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76313A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76313A
CN111076313A CN201811229801.XA CN201811229801A CN111076313A CN 111076313 A CN111076313 A CN 111076313A CN 201811229801 A CN201811229801 A CN 201811229801A CN 111076313 A CN111076313 A CN 111076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umidity control
rotor
treatment device
control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298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76313B (zh
Inventor
卢佩泽
刘璐璐
补祷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298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76313B/zh
Priority to JP2020553414A priority patent/JP7189455B2/ja
Priority to PCT/JP2019/041406 priority patent/WO202008534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076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6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76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6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在简化整体结构的同时,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提高除湿效果。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本体,其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且内部设有:具有吸风口、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风扇组件;具有吸湿区和排湿区的调湿转子;以及加热组件,风扇组件工作时,从进风口吸入本体内的气流流过吸湿区并进入吸风口,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排湿区并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另一路从第二送风口朝第二出风口吹出而排出,加热组件具有至少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的加热部,第一送风口至少朝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风扇转子与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同。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办公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不仅对诸如制冷或制热空调之类的调节环境温度的空气处理装置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诸如除湿器或干燥器之类的调节环境湿度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在传统的除湿器中,是利用压缩机压缩制冷剂的特性来除湿的,这种除湿器由于需要使用压缩机,因此存在造价高、运转噪音大等缺点。
针对传统除湿器存在的缺点,以往有人提出了一种除湿轮式除湿器,其使用例如沸石作为材料制成除湿轮,利用该除湿轮的吸湿特征,无需使用压缩机,就能实现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功能(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CN202096871U
在上述除湿轮式除湿器中,利用除湿轮常温下可以吸湿、高温下可以排除湿气的特性,通过设置对除湿轮吸湿后的区域进行加热再生的电热装置,能方便地实现长时间除湿的功能。
不过,在上述除湿轮式除湿器中,除了将空气吸入装置内利用除湿轮除湿、并将除湿后的空气送向室内的送风单元之外,为了提高对除湿轮吸湿后的区域进行加热再生的效率,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送风装置对电热装置进行送风,以利用经电热装置加热后的空气对除湿轮吸湿后的区域进行加热,因此,装置整体变得复杂,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在简化整体结构的同时,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除湿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具有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本体内设置有风扇组件、调湿转子和加热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具有吸风口、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调湿转子具有与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且具有在绕该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和排湿区,当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从所述进风口吸入所述本体内的气流流过所述吸湿区并进入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吸风口,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所述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另一路从所述第二送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而排出,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至少对所述排湿区的靠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所述第一送风口至少朝向所述排湿区的靠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所述风扇转子的旋转方向与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同。
此处,所谓“调湿转子具有与风扇组件的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是指并不局限于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与风扇组件的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严格平行的情况,也包括因制造、组装误差或者因工作时的振动、热变形等而导致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相对于风扇组件的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略微倾斜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风扇组件具有吸风口和第一送风口,在风扇组件工作时,流过调湿转子的吸湿区后进入风扇组件的吸风口的气流中的一部分从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排湿区,然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因此,无需设置专门的送风装置对加热组件进行送风,利用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就能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有助于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加热组件的加热部至少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与仅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加热的情况相比,容易增大实际起作用的排湿区面积,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加热组件的加热部至少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第一送风口朝向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风扇转子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同,与风扇转子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不同的情况相比,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流遍整个排湿区而使排湿区的温度更均匀,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加热组件还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至少与所述排湿区的靠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局部对应,且在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加热部靠下游侧。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在第一送风口朝向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的情况下,气流可能不容易到达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因此,若加热部对该下游侧的部分进行加热,则容易出现该下游侧的部分附近的温度过高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与此相对,若在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比加热部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不对排湿区加热的缓冲区,则有助于避免上述安全隐患;并且,通过设置至少与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局部对应的缓冲区,也可使调湿转子的排湿区部分在经过了缓冲区后温度得到一定的下降,避免因调湿转子的排湿区部分受热后温度过高而导致该部分在旋转至吸湿区域后吸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所述加热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从所述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的气流的风路上。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从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可在由加热组件加热后流过调湿转子的排湿区,因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风扇组件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组件壳体,所述加热组件壳体具有加热组件进风口和加热组件出风口,所述加热组件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送风口对应,所述加热组件出风口与所述排湿区对应。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流过加热组件,且从加热组件的加热组件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流过排湿区,因此,更容易利用经加热组件加热后的气流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加热组件进风口与所述加热部对应设置,且开口大小大于等于所述加热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更容易流过加热组件的加热部,因此,更容易利用经加热组件的加热部加热后的气流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缓冲部包括用于确保空气处理装置安全运转的安全保护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在容易成为闲置空间的缓冲部配置安全保护装置,有助于在不增大装置尺寸的情况下提高运转的安全性,特别地,若在缓冲部设置当周围温度过高时使加热部或空气处理装置停止工作的安全保护装置,则容易有效地检测出安全隐患而可靠地保护空气处理装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风扇组件的径向上与所述风扇组件相邻,且在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调湿转子相邻,所述调湿转子至少部分遮盖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风扇组件。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流过加热组件,因此,容易利用经加热组件加热后的气流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并且,调湿转子、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配置地紧凑,容易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本体包括外壳和隔板部,所述外壳具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所述风扇组件、所述调湿转子、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隔板部,所述隔板部在所述调湿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调湿转子相邻,且具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隔板部上,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调湿转子之间设置有挡板。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从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流过整个排湿区,容易增大实际起作用的排湿区面积,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上连接有排风管道。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能根据需要灵活地设定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方向。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风扇组件具有收纳所述风扇转子的蜗壳,所述吸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中的至少一方由所述蜗壳单独构成,或者由所述外壳和所述蜗壳一起构成,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所述风扇组件、所述调湿转子和所述加热组件。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精确控制吸入风量或排出风量,避免因风口拼接时的缝隙而引起的漏风等。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本体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所述后表面与所述前表面相对,所述侧表面位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之间,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前表面,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侧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避免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产生气流短路。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优选还包括盖体,在所述盖体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所述本体的面向所述盖体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进风口,在所述本体的面向所述盖体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进风口,在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气流从外部经由所述间隙流入所述进风口。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利用盖体覆盖进风口,有助于避免外部的灰尘附着于进风口而影响吸风效率,且有助于提高装置整体的美观性。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本体内设置有顶框和底盘,所述顶框和所述底盘从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调湿转子,且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排湿区对应的顶框侧气流通道和底盘侧气流通道,当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从所述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依次流过所述底盘侧气流通道、所述排湿区和所述顶框侧气流通道,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在所述调湿转子的与所述顶框相反的一侧的面和所述底盘之间以与所述排湿区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密封圈。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在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侧以夹持调湿转子的方式设置具有与排湿区对应的底盘侧气流通道和顶框侧气流通道的底盘和顶框,且在调湿转子的与顶框相反的一侧的面和底盘之间以与排湿区对应的方式设置密封圈,有助于使调湿转子的旋转变得稳定,并且,从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集中流向调湿转子的排湿区,且有助于避免流经调湿转子的吸湿区的气流与流经调湿转子的排湿区的气流相互干扰,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底盘上或者所述底盘和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施力单元,所述施力单元沿所述调湿转子的旋转轴线朝向所述调湿转子对所述密封圈施加作用力。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使密封圈在调湿转子旋转时也紧贴调湿转子,使从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更好地流向调湿转子的排湿区,因此,容易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底盘的与所述密封圈相对的面上设置有收纳所述密封圈的底盘侧凹槽。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避免密封圈在调湿转子旋转时因受到调湿转子旋转引起的外力而产生错位,容易更好地发挥密封圈的密封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密封圈的面向所述底盘的面上设置有密封圈侧凹槽,在所述密封圈侧凹槽内收纳有所述施力单元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避免施力单元在调湿转子旋转时因受到外力而产生错位,容易更好地发挥施力单元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施力单元包括施加作为所述作用力的磁斥力的一对或多对磁铁,和/或,所述施力单元包括施加作为所述作用力的弹力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件。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施力单元,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底盘和所述密封圈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另一方延伸的柱体,所述施力单元包括施加作为所述作用力的弹力的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柱体,且收纳于所述密封圈侧凹槽。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容易可靠地避免弹簧在调湿转子旋转时因受到外力而产生错位或变形,容易更好地发挥弹簧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密封圈的面向所述调湿转子的面上设有供所述调湿转子抵接的防摩擦层。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减小调湿转子旋转时因摩擦而产生的旋转阻力,因此,容易利用驱动力较小的小型驱动装置使调湿转子旋转,有助于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本体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所述后表面与所述前表面相对,所述侧表面位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后表面之间,所述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前表面倾斜,在所述本体内设置有电气部件盒,所述电气部件盒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后表面之间,在沿与所述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气部件盒呈梯形。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进风口的远离所述排湿区处设置有传感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既不易受到加热组件发热的影响,也不易受到被加热的调湿转子的发热的影响,因此,有助于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高精度地控制空气处理装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本体相对,在所述盖体的远离所述排湿区处设置有传感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既不易受到加热组件发热的影响,也不易受到被加热的调湿转子的发热的影响,因此,有助于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高精度地控制空气处理装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上连接有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逆风阀和/或防虫网。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气处理装置,有助于避免污浊气流、雨水或飞虫等经由第一出风口进入空气处理装置的内部而影响空气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风扇组件具有吸风口和第一送风口,在风扇组件工作时,流过调湿转子的吸湿区后进入风扇组件的吸风口的气流中的一部分从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排湿区,然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因此,无需设置专门的送风装置对加热组件进行送风,利用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就能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有助于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
此外,根据本发明,加热组件的加热部至少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与仅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加热的情况相比,容易增大实际起作用的排湿区面积,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加热组件的加热部至少对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第一送风口朝向排湿区的靠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风扇转子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同,与风扇转子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的旋转方向不同的情况相比,从风扇组件的第一送风口吹出的气流容易流遍整个排湿区,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的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本体打开的状态。
图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本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本体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本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湿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密封圈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密封圈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扇转子和调湿转子的运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工作时各部分的温度的热成像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工作时各部分的温度的热成像图。
图1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加热组件的加热部和缓冲部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加热组件的加热部和缓冲部的俯视图。
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本体打开的状态。
图1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密封圈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防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防护装置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空气处理装置
100 外壳
101 进风口
102 第二出风口
110 前表面
120 后表面
130 侧表面
200 风扇组件
201 吸风口
202 第一送风口
203 第二送风口
210 风扇转子
211 叶片部
220 蜗壳
300 调湿转子
301 吸湿区
302 排湿区
309 通孔
400 加热组件
410 加热组件壳体
411 加热组件进风口
412 加热组件出风口
420 加热部
421 电加热丝
430 缓冲部
431 安全保护装置
500 排风管道
600 顶框
610 隔板部
611 第一出风口
612 挡板
620 支承部
621 轴承部
622 气流通道形成部
700 底盘
701 底盘侧凹槽
702 柱体
710 轴承部
720 气流通道形成部
721 底盘内周部
722 底盘外周部
723 底盘中间部
7221 第一部分
7222 第二部分
800 密封圈
801 密封圈侧凹槽
810 密封圈内周部
820 密封圈外周部
830 密封圈中间部
900 施力单元
1000 防摩擦层
GT 盖体
BT 本体
QD 驱动组件
TD1 顶框侧气流通道
TD2 底盘侧气流通道
LV1 第一滤网
LV2 第二滤网
P1 第一位置
P2 第二位置
CG 传感器
FH 防护装置
FH1 逆风阀
FH2 防虫网
FH3 安装管
FH31 排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盖体相对于本体打开的状态,图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剖视立体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本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本体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本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调湿转子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密封圈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密封圈附近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扇转子和调湿转子的运动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工作时各部分的温度的热成像图,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工作时各部分的温度的热成像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包括盖体GT和本体BT,盖体GT和本体BT枢转连接,盖体GT能相对于本体BT打开、关闭;并且,如图2所示,在盖体GT相对于本体BT关闭的状态下,在盖体GT与本体BT之间形成有可供气流流通的间隙(在图示的例子中气流可从四周流入盖体GT与本体BT之间的间隙)。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具有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611,在本体100内设置有风扇组件200、调湿转子300和加热组件400,风扇组件200具有吸风口201和第一送风口202,调湿转子300具有与风扇组件200的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L2,且具有在绕该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301和排湿区302。并且,如图2所示,当风扇组件200工作时,从进风口101吸入本体BT内的气流流过吸湿区301并进入风扇组件200的吸风口201,然后,其中至少部分气流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排湿区302,并从第一出风口611排出。并且,如图9所示,加热组件400具有加热部420,加热部420至少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第一送风口202至少朝向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风扇转子210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相同。
此处,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BT除了具有进风口101(设置于本体BT的面向盖体GT的表面)和第一出风口611之外,还具有第二出风口102(根据情况,除了第一出风口611和第二出风口102之外,还可设置其它出风口)。并且,如图3所示,风扇组件200除了具有吸风口201和第一送风口202之外,还具有第二送风口203。并且,如图2所示,当风扇组件200工作时,气流从外部经由盖体GT与本体BT之间的间隙经由进风口101吸入本体BT内,从进风口101吸入本体BT内的气流流过吸湿区301并进入风扇组件200的吸风口201,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排湿区302,并从第一出风口611排出(参照箭头A1),另一路从第二送风口203朝向第二出风口102吹出而排出(参照箭头A2)。
顺便提一下,在本申请中,所谓“吸湿区”,是指设计上希望从进风口101流动至风扇组件200的吸风口201的气流流过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圆心角大于180°的扇形,但并不局限于此),所谓“排湿区”,是指设计上希望从第一送风口202流动至第一出风口611的气流流过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圆心角小于180°的扇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并且,所谓“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是指比排湿区302的角平分线靠上游侧的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比扇形的排湿区302的角平分线靠上游侧的部分)。并且,所谓“第一送风口202至少朝向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是指不局限于仅对上游侧的部分送风,例如也可对整个排湿区的偏向上游侧的2/3进行送风。
(外壳的结构)
如图1所示,外壳100大致呈长方体状,具有前表面110、后表面120和侧表面130,其中,前表面110在盖体GT相对于本体BT关闭时与盖体GT相对,后表面120(不局限于一个平面,可以呈不规则形状)与前表面110相对,侧表面130位于前表面110与后表面120之间,且将前表面110与后表面120连接。
此处,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00的前表面110设置有进风口101(具体是设置在前表面110的大致中央,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于其它位置),在该进风口101处设置有第一滤网LV1,外壳100的侧表面130设置有第二出风口102(具体是设置于四个侧表面130中的靠Y1方向的侧表面,且设置于该侧表面的靠X2方向侧的部位,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于其它位置),在该第二出风口102处设置有第二滤网LV2;在实际使用时(即竖直安装时),通过使外壳100的第二出风口102面向竖直下方,相比于其它设置方式(例如使第二出风口面向上方或侧方),灰尘更不易进入第二出风口102,容易确保空气处理装置1长时间正常工作。并且,如图2所示,在外壳100内设置有隔板部610(具体是以与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垂直的方式设置在前表面110与后表面120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隔板部610在调湿转子300的径向上与调湿转子300相邻地设置,且具有第一出风口611(具体是设置在隔板部610的靠X1方向和Y2方向侧的角部附近,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于其它位置,只要设置于可供流过排湿区的气流流入且可与外部气流连通的位置即可)。并且,进风口101整体大致呈半圆形(具体是比半圆略大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第一出风口611整体大致呈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第二出风口102整体大致呈矩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此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出风口611上连接有排风管道500(具体是从第二出风口611朝向外壳100的后表面120侧沿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朝向其它方向延伸),该排风管道500用于将从第一出风口611吹出的气流排出至空调对象空间外。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体BT内设置有电气部件盒DH,电气部件盒DH设置在风扇组件200与后表面120之间,在沿与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垂直的方向(图中的Y方向)观察时,电气部件盒DH呈梯形(具体是下底比上底靠X2方向侧的梯形)。
此外,如图9所示,在第一出风口611与调湿转子300之间设置有挡板612(具体呈沿第一出风口611延伸的圆弧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其它形状),该挡板612避免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的气流经由排湿区302而直接流向第一出风口611。
(风扇组件的结构)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风扇组件200设置在外壳100内,且具有风扇转子210和收纳风扇转子210的蜗壳220。
此处,风扇组件200例如是涡轮风扇,风扇转子210以其旋转轴线L1与外壳100的前表面不垂直(即相对于外壳100的前表面倾斜)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0的靠近后表面120的位置,并且,风扇转子210具有叶片部211。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蜗壳220单独构成了吸风口201、第一送风口202和第二送风口203(但并不局限于此,吸风口201、第一送风口202和第二送风口203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由蜗壳220和其它部件一起构成),并且,吸风口201大致朝向Z1方向,第一送风口202大致朝向X1方向,第二送风口203大致朝向Y1方向,通过使第一送风口202大致朝向X1方向,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的气流容易流向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容易提高排湿区302的排湿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二送风口203大致朝向Y1方向,从第二送风口203吹出的气流能以较短的距离从外壳100的第二出风口102吹向空调对象空间,容易提高送风效率(当然,吸风口201、第一送风口202和第二送风口203的朝向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使气流分流的方向即可)。
此外,在沿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方向观察时,第一送风口202至少与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对应(具体而言,可以仅与上游侧的部分对应,也可以既与上游侧的部分对应又与下游侧的部分对应,只要不是仅与下游侧的部分对应即可)。
(调湿转子的结构)
如图2所示,调湿转子300设置在外壳100内,且具有在绕该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301和排湿区302。
此处,调湿转子300以其旋转轴线L2与外壳100的前表面不垂直(即相对于外壳100的前表面倾斜)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0的靠近前表面110的位置,并且,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与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平行但错开,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比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靠X1方向侧(即靠近加热组件400)。
此外,如图2所示,调湿转子300的吸湿区301与外壳100的进风口101大致对应,两者在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上重叠(吸湿区301既可设置成与进风口101不平行,也可设置成与进风口101平行,只要进风口101大致覆盖吸湿区301即可),与此相对,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与外壳100的进风口101在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上不重叠。
此外,如图2所示,调湿转子300的吸湿区301与风扇组件200的吸风口201大致对应,两者在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上重叠(调湿转子300至少部分地覆盖吸风口201即可)。
此外,如图5所示,调湿转子300通过安装于风扇组件200的蜗壳220的驱动组件QD而旋转(调湿转子300既可由驱动组件QD直接驱动,也可经由其它部件由驱动组件QD驱动)。
(加热组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400设置在外壳100内。具体而言,加热组件400设置在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排湿区302的气流的风路上,且位于第一出风口611和风扇组件200之间。更具体而言,加热组件400在风扇组件200的径向上与风扇组件200相邻,且在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与调湿转子300相邻,调湿转子300至少部分遮盖加热组件400和风扇组件200。
此外,如图5所示,加热组件400包括加热组件壳体410,加热组件壳体410具有加热组件进风口411和加热组件出风口412,加热组件进风口411与第一送风口202对应(具体是在与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但并不局限于此),且开口大小大于等于加热部420,加热组件出风口412与排湿区302对应(具体是在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上相对,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如图5和图9所示,在加热组件壳体410内设置有加热部420和缓冲部430,其中,加热部420至少与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局部对应(在图示的例子中,加热部420仅与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对应,因而仅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加热部420也可对整个排湿区302的2/3进行加热),且由与加热组件进风口411对应设置的电加热丝构成(也可由其它加热部件构成),缓冲部430至少与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局部对应(在图示的例子中,缓冲部430仅与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对应,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3所示,缓冲部430也可与整个排湿区302的2/3对应),且在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比加热部420靠下游侧,并且,缓冲部430设置有用于确保空气处理装置安全运转的安全保护装置431(例如对周围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当周围温度过高时使加热部或空气处理装置停止工作的安全保护装置)。
(与调湿转子的排湿区对应的密封结构)
如图2至图4、图6至图8所示,在外壳100内设置有顶框600和底盘700,顶框600和底盘700从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的两侧夹持调湿转子300,且分别形成有与排湿区302对应的顶框侧气流通道TD1和底盘侧气流通道TD2,当风扇组件200工作时,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的气流依次流过底盘侧气流通道TD2、排湿区302和顶框侧气流通道TD1,并从第一出风口611排出。
此处,如图4和图6所示,顶框600具有隔板部610和支承部620(即顶框600一体形成有隔板部610,但并不局限于此),隔板部610和支承部620在调湿转子300的径向上相邻,且隔板部610比支承部620靠调湿转子300的径向外侧。并且,支承部620具有轴承部621和气流通道形成部622,其中,轴承部621插入调湿转子300中央的通孔309而将调湿转子300支承成能旋转(具体是与底盘700的轴承部710抵接配合而将调湿转子300支承成能旋转),气流通道形成部622形成顶框侧气流通道TD1,在沿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观察时,气流通道形成部622从四周包围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
此外,如图6至图8所示,在调湿转子300的与顶框600相反的一侧的面和底盘700之间以与排湿区302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密封圈800。并且,在底盘700和密封圈800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施力单元900(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底盘700和密封圈800上均设置有施力单元900的一部分),施力单元900沿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朝向调湿转子300对密封圈800施加作用力。
此处,如图4和图6所示,底盘700固定于风扇转子210的蜗壳220,且具有轴承部710和气流通道形成部720,轴承部710和气流通道形成部720在调湿转子300的以旋转轴线L2为参考的径向上相邻,且气流通道形成部720比支承部710靠调湿转子300的径向外侧。并且,轴承部710插入调湿转子300中央的通孔309而将调湿转子300支承成能旋转(具体是与顶框600的轴承部621抵接配合而将调湿转子300支承成能旋转),气流通道形成部720形成底盘侧气流通道TD2,在沿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方向观察时,气流通道形成部720从四周包围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具体而言,气流通道形成部720具有底盘内周部721、底盘外周部722和底盘中间部723,其中,底盘内周部721与轴承部710相连,底盘外周部722具有第一部分7221以及第二部分7222,第一部分7221与调湿转子300的以旋转轴线L2为参考的轴向端面的外周缘部分相对,第二部分7222从第一部分7221的以旋转轴线L2为参考的径向外侧端部沿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延伸,且与调湿转子300的外周面相对,底盘中间部723将底盘内周部721和底盘外周部722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环形状,该环形状所包围的面积与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的大小大致对应。
此外,如图7所示,密封圈800呈与底盘内周部721、底盘外周部722和底盘中间部723形成的环形状对应的环形状,具有密封圈内周部810、密封圈外周部820以及将密封圈内周部810与密封圈外周部820连接在一起的密封圈中间部830。
此外,如图8所示,施力单元900包括施加作为作用力的磁斥力的成对磁铁,成对磁铁中的一方设置于底盘700,另一方设置于密封圈800。具体而言,施力单元900包括施加作为作用力的磁斥力的多对磁铁,多对磁铁沿密封圈800的周向均匀布置。
此外,如图8所示,在底盘700的与密封圈800相对的面上设置有收纳密封圈800的底盘侧凹槽701,在密封圈800的面向底盘700的面上设置有密封圈侧凹槽801,在密封圈侧凹槽801内收纳有施力单元900的一部分(具体是成对磁铁中的另一方),并且,在密封圈800的面向调湿转子300的面上设有用于调湿转子抵接的防摩擦层1000。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1,风扇组件200具有吸风口201和第一送风口202,在风扇组件工作200时,流过调湿转子300的吸湿区301后进入风扇组件200的吸风口201的气流中的一部分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排湿区302,然后从第一出风口611排出,因此,无需设置专门的送风装置对加热组件进行送风,利用从风扇组件200的第一送风口202吹出的气流,就能提高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排湿效果,有助于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1,加热组件400的加热部410至少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与仅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加热的情况相比,如图10和图11所示,容易增大实际起作用的排湿区面积,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300子的除湿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装置1,加热组件400的加热部至少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第一送风口202至少朝向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风扇转子210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相同,与风扇转子210的旋转方向与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不同的情况相比,从风扇组件200的第一送风口202吹出的气流容易流遍整个排湿区302,有助于提高调湿转子300的排湿区302排湿效果,从而提高调湿转子300的除湿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装置1包括盖体GT和本体BT,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盖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于外壳100的前表面110与后表面120之间的隔板部610具有第一出风口611,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例如也可将第一出风口611设置于外壳100的侧表面130,或者设置于外壳100的后表面12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扇转子210以其旋转轴线L1与外壳100的前表面不垂直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0内,调湿转子300以其旋转轴线L2与外壳100的前表面不垂直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0的靠近前表面110的位置,因此,无需增大装置的整体尺寸就能在风扇转子210与外壳100之间形成收纳电气部件盒DH等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风扇转子210和调湿转子300也可以其旋转轴线L1、L2与外壳100的前表面垂直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0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200的第一送风口202仅朝向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但并不局限于此,风扇组件200的第一送风口202也可同时朝向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以及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中靠近上游侧的一部分下游侧送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400设置在从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排湿区302的气流的风路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加热组件400的设置位置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400仅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但并不局限于此,加热组件400也可同时对排湿区302的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和靠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中靠近上游侧的一部分下游侧加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也可在进风口101的远离排湿区的第一位置P1(例如第一滤网LV1的与排湿区隔开的部位)处设置传感器CG(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还可在盖体GT的远离排湿区的第二位置P2(例如盖体GT的比进风口101远离排湿区的部位)处设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单元900包括施加作为作用力的磁斥力的成对磁铁,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如图15所示,施力单元900也可包括施加作为作用力的弹力的弹性件。具体而言,在底盘700和密封圈800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另一方延伸的柱体702(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在底盘700上设置有柱体702),施力单元900包括作为弹性件的弹簧,该弹簧套设于柱体702,且收纳于密封圈侧凹槽801。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作为弹性件的弹簧沿密封圈800的周向均匀布置,且优选在底盘700和密封圈800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供弹簧的端部容纳的限位孔(未图示)。这样一来,更容易保持弹簧的位置、形状(确保其不扭曲),使其正常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单元900也可同时包括施加作为作用力的磁斥力的成对磁铁以及施加作为作用力的弹力的弹性件。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施力单元900包括多对磁铁和多个弹性件。此时,优选多对磁铁沿密封圈800的周向均匀布置,且多个弹性件沿密封圈800的周向均匀布置。并且,优选磁铁和弹性件沿密封圈800的周向交替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可在第一出风口611处直接或者经由排风管道500连接如图16和图17所示的防护装置FH,其中,防护装置FH包括逆风阀FH1和防虫网FH2。此处,如图16和图17所示,防护装置FH包括与第一出风口611或排风管道500连接的安装管FH3以及设置在安装管FH3内的逆风阀FH1和防虫网FH2,并且,安装管FH3的端部(与第一出风口611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弯管部,且设置有排气槽FH31。
应当理解,本发明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25)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本体(BT),
所述本体(BT)具有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611)和第二出风口(102),
在所述本体(BT)内设置有风扇组件(200)、调湿转子(300)和加热组件(400),
所述风扇组件(200)具有吸风口(201)、第一送风口(202)和第二送风口(203),
所述调湿转子(300)具有与所述风扇组件(200)的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L2),且具有在绕该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L2)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301)和排湿区(302),
当所述风扇组件(200)工作时,从所述进风口(101)吸入所述本体(BT)内的气流流过所述吸湿区(301)并进入所述风扇组件(200)的所述吸风口(201),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所述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302),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611)排出,另一路从所述第二送风口(203)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102)吹出而排出,
所述加热组件(400)具有加热部(420),所述加热部(420)至少对所述排湿区(302)的靠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加热,
所述第一送风口(202)至少朝向所述排湿区(302)的靠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送风,
所述风扇转子(210)的旋转方向与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400)还具有缓冲部(430),
所述缓冲部(430)与所述排湿区(302)的靠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对应,且在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加热部靠下游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40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从所述第一送风口(202)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302)的气流的风路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400)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611)和所述风扇组件(200)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400)具有加热组件壳体(410),
所述加热组件壳体(410)具有加热组件进风口(411)和加热组件出风口(412),
所述加热组件进风口(411)与所述第一送风口(202)对应,
所述加热组件出风口(412)与所述排湿区(302)对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进风口(411)与所述加热部(420)对应设置,且开口大小大于等于所述加热部(42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430)包括用于确保空气处理装置安全运转的安全保护装置(43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400)在所述风扇组件(200)的径向上与所述风扇组件(200)相邻,且在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调湿转子(300)相邻,所述调湿转子(300)至少部分遮盖所述加热组件(400)和所述风扇组件(20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BT)包括外壳(100)和隔板部(610),
所述外壳(100)具有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02),
在所述外壳(100)内设置有所述风扇组件(200)、所述调湿转子(300)、所述加热组件(400)和所述隔板部(610),
所述隔板部(610)在所述调湿转子(300)的径向上与所述调湿转子(300)相邻,且具有所述第一出风口(611)。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部(610)上,在所述第一出风口(611)与所述调湿转子(300)之间设置有挡板(612)。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出风口(611)上连接有排风管道(50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组件(200)具有收纳所述风扇转子(210)的蜗壳(220),
所述吸风口(201)、所述第一送风口(202)和所述第二送风口(203)中的至少一方由所述蜗壳(220)单独构成,或者由所述本体(BT)包括的外壳(100)和所述蜗壳(220)一起构成,在所述外壳(100)内设置有所述风扇组件(200)、所述调湿转子(300)和所述加热组件(400)。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BT)具有前表面(110)、后表面(120)和侧表面(130),
所述后表面(120)与所述前表面(110)相对,
所述侧表面(130)位于所述前表面(110)与所述后表面(120)之间,
所述进风口(101)设置于所述前表面(110),
所述第二出风口(102)设置于所述侧表面(13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盖体(GT),
在所述盖体(GT)与所述本体(BT)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所述本体(BT)的面向所述盖体(GT)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01),
在所述风扇组件(200)工作时,气流从外部经由所述间隙流入所述进风口(101)。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本体(BT)内设置有顶框(600)和底盘(700),
所述顶框(600)和所述底盘(700)从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调湿转子(300),且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排湿区(302)对应的顶框侧气流通道和底盘侧气流通道,
当所述风扇组件(200)工作时,从所述第一送风口(202)吹出的气流依次流过所述底盘侧气流通道、所述排湿区(302)和所述顶框侧气流通道,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611)排出,
在所述调湿转子(300)的与所述顶框(600)相反的一侧的面和所述底盘(700)之间以与所述排湿区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密封圈(80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盘(700)上或者所述底盘(700)和所述密封圈(800)上设置有施力单元(900),
所述施力单元(900)沿所述调湿转子(300)的旋转轴线朝向所述调湿转子(300)对所述密封圈(800)施加作用力。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盘(700)的与所述密封圈(800)相对的面上设置有收纳所述密封圈(800)的底盘侧凹槽(701)。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圈(800)的面向所述底盘(700)的面上设置有密封圈侧凹槽(801),
在所述密封圈侧凹槽(801)内收纳有所述施力单元(900)的至少一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单元(900)包括施加作为所述作用力的磁斥力的一对或多对磁铁,
和/或,
所述施力单元(900)包括施加作为所述作用力的弹力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盘(700)和所述密封圈(800)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另一方延伸的柱体(702),
所述施力单元(900)包括施加作为所述作用力的弹力的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柱体(702),且收纳于所述密封圈侧凹槽(801)。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圈(800)的面向所述调湿转子(300)的面上设有供所述调湿转子抵接的防摩擦层(1000)。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BT)具有前表面(110)、后表面(120)和侧表面(130),
所述后表面(120)与所述前表面(110)相对,
所述侧表面(130)位于所述前表面(110)与所述后表面(120)之间,
所述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相对于所述前表面(110)倾斜,
在所述本体(BT)内设置有电气部件盒(DH),所述电气部件盒(DH)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200)与所述后表面(120)之间,
在沿与所述风扇转子(210)的旋转轴线(L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气部件盒(DH)呈梯形。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风口(101)的远离所述排湿区(302)处设置有传感器。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盖体(GT),
所述盖体(GT)与所述本体(BT)相对,
在所述盖体(GT)的远离所述排湿区(302)处设置有传感器。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出风口(611)处连接有防护装置(FH),
所述防护装置(FH)包括逆风阀和/或防虫网。
CN201811229801.XA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1110763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29801.XA CN111076313B (zh)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JP2020553414A JP7189455B2 (ja) 2018-10-22 2019-10-21 空気処理装置
PCT/JP2019/041406 WO2020085340A1 (ja) 2018-10-22 2019-10-21 空気処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29801.XA CN111076313B (zh)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6313A true CN111076313A (zh) 2020-04-28
CN111076313B CN111076313B (zh) 2022-04-29

Family

ID=70309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29801.XA Active CN111076313B (zh)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89455B2 (zh)
CN (1) CN111076313B (zh)
WO (1) WO2020085340A1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2083A (en) * 1993-10-25 1996-04-30 Uop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dehumidification and VOC odor remediation
JP2000018639A (ja) * 1998-06-24 2000-01-18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CN1392942A (zh) * 2000-07-25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不需供水的加湿装置
JP2004216229A (ja) * 2003-01-10 2004-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並びに該装置の結露水処理方法
JP2006281046A (ja) * 2005-03-31 2006-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JP3861579B2 (ja) * 2000-10-03 2006-1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および局所空間用除湿機
CN101000163A (zh) * 2006-01-13 2007-07-18 株式会社日立工业设备技术 除湿空调系统
CN101056690A (zh) * 2004-11-09 2007-10-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09226288A (ja) * 2008-03-21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JP2010110736A (ja) * 2008-11-10 2010-05-20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乾式減湿装置の運転方法
CN204973496U (zh) * 2015-07-27 2016-01-20 上海柯特思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用转轮除湿机
WO2016022056A1 (en) * 2014-08-05 2016-02-11 Corroventa Avfuktning Ab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humidification
JP2018028426A (ja) * 2016-08-17 2018-02-22 創昇科技股フェン有限公司 空調装置
CN207994370U (zh) * 2018-02-26 2018-10-19 广州市中照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室外露天放置的控制柜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2083A (en) * 1993-10-25 1996-04-30 Uop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dehumidification and VOC odor remediation
JP2000018639A (ja) * 1998-06-24 2000-01-18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CN1392942A (zh) * 2000-07-25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不需供水的加湿装置
JP3861579B2 (ja) * 2000-10-03 2006-1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および局所空間用除湿機
JP2004216229A (ja) * 2003-01-10 2004-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並びに該装置の結露水処理方法
CN101056690A (zh) * 2004-11-09 2007-10-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06281046A (ja) * 2005-03-31 2006-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CN101000163A (zh) * 2006-01-13 2007-07-18 株式会社日立工业设备技术 除湿空调系统
JP2009226288A (ja) * 2008-03-21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JP2010110736A (ja) * 2008-11-10 2010-05-20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乾式減湿装置の運転方法
WO2016022056A1 (en) * 2014-08-05 2016-02-11 Corroventa Avfuktning Ab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humidification
CN204973496U (zh) * 2015-07-27 2016-01-20 上海柯特思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用转轮除湿机
JP2018028426A (ja) * 2016-08-17 2018-02-22 創昇科技股フェン有限公司 空調装置
CN207994370U (zh) * 2018-02-26 2018-10-19 广州市中照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室外露天放置的控制柜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思豪 等: "转轮除湿复合式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研究", 《低温与超导》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89455B2 (ja) 2022-12-14
WO2020085340A1 (ja) 2020-04-30
JPWO2020085340A1 (ja) 2021-09-16
CN111076313B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1186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외기
CN109996999B (zh) 风向可调的空气净化器
KR101916887B1 (ko) 풍향조절 가능한 공기청정기
JP5796618B2 (ja)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CN111076313B (zh) 空气处理装置
WO2022264786A1 (ja) 除加湿ユニット
JP5287662B2 (ja) 除湿装置
JP6492445B2 (ja)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空気搬送装置
AU2014325645B2 (en) Air-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JP3430993B2 (ja) 加湿装置
JP2007101055A (ja) 加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287650B2 (ja) 除湿装置
KR100483109B1 (ko) 가습유닛
JP2005095807A (ja) 除湿機
JP3638834B2 (ja) 除加湿装置
JPH1047708A (ja) 加湿装置
JP7148815B2 (ja) 空調回転体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JP2024046450A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359529U (zh) 一种控制装置
JP5621535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054496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9341424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117739410A (zh) 空调机
CN117739408A (zh) 空调机
CN117916527A (zh) 空气调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