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8159A -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 - Google Patents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8159A
CN111058159A CN201910937068.5A CN201910937068A CN111058159A CN 111058159 A CN111058159 A CN 111058159A CN 201910937068 A CN201910937068 A CN 201910937068A CN 111058159 A CN111058159 A CN 111058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sub
wall portion
injection hol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70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8159B (zh
Inventor
米岛芳之
小堀裕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05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112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8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8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8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8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28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the weft itself is projected into the shed
    • D03D47/3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the weft itself is projected into the shed by gas jet
    • D03D47/3006Construction of the nozzles
    • D03D47/302Auxiliary nozz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该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由筒状部和扁平部构成,所述筒状部的一端被开放并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连接,所述扁平部形成于该筒状部的另一端侧并且具有喷射孔,且通过将彼此对置的前壁部及后壁部用侧壁部连接而形成中空管状并且前端部被所述侧壁部封闭,其中,所述扁平部中的前壁部形成为具有前端侧平面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形成于前壁部的外侧面中的所述前端部侧,且以随着朝向所述前端部而靠近所述后壁部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喷射孔以横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和所述侧壁部的方式形成。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纬纱相对于相同的供给压力的输送力,由此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空气消耗量。

Description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其由筒状部和扁平部构成,所述筒状部的一端被开放并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连结,所述扁平部形成于该筒状部的另一端侧并且具有喷射孔,通过将彼此对置的前壁部及后壁部用侧壁部连接而形成为中空管状并且前端部被所述侧壁部封闭。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上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的一个例子。另外,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为了提高纬纱的输送力,以喷射孔的中心位置成为相对于副喷嘴的中心轴线的偏心位置的方式形成喷射孔。具体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筘的引纬槽内穿梭的纬纱与喷射孔之间的距离成为比传统的普通结构的副喷嘴更短的距离,且喷射孔的中心位置成为比副喷嘴的中心轴线靠筘侧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60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传统的普通结构(以下称为“普通结构”)的副喷嘴中,具有在获得所希望的纬纱的输送力的同时减少空气消耗量方面存在限度的问题。
详细地说,所述普通结构中,形成喷射孔的部分的壁厚非常薄,该壁厚通常为0.5mm以下。因此,在该所述普通结构中,喷射孔的轴线方向的长度较短,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喷射孔的直径的比例变得非常小。因此,在所述普通结构中,从喷射孔喷射的空气流的扩散程度增加,纬纱相对于所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以下称为“供给压力”。)的输送力变小。
因此,在采用所述普通结构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所希望的纬纱的输送力,需要提高供给压力,其结果是,空气消耗量会增加,换言之,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获得所希望的纬纱的输送力,不得不增加(不能减少)空气消耗量。
此外,即使是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相对于副喷嘴的中心轴线使喷射孔的中心位置偏心的结构(以下称为“传统结构”),因为形成喷射孔的部分的壁厚非常薄这一点与所述普通结构是相同的,所以该问题同样也会发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与所述普通结构或所述传统结构相比,即使在相同的供给压力下也能获得更大的纬纱的输送力,从而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空气消耗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以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为前提,其由筒状部和扁平部构成,所述筒状部的一端敞开并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连结,所述扁平部形成于该筒状部的另一端侧并且具有喷射孔,且通过将彼此对置的前壁部及后壁部用侧壁部连接而形成为中空管状并且前端部被所述侧壁部封闭。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该前提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中,所述扁平部中的所述前壁部形成为具有前端侧平面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形成于所述前壁部的外侧面中的所述前端部侧,且以随着朝向所述前端部而靠近所述后壁侧的方式倾斜,所述喷射孔以横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和所述侧壁部的方式形成。
此外,本发明中所说的“前端侧平面部”虽然是指形成于前壁部的外侧面中的所述前端部一侧的平面状的部分,但该平面状的部分不仅限于形成为平面,也可以形成为曲面,其曲面的曲率半径比扁平部的其他部分(侧壁部等)的曲率半径足够大的、形成为近似平面的部分就是所述平面状的部分,该近似平面是“前端侧平面部”。此外,关于该“前端侧平面部”的范围,可以使用常见几何公差中的平面度来定义。具体地,“前端侧平面部”的范围是纳入相隔0.02mm的间隔的平行的两个平面之间的范围,是所谓平面度的公差等级达到H等级的范围。
另外,本发明中所说的“喷射孔”不限于由单个孔形成的孔,还包括在应形成喷射孔的区域形成多个孔并由该多个孔的集合构成的孔。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喷射孔的位置为形成有该多个孔的所述区域,该所述区域的中心位置成为喷射孔的中心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中,也可以是,所述喷射孔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所述前壁部时,中心位置成为比副喷嘴的中心轴线靠筘侧的位置,且与位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缘的内侧的内侧面的部分即内侧缘的距离成为0.25mm以下,该距离是所述喷射孔的中心位置与所述内侧缘中的最近的部分的距离。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中,也可以是,所述喷射孔形成为具有锥形部,该锥形部是以内周面形成为朝向内侧面逐渐扩大孔径的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中,也可以是,所述喷射孔的在所述侧壁部开口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在副喷嘴的表面开口的部分即开口部的整个面积的比例为3%~20%。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由于喷射孔以横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和所述侧壁部的方式形成,所以与所述普通结构或所述传统结构相比,提高了纬纱相对于相同的供给压力的输送力。
详细地说,如上所述,由于副喷嘴的侧壁部是连接前壁部和后壁部的部分,因此前壁部中的前端侧平面部的壁厚方向和与该前端侧平面部连接的侧壁部的部分的壁厚方向不同。另外,副喷嘴的喷射孔以前壁部中的形成有所述前端侧平面部的部分的壁厚方向为基准(使轴线方向与其壁厚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上一致)而形成。因此,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喷射孔的轴线相对于侧壁部的所述部分的壁厚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相对于前壁部的所述部分的壁厚方向所成的角度。因此,若以横跨前端侧平面部和侧壁部的方式形成这种喷射孔,则如上所述,该喷射孔成为在相对于侧壁部形成大的角度的状态。
由此,在该喷射孔中的前端侧平面部开口的部分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虽然和以前一样与副喷嘴(前壁部的所述部分)的壁厚大体相同,但在侧壁部开口的部分中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副喷嘴(侧壁部的所述部分)的壁厚长。因此,根据这样的喷射孔,与所述普通结构或者所述传统结构相比,虽然只是一部分,但是喷射孔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扩大,因此增强了从喷射孔喷射的空气流的会聚性,提高了纬纱相对于相同的供给压力的输送力。而且,其结果,可以将供给压力设为更低的压力并获得预定的纬纱的输送力,可以尽可能减少空气消耗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中,通过在所述距离为0.25mm以下的位置形成喷射孔,该喷射孔中的在侧壁部开口的部分变得更多,所以该喷射孔成为其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副喷嘴的壁厚长的部分更多的喷射孔。由此,可以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并且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空气消耗量。
另外,通过以具有如上所述的锥形部的方式形成喷射孔,伴随空气流通过朝向所述外侧面逐渐缩小孔径的所述锥形部,该空气流的流速增加。由此,由于在筘的引纬槽内穿梭的纬纱的位置处的所述流速也增加,所以与喷射孔不具有如上所述锥形部的结构相比,提高了纬纱相对于相同的供给压力的输送力,从而可以减少空气消耗量。
另外,通过以使在所述侧壁部开口的部分的面积的比例为3%~20%的方式形成喷射孔,无论喷射孔的孔径大小如何,该喷射孔中的在侧壁部开口的部分的比例成为预定比例。由此,无论副喷嘴的结构如何,总是以期望的程度实现获得能够减少所述空气消耗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箭头A方向的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B部放大图。
图6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7是关于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表示从副喷嘴喷射的压缩空气的风速和最短距离C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a)是喷射孔的外侧开口部的孔径是1.6mm的情况,图7(b)是该孔径是1.7mm的情况。
图8是关于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表示从副喷嘴喷射的压缩空气的风速和喷射孔的面积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副喷嘴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主喷嘴,2—副喷嘴,3—变形筘,4—筘齿,7—引纬槽,8—筘座,9—喷嘴支架,10—喷射孔,11—筒状部,12—扁平部,14—中心轴线,15—内侧面,16—外侧面,17—后壁部,18—前壁部,19—侧壁部,20—第一平面部,21—第二平面部(前端侧平面部),22—前端部分,23—外侧缘,24—前端缘,26—轴线,27—直线部,28—锥形部,29—内侧缘,30—内侧开口部,31—外侧开口部,33—中心,E—前端侧,F—筒状部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副喷嘴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包括主喷嘴1以及副喷嘴2,该主喷嘴1用于投纬,该副喷嘴2沿着纬纱的穿梭路径配置有多个,用于辅助从主喷嘴1打出的纬纱的穿梭。另外,该空气喷射式织机包括筘3,其将被投纬的纬纱向织物的织口进行打纬。
该筘3是所谓的变形筘,以将具有凹部的变形筘齿4设置很多排的方式构成。关于该变形筘3,由于其本身是众所周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各筘齿4在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凹部。而且,各筘齿4设置有很多排,并且通过在上下的筘通道5、6中被一体化而构成该变形筘3。而且,变形筘3具有引纬槽7,该引纬槽7通过像这样成排设置多个筘齿4而由各筘齿4的凹部形成。
而且,变形筘3如下设置:在织机上,在下侧的筘通道6中安装于筘座8,筘通道5、6的长度方向(变形筘3的宽度方向)与织机的宽度方向(织宽方向)一致。另外,在空气喷射式织机中,主喷嘴1也被安装于该筘座8,该主喷嘴1在筘座8上配置于变形筘3的供纱侧。
另外,各副喷嘴2如下设置:安装于喷嘴座9,并且该喷嘴座9安装于筘座8,由此,在相对于变形筘3的前方固定配置于筘座8。此外,多个设置于织机上(筘座8上)的副喷嘴2在织宽方向(变形筘3的宽度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另外,各副喷嘴2配置为其喷射孔10朝向引纬槽7。
接下来,基于图3~图6对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副喷嘴2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副喷嘴2如下构成,即,整体上是中空状的杆体,具有一端被开放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1和形成于筒状部11的另一端侧并沿着筒状部11的中心轴线14延伸的中空管状的扁平部12。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副喷嘴2的筒状部11的中心轴线14简称为“中心轴线14”。
扁平部12如下形成,即,形成在与中心轴线14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筒状部11从两侧压扁的形状,与该中心轴线14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形成扁平的近似椭圆形状。另外,该扁平部12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筒状部相反侧的端部被封闭,该被封闭的部分成为前端部。
更具体地说,该扁平部12具有后壁部17和前壁部18,后壁部17的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形成为平面状,前壁部18与后壁部17对置并且与后壁部17一样,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形成为平面状。而且,扁平部12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该后壁部17和前壁部18通过侧壁部19将除了筒状部11侧之外的周围连接。
这些壁部中,后壁部17成为其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分别在与副喷嘴2的中心轴线14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单一平面。即,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形成为单一平面的部分是后壁部17。
另外,在与后壁部17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前壁部18形成为在前端部侧向后壁部17侧略微弯曲。所以,前壁部18形成为,其外侧面16具有筒状部11侧的第一平面部20和比第一平面部20靠前端部侧且相对于第一平面部20倾斜的第二平面部21。但是,第一平面部20成为与上述后壁部17大致平行的平面。另外,第二平面部21成为随着朝向副喷嘴2的前端部侧而靠近后壁部17侧的平面。此外,在前壁部18中,其内侧面15形成为与位于其外侧的第一平面部20及第二平面部21大致平行,其壁厚整体上大致是均匀的。
另外,如上所述,侧壁部19是连接后壁部17的周围和前壁部18的周围的部分。更详细地说,侧壁部19由在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每一侧连接后壁部17的侧端和前壁部18的侧端的部分(侧端部分)、以及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前端部侧连接后壁部17的前端和前壁部18的前端的部分(前端部分22)形成。而且,其各部分都形成为其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形成向外侧鼓出的近似圆弧形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后壁部17形成为其前端缘(前端部侧的边缘)位于比前壁部18的前端缘24靠筒状部11侧的位置。所以,前端部分22形成为向后壁部17侧延伸,以将其两个前端缘连接。
另外,在该侧壁部19中,前端部分22形成为,为了更好地操作经纱,从正面观察(以与前壁部18的第一平面部20正对的方式观察),外侧缘23形成圆弧形状。另外,位于其外侧缘23的内侧的内侧面15的一部分即内侧缘29也形成为同样的近似圆弧形状。
而且,前壁部18形成为,从所述正面观察,按照其侧壁部19的前端部分22的形状,其前端缘24形成近似圆弧形状。但是,前壁部18形成为,从所述正面观察,其前端缘24位于比侧壁部19的内侧缘29靠内侧的位置。此外,侧壁部19连接前壁部18及后壁部17,并且,如上所述形成为,其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形成向外侧鼓出的近似圆弧形状。所以,该侧壁部19中的各部分的壁厚的方向与形成前壁部18中的第二平面部21的部分的壁厚的方向不同。
顺便提及,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筒状部11和扁平部12之间的部分成为倾斜部25,如上所述,该倾斜部25是内侧面15及外侧面16以连接横截面形状不同的筒状部11和扁平部12的方式相对于中心轴线14的方向倾斜而形成的。即,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在筒状部11和扁平部12之间具有如此形成的倾斜部25。
在以上说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2中,在扁平部12中的前壁部18侧形成有喷射孔10。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喷射孔10形成为在前端部分22侧横跨第二平面部21和侧壁部19。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平面部21成为本发明的前端侧平面部。以下,对于如此形成有喷射孔10的本发明的副喷嘴2,将该示例设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将喷射孔10作为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指喷射孔10的轴线26的方向(以下也简称“轴线方向”。)上的内侧面15侧,“下游侧”指轴线方向上的外侧面16侧。
首先,在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喷射孔10由单个孔形成,该单个孔使该轴线26的方向与前壁部18中的形成有第二平面部21的部分(喷射孔形成部)的壁厚的方向大概一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的喷射孔10形成为,其轴线26的方向相对于喷射孔形成部分的壁厚的方向成微小角度。但是,在本发明中,关于喷射孔10的轴线26的方向,即使是与喷射孔形成部的壁厚的方向所成角度在10°左右的范围内的情况,也视为与喷射孔形成部的壁厚方向大概一致。
另外,该喷射孔10形成为包括直线部27和锥形部28,该直线部27是外侧面16侧的部分且是其内周面34与其轴线26平行地形成的部分,该锥形部28是比直线部27靠内侧面15侧的部分且是其内周面34以朝向内侧面15逐渐扩大孔径的方式而形成的部分。所以,在外侧面16开口的喷射孔10的孔径与在内侧面15开口的喷射孔10的孔径不同,内侧面15侧(上游侧)的孔径更大。
另外,喷射孔10形成为,在副喷嘴2的前端部侧,直线部27横跨第二平面部21和侧壁部19。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的喷射孔10形成为,从所述正面观察,在副喷嘴2的外侧面16,直线部27在横跨第二平面部21和侧壁部19中的前端部分22的位置开口。另外,该喷射孔10形成为,虽然在锥形部28的上游侧端在副喷嘴2的内侧面15开口,但在该内侧面15开口的部分即内侧开口部30和侧壁部19中的前端部分22的内侧缘29的位置关系中,两者最近的部分的间隔(距离)是0.05mm。
另外,该喷射孔10形成为,从所述正面观察,该孔的中心位置成为比中心轴线14靠变形筘3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如上所述,虽然副喷嘴2以将喷射孔10朝向变形筘3中的引纬槽7的状态下配置在织机(筘座8上)上,但其朝向被设定为喷射孔10指向比与副喷嘴2正对的引纬槽7的位置靠供纱相反侧的朝向。在此基础上,该喷射孔10形成为,如上所述从所述正面观察配置于织机上的副喷嘴2时,在直线部27的外侧面16开口的部分即外侧开口部31中的、距离与内侧缘29平行的前端部分22的外侧缘23最近的部分位于比中心轴线14靠变形筘3侧的位置。
另外,在该喷射孔10中,直线部27形成如下的孔,该孔的半径小于所述最近部分到从从所述正面观察副喷嘴2时的所述最近的部分向中心轴线14侧延伸且穿过外侧开口部31的中心33的直线(虚拟线32)和中心轴线14的交点的距离(在图示的例子中大约1/2)。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喷射孔10形成为该外侧开口部31的半径成为0.8mm(孔径是1.6mm)。所以,该喷射孔10是如下形成的,即,从所述正面观察副喷嘴2时,该孔(外侧开口部31)的中心33的位置位于比中心轴线14靠变形筘3侧的位置。
而且,在如此形成有喷射孔10的副喷嘴2中,如上所述,因为喷射孔10的轴线26的方向与喷射孔形成部分的壁厚的方向大概一致,所以喷射孔10处于如下状态,该轴线26相对于侧壁部19中的前端部分22的壁厚的方向形成角度。由此,喷射孔10成为如下形式,即,穿设于其侧壁部19的部分的内周面34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穿设于喷射孔形成部的部分的内周面34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要长。即,如上所述形成的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的喷射孔10形成为,与以只在第二平面部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喷射孔相比,在其内周面34中,包括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部分。
并且,如上所述,该喷射孔10形成为上游侧成为锥形部28。由此,穿设于所述喷射孔10中的侧壁部19的部分的内周面34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喷射孔不具有这样的锥形部的情况相比,变得更长。更详细地说,如上所述,喷射孔10是其轴线26的方向相对于侧壁部19的壁厚的方向形成角度。故此,在穿设于喷射孔10中的侧壁部19的部分中,伴随其上游侧形成为锥形部28,与喷射孔不具有这样的锥形部的情况相比,该内侧开口部30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成为更靠上游侧的位置。所以,穿设于该喷射孔10中的侧壁部19的部分的内周面34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喷射孔不具有这样的锥形部的情况相比变得更长。
根据以上说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2,如上所述,喷射孔10以外侧开口部31成为横跨第二平面部21和侧壁部19的配置的方式形成,其结果,该喷射孔10与以外侧开口部只在第二平面部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喷射孔相比,使得其内周面34的一部分在轴线方向形成得较长。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该喷射孔10形成为上游侧为锥形部28,所以穿设于喷射孔10中的侧壁部19的部分的内周面34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如上所述变得更长。由此,由于增强了从喷射孔10喷射的空气流的会聚性,所以可以在不增加供应到副喷嘴2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输送纬纱的力。换言之,根据该副喷嘴2,可以通过更低的压力的压缩空气获得期望的输送力。所以,可以减少投纬的空气消耗量。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如上所述,喷射孔10形成为,在锥形部28的内侧面15开口的部分即内侧开口部30和侧壁部19中的前端部分22的内侧缘29在其最近部分距离0.05mm,由此,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更详细地说,如下所述。
图7是关于基于本发明而形成有喷射孔10的副喷嘴2,表示与纬纱的输送力密切相关的从副喷嘴2喷射的压缩空气的风速和所述最近部分的距離(以下称为“最短距离”。)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7的(a)中,关于以外侧开口部31的孔径成为1.6mm的方式形成有喷射孔10的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表示该关系。此外,在该曲线图中对于将供给至副喷嘴2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供给压力)设置为不同的两种(0.3MPa,0.4MPa)时的每一种情况进行了表示。
另外,在该曲线图中,虽然横轴是所述最短距离C,但纵轴不是上述风速本身,而是采用风速比作为参数。此外,该风速比是在相同的供给压力下,将从用于比较的副喷嘴的喷射孔喷射的空气流的流速(风速)设为100时的比例。另外,该风速是在变形筘3的引纬槽7中的所述空气流产生作用的区域的预定位置测量的风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比较的副喷嘴是所谓的普通结构的副喷嘴,该普通结构的副喷嘴为如下结构,从所述正面观察,外侧开口部的中心位置位于中心轴线上,并且,为以外侧开口部只在第二平面部(前端侧平面部)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喷射孔。
而且,如从图7的(a)的曲线图读取到的那样,以最短距离C为0.05mm的方式形成有喷射孔10的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在所述两种供给压力的任一种的情况下,风速比为110以上的值。即,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通过以最短距离C为0.05mm的方式形成喷射孔10的结构,其风速比增加10%。所以,在本实施例的副喷嘴2中,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
在上文中,虽然对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2的一实施方式(一以下称为“所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在所述实施例中的说明的结构,也可以实施如下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
(1)在所述实施例中,以外侧开口部的孔径成为1.6mm的方式形成喷射孔。但是,本发明的副喷嘴不限于如此形成外侧开口部的孔径的结构,也可以是以外侧开口部的孔径是与所述实施例不同的孔径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结构,只要是以外侧开口部横跨前端侧平面部和侧壁部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结构即可。
(最短距离C)
(2)在所述实施例中,副喷嘴是以最短距离C为0.05mm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副喷嘴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以最短距离C为0.25mm以下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结构。即使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较高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详细情况如下。
如从上述图7(a)的曲线图中所理解的那样,在供给压力是0.3MPa及0.4MPa的任一种的情况下,具有最短距离C越小风速比越大的大概成反比的趋势。
但是,一般情况下,作为织造厂中的节能的一个环节,需要在空气喷射式织机中减少空气消耗量。而且,关于该减少量,需要将风速比增加5%以上。基于此,在所述两种供给压力的任一种的情况下,从该图7的(a)的曲线图中均可读取到,只要最短距离C是0.25mm以下,则风速比成为大于105的值。
另外,图7的(b)是表示以外侧开口部的半径为0.85mm(孔径为1.7mm)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本发明的副喷嘴的风速比和最短距离C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表示了外侧开口部的孔径与所述实施例的孔径不同的副喷嘴的所述关系。此外,在该曲线图中,和图7的(a)一样,也表示了将供给压力设置为不同的两种(0.3MPa,0.4MPa)时的每一种情况。
而且,在该图7(b)的曲线图中,在所述两种中的任一种供给压力的情况下,具有最短距离C越小风速比越大的大概成反比的趋势,另外,只要最短距离C为0.25mm以下,则可以从该曲线图中读取到风速比为大于105的值。
从以上可以理解,在根据本发明的副喷嘴中,只要最短距离C为0.25mm以下,则从图7的(a)及(b)的任意一个曲线图中均可读取到风速比为大于105的值。即,通过以最短距离C为0.25mm以下的方式形成副喷嘴的喷射孔,无论外侧开口部的孔径如何,都能够谋求以5%以上的上述所需比例提高风速比。所以,根据该副喷嘴,可以在风速比值提高5%以上的较高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
(3)在上文中,关于本发明的副喷嘴,以将最短距离C作为基准的配置形成该喷射孔为例对其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副喷嘴中,通过使穿设于该喷射孔中的侧壁部的部分的内周面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更长,可以获得如上所述的效果,该效果的程度,与穿设于该喷射孔中的侧壁部的部分相对于整体的比例(面积比)相对应。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以将最短距离C作为基准的配置形成喷射孔时,即使最短距离C相同,所述面积比也会根据外侧开口部的孔径而不同。于是,为了与孔径无关地获得预定的效果,在本发明的副喷嘴中,在形成喷射孔时,也可以将面积比作为基准来确定其配置,并基于此而形成该喷射孔。
在此基础上,通过以该面积比为3%以上的方式形成喷射孔,无论外侧开口部的孔径如何,该副喷嘴都可以在较高的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详细情况如下。
图8是关于根据本发明形成喷射孔的副喷嘴,表示风速比和面积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与图7的不同点是横轴的参数为面积比。此外,在图8的曲线图中,与图7同样,表示了将供给至副喷嘴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设置为两种(0.3MPa,0.4MPa)时的每一种情况。
顺便提及,在以外侧开口部的孔径为1.6mm且最短距离C为0.05mm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所述实施例的副喷嘴中,上述面积比为7%。而且,在该副喷嘴中,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风速比增加了10%,当然,如图8的曲线图所示,即使以面积比(7%)来看,风速比也是相同的。即,在以面积比为7%的方式形成喷射孔的副喷嘴中,风速比增加10%。
在此基础上,关于减少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消耗量,如上所述,考虑到需要将风速比增加5%以上,不论所述两种中的哪一种外侧开口部的孔径的情况,只要面积比为3%以上,均可以从该图8的曲线图中读取到风速比为大于105的值。所以,根据该副喷嘴,无论外侧开口部的孔径如何,都可以在风速比提高5%以上这样较高的程度上实现提高上述纬纱的输送力的效果。
此外,以伴随其面积比的增加,更接近侧壁部的前端部分中的内侧缘的配置形成喷射孔。而且,在该面积比超过20%时,该配置成为过度接近侧壁部的前端部分中的内侧缘的配置,喷射孔存在难以加工的情况。故此,考虑到该加工的困难性,喷射孔优选面积比为20%以下。
(4)关于以外侧开口部横跨侧壁部和前端侧平面部的方式形成的喷射孔的配置,在所述实施例的副喷嘴中,以其外侧开口部中的侧壁部侧的部分在侧壁部中的前端部分开口的方式形成喷射孔,且以整体位于副喷嘴的前端侧的方式形成。但是,在本发明的副喷嘴中,喷射孔只要形成在比第一平面部靠前端部侧即可,也可以不以所述侧壁部侧的部分在侧壁部中的前端部分开口的方式形成。
即,在传统的普通副喷嘴中,形成喷射孔的位置也不限于副喷嘴的前端侧,也有喷射孔形成于比该副喷嘴中的前端部附近靠筒状部11侧的副喷嘴。所以,在本发明的副喷嘴中,形成喷射孔的位置不限于如所述实施例那样的副喷嘴的前端侧的位置,也可以是外侧开口部中的侧壁部侧的部分比在侧壁部中的前端部分靠筒状部11侧开口的位置。
(5)在所述实施例中,喷射孔以在外侧面侧具有直线部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在该上游侧具有锥形部的方式形成。但是,在本发明的副喷嘴中,喷射孔不限于这样以在上游侧具有锥形部的方式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沿该轴线方向形成为直线状。而且,在这种副喷嘴中,虽然内侧开口部的大小与所述实施例的副喷嘴中的开口部的大小不同,但上述最短距离C成为该情况下的内侧开口部和侧壁部的内侧缘之间的最近部分的距离。
另外,喷射孔也可以是形成为锥形部的结构,该锥形部的内周面沿着喷射孔的轴线方向朝向内侧面逐渐扩大孔径。而且,在如此形成有喷射孔的副喷嘴中,与具有所述实施例这样的直线部的结构相比,穿设于喷射孔的侧壁部的部分的内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更长。
但是,如上所述,在喷射孔中的上游侧的部分上具有锥形部的情况下,如果副喷嘴的前端的壁厚均匀,则根据该锥形部的扩径的程度,有时在锥形部的内周面与副喷嘴前端的内侧面之间产生台阶。由此,在产生这样的台阶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产生该台阶部的副喷嘴的前端的内侧的位置,形成与锥形部的内周面和副喷嘴前端的内侧面连续的曲面状的斜面35。
(6)在所述实施例中,喷射孔是从所述正面观察时在副喷嘴的表面开口的部分即开口部形成为圆形的结构,但在本发明的副喷嘴中,喷射孔也可以是将开口部形成为圆形以外的形状的结构。例如,在如上所述以内周面沿着轴线方向朝向内侧面暂时扩大孔径的方式形成的副喷嘴的情况下,该喷射孔从所述正面观察时,穿设于该侧壁部的部分中的外侧开口部的形状为圆形以外的形状,具有这样的喷射孔的副喷嘴也是本发明的副喷嘴。
另外,本发明的副喷嘴不限于单个孔作为喷射孔起作用,例如,也可以是以在应形成喷射孔的区域形成多个孔,该多个孔的集合作为喷射孔起作用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在副喷嘴的表面,该开设有多个孔的区域成为相当于喷射孔中的外侧开口部的区域,该区域的中心位置成为相当于外侧开口部的中心的位置。另外,在这样的副喷嘴中,在该内侧面中,该开设有多个孔的区域成为相当于内侧开口部的区域,上述最短距离C成为该区域与侧壁部的内侧缘之间最近部分的距离。
(7)在所述实施例中,前壁部形成为,在外侧面具有筒状部侧的第一平面部和比第一平面部靠前端部侧的第二平面部(前端侧平面部)。但是,在以本发明为前提的副喷嘴中,前壁部不限于如此形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代替第一平面部,以具有形成为曲面状的第一面部的方式形成前壁部。另外,前壁部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一平面部(第一面部)的结构,也可以在副喷嘴中的前端部侧以只有前端侧平面部与后壁部对置的形式形成前壁部。
(8)在所述实施例中,侧壁部形成为其内侧面及外侧面形成朝外侧鼓出的近似圆弧形状。但是,在以本发明为前提的副喷嘴中,侧壁部不限于如此形成的结构。例如,侧壁部也可以形成为与前端侧平面部连续的部分成为相对于前端侧平面部倾斜的平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以外侧开口部或相当于外侧开口部的区域成为横跨该平面和前端侧平面部的配置的方式形成的喷射孔,与以只在前端侧平面部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喷射孔相比,形成于该平面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在轴线方向上形成得更长。
(9)在所述实施例中,后壁部的内侧面及外侧面由单个平面形成。但是,在以本发明为前提的副喷嘴中,后壁部不限于如此形成的结构。例如,后壁部也可以按照该内侧面及外侧面形成多个平面的方式形成,该内侧面及外侧面也可以形成为曲面。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所说明的任何实施方式,在不脱离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Claims (4)

1.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其由筒状部和扁平部构成,所述筒状部的一端敞开并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连结,所述扁平部形成于该筒状部的另一端侧并且具有喷射孔,且通过将彼此对置的前壁部及后壁部用侧壁部连接而形成为中空管状并且前端部被所述侧壁部封闭,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平部中的所述前壁部形成为具有前端侧平面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形成于所述前壁部的外侧面中的所述前端部侧,且以随着朝向所述前端部而靠近所述后壁部侧的方式倾斜,
所述喷射孔以横跨所述前端侧平面部和所述侧壁部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孔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所述前壁部时,中心位置成为比副喷嘴的中心轴线靠筘侧的位置,且与位于侧壁部的外侧缘的内侧的内侧面的部分的距离成为0.25mm以下,所述距离是所述喷射孔的中心位置与所述部分中的最近的部分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孔形成为具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是其内周面形成为朝向内侧面逐渐扩大孔径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射孔的在所述侧壁部开口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在副喷嘴的表面开口的部分即开口部的整个面积的比例为3%~20%。
CN201910937068.5A 2018-10-16 2019-09-29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 Active CN111058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5242 2018-10-16
JP2018-195242 2018-10-16
JP2019-070571 2019-04-02
JP2019070571A JP7311297B2 (ja) 2018-10-16 2019-04-02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サブノズ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8159A true CN111058159A (zh) 2020-04-24
CN111058159B CN111058159B (zh) 2022-11-11

Family

ID=68066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7068.5A Active CN111058159B (zh) 2018-10-16 2019-09-29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640382B1 (zh)
CN (1) CN11105815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4011553A1 (en) * 1992-11-06 1994-05-26 Nippon Tungsten Co., Ltd. Auxiliary nozzle for air injection type looms
DE19751354C1 (de) * 1997-11-20 1999-06-17 Dornier Gmbh Lindauer Hilfsblasdüse für eine Luftdüsenwebmaschine
EP1143054A1 (en) * 2000-04-04 2001-10-10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eft insert subnozzle
EP2610378A1 (en) * 2011-12-28 2013-07-0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Auxiliary nozzle of air jet loom
CN205711184U (zh) * 2016-03-15 2016-11-23 骏马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织机辅喷嘴系统
CN107407019A (zh) * 2015-03-11 2017-11-28 必佳乐公司 用于织机的辅助喷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0492A (ja) 1994-08-22 1996-03-05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補助ノズ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4011553A1 (en) * 1992-11-06 1994-05-26 Nippon Tungsten Co., Ltd. Auxiliary nozzle for air injection type looms
DE19751354C1 (de) * 1997-11-20 1999-06-17 Dornier Gmbh Lindauer Hilfsblasdüse für eine Luftdüsenwebmaschine
EP1143054A1 (en) * 2000-04-04 2001-10-10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eft insert subnozzle
EP2610378A1 (en) * 2011-12-28 2013-07-0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Auxiliary nozzle of air jet loom
CN103184648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喷气织机的辅助喷嘴
CN107407019A (zh) * 2015-03-11 2017-11-28 必佳乐公司 用于织机的辅助喷嘴
CN205711184U (zh) * 2016-03-15 2016-11-23 骏马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织机辅喷嘴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丽等: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专利技术综述",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8159B (zh) 2022-11-11
EP3640382B1 (en) 2021-07-07
EP3640382A1 (en) 2020-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154679A1 (en) Yarn end suction device of loom
CN111058159B (zh)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副喷嘴
JP4675732B2 (ja) エア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入れ装置
KR100634900B1 (ko) 기계식 직조기용 보조노즐
JP7311297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サブノズル
CN111926445B (zh) 空气喷射式织机用的副喷嘴
KR910008043B1 (ko) 공기분사식 직기용 보조노즐
JP2009007694A (ja) 緯入れノズルおよび緯入れノズルに用いられる緯糸のノズル抜け防止部材
GB2073790A (en) Weft picking device of air jet lom
US4794958A (en) Auxiliary nozzle for air jet loom
CN211339864U (zh) 一种主喷嘴及喷气织机
JPH0318525Y2 (zh)
EP1143054B2 (en) Weft insert subnozzle
JPH0684576B2 (ja) 流体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補助ノズル装置
CN100352986C (zh) 织造用筘
KR20160053512A (ko) 워터 제트룸의 위사 삽입 노즐
JPH0860492A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補助ノズル
CN106192170B (zh) 用于喷气织机的筘
CN200985412Y (zh) 喷气织机的织筘
JPS6032733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補助ノズル
JP5008185B2 (ja) 緯入れノズル
JPH0544139A (ja) 流体噴射式織機用のサブノズル
JP2597396Y2 (ja) 織機用空気噴射ノズル
JPS63120139A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補助ノズル
JPS63145449A (ja) ノズル式織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