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1962A - 线圈单元 - Google Patents

线圈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1962A
CN111091962A CN201910993088.4A CN201910993088A CN111091962A CN 111091962 A CN111091962 A CN 111091962A CN 201910993088 A CN201910993088 A CN 201910993088A CN 111091962 A CN111091962 A CN 111091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etal body
cover
disposed
coi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930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1962B (zh
Inventor
中村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91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1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1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1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3Arrangements for noise da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3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10Emission reduction
    • B60L2270/14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 B60L2270/147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electro magnetic [EM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50Charging of 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ultra-capacitors or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单元。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包括:外罩(20),其包括金属壳体(21)和树脂盖(22);电气装置,其设在外罩中;金属基板(25),其布置在盖(22)和电气装置之间且覆盖电气装置;及电力传输线圈(12)。壳体(21)包括基部(30)和环形壁部(31),环形壁部在基部(30)的外周边缘内侧沿基部(30)的外周边缘向盖(22)突出。金属基板(25)包括布置在盖(22)和电气装置之间的分隔壁(251)及从分隔壁(251)向基部(30)延伸的周边壁(252)。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相对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在D方向上布置。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至少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

Description

线圈单元
本非临时申请基于在2018年10月23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99282号,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在无线电力传输中使用的线圈单元。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第2018-18926号公开了一种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将电力从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无线地传输到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在日本专利特开第2018-18926号中公开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树脂盖;电力传输线圈;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用于阻挡由电力传输线圈产生的电磁波;以及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包括电容器。主体包括基部和从基部的外周边缘朝向树脂盖上升的环形壁部。电气装置被布置在基部上。金属基板由环形壁部和设置在基部上的支撑壁支撑。
发明内容
在外罩中包含的电气装置产生电场噪声。优选地,防止电场噪声从外罩泄漏出来。在日本专利特开第2018-18926号中公开的线圈单元包括其中电气装置被外罩的主体和金属基板覆盖的空间。然而,在金属基板和主体(环形壁部)之间可能存在间隙。如果形成这样的间隙,则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可能会通过该间隙泄漏出外罩而不会被阻挡。
已经做出本公开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公开的目的是减少从在外罩中包含的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的外侧。
根据本公开的线圈单元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覆盖金属主体的树脂盖;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被设置在外罩中;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被布置在盖和电气装置之间,并且覆盖电气装置;线圈,所述被设置在外罩中;以及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被设置在外罩中。金属基板包括布置在盖和电气装置之间的分隔壁以及从分隔壁朝向金属主体延伸的周边壁。线圈被布置在分隔壁和盖之间。屏蔽件在泄漏方向上被布置在一个部分之前,该一个部分是金属主体面向周边壁的端部的部分,泄漏方向是在该一个部分处从外罩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端部相对于屏蔽件的面向盖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周边壁的面向屏蔽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屏蔽件接触。
根据上述构造,电气装置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相对于屏蔽件的面向盖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并且周边壁的面向屏蔽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屏蔽件接触。这能够阻挡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直接从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的区域泄漏的路径。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反射。当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等反射时,产生了反射损失,并且电场噪声被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的外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相对于电气装置的面向金属主体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
根据上述构造,更可靠地防止了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从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的区域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反复地反射和衰减,从而减少了电场噪声向外罩的外侧的泄漏。
在一个实施例中,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与金属主体接触。
根据上述构造,进而更加可靠地防止了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从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的区域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反复地反射和衰减,因此减少了电场噪声向外罩的外侧的泄漏。
此外,由于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与金属主体接触,因此例如针对在从盖朝向金属主体的方向上施加的力,提高了金属基板的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罩的金属主体具有凹部。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被插入该凹部中。
根据上述构造,进而更加可靠地防止了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从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的区域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反复地反射和衰减,从而减少了电场噪声向外罩的外侧的泄漏。
此外,由于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与金属主体接触,因此例如针对在从盖朝向金属主体的方向上施加的力,提高了金属基板的刚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线圈单元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覆盖金属主体的树脂盖;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被设置在外罩中;布置在盖和电气装置之间,并且覆盖电气装置的金属基板;线圈,所述线圈被设置在外罩中;以及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被设置在外罩中。金属基板包括布置在盖和电气装置之间的分隔壁以及从分隔壁朝向金属主体延伸的周边壁。线圈被布置在分隔壁和盖之间。屏蔽件在泄漏方向上被布置在一个部分之前,该一个部分是金属主体面向周边壁的端部的部分,泄漏方向是在该一个部分处从外罩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周边壁在泄漏方向上位于电气装置和屏蔽件之间。端部相对于屏蔽件的面向盖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并且相对于电气装置的面向金属主体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
根据上述构造,电气装置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相对于屏蔽件的面向盖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并且相对于电气装置的面向金属主体的表面在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这能够阻挡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直接从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覆盖的区域泄漏的路径。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主体、屏蔽件和金属基板反射和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的外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线圈单元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覆盖金属主体的树脂盖;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被设置在外罩中;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被布置在盖和电气装置之间,并且覆盖电气装置;以及线圈,所述线圈被设置在外罩中。金属基板包括布置在盖和电气装置之间的分隔壁以及从分隔壁朝向金属主体延伸的周边壁。线圈被布置在分隔壁和盖之间。金属主体具有凹部。周边壁的端部被插入该凹部中。
根据上述构造,金属基板的周边壁的端部被插入金属主体中的凹部中。因此,电气装置被金属主体和金属基板覆盖。这能够阻止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直接从被金属主体和金属基板覆盖的区域泄漏的路径,因此防止电场噪声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主体和金属基板反射和衰减,而不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的外侧。
当结合附图时,根据本公开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力传输设备可应用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总体视图。
图2是示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电气构造的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平面视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图6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对照实例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图7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1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图8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2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3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图10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4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图11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5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再重复其解释。
<总体构造>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传输设备可应用到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总体视图。参考图1,无线电力传输系统1包括车辆2和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被安装在地面上。
在下文中,在安装有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的停车位中,车辆2的移动方向被定义为F方向和B方向,并且相对于地面的向上和向下方向被分别定义为U方向和D方向。尽管在图1中未示出,但是在停车位中相对于车辆2的向右和向左方向被分别定义为R方向和L方向。在下文中,将U方向可以简称为“上侧”、“上面”等,并且D方向可以简称为“下侧”、“下面”等。
车辆2包括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和蓄电装置5。蓄电装置5被设置在车辆2的地板的下面上。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被附接到蓄电装置5的外壳的下面。
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接收从交流电源80(例如,商用电网电源)供给的电力。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被构造成在车辆2被对准以使车辆2的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面向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时经由磁场将电力无线地传输到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1的电气构造的图。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包括谐振电路7、滤波器6和转换装置10。谐振电路7包括电力接收线圈8和电容器9。电力接收线圈8和电容器9被串联相互连接。谐振电路7具有例如100或更大的Q因子。
滤波器6例如是LC滤波器。转换装置10是将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的整流器。
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包括谐振电路14、滤波器11和转换装置15。谐振电路14包括电力传输线圈12和电容器13。电力传输线圈12和电容器13被串联相互连接。谐振电路14具有例如100或更大的Q因子。滤波器11例如是LC滤波器。转换装置15包括逆变器。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1中,简要描述了从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到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的电力传输。
交流电力被从交流电源80供给到转换装置15。转换装置15使所供给的交流电力的电压升压,并且将频率调节成规定的频率(例如几十kHz)。滤波器11从从转换装置15供给的交流电力去除噪声,并且将其供给到谐振电路14。当交流电力被供给到谐振电路14时,在电力传输线圈12的周围形成电磁场。
当在谐振电路14的周围形成的电磁场到达电力接收线圈8时,电力接收电流(交流电流)流过电力接收线圈8。滤波器6从从谐振电路7供给的交流电力去除噪声,并且将其供给到转换装置10。转换装置10将所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并将直流电力供给到蓄电装置5。
<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的平面视图。图5是概略地示出图4中的V-V截面的图。参考图3至图5,描述了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
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包括:外罩20;以及在外罩20中包含的电力传输线圈12、线轴23、多个铁氧体板24、金属基板25和基板26。
外罩20包括壳体21和覆盖壳体21的树脂盖22。壳体21例如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壳体21包括基部30、环形壁部31和多个支撑壁32。基部30基本为平板形状。基部30包括面向树脂盖22的主表面33。基部30在其外周边缘处具有底座34和突起27。
底座34具有螺纹孔35。螺栓42被插入螺纹孔35中以将外罩20固定到例如地面。可以使用其它手段将外罩20固定到地面。
突起27也具有螺纹孔28。螺栓48(稍后描述)被插入螺纹孔28中,以将树脂盖22固定到壳体21。
环形壁部31被设置在基部30的主表面33上。环形壁部31在基部30的外周边缘的内侧沿着基部30的外周边缘设置。环形壁部31沿着电力传输线圈12的缠绕轴线O1朝向树脂盖22突出。多个凸台38被设置在环形壁部31和基部30的外周边缘之间。该多个凸台38每一个具有孔39。环形壁部31等同于根据本公开的“屏蔽件”的实例。
该多个支撑壁32被设置在基部30的主表面33上。该多个支撑壁32被布置在环形壁部31的内侧。该多个支撑壁32从基部30的中心基本放射状延伸。该多个支撑壁32沿着电力传输线圈12的缠绕轴线O1朝向树脂盖22突出。该多个支撑壁32沿着电力传输线圈12的缠绕轴线O1的方向的高度与环形壁部31沿着缠绕轴线O1的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
环形壁部31和该多个支撑壁32从相对于金属基板25与电力传输线圈12侧相反的一侧支撑金属基板25。
基板26被设置在环形壁部31内的基部30上的固定部(未示出)固定到基部30。基板26位于基部30的主表面33和金属基板25之间。
基板26具有多条狭缝261。该多条狭缝261位于与该多个分别的支撑壁32相对应的位置处。支撑壁32中的相应的一个支撑壁延伸穿过该多条狭缝261中的每一条狭缝。
基板26包括安装在该基板26上的谐振电路14的电容器13、滤波器11、转换装置15、电路板(未示出)。电路板包括安装在该电路板上的用于控制构件(诸如转换装置15)的控制装置和各种传感器。电容器13被布置成使得电容器13不干扰延伸穿过基板26的该多个支撑壁32。在下文中,基板26和安装在该基板26上的构件(诸如转换装置15)也作为通用术语被称为“电气装置”。
金属基板25被布置在环形壁部31和多个支撑壁32上。金属基板25阻挡由电力输送线圈12产生的电磁波。金属基板25与缠绕轴线O1交叉。金属基板25的中心部朝向与基板26侧相反的一侧突出。金属基板25的中心部离开基板26地突出。金属基板25由例如铝或铝合金制成。稍后将详细描述金属基板25。
该多个铁氧体板24在电力传输线圈12和金属基板25之间被布置在金属基板25上。该多个铁氧体板24被放射状地布置成围绕金属基板25的突出的中心部。
线轴23从相对于金属基板25与基板26侧相反的一侧覆盖该多个铁氧体板24。线轴23具有用于在其中装配电力传输线圈12的线圈凹槽43。线轴23具有彼此相对的主表面。线圈凹槽43被布置在与面向该多个铁氧体板24的其它主表面相对的主表面之一上。
线轴23在其外周边缘处具有多个销16。销16朝向基部30的主表面33突出。销16被插入凸台38中的孔39中,使得线轴23被固定到壳体21。
电力传输线圈12被装配在线圈凹槽43中。电力传输线圈12围绕缠绕轴线O1。在图3所示实例中,缠绕轴线O1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电力传输线圈12是在其中心部处具有开口49的螺旋线圈。
树脂盖22总体上为盒状,其在上下方向上的一侧打开。树脂盖22在其外周边缘处具有多个突起46。突起46具有孔47。螺栓48被插入孔47和壳体21中的螺纹孔28中,使得树脂盖22被固定到壳体21。
在外罩20中包含的电气装置可能产生电场噪声。优选地,防止了电场噪声从外罩20泄漏出。
因此,如图5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金属基板25包括与缠绕轴O1(图3)交叉的分隔壁251和在D方向上从分隔壁251延伸的周边壁252。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相对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在D方向上布置。此外,端部252a相对于基板26的面向D方向的面26a在U方向上布置。即,在U-D方向上,端部252a位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和基板26的面向D方向的面26a之间。
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在端部252a一侧上的侧面252b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在端部252a面向基部30的部分处,从外罩20的内侧到外侧的方向(即RL方向)等同于根据本公开的“泄漏方向”的实例。
利用如上所述形成的金属基板25,电气装置能够用壳体21(基部30和环形壁部31)和金属基板25覆盖。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在由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内反射,而不会从该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
当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导电屏蔽件(例如,壳体21)反射时,产生了反射损失,并且电场噪声被衰减。
在上述区域中,电场噪声通过在壳体21和金属基板25上反射而被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的金属基板25包括分隔壁251和周边壁252。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相对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在D方向上布置。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通过以此方式形成的金属基板25,电气装置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射和衰减,而不会从由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的构造与在U-D方向上反转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的构造几乎相同。因此,与上述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有关的技术思想当然能够应用于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因此,电力接收侧线圈单元4也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的外侧。
<对照实例>
图6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对照实例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参考图6,描述了根据对照实例的金属基板25的构造和从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
如图6中所示,根据对照实例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金属基板25具有从分隔壁251朝向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延伸的周边壁253。周边壁253用例如螺栓和螺母(未示出)被紧固到环形壁部3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中所示,在周边壁253和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之间可能存在间隙G,该间隙G可能引起由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EW的泄漏。这样的间隙G可以形成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EW从由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直接泄漏到该区域的外侧的路径。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EW可以直接泄漏出外罩20,而不会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射。
如果电场噪声泄漏出外罩20而不被衰减,则它可能会影响其它装置。
(变型1)
所述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在U-D方向上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位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和基板26的面向D方向的面26a之间的实例。然而,端部252a的位置不限于该实例。如果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则端部252a可以在U-D方向上相对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在D方向上位于任何位置处。
图7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1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变型1描述了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并且端部252a与基部30接触的实例。
端部252a与基部30接触,使得电气装置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因此更可靠地防止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从被覆盖区域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复反射和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此外,由于金属基板25的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与基部30接触,因此能够针对例如在D方向上从树脂盖22施加的力提高金属基板25的刚性。
(变型2)
图8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2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根据变型2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在基部30中具有凹部30c。在凹部30c中,插入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
因此,电气装置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因此更可靠地防止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从被覆盖区域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复反射和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与变型1一样,变型2也能够针对在D方向上从树脂盖22施加的力提高金属基板25的刚性。
(变型3)
所述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的实例。然而,周边壁252的侧面252b的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一部分不是绝对的限制。如果在UD方向上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相对于基板26的面向D方向的面26a在D方向上布置,则周边壁252可以在R-L方向上位于环形壁部31和基板26的外周边缘之间。
图9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3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在变型3中,在U-D方向上,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相对于基板26的面向D方向的面26a在D方向上布置。周边壁252在R-L方向上位于环形壁部31和基板26的外周边缘之间。这样的金属基板25也能够阻挡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直接从由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泄漏的路径。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射和衰减。这可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在变型3中,如在变型1中描述地那样,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可以与基部30接触。而且,如在变型2中描述地,基部30可以具有凹部30c,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被插入凹部30c中。这样,与变型1和变型2一样,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由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直接泄露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复反射和衰减,因此减少了电场噪声泄露出外罩20。
(变型4)
图10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4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根据变型4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在环形壁部31上具有凹部31c。周边壁252的端部252a被插入凹部31c中。因此,电气装置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因此更可靠地防止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从被覆盖区域泄漏到外侧。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不会从上述区域直接泄漏到外侧,并且反射的电场噪声也不会容易地泄漏到上述区域的外侧。因此,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反复反射和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与变型1和变型2一样,变型4也能够针对在D方向上从树脂盖22施加的力提高金属基板25的刚性。
(变型5)
图11是概略地示出根据变型5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的V-V截面的图。为了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直接泄漏出由金属基板25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单独的屏蔽构件70可以被设置在金属基板25上。
根据变型5的电力传输侧线圈单元3的金属基板25具有与对照实例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屏蔽构件70由例如铝或铝合金制成。屏蔽构件70在R-L方向上位于环形壁部31和基板26的外周边缘之间。
屏蔽构件70的一端例如用螺栓和螺母被紧固到金属基板25的分隔壁251和/或周边壁252。屏蔽构件70的另一端在D方向上从该一端延伸。在屏蔽构件70的另一端处的端部70a相对于环形壁部31的上面31a在D方向上布置。屏蔽构件70的侧面70b的一部分与环形壁部31的侧面31b接触。屏蔽构件70在图中在前后方向(FB方向)上延伸。
通过如上所述将屏蔽构件70紧固到金属基板25,电气装置能够由金属基板25、屏蔽构件70和壳体21覆盖。这能够阻挡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直接从由金属基板25、屏蔽构件70和壳体21覆盖的区域泄漏的路径。因此,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被金属基板25、屏蔽构件70和壳体21反射和衰减。这能够减少从电气装置产生的电场噪声泄漏到外罩20的外侧。
变型5能够与变型1至4中的任何一个组合。任何这样的组合也能够带来与变型1至4的那些相同的有利效果。
虽然变型5已经描述了将屏蔽构件70设置为单独的构件的实例,但是屏蔽构件70可以与金属基板25一体形成。
(变型6)
所述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壳体21包括基部30和环形壁部31的实例,其中环形壁部31等同于根据本公开的“屏蔽件”的实例。然而,可以提供另一个构件作为屏蔽件。该构件可以由例如铝或铝合金制成。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在各个方面都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术语限定,并且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的术语等效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变型。

Claims (6)

1.一种线圈单元,包括:
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覆盖所述金属主体的树脂盖;
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
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被布置在所述盖和所述电气装置之间,并且覆盖所述电气装置;
线圈,所述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以及
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
所述金属基板包括:
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被布置在所述盖和所述电气装置之间,以及
周边壁,所述周边壁从所述分隔壁朝向所述金属主体延伸,
所述线圈被布置在所述分隔壁和所述盖之间,
所述屏蔽件在泄漏方向上布置在一个部分之前,所述一个部分是所述金属主体面向所述周边壁的端部的部分,所述泄漏方向是在所述一个部分处从所述外罩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
所述端部相对于所述屏蔽件的面向所述盖的表面在所述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
所述周边壁的面向所述屏蔽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屏蔽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其中,所述端部相对于所述电气装置的面向所述金属主体的表面在所述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
3.一种线圈单元,包括:
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覆盖所述金属主体的树脂盖;
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
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被布置在所述盖和所述电气装置之间,并且覆盖所述电气装置;
线圈,所述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以及
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
所述金属基板包括:
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被布置在所述盖和所述电气装置之间,以及
周边壁,所述周边壁从所述分隔壁朝向所述金属主体延伸,
所述线圈被布置在所述分隔壁和所述盖之间,
所述屏蔽件在泄漏方向上被布置在一个部分之前,所述一个部分是所述金属主体面向所述周边壁的端部的部分,所述泄漏方向是在所述一个部分处从所述外罩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
所述周边壁在所述泄漏方向上位于所述电气装置和所述屏蔽件之间,
所述端部相对于所述屏蔽件的面向所述盖的表面在所述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并且相对于所述电气装置的面向所述金属主体的表面在所述金属主体的方向上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单元,其中,所述端部与所述金属主体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单元,其中:
所述金属主体具有凹部,并且
所述端部被插入所述凹部中。
6.一种线圈单元,包括:
外罩,所述外罩包括金属主体和覆盖所述金属主体的树脂盖;
电气装置,所述电气装置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
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被布置在所述盖和所述电气装置之间,并且覆盖所述电气装置;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被设置在所述外罩中,
所述金属基板包括:
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被布置在所述盖和所述电气装置之间;以及
周边壁,所述周边壁从所述分隔壁朝向所述金属主体延伸,
所述线圈被布置在所述分隔壁和所述盖之间,
所述金属主体具有凹部,
所述周边壁的端部被插入所述凹部中。
CN201910993088.4A 2018-10-23 2019-10-18 线圈单元 Active CN111091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9282 2018-10-23
JP2018199282A JP7225674B2 (ja) 2018-10-23 2018-10-23 コイル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1962A true CN111091962A (zh) 2020-05-01
CN111091962B CN111091962B (zh) 2022-12-30

Family

ID=70280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93088.4A Active CN111091962B (zh) 2018-10-23 2019-10-18 线圈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55280B2 (zh)
JP (1) JP7225674B2 (zh)
CN (1) CN1110919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526A (zh) * 2020-09-02 2020-11-27 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8446B2 (ja) * 2019-09-20 2023-08-0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7447863B2 (ja) 2021-04-26 2024-03-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非接触給電用のコイルアッセンブリー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DE102022203491A1 (de) * 2022-04-07 2023-10-12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ktionsladeeinricht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27391A1 (en) * 2013-05-01 2014-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hicle charging pad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CN104335442A (zh) * 2012-06-04 2015-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
CN104335302A (zh) * 2012-06-04 2015-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车辆
JP2018018926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8882Y1 (zh) * 1969-09-10 1976-07-21
JP4650194B2 (ja) 2005-10-06 2011-03-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シールドケース付き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ルドケース付き電子部品
US8283888B2 (en) * 2006-01-12 2012-10-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ower receiv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charger using same
JP2007324469A (ja) 2006-06-02 2007-12-13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基板実装方法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2008251693A (ja) 2007-03-29 2008-10-16 Nissin Kogyo Co Ltd シールドケース
JP5139469B2 (ja) * 2010-04-27 2013-02-06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9997836B2 (en) * 2014-04-02 2018-06-12 Lg Electronics Inc. Reradiation antenna and wireless charger
JP6380058B2 (ja) 2014-11-28 2018-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442A (zh) * 2012-06-04 2015-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
CN104335302A (zh) * 2012-06-04 2015-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车辆
US20140327391A1 (en) * 2013-05-01 2014-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hicle charging pad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JP2018018926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526A (zh) * 2020-09-02 2020-11-27 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CN112002526B (zh) * 2020-09-02 2021-06-29 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68575A (ja) 2020-04-30
JP7225674B2 (ja) 2023-02-21
US11355280B2 (en) 2022-06-07
CN111091962B (zh) 2022-12-30
US11574770B2 (en) 2023-02-07
US20220059283A1 (en) 2022-02-24
US20200126717A1 (en)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1962B (zh) 线圈单元
US10279691B2 (en) Contactless feeding pad and contactless feeding device
JP6392649B2 (ja)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JPWO2013046366A1 (ja)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0170236B2 (en) Coil unit
US10103619B2 (en)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6642330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2020080340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CN114284050A (zh) 线圈单元
JP6617682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6544347B2 (ja)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US9966796B2 (en)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0223832B (zh) 线圈单元
JP2014143843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KR101954838B1 (ko) 차량용 무선충전 송신 장치
CN109412277B (zh) 线圈单元
JP6003703B2 (ja) 電源装置
JP6443358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6519546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6060664B2 (ja) 電源装置
JP2020058162A (ja) 送電装置
JP2018006568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2017107977A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2019033617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