预制体成型成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容器成型部400、向外部取出在容器成型部成型的容器的容器取出部610。
并且,预制体供应部100包括设置成邻接于预制体加热部200以向预制体加热部200移送预制体的第一旋转移送部151、第二旋转移送部152。
还设有向预制体加热部200方向移送通过第二旋转移送部152移送过来的预制体的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
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由循环的移送装置构成,由独立于通过下述容器成型部的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的移送装置构成。
预制体加热部200沿着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的区域中部分区域配置,通过加热已制成的预制体使得吹制成型时容易膨胀。
为此,预制体加热部200沿着预制体移送部的外部侧配置。另外,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的内侧可设有反射板220。
预制体加热部200由加热部外壳211及设于加热部外壳211内部的多个加热器212构成。
另外,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之间设有预制体排出部300。
预制体排出部300起到抓着被预制体加热部200加热的预制体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方向移送的作用。后续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另外,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具有独立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设置的循环结构,设成经过容器成型部400及容器取出部610。
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设有支撑预制体及容器的入口的入口支撑部351,如下所述,入口支撑部351分别具有能够用于空气供应部注入空气的开口部((未图示))。
容器成型部400包括与容器的形状相对应的分离的模具(参见图11)410及驱动模具的模具驱动部(参见图11)428。
并且容器成型部400的上部设有向模具410内部供应用于模内标签工程的标签的标签供应部500,容器成型部400下侧设有空气供应部(参见图17)1400。
另外,与容器成型部400略微相隔的位置设有向外部取出已完成的容器的容器取出部610。
容器取出部610为棘爪形态,起到将沿着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移送的已完成的容器取出到外部传送带或箱的作用。
如图2与图3所示,本发明的容器制造装置1的预制体供应部100包括堆积收容从外部提供的预制体的铲斗部110。
铲斗部110包括能够重新进行转动动作,进行转动运动而能够倒出堆在其内部的预制体,出口设有可开闭的门的第一铲斗部111、相比于第一铲斗部111配置于下部且收容从第一铲斗部111倒出的预制体的第二铲斗部112。
位于第一铲斗部112的预制体通过预制体供应用移送部140、150移送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
预制体供应用移送部140、150包括重新与铲斗部110连接以朝上移送收容于铲斗部110的预制体的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141、设成邻接于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141且向预制体加热部200方向移送预制体的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142。
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141包括具有朝上形成的第一外壳1411、设于第一外壳1411内部且具有能够用于配置预制体的凸出支撑部1412的传送带1413。
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142包括配置于第一外壳1411的排出部下部且向预制体加热部200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1421、设于第二外壳1421的排出部且朝着第一旋转移送部151方向朝下延伸的导轨1422、可旋转运动地设于第二外壳1421以向导轨1422方向移送预制体的旋转装置1423。
第二外壳1421及导轨1422均朝下配置。
旋转装置1423包括与预制体的表面接触以强制向导轨方向移送预制体的旋转体1423a、设于旋转体1423a的一侧旋转旋转体1423a的旋转马达1423b。
导轨1422包括延伸形成且彼此相隔的轨条1422a、包围轨条1422a的一部分且对其进行支撑的轨条支撑部1422b。
其中,卡在作为预制体的入口部分的轨条1422a的上部部分的相隔的空间受轨条1422a的引导而被移送到第一旋转移送部151。
如图4与图5所示,旋转移送部150包括重新与导轨1422直接邻接的第一旋转移送部151、配置于第一旋转移送部151旁且具有与第一旋转移送部151的旋转轴垂直相交的旋转轴的第二旋转移送部152。
第一旋转移送部151包括彼此相隔的多个内部叶片1511、与内部叶片1511向半径外廓方向相隔且彼此相隔的多个外部叶片1513。
内部叶片1511之间设有第一收容槽1512,外部叶片1513之间设有第二收容槽1514。
第一收容槽1512、第二收容槽1514的入口部分倾斜形成且内侧平平地形成,这是为了使得从导轨1422排出的预制体容易进入第一收容槽1512、第二收容槽1514后被稳定地收容。
另外,比内部叶片1511更靠内的位置设有弧或曲面形态的内部导板1515,比外部叶片1513更靠外的位置设有弧或曲面形态的外部导板1516。
内部导板1515的作用是防止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512、第二收容槽1514的预制体向第一旋转移送部151旋转中心部侧掉出脱落,外部导板1516的作用是防止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512、第二收容槽1514的预制体向第一旋转移送部151的半径方向外侧掉出脱落。
其中,第一旋转移送部15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向第二旋转移送部方向152移送从导轨1422出来的预制体。
第二旋转移送部152的外周面形成有齿形之类的第三收容槽1521。
被第一旋转移送部151移送的预制体卡在第二旋转移送部152的第三收容槽1523向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方向移动。
其中,优选的是第二旋转移送部15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旋转移送部152的外廓设有内面形成有曲面的引导部1522,因此卡入第三收容槽1521的预制体不会向外部脱落,能够向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移动。
沿着导轨1422移送的预制体以入口部朝上的状态移动,其位置保持在第一旋转移送部151的下端部。
但是随着第一旋转移送部15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第一旋转移送部151的最顶点处预制体入口朝下,该状态下向第二旋转移送部152移动的情况下,以预制体的入口朝下的状态通过第二旋转移送部152移送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
并且,入口朝下的预制体以套在设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的入口支撑部251倒立配置的状态被移送到预制体加热部200。
如图6所示,预制体加热部200包括局部配置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外廓的加热部外壳211及设于加热部外壳211内部的加热器212,以及位于其反侧(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的内侧)的反射板220。
图6示出预制体加热部200的排列为弯折成
Figure BDA0002430830150000061
字,但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在反射板220所在位置配置加热部外壳211与加热器212。
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为循环的传送机形态,连续地配置有多个支撑预制体的入口的入口支撑部251。
并且,通过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通过了预制体加热部200的预制体的表面被加热成为可塑性状态。
在该状态下经过预制体排出部300旁的情况下,构成图7所示的预制体排出部300的预制体保持部310移动以向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方向移动抓住预制体并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取出。
在此虽然没有示出,但预制体保持部310具有臂(arm)之类的结构,因此抓住位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的预制体后旋转。
并且,被预制体保持部310保持的被加热的预制体沿着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方向延伸的轨道形态的引导部320方向移动。并且引导部320与预制体保持部310共同构成预制体排出部300。
具体来讲,预制体保持部310沿着引导部320移动,将预制体放在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后重新回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
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像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350一样具有循环结构且经过预制体排出部300、容器成型部400、容器取出部610。
但是具有另外的独立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的循环结构。
优选地,引导部320的间隔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趋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逐渐变宽。
这是因为对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来讲,预制体的体积不膨胀而只是进行表面加热即可,因此入口支撑部251的间隔应稠密使得能够在窄的面积加热更多的预制体。
而对于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来讲,预制体需要在容器成型部膨胀成为容器,因此需要预先加大其间隔。因此,优选的是考虑该间隔的变化而使得引导部320的间隔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趋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逐渐增大。
多个(例如,四个)预制体PF通过预制体排出部300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250同时排出位于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的入口支撑部351。该状态下预制体PF仍保持着入口朝下配置倒立的状态。
容器成型部移送部350包括循环线路352、彼此相隔地结合于循环线路的入口支撑部351,入口支撑部351上向上下方向形成有开口部351a,因此空气能够向该方向流出流入。并且容器成型部移送部350包括与循环线路352咬合移动循环线路352的旋转动作部353。
循环线路352被设计成经过引导部320的前侧,结合于循环线路352的入口支撑部351配置成比引导部320的高度高,因此引导部320与入口支撑部351之间不发生干涉。
因此被预制体保持部310移送的预制体能够顺畅地从预制体加热用移送部250位于入口支撑部351。
其中,优选地,循环线路352由循环链或循环传送带之类的连续体构成。
其中,旋转动作部353优选为齿轮或链轮之类的外面形成有齿形的构件,优选的是旋转动作部353上另外设有马达以使其旋转。
如图8所示,容器成型部移送部350经过容器成型部400。
容器成型部400由具有相互分离且具有容器的形状的腔体的模具410及驱动该模具的构成要素构成。
并且,容器成型部400的下方,更准确来讲模具410的下部设有在模具关闭的状态下向位于腔体内部的预制体注入空气以成型容器的空气供应部1400。
并且,容器成型部400的上侧设有向腔体内面供应用于模内贴标工程的标签的标签供应部500。
另外,在容器成型部400完成容器后该容器通过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移到容器成型部400外部,之后被位于其旁边的容器取出部610取出到外部并从容器成型用移送部350分离移动到相邻的传送带或箱。
以下对容器成型部400、标签供应部500、空气供应部1400、容器取出部610进行说明。
如图9及图10所示,标签供应部500配置在设于容器成型部400上的配置空间423。
其中,可以将容器成型部400与标签供应部500统称为模内标签容器成型组件。
如图9至图12所示,对容器成型部400的构成来讲,具有具备腔体411的模具410,腔体411具有对应于应最终完成的容器的外观形态的形状。
模具410可分离成两部分。
容器成型部400的外壳框架420构成其骨架。并且外壳框架420的侧面设有侧面板425。
模具411区分为第一模具411a、第二模具411b。
各模具后方设有移动块430。
第一模具411a的后方设有第一移动块430a,第二模具411b的后方设有第二移动块430b。
另外,第一移动块430的后方设有支撑第一移动块430a的后方的支撑块427。
外壳框架420旁设有模具驱动部428。
本发明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利用一个模具驱动部428相互粘贴或相隔两个模具411。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相隔或相贴合两个模具而移动各模具的模具驱动部应有两个,而本发明仅用一个模具驱动部428也能够同时移动两个模具411。
以上驱动原理通过如下特殊驱动力传递结构实现。
模具驱动部428上设有向宽度方向贯通外壳框架420的旋转轴428a。
旋转轴428a设有凸轮板形态的转动部428b。
并且转动部428b的两端设有两个连接连杆429,该连接连杆429通过连接板431分别与两个移动块430a、430b连接。
具体来讲,
Figure BDA0002430830150000081
字形态的第一连接连杆429a可转动地连接在转动部428b的一端。
并且,第一连接连杆429a可转动地连接在
Figure BDA0002430830150000082
字形态的第一连接板431a。
并且第一连接板431a连接在第一移动块430a。
另外,
Figure BDA0002430830150000083
字形态的第二连接连杆429b可转动地连接在转动部428b的另一端。
并且,第二连接连杆429b可转动地连接在
Figure BDA0002430830150000084
字形态的第二连接板431b。
并且第二连接板431b连接在第二移动块430b。
优选地,第一连接连杆429a构成为防止转动时与第一连接板431a及转动部429干涉,并且构成为由彼此相隔的两层构成的结构使得能够更稳定地确保该连接状态及动力传递状态。
并且优选地,第二连接连杆429b也构成为防止转动时与第二连接板431b及转动部429干涉,并且构成为由彼此相隔的两层构成的结构使得能够更稳定地确保该连接状态及动力传递状态。
即,构成第一连接连杆429a的一个板结合在转动部429及第一连接板431a的一面,另一个板结合在另一面。
并且,构成第二连接连杆429a的一个板结合在转动部429及第二连接板431b的一面且另一个板结合在另一面。
从而第一连接连杆429a及第二连接连杆429b通过转动部429旋转运动时能够与第一连接板431a(或第一连接板431b)重叠且能够防止由于干涉而碰撞。
外壳框架420的上面设有用于确保第二连接连杆429b的移动空间的槽部420a。
并且,外壳框架420的下部设有引导第一移动块430a移动的第一导轨432a。
并且,外壳框架420的上部设有引导第二移动块430b移动的第二导轨432b。
固定杆433以贯通形态配置于第一移动块430a。
固定杆433的一端部固定到支撑块427且向第一移动块430a方向延伸贯通第一移动块430a的四个角部分。
贯通凸出的固定杆433的另一端部设有多个以凹部或断差形态构成的第一卡接部433a。
以上所述的连接构成要素(转动部、连接连杆、连接板、固定杆、导轨)配置在外壳框架420的两侧面。
第二移动块430b的四个角设有固定杆433能够插入贯通的插入孔430b-1。
第二移动块430b的后方设有当固定杆433贯通插入孔430b-1从而第一卡接部433b露出的情况下与第一卡接部433b结合的卡接装置450。
卡接装置450与第一卡接部433b结合的情况下,是第一模具410a与第二模具410b相贴合的状态。
该情况下,在预制体进入了第一模具410a与第二模具410b内部的状态下为成型容器而从外部流入空气,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模具之间发生间隙,卡接装置450结合到第一卡接部433a。
两个模具410a、410b关闭的过程如下。
图11及图12示出了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之间有间隙的状态,图13至图14示出了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贴合关闭的状态。
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之间发生间隔的状态下,模具驱动部428工作时转动部429转动转动。
第一连接连杆部429a通过转动部429的旋转向A-1方向(下降方向)进行转动运动,第二连接连杆部429b向A-2方向(上升方向)进行转动运动。
第一连接板431a通过A-1方向运动向第二模具410b方向(B-1方向)移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板431a的第一移动块430a及连接于第一移动块430a的第一模具410a向第二模具410b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A-2方向运动,第二连接板431b向第一模具410a方向B-2方向移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板431b的第二移动块430b及连接于第二移动块430b的第二模具410b向第一模具410a方向移动。
从而第一模具410a与第二模具410b贴合,它们之间形成圆筒形态的腔体411。
并且,在该状态下位于第一移动块430a后方的支撑块427向第一移动块430a方向移动,原本固定在支撑块427的固定杆433前进的过程中贯通位于第二移动块430b的贯通孔430b-1。
支撑块427与模具驱动部428之间配置有将模具驱动部428的旋转运动变换成支撑块472的前进运动或后退运动的齿条及小齿轮构成的驱动力传递要素。
原本位于固定杆433的端部的第一卡接部433a与设于卡接装置450的第二卡接部451d、452d结合。
如图15所示,第二移动块后部设有锁定装置450。
如上所述,锁定装置在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相贴合的情况下,与位于固定杆433的端部的第一卡接部433a结合使得能够稳定地保持该状态,防止固定杆433脱落。
卡接装置450的具体构成如下。
包括形成有朝上凹陷形成的多个第一卡接槽451a的上部卡接台451、设成与上部卡接台451部分重叠且形成有朝下凹陷形成的多个第二卡接槽452a的下部卡接台452。
上部卡接台451及下部卡接台452之间的间隔通过执行机构470的动作得到调节。
从而第一卡接槽451a与第二卡接槽452a能够相隔或贴合以选择性地被第一卡接部433a卡住。
上部卡接台451包括第一上部卡接台4511、与其向下方相隔的第二上部卡接台4512及连接这两者的连接台4513。
下部卡接台452包括第一下部卡接台4521、与其向下方相隔的第二下部卡接台4522及连接这两者的连接台4523。
第一上部卡接台4511与第一下部卡接台4521向上下方向相对配置以贴合或相隔。
并且,第二上部卡接台4512与第二下部卡接台4522向上下方向相对配置以贴合或相隔。
设有向上下方向穿越上部卡接台451及下部卡接台452的引导杆454。
引导杆454起到当上部卡接台451与下部卡接台452进行相对上下运动的情况下引导该上下运动的作用。
引导杆454配置于设有上部卡接台451及下部卡接台452的第一收容槽451b、第二收容槽452b。
第二移动块430b的后方设有固定杆4300,固定杆4300上固定有执行机构460。
执行机构460上设有工作杆461。
工作杆461能够随着执行机构460的工作向执行机构461外侧伸出或向内侧移动隐藏。
执行机构460连接在配置于第一下部卡接台4521及第二上部卡接台4512的外部的移动板470。
对此具体来讲,工作杆461的端部连接在设于移动板470的连接单元471。
因此,工作杆461随着执行机构460工作而向外侧伸出的情况下,移动板470能够随之向本图中左侧移动。
在该状态下工作杆461进入执行机构460内部的情况下,移动板470能够向本图中右侧移动。
移动板470的后面设有一定区域倾斜地形成的引导槽472。
引导槽472由朝上引导槽472a与朝下引导槽472b构成。
并且,可向左右方向构成有多个朝上引导槽472a与朝下引导槽472b。
朝上引导槽472a与朝下引导槽472b之间的间隔形成为其间隔随着从一侧趋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另外,第一下部卡接台4521上设有卡入朝上引导槽472a且能够与朝上引导槽472a发生相对位置变化的第一插入部452c。
另外,第二上部卡接台4512上设有卡入朝下引导槽472b且能够与朝下引导槽472b发生相对位置变化的第二插入部451c。
另外,第一卡接槽451a与第二卡接槽452a的内面设有能够被设于固定杆433的第一卡接部433a卡住的凹部形态的第二卡接部451d、452d。
以下对第一模具410a与第二模具410b之间相隔或附着状态的卡接装置450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一模具410a与第二模具410b之间最大程度地相隔的情况下,上部卡接台451与下部卡接台452处于彼此相隔状态。因此第一卡接槽451a与第二卡接槽452a也处于相隔状态。
该状态下第一下部卡接台4521与第二上部卡接台4512之间的间隔变成最小。
并且,第一插入部452c配置于朝上引导槽472a的一端部(本图中左侧端部),第二插入部451c配置于朝下引导槽472b的一端部(本图中左侧端部)。
如图16所示,第一模具410a与第二模具410b关闭的情况下,固定于支撑块427且其一端部相对于第一移动块430a凸出的固定杆433由于支撑块427移动而贯通位于第二移动块430b的贯通孔430b-1。
并且,位于该端部的第一卡接部433a配置在卡接装置的第一卡接槽451a与第二卡接槽452a之间。
该状态下执行机构460工作使得工作杆461向一侧方向(左侧方向)延伸而伸出。
从而移动板470向一侧方向(左侧方向)移动。
随着移动板470的移动,形成于移动板470的朝上引导槽472a及朝下引导槽472b也向一侧方向(左侧方向)移动。
由于卡在朝上引导槽472a及朝下引导槽472b的第一插入部452c及第二插入部451c分别固定于上部支撑台451与下部支撑台452,因此不向水平方向移动。
但是,在向一侧方向(左侧方向)移动的朝上引导槽472a及朝下引导槽472b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卡在朝上引导槽472a的第一插入部452c通过朝上引导槽472a的引导向上移动,卡在朝下引导槽472b的第二插入部451c通过朝下引导槽472b的引导向下移动。
因此,整体上上部支撑台451下降移动,下部支撑台452上升移动。
因此第一上部支撑台4511与第一下部支撑台4521贴合,第二上部支撑台4512与第二下部支撑台4522贴合。
并且,第一卡接槽451a与第二卡接槽452a相遇形成圆形孔,包围贯通孔433的第一卡接部433a。
如上所述,第一卡接槽451a的内周面、第二卡接槽452a的内周面形成有凹部形状的第二卡接部451d、452d,其具有与第一卡接部433a相咬合的形状。
通过这种咬合防止卡在卡接装置450的固定杆433脱离或移动。
由于支撑块427为支撑着第一移动块430a的后方的状态,因此固定杆433无法移动的情况下支撑块427也无法移动,从而第一移动块430a也无法移动。
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位于卡接装置450与支撑块433之间的第一移动块430a、第二移动块430b及位于第一移动块430a、第二移动块430b之间且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的闭锁的配置状态。
为了之后完成容器成型并将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之间分开,工作杆461通过执行机构460的动作向另一侧方向(右侧方向)移动以拉动移动板470即可。
此时,原本位于朝上引导槽472a的最上端的第一插入部452c向下移动,原本位于朝下引导槽472b的最下端的第二插入部451c向上移动。
从而上部卡接台451与下部卡接台452之间间隔撑开,因此第一卡接部433a与第二卡接部451d、452d之间的卡接解除。
该状态下模具驱动部428工作使得第一移动块430a与第二移动块430b之间间隔撑开,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的间隔也随之撑开。
如图17所示,通过循环线路(未图示)移动的入口支撑部920以支撑被加热的预制体PF的状态位于分离的模具410之间。
预制体可位于分离的模具的腔体411之间。
另外,模具410上部设有闭锁腔体411的上部的上部闭锁部460。
上部闭锁部460的下面的形状为对应于要最终制得的容器的底面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模具410的腔体411上部与下部为开放状态,设置上部闭锁部460的目的便是堵住开放的上部。
另外,模具410的腔体411下部被入口支撑部920闭锁。
模具410的腔体411设有真空吸附部(未图示),真空吸附部起到当标签L被下述标签供应部500供应到腔体411内部的情况下吸附标签L使得标签L能够固定于腔体411内面的作用。
如图9及图10所示,容器成型部400的外壳框架420形成有标签供应部500能够配置的配置空间423。
标签供应部500设于配置空间423的情况下标签供应部500与容器成型部400向相互交叉的方向配置。
如图18及图19所示,标签供应部500包括主框架501、沿着水平方向设于主框架501内部的第一移动引导部510、设于第一移动引导部510且能够沿着第一移动引导部510的水平方向或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单元511。
第一移动单元511设成框架形态,第一移动单元511与主框架501通过收容电线或通信线且能够自由弯折的第一保护具512连接。
因此,第一移动单元511沿着第一移动引导部510水平移动的情况下,第一保护具512仍能够弯折沿着第一移动单元511保护电线或通信线。
第一移动引导部510的后部设有第一移动执行机构513,其与第一移动单元511连接以移动第一移动单元511。
另外,第一移动单元511设有向垂直方向形成的第二移动引导部520。
第二移动引导部520设有能够沿着第二移动引导部520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单元521。
第二移动单元521也设为框架形态,第一移动单元511与第二移动单元521通过收容电线或通信线且能够自由弯折的第二保护具522连接。
因此,第二移动单元521沿着第二移动引导部520上下运动移动的情况下,第二保护具522仍能够弯折沿着第二移动单元521保护电线或通信线。
第二移动引导部520设有第二移动执行机构523,其连接于第二移动单元521向上下方向移动第二移动单元521。
第二移动单元521设有向垂直方向配置的标签供应臂530。
标签供应臂530包括臂框架531、设于臂框架531的下端部吸附或附着标签且进行支撑的标签支撑部532。
标签供应臂530彼此相隔配置在第二移动单元521的两旁。
标签支撑部532设有多个吸附部533或附着部,优选地,以真空吸附方式支撑标签。
吸附部533或附着部之间的左右间隔对应于模具410之间间隔。
即,优选的是各吸附部533或附着部能够朝向容器腔体411内面。
另外,主框架501的端部设有标签保管部540。
如图20所示,第一移动单元511能够沿着第一移动引导部510前进移动至标签保管部540。
该状态下第二移动单元521最大程度地上升的状态下,标签供应臂530的标签支撑部532朝向标签保管部540配置。
其中,设于标签支撑部532的吸附部533上形成真空吸力的情况下,位于标签保管部540的标签移动附着于吸附部533。
如图21所示,标签保管部540包括保管标签的保管框架541、设于保管框架541形成标签能够出去的开口部的排出孔542、可移动地设于保管框架541内部以向排出孔542方向推动收容在保管框架541内部的标签的推动装置543。
保管框架541内部设有使得推动装置543能够进行直线运动的引导部544,推动装置543可滑行移动地安装于引导部544。
另外,推动装置544具有推动板544a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标签。
因此,标签收容在推动板544a与排出孔542之间并且推动板544a在向排出孔542方向推标签捆(bundle)的状态下,当标签支撑部532的吸附部533发生真空吸入压力时,原本位于标签保管部540的标签L能够向吸附部533移动。
为了使得推动装置544能够推动标签L,还包括与推动装置544连接的连接线546、连接于连接线546的端部的重量锤545。
连接线546连接于推动装置544的前方延伸至排出孔542后向其下方弯折连接至配置于推动装置543后侧的滑轮547。
滑轮547由下部滑轮547a与上部滑轮547b构成,这些受到支撑支架548的支撑。
经过下部滑轮547a的连接线546经过上部滑轮547b并连接至重量锤545。
重量锤545由于重力而欲下降的情况下,连接线546向排出孔543方向拉推动装置543,因此标签L能够向排出孔方向543移动。
用于将标签L供应到容器成型部400的模具的腔体411的过程如下。
如图18所示,第一移动单元511最大程度地后退,第二移动单元521最大程度地上升的状态下第一移动单元511沿着第一移动引导510向标签保管部540前进移动成为如图20所示的状态。
该状态下在吸附部533形成真空吸附状态的情况下原本位于标签保管部540的标签向吸附部533移动且稳定地附着(参见图21的(a))。
标签吸附完以后,第一移动单元511后退回到如图22所示的状态。
图23只是示出了标签供应部500的吸附部533,省略了其余构成。在此,是标签L附着于吸附部533的状态,示出了用于将标签L附着到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的腔体411内部的准备状态。
为此,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之间保持相隔的状态,入口支撑部920位于它们之间。在此省略了循环线路。
并且预制体(未图示)位于入口支撑部920。
在该状态下如图24及图25所示,第二移动单元521沿着第二移动引导520下降。
该情况下,标签供应臂530下降,尤其位于标签供应臂530的下端的标签支撑部532与模具410的腔体内面相对。
即,如图24及图25所示,各标签支撑部532朝向彼此分离的各模具410的腔体411内面。
其中,优选的是标签支撑部532之间间隔或臂框架531之间的左右间隔设成对应于分离的模具410的最大分离间隔。
根据现有其他技术,吸附部重新从标签支撑部凸出将标签移动到腔体内面,但本发明可通过下降其本身将标签配置成邻近腔体411内面。
并且将标签L附着在腔体411内面的情况下,标签支撑部532的吸附部533上不再留有标签。
在该状态下标签支撑部532如图26上升到模具410上方。
并且,附着有标签且彼此隔开的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彼此贴合以闭锁腔体411使得能够收容预制体PF。
由于以上已经对第一模具410a、第二模具410b之间移动及闭锁过程进行了具体说明,因此省略对其进行更具体说明。
如图27所示,模具410下部设有用于向预制体PF供应空气以使预制体PF膨胀的供应空气的空气供应部1400。
在模具下方支撑预制体PF的入口支撑部920位于模具410之间空间的下部。在此,仅示出了入口支撑部920的下面。
入口支撑部900下部设有空气供应部1400。
如图27及28所示,空气供应部1400设成竹筒或管或吸管或端口形态且其外周面包括多个排出空气的空气供应管1401。
空气供应管1401受到供应管支撑块1402的支撑,支撑块1402下部设有支撑块支撑台1403。
另外,空气供应部1400还包括用于空气供应管1401贯通且引导空气供应管1401的上下移动的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设于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的上部的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
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的上部设有插入到肋板900的支撑保持部920的贯通孔921下部且被空气供应管1401贯通,使得空气供应管1401能够贯通支撑保持部920的贯通孔921稳定地进入预制体PF内部的插入引导部1413。
支撑块支撑台1403的下部设有基部框架1421,能够升降供应管支撑块1402与支撑块支撑台1403的第一升降执行机构1422设于基部框架1421。
基部框架1421固定于升降导块1423的下部。
基部框架1421与第二上部引导块1421之间设有升降导杆1431。
升降导杆1431在供应管支撑块1402、支撑块支撑台1403在基部框架1421与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之间进行升降运动的情况下起到对其进行引导的作用。
还可以想到升降导杆1431由螺栓部件构成,结合于升降导杆1431的供应管支撑块1402、支撑块支撑台1403成为一种螺栓结合部件从而供应管支撑块1402、支撑块支撑台1403能够通过升降导杆1431的旋转进行上下运动。
另外,为了使得供应管支撑块1402、支撑块支撑台1403能够稳定地上下移动,导轨1432向上下方向配置于升降导块1423上,供应管支撑块1402、支撑块支撑台1403上设有能够结合于导轨1432滑行移动的移动块1433。
另外,升降导块1423的两旁设有支撑第二升降执行机构1440的侧框架1441。
第二升降执行机构1440设于侧框架1441与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之间,起到向上提升或降下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的作用。
另外,侧框架1441设有向上延伸的导杆1442。
设于侧框架1441的导杆1442配置成贯通第二上部引导块1423。
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的两旁设有导管1443,侧框架1441的导杆1442配置成贯通该导管1443。
如图27,空气供应管1401进入入口支撑部900的肋板900的支撑保持部920及预制体P F内部之前,供应管支撑块1402与支撑块支撑台1403位于基部框架1421的正上方。
即,位于升降导杆1431的最下端。
并且,由于第二执行机构1440也不工作,因此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也位于最低位置。
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与入口支撑部900的下面从而处于彼此相隔状态。
如图28所示,通过第一执行机构1422的动作,供应管支撑块1402及支撑块支撑台1403向上上升,并且通过第二执行机构1440的动作,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向上上升。
该情况下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的上面附着于入口支撑部900的下面。
空气供应管1401贯通第一上部引导块1411、第二上部引导块1412,贯通入口支撑部900的支撑保持部920以最大程度地向上露出。
这样露出的空气供应管1401进入预制体内部空间。
如图28所示的空气供应部1400的配置状态在标签L附着于彼此相隔的模具410的状态下模具410相贴合,模具410的腔体411上部被上部闭锁部460闭锁的状态(参见图26)进行。
图29示出了模具410相贴合,腔体411被上部闭锁部460、入口支撑部900的支撑保持部920闭锁的简略状态。
在图29的(c)至图29的(d)中预制体PF在倒立地受支撑保持部920支撑的状态下收容于腔体411内部。
图30示出预制体PF在该状态下通过空气供应部1400的升降动作及空气供应功能形成为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C的过程。
图29的(a)至图29的(d)及图30的(a)及图30的(d)示出了本发明的形成立体形状的同时制造成具有模内标签的容器(压力容器)的工程。
如图29(a)所示,使用于制造压力容器的形状的模具410a、410b彼此相隔。
需要通过温水或加热器加热模具410a、410b,图29至图30中用虚线循环的箭头T示出加热状态。
需要加热模具410a、410b的理由如以下具体所述,是为了将标签更好地贴于容器,牢固、稳定地保持该贴合状态。
模具中任意一个腔体内面形成有用于形成立体形状的立体槽411a。
模具410a、410b上形成有标签L附着的情况下用于真空吸附标签L的吸附流道411b。
模具410a、410b打开的状态下位于模具410a、410b的上方的标签供应装置500的标签供应臂530下降将标签L移动到模具410a、410b内部。
并且,标签供应装置500的标签供应臂530设有可向水平方向伸缩地移动(或以套管式伸缩方式移动)的管533。
管533也有真空吸附力,因此使得标签L成为附着于管533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管533在各模具内面移动的情况下附着于管533的标签L附着于模具410a、410b内部。
标签L通过真空吸入压附着于模具410a、410b内面的情况下,管533内面的真空压解除。
在该状态下管533恢复原状后,标签L保持附着于腔体内面的状态。
标签L为二维平面,因此不进入立体槽411a的内面,而是成为遮盖立体槽411a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预制体PF以倒立配置于入口支撑部900的支撑保持部920的状态进入打开的模具410a、410b之间。
其中,预制体PF可以是PE、PET等的预制体,但优选的是由PET预制体构成。
并且,用于最终形成容器的底面的上部闭锁部460配置在模具410a、410b的上部。
并且如图29(c)所示,模具410a、410b关闭,上部闭锁部460也密闭模具410a、410b的上部。
在该状态下模具410a、410b的下部被入口支撑部900闭锁。
为了在该状态下进行膨胀预制体PF的吹制作业,空气注入装置的空气供应端口1400a进入入口支撑部900的下部配置在预制体PF的入口侧,并且,容器膨胀完以后供应用于冷却容器的空气的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进入入口支撑部900的下部进入预制体PF内部。
空气注入装置的空气供应端口1400a配置在空气注入装置1400的上部,空气注入装置1400内部设有空气能够移动的流道以与空气供应端口1400a连通,空气注入装置1400外侧设有连通孔1400b以与流道连通。
因此,与设于外部的压缩机(未图示)之类的供应压缩空气的装置连接的软管(未图示)连接于连通孔1400b供应空气的情况下,空气通过设于空气供应装置1400内部的流道移动,向空气供应端口1400a方向排出。
另外,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配置成能够向上下方向贯通空气供应端口1400a。
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设成能够通过另外的执行机构(未图示)进行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而且可调节其上升或下降速度。
并且,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能够吐出空气的吐出孔1401a。
在该状态下空气注入空气注入装置的空气供应端口1400a的情况下,如图29(d)所示,预制体PF膨胀变形成与密闭的模具410a、410b的腔体内面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以下具体说明预制体PF膨胀成型成容器的过程及在容器成型过程贴标的过程。
如图29(c)所示,空气供应端口1400a上升配置在预制体PF的入口侧。另外,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也上升插入预制体PF的入口。
在该状态下上升的同时如用A所示注入空气,空气流入连通孔1400b,从空气供应端口1400a排出流入预制体PF内部使得预制体PF膨胀。
从空气供应端口1400a排出的空气进入预制体PF的入口与管1401之间的空间。
将上述能够膨胀预制体的空气的移动路径(连通孔1400b->->空气供应端口1400a->预制体PF入口与管1401之间的空间->预制体PF内部)定义为第一路径。
优选地、注入的空气以常温的空气或加热的状态供应。
另外,使在容器膨胀过程注入的空气的压力在第一压力范围(例,1.5~2.0Mpa)内。这是预制体PF以适当的速度膨胀的同时其表面不撕裂或损伤的压力范围。
但是压力范围不限于例示而是可以变更。
如图30的(a)所示,通过空气供应端口1400a注入空气以通过吹制膨胀预制体PF使得伸长,从而向空气供应装置的管1401上部上升。
在此,空气供应管1401的上端部能够向上推预制体PF的内面以助膨胀及伸长。
因此预制体PF如图30的(b)所示,成型成与模具的内面形状相对应的容器形态。
如上所述,模具410a、410b形成有立体槽411a,容器上可形成与立体槽411a的形状相对应的立体部。
预制体PF的表面中一部分向立体槽411a移动的情况下,表面一部分加压盖着立体槽411a的标签L,与立体槽411a形状相对应地变形标签L。
如上,容器成型的过程中附着于模具410a、410b内面的标签L附着到容器表面。
标签L的内面形成有粘贴层,该粘贴层能够在一定温度(例,50℃)以上的氛围下熔化贴紧,因此通过炽热的预制体PF的表面温度及模具410a、410b的温度与预制体PF的表面贴紧的情况下熔化将标签L牢固地固定在容器表面。
并且,通过立体槽411a在容器表面形成具有凹凸不平形状的立体部,该立体部被标签L盖住从而与标签L一起形象、视觉性地对压力容器赋予立体特征。
预制体紧贴于模具410a、410b变形及成型成容器形状,标签附着的状态下向容器内部注入压力在大于第一压力范围的第二压力范围的空气(用B表示)。只是压力范围增大而已,空气移动的路径和第一路径相同。
注入的空气的温度保持常温状态或加热状态(例,40~90℃)。
这是为了在预制体PF的膨胀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更明确地确保容器形状本身或立体部形状或立体部的末端部分的具体形状,另外使标签很好地贴于容器表面,尤其形成有立体形状的表面。
其中,优选地,第二压力范围为高于第一压力范围(例,1.5~2.0Mpa(15~20bar))的压力范围(例,2.5~4.0Mpa(25~40bar))。但压力范围可变更而不限于例示。
之后如图30的(c)所示,需要通过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注入冷却的空气冷却容器的过程。
其中,空气通过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流入容器内部对容器进行冷却,再从容器的入口与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之间的空间出来。将该路径定义为第二路径,并且用C表示。
容器成型后马上打开模具的情况下,由于大气温度与容器的温度差而出现容器收缩的现象,由此引发容器的变形及偏差等不良,甚至标签可能从容器脱落。
然而,为了改进这种问题而在模具内等待一定时间冷却模具的情况下不仅生产性下降,模具本身冷却的情况下标签可能无法正常附着于容器。
为了解决这种缺陷,可以向成型的容器内部供应冷却用空气并排出以极大化容器的生产性。
其中,冷却用空气的注入压力优选为1.5~4.0Mpa(15~40bar),但可以变更而不限于此。并且空气的温度可以是常温的空气或比其更冷却的空气。
为了使得粘贴层容易融合以使得图29及图30所示的容器成型过程中标签L牢固地附着于容器100表面,优选的是将模具410a、410b的表面温度保持在40~80℃。
为此,优选的是如图29及图30中用T所示地模具410a、410b持续进行加热。
但该温度可超出上述温度范围,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也是可以的。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压力容器的材质为塑料树脂,尤其优选为适于压力容器的PET材质。
但是由PET构成的预制体的情况下,其表面温度成为90~100℃程度,其表面潜热不高。尤其相比于由PE构成的预制体的情况下表面温度成为180~200℃,其表面潜热明显更小。
因此,由于利用PET预制体成型容器的情况下潜热小,因此仅凭PET预制体的潜热不足以完美、牢固地贴标。
因此需要如上所述地另外加热模具410a、410b使得贴标正常进行。
为此,本发明并非冷却模具410a、410b,而是导入加热模具的工程以改进PET预制体具有的潜热低的问题,以使得标签更好地附着到容器表面及形成于容器表面的立体形状,使其附着状态牢固。
但如上加热模具的情况下具有妨碍容器冷却的问题,因此导入了通过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注入冷却用空气的工程(在图30的(c)中用C示出)。
冷却用空气注入到容器内部后,在冷却容器后能够从容器入口与管1401之间排出。
通过如上加热模具410a、410b,能够将标签牢固地附着在容器,而且通过将冷却用空气注入容器内部能够提高容器的冷却速度,从而提高贴标的容器的生产速度。
对容器的冷却工程结束后如图30的(d)所示,下降空气注入装置的管1401后打开模具410a、410b并向外部取出贴标及冷却完的容器。
成型完的容器以倒立地受入口支撑部900的支撑保持部920支撑的状态通过循环线路的旋转向容器取出部610方向移送。
如图31及图32所示,容器取出部610的旁边设有容器搬出用传送带780。不放置传送带而是改为放置箱也无妨。
对容器取出部610的构成简单来讲,包括可相对于容器向前后方移动及旋转移动的移动模块620、设于移动模块620且能够选择性地抓住容器的夹钳630、旋转移动模块620以向传送带方向旋转被夹钳630夹住的容器的旋转执行机构640。
其中,设有多个夹钳630,各夹钳630由一对钳腿631构成。夹钳630的间隔可调。
因此夹钳630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夹钳630可抓住容器c的颈部,夹钳630之间间隔撑开的情况下这种保持状态解除。
如图33的(a)所示,容器取出部610中夹钳630的钳腿631之间间隔撑开的状态下夹钳630向容器(未图示)靠近。
钳腿631的内面形成有对应于容器C颈部的外周面的槽631a。
因此钳腿631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容器(未图示)颈部位于槽631a,从而能够被稳定地抓住。
如图33的(b)所示,夹钳620通过向容器方向移动容器取出部610的夹钳620的移动模块620向容器方向移动。
移动模块620包括与驱动电机连接的主动齿轮621、与主动齿轮621咬合的从动齿轮622、连接到主动齿轮621的第一连杆623、连接于夹钳630配置的移动板625配置的移动板625的第二连杆624,第二连杆624还与第一连杆623可转动地连接、与从动齿轮622的旋转轴可转动地连接。
优选地、第一连杆623固定于主动齿轮621,可旋转地配置在从动齿轮622的旋转轴。
并且,第二连杆624可转动地连接在移动板625及从动齿轮622的旋转轴。
因此,图51的状态下主动齿轮62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连杆623也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从动齿轮622的位置沿着主动齿轮621的外周面向顺时针方向移动。
因此折叠的第一连杆623、第二连杆624展开,从而移动板625向容器方向移动。
夹钳630的槽631c位于容器的颈部的情况下,夹钳630的宽度变窄的过程中容器被夹钳630夹住。
其中,缩窄夹钳630的宽度的结构可通过能够在固定了构成各夹钳630的一对钳腿631中任意一个钳腿的状态下一并移动其他钳腿的构成(带或齿条)及驱动该构成的驱动电机实现。
该状态下包括抓着容器C的夹钳630的移动装置620后退。
后退只要是图33的(b)所示的展开的作用的反方向即可。
即,在图33的(b)的状态下主动齿轮62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连杆623也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从动齿轮622的位置沿着主动齿轮621的外周面向逆时针方向移动。
因此原本展开的第一连杆623、第二连杆624折叠,移动板625随之后退。
在该状态下如图33的(c)所示,旋转执行机构640工作的情况下,夹钳630向后侧旋转,如图33的(d)及图34所示,原本倒立的容器C能够被夹钳630立正配置在传送带750被搬出到外部。
即,对此简单整理如下。
图33的(a)示出夹钳630的间隔撑开的状态下夹钳630位于最后方的状态(抓住容器之前的状态)。
图33的(b)示出夹钳630通过移动模块前进位于最前方以位于容器的颈部附近,在该状态下缩窄间隔抓住容器的颈部的状态(抓住容器的状态)。
图33的(c)示出夹钳630在抓住容器的状态下后退,向后180度扭转的状态。即,示出即将把容器放在传送带之前的状态。
图33的(d)示出夹钳630的间隔逐渐撑开成为无法再抓住容器的状态,该情况下容器乘着传送带搬出到外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能够大量供应已制成的预制体PF以快速制造大量的容器。
其中,预制体PF并非如现有技术般入口朝上配置,而是朝下,入口支撑部920并非配置在预制体PF的上部而是配置在下部。
尤其,原本入口朝上的预制体的位置被第一旋转移送装置、第二旋转移送装置翻转,因此入口可朝下。
另外,加热完的预制体PF通过预制体排出部移动到容器成型用移送部,这样移动的预制体重新移动到容器成型部400。
其中,预制体PF成型成容器之前,标签供应部500向垂直方向向模具410供应标签L,之后预制体PF收容于模具410内部的状态下预制体PF通过空气供应部1400膨胀而与标签L贴合变成容器的形状。
另外,由于形成容器时不仅供应用于膨胀的热风还供应用于冷却的冷却空气,因此容器能够迅速冷却。
贴合了模内标签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成型完后,容器C通过容器成型用移送部移动的过程中被容器取出部610取出而搬出到外部。
并且可反复执行以上过程以继续制造模内标签容器。
只是本发明并非只是适用于模内标签容器,还可以用于制造并非模内标签容器的一般容器。
虽然如上参考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这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已,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理解可以根据发明的详细说明进行多种变形或得到均等的实施例。
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权利范围应取决于权利要求范围的技术思想。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体供应部,其供应已制成的预制体;
预制体加热部,其加热从预制体供应部排出移送的预制体;
预制体排出部,其向外部排出通过了预制体加热部的被加热的预制体;
容器成型用移送部,其移送从预制体排出部排出的预制体;
容器成型部,容器成型用移送部通过容器成型部,容器成型部具有提供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移送的被加热的预制体膨胀的情况下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外观的模具;
空气供应部,其设成邻接于容器成型部以向收容于模具的预制体提供空气使得膨胀;
标签供应部,其设成邻接于所述容器成型部以向设于容器成型部的模具的内部供应用于模内贴标的标签;以及
容器取出部,其设成邻接于所述容器成型部,向邻接的区域取出被容器成型用移送部从容器成型部排出移送的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预制体供应部包括:
铲斗部,其收容已在外部制成的预制体;
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其与铲斗部连接且朝上移送收容于铲斗部的预制体供应部;
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其设成邻接于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且向预制体加热部方向移送预制体;
第一旋转移送部,其设于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的排出部,形成有预制体能够卡入的空间部且设成可旋转;以及
设成邻接于第一旋转移送部以向预制体加热部方向移送被第一旋转移送部移送的预制体的第二旋转移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制体加热部具有加热器;
还包括从预制体加热部之间经过的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
其中,所述第二旋转移送部配置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旁,
从所述第二旋转移送部排出的预制体被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移送到预制体加热部被加热后,通过预制体加热部并向预制体排出部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设成通过预制体加热部的内部及所述第二旋转移送部旁、预制体排出部旁且进行循环的形态,
并且设成与所述容器成型用移送部相区分的另外的独立形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预制体排出部设于所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与容器成型用移送部之间,包括:
保持配置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的预制体的预制体保持部;以及
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方向引导被所述预制体保持部保持的预制体的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引导部,
引导部之间的间隔从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趋向容器成型用移送部逐渐变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容器成型用移送部设成通过预制体排出部旁、容器成型部、容器取出部旁且进行循环的形态,
并且设成与所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相区分的另外的独立形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制体加热部用移送部包括能够使得预制体的入口朝下配置的预制体入口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成型用移送部包括能够使得预制体入口及容器的入口朝下配置的入口支撑部,入口支撑部具有能够接收空气供应部供应的空气的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立体部的容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预制体供应用第一移送部包括朝上形成的第一外壳、设于第一外壳的内部且具有能够配置预制体的凸出支撑部的传送带,
预制体供应用第二移送部包括:
配置在第一外壳的排出部下方且向预制体加热部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
设于第二外壳的排出部且向第一旋转移送部方向朝下延伸的导轨;以及
可旋转运动地设于第二外壳以向导轨方向移送预制体的旋转装置。
CN201880063641.8A 2017-09-14 2018-09-12 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 Pending CN1111486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7707 2017-09-14
KR1020170117707A KR101865094B1 (ko) 2017-09-14 2017-09-14 입체 형상을 갖는 용기의 제조 장치
PCT/KR2018/010675 WO2019054743A1 (ko) 2017-09-14 2018-09-12 입체 형상을 갖는 용기의 제조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8618A true CN111148618A (zh) 2020-05-12

Family

ID=6262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3641.8A Pending CN111148618A (zh) 2017-09-14 2018-09-12 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69483A1 (zh)
EP (1) EP3683035A4 (zh)
JP (1) JP2020533207A (zh)
KR (1) KR101865094B1 (zh)
CN (1) CN111148618A (zh)
WO (1) WO20190547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5094B1 (ko) * 2017-09-14 2018-06-07 신우코스텍(주) 입체 형상을 갖는 용기의 제조 장치
WO2020060504A1 (en) * 2018-09-20 2020-03-26 Enelkon Otomasyon Sanayi̇ Ve Ti̇caret Anoni̇m Şi̇rketi̇ In-mold labeling robot enabling automatically inserting the bucket handles
JP7435162B2 (ja) * 2020-03-30 2024-02-2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ミング特定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74923A1 (en) * 1999-06-07 2000-12-14 Ernst Dieter Wunderlich Universal single-row and multi-row insert stretch blow mo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6315189A (ja) * 2005-05-10 2006-11-24 Frontier:Kk 成形型移動式ブロー成形方法
JP4074409B2 (ja) * 1999-03-24 2008-04-09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射出延伸ブロー成形装置
CN102030119A (zh) * 2009-09-11 2011-04-27 克朗斯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处理设备和容器处理方法
CN106273357A (zh) * 2015-06-26 2017-01-04 新宇Costec(株) 容器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0984B2 (ja) * 1991-07-31 2000-07-3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プリフォーム加熱装置
JP3330672B2 (ja) * 1993-04-27 2002-09-30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射出延伸ブロー成形機
JP2004136486A (ja) 2002-10-16 2004-05-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成形用ラベル並びに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二軸延伸ブロー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47566B1 (ko) * 2003-11-14 2006-01-31 ㈜케이피엠 페트병 생산 자동화 라인
EP2213594B1 (de) * 2005-09-09 2013-05-29 Sidel Participations, S.A.S.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ieren von Gegenständen mit einer Profilierung, insbesondere von Flaschen oder Vorformelingen
WO2007043279A1 (ja) * 2005-10-11 2007-04-19 Toyo Seikan Kaishya, Ltd. 前成形体冷却装置と前成形体冷却方法
KR101585152B1 (ko) * 2015-06-26 2016-01-14 신우코스텍(주) 용기 제조 장치
KR101865094B1 (ko) * 2017-09-14 2018-06-07 신우코스텍(주) 입체 형상을 갖는 용기의 제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4409B2 (ja) * 1999-03-24 2008-04-09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射出延伸ブロー成形装置
WO2000074923A1 (en) * 1999-06-07 2000-12-14 Ernst Dieter Wunderlich Universal single-row and multi-row insert stretch blow mo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6315189A (ja) * 2005-05-10 2006-11-24 Frontier:Kk 成形型移動式ブロー成形方法
CN102030119A (zh) * 2009-09-11 2011-04-27 克朗斯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处理设备和容器处理方法
CN106273357A (zh) * 2015-06-26 2017-01-04 新宇Costec(株) 容器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533207A (ja) 2020-11-19
EP3683035A4 (en) 2020-11-04
KR101865094B1 (ko) 2018-06-07
EP3683035A1 (en) 2020-07-22
WO2019054743A1 (ko) 2019-03-21
US20200269483A1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9598B (zh) 附把手容器的吹製成形方法
CN111148618A (zh) 具有立体形状的容器的制造装置
TWI271303B (en) Twin-sheet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 fuel tanks
JP5946567B2 (ja) プリフォーム搬送装置
TWI232161B (en) Platen mounted post mold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1585157B1 (ko) 용기 제조 장치용 용기 성형 모듈, 그리고 인몰드 라벨 용기 성형 어셈블리
EP1198337B1 (en) Entering injection moulded preforms in a mould of a high-efficiency blow-moulding apparatus
JP6602971B2 (ja) 容器製造装置
KR101585152B1 (ko) 용기 제조 장치
KR101585153B1 (ko) 용기 제조 장치용 프리폼 성형 모듈
JP4252044B2 (ja) 成形型移動式ブロー成形方法
KR101597608B1 (ko) 용기 제조 장치용 용기 반출 모듈
CN107718513B (zh) 带把手容器的成形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成形用模具和成形用模具单元
JP2023513715A (ja) プラスチック容器の製造のためのプリフォームの冷却および抽出のための装置
CN113661043A (zh) 冷却用模具、树脂成型品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KR101585155B1 (ko) 용기 제조 장치용 프리폼 관리 모듈
KR101667940B1 (ko) 인몰드 라벨링을 위한 라벨 공급 모듈
JP2000108170A (ja) 成形品取出装置
JP4162776B2 (ja) 取手付き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取手付き容器
JP3612395B2 (ja) 容器の成形装置及び容器の成形方法
JP5709648B2 (ja) ブロー成形装置
JP3808173B2 (ja) プリフォーム成形機及びプリフォーム成形方法
JP4262490B2 (ja) ブロー成形装置およびプリフォーム搬送機構
KR200394886Y1 (ko) 성형품 취출로봇에 적용가능한 냉각장치
JP3780658B2 (ja) ゲートカット機およびゲートカッ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