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997B - 电力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33997B CN111033997B CN201880053236.8A CN201880053236A CN111033997B CN 111033997 B CN111033997 B CN 111033997B CN 201880053236 A CN201880053236 A CN 201880053236A CN 111033997 B CN111033997 B CN 1110339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capacitor
- output terminal
- power
-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6—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an adequate voltage to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96—Means for increasing hold-up time, i.e. the duration of time that a converter's output will remain within regulated limits following a loss of input pow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7/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 H02P7/0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 H02P7/18—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 H02P7/24—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P7/28—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P7/285—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rolling armature supply only
- H02P7/292—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rolling armature supply only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e.g. AC to DC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4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4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 H02M5/45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45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trol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verter used
- H02P2201/03—AC-DC converter stage controlled to provide a defined DC link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 Rectifi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电源及控制电源进行后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被插入至整流器(104)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马达驱动装置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即使在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伺服驱动器(servo driver)、伺服放大器(servoamplifier)等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稳定地供给电力。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在整流电路的正侧输出端子与负侧输出端子之间连接电容器(condenser),以对逆变器(inverter)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7-5837号公报(2017年1月15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上所述的以往技术存在下述问题,即,在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时,无法对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在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时,不仅能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也能对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所述主电路对马达供给马达驱动电力,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包括: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进行整流;以及控制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所述主电路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1)在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插入有第一后备(backup)用电容器,(2)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起到下述效果: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不仅能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也能对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包含图1的电力供给装置的电力供给系统的整体概要的图。
图3是对于图1的电力供给装置而表示与马达驱动装置的连接例的图。
图4表示了图2的电力供给系统及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各自的概要与两者的比较。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7是对于图6的电力供给装置而表示与马达驱动装置的连接例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制动器(brake)电源的后备的、具备与图6所示的电路结构不同的电路结构的电容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10:电容器单元(电力供给装置)
11:电容器单元(电力供给装置)
12:电容器单元(电力供给装置)
20:驱动器(马达驱动装置)
30:马达
100:第一后备用电容器
101:控制电源输出端子
104:整流器(整流电路)
108:整流器(整流电路)
111: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
112:电容器增设端子(连接器)
110:输出端子(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
110A:正侧输出端子(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正侧输出端子)
110B:负侧输出端子(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负侧输出端子)
109:第二后备用电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图1至图4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且不重复其说明。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容器单元10(电力供给装置),首先,使用图2来说明包含电容器单元10的电力供给系统1的概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AC”表示“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DC”表示“直流(Direct Current)”。
(电力供给系统的概要)
图2是表示包含电容器单元10的电力供给系统1的整体概要的图。如图2所例示的,电力供给系统1包含电容器单元10、驱动器20及马达30,也可还包含控制器(controller)40及工具(to0l)50。
控制器40例如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是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对经由现场网络(field network)60的数据传输进行管理的主机装置。在作为主机(master)装置的控制器40,连接有作为从机(slave)装置的驱动器20。
另外,图2中表示了作为主机装置的控制器40与一台驱动器20(从机装置)连接的示例。但是,连接于主机装置的从机装置并非必须为一台,作为主机装置的控制器40也可与多个驱动器20(从机装置)连接。后述的图7中,表示控制器40与多个驱动器20连接的示例。
驱动器20是经由现场网络60而与控制器40连接,并且依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值来驱动马达30的马达控制装置。更具体而言,驱动器20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周期)而从控制器40接收位置指令值、速度指令值、扭矩(torque)指令值等指令值。而且,驱动器20从连接于马达30的轴的位置传感器(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及扭矩传感器等检测器,获取位置、速度(典型的是,根据此次位置与前次位置之差而算出)、扭矩等与马达30的运行相关的实测值。并且,驱动器20将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值设定为目标值,将实测值作为反馈(feedback)值,进行反馈控制。即,驱动器20从控制器40接收每个轴的指令值,并进行反馈控制,以使作为控制对象的马达30的每个轴的输出(即,每个轴的控制量)追随于每个轴的指令值。具体而言,驱动器20对用于驱动马达30的电流进行调整,以使实测值接近目标值。另外,驱动器20也有时被称作伺服马达放大器。
驱动器20包含:“对马达30供给用于驱动马达30的电流(电力)的”主电路;以及“进行主电路的控制等的”控制电路。驱动器20从电容器单元10获得主电路电源(用于主电路的直流电源),并且获得控制电源(用于控制电路的直流电源)。主电路电源被用作马达驱动电源,控制电源被用作包含微计算机(micro computer)等的控制电路的电源。主电路在供给有主电路电源时,将所供给的主电路电源转换为马达驱动电源并供给至马达30。控制电路在供给有控制电源时,控制主电路,以使马达30的控制量追随于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值。
驱动器20也可还包括对“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进行控制的电路(制动器控制电路)。驱动器20所具备的制动器控制电路是在供给至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发生输入电压的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对马达30实施制动,以使马达30减速。而且,制动器控制电路也可在断电过程等中,维持未从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有驱动电力的马达30的停止。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将对“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进行控制的电路(制动器控制电路)内置于驱动器20的示例。但是,制动器控制电路内置于驱动器20对于电力供给系统1而言并非必需。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对“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进行控制的电路或装置也可独立于驱动器20而存在。
现场网络60对控制器40所接收或控制器40所发送的各种数据进行传输。作为现场网络60,典型的是可使用各种工业以太网(Ethernet)(注册商标)。作为工业以太网(注册商标),例如已知有EtherCAT(注册商标)、PROFINET(注册商标)IRT、MECHATROLINK(注册商标)-III、Powerlink、SERCOS(注册商标)-III、CIP Motion等,采用这些中的任一种皆可。进而,也可使用工业以太网(注册商标)以外的现场网络。例如也可为EtherNet/IP(注册商标)、DeviceNet、CompoNet/IP(注册商标)等。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典型的是例示采用作为工业以太网(注册商标)的EtherCAT(注册商标)来作为现场网络60时的结构。
马达30是由驱动器20来控制驱动,以驱动未图示的负载机械。具体而言,马达30对应于从驱动器的主电路供给的电流而驱动。马达30例如为伺服马达(servo motor),或者也可为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
另外,图2中表示马达30为伺服马达,驱动器20为伺服驱动器的示例,但也可为其他结构,例如马达30为脉冲马达(pulse motor),驱动器20为脉冲马达驱动器。
工具50经由通信电缆(cable)70而连接于控制器40。工具50是供人与机械交换信息的部件,具体而言,是供人操作机械(对机械给予指示),或者机械将当前的状态/结果告知给人的部件。关于工具50,作为人对机械给予指示的部件,包含开关(switch)、按钮(button)、手柄(handle)、拨盘(dial)、踏板(pedal)、遥控器(remote control)、麦克风(microphone)、键盘(keyboard)、鼠标(mouse)等,作为机械将与当前的状态/结果等相关的信息传达给人的部件,包含液晶画面、仪表(meter)、灯(lamp)、扬声器(speaker)等。典型的是,工具50包含通用的计算机,也可包含人机接口(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例如,由工具50所执行的信息处理程序也可保存到未图示的只读光盘(Compact Disk-Read OnlyMemory,CD-ROM)中而流通。保存在所述CD-ROM中的程序是由未图示的CD-ROM驱动装置来读取,并保存到工具50的硬盘(hard disk)等中。或者,也可构成为,从上位的主计算机(hostcomputer)等通过网络来下载(download)程序。
工具50也可对电力供给系统1(尤其是控制器40)设定各种参数。例如,状态值的获取(输入刷新)的时机及输出值的更新(输出刷新)的时机也可由工具50来计算及设定。而且,工具50也可提供一种环境,供用户根据控制目的(例如作为对象的线(line)及过程(process))来对用户程序进行编程,所述用户程序是作为使控制器40执行的控制程序。
电容器单元10是对驱动器20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是通过商用电源等而输入AC电源,并对驱动器20输出DC电源的电力供给装置。具体而言,电容器单元10对驱动器20供给主电路电源(图2中的“P-N”,用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DC电源)与控制电源(图2中的“DC24V”,用于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的DC电源)。例如,电容器单元10被供给单相200V的AC电源,并将24V的DC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而且,电容器单元10被供给三相200V的AC电源,并将200V的DC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的主电路。进而,电容器单元10也可被供给单相200V的AC电源,并将24V的DC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电容器单元10对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的电源称作“制动器电源”。
如以上所说明的,电容器单元10对驱动器20供给的电力(电源)例如是DC200V系统(“主电路电源”)与DC24V系统(“控制电路电源”或“控制电路电源及制动器电源”)这两种。
详细将后述,但电容器单元10无须对以往的马达控制装置即驱动器20进行变更,便能够对驱动器20进行对于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对策。电容器单元10利用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来确保驱动器20的控制电源。因此,即使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的骤变的情况下,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也能够继续运行。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的情况下,电容器单元10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充电电力作为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的电源而被消耗,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充电电力作为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电源而被消耗。
(电力供给装置的概要)
对于至此为止使用图2而说明了概要的电力供给系统1中所含的电容器单元10,接下来使用图1等来说明其结构及处理的内容等。在参照图1来说明详细之前,为了便于理解电容器单元10,将其概要整理如下。
电容器单元10(电力供给装置)是用于对驱动器20(马达驱动装置)的、对马达30供给马达驱动电力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包括:整流器104(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进行整流;以及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对驱动器20的、控制所述主电路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1)在整流器104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插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2)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4的输出进行充电。例如,(1)在整流器104的正侧输出端子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2)在整流器104的负侧输出端子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
在图1中,(1)在整流器104的正侧输出端子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正侧101A之间,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而且,(2)在整流器104的负侧输出端子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负侧101B之间,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
根据所述结构,电容器单元10在整流器104与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具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并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4的输出进行充电。
因此,电容器单元10起到下述效果:即使在发生了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
而且,电容器单元10起到下述效果:无须变更驱动器20,便能够对驱动器20进行对于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对策。
电容器单元10也可还包括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连接于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与负侧输出端子110B之间。
根据所述结构,电容器单元10还包括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连接于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与负侧输出端子110B之间。并且,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通过对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输入的电力来进行充电,所述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
因此,电容器单元10起到下述效果:即使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主电路。
电容器单元10在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具体而言,电容器单元10包括通知部200,通知部200在检测到对自身装置输入的AC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例如控制器40)。
根据所述结构,电容器单元10起到下述效果:在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能够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控制器40等,使控制器40等执行“输入电压骤变”时所需的处理。例如,电容器单元10在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控制器40。并且,收到此通知的控制器40例如能够使多个驱动器20同步停止与多个驱动器20分别连接的马达30。
(电容器单元的详细)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容器单元10(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电容器单元10包括AC电源输入端子102、电容器103、整流器104、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AC电源输入端子106、电容器107、整流器108、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及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
(控制电源供给电路)
AC电源输入端子102从外部电源接受的AC电源经整流器104整流,并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将电压调整为所需值之后,作为控制电源而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输出至驱动器20。
对于AC电源输入端子102,通过商用电源等而输入AC电源(例如单相200V)。在AC电源输入端子102,经由电容器103而连接有整流器104。电容器103从所述AC电源降低噪声(noise)(高次谐波电流)。通过了电容器103的交流电压经整流器104整流。
整流器104将直流电压经由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而输出至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从整流器104输出的直流电流经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而输入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
在图1、图5及图6中,“电源(Power supply)”这一记载表示了转换器。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是如下所述的电压转换电路,即,将从整流器104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压转换为所需的电压(例如24V),并将已转换为所需电压的直流电流输出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
另外,在电容器单元10、使用图5而后述的电容器单元11、及使用图6而后述的电容器单元12中,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并非必需的。例如,在电容器单元10中,若从整流器104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压是应输入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所需电压,则不需要电压转换,因此不需要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
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将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使电压调整为所需值的直流电流,作为控制电源(用于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的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另外,在电容器单元10、使用图5而后述的电容器单元11、及使用图6而后述的电容器单元12中,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将直流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并非必需的。在电容器单元10、电容器单元11及电容器单元12中,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也可将交流电流作为控制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此时,例如也可在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插入逆变器电路(DC/AC逆变器电路)。逆变器电路也可将来自整流器104(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将经转换的交流电流输出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由此,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将交流电流作为控制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被插入至整流器104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例如被插入至整流器104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之间。即,图1中表示了下述示例: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4的正侧输出端子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的正侧输入端子之间。图1所示的电路例中,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4的负侧输出端子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的负侧输入端子之间。
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4的输出来进行充电,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时,通过放电来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供给控制电源。换言之,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将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而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吸收来自马达30的再生能量。
电容器单元10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将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充电电力作为控制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即,电容器单元10确保驱动器20的控制电源,使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控制(即,马达30的驱动控制)成为可能。即使在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下,通过残留在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中的电荷,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也能够继续运行。
(主电路电源供给电路)
AC电源输入端子106从外部电源接受的AC电源经整流器108整流,作为主电路电源而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输出至驱动器20。
对于AC电源输入端子106,通过商用电源等而输入AC电源(例如三相200V)。在AC电源输入端子106,经由电容器107而连接有整流器108。电容器107从所述AC电源降低噪声(高次谐波电流)。通过了电容器107的交流电压由整流器108进行整流。
整流器108将直流电压经由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而输出至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从整流器108输出的直流电流被输入至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将从整流器108输出的直流电流作为主电路电源(用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被插入至整流器108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之间。即,图1中表示了下述示例: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正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8的正侧输出端子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之间。图1所示的电路例中,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负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8的负侧输出端子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负侧输出端子110B之间。
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是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进行充电,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时,通过放电来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主电路电源。换言之,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将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主电路。而且,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吸收来自马达30的再生能量。
电容器单元10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将主电路电源供给至驱动器20,即,确保驱动器20的主电路电源。即使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的情况下,驱动器20的主电路也能够利用残留在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中的电荷。
如以上所说明的,电容器单元10接受双系统的AC电源(例如单相200V的AC电源与三相200V的AC电源)的输入,进行双系统的DC电源(例如DC24V的控制电源与DC200V的主电路电源)的输出。而且,电容器单元10对于所述双系统的DC电源(具体而言,为控制电源与主电路电源)进行了后备。即,电容器单元10通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来对控制电源进行后备,通过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来对主电路电源进行后备。
另外,对主电路电源的后备用电力进行充电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静电容量、电容器容量)大于对控制电路电源的后备用电力进行充电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但是,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大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并非必需的。例如,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也可相等。
(通知部)
电容器单元10具备通知部200来作为功能块。另外,为了确保记载的简洁性,与本实施方式无直接关系的结构从说明及图1的电路图中予以省略。但是,根据实施的实际情况,电容器单元10也可具备所述省略的结构。图1例示的通知部200例如能够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即,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将存储在以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on-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NVRAM)等而实现的存储装置(未图示)中的程序读出到未图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等中来执行。
通知部200在对电容器单元10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通知部200例如与AC电源输入端子102及AC电源输入端子106相连接。通知部200在检测到对AC电源输入端子102及AC电源输入端子106的至少一者输入的AC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的装置(例如控制器40等)。
(与驱动器的连接例)
图3是对于电容器单元10表示与驱动器20(马达驱动装置)的连接例的图。另外,图3的说明中,电容器单元10A及10B是为了分别区分两个“电容器单元10”而对“电容器单元10”标注符号“A”及“B”。在不需要分别特别区分电容器单元10A及电容器单元10B的情况下,简称作“电容器单元10”。
图3中,电容器单元10A对驱动器20供给主电路电源(图3中的“P-N”)与控制电源(图3的纸面上侧的“DC24V”),并且对主电路电源与控制电源进行后备。
图3中,电容器单元10A进而对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DC电流(图3的纸面下侧的“DC24V(制动器)”)。制动器控制电路在供给至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发生输入电压的骤变时,对马达30实施制动而使马达30减速(急减速)。而且,制动器控制电路也可在断电过程等中,维持未从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有驱动电力的马达30的停止。
但是,因制动器控制电路使马达30急停,有可能发生不测的事态。因此,电容器单元10A通过对用于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从而避免伴随马达30的急停引起的不测事态的发生。
在电容器单元10A,连接有电容器单元10B。电容器单元10A与电容器单元10B是并联连接,对于电容器单元10A与电容器单元10B,从外部输入有AC电源(图3中的“三相AC200V”)。
如图3所例示的,对于电容器单元10A,能够增设电容器单元10B,当发生电容器单元10A的电容量不足等事态时,能够假性地增大电容器单元10A的电容量。更准确而言,电容器单元10A通过与电容器单元10B电性并联连接,从而能够利用电容器单元10B的电容量。
即,电容器单元10(例如电容器单元10A)具备用于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电容器单元10B)”电连接的连接器(外部连接器)。电容器单元10(例如电容器单元10A)能够利用连接器来增设(电连接)“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电容器单元10B)”。电容器单元10A与电容器单元10B将彼此的连接器直接连结,或者将彼此的连接器以有线方式予以连接,从而彼此电性并联连接。
电容器单元10通过经由连接器来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电性并联连接,从而能够(假性地)增加电容量,即,能够利用“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的电容量。即,电容器单元10能够利用连接器来增设“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电容器单元10B)”,从而(假性地)增大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因此,电容器单元10能够应对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不足这一事态。
另外,图3中表示了下述示例,即,电容器单元10(图3的示例中为电容器单元10A)经由连接器而与一台“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图3的示例中为电容器单元10B)”电性并联连接。但是,电容器单元10能够经由连接器来电性并联连接的“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并不限于一台。电容器单元10能够经由连接器来与多台(例如两台或三台)“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电性并联连接。换言之,电容器单元10具备多个用于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电连接的连接器(外部连接器)。
而且,图3中表示了下述示例,即,电容器单元10(图3的示例中为电容器单元10A)的连接器与另一电容器单元10(图3的示例中为电容器单元10B)的连接器以有线方式而电连接。但是,多个电容器单元10各自的连接器间以有线方式来电连接并非必需的。多个电容器单元10各自的连接器间也可直接连结。例如,电容器单元10A的连接器与电容器单元10B的连接器也可直接连结。
另外,此处所述的“连接器(外部连接器)”相当于图6所示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其详细将使用图6来后述。
(与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的比较)
图4表示了电力供给系统1与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各自的概要及两者的比较。图4的(A)是表示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的整体概要的图。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是如下所述的结构,即,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对驱动器97的主电路供给主电路电源,不间断电源装置(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98对驱动器97的控制电路供给控制电源。图4的(B)是对图2所例示的电力供给系统1中的尤其是电容器单元10对驱动器20供给的电力(电源)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C)是对图4的(A)所例示的“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与图4的(B)所例示的电力供给系统1进行比较的表。在图4的(C)的表中,“驱动器97+UPS98+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00的“组合”表示“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驱动器20+电容器单元10”的“组合”表示电力供给系统1。
对于以上说明了结构的电力供给系统1及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首先对两者共同的、伴随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发生而引起的风险(risk)进行说明。
(伴随输入电压骤变的风险)
在驱动器20及驱动器97的运行过程中,若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的骤变”,则驱动器20或驱动器97所控制的多个机械彼此有可能发生干涉,而发生工件的破损等。例如,在通过液剂填充进行的作业中,由于多轴同步移动,因此在输入电压的骤变时,惯性不同的多个机械彼此(例如喷嘴(nozzle)部分的机械与搬送部分的机械)干涉或碰撞,由此,昂贵的喷嘴有时会断折。更具体而言,长的输送机(conveyer)的惯性(inertia)大,与此相对,液剂填充机的惯性小,因此当发生“输入电压的骤变”时,位置偏离变大,昂贵的喷嘴有时会断裂。而且,液剂填充机进行运转的无菌空间等内的修复作业不仅要耗费巨大的工时,而且废弃损耗及液剂的补充等也可能产生额度巨大的损失。
此处,为了在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的骤变(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时使马达30等正常停止,必须对“驱动器20或驱动器97”的主电路及控制电路这两者供给电力。即,若不仅“驱动器20或驱动器97”的主电路电源,控制电源也未进行后备,则会伴随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的骤变,而遭受包含喷嘴破损等在内的巨额损失。
但是,在此种液剂填充机进行运转的工厂等中,用于对驱动器20或驱动器97的电源进行后备的机器设置空间多为有限。
(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
在图4的(A)所例示的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中,作为避免伴随“输入电压骤变”引起的所述风险的对策,即,为了在输入电压的骤变时使多轴(多个机械)保持同步地停止,采用了如下所述的结构。
即,将以往如所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仅能对驱动器97的主电路电源进行后备的、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与“仅对驱动器97的控制电源进行后备的UPS98”进行并用。如图4的(A)所例示的,在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中,对于“驱动器97的控制电源”,是通过与对“驱动器97的主电路电源”进行后备的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独立的UPS98等来进行后备。
但是,如上所述,在工厂等中,用于对驱动器97的电源进行后备的场所有限,因此用于驱动器97的控制电源的后备的UPS98只能选择小型且高性能但昂贵的UPS。而且,UPS98必须进行电池(battery)的定期更换等维护,因而一般在电容量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增设。
(本实施方式的电力供给系统)
图4的(B)所例示的电容器单元10进行驱动器20的主电路电源及控制电源的双系统的电源输出,对主电路电源及控制电源这两者进行后备。换言之,电容器单元10对“用于使马达30驱动的主电路电源(马达驱动电源)”以及“用于对马达30的驱动(即,主电路)进行控制的控制电源”这两者进行后备。
因此,即使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电容器单元10也能继续对驱动器20的电源供给,因此例如多轴同步受到控制,避免机械间的碰撞。而且,电容器单元10对驱动器20供给主电路电源及控制电源,并且进行两者的后备,进而,支持再生/动力运转的能量活用。进而,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由于电容器单元10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源进行后备,因此不需要UPS98,而且,当然不需要用于UPS98的设置空间。
(比较表)
使用图4的(C),对图4的(A)所例示的“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与图4的(B)所例示的电力供给系统1的差异进行整理。另外,如图4的(C)所示,在“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与电力供给系统1中,“主电路电源”及“输出”几乎无差异,因此对于“主电路电源”及“输出”省略详细说明。
在“以往的电力供给系统(驱动器97+UPS98+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中,“控制电源”为“单相AC电源”·。与此相对,在电力供给系统1(驱动器20+电容器单元10)中,“控制电源”为“DC电源(例如DC24V)”。因此,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电容器单元10能够通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来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源进行后备。
而且,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无法外置控制“制动器电路(制动器控制电路)”,换言之,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无法对用于制动器电路的电源进行后备。与此相对,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驱动器20内置有“制动器电路(制动器控制电路)”,电容器单元10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将24V的DC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并且,电容器单元10能够将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即,能够对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另外,对于通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所进行的制动器电源的后备,详细将使用图6及图7来后述。
进而,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无法(不能)进行“增设(即,与自身装置以外的、以往的电容器单元99的电连接)”,“所支持的驱动器容量(即,可吸收的再生能量)”为“1kW以下”。与此相对,电容器单元10“能够”进行“增设”,通过“增设”,能够将“所支持的驱动器容量”设为“3kW以下”。
(电容器单元所实现的功能)
电容器单元10能够实现以往的电容器单元无法实现的下述三个功能。第一,电容器单元10能够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电源及控制电源这两者进行后备。第二,电容器单元10通过增设“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能够应对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及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至少一者的电容量的不足。而且,电容器单元10通过增设“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0”,也能够应对大的再生能量。例如,电容器单元10也能够应对3kW的再生能量,从而也能够应对再生能量大的大型的液剂填充机等。第三,电容器单元10具备下述功能,即,探测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的骤变”,并将“输入电压骤变”通知给外部(例如,输出将探测到“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的信号)。以下,详细说明电容器单元10所具备的“通知输入电压骤变”的功能。
(“通知输入电压骤变”的功能)
电容器单元10具备下述功能,即,探测“输入电压骤变”并输出至外部。图1所例示的电容器单元10具备通知部200,所述通知部200在探测到“输入电压骤变”时,将通知信号输出至外部。电容器单元10起到下述效果:能够将探测到“输入电压骤变”的通知部200所输出的通知信号作为触发(trigger),而使控制器40等执行“输入电压骤变”时所需的处理。例如,收到“输入电压骤变”通知的控制器40能够使多个驱动器20同步停止与多个驱动器20各自连接的马达30。
〔实施方式2〕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基于图5来说明如下。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具有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器单元11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容器单元1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单元11的电源输入为一个。以下,使用图5来说明电容器单元11的详细。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容器单元11(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电容器单元11被供给有三相200V的AC电源,并将24V的DC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并且将200V的DC电流供给至驱动器20的主电路。即,AC电源输入端子106从外部电源接受的AC电源经整流器108整流,且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将电压调整为所需值之后,作为控制电源而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输出至驱动器20。而且,AC电源输入端子106从外部电源接受的AC电源经整流器108整流,作为主电路电源而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输出至驱动器20。
具体而言,对于AC电源输入端子106,通过商用电源等而输入AC电源(例如三相200V),电容器107从输入至AC电源输入端子106的AC电源中降低噪声(高次谐波电流)。通过了电容器107的交流电压由整流器108进行整流。整流器108将直流电压经由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而输出至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及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即,整流器108经由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而连接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及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
经由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而与整流器108连接的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将从整流器108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压转换为所需的电压(例如24V)。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将已转换为所需电压的直流电流输出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将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使电压调整为所需值的直流电流,作为控制电源(用于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的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同样地,经由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而与整流器108连接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将从整流器108输出的直流电流,作为主电路电源(用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控制电源的后备)
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被插入至整流器108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例如被插入至整流器108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之间。即,图5中表示了下述示例,即,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8的正侧输出端子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的正侧输入端子之间。图5所示的电路例中,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8的负侧输出端子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的负侧输入端子之间。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进行充电,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时,通过放电来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供给控制电源。
(主电路电源的后备)
在电容器单元11中,插入至整流器108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之间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也进行主电路电源的后备。图5中,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8的正侧输出端子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之间。而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8的负侧输出端子与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负侧输出端子110B之间。
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来进行充电,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时,通过放电来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主电路电源。换言之,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在发生了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将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主电路。
而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吸收来自马达30的再生能量。
如以上所说明的,电容器单元11接受单系统的AC电源(例如三相200V的AC电源)的输入,而进行双系统的DC电源(例如DC24V的控制电源与DC200V的主电路电源)的输出。而且,电容器单元11对于所述双系统的DC电源(具体而言,为控制电源与主电路电源)进行了后备。即,电容器单元11通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来对控制电源与主电路电源进行后备。
即,电容器单元11(电力供给装置)是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其对驱动器20(马达驱动装置)的、对马达30供给马达驱动电力的主电路供给电力,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包括:整流器108(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进行整流;以及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对驱动器20的、控制所述主电路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1)在整流器108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插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2)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进行充电。例如,(1)在整流器108的正侧输出端子,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2)在整流器108的负侧输出端子,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
图5中,(1)在整流器108的正侧输出端子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正侧10lA之间,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而且,(2)在整流器108的负侧输出端子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负侧101B之间,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
根据所述结构,电容器单元11在整流器108与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具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并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进行充电。
因此,电容器单元11起到下述效果:即使在发生了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
而且,电容器单元11起到下述效果:无须变更驱动器20,便能够对驱动器20进行对于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对策。
通知部200在对电容器单元11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通知部200是与AC电源输入端子106连接,当检测到输入至AC电源输入端子106的AC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的装置(例如控制器40等)。
另外,如前所述,在电容器单元11中,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并非必需的,若从整流器108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压为应输入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所需电压,则不需要电压转换。而且,也可在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插入逆变器电路(DC/AC逆变器电路),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将交流电流作为控制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实施方式3〕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基于图6及图7来说明如下。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具有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单元12(电力供给装置),首先,对于电容器单元12,使用图7来说明与驱动器20(马达驱动装置)的连接例。
(与驱动器的连接例)
图7是对于电容器单元12表示与驱动器20的连接例的图。图7中表示了下述示例,即,作为主机装置的控制器40经由现场网络60而与多个从机装置(具体而言,为驱动器20A、20B及20C)连接。驱动器20A、20B及20C各自分别通过电容器单元12A、12B及12C来供给电力。对于电容器单元12A、12B及12C,分别从外部供给有三相200V的AC电源。
另外,图7的说明中,驱动器20A、20B及20C是为了分别区分三个“驱动器20”而对“驱动器20”标注符号“A”、“B”及“C”。在不需要分别特别区分驱动器20A、20B及20C的情况下,简称作“驱动器20”。同样地,电容器单元12A、12B及12C是为了分别区分三个“电容器单元12”而对“电容器单元12”标注符号“A”、“B”及“C”。在不需要分别特别区分电容器单元12A、12B及12C的情况下,简称作“电容器单元12”。
如图7所示,电容器单元12对驱动器20供给主电路电源(图7中的“P-N”)与控制电源(图7的纸面上侧上的“DC24V”),并且对主电路电源与控制电源进行后备。而且,电容器单元12对驱动器20供给制动器电源(图7的纸面下侧的“DC24V(制动器)”),并且对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换言之,电容器单元12对驱动器20进行主电路电源、控制电源及制动器电源这三系统的电源输出,并且进行了主电路电源、控制电源及制动器电源的后备。电容器单元12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通过对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从而防止驱动器20意外地对马达30实施制动的事态。进而,电容器单元12支持再生/动力运转的能量活用。
另外,如前所述,在电容器单元12中,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并非必需的,若从整流器104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压为应输入至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的所需电压,则不需要电压转换。而且,也可在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之间插入逆变器电路(DC/AC逆变器电路),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01将交流电流作为控制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
(电容器单元的概要)
对于至此为止使用图7而说明了概要的电容器单元12,接下来使用图6来说明其详细。另外,图6中例示电路结构的电容器单元12与图1中例示电路结构的电容器单元10在以下三点不同。
第一,电容器单元12具备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对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制动器电源),并且对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具体而言,在电容器单元12(电力供给装置)中,(1)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电连接于整流器104的正侧输出端子、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的正侧111A之间,所述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是对“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2)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电连接于整流器104的负侧输出端子、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的负侧111B之间。换言之,在电容器单元12中,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被插入至整流器104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之间,所述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对“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根据所述结构,电容器单元12在整流器104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输出端子)之间具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所述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对“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并且,电容器单元12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对“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充电电力。
此处,在对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供给未进行后备的状态下,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是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而且,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也可在断电过程等中维持未从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有驱动电力的马达30的停止。
但是,例如在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与所述主电路对马达30的控制独立地使马达30急减速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在所述主电路控制着马达30时不会发生的不测事态,例如工件的破损等。
与此相对,电容器单元12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对用于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供给进行后备。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即使在发生了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因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而发生如前所述的不测事态的情况。
另外,如前所述,对于电容器单元12而言,制动器控制电路内置于驱动器20中并非必需的。电容器单元12也可对独立于驱动器20而存在的、对“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进行控制的电路(控制电路)或装置供给制动器电源。电容器单元12也可对独立于驱动器20而存在的、对“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的制动器”进行控制的电路(控制电路)或装置的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
第二,电容器单元12具备电容器增设端子112,通过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电性并联连接,能够(假性地)增大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即,电容器单元12能够利用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
具体而言,电容器单元12还具备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连接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连接器)。并且,电容器单元12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可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2)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相连接。
例如,电容器单元12A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可与电容器单元12B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相连接。另外,电容器单元12A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与电容器单元12B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既可通过有线方式而连接,也可直接连结。
因此,当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2)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电性并联连接于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时,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与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将电性并联连接。即,电容器单元12通过使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2)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电性并联连接于电容器增设端子112,从而能够利用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例如,通过使电容器单元12B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电性并联连接于电容器单元12A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从而电容器单元12A利用电容器单元12B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
因此,电容器单元12起到下述效果:在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不足等情况下,通过使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2)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电性并联连接于电容器增设端子112,从而能够利用连接于自身装置的、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
(与电容器相关的附注)
另外,为了增大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电容器单元12也可在自身装置的框体的内侧或外侧进一步设置未图示的电容器来作为零件。并且,也可通过使在自身装置的框体的内侧或外侧追加的所述电容器并联连接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来增大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
而且,直至上述为止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及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各自既可通过一个电容器(电容器零件)来实现,也可通过两个以上的电容器(电容器零件)来实现。
第三,在电容器单元12中,电容器单元10中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具体而言,与电容器单元10同样地,电容器单元12具备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连接于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与负侧输出端子110B之间。并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正极端子电连接,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负极端子电连接。
根据所述结构,电容器单元12具备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连接于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与负侧输出端子110B之间。并且,电容器单元12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正极端子电连接,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即,在电容器单元12中,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是电性并联连接。
因此,电容器单元12起到下述效果: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能够将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电性并联连接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充电电力供给至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
(电容器单元的详细)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容器单元12的电路结构的图。另外,如前所述,电容器单元12除了电容器单元10的结构以外,还包括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及电容器增设端子112。而且,在电容器单元12中,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并且,在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之间,插入有二极管113。除了这些结构以外,电容器单元12的结构与电容器单元10的结构同样,对于电容器单元12的结构中的与电容器单元10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
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连接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将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调整了电压的直流电流作为制动器电源而供给至驱动器20。此处,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经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而连接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而充电至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中的电力被供给至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换言之,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通过整流器108的输出进行充电,当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通过放电,(1)对驱动器20的控制电路供给控制电源,(2)对驱动器20的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制动器电源。
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电连接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具体而言,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与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的正极112A分别电连接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正极端子。而且,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负侧输出端子110B与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的负极112B分别电连接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负极端子。
并且,在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的正极112A,连接有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的正极112A、或(2)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正侧输出端子110A。而且,在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的负极112B,连接有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的负极112B、或(2)对驱动器20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的负侧输出端子110B。
例如,能够将电容器单元12A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与电容器单元12B的(1)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或(2)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予以电连接,以使电容器单元12A与电容器单元12B电性并联连接。即,能够对电容器单元12A增设电容器单元12B。
当使电容器单元12A与电容器单元12B电性并联连接时,电容器单元12A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与电容器单元12B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
若对以上进行整理,则多个电容器单元12能够经由各个电容器增设端子112而电性并联连接。而且,多个电容器单元12能够分别通过将自身装置的电容器增设端子112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110予以并联连接,从而电性并联连接。
通过将多个电容器单元12彼此电性并联连接,从而多个电容器单元12能够分别利用彼此电连接的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即,电容器单元12通过经由电容器增设端子112来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电性并联连接,从而能够假性地增大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
在电容器单元12中,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是经由二极管113而并联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正极端子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两者之间插入有二极管113的正极端子。而且,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负极端子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两者之间插入有二极管113的负极端子。
二极管113被插入至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之间,以使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朝向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流的流动成为顺向。
如以上所说明的,电容器单元12接受双系统的AC电源(例如单相200V的AC电源与三相200V的AC电源)的输入,而进行三系统的DC电源(例如DC24V的控制电源、DC24V的制动器电源及DC200V的主电路电源)的输出。而且,电容器单元12对于这三系统的DC电源(具体而言,为控制电源、制动器电源及主电路电源)进行后备。即,电容器单元12通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来对控制电源及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通过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来对主电路电源进行后备。
(关于电容量)
电容器单元12通过具备以下的两个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从而假性地增大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
(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的连接)
电容器单元12能够经由电容器增设端子112而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电性并联连接。通过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电性并联连接,从而所连接的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与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
因此,电容器单元12通过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电性并联连接,从而能够利用所连接的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即,电容器单元12通过与自身装置以外的电容器单元12电性并联连接,从而能够假性地增大自身装置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的电容量。
(与自身装置内的其他电容器的连接)
在电容器单元12中,通过将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从而假性地增大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即,在电容器单元12中,对控制电源的后备电力进行充电的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对主电路电源的后备电力进行充电的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通过将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与第二后备用电容器109电性并联连接,从而假性地增大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
(关于制动器电源)
电容器单元12通过假性地增大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的电容量,从而通过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不仅对控制电源,也对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
(关于制动器电源的后备的变形例)
图6中表示了下述示例,即,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被插入至整流器104与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之间。但是,用于制动器电源的后备的结构并不限于图6所示的结构。
图8是表示用于制动器电源的后备的、具备与图6所示的电路结构不同的电路结构的电容器单元13(图8的(A))及电容器单元14(图8的(B))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图8的(A)及图8的(B)中,对于与图6同样的结构省略了图示。
图8的(A)所例示的电容器单元13通过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独立的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来对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即,在电容器单元13中,与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电性并联连接的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对制动器电源进行后备。
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被插入至整流器104与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之间。具体而言,在图8的(A)中,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的正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4的正侧输出端子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的正侧输入端子之间。而且,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的负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04的负侧输出端子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的负侧输入端子之间。
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是通过整流器104的输出进行充电,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时,通过放电来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制动器电源。换言之,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将充电电力供给至制动器控制电路。
电容器单元13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将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的充电电力作为制动器电源而供给至制动器控制电路。即,电容器单元13确保制动器控制电路的制动器电源,防止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制动器控制电路与驱动器20的主电路独立地使马达30减速(急减速)。
此处,为了制动器电源的后备而对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进行充电的整流器104与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电连接也并非必需的。
图8的(B)所例示的电容器单元14中,由与对第一后备用电容器100进行充电的整流器104独立的整流器115来对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进行充电。
整流器115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进行整流的整流电路。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被插入至整流器115与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之间。具体而言,在图8的(B)中,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的正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15的正侧输出端子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的正侧输入端子之间。而且,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的负极端子连接于整流器115的负侧输出端子与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111的负侧输入端子之间。第三后备用电容器114是通过整流器115的输出进行充电,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时,通过放电来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制动器电源。
(关于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的变形例)
图1所记载的实施例中,通过经由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来对整流器104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而设为控制电源输出。然而,在不需要对整流器104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情况下,则不需要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此结构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关于控制电源的变形例)
图1所记载的实施例中,控制电源输出采用了DC输出。但是,控制电源输出为AC输出的情况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在将控制电源输出设为AC输出的情况下,可具备将直流转换为交流的逆变器电路,以取代图1的DC/DC电源转换器模块105。
(附注事项)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所述主电路对马达供给马达驱动电力,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包括: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进行整流;以及控制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所述主电路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1)在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插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2)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包括所述整流电路、及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所述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控制电源输出端子,(1)在所述整流电路的正侧输出端子与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的正侧之间电连接有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2)在所述整流电路的负侧输出端子与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的负侧之间电连接有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换言之,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在所述整流电路、与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所述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控制电源输出端子之间,具备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并且,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即使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充电电力供给至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所述控制电路。
而且,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不需要变更所述马达驱动装置,便能够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进行对于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对策。
例如,在变更马达控制装置中所用的各种参数的情况、及解除马达控制装置中发生的异常等情况下,有时必须在暂时切断控制电源后,重新接通控制电源(马达控制装置的控制电源的重新接通)。此处,在马达控制装置的内部设有控制电源的后备机构的情况下,在马达控制装置内的后备机构的放电完成之前,无法切断控制电源。但是,通过将控制电源的后备机构设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而非设于马达控制装置内,能够容易地进行控制电源的切断及重新接通。即,无须等待马达控制装置内的后备机构的放电完成,只要将马达控制装置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电连接切断或重新连接,便能够容易地进行控制电源的切断及重新接通。
而且,根据使用状况等,马达控制装置既有时需要电源后备,也有时不需要电源后备。通过将控制电源的后备机构设为外置(即,设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从而能够在用户需要时进行控制电源的后备。进而,对于起先不需要控制电源的后备的马达控制装置,即使在随后需要控制电源的后备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来容易地对控制电源进行后备。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中,也可为,(1)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进而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正侧输出端子、与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的正侧之间,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2)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进而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负侧输出端子、与对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的负侧之间。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中,(1)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进而电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正侧输出端子、与对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的正侧之间,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2)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进而电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的负侧输出端子、与对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的负侧之间。换言之,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在所述整流电路与对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之间,具备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并且,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对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供给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充电电力。
此处,在对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供给未进行后备的状态下,当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是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而且,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也可在断电过程等中维持未从所述马达控制装置的主电路供给有驱动电力的所述马达的停止。
但是,例如在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与所述主电路对所述马达的控制独立地使所述马达急减速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在所述主电路控制着所述马达时不会发生的不测事态,例如工件的破损等。
与此相对,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输入电压骤变时,对用于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的电源供给进行后备。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能够避免因所述制动器控制电路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而发生如前所述的不测事态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也可还包括:第二后备用电容器,连接于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正侧输出端子与负侧输出端子之间。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还包括第二后备用电容器,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连接于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正侧输出端子与负侧输出端子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对输出端子输入的电力来进行充电,所述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所述主电路供给电力。
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即使在发生因雷击等造成的瞬间电压下降及瞬间停电等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充电电力供给至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所述主电路。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也可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与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1)所述连接器、或(2)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相连接。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连接器。并且,所述连接器能与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1)所述连接器、或(2)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相连接。
因此,当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1)所述连接器、或(2)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电性并联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时,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与自身装置的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将电性并联连接。即,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通过将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1)所述连接器、或(2)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电性并联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从而能够利用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电容量。
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在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电容量不足等情况下,通过使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1)所述连接器、或(2)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电性并联连接于所述连接器,从而能够利用连接于自身装置的、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电容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也可为,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电连接。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即,在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电性并联连接。
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能够将与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电性并联连接的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充电电力供给至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电路。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力供给装置也可为,当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发生了输入电压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在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
因此,所述电力供给装置起到下述效果:在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能够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的控制器等,使所述控制器等执行“输入电压骤变”时所需的处理。例如,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在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的控制器。并且,收到此通知的控制器例如使多个所述马达驱动装置同步地停止与多个所述马达驱动装置分别连接的所述马达。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揭示的技术部件适当组合所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其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所述主电路对马达供给马达驱动电力,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第一交流进行整流;
第二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所述交流电源输入的第二交流进行整流;
控制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所述主电路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主电路供给电力;
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制动器电路供给电力,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
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插入在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第二后备用电容器,插入在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与所述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以及
第三后备用电容器,插入在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三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
3.一种电力供给装置,其对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所述主电路对马达供给马达驱动电力,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交流电源输入的第一交流进行整流;以及
第二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所述交流电源输入的第二交流进行整流;
第三整流电路,对从外部的所述交流电源输入的所述第一交流进行整流;
控制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控制所述主电路的控制电路供给电力;
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主电路供给电力;
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制动器电路供给电力,在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与所述主电路的运行独立地使所述马达减速;
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插入在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控制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第二后备用电容器,插入在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与所述主电路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以及
第三后备用电容器,插入在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制动器电源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三后备用电容器是通过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
所述连接器能与自身装置以外的所述电力供给装置的(1)所述连接器、或(2)对所述马达驱动装置的主电路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正极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与所述第二后备用电容器的负极端子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对自身装置的输入电压发生骤变时,将输入电压发生了骤变的情况通知给外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77316 | 2017-09-15 | ||
JP2017177316A JP6848778B2 (ja) | 2017-09-15 | 2017-09-15 | 電力供給装置 |
PCT/JP2018/031425 WO2019054160A1 (ja) | 2017-09-15 | 2018-08-24 | 電力供給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3997A CN111033997A (zh) | 2020-04-17 |
CN111033997B true CN111033997B (zh) | 2023-03-24 |
Family
ID=65722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3236.8A Active CN111033997B (zh) | 2017-09-15 | 2018-08-24 | 电力供给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90110B2 (zh) |
EP (1) | EP3683947A4 (zh) |
JP (1) | JP6848778B2 (zh) |
CN (1) | CN111033997B (zh) |
WO (1) | WO20190541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22688B2 (en) * | 2016-12-30 | 2019-06-18 |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 Controlling electrical access to a lithium battery on a utility vehicle |
US11424692B2 (en) * | 2020-12-23 | 2022-08-23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Multi-level single-phase AC-to-DC converte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63973A (ja) * | 1997-03-24 | 1998-10-06 | Fanuc Ltd | 停電落下防止制御装置 |
JP2004216829A (ja) * | 2003-01-17 | 2004-08-05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成形機及びその保護方法 |
CN101142738A (zh) * | 2006-03-15 | 2008-03-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驱动装置和压缩机驱动装置 |
CN103227608A (zh) * | 2012-01-25 | 2013-07-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控制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89572A (ja) * | 1981-11-16 | 1983-05-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交流エレベ−タの運転装置 |
JPH04322186A (ja) * | 1991-04-22 | 1992-11-12 | Hitachi Ltd | 電動ドア装置 |
JPH10337027A (ja) * | 1997-06-02 | 1998-12-18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2001218476A (ja) * | 2000-02-04 | 2001-08-10 | Tsubakimoto Chain Co | 電動機の制御装置 |
JP2004222447A (ja) * | 2003-01-16 | 2004-08-05 |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 瞬停・瞬時電圧低下対策ユニット |
US7554276B2 (en) * | 2005-09-21 | 2009-06-30 |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oration | Protection circuit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in field weakening operation |
CN204361943U (zh) * | 2014-12-19 | 2015-05-27 | 杭州索肯科技有限公司 | 多驱动单元变频器电路 |
JP6218244B2 (ja) | 2015-06-09 | 2017-10-25 |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6676957B2 (ja) * | 2015-12-22 | 2020-04-08 |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 給湯装置 |
EP3293876B1 (en) * | 2016-09-09 | 2021-06-23 | Black & Decker Inc. | Dual-inverter for a brushless motor |
-
2017
- 2017-09-15 JP JP2017177316A patent/JP684877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24 EP EP18856748.1A patent/EP3683947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08-24 US US16/639,129 patent/US111901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8-24 CN CN201880053236.8A patent/CN11103399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8-24 WO PCT/JP2018/031425 patent/WO2019054160A1/ja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63973A (ja) * | 1997-03-24 | 1998-10-06 | Fanuc Ltd | 停電落下防止制御装置 |
JP2004216829A (ja) * | 2003-01-17 | 2004-08-05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成形機及びその保護方法 |
CN101142738A (zh) * | 2006-03-15 | 2008-03-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驱动装置和压缩机驱动装置 |
CN103227608A (zh) * | 2012-01-25 | 2013-07-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控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3997A (zh) | 2020-04-17 |
JP6848778B2 (ja) | 2021-03-24 |
US11190110B2 (en) | 2021-11-30 |
EP3683947A4 (en) | 2021-09-01 |
WO2019054160A1 (ja) | 2019-03-21 |
US20200212819A1 (en) | 2020-07-02 |
JP2019054644A (ja) | 2019-04-04 |
EP3683947A1 (en) | 2020-07-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58949B2 (en) |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for converting DC voltage into AC voltage, and vice versa | |
CN103812391B (zh) | 具有进给轴马达以及主轴马达的机床的控制装置 | |
CN111033997B (zh) | 电力供给装置 | |
CN105829019A (zh) | 具有电信号维持的工具系统 | |
EP2768108B1 (en) | Stationary charging system | |
US892401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yclable absorption of electric retardation energy from an industrial robotics system | |
JP2019126116A (ja) | 蓄電部を有する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 |
CN108927804B (zh) | 复合型机器人控制系统及机器人 | |
JP2019088175A (ja) | モータ制御装置、電力変換装置、補助電源装置、及び補助電源制御方法 | |
CN106660753A (zh) | 模块化的门驱动控制系统以及模块化的门驱动系统 | |
US10437227B2 (en) | Motor drive system including abnormality detection unit of power storage device | |
US8575884B2 (en) | Motor drive control system enabling connection of direct current/alternating current conversion device | |
CN103513630B (zh) | 与从机装置的数量对应地变更数据的通信速度的主机装置 | |
JP2015231255A (ja) | サーボモータドライブ装置 | |
US12025099B2 (en) | Wind turbine blade pitch system | |
CN105553228A (zh) | 机器人 | |
JP2009201260A (ja) | 多軸モータ駆動装置 | |
CN210201483U (zh) | 变流器直流母线保护装置 | |
JP2007288970A (ja) | 二次電池及び充電回路の少なくとも一方の異常検出機能を有するアブソリュートエンコーダ用バックアップ電源 | |
JP7146072B2 (ja) | 電源供給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
JP2008220135A (ja) | サーボモ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 |
KR102235194B1 (ko) | Ess의 통합 제어가 가능한 전력 시스템 | |
CN109496178B (zh) | 多轴驱动器、数字控制系统及多轴机器人 | |
JP2013192453A (ja) | 直流交流変換装置を接続可能な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
CN105529968B (zh) | 一种主电机和从电机断电同步控制系统及其同步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