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0940A -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 Google Patents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0940A
CN111110940A CN201911348806.9A CN201911348806A CN111110940A CN 111110940 A CN111110940 A CN 111110940A CN 201911348806 A CN201911348806 A CN 201911348806A CN 111110940 A CN111110940 A CN 111110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glue
oxygenation
centrifuga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48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伟东
胡吉龙
魏信鑫
张换梅
袁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Kewei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Kewei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Kewei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Kewei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488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109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10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09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61M1/1621Constructional aspe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其包括封胶端以及壳体,封胶端设于壳体的端部,并与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氧合器。本申请通过成型的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使得封端胶与壳体的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并能造成流通阻挡结构,即使封胶端在收缩或者在被外力裁切形变时依然能够使得封胶端与壳体紧密贴合,且形成迷宫结构对流通的阻断,能有效密封阻挡氧合部内部丝膜结构的血液外泄,保证了氧合部的质量。

Description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膜式氧合器是心脏停跳代替肺的医疗器械,具有调节血液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功能,是心血管手术的必备的医疗设备,也是治疗急性呼吸疾病和等待肺移植阶段必备的医疗设备。例如专利号为ZL 201710817386.9,名称为“一种膜式氧合器”的专利,该专利申请的膜式氧合器包括上盖、氧合部及下盖,其中氧合部的内部具有丝膜结构,为了保证内部丝膜结构两端的密封性,避免血液外泄,需要在氧合部的两端灌封并形成出具有阻隔密封丝膜结构的封端胶。在现有技术中,是采用熔融状态下的AB胶灌封在氧合部的端部后冷却形成的封端胶在固化后会有一定的收缩率,这可能会导致封端胶与氧合部的壳体分离,无法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此外,在氧合部的封端胶形成后需要对封端胶的端面进行裁切,以便于氧合部与上盖和下盖的装配,而在上述裁切过程也可能会使得封端胶受到侧面裁切作用力而导致封端胶与氧合部的壳体分离,无法保证封胶端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其包括封胶端以及壳体;封胶端设于壳体的端部,并与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封胶端包括上封胶端以及下封胶端;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结构以及第二密封结构;上封胶端与第一密封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下封胶端与第二密封结构配合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密封结构为“L”型弯折结构,其与壳体内壁形成“U”型结构;上封胶端封胶设于第一密封结构与壳体内壁形成的“U”型结构内,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密封结构为设于壳体外壁的“L”型弯折结构;第二封胶端封胶设于第二密封结构的“L”弯折结构内,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一种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其包括:
对待封胶的氧合部进行固装;
配备灌封胶;
对固装后的氧合部进行离心;
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并于氧合部的端部形成封胶端,封胶端与氧合部的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预定离心速度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预定离心速度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包括以下子步骤:
设定预定量;
设定预离心速度,灌封胶注入设定离心速度的氧合部,并继续离心氧合部5-7分钟;
加热注入氧合部内的灌封胶至47-53℃;
在设定离心速度下继续离心氧合部32-36分钟。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灌封胶包括A胶以及B胶;A胶与B胶混合形成AB胶。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氧合部的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结构以及第二密封结构;氧合部的端部形成封胶端,封胶端与氧合部的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包括以下子步骤:
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上端部,形成上封胶端;上封胶端与氧合部的壳体的第一密封结构之间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停止离心,并翻转氧合部,而后重新离心;
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下端部,形成下封胶端;下封胶端与氧合部的壳体的第二密封结构之间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一种氧合器,其包括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
本申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定量的灌封胶注入到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封端胶会在氧合部的壳体的端部位置凝固成型,并成型为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使得封端胶与壳体的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并能造成流通阻挡结构,即使封胶端在收缩或者在被外力裁切形变时依然能够使得封胶端与壳体紧密贴合,且形成迷宫结构对流通的阻断,能有效密封阻挡氧合部内部丝膜结构的血液外泄,保证了氧合部的质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壳体及封胶端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二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的流程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固装夹具及氧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固装夹具及氧合部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的流程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氧合部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3,图1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剖视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壳体及封胶端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包括封胶端1以及壳体2。封胶端1设于壳体2的端部,并与壳体2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通过在封胶端1与壳体2的端部形成迷宫式的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使得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并能造成流通阻挡结构,即使封胶端1在收缩或者在被外力裁切形变时依然能够使得封胶端1与壳体2紧密贴合,且形成迷宫结构对流通的阻断,能有效密封阻挡氧合部内部丝膜结构的血液外泄,保证了氧合部的质量。
继续参照图1至图5,图4为实施例一中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中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的剖视图。进一步,壳体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具体的,壳体2还包括壳主体20。壳主体20为氧合部的壳体,本实施例中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氧合部的壳体。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分别位于壳主体20的两端,并围绕着壳主体20两端的壳口设置。其中,第一密封结构21位于壳主体20的上端,第二密封结构22位于壳主体20的下端。优选的,第一密封结构21、第二密封结构22以及壳主体20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结构21为“L”型弯折结构,其与壳体2内壁形成“U”型结构。具体而言,第一密封结构21为圆环形,其纵截面为“L”型弯折结构,当第一密封结构21设于壳主体20内壁,并靠近于壳主体20的上端壳口处时,“L”型的第一密封结构21与壳主体20的内壁的纵截面形成“U”型结构的圆环形。优选的,第一密封结构21的“L”型弯折结构端部的端面的高度大于壳主体20上端的端面的高度。第二密封结构22为设于壳体2外壁的“L”型弯折结构。具体而言,第二密封结构22为圆环形,其纵截面为“L”型弯折结构,当第二密封结构22设于壳主体20的外壁,并靠近于壳主体20下端壳口处时,第二密封结构22在壳主体20的下端形成台阶结构,在具体应用时,第二密封结构22是由壳主体20的下端的端部外壁向着壳主体20端部内壁凹陷而成的“L”型台阶。
优选的,壳主体20的外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槽201以及第二密封槽202。其中,第一密封槽201位于壳主体20的上端,并与第一密封结构21相邻。第二密封槽202位于壳主体20的下端,并与第二密封结构22相邻。第一密封槽201以及第二密封槽202均为环形凹槽。
封胶端1包括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上封胶端11与第一密封结构21配合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下封胶端12与第二密封结构22配合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具体的,上封胶端11封胶设于第一密封结构21与壳体2内壁形成的“U”型结构内,形成近似的“U”字型迷宫结构,也即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第二封胶端12封胶设于第二密封结构22的“L”弯折结构内,形成近似的“L”字型迷宫结构,也即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上述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以及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均是合壳主体20贴合,且形成弯折阻挡结构,当封胶端1缩小形变,或者在外力作用下形变时,因为弯折阻挡结构的阻挡,使得封胶端1依然会紧密贴合于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且弯折阻挡结构形成的迷宫式结构,使得液体即使在渗透时,也是阻挡停留在了迷宫式阻挡结构内,不会外泄出去。如此通过迷宫式的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以及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可以保证氧合部的封胶端1对壳体2的贴合能力和密封能力,使得血液在流通经过壳体2内部的丝膜结构时不会泄露,进而保证了氧合器的质量。
具体的,上封胶端11通过注胶离心的方式在第一密封结构21与壳主体20内壁形成的“U”型结构内成型。优选的,上封胶端11是纵截面为“L”型的环状,其一端位于第一密封结构21与壳主体20内壁形成的“U”型结构内成型,其另一端位于第一密封结构21上。在具体注胶成型时,在壳主体20的上端的端面上设置成型胶圈203。在上封胶端11成型时,该成型胶圈203被置于壳主体20的上端的端面上,作为上封胶端11注胶离心成型的阻挡,以便于上胶端11成型为纵截面为“L”型的环状。第一密封结构21与上封胶端11贴合面所形成的形状即为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下封胶端12通过注胶离心的方式在第二密封结构22的“L”弯折结构内成型。优选的,下封胶端12是纵截面为“L”型的环状,其一端位于第二密封结构22的“L”型弯折处,其另一端第二密封结构22的端部上,也就是位于壳主体20的下端的端面上。
复参照图5,更进一步,壳体2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密封件23。第一密封件以及第二密封件23分别设于第一密封槽201以及第二密封槽202内,以进一步增加密封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第二密封件23均为环形的密封圈。通过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23的设置,可在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成型起到密封效果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氧合器装配时的密封。
实施例二
参照图6,图6为实施例二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待封胶的氧合部进行固装。
S2,配备灌封胶。
S3,对固装后的氧合部进行离心。
S4,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并于氧合部的端部形成封胶端1,封胶端1与氧合部的壳体2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定量的灌封胶注入到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封端胶1会在氧合部的壳体2的端部位置凝固成型,并成型为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使得封端胶1与壳体2的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并能造成流通阻挡结构,即使封胶端1在收缩或者在被外力裁切形变时依然能够使得封胶端1与壳体2紧密贴合,且形成迷宫结构对流通的阻断,能有效密封阻挡氧合部内部丝膜结构的血液外泄,保证了氧合部的质量。
继续参照图7和图8,图7为实施例二中固装夹具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二中固装夹具及壳体的剖视图。进一步,在步骤S1中,对待封胶的氧合部进行固装具体是通过固装夹具3对氧合部的壳体2进行固装,以保证壳体2在离心时的稳定状态,同时固装夹具3与壳体2配合作为封胶端1的离心成型模具。具体的,固装夹具3包括上夹部31以及下夹部32。上夹部31以及下夹部32配合对壳体2进行固装夹持。具体的,上夹部31包括上夹主体311以及第一固定件312,上夹主体311为圆柱形的筒状,其内部具有第一承载空腔3111,第一固定件312设于上夹主体311的具有开口的端部,并沿着上夹主体311的外壁周缘设置,形成帽檐结构。上夹主体311的内壁分别与成型胶圈203以及第一密封件贴合,使得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稳固且密封于上夹主体311内。下夹部32包括下夹主体321以及第二固定件322,下夹主体321为为圆柱形的筒状,其内部具有第二承载空腔3211,第二固定件322设于下夹主体321的具有开口的端部,并沿着下夹主体321的外壁周缘设置,形成帽檐结构。下夹主体321的内壁与第二密封件23贴合,使得壳体2的第二密封结构22稳固且密封于下夹主体321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承载空腔3111以及第二承载空腔3211均为圆台状空腔,两者配合在一起的形状与壳体2的形状相适配。固装时,先将壳体2至于下夹主体321的第二承载空腔3211后,再把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具有开口的一端对合,此时,帽檐状的第一固定件312以及第二固定件322紧密贴合在一起,壳体2被稳固承载于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内。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固定件312以及第二固定件322可通过螺钉或插销进行固定。
优选的,在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相对的开口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避空位3112以及第二避空位3212,第一避空位3112以及第二避空位3212配合对壳体2外壁的输液管进行避让。在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相背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注液孔(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注液孔3222,第一注液孔以及第二注液孔3222分别与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连通。第一注液孔以及第二注液孔3222分别为灌封胶的注入孔。优选的,第一注液孔与第二注液孔3222分别设于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相背侧壁上。优选的,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的底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开合柱3113以及第二定位开合柱3223。第一定位开合柱3113以及第二定位开合柱3223分别位于第一承载空腔3111以及第二承载空腔3211内,优选的,四者的中心轴线重叠。通过第一定位开合柱3113以及第二定位开合柱3223的设置便于壳体2固装承载时的定位。优选的,在第一定位开合柱3113以及第二定位开合柱3223相背的一端分别开设有开合孔3110,该两个开合孔3110分别露于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的底壁,以便于上夹部31以及下夹部32开合时被施加作用力,例如作为夹爪夹持上夹主体311以及下夹主体321的夹持位。
在S1步骤中,先通过固装夹具3对氧合部的壳体2进行固装,以作灌封备用,在实际应用时,可一次性备用多个。
复参照图6,更进一步,在步骤S2中配备的灌封胶包括A胶以及B胶。由A胶与B胶混合形成AB胶作为封胶端1的成型胶。在具体应用时可采用现有技术的AB胶,AB胶是双组份胶粘剂,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聚氨酯A胶和聚氨酯B胶。优选的,A胶与B胶的混合比例为0.80:0.84,此处的比例为质量比,80重量份数的A胶与84重量份数的B胶混合。优选的,A胶与B胶的混合时的温度分别为70℃以及40℃,即70℃的A胶与40℃的B胶混合后得到的混合AB胶即为灌封胶,作为封胶端1的成形原料。
在具体应用时,A胶被置于温度维持在70℃的A胶桶中,B胶被置于温度维持在40℃的B胶桶中,胶桶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具有保温功能的胶桶。而后,A胶桶和B胶桶分别通过管道与离心胶罐连通,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流量控制阀,灌胶机把A胶桶和B胶桶内A胶和B胶通过管道同步灌入离心胶罐内,管道上的流量控制阀根据通过的A胶和B胶的流量来控制管道自身的通断,预先设定好通过的流量,即可控制通过的重量份数,从而控制A胶与B胶进入到离心胶罐的比例。如此通过流量控制阀与灌胶机的配合,使得A胶桶和B胶桶的A胶与B胶以0.80:0.84的混合比例被注入到离心胶罐中,并能够控制离心胶罐内的胶量,在本实施例中,离心胶罐中形成的混合AB胶胶量为100-180g。可以理解的是,封胶端1是由混合的AB胶凝固后形成的,其胶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封胶端1的成型,例如,胶量较少时会导致封胶端1无法完整的成型,而胶量较多则会使得封胶端1变大,进而向着氧合部的中间侵染,侵染到氧合部内部的丝膜结构的面积,变向使得丝膜结构变小,影响氧合器的质量,因此需要在离心胶罐中形成适当量的混合AB胶,以便于封胶端1的成型。本实施例中一次配备的灌封胶是100-180g,其形成适当的上胶端11或下胶端12,具体的胶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当然,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混合工艺配备出灌封用的AB胶。
在S2步骤中,配备出的AB灌封胶暂存在离心胶罐内以备用。离心胶罐可通过管道与固装夹具3的第一注液孔以及第二注液孔3222连通。
复参照图6,在步骤S3中,对固装后的氧合部进行离心具体是对装配有氧合部壳体2的固装夹具3进行离心,从而实现壳体2的离心。本实施例中是采用现有的转盘机构作为离心装置,在具体应用时,固装夹具3固定在转盘的表面,并靠近于转盘的外缘,优选的,壳体2与转盘平行,通过高速转动转盘,使得固装夹具3旋转,进而使得其内部承载的壳体2产生离心力。可以理解的是,AB胶在凝固前是流体状态,其在注入到高速离心状态下的壳体2内后会跟随着高速旋转,会被甩项壳体2的端部与固装夹具3之间空间内,例如,第一密封结构21与上夹主体311底壁之间的空间,第二密封结构22与下夹主体321底壁和侧壁之间的空间,使得AB胶只在壳体2的端部成型,而不会流入至壳体2内部的丝膜结构中侵染丝膜结构的面积。本实施例中的氧合部的离心速度为700~800r/min,优选的离心速度为750r/min,在上述离心速度下注入定量的AB胶,能够保证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只在壳体2端部的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处成型。
继续参照图6和图9,图9为本实施例中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的流程图。在S4步骤中,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优选的,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预定离心速度状态下的氧合部的端部,其包括以下子步骤:
S41,设定预定量。此处的预定量是设计的进入到氧合部的壳体2的端部形成封胶端1所需的灌封胶的重量,保证封胶端1在壳体2的端部能够完整成型。例如,进入到壳体2的上端的第一密封结构21形成的上封胶端11所需要的AB胶的重量,还例如,进入到壳体2的下端的第一密封结构22的下封胶端12所需要的AB胶的重量。因为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的结构以及大小的不同,形成的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的结构以及形状也是不同的,因此是需要不同的重量的AB胶。另一个设定预定量的原因是避免注入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的灌封胶的重量较多时,对壳体2内部的丝膜结构造成侵染而减少了丝膜结构的面积。优选的,灌封胶的注入离心状态下氧合部的预定量为100-180g。也就是说,上封胶端11成形所需的灌封胶,也就是混合的AB胶的重量为100-180g,优选的为120g,下封胶端12成形所需的灌封胶,也就是混合的AB胶重量为100-180g,优选的为160g。通过设定适当的灌封胶能够保证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完整成型且不会对丝膜结构造成侵染。在实际应用中设定预定量,就是把混合的AB胶按照设定重量暂存在离心胶罐内,使得离心胶罐内的含有的AB混合胶的重量,可以一次成型上封胶端11或下封胶端12,且不会有多余的重量侵染到丝膜结构。应用设置时,离心胶罐被置于转盘结构的中心位置,其不随转盘的转动而转动,离心胶罐通过管道与固装夹具3的第一注液孔或第二注液孔3222连通,把预定量的AB胶注入到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22结构。
S42,设定预离心速度,灌封胶注入设定离心速度的氧合部,并继续离心氧合部5-7分钟。设定预离心速度,然后再从离心胶罐内注入AB胶至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或第二密封结构22,这样的AB胶注入的是高速旋转状态下的壳体2,在进入时就因为强大的离心力聚集在壳体2上端或下端,并填空于第一密封结构21或第二密封结构22内,而不会分散至其他部位,尤其是分散侵染壳体2内部中间的丝膜结构,保证了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能够在既定的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的位置成型,而不会侵染到丝膜结构,导致丝膜结构的面积变小。本实施例中的设定预离心速度速度为700~800r/min,优选的离心速度为750r/min。在具体应用时,离心胶罐与固装夹具3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控制自身通断的电磁阀,转盘或者固装夹具3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与电磁阀电连接。当转速传感器检测到转盘的转速达到700~800r/min的预定离心速度时,则给电磁阀一个电信号,电磁阀根据该电信号控制离心胶罐与固装夹具3之间的连通管道打开,离心胶罐内的预定重量为100-180g的AB胶在灌胶机的作用下注入到离心速度速度为700~800r/min的固装夹具3内的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或第二密封结构22内。通过设定灌封胶预定量和壳体2的预离心速度,保证了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的完整成型,且不会侵染到其他位置,尤其是壳体2内部的丝膜结构。
S43,加热注入氧合部内的灌封胶至47-53℃。可以理解的是,离心胶罐内的AB胶灌封时不会一次性全部注入到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或第二密封结构22,这需要一个过程,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一般是在5-7分钟后,混合AB胶的温度会逐渐下降。此时需要加热注入到壳体2的AB胶,使得其维持在47-53℃,以便于AB胶继续流畅的注入到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或第二密封结构22。在具体应用时,可由灌胶机内自带的加热装置对注入到离心胶罐内AB胶进行加热,然后转移加热后的AB胶注入到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或第二密封结构22。
S44,在设定离心速度下继续离心氧合部32-36分钟。可以理解的是,想要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能够在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内成型完美,需要一定时间把离心胶罐内的预定重量的AB胶全部注入到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并能够完全填充在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内的所有部位,一般需要持续离心35-43分钟。在加热AB胶前离心5-7分钟,在加热AB胶后继续离心32-36分钟,以使得上封胶端11以及下封胶端12完全成型。
继续参照图6和图10,图10为实施例二中氧合部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氧合部的端部形成封胶端1,封胶端1与氧合部的壳体2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包括以下子步骤:
S4a,氧合部的壳体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结构21以及第二密封结构22。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上端部,形成上封胶端11。上封胶端11与氧合部的壳体2的第一密封结构21之间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此时,离心胶罐通过管道与固装夹具3的第一注液孔连通。第一密封结构21为“L”型弯折结构,其与壳体2内壁形成“U”型结构,上封胶端11封胶于第一密封结构21与壳体2内壁形成的“U”型结构内,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S4b,停止离心,并翻转氧合部,而后重新离心。此处为停止转盘的转动,并翻转固装夹具3,而后离心胶罐重新与固装夹具3的第二注液孔3222连通后,转盘在继续转动离心。
S4c,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氧合部的下端部,形成下封胶端12。下封胶端12与氧合部的壳体2的第二密封结构21之间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第二密封结构22为设于壳体2外壁的“L”型弯折结构,第二封胶端12封胶于第二密封结构22的“L”弯折结构内,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通过交替注胶,最终在氧合部的上下两端形成的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以及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如实施例一中所述,此处不再赘述。为了提升效率,在具体应用时,转盘的周缘可一次性设置多个固装夹具3,例如8个,多个固装夹具3沿着转盘的周缘依次间隔排列,离心胶罐的数量与固装夹具3的数量一致。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的氧合器包括氧合部、上盖以及下盖。其中,氧合部的两端分别采用实施例二中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形成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而后上盖和下盖分别装配于氧合部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氧合器。
综上,定量的灌封胶注入到既定离心速度的氧合部的端部后,在氧合部的壳体的端部位置凝固成封端胶与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的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增加了封胶端与壳体的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并能造成流通阻挡结构,即使封胶端在收缩或者在被外力裁切形变时依然能够使得封胶端与壳体紧密贴合,且形成迷宫结构对流通的阻断,能有效密封阻挡氧合部内部丝膜结构的血液外泄,保证了氧合部的质量,且封胶端还不会侵染到氧合部内的丝膜结构,保证了丝膜结构的面积,进一步增加了氧合器的质量。
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胶端以及壳体;所述封胶端设于所述壳体的端部,并与所述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胶端包括上封胶端以及下封胶端;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结构以及第二密封结构;所述上封胶端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所述下封胶端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配合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L”型弯折结构,其与所述壳体内壁形成“U”型结构;所述上封胶端封胶设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与所述壳体内壁形成的“U”型结构内,形成所述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为设于所述壳体外壁的“L”型弯折结构;所述第二封胶端封胶设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L”弯折结构内,形成所述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5.一种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待封胶的氧合部进行固装;
配备灌封胶;
对固装后的所述氧合部进行离心;
所述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所述氧合部的端部,并于所述氧合部的端部形成封胶端,所述封胶端与所述氧合部的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预定离心速度状态下的所述氧合部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预定离心速度状态下的所述氧合部的端部包括以下子步骤:
设定所述预定量;
设定所述预离心速度,所述灌封胶注入设定离心速度的所述氧合部,并继续离心所述氧合部5-7分钟;
加热注入所述氧合部内的所述灌封胶至47-53℃;
在设定离心速度下继续离心所述氧合部32-36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封胶包括A胶以及B胶;所述A胶与所述B胶混合形成AB胶。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合部的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结构以及第二密封结构;所述氧合部的端部形成封胶端,所述封胶端与所述氧合部的壳体的端部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增强粘接结构包括以下子步骤:
所述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所述氧合部的上端部,形成上封胶端;所述上封胶端与所述氧合部的壳体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之间形成第一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停止离心,并翻转所述氧合部,而后重新离心;
所述灌封胶以预定量注入离心状态下的所述氧合部的下端部,形成下封胶端;所述下封胶端与所述氧合部的壳体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之间形成第二密封增强粘接结构。
10.一种氧合器,其特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
CN201911348806.9A 2019-12-24 2019-12-24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Pending CN1111109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48806.9A CN111110940A (zh) 2019-12-24 2019-12-24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48806.9A CN111110940A (zh) 2019-12-24 2019-12-24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0940A true CN111110940A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00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48806.9A Pending CN111110940A (zh) 2019-12-24 2019-12-24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10940A (zh)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0404U (ja) * 1992-12-17 1994-08-23 東北電力株式会社 脱気膜モジュール
JPH0884914A (ja) * 1994-07-18 1996-04-02 Nok Corp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
JPH08112517A (ja) * 1994-10-14 1996-05-07 Nok Corp 中空糸膜モジュ−ル
JPH11333454A (ja) * 1998-01-19 1999-12-07 Nikkiso Co Ltd 油性溶質吸着体及び浄水器
JP2003062436A (ja) * 2001-08-23 2003-03-04 Toray Ind Inc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708901Y (zh) * 2004-05-25 2005-07-13 天津市塑料研究所 膜式氧合器
CN101850216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旭化成可乐丽医疗株式会社 填隙用具以及流体处理器的制造方法
CN101972497A (zh) * 2010-12-01 2011-02-16 贝恩医疗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透析器的制备工艺
WO2012165157A1 (ja) * 2011-05-30 2012-12-06 日機装株式会社 中空糸型フィルタおよび中空糸型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CN103446885A (zh) * 2012-05-29 2013-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超滤滤芯的制作方法及净水设备和离心灌胶装置
CN203725036U (zh) * 2014-02-27 2014-07-23 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浇注装置
CN104474900A (zh) * 2014-11-10 2015-04-01 济南市水处理设备厂有限公司 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浇铸装置及其浇铸方法
CN105107384A (zh) * 2015-08-18 2015-12-02 桐乡市健民过滤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静压灌胶离心制作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方法
CN105343954A (zh) * 2015-09-25 2016-02-24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血液净化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5473211A (zh) * 2013-09-30 2016-04-06 东丽株式会社 筒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及筒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6362595A (zh) * 2016-08-30 2017-02-01 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柱状中空纤维膜组件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JP2018069126A (ja) * 2016-10-26 2018-05-10 東レ株式会社 遠心ポッティング用治具
CN209451659U (zh) * 2018-10-25 2019-10-01 洁海瑞泉膜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膜组件离心注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0404U (ja) * 1992-12-17 1994-08-23 東北電力株式会社 脱気膜モジュール
JPH0884914A (ja) * 1994-07-18 1996-04-02 Nok Corp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
JPH08112517A (ja) * 1994-10-14 1996-05-07 Nok Corp 中空糸膜モジュ−ル
JPH11333454A (ja) * 1998-01-19 1999-12-07 Nikkiso Co Ltd 油性溶質吸着体及び浄水器
JP2003062436A (ja) * 2001-08-23 2003-03-04 Toray Ind Inc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708901Y (zh) * 2004-05-25 2005-07-13 天津市塑料研究所 膜式氧合器
CN101850216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旭化成可乐丽医疗株式会社 填隙用具以及流体处理器的制造方法
CN101972497A (zh) * 2010-12-01 2011-02-16 贝恩医疗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透析器的制备工艺
WO2012165157A1 (ja) * 2011-05-30 2012-12-06 日機装株式会社 中空糸型フィルタおよび中空糸型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CN103446885A (zh) * 2012-05-29 2013-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超滤滤芯的制作方法及净水设备和离心灌胶装置
CN105473211A (zh) * 2013-09-30 2016-04-06 东丽株式会社 筒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及筒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制造方法
CN203725036U (zh) * 2014-02-27 2014-07-23 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浇注装置
CN104474900A (zh) * 2014-11-10 2015-04-01 济南市水处理设备厂有限公司 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浇铸装置及其浇铸方法
CN105107384A (zh) * 2015-08-18 2015-12-02 桐乡市健民过滤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静压灌胶离心制作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方法
CN105343954A (zh) * 2015-09-25 2016-02-24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血液净化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6362595A (zh) * 2016-08-30 2017-02-01 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柱状中空纤维膜组件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JP2018069126A (ja) * 2016-10-26 2018-05-10 東レ株式会社 遠心ポッティング用治具
CN209451659U (zh) * 2018-10-25 2019-10-01 洁海瑞泉膜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膜组件离心注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27295A (en) Method of potting the ends of a bundle of hollow fibers positioned in a casing
CN108838026A (zh) 一种环圈灌胶固化装置和灌胶工艺方法
CN205055007U (zh) 中空纤维过滤器模块以及吸氧封闭物
EP0725719B1 (en) Introducing a fluid into a cavity
JPS61222510A (ja) 中空糸膜モジユ−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1171504A (ja) 糸束用の遠心成型装置
CN111110940A (zh) 氧合器、离心灌胶封端增强粘接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GB1569479A (en) Sterile artifical kidney dialyzer package
US4329229A (en) Method of potting the ends of a bundle of hollow fibers positioned in a casing
CA1132914A (en) Method of potting the ends of a bundle of hollow fibers positioned in a casing
CN109663162A (zh) 血浆吸附器及其吸附剂的封装结构
CN105343954A (zh) 复合血液净化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3829263A (en) Apparatus for reduced pressure casting of synthetic resins
JP2000210539A (ja) 体液処理器、中空糸膜組立体および体液処理器の製造方法
CN100534770C (zh) 用于模制塑料透镜的方法
CN218340208U (zh) 中空纤维膜检测装置的端部封胶装置、中空纤维膜的生产线及膜式氧合器的生产线
JPH10305218A (ja) 中空糸型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67121A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719827B2 (ja) 中空糸型流体処理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685502B2 (ja)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接着界面の補強方法
CN208688780U (zh) 一种环圈灌胶封装试验装置
JPH01284305A (ja) 中空糸膜濾過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S5858109A (ja) 管状膜分離モジユ−ルの製造方法
JPH0810582A (ja)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231962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