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8814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8814A
CN111108814A CN201880053480.4A CN201880053480A CN111108814A CN 111108814 A CN111108814 A CN 111108814A CN 201880053480 A CN201880053480 A CN 201880053480A CN 111108814 A CN111108814 A CN 111108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wall
cover
heating coil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4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8814B (zh
Inventor
犬饲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Iris Ohyam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 Ohyama Inc filed Critical Iris Ohyam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108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8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8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8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围坐烹调中的使用方便性提高,并且使用者能够舒适地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加热烹调器(A)具备: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圈(11);容纳加热线圈(11)的箱体(2);设置于箱体(2)的第一部位(2a)的第一操作部(3a);设置于与箱体(2)的第一部位(2a)对向的第二部位(2b)的第二操作部(3b);以及设置于箱体(2)并且将内部的热排出到外部的排热口(43),排热口(43)设置于第一部位(2a)与第二部位(2b)之间。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加热线圈的加热烹调器,所述加热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背景技术
作为加热烹调器,提出了一种使在围坐烹调中的使用方便性提高的加热烹调器的方案(专利文献1)。
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主体;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处于所述主体内部;电绝缘性的顶板,所述顶板配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的上方;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将高频电流供给至所述加热线圈;第一操作面板,所述第一操作面板能够在所述主体的前方进行感应加热烹调的操作;以及第二操作面板,所述第二操作面板比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心靠后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07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没有用于将烹调时的加热线圈的热排出到外部的具体的记载,根据情况,排出的热有可能碰触到使用者。此外,当热风碰触到使用者时,不仅妨碍烹调,而且会让使用者不愉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围坐烹调中的使用方便性提高,并且使用者能够舒适地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箱体,所述箱体容纳所述加热线圈;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箱体的第一部位;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于第二部位,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部位对向;以及排热口,所述排热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将内部的热排出到外部,所述排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围坐烹调中的使用方便性提高,并且使用者能够舒适地进行烹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烹调器的立体图,(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电磁烹调器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加热部的立体图,(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图。
图4是使盖反转的立体图。
图5是主体的俯视图。
图6(a)是从上方观察第一操作部的立体图,(b)是从上方观察第二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将顶板和盖取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a)从下方观察罩盖的立体图,(b)是从上方观察罩盖的立体图。
图9是将顶板、盖以及罩盖取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加热线圈、送风机、控制电路部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A 电磁烹调器(加热烹调器)
2 箱体部(箱体)
3a 第一操作部
3b 第二操作部
11 加热线圈
43 排热口
具体实施方式
<概要>
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箱体,所述箱体容纳所述加热线圈;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箱体的第一部位;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于第二部位,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部位对向;以及排热口,所述排热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将内部的热排出到外部,所述排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
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内部;以及风扇,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箱体内并且用于从所述吸气口吸气,所述吸气口隔着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央设置在与所述排热口相反的一侧。由此,从吸气口吸入的外部空气流向排热口,能够有效地将箱体内的热排出。此处所述的“所述吸气口隔着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央设置在与所述排热口相反的一侧”是指,形成有吸气口的一侧和形成有排热口的一侧处于隔着加热线圈的中央对向(位于两侧)的关系,例如,在俯视时,包含:吸气口的一部分与加热线圈重合的情况、排热口的一部分与加热线圈重合的情况等。
对于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箱体内形成通过所述风扇从所述吸气口吸入的外部空气朝向所述排热口的流路,所述加热线圈设置于所述流路中途。由此,能够将加热线圈的热有效地排出。
在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流路具有:第一流路壁,所述第一流路壁沿着所述吸气口的开口缘而设置;以及第二流路壁,所述第二流路壁沿着所述加热线圈的周缘而设置。由此,能够有效地将吸入的外部空气用于热排出。
在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箱体一体地具有第一流路壁和第二流路壁。由此,能够实现减少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箱体内具备基于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的操作而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控制电路部,所述控制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流路。由此,除了加热线圈的热以外,也能够有效地排出控制电路部的热。
在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中,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以与所述流路分离的状态配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第一电缆将所述第一操作部与所述控制电路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缆将所述第二操作部与所述控制电路部电连接。由此,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与加热线圈分离,能够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的噪音。
<实施方式>
1.概要
作为加热烹调器的一个例子,对于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所谓电磁烹调器A,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
电磁烹调器A是薄型矩形箱状的台式型。
电磁烹调器A具备:加热部1,所述加热部1具备加热线圈11;箱体部2,所述箱体部2容纳加热部1;以及操作部3,所述操作部3用于操作加热部1。此处的操作部3由第一操作部3a和第二操作部3b所构成,所述第一操作部3a设置于箱体部2的第一部位2a,所述第二操作部3b设置于箱体部2的第二部位2b。此外,如果从上方观察电磁烹调器A,则第一部位2a与第二部位2b对向。另外,箱体部2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箱体的一个例子。
此处,在俯视时,将连结第一部位2a和第二部位2b的方向作为纵向,将与纵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横向。此外,将与纵向和横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或者表背方向。
如图2所示,箱体部2由主体20、盖25以及顶板28所构成,其中,所述主体20上方开口,所述盖25覆盖主体20的开口并且在中央部具有开口259,所述顶板28覆盖盖25的开口259。
如图2所示,电磁烹调器A将送风机4容纳于箱体部2,所述送风机4用于限制烹调中的加热部1的温度上升。送风机4从箱体部2的吸气口42进行吸气,并在同加热部1进行热交换后,将该空气从箱体部2的排热口43排出。
在箱体部2中,设置有排热口43的第三部位2c位于第一操作部3a存在的第一部位2a与第二操作部3b存在的第二部位2b之间。换言之,第三部位2c只要不是在第一部位2a和第二部位2b的部位即可。
电磁烹调器A具备流路5,所述流路5用于将由送风机4吸入的外部空气同加热部1高效地进行热交换。此外,流路5是在箱体部2内形成的空间,为了与箱体部2的主体20进行区别,以箭头来表示。
如图2所示,电磁烹调器A将控制电路部6容纳于箱体部2,所述控制电路部6随着操作部3的操作将电力供给至加热部1。电磁烹调器A在箱体部2具备线连接部7,所述线连接部7用于将图外的电源线自如取下地连接。另外,线连接部7与控制电路部6电连接。
以下,对各部分进行说明。
2.各部分
(1)加热部
使用图3对加热部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加热部1具有加热线圈11。加热线圈11是将导线(图示省略)卷绕于导线固定部12而构成的。导线固定部12整体为圆盘状。导线固定部12具有:中央部121,所述中央部121的中央是圆板状;圆环状的外周部123,所述外周部123与中央部121同心圆状地配置;连结部125,所述连结部125放射状地连结中央部121与外周部123之间。
导线固定部12具有用于卷绕导电线的槽127。在中央部121的外周侧、外周部123的内周侧、连结部123的径向的整体上分别具有槽127。导线固定部12分别在中央部121上具有通孔121a,在外周部123上具有通孔123a。通孔121a、123a是导线用的。
导线固定部12安装于箱体部2的主体20。螺钉用于此处的安装,在从外周部123伸出的伸出部129上具有螺钉用的通孔123b。另外,伸出部129沿周向隔着间隔地有三个。
(2)箱体部
如上述,箱体部2由主体20、盖25以及顶板28所构成。关于各部分的结构在以下进行说明。
(2-1)顶板
使用图2对顶板28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顶板28呈与电磁烹调器A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形状或者是与对应的形状近似的形状的平板状。电磁烹调器A的平面形状呈矩形状,顶板28呈方形板状。此处的顶板28由例如ABS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所构成。此外,在顶板2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烹调工具载置用的标线281。
(2-2)盖
使用图2以及图4对盖25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盖25是与电磁烹调器A的平面形状对应的框状。在此处,盖25呈矩形框板状。框状的内部是开口259。
盖25具有:板搭载部251,所述板搭载部251搭载顶板28;第一操作盖部253a,所述第一操作盖部253a覆盖第一操作部3a;以及第二操作盖部253b,所述第二操作盖部253b覆盖第二操作部3b。如图4所示,盖25具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安装于主体20的盖侧安装部255、256或用于相对于主体20进行定位的盖侧定位部257。
盖25具有:矩形框状的平板部271;内侧凸缘部273,所述内侧凸缘部273从平板部271的内周缘向背面侧伸出;以及外侧凸缘部275,所述外侧凸缘部275从平板部271的外周缘向背面侧伸出,上述板搭载部251、第一操作盖部253a以及第二操作盖部253b利用平板部271等。
(2-2-1)板搭载部
使用图2对板搭载部251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板搭载部251设置于开口259的周边。此外,开口259比顶板28稍小。在俯视时,板搭载部251在盖25的第一操作盖部253a与第二操作盖部253b之间设置为矩形框状。
板搭载部251具有外抵接部分251a,所述外抵接部分251a抵接于包含顶板28的周缘的周缘部。板搭载部251具有内抵接部分251b,所述内抵接部分251b抵接于位于顶板28的外周部的内侧的内周侧部分。
外抵接部分251a和内抵接部分251b在俯视时呈矩形框状。在俯视时,外抵接部分251a的横向的端缘与顶板28的横向的端缘一致。板搭载部251具有矩形环状的槽部分251c,所述槽部分251c向背面侧凹入外抵接部分251a与内抵接部分251b之间。
(2-2-2)第一操作盖部
使用图4对第一操作盖部253a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操作盖部253a具有第一操作部3a的第一安装部件33a(参见图6)用的通孔261a、263a。此处的通孔261a为开关部件331a用,通孔263a为显示画面333a用。
第一操作盖部253a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操作部3a,在安装中使用螺钉,由该螺钉所螺合的螺钉孔265a构成第一安装部。
为了使第一操作基板31a与平板部271的背面分离,第一安装部(螺钉孔265a)设置于凸台部267a,在平板部271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延伸棒269a,所述延伸棒269a支撑第一操作基板31a。
(2-2-3)第二操作盖部
使用图4对第二操作盖部253b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二操作盖部253b具有第二操作部3b的第二安装部件33b(参见图6)用的通孔261b、263b(263b参见图2)。此处的通孔261b为开关部件331b用,通孔263b为显示部件333b用。另外,通孔263b与插入显示部件333b的筒部262b的内部连通。
第二操作盖部253b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操作部3b,在安装中使用螺钉,由该螺钉所螺合的螺钉孔265b构成第二安装部。
为了使第二操作基板31b与平板部271的背面分离,第二安装部(螺钉孔265b)设置于凸台部267b,在平板部271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延伸棒269b,所述延伸棒269b支撑第二操作基板31b。
(2-2-4)盖侧安装部
使用图4对盖侧安装部255、256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盖侧安装部255设置于第一操作盖部253a以及第二操作盖部253b的背面。在盖25的安装中使用螺钉,盖侧安装部255具有凸台部255a和螺钉孔255b,所述凸台部255a沿背面侧延伸,所述螺钉孔255b设置于凸台部255a。此外,凸台部255a的延伸前端部嵌合(内嵌)于主体20的主体侧盖安装部210的筒部分210d。
盖侧安装部256设置于第二操作盖部253b以外的外侧凸缘部275。在盖25的安装中使用卡合部,盖侧安装部256由从外侧凸缘部275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构成。此外,在图4中右侧的外侧凸缘部275以外的凸部在外侧凸缘部275的背后而无法观察到。
(2-2-5)盖侧定位部
使用图4对盖侧定位部257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盖侧定位部257由延伸板所构成,所述延伸板从板搭载部251、第一操作盖部253a以及第二操作盖部253b的背面向下方延伸。盖侧定位部257的外周面与主体20的侧壁202~205的内表面抵接。沿着外周缘隔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盖侧定位部257。
(2-3)主体
使用图5对主体20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主体20呈上部开放的薄型箱状。主体20在俯视时呈在纵向上较长的矩形状。主体20具有:底壁201;第一侧壁202;第二侧壁203;第三侧壁204;以及第四侧壁205。
在此处,第一侧壁202为位于第一操作部3a侧的侧壁。第二侧壁203为位于第二操作部3b侧的侧壁,并且与第一侧壁202对向。第三侧壁204为位于排热口43侧的侧壁。第四侧壁205为位于送风机4侧的侧壁,并且与第三侧壁204对向。此外,在俯视时,各侧壁的连结部分形成为曲侧壁206。
主体20具有:第一操作容纳部207a,所述第一操作容纳部207a容纳第一操作部3a;第二操作容纳部207b,所述第二操作容纳部207b容纳第二操作部3b;以及大容纳部208,所述大容纳部208容纳各部分。
主体20具有一个或多个:主体侧盖安装部210、211,所述主体侧盖安装部210、211用于安装盖25;电路固定部212,所述电路固定部212用于固定控制电路部6;电路支撑部213,所述电路支撑部213支撑控制电路部6;线圈固定部214,所述线圈固定部214用于固定加热线圈11;罩固定部215,所述罩固定部215用于固定送风机4和罩盖57;以及线安装部231,所述线安装部231用于安装线连接部7。
主体20具有流路形成部51,所述流路形成部51用于形成流路5。此外,罩盖57构成流路形成部51的一部分。主体20具有:吸气口42,所述吸气口42为流路5的入口;以及排热口43,所述排热口43为流路5的出口。
(2-3-1)第一操作容纳部
第一操作容纳部207a是由底壁201的纵向的第一操作部3a侧的第一端部分201a、第一侧壁202、第一侧壁202的两侧的曲侧壁206、206以及第一分隔壁221a所包围的空间。如果将安装第一操作部3a的盖25安装于主体20,则第一操作部3a容纳于第一操作容纳部207a。
第一分隔壁221a以与第一侧壁202平行的状态从底壁201竖立设置,如图10所示,延伸至盖25的第一操作盖部253a的附近。由此,限制由加热部1加热的空气进入第一操作容纳部207a侧。
(2-3-2)第二操作容纳部
第二操作容纳部207b是由底壁201的长边方向的第二操作部3b侧的第二端部分201b、第二侧壁203、第二侧壁203的两侧的曲侧壁206、206以及第二分隔壁221b所包围的空间。如果将安装第二操作部3b的盖25安装于主体20,则第二操作部3b容纳于第二操作容纳部207b。
第二分隔壁221b以与第二侧壁203平行的状态从底壁201竖立设置,如图10所示,延伸至盖25的第二操作盖部253b的附近。由此,限制由加热部1加热的空气进入第二操作容纳部207b侧。
(2-3-3)大容纳部
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例子的大容纳部208容纳控制电路部6、加热部1、送风机41等。
大容纳部208是由底壁201的除了第一端部分201a以及第二端部分201b以外的中间部分201c、第一分隔壁221a、第二分隔壁221b、第三侧壁204以及第四侧壁205所包围的空间。另外,控制电路部6、加热线圈11以及送风机41的位置关系如下述。
(2-3-4)主体侧盖安装部
在盖25向主体20的安装中使用螺钉。主体侧盖安装部210具有:有盖筒状部分210a,所述有盖筒状部分210a从底壁201向表面侧突出;以及通孔210c,所述通孔210c设置于有盖筒状部分210a的盖部分210b。盖部分210b处于有盖筒状部分210a的突出方向的中途,盖部分210b的表面侧为筒部分210d。
在盖侧安装部255的凸台部255a嵌合于主体侧盖安装部210的筒部分210d的状态下,配置于有盖筒状部分210a的内部的螺钉插通通孔210c,并且,如图4所示,螺合于盖侧安装部255的螺钉孔255b。
此外,主体侧盖安装部210设置于四个曲侧壁206的内侧和第二操作容纳部207b的横向的大致中央的合计五个位置。
在盖25向主体20的安装中使用卡合部。如图7所示,主体侧盖安装部211具有:延伸片211a,所述延伸片211a从第一侧壁202、第三侧壁204以及第四侧壁205的合计六个位置的上端向上方延伸;以及通孔211b,所述通孔211b设置于延伸片211a。图4所示的盖侧安装部(凸部)256卡合于通孔211b。
(2-3-5)电路固定部以及电路支撑部
在控制电路部6向主体20的固定中使用螺钉。电路固定部212具有:凸台部212a,所述凸台部212a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突出;以及螺钉孔212b,所述螺钉孔212b设置于凸台部212a。
电路支撑部213分别跨越底壁201和第三侧壁204、跨越底壁201和第二分隔壁221b地设置。
电路支撑部213以成套的方式具有:背面抵接部分213a,所述背面抵接部分213a与电路基板61的背面抵接;以及表面抵接部分213b,所述表面抵接部分213b在背面抵接部分213a的表面侧与电路基板61的表面抵接。另外,背面抵接部分213a与表面抵接部分213b的间隔相当于电路基板61的厚度。
此处的背面抵接部分213a由从底壁201向表面侧分离地延伸的一对延伸板所构成。此处的表面抵接部分213b由延伸板所构成,所述延伸板从第三侧壁204以及第二分隔壁221b的靠近底壁201的部位与底壁201平行地延伸。
(2-3-6)线圈固定部
在加热部1向主体20的固定中使用螺钉。线圈固定部214具有:凸台部214a,所述凸台部214a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向表面侧延伸;以及螺钉孔214b,所述螺钉孔214b设置于凸台部214a。
插通导线固定部12的伸出部129的通孔123b的螺钉螺合于线圈固定部214的螺钉孔214b。此外,加热线圈11的伸出部129由凸台部214a的上端面所支撑。
(2-3-7)罩固定部
罩盖57向主体20的固定是与送风机4同时进行的。即,在由底壁201的罩固定部215支撑送风机4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覆盖送风机4的罩盖57固定于罩固定部215。
罩固定部215具有:一对阶梯柱状部分215a,所述阶梯柱状部分215a从底壁201竖立设置;以及柱状部分215b,所述柱状部分215b从一对阶梯柱状部分215a之间竖立设置,螺钉孔215c设置于柱状部分215b。
(2-3-8)流路形成部
流路形成部51用于形成空气的流路5,以使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经由控制电路部6或者加热线圈11而从排热口43排出。流路形成部51由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竖立设置的第一流路壁52、第二流路壁53、引导壁54等所构成。
关于这些第一流路壁52、第二流路壁53、引导壁54等在后述的“(6)流路”的项目中进行说明。
(2-3-9)吸气口以及排热口
吸气口42设置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并且设置于靠近第一分隔壁221a的部位。吸气口42设置于靠近第四侧壁205的部位。在此处,吸气口42由在同心圆上排列的多个小孔42a所构成。
为了增加从吸气口42的吸气量,形成有吸气口42的底壁201为悬空底。即,如图1(b)所示,吸气口42设置于悬空底部分201d,所述悬空底部分201d用于扩大与设置面的间隔。悬空底部分201d以跨越第一侧壁202、第三侧壁204以及第四侧壁205的方式设置,构成为从大的范围吸入空气。如图1所示,吸气口42是底壁201以有底筒状向背面侧突出,在该筒部和底部上形成小孔42a而构成的。
排热口43设置于第三侧壁204。如图5所示,排热口43由沿着第三侧壁204的长边方向设置的多个小孔43a所构成。小孔43a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
(2-3-10)线安装部
使用图5对线安装部231进行说明。
线安装部231设置于第三侧壁204。线安装部231具有:安装口233(参见图2),所述安装口233设置于第三侧壁204;安装槽235,所述安装槽235设置于第三侧壁204的内表面;以及支撑部分237,所述支撑部分237在第三侧壁204的底壁201侧支撑线连接部7。
(3)操作部
使用图6对操作部3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3-1)第一操作部
使用图6(a)进行说明。
第一操作部3a具备:第一操作基板31a;以及第一安装部件33a,所述第一安装部件33a安装于第一操作基板31a。
作为第一安装部件33a,具有:电源开关或者温度调整开关等多个开关部件331a、显示温度状态的显示画面333a等。此外,在图中,在具有多个的开关部件的一部分上标注有符号。
第一操作部3a具有用于安装于箱体部2的盖25的第一操作盖部253a的安装部。在安装中使用螺钉,螺钉用的通孔35a作为安装部而在第一操作基板31a上设置有多个。
(3-2)第二操作部
使用图6(b)进行说明。
第二操作部3b具备:第二操作基板31b;以及第二安装部件33b,所述第二安装部件33b安装于第二操作基板31b。
作为第二安装部件33b,具有:温度调整开关等多个开关部件331b、显示温度状态的显示部件333b等。此外,在图中,在具有多个的显示部件的一部分上标注有符号。
第二操作部3b具有用于安装于箱体部2的盖25的第二操作盖部253b的安装部。在安装中使用螺钉,螺钉用的通孔35b作为安装部而在第一操作基板31b上设置有多个。
此外,第二操作部3b具有用于将盖25安装于主体20的盖侧安装部255用的通孔37b。
(4)送风机
使用图2对送风机4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送风机4具有:驱动部(图示省略);风扇413,所述风扇413安装于驱动部的旋转轴;以及臂415,所述臂415搭载驱动部。
送风机4在如图2所示地与箱体部2的吸气口42对向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地固定于箱体部2的罩固定部215。
以旋转轴延伸的方向的大致下半部分嵌入用于构成吸气口42的以有底筒状凹入的部分的状态,固定有送风机4。
送风机4在臂415上具有一对通孔415a。通孔415a与箱体部2的底壁201的罩固定部215的一对阶梯柱状部分215a的阶梯部分嵌合。由此,送风机4被支撑于箱体部2的罩固定部215。
送风机4在臂415的一对通孔415a之间具有带孔凹部415b。如图8所示,罩盖57的固定部573的阶梯573c嵌合于带孔凹部415b的凹陷,螺钉插通于带孔凹部415b的通孔,所述螺钉螺合于箱体部2的罩固定部215的柱状部分215b的螺钉孔215c。
(5)控制电路部
使用图2对控制电路部6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基于使用者对操作部3的操作,控制电路部6对加热线圈11进行控制。控制电路部6对向第一操作部3a或者第二操作部3b的电力的供给进行控制等。
控制电路部6具备:电路基板61和安装于电路基板61的多个电子部件62、63、64等。为了抑制容易发热的电子部件63、64的温度上升,控制电路部6在电路基板61上具备热连接于电子部件63、64的散热器65。
此外,电子部件62在电子部件62在俯视时呈矩形状的情况下,以长边方向与第二侧壁204正交的状态设置。另外,电子部件62仅示于图2以及图7。
控制电路部6在电路基板61上具有电路侧固定部611,所述电路侧固定部611用于固定在箱体部2的底壁201。如图5所示,电路侧固定部611由螺合于底壁201的电路固定部212的螺钉孔212b的螺钉用的通孔构成。此外,固定状态的电路基板61在与底壁201平行的状态下,由底壁201的凸台部212a的上表面所支撑。
在将控制电路部6固定于主体20时,电路基板61的两边的端部插入(滑动)到电路支撑部213的背面抵接部分213a与表面抵接部分213b之间。因此,电路基板61具有比线圈固定部214的凸台部214a大的通孔612。
如图9所示,控制电路部6和第一操作部3a经由第一电缆66a电连接。第一电缆66a在两端具有连接器67a,并且,分别地,一个连接器67a装卸自如地连接于电路基板61的连接器68a,另一个连接器67a装卸自如地连接于第一操作基板31a的连接器68a。
如图9所示,控制电路部6和第二操作部3b经由第二电缆66b电连接。第二电缆66b在两端具有连接器67b,并且,分别地,一个连接器67b装卸自如地连接于电路基板61的连接器68b,另一个连接器67b装卸自如地连接于第二操作基板31b的连接器68b。
如图9所示,第一电缆66a以及第二电缆66b以通过流路形成部51与第四侧壁205之间的方式配置。
如图7所示,散热器65具有多片散热板651。散热板651呈在横向上较长的矩形状。散热板651向与表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与第一分隔壁221a相反的一侧连结。
(6)流路
流路5在箱体部2内,构成为: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朝向排热口43。在流路5的中途设置有加热线圈11。由此,能够抑制加热线圈11的温度上升。另外,在流路5的中途设置有控制电路部6。由此,能够抑制控制电路部6的温度上升。
流路5形成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与盖25以及顶板28之间。
将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与盖25以及顶板28之间的不是流路的区域作为流路外区域59。此外,第一电缆66a和第二电缆66b配置于箱体部2内的流路外区域59。
在箱体部2的大容纳部208内,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送风机4自然地朝向排热口43。在此情况下,外部空气也流入大容纳部208的不存在冷却对象的区域,存在冷却效率变差的倾向。流路形成部51将吸入的外部空气以朝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加热线圈11和控制电路部6的方式引导。
如图5所示,流路形成部51具有:第一流路壁52,所述第一流路壁52沿着吸气口42的开口缘而设置;以及第二流路壁53,所述第二流路壁53沿着加热线圈11的周缘而设置。流路形成部51具有罩盖57,所述罩盖57覆盖送风机4的吸气口42相反侧(送风机4的背面侧)。流路形成部51具有引导壁54,所述引导壁54将吸入的外部空气向冷却对象引导。
(6-1)第一流路壁
在俯视时,第一流路壁52形成于吸气口42的与第三侧壁204相反的一侧,即,形成于吸气口42的第四侧壁205侧。换言之,第一流路壁52形成于吸气口42与第四侧壁205之间。第一流路壁52在俯视时呈圆弧状。
第一流路壁52以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如图7所示,第一流路壁52的上端与第一分隔壁221a的上端大致一致。由此,能够抑制吸入的外部空气从第一流路壁52与盖25之间或者第一流路壁52与顶板28之间泄漏至流路外区域59。
如图5所示,第一流路壁52的一端与第一分隔壁221a连结。第一流路壁52的另一端与第二流路壁53连结。
(6-2)第二流路壁
在俯视时,第二流路壁53形成于加热线圈11的与第三侧壁204相反的一侧,即,形成于加热线圈11的第四侧壁205侧。换言之,第二流路壁53形成于加热线圈11与第四侧壁205之间。
在俯视时,第二流路壁53设置在加热线圈11的周缘,并且设置在不与送风机41(罩盖57)对向的部分。
第二流路壁53以从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7所示,第二流路壁53的上端与第一分隔壁221a以及第二分隔壁221b的上端大致一致。如图7所示,第二流路壁53的上端与加热线圈11的上表面大致一致。由此,能够抑制吸入的外部空气从第二流路壁53与顶板28之间泄漏。
如图5所示,第二流路壁53的一端与第一流路壁52的另一端连结。第二流路壁53的另一端延伸至控制电路部6的电路基板61的附近。
第二流路壁53随着从第一流路壁52向第二侧壁203侧分离而靠近加热线圈11,并且如果靠近加热线圈11的周缘,则沿着该周缘延伸至第二流路壁53的端部。换言之,在俯视时,第二流路壁53在第一流路壁52侧具有直线部,并且在另一端侧具有圆弧部。
第二流路壁53与线圈固定部214连结。第二流路壁53在与线圈固定部214连结的部分具有凹部531。如图7所示,加热线圈11的伸出部129嵌入凹部531。
(6-3)罩盖
使用图8对罩盖57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罩盖57具有:平板部571,所述平板部571覆盖送风机4的背面侧;以及固定部573,所述固定部573用于将罩盖57固定于箱体部2。罩盖57具有导向壁579,所述导向壁579将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向控制电路部6的散热器65侧引导。
在俯视时,平板部571呈埋于第一流路壁52与加热线圈11之间的形状。在俯视时,平板部571呈不与控制电路部6的散热器65重合的形状。此外,在平板部571的表面以网眼状设置有加强用的肋571a。
固定部573具有有底筒状部分573a,所述有底筒状部分573a向背面侧突出为有底筒状。固定部573在有底筒状部分573a的底部分573b的前端具有阶梯573c。阶梯573c嵌合于送风机4的臂415的带孔凹部415b的凹陷。
在底部分573b设置有通孔573d。螺钉插通于通孔573d,所述螺钉配置于有底筒状部分573a内。螺钉通过送风机4的臂415的带孔凹部415b(参见图2),螺合于箱体部2的罩固定部215的螺钉孔215c。
如图7所示,导向壁579在加热线圈11与散热器65之间朝向底壁201而延伸。导向壁597在俯视时呈沿着加热线圈11的周缘的圆弧状。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一边在第二流路壁53与导向壁597之间扩散,一边朝向排热口43。由此,外部空气能够通过加热线圈11的大致整个区域。另外,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一边从第一分隔壁221a与导向壁597之间通过散热器65,一边朝向排热口43。
(6-4)引导壁
使用图5对引导壁54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壁54形成于底壁201的悬空底部分201d。引导壁54从悬空底部分201d竖立设置。引导壁54的上端与送风机4的风扇413的上端大致一致。由此,能够高效地将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向排热口43引导。
在俯视时,引导壁54具有第一引导壁541,所述第一引导壁541从第一流路壁52的另一端向吸气口42的周缘的接线方向延伸。
在俯视时,引导壁54具有第二引导壁543,所述第二引导壁543与第一引导壁541隔着间隔地在平行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二引导壁543相对于第一引导壁541形成于同第二流路壁53相反的一侧。
在俯视时,引导壁54具有第三引导壁545,所述第三引导壁545与第二引导壁543隔着间隔地在横向(具有排热口43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三引导壁545相对于第二引导壁543形成于同第一引导壁541相反的一侧。
第一引导壁541、第二引导壁543、第三引导壁545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低于第一流路壁52或者第二流路壁53的高度。
引导壁54在吸气口42的周缘,且在没有形成第一流路壁52、第一引导壁541、第二引导壁543以及第三引导壁545等的区域具有第四引导壁547。第四引导壁547在俯视时呈沿着吸气口42的周缘的圆弧状。第四引导壁547用于将吸入的外部空气向上方引导。
第四引导壁547的高度低于第一流路壁52,从吸气口42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第四引导壁547的上方而朝向散热器65或者电子部件62。
此外,从第一引导壁541到第四引导壁547的数字用于与其他的引导壁进行区别。
(7)线连接部
使用图2对线连接部7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线连接部7具有:连接部主体71,所述连接部主体71由绝缘性材料所构成;以及连接器73,所述连接器73设置于连接部主体71。此处的连接器73为磁铁式。
连接部主体71具有从侧壁向外侧突出的凸条部分71a,凸条部分71a从表面侧插入箱体部2的第三侧壁204的线安装部231的安装槽235。由此,线连接部7由支撑部分237所支撑,安装于主体20。
3.位置关系
对于加热线圈11、控制电路部6、送风机4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使用图9以及图10进行说明。
(1)俯视
使用图9对俯视下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加热线圈11配置于大容纳部208的大致中央,并且固定于:贯通电路基板61的两个线圈固定部214和与第二流路壁55连结的线圈固定部214这三个位置。
控制电路部6配置于大容纳部208的横向的大致左半部分。此处的左侧是第三侧壁204所在的一侧。散热器65配置于加热线圈11与第一分隔壁221a之间并且在靠近送风机4的位置。
送风机4配置于大容纳部208的横向的大致右侧。换言之,送风机4配置于没有配置控制电路部6的区域。
这样,控制电路部6与送风机4以不重合的状态进行配置,加热线圈11以与控制电路部6和送风机4重合的方式配置。此外,散热器65以与加热线圈11以及送风机4不重合的方式配置。
(2)侧视
使用图10对侧视下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加热线圈11配置于大容纳部208的上部侧。电路基板61配置于大容纳部208的下部侧。送风机4设置于底壁201的悬空底部分201d,并且配置于大容纳部208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即,送风机4配置于加热线圈11与电路基板61之间。由此,从送风机4送出的空气在大容纳部208内上下扩散,外部空气被送入加热线圈11和控制电路部6的大致整个区域。
底壁201的悬空底部分201d的上表面在比控制电路部6的电路基板61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由此,能够限制从送风机4送出的空气进入电路基板61与底壁201之间。
4.关于流路
使用图9对流路5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上述,流路5由以底壁201的中间部分201c、盖25、顶板28以及流路形成部51所包围的空间构成,与吸气口42和排热口43连接,作为冷却对象的加热线圈11和控制电路部6面向流路5。
(1)吸气口周边
在吸气口42的周边,由送风机4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罩盖57向与送风机4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扩散。此时,由于在吸气口42的周缘形成有第一流路壁52和第四引导壁547,因此能够限制进入电路基板61与底壁201之间的外部空气的量。
(2)第二流路壁
如图中的箭头A所示,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比第一引导壁541更向上方前进的外部空气沿着第二流路壁53前进,通过加热线圈11以及控制电路部6的第二分隔壁221b侧而朝向排热口43。
(3)第一引导壁
如图中的箭头B所示,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朝向第一引导壁541的外部空气沿着第一引导壁541前进,通过加热线圈11以及控制电路部6的中间部而朝向排热口43。
(4)第二引导壁
如图中的箭头C所示,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朝向第二引导壁543(参见图5)的外部空气在第二引导壁543与第三引导壁545之间前进,通过加热线圈11以及控制电路部6的中间部而朝向排热口43。
(5)第四引导壁
如图中的箭头D所示,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在第四引导壁547的上方前进的外部空气沿着导向壁579(参见图7),通过加热线圈11以及控制电路部6的第二分隔壁221b侧而朝向排热口43。
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在第四引导壁547的上方前进的外部空气且在导向壁579(参见图7)与第一分隔壁221a之间前进的外部空气,如图中的箭头E所示,通过控制电路部6的散热器65的散热板651之间而朝向排热口43。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些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变形例。另外,可以是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变形例彼此组合的方式。
另外,未记载于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例子,或存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变形例>
(1)实施方式的电磁烹调器A在俯视时呈矩形状,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作为其他形状,有三角形状、圆形状、椭圆形状等。在此情况下,第一操作部3a以及第二操作部3b只要在大致对向的部位即可,在三角形的情况下,只要分别将操作部设置于邻接的两边,将排热口设置于剩下的一边即可。
此外,此处的形状是指整体的形状,例如,在矩形状的情况下,还包括矩形状的角部分变圆的形状或矩形状的角部分被倒角的形状。
(2)实施方式的箱体部2由主体20、盖25和顶板28所构成。然而,箱体2只要能够容纳加热线圈11或控制电路部6等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由主体和顶板这两个部件所构成,也可以是由包含这些的四个以上的部件所构成。
(3)实施方式的排热口43设置于没有设置第一操作部3a以及第二操作部3b的第三侧壁204,但也可以分散地设置于第三侧壁204和第四侧壁205。此外,只要在使用者感受不到来自排热口的排热的范围,则也可以将排热口设置于第一部位(第一侧壁或底壁的第一侧壁侧)以及第二部位(第二侧壁或底壁的第二侧壁侧)。
(4)实施方式的排热口43在纵向以及表背方向上具有多个在表背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小孔43a(参见图1(b)),但排热口可以具有多个在纵向上较长的矩形状或正方形状的小孔、圆形状的小孔,也可以组合地具有这些的形状的不同的小孔。即,排热口43为人的手指或者筷子等不能插入的大小,只要能够将箱体部内的空气排出即可,其形状、大小等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5)实施方式的加热线圈11的整体形状呈圆盘状,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作为其他形状有三角形状、四角形状等的多角形状、椭圆形状、长圆形状等。
(6)在实施方式中,盖25、第一操作部3a、第二操作部3b、加热部1、控制电路部6、送风机4等的固定或安装中采用了使用螺钉的螺合方法,但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铆钉、紧固件等紧固用具的紧固方法或着使用卡合片、卡合凸部、卡合凹部等的卡合方法等。
(7)实施方式的板搭载部251具有内抵接部分251b,但也可以由外抵接部分或者内抵接部分构成板搭载部。另外,可以具有外抵接部分251a与内抵接部分251b之间的槽部分251c,也可以没有。
(8)实施方式的第一操作部3a以及第二操作部3b安装于箱体部2的盖25,但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安装于箱体部的主体侧。
在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一操作部3a和第二操作部3b这两个操作部3,但例如也可以在第四侧壁205侧具备第三操作部3。在此情况下,排热口优选设置于第三侧壁204侧。
(9)在实施方式中,送风机4和罩盖57一体地进行固定,但送风机和罩盖也可以分别地进行固定。
(10)在实施方式中与箱体部2分体地具有罩盖57,但构成箱体部2的盖也可以一体地具有与罩盖对应的部件。
(11)形成实施方式的流路5的第一流路壁52等形成于主体20,但例如也可以用与主体20不同的部件构成专用的流路,并将该流路配置于箱体部内。在此情况下,既可以在专用的流路具备相当于罩盖的壁,也可以不具备相当于罩盖的壁而就使用罩盖。
(12)实施方式分别是排热口43设置于第三侧壁204,吸气口42设置于底壁201,但例如也可以将排热口和吸气口设置于同一侧壁。
排热口设置于第三侧壁204,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底壁,也可以跨越底壁和侧壁而设置。吸气口设置于底壁201,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侧壁,也可以跨越底壁和侧壁而设置。
(13)实施方式的电路支撑部213设置于第二分隔壁221b,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分隔壁221a。另外,背面抵接部分213a和表面抵接部分213b在电路基板61的相同部位的表背进行抵接,但也可以是表面抵接部分与背面抵接部分在纵向或横向上分离而与电路基板抵接。另外,表面抵接部分和背面抵接部分的数量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4)实施方式的引导壁54与底壁201一体地设置于,但例如也可以将相当于引导壁的壁设置于罩盖57的平板部571,也可以用与罩盖57不同的分体构成引导壁。
(15)实施方式的散热器65的散热板651沿与表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一分隔壁221a相反的一侧连结,但例如也可以在散热板的第一分隔壁221a连结。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不会妨碍外部空气从吸气口向排热口流动。
(16)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的送风机4在俯视时配置于第一分隔壁221a侧,但在侧视时在表背方向上加热线圈不与送风机重合的情况下,在俯视时也可以将送风机配置于纵向的中央。
在此情况下,流路形成部形成为具有:第一流路壁,所述第一流路壁形成于吸气口的周缘且形成于吸气口与第四侧壁之间;以及两个第二流路壁,所述第二流路壁从第一流路壁的两端沿着加热线圈的周缘延伸。此外,通过配置散热器,也可以将第二流路壁的一侧延伸至散热器侧。
(17)在实施方式中,具备一个加热线圈11和送风机4,但也可以具备多个加热线圈或者送风机。另外,即使有一个送风机,也可以具备多个吸气口。

Claims (7)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箱体,所述箱体容纳所述加热线圈;
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箱体的第一部位;
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于第二部位,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部位对向;以及
排热口,所述排热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将内部的热排出到外部,
所述排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内部;以及
风扇,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箱体内并且用于从所述吸气口吸气,
所述吸气口隔着所述加热线圈的中央设置在与所述排热口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内形成通过所述风扇从所述吸气口吸入的外部空气朝向所述排热口的流路,
所述加热线圈设置于所述流路中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具有:第一流路壁,所述第一流路壁沿着所述吸气口的开口缘而设置;以及第二流路壁,所述第二流路壁沿着所述加热线圈的周缘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一体地具有所述第一流路壁和第二流路壁。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内具备基于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第二操作部的操作而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控制电路部,
所述控制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面向所述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以与所述流路分离的状态配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第一电缆将所述第一操作部和所述控制电路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缆将所述第二操作部和所述控制电路部电连接。
CN201880053480.4A 2017-09-29 2018-09-12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11108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534A JP6556201B2 (ja) 2017-09-29 2017-09-29 加熱調理器
JP2017-191534 2017-09-29
PCT/JP2018/033858 WO2019065251A1 (ja) 2017-09-29 2018-09-12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8814A true CN111108814A (zh) 2020-05-05
CN111108814B CN111108814B (zh) 2022-05-03

Family

ID=65902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480.4A Active CN111108814B (zh) 2017-09-29 2018-09-12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56201B2 (zh)
CN (1) CN111108814B (zh)
WO (1) WO20190652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50220A1 (en) * 2021-05-28 2024-04-10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ic range
KR20220161027A (ko) * 2021-05-28 2022-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기 레인지
KR20220160921A (ko) * 2021-05-28 2022-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기 레인지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59486A (ja) * 1985-05-14 1986-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H09120885A (ja) * 1995-10-24 1997-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3279143A (ja) * 2002-03-20 2003-10-02 Yoshihiro Kimura 誘電加熱瞬間湯沸し機と誘電加熱廃棄物焼却装置の開発
JP2004006076A (ja) * 2002-05-31 2004-0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8053071A (ja) * 2006-08-25 2008-03-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5208699A (zh) * 2010-07-15 2015-12-30 株式会社东芝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US20170059168A1 (en) * 2015-08-25 2017-03-02 Lg Electronics Inc. Combination type cooker
CN206160221U (zh) * 2016-11-10 2017-05-10 中山市新帝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59486A (ja) * 1985-05-14 1986-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H09120885A (ja) * 1995-10-24 1997-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3279143A (ja) * 2002-03-20 2003-10-02 Yoshihiro Kimura 誘電加熱瞬間湯沸し機と誘電加熱廃棄物焼却装置の開発
JP2004006076A (ja) * 2002-05-31 2004-0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8053071A (ja) * 2006-08-25 2008-03-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5208699A (zh) * 2010-07-15 2015-12-30 株式会社东芝 埋入式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US20170059168A1 (en) * 2015-08-25 2017-03-02 Lg Electronics Inc. Combination type cooker
CN206160221U (zh) * 2016-11-10 2017-05-10 中山市新帝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5251A1 (ja) 2019-04-04
JP6556201B2 (ja) 2019-08-07
CN111108814B (zh) 2022-05-03
JP2019067621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8814B (zh) 加热烹调器
US10865995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for induction cooktop
US8692169B2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having act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 and air circulating system having such electrical apparatus
CN108886882B (zh) 电子设备
JP201027790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009914A (ja) 加熱調理器
JP685810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774687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0320669B1 (ko) 가열조리기
JP2011096442A (ja) 加熱調理器
JP5489329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897183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897194B2 (ja) 加熱調理器
KR20220160922A (ko) 전기 레인지
EP4350220A1 (en) Electric range
JP732537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30025143A (ko) 전기 레인지
JP201102337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028065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002340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945363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897195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6106368A (ja) 加熱調理器
JP6238852B2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748889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