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4097A - 具备竿体的钓具 - Google Patents
具备竿体的钓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34097A CN111134097A CN201911076951.6A CN201911076951A CN111134097A CN 111134097 A CN111134097 A CN 111134097A CN 201911076951 A CN201911076951 A CN 201911076951A CN 111134097 A CN111134097 A CN 1111340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rod body
- peripheral surface
- outer peripheral
- ma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354 calc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241 scar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积极地用带痕。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多节竿体可伸缩地连结的振出式钓具,前侧竿体(1)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前带痕区域(12),后侧竿体(2)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后带痕区域,梢尖竿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尾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第二节竿和第三节竿分别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并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出竿及插节竿等钓具。
背景技术
例如,振出竿具备多节竿体。竿体的竿胚通常由预浸渍体形成。将预浸渍体卷绕于芯棒,并在其上用成形带加压。因此,将成形带剥离后,竿胚上残留螺旋状的带痕。然后,研磨竿胚外周面以消除该带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8-380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积极地用带痕。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竿体的钓具是将多节竿体可伸缩地连结的振出式钓具,前侧竿体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前带痕区域,后侧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后带痕区域。另外,将竿尖侧设为前侧,将竿尾侧设为后侧。
例如,在将振出竿拉长的状态下,前侧竿体的后端部的外周面通过摩擦而抵接并固定于后侧竿体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当要将该振出竿收起时,例如,用右手握持前侧竿体的后部并且用左手握持后侧竿体的前部,使右手靠近左手,而将前侧竿体收纳于后侧竿体的内侧。在前侧竿体的后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前带痕区域,由于前带痕区域的阶差部朝向前侧,所以右手不易滑向后侧。此外,在后侧竿体的前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后带痕区域,由于后带痕区域的阶差部朝向后侧,所以左手不易滑向前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前侧竿体收纳于后侧竿体。
尤其是,在具备第一竿体、连结于该第一竿体的后侧的第二竿体、以及连结于该第二竿体的后侧的第三竿体的情况下,优选为,第一竿体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第二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第三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通过使位于第一竿体与第三竿体之间的第二竿体具有后带痕区域和前带痕区域这两个区域,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二竿体收纳于第三竿体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竿体收纳于第二竿体。另外,在此情况下,振出竿只要至少具备三节竿体即可,也可以具备四节以上的竿体。在振出竿具备四节以上的竿体的情况下,第一竿体可为梢尖竿,也可为连结于梢尖竿后侧的第二节竿(承梢竿)、或作为连结于第二节竿后侧的第三节竿体的第三节竿等。在四节以上的竿体中,连续的三节竿体是第一竿体至第三竿体。
此外,优选为,梢尖竿在后部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尾竿在前部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位于梢尖竿与尾竿之间的一节或多节中间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另外,在具备多节中间竿的情况下,该多节中间竿优选分别具有后带痕区域及前带痕区域。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竿体的钓具是一种多节竿体能够前后连结和分离的插节式钓具,前侧竿体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后带痕区域,后侧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前带痕区域。
例如,在插节竿中,前侧竿体的后端部与后侧竿体的前端部接合。当将前后连结的前后两个竿体分离时,例如用右手握持前侧竿体的后部并且用左手握持后侧竿体的前部,使右手远离左手而将前后竿体彼此拉开。在前侧竿体的后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后带痕区域,由于后带痕区域的阶差部朝向后侧,所以右手不易滑向前侧。此外,在后侧竿体的前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前带痕区域,由于前带痕区域的阶差部朝向前侧,所以左手不易滑向后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前后竿体彼此分离。
尤其是,优选为,梢尖竿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尾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位于梢尖竿与尾竿之间的一节或多节中间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通过使中间竿具有前带痕区域及后带痕区域这两个区域,能够容易地将中间竿与其前后的竿体分离。另外,在具备多节中间竿的情况下,优选为所述多节中间竿分别具有前带痕区域和后带痕区域。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在多节竿体彼此的连结部分的前后具有阶差部的朝向互不相同的带痕区域,从而在振出式钓具中能够容易地将前侧竿体收纳于后侧竿体,在插节式钓具中能够容易地将前后竿体彼此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出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2(a)是前带痕区域的放大剖视图,(b)是表示同区域的成形带剥离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a)是后带痕区域的放大剖视图,(b)是表示同区域的成形带剥离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该振出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5(a)及(b)是表示该振出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插节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该插节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钓具的振出竿。振出竿具备多节竿体。多节竿体可伸缩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不具备钓线引导件的手竿(延べ竿),但也可为如矶竿等那样的具备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图1中示出了振出竿的多节竿体中的两节竿体1、2的连结部分。两节竿体1、2可为多节竿体中的任意两节,只要是彼此前后连结的两节即可。在将振出竿拉出的状态下,前侧竿体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通过摩擦而抵接并固定于后侧竿体2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前侧竿体1不能继续从后侧竿体2向前侧抽出。当要将振出竿收起时,前侧竿体1被收纳于后侧竿体2的内侧。
前侧竿体1及后侧竿体2分别具备由预浸渍体形成的筒状的竿胚10和竿胚20。在竿胚10和竿胚20的外周面存在残留有成形带形成的螺旋状的带痕的区域。竿胚10和竿胚20是将预浸渍体卷绕于芯棒,并进行加压、煅烧而形成。加压时,在预浸渍体上成形带以规定间距卷绕为螺旋状。间距例如为数毫米,小于成形带的带宽。尤其是,间距优选小于带宽的一半,优选设为带宽的1/10左右,优选设为2mm以下。成形带一边与相邻的成形带重叠一边卷绕为螺旋状。成形带在煅烧后被剥离。剥离成形带后的竿胚10和竿胚20的外周面形成也被称为带接缝的呈螺旋状的带痕。带痕具有阶差部,若成形带是从竿胚10和竿胚20的后端部向前端部卷绕,则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即,带痕的阶差部的端面成为朝向后侧的状态。若成形带是从竿胚10和竿胚20的前端部向后端部卷绕,则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即,带痕的阶差部的端面成为朝向前侧的状态。
在前侧竿体1的竿胚10的外周面的后部残留有成形带100的带痕的阶差部11朝向前侧的前带痕区域12。将前带痕区域12示于图2(a)中。如图2(a)所示,在前带痕区域12中,带痕的阶差部11的端面11a朝向前侧。带痕的阶差部11沿着竿胚10的轴线方向即前后方向每隔固定间隔地形成。该阶差部11彼此之间的间隔为成形带100的卷绕间距。
在图2(a)中,为了简化,将相邻的阶差部11彼此之间的部分表示为向后侧缩径的直线状的倒锥面13,但倒锥面13的大部分也可为基本不倾斜的周面。阶差部11的端面11a为陡峭的角度,倒锥面13为平缓的角度。如图2(b)所示,这种前带痕区域12中的带痕通过在预浸渍体的外周面将成形带100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图2(b)中,为了便于观察,将成形带100的带宽缩小而图示。像这样,成形带100在前带痕区域12中,从前侧朝向后侧边以规定的间距重叠边卷绕为螺旋状。若在加热煅烧后将成形带100剥离,则成为如图2(a)那样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后侧竿体2的竿胚20的外周面前部残留有成形带100的带痕的阶差部21朝向后侧的后带痕区域22。将后带痕区域22示于图3(a)中。如图3(a)所示,在后带痕区域22中,带痕的阶差部21的端面21a朝向后侧,构成为与前带痕区域12朝向相反。带痕的阶差部21沿着竿胚20的轴线方向即前后方向每隔固定间隔地形成。该阶差部21彼此之间的间隔为成形带100的卷绕间距,在本实施方式中,间距设为与前带痕区域12中的间距相同,但也可以互不相同。前带痕区域12中的成形带100与后带痕区域22的成形带100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即,成形带100的材质、厚度、带宽、张力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图3(a)中,为了简化,将相邻的阶差部21彼此之间的部分表示为向后侧扩径的直线状的锥面23,但锥面23的大部分也可为基本不倾斜的周面。阶差部21的端面21a为陡峭的角度,锥面23为平缓的角度。如图3(b)所示,这种后带痕区域22中的带痕通过在预浸渍体的外周面将成形带100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图3(b)中,为了便于观察,将成形带100的带宽缩小而图示。像这样,在后带痕区域22中,成形带100在从后侧朝向前侧边以规定的间距重叠边卷绕为螺旋状。若在加热煅烧后将成形带100剥离,则成为如图3(a)那样的状态。
当要将振出竿收起时,例如用右手握持前侧竿体1的后部,并且用左手握持后侧竿体2的前部,使右手靠近左手而将前侧竿体1收纳于后侧竿体2的内侧。在前侧竿体1的后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前带痕区域12,由于前带痕区域12的阶差部11朝向前侧,所以右手不易滑向后侧。此外,在后侧竿体2的前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后带痕区域22,由于后带痕区域22的阶差部21朝向后侧,所以左手不易滑向前侧。即,能够容易地使两手彼此接近。因此,能够容易地解除前侧竿体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与后侧竿体2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因摩擦而形成的固定状态,能够容易地将前侧竿体1收纳于后侧竿体2。
图4中简化地示出了振出竿的整体结构。在图4中,为了简化,对具有四节竿体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即使为五节以上也是一样的。振出竿从前侧起依次具备梢尖竿3、被称为承梢竿的第二节竿4、被称为手把上竿的第三节竿5、及尾竿6。第二节竿4及第三节竿5的数字是以梢尖竿3为1号时的数字。第二节竿4及第三节竿5是位于梢尖竿3与尾竿6之间的中间竿。图4中示出了两节中间竿的情况,但即使有三节以上的中间竿也是一样的。
梢尖竿3在竿胚30的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12。可以遍及梢尖竿3的竿胚30的外周面全长而形成前带痕区域12,也可以仅在梢尖竿3的竿胚3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后部形成前带痕区域12。尾竿6在竿胚60的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22。可以遍及尾竿6的竿胚60的外周面全长而形成后带痕区域22,也可以仅在尾竿6的竿胚6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前部形成后带痕区域22。第二节竿4在竿胚40的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22,在竿胚40的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12。
图5(a)中示出了第二节竿4的整体。第二节竿4的竿胚4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前侧大致一半区域为后带痕区域22。第二节竿4的竿胚4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后侧大致一半区域为前带痕区域12。第二节竿4的竿胚40的外周面被划分成前侧的后带痕区域22和后侧的前带痕区域12这两个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带痕区域22与前带痕区域12的比率大致为1:1,但可为各种比率。后带痕区域22与前带痕区域12的交界部90为任意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交界部90位于竿胚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但交界部90也可以比竿胚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更位于前侧或更位于后侧。该交界部90是成形带100的卷绕方向改变的部分。
另外,如图5(b)所示,也可以在竿胚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规定长度的涂装部91。若设置涂装部91,则通过涂装部91划分后带痕区域22和前带痕区域12。涂装部91遍及竿胚40的外周面的全周而形成。涂装部91覆盖竿胚40的交界部90。对于竿胚40的外周面中的包括交界部90的规定长度部分,在研磨之后进行涂装,由此形成涂装部91。在涂装部91中,通过研磨去除带痕。梢尖竿3的后端部的外周面或第二节竿4的后端部的外周面、第三节竿5的后端部的外周面等作为与后侧竿体的连结部分的前侧竿体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也可以通过研磨来去除带痕。
第三节竿5与第二节竿4为相同结构。即,第三节竿5在竿胚50的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22,在竿胚50的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12。另外,在具备三节以上的中间竿的情况下,优选使三节以上的中间竿全部与上述第二节竿4或第三节竿5同样地具备后带痕区域22和前带痕区域12这两个区域。像这样,通过使作为中间竿的第二节竿4或第三节竿5具有后带痕区域22及前带痕区域12这两个区域,能够容易地将第三节竿5收纳于尾竿6,能够容易地将第二节竿4收纳于第三节竿5,能够容易地将梢尖竿3收纳于第二节竿4。
接着,对插节竿的情况进行说明。插节竿具备多节竿体。多节竿体能够前后连结和分离。插节竿的插节方式为并继、逆并继、印笼继等,作为一例,将并继的情况示于图6。插节竿的竿体节数只要为两节以上即可。图6示出了多节竿体中的两节竿体1、2的连结部分。两节竿体1、2可为多节竿体中的任意两节,只要是彼此前后连结的两节即可。在插节竿中,前侧竿体1的后端部与后侧竿体2的前端部接合。在并继中,在将前侧竿体1与后侧竿体2连结的状态下,前侧竿体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通过摩擦而抵接并固定于后侧竿体2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前侧竿体1不能继续向后侧移动。
在前侧竿体1的竿胚10的外周面后部残留有后带痕区域22,在后侧竿体2的竿胚20的外周面的前部残留有前带痕区域12。在前侧竿体1与后侧竿体2相互分离的情况下,例如用右手握持前侧竿体1的后部,并且用左手握持后侧竿体2的前部,使右手远离左手,而将前后的竿体1、2彼此拉开。在前侧竿体1的后部外周面形成有后带痕区域22,由于后带痕区域22的阶差部21朝向后侧,所以右手不易滑向前侧。此外,在后侧竿体2的前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前带痕区域12,由于前带痕区域12的阶差部11朝向前侧,所以左手不易滑向后侧。即,能够容易地使两手相互分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解除前侧竿体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与后侧竿体2的前端部的周面之间的因摩擦而形成的固定状态,能够容易地将前后的竿体1、2彼此分离。
图5中简化地示出了插节竿的整体结构。在图5中,为了简化而对具有三节竿体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即使具有四节以上也是一样的。插节竿具备梢尖竿3、第二节竿4以及尾竿6。第二节竿4为中间竿,但具有两节以上的中间竿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梢尖竿3在竿胚30的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22。可以遍及梢尖竿3的竿胚30的外周面全长而形成后带痕区域22,也可以仅在梢尖竿3的竿胚3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后部形成后带痕区域22。尾竿6在竿胚60的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12。可以遍及尾竿6的竿胚60的外周面全长而形成前带痕区域12,也可以仅在尾竿6的竿胚6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前部形成前带痕区域12。第二节竿4在竿胚40的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12,在竿胚40的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22。
第二节竿4的竿胚40的外周面全长中的前侧大致一半区域为前带痕区域12,后侧大致一半区域为后带痕区域22。第二节竿4的竿胚40的外周面被划分成前侧的前带痕区域12和后侧的后带痕区域22这两个区域。前带痕区域12与后带痕区域22的比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为1:1,但可以为各种比率。前带痕区域12与后带痕区域22的交界部90为任意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交界部90位于竿胚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但交界部90也可以比竿胚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更位于前侧或更位于后侧。此外,也可以在交界部90处设置涂装部91。像这样,通过使作为中间竿的第二节竿4具有前带痕区域12和后带痕区域22这两个区域,能够容易地将尾竿6与第二节竿4分离,且能够容易地将第二节竿4与梢尖竿3分离。逆并继或印笼继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振出竿或插节竿作为具备竿体的钓具,但钓具除了钓竿以外,也可为玉柄或竿挂。
附图说明:
1 前侧竿体
2 后侧竿体
3 梢尖竿
4 第二节竿(中间竿)
5 第三节竿(中间竿)
6 尾竿
10 竿胚
11 阶差部
11a 端面
12 前带痕区域
13 倒锥面
20 竿胚
21 阶差部
21a 端面
22 后带痕区域
23 锥面
30 竿胚
40 竿胚
50 竿胚
60 竿胚
90 交界部
91 涂装部
100 成形带。
Claims (5)
1.一种钓具,其是将多节竿体可伸缩地连结的振出式钓具,其具备:
竿体,
前侧竿体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前带痕区域,后侧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后带痕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具,其具备:
第一竿体;
第二竿体,其连结于该第一竿体的后侧;以及
第三竿体,其连结于该第二竿体的后侧,
第一竿体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第二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第三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具,其中,
梢尖竿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尾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位于梢尖竿与尾竿之间的一节或多节中间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
4.一种钓具,其是多节竿体能够前后连结和分离的插节式钓具,其具备:
竿体,
前侧竿体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后侧的后带痕区域,后侧竿体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由成形带形成的带痕的阶差部朝向前侧的前带痕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具,其中,
梢尖竿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尾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位于梢尖竿与尾竿之间的一节或多节中间竿在前部的外周面具有前带痕区域,且在后部的外周面具有后带痕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08638A JP7107816B2 (ja) | 2018-11-06 | 2018-11-06 | 竿体を備えた釣り具 |
JP2018-208638 | 2018-11-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34097A true CN111134097A (zh) | 2020-05-12 |
Family
ID=70517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76951.6A Pending CN111134097A (zh) | 2018-11-06 | 2019-11-06 | 具备竿体的钓具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07816B2 (zh) |
CN (1) | CN111134097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05626A (ja) * | 1993-01-11 | 1994-07-26 | Shimano Inc | 振出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0787428A1 (en) * | 1996-01-30 | 1997-08-06 | Daiwa Seiko Inc. | Fishing rod with anti-slipping region |
EP0832559A2 (en) * | 1996-08-28 | 1998-04-01 | Daiwa Seiko Inc. | Telescopic type interline fishing rod |
JPH11215936A (ja) * | 1998-01-30 | 1999-08-10 | Daiwa Seiko Inc | 釣 竿 |
JP2003070385A (ja) * | 2001-09-06 | 2003-03-11 | Shimano Inc | 竿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3259769A (ja) * | 2003-04-02 | 2003-09-16 | Shimano Inc | 伸縮式竿 |
JP2007259741A (ja) * | 2006-03-28 | 2007-10-11 | Daiwa Seiko Inc | 釣竿 |
CN101720740A (zh) * | 2008-10-23 | 2010-06-09 | 株式会社岛野 | 振出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73538B2 (ja) * | 2002-10-31 | 2007-09-12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 |
JP2009207370A (ja) * | 2008-02-29 | 2009-09-17 | Daiwa Seiko Inc | 釣り竿 |
JP5422421B2 (ja) * | 2010-01-29 | 2014-02-19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管状体 |
JP6433331B2 (ja) * | 2015-02-23 | 2018-12-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竿及び穂先竿 |
-
2018
- 2018-11-06 JP JP2018208638A patent/JP71078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1-06 CN CN201911076951.6A patent/CN11113409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05626A (ja) * | 1993-01-11 | 1994-07-26 | Shimano Inc | 振出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0787428A1 (en) * | 1996-01-30 | 1997-08-06 | Daiwa Seiko Inc. | Fishing rod with anti-slipping region |
EP0832559A2 (en) * | 1996-08-28 | 1998-04-01 | Daiwa Seiko Inc. | Telescopic type interline fishing rod |
JPH11215936A (ja) * | 1998-01-30 | 1999-08-10 | Daiwa Seiko Inc | 釣 竿 |
JP2003070385A (ja) * | 2001-09-06 | 2003-03-11 | Shimano Inc | 竿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3259769A (ja) * | 2003-04-02 | 2003-09-16 | Shimano Inc | 伸縮式竿 |
JP2007259741A (ja) * | 2006-03-28 | 2007-10-11 | Daiwa Seiko Inc | 釣竿 |
CN101720740A (zh) * | 2008-10-23 | 2010-06-09 | 株式会社岛野 | 振出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74693A (ja) | 2020-05-21 |
JP7107816B2 (ja) | 2022-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25559B (zh) | 钓竿 | |
CN105692275A (zh) | 卷绕轴及将卷绕轴插入卷绕装置的方法 | |
CN111134097A (zh) | 具备竿体的钓具 | |
JP3884253B2 (ja) | 穂先竿 | |
JP6433331B2 (ja) | 釣竿及び穂先竿 | |
KR101206569B1 (ko) | 색연필의 필심 결합구조 | |
JP2004173682A (ja) | 釣竿及び釣竿を構成する竿体の連結構造 | |
TW537858B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fishing rod | |
JP4026748B2 (ja) | 釣竿 | |
JP4111323B2 (ja) | 釣竿 | |
JP7198727B2 (ja) | 釣竿 | |
CN111134098B (zh) | 钓具 | |
JP6932027B2 (ja) | 振り出し竿 | |
JP2001352865A (ja) | 竿体の連結構造 | |
US1819430A (en) | Cable grip | |
EP1588613A1 (en) | A reel seat | |
JP3949467B2 (ja) | 釣竿 | |
US20210037801A1 (en) | Locking telescopic fishing rod | |
JP3877149B2 (ja) | 釣竿 | |
JP3911170B2 (ja) | 釣竿 | |
US1272962A (en) | Marlinespike. | |
JP6815224B2 (ja) | 釣竿 | |
JP4053373B2 (ja) | 竿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06180765A (ja) | 振出式継竿 | |
US20180020648A1 (en) | Counter-cone sleeve for tube fly rigg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