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20690B - 四通阀 - Google Patents

四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20690B
CN111120690B CN201811290392.4A CN201811290392A CN111120690B CN 111120690 B CN111120690 B CN 111120690B CN 201811290392 A CN201811290392 A CN 201811290392A CN 111120690 B CN111120690 B CN 1111206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chamber
valve
compresso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903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20690A (zh
Inventor
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903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2069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6171 priority patent/WO202008790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120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0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20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0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16K27/048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通阀,包括:阀体,阀体上设有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阀芯,阀芯可移动地设在阀腔内且具有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阀芯上设有朝向阀腔的内壁凸出的连通部,连通部设有连通通道,阀芯、连通部与阀腔的内壁限定出第一腔室至第三腔室,连通通道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二腔室连通;在第一位置,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与第一腔室连通,第四接口与第二腔室连通;在第二位置,第一接口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二腔室连通;在第三位置,第二接口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均与第三腔室连通。根据本发明的四通阀,通过阀芯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有利于满足空调器对四通阀的流路切换功能的多样化要求。

Description

四通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四通阀。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空调系统中,通过压缩机的压缩和节流元件的节流作用,从而将制冷剂在低温低压和高温高压之间转化,且利用四通阀改变压缩机到换热器的流路,并通过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与周围环境的换热,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其中,四通阀在系统中起到了流路切换的作用,当将压缩机排气口的制冷剂先导入室内换热器时,空调器实现制热运行;而当将压缩机排气口的制冷剂先导入室外换热器时,空调器实现制冷运行。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四通阀的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空调器对四通阀的流路切换功能的多样化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四通阀,通过阀芯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有利于满足空调器对四通阀的流路切换功能的多样化要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四通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限定出阀腔,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阀芯,所述阀芯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阀腔内且具有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所述阀芯上设有朝向所述阀腔的内壁凸出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设有连通通道,所述阀芯、所述连通部与所述阀腔的内壁限定出第一腔室至第三腔室,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均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四通阀,通过阀芯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使得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具有多种连通方式,有利于满足空调器对四通阀的流路切换功能的多样化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腔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至第四接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阀芯、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三子腔室、第四子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其中,所述第三子腔室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同侧且连通以限定出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子腔室和所述第四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同侧且连通以限定出所述第三腔室。
可选地,所述阀芯包括:第一阻隔块和第二阻隔块,所述第一阻隔块和第二阻隔块在所述阀芯的移动方向上间隔开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阻隔块和所述第二阻隔块之间,所述连接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形成有朝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凸出的所述连通部,所述连通部、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阻隔块和所述第一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一子腔室,所述连通部、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阻隔块和所述第一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二子腔室;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设在所述连接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上且在所述阀芯的移动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和所述第一阻隔块之间,所述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阻隔块、所述第一分隔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三子腔室,所述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阻隔块、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所述第四子腔室。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块、所述第二阻隔块、所述连接板、所述连通部、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为一体成型件。
可选地,所述四通阀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连接管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所述连通部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限定出第一截止面和第二截止面,所述第一截止面和所述第二截止面由所述连通通道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间隔开;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限定出第三截止面,所述第二分隔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限定出所述第四截止面,所述阀芯具有第四位置和第五位置;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截止面封堵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四截止面封堵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断开且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导通;在所述第五位置,所述第二截止面封堵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三截止面封堵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且所述第二控制阀断开,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不导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四通阀包括电磁控制件,所述电磁控制件用于驱动所述阀芯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的横截面形成为圆形或方形。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四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一位置;
图2是图1中四通阀的阀芯在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四通阀的阀芯在第三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四通阀的接口状态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
图5是图2中的四通阀的接口状态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二接口、第四接口均断开;
图6是图3中的四通阀的接口状态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
图8是根据图7中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二接口、第四接口均断开;
图9是根据图7中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
图11是根据图10中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第二接口断开;
图12是根据图10中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其中第一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四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一位置;
图14是图13中四通阀的连通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四位置;
图15是图13中四通阀的连通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二位置;
图16是图13中四通阀的连通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五位置;
图17是图13中四通阀的连通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三位置;
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一位置;
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三位置;
图20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二位置;
图2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芯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接口与第四接口连通。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四通阀10;
第一接口101;第二接口102;第三接口103;第四接口104;
阀体1;第一侧壁1a;第二侧壁1b;
阀腔11;第一腔室111;第一子腔室1111;第三子腔室1112;第二腔室112;第三腔室113;第二子腔室1131;第四子腔室1132;
阀芯2;连通部21;连通通道211;第一截止面21a;第二截止面21b;
第一阻隔块22;第二阻隔块23;连接板24;第一连通口241;第二连通口242;
第一分隔板25;第三截止面251;第二分隔板26;第四截止面261;
电磁控制件3;
第一连接管4;第一控制阀41;
第二连接管5;第二控制阀51;
压缩机20;排气口201;回气口202;
室内换热器30;
室外换热器40;
节流元件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首先参考图1-图17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四通阀10。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四通阀10,四通阀10包括阀体1和阀芯2,阀体1内限定出阀腔11,阀体1上设有第一接口101至第四接口104,阀芯2可移动地设在阀腔11内且具有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阀芯2上设有朝向阀腔11的内壁凸出的连通部21,连通部21设有连通通道211,连通部21与阀腔11的内壁限定出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12和第三腔室113,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二腔室112连通。
参照图1所示,在第一位置,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均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四接口104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使得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连通;参照图2所示,在第二位置,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相连通;参照图3所示,在第三位置,第二接口102与第二腔室112连通,第一接口101和第四接口104均与第三腔室113连通,从而使得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连通,第一接口101和第四接口104连通。由此,可使得第一接口101、第二接口102、第三接口103和第四接口104之间具有多种连通方式,有利于满足空调器100对四通阀10的流路切换功能的多样化要求。
例如,如图18-图20所示,当四通阀10应用于空调器100时,空调器100还包括:压缩机20、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和节流元件50,压缩机20具有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通过节流元件50与室外换热器40的第一端相连。四通阀10具有第一接口101至第四接口104,第一接口101与排气口201相连,第二接口102与室外换热器40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接口103与回气口202相连,第四接口104与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相连;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
具体而言,阀芯2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结合图1和图18所示,当阀芯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均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四接口104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连通,从而使得室外换热器4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内换热器3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在制冷条件下运行;
如图3和图19所示,当阀芯2在第三位置时,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均与第二腔室112连通,第一接口101和第四接口104均与第三腔室113连通,使得室内换热器3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外换热器4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在制热条件下运行;
参照图2和图20所示,当压缩机20停机时,阀芯2移动到第二位置,第一接口101、连通通道211、第二腔室112和第三接口103之间相连通,第二接口102和第三接口103断开与其他接口之间的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进而可以快速再次启动压缩机20,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四通阀10,通过使得阀芯2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使得四通阀10具有三种换向方式,当四通阀10用于空调器100时,可使得第一接口101、第二接口102、第三接口103和第四接口104之间具有多种连通方式,有利于满足空调器100对四通阀10的流路切换功能的多样化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图17所示,阀腔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a和第二侧壁1b(如图13所示),第一接口101位于第一侧壁1a,第二接口102、第三接口103和第四接口104均位于第二侧壁1b,阀芯2、连通部21与第一侧壁1a之间限定出第一子腔室1111和第二子腔室1131,阀芯2与第二侧壁1b之间限定出第三子腔室1112、第四子腔室1132和第二腔室112,其中,第三子腔室1112和第一子腔室1111位于第二腔室112的同侧且连通以限定出第一腔室111,第二子腔室1131和第四子腔室1132位于第二腔室112的同侧且连通以限定出第三腔室11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腔室1111和第二子腔室1131相连通,第三子腔室1112、第四子腔室1132相连通。由此,便于四通阀10的换向功能的实现,有利于使得四通阀10的换向可靠。
例如,结合图13和图18所示,当阀芯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接口101、第一子腔室1111、第二子腔室1131和第二接口102之间连通,第三接口103、第二腔室112和第四接口104相连通,使得室外换热器4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内换热器3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在制冷条件下运行;
如图17和图19所示,当阀芯2在第三位置时,第二接口102、第二腔室112和第三接口103之间相连通,第一接口101、第三子腔室1112、第四子腔室1132和第四接口104之间相连通,使得室内换热器3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外换热器4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在制热条件下运行;
如图15和图20所示,当阀芯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接口101、连通通道211、第二腔室112和第三接口103之间相连通,第二接口102和第三接口103断开与其他接口之间的连通。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压缩机在制冷状态下停机时,如图15和图21所示,当阀芯2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接口101、连通通道211、第二腔室112和第三接口103之间相连通,第二接口102断开,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连通;又如,压缩机在制热状态下停机时,当阀芯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接口101、连通通道211、第二腔室112和第三接口103之间相连通,第三接口103断开,第三接口103与第二接口102连通。
可选地,参照图13-图17所示,阀芯2包括第一阻隔块22、第二阻隔块23、连接板24、第一分隔板25和第二分隔板26,第一阻隔块22和第二阻隔块23在阀芯2的移动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例如,如图16所示,第一阻隔块22和第二阻隔块2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连接板24连接在第一阻隔块22和第二阻隔块23之间,连接板24的朝向第一侧壁1a的表面形成有朝向靠近第一侧壁1a的方向凸出的连通部21,连通部21、连接板24、第一阻隔块22和第一侧壁1a限定出第一子腔室1111,连通部21、连接板24、第二阻隔块23和第一侧壁1a限定出第二子腔室1131。
进一步地,参照图13-图17所示,第一分隔板25和第二分隔板26设在连接板24的远离第一侧壁1a的表面上且在阀芯2的移动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例如,如图16所示,第一分隔板25和第二分隔板26设在连接板24的下表面上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分隔板25位于第二分隔板26和第一阻隔块22之间,第一分隔板25、第二分隔板26、连接板24和第二侧壁1b限定出第二腔室112,第一阻隔块22、第一分隔板25、连接板24和第二侧壁1b限定出第三子腔室1112,第二分隔板26、第二阻隔块23、连接板24和第二侧壁1b限定出第四子腔室1132。由此,可使得阀芯2的结构简单、可靠,有利于四通阀10的换向功能的实现。可选地,如图13所示,连接板24上设有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连通口241和第二连通口242,第一连通口241和第二连通口242分别在连接板24的厚度方向上贯穿连接板24,第一连通口241用于连通第一子腔室1111和第二子腔室1131,第二连通口242用于连通第三子腔室1112和第四子腔室1132。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阻隔块22、第二阻隔块23、连接板24、连通部21、第一分隔板25和第二分隔板26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使得阀芯2的制造简单,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阀芯2的装配效率,有利于保证阀芯2工作的可靠性。例如,如图1-图6所示,第一接口101位于第一侧壁1a,第二接口102、第三接口103和第四接口104位于第二侧壁1b且依次排布。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的横截面可形成为圆形、方形。由此,可使得阀体1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选地,四通阀10为金属件。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四通阀10的内部的流路方案还可以如图7-图9所示,与图1中的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接口102、第四接口104位于第一侧壁1a,第一接口101、第三接口103位于第二侧壁1b,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可选地,参照图13和图17所示,四通阀10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和第二连接管5,第一连接管4分别连接至第二接口102和第三接口103,第一连接管4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41,第二连接管5分别连接至第三接口103和第四接口104,第二连接管5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51。例如,第一控制阀41和第二控制阀51与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有信号的传递,第一控制阀41和第二控制阀51的导通和断开均可被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独立控制。
参照图13-图17所示,连通部21的朝向第一侧壁1a的表面限定出第一截止面21a和第二截止面21b,第一截止面21a和第二截止面21b由连通通道211的朝向第一侧壁1a的一端间隔开,例如,如图13-图17所示,连通部21的上表面限定出第一截止面21a和第二截止面21b,第一截止面21a和第二截止面21b由连通通道211的上端间隔开。
参照图13-图17所示,第一分隔板25的朝向第二侧壁1b的表面限定出第三截止面251,第二分隔板26的朝向第二侧壁1b的表面限定出第四截止面261,阀芯2具有第四位置和第五位置。例如,如图13-图17所示,第一分隔板25的下表面限定出第三截止面251,第二分隔板26的下表面限定出第四截止面261,阀芯2具有第四位置和第五位置。
如图14所示,在第四位置,第一截止面21a封堵第一接口101,第四截止面261封堵第四接口104,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不导通,从而在第四位置可以实现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连通,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不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导通。
如图16所示,在第五位置,第二截止面21b封堵第一接口101,第三截止面251封堵第二接口102,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不导通。从而在第四位置可以实现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连通,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不导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3-图17所示,四通阀10包括电磁控制件3,电磁控制件3用于驱动阀芯2移动。由此,有利于实现阀芯2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移动可靠。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先导阀组件来驱动阀芯2的移动,也可以实现阀芯2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移动。
如图18-图2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20、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和换向组件,压缩机20具有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通过节流元件50与室外换热器40的第一端相连。
参照图1-图9所示,换向组件具有第一接口101至第四接口104,第一接口101与排气口201相连,第二接口102与室外换热器40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接口103与回气口202相连,第四接口104与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相连;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例如,换向组件为四通阀10,四通阀10具有第一接口101至第四接口104,第一接口101与排气口201相连,第二接口102与室外换热器40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接口103与回气口202相连,第四接口104与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相连;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
结合图1和图18所示,阀芯2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当阀芯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均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四接口104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使得室外换热器4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内换热器3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在制冷条件下运行;
如图3和图19所示,当阀芯2在第三位置时,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均与第二腔室112连通,第一接口101和第四接口104均与第三腔室113连通,使得室内换热器3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外换热器4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在制热条件下运行;
参照图2和图20所示,当压缩机20停机时,阀芯2移动到第二位置,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与高压侧换热器连通的第二接口102或第三接口103断开与其他接口之间的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进而可以快速再次启动压缩机20,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换向组件可以为由多个具有控制阀的管路构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在压缩机20停机时,通过使得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从而可以快速再次启动压缩机20,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二接口102与第四接口104不连通。由此,当压缩1停机时,高压侧换热器内部保持较高的压力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100制冷时,高压侧换热器为室外换热器40;又如当空调器100制冷时,高压侧换热器为室内换热器30),而通过使得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二接口102与第四接口104不连通,可使得节流元件50在压差的作用下仍然具有一定的流量,高压侧换热器剩余的热量仍然可以进行放热而低压侧换热器仍然能够具有蒸发吸热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空调器100的总体效率。例如,第二接口102和第四接口104都处于断开状态,换言之,制冷剂无法从第二接口102与第四接口104流出。
可选地,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三接口103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此时低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大于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力,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通过使得第三接口103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可增大高压侧换热器与低压侧换热器之间的压差,有利于提升空调器100的总体效率。
例如,当压缩机20停机前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如图21所示,在压缩机20停机时,高压侧换热器为室外换热器40,低压侧换热器为室内换热器30,因此控制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连通;当压缩机20停机前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在压缩机20停机时,高压侧换热器为室内换热器30,低压侧换热器为室外换热器40,因此控制第一接口101与第三接口103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二接口102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节流元件50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毛细管。由此,有利于保证节流元件50的节流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
如图13-图2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空调器10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压缩机20启动、控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导通第三接口103与换向组件的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通过使得第三接口103与换向组件的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在压缩机20启动时,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低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从而有利于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快速增大。
例如,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连通(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连通、且第三接口103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若压缩机20在停机前制冷运行,此时室外换热器4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内换热器3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可控制换向组件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但延迟连通第一接口101与第二接口102以使得压缩机20快速启动,并且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内换热器3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若空调器100在停机前制热运行,此时室外换热器40为低压侧换热器,室内侧热器为高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可控制换向组件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二接口102但延迟连通第一接口101与第四接口104以使得压缩机20快速启动,并且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外换热器4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接着,检测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和高压侧换热器的压力P2,例如,可分别在室外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40的流路中设置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来检测高压侧换热器的压力P2,当P1≥P2时,控制第一接口101与换向组件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
例如,当P1<P2时,若压缩机20未停机则保持断开的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的连通直至P1≥P2,接着控制第一接口101与换向组件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当P1<P2时,若压缩机20停机则连通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以平衡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和排气口201之间的压力,接着控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并且使得压缩机20再次启动。由此,可防止高压侧换热器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在控制压缩机20启动时,通过控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且导通第三接口103与换向组件的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在压缩机20启动时,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低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从而有利于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快速增大,并且当P1≥P2时,控制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从而可防止高压侧换热器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第一接口101处的压力以获取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由此,便于实现对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的检测。例如,可在第一接口101处设置压力传感器以获取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空调器10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压缩机20启动、控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导通第三接口103与换向组件的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通过使得第三接口103与换向组件的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在压缩机20启动时,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低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从而有利于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快速增大。
例如,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可记录其在停机前的制冷或制热的工作状态,在压缩机20停机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连通(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连通、且第三接口103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若压缩机20在停机前制冷运行,此时室外换热器40为高压侧换热器,室内换热器30为低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可控制换向组件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但延迟连通第一接口101与第二接口102以使得压缩机20快速启动,并且在压缩机20启动时,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内换热器3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若空调器100在停机前制热运行,此时室外换热器40为低压侧换热器,室内侧热器为高压侧换热器,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可控制换向组件连通第三接口103与第二接口102但延迟连通第一接口101与第四接口104以使得压缩机20快速启动,并且在压缩机20启动时,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外换热器4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t秒后,控制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延迟连通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的t秒内,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持续升高,可通过控制t的数值以使得在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时,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大于高压侧换热器的压力P2。
例如,t秒后若压缩机20未停机控制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若压缩机20停机则连通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以平衡压缩机20回气口202和排气口201之间的压力,最后控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并且使得压缩机20再次启动。由此,可防止高压侧换热器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在控制压缩机20启动时,通过控制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103断开,且导通第三接口103与换向组件的与低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低压侧换热器内的制冷剂,从而有利于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快速增大,并且在t秒后,控制第一接口101与换向组件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从而可防止高压侧换热器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1≤t≤10。由此,一方面使得t不至于过小,从而无法保证第一接口101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时,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大于高压侧换热器的压力P2,另一方面使得t不至于过大,从而避免使得压缩机20的启动时间过长。例如,t可以为1、3、5、8或10。优选地,2≤t≤6。
下面参照图13-图2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其中,换向组件为根据图13-图17所示的四通阀10。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图20所示,当空调器100在制冷模式停机时,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一位置(如图13和图18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左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冷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0所示)向右移动到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第一截止面21a封堵第一接口101,第四截止面261封堵第四接口104,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不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导通,从而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内换热器3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检测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和室外换热器40的压力P2,当P1≥P2时,控制阀芯2由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向右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13和图18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第二接口102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外换热器4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当空调器100在制热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三位置(如图17和图19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右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热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所示)向左移动到第五位置(如图16所示),第二截止面21b封堵第一接口101,第三截止面251封堵第二接口102,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不导通,从而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外换热器4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检测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和室内换热器30的压力P2,当P1≥P2时,控制阀芯2由第五位置向左移动到第三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第四接口104。由此,可防止室内换热器3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实施例二、
参照图13-图19以及图21所示,当空调器100在制冷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一位置(如图13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左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1所示,并且控制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相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冷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所示)向右移动到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第一截止面21a封堵第一接口101,第四截止面261封堵第四接口104,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不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导通,从而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内换热器3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检测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和室外换热器40的压力P2,当P1≥P2时,控制阀芯2由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向右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外换热器4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当空调器100在制热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三位置(如图17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右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7所示,并且控制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且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相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热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所示)向左移动到第五位置(如图16所示),第二截止面21b封堵第一接口101,第三截止面251封堵第二接口102,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不导通。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外换热器4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检测压缩机20的排气压力P1和室内换热器30的压力P2,当P1≥P2时,控制阀芯2由第五位置向左移动到第三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内换热器3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实施例三、
参照图13-图20所示,当空调器100在制冷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一位置(如图13和图18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左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冷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0所示)向右移动到第五位置(如图14所示),第一截止面21a封堵第一接口101,第四截止面261封堵第四接口104,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不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导通,从而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内换热器3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5秒后,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阀芯2由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向右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13和图18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外换热器4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当空调器100在制热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三位置(如图17和图19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右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热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所示)向左移动到第五位置(如图16所示),第二截止面21b封堵第一接口101,第三截止面251封堵第二接口102,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不导通。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外换热器4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5秒后,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阀芯2由第五位置向左移动到第三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内换热器3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实施例四、
参照图13-图19以及图21所示,当空调器100在制冷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一位置(如图13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左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5和图21所示,并且控制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相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冷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所示)向右移动到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第一截止面21a封堵第一接口101,第四截止面261封堵第四接口104,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打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不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导通,从而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内换热器3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5秒后,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阀芯2由第四位置(如图14所示)向右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外换热器4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当空调器100在制热模式停机时,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电磁控制件3带动阀芯2由第三位置(如图17所示,第一控制阀41断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向右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7所示,并且控制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一接口101通过连通通道211与第二腔室112连通以与第三接口103连通,且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相连通,从而在压缩机20停机时可快速使得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和回气口202连通以实现压力平衡。
当空调器100控制压缩机20启动并向制热模式切换时,阀芯2由第二位置(如图15所示)向左移动到第五位置(如图16所示第二截止面21b封堵第一接口101,第三截止面251封堵第二接口102,第一控制阀41打开且第二控制阀51断开,第二接口102与第三接口103导通,且第三接口103与第四接口104不导通。在压缩机20启动的过程中,压缩机20的回气口202可吸入室外换热器40内的制冷剂以快速增压。
5秒后,空调器100的控制系统控制阀芯2由第五位置向左移动到第三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接口101与四通阀10的与高压侧换热器相连的接口连通。由此,可防止室内换热器30的制冷剂回流到压缩机20的排气口201,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0启动的成功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四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内限定出阀腔,所述阀体上设有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
阀芯,所述阀芯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阀腔内且具有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所述阀芯上设有朝向所述阀腔的内壁凸出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设有连通通道,所述阀芯、所述连通部与所述阀腔的内壁限定出第一腔室至第三腔室,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均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
所述阀腔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至第四接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阀芯、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三子腔室、第四子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其中,所述第三子腔室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同侧且连通以限定出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子腔室和所述第四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同侧且连通以限定出所述第三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
第一阻隔块和第二阻隔块,所述第一阻隔块和第二阻隔块在所述阀芯的移动方向上间隔开设置;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阻隔块和所述第二阻隔块之间,所述连接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形成有朝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凸出的所述连通部,所述连通部、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阻隔块和所述第一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一子腔室,所述连通部、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阻隔块和所述第一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二子腔室;
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设在所述连接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上且在所述阀芯的移动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分隔板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和所述第一阻隔块之间,所述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阻隔块、所述第一分隔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所述第三子腔室,所述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阻隔块、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所述第四子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块、所述第二阻隔块、所述连接板、所述连通部、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为一体成型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连接管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
所述连通部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限定出第一截止面和第二截止面,所述第一截止面和所述第二截止面由所述连通通道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间隔开;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限定出第三截止面,所述第二分隔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限定出所述第四截止面,所述阀芯具有第四位置和第五位置;
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截止面封堵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四截止面封堵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断开且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导通;
在所述第五位置,所述第二截止面封堵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三截止面封堵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且所述第二控制阀断开,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不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包括电磁控制件,所述电磁控制件用于驱动所述阀芯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横截面形成为圆形或方形。
CN201811290392.4A 2018-10-31 2018-10-31 四通阀 Active CN1111206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0392.4A CN111120690B (zh) 2018-10-31 2018-10-31 四通阀
PCT/CN2019/086171 WO2020087902A1 (zh) 2018-10-31 2019-05-09 四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0392.4A CN111120690B (zh) 2018-10-31 2018-10-31 四通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0690A CN111120690A (zh) 2020-05-08
CN111120690B true CN111120690B (zh) 2021-10-22

Family

ID=70463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90392.4A Active CN111120690B (zh) 2018-10-31 2018-10-31 四通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20690B (zh)
WO (1) WO20200879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3715A (zh) * 2020-09-07 2020-11-20 包根所 一种全自动换向阀门机构
CN112268365B (zh) * 2020-10-27 2022-01-2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两用炉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4561A (en) * 1974-03-14 1975-07-15 Controls Co Of America Four-way reversing valve with differential area operator
US4976286A (en) * 1989-12-14 1990-12-11 Automatic Switch Company Four-way slide valve
JPH09229214A (ja) * 1995-12-22 1997-09-05 Pacific Ind Co Ltd 四方切換弁
US6966339B2 (en) * 2002-11-22 2005-11-22 Iwaki Co., Ltd. Spool valve arrangement
KR20100008303A (ko) * 2008-07-15 2010-01-25 김시영 냉난방용 사방향 리버싱밸브의 밸브 바디와 스풀 제조방법
CN203162226U (zh) * 2013-01-11 2013-08-28 河南源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磁四通换向阀的滑块偏置结构
WO2015100752A1 (zh) * 2014-01-06 2015-07-09 上海高迪亚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降低泄漏节能型四通换向阀
JP5932131B2 (ja) * 2013-02-27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7355563A (zh) * 2016-05-09 2017-11-17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8071818A (zh) * 2016-11-10 2018-05-25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四通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0511A (en) * 1986-12-22 1988-06-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Fluid pressure spool valv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essure forces acting thereon
US6684651B1 (en) * 1998-07-02 2004-02-03 Kabushiki Kaisha Saginomiya Seisakusho Channel selector valv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ompressor with the channel selector valve,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ing cycle
JP2002221375A (ja) * 2001-01-26 2002-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四方切換弁
JP4294683B2 (ja) * 2006-12-19 2009-07-1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四方切換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4344014A (zh) * 2013-07-25 2015-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四通阀及空调器
CN104964490B (zh) * 2015-06-25 2017-07-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四通阀及空调系统
CN105508658A (zh) * 2015-12-30 2016-04-20 嵊州高翔冷链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换向阀
CN108105419B (zh) * 2017-12-12 2019-05-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四通阀、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4561A (en) * 1974-03-14 1975-07-15 Controls Co Of America Four-way reversing valve with differential area operator
US4976286A (en) * 1989-12-14 1990-12-11 Automatic Switch Company Four-way slide valve
JPH09229214A (ja) * 1995-12-22 1997-09-05 Pacific Ind Co Ltd 四方切換弁
US6966339B2 (en) * 2002-11-22 2005-11-22 Iwaki Co., Ltd. Spool valve arrangement
KR20100008303A (ko) * 2008-07-15 2010-01-25 김시영 냉난방용 사방향 리버싱밸브의 밸브 바디와 스풀 제조방법
CN203162226U (zh) * 2013-01-11 2013-08-28 河南源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磁四通换向阀的滑块偏置结构
JP5932131B2 (ja) * 2013-02-27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100752A1 (zh) * 2014-01-06 2015-07-09 上海高迪亚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降低泄漏节能型四通换向阀
CN107355563A (zh) * 2016-05-09 2017-11-17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8071818A (zh) * 2016-11-10 2018-05-25 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四通阀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四通电磁换向阀液击损坏的预防措施分析;邓智等;《制冷与空调》;20140831;第21-2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87902A1 (zh) 2020-05-07
CN111120690A (zh) 2020-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4613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709897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20690B (zh) 四通阀
JP6607721B2 (ja) 直動式電磁弁及びそれをパイロット弁として備えた五方切換弁
CN105004109A (zh) 六通阀及具有该六通阀的冷暖型空调器
WO2016013393A1 (ja) 四路切換弁及び冷凍装置
CN104964490B (zh) 四通阀及空调系统
JP735088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286889B (zh) 六通换向阀和空调系统
CN111120689B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A3107528C (en)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JP2966597B2 (ja) 双方向電磁弁
CN107806717B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JP7367972B2 (ja) パイロット弁
CN114877428B (zh)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JP6482378B2 (ja) 五方切換弁本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五方切換弁
CN111561790B (zh)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CN107990583B (zh) 四通阀、制冷系统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1255914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06286891B (zh) 组合式电磁切换阀及其空调系统
CN110762009A (zh) 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WO202025543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H071849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用四方弁
JPS61218883A (ja) 可逆冷凍サイクル用四方逆転弁
CN110762008A (zh) 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