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894B - 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7894B
CN110997894B CN201880049609.4A CN201880049609A CN110997894B CN 110997894 B CN110997894 B CN 110997894B CN 201880049609 A CN201880049609 A CN 201880049609A CN 110997894 B CN110997894 B CN 1109978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ngle
film
cell adhesion
cultur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96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7894A (zh
Inventor
户谷贵彦
田中乡史
松冈洋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423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391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014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473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97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7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flexi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20Material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5/00Means for supporting, enclosing or fixing the microorganisms, e.g. immunocoatings
    • C12M25/02Membranes; Fil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Immun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在该培养容器的制造中,能够防止因培养容器的内面发生接触而使涂布于一个内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剥离、背蹭到另一个内面的情况。本发明采用如下的培养容器,是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具备相面对的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至少对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实施表面处理以使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并且在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包含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

Description

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 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胞培养技术,特别涉及细胞团培养中所用的培养容器。
另外,本发明涉及能够合适地用于制造细胞培养容器等的层叠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医药品的生产、基因治疗、再生医疗、免疫疗法等领域中,要求在人工环境下高效地大量培养细胞或组织、微生物等。
在此种状况下,施行向培养容器中填充细胞和培养液、在封闭系统中自动地大量培养细胞的做法。
另外,最近使用了如下的方法,即,不使iPS细胞等粘附细胞粘附于培养容器,而是在培养容器内使细胞漂浮地进行培养,形成细胞团(凝聚块),由此来提高细胞的培养效率。该情况下,通常,在培养容器内的底面,为了不使细胞粘附,需要事先涂布(涂覆)细胞粘附抑制剂。
此处,关于形成细胞团的培养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过在内面涂布有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具有凹部的培养基材。该培养基材为刚性的基材,认为通过在内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能够恰当地形成细胞团。
另外,关于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膜、片(以下有时简称为膜),需要在其表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后保管至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时为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3601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706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高效地大量培养细胞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包含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容积大的培养容器的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在封闭系统中自动地培养细胞。
然而,此种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一般为袋形状,因此若向培养容器内的底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则因培养容器内的底面与上面发生接触,而如图8所示,有涂布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日文:裏移り)到上面从而从底面剥离的问题。
即,当像这样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从底面剥离时,细胞粘附于该细胞粘附抑制剂剥离了的底面部分,因此存在细胞无法恰当地形成细胞团从而细胞团培养受到阻碍的问题。
因而,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以特定的条件对培养容器内的底面和上面的基材进行加工,成功地制造出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的培养容器,完成了本发明。
即,至少对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表面侧实施表面处理以使培养容器的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与之相面对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并且在该表面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由此能够防止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剥离、背蹭到对面侧的情况。
但是,涂布有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有时被卷绕成卷筒状保管,而当使用时将膜展开为平面状时,则有细胞粘附抑制剂从膜剥离的问题。
具体而言,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将膜卷绕成卷筒状时,向培养基材100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的涂层200密合于培养基材100的与涂层200相反一侧的表面。
此后,将膜恢复到平面状时,有涂层200从培养基材100的表面剥离、并背蹭到培养基材100的相反一侧的表面的问题。
因而,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具有挠曲性的膜或片状的培养基材的第一面的亲水性处理为高于其相反一侧的第二面的亲水性,在第一面形成涂层并将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层叠结构体,由此成功地制造出不产生涂层的背蹭的层叠结构体,完成了本发明。
此处,在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中记载有对培养基材的表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从而进行细胞低粘附化处理的做法。
然而,该培养基材并非具有挠曲性的材料,另外考虑到培养基材的两面的亲水性,其并非能够形成不产生涂层的背蹭的层叠结构体的材料。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容器,在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的制造中,能够防止因培养容器的内面发生接触、而使涂布于一个内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剥离、背蹭到另一个内面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结构体,是在将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的层叠结构体中形成于培养基材的表面上的涂层不发生背蹭的层叠结构体,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该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培养容器采用了如下的构成,即,是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具备相面对的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至少对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实施表面处理以使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并且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形成包含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
另外,本发明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即,是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处理,形成如下的所述培养容器,具备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所述膜或片的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面,所述第二侧面部与所述第一侧面部相面对,并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
另外,本发明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即,是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第一亲水化处理,并且对所述膜或片的另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力小于所述第一亲水化处理的第二亲水化处理,形成如下的所述培养容器,具备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所述膜或片的实施了所述第一亲水化处理的面,所述第二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与所述第一侧面部相面对的实施了所述第二亲水化处理的面,并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层叠结构体采用了如下的构成,即,是重叠具有挠曲性的培养基材而得的层叠结构体,所述培养基材为膜或片状,被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所述层叠结构体,所述培养基材具有形成有涂层的第一表面、和其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亲水性高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亲水性。
另外,本发明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即,是重叠具有挠曲性的培养基材而得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至少对所述第一表面实施亲水化处理以使包含膜或片的所述培养基材的第一表面的亲水性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的亲水性,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涂布涂层剂而形成涂层,将所述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的制造中,能够防止因培养容器的内面发生接触而使涂布于一个内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剥离、背蹭到另一个内面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层叠结构体,在将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的层叠结构体中形成于培养基材的表面上的涂层不会发生背蹭,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该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是针对静态水接触角的说明图。
图1B是针对接触角滞后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拍摄实施例1(实施例11)(培养容器的基材(培养基材):PE,下面(第一表面):电晕处理1次、上面(第二表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实施例2(实施例12)(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电晕处理3次、上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比较例1(比较例11)(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无处理、上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状况而得的照片的图。
图3是表示拍摄比较例2(比较例12)(培养容器的基材(培养基材):PE,下面(第一表面):无处理、上面(第二表面):电晕处理1次,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比较例3(比较例13)(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电晕处理1次、上面:电晕处理3次,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比较例4(比较例14)(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电晕处理3次、上面:电晕处理3次,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状况而得的照片的图。
图4是表示拍摄实施例3(实施例13)(培养容器的基材(培养基材):COC,下面(第一表面):电晕处理3次、上面(第二表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比较例5(比较例15)(培养容器的基材:COC,下面:无处理、上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状况而得的照片的图。
图5是表示拍摄实施例4(实施例14)(培养容器的基材(培养基材):PE,下面(第一表面):电晕处理3次、上面(第二表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聚乙烯醇)、比较例6(比较例16)(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无处理、上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聚乙烯醇)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状况而得的照片的图。
图6是表示拍摄实施例5(实施例15)(培养容器的基材(培养基材):PE,下面(第一表面):电晕处理1次、上面(第二表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50℃经过7天后)、实施例6(实施例16)(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电晕处理3次、上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50℃经过7天后)、比较例7(比较例17)(培养容器的基材:PE,下面:无处理、上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50℃经过7天后)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状况而得的照片的图。
图7是表示拍摄实施例7(实施例17)(培养容器的基材(培养基材):PE,下面(第一表面):准分子处理1次、上面(第二表面):无处理,细胞粘附抑制剂:磷脂聚合物)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状况而得的照片的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培养容器的制造工序中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背蹭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层叠结构体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第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第二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形成层叠结构体的样子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以往的层叠结构体的涂层的背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培养容器、以及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的特征在于,是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具备相面对的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至少对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实施表面处理以使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并且在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形成包含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
首先,参照图1A及图1B对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进行说明。
所谓静态水接触角,是指在静止了的液体的表面与固体壁的表面接触时液面与固体面所成的角(图1A的θs)。存在如下的关系,即,当静态水接触角大时,固体壁的表面的疏水性相对强,当静态水接触角小时,固体壁的表面的亲水性相对强。
所谓接触角滞后,是指水滴在固体壁的表面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与后退接触角(θr)的差(滑落时滞后(θa-θr))。
即,向水平地支承的固体壁的表面滴加水滴,将固体壁慢慢地倾斜,基于液滴开始滚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算出。该接触角滞后被作为表示固体壁的表面的动态亲水性(润湿性)的指标使用。存在如下的关系,即,当接触角滞后大时,固体壁的表面的亲水性相对强,当接触角滞后小时,固体壁的表面的疏水性相对强。
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的软包装材料,优选使用聚烯烃,更优选使用聚乙烯(PE)、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等。特别优选至少培养容器的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和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通过使用聚烯烃来构成。
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以及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构成培养容器内的表面,在细胞培养时,通常设想以使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为底面的方式配置培养容器而使用。
即,一般而言细胞培养中所使用的培养液的比重小于细胞的比重,因此在使培养容器静置时,细胞沉降到下方。为此,通常以使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为底面的方式配置培养容器。
另一方面,假设在培养液的比重大于细胞的比重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使培养容器静置时细胞集中在上方,因此以使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为上面的方式配置培养容器。
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一般为袋形状,具备相面对的两个侧面部。此外,对至少一个侧面部的内面侧实施有表面处理,以使这些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不同的值。
此时,对培养容器的内面实施表面处理,以使培养容器的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侧(一般为底面侧)的接触角滞后大于与之相面对的未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侧(一般为上面侧)的接触角滞后。
作为表面处理,优选进行亲水化处理。作为亲水化处理的方法可以举出电晕处理、准分子处理等,然而并不限定于这些方法。
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如以下的(A)~(F)所示,然而并不限定于它们。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称作第一侧面,将未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称作第二侧面。
(A)对第一侧面施行1次电晕处理,不对第二侧面施行表面处理。
(B)对第一侧面施行3次电晕处理,不对第二侧面施行表面处理。
(C)对第一侧面施行3次电晕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1次电晕处理。
(D)对第一侧面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不对第二侧面施行表面处理。
(E)对第一侧面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不对第二侧面施行表面处理。
(F)对第一侧面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中,不施行像以下的(a)~(k)那样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理由是因为,根据这些表面处理方法,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侧的接触角滞后小于或等于与之相面对的、未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侧的接触角滞后。
(a)不对第一侧面施行表面处理,也不对第二侧面施行表面处理。
(b)不对第一侧面施行表面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1次电晕处理。
(c)不对第一侧面施行表面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3次电晕处理。
(d)对第一侧面施行1次电晕处理,对第二侧面也施行1次电晕处理。
(e)对第一侧面施行1次电晕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3次电晕处理。
(f)对第一侧面施行3次电晕处理,对第二侧面也施行3次电晕处理。
(g)不对第一侧面施行表面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
(h)不对第一侧面施行表面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
(i)对第一侧面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对第二侧面也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
(j)对第一侧面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对第二侧面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
(k)对第一侧面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对第二侧面也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可以使用磷脂聚合物、聚乙烯醇衍生物、磷脂-高分子复合体、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乙烯醇、琼脂糖、壳聚糖、聚乙二醇、白蛋白等。另外,也可以将它们组合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也优选在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侧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多个孔。在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中,通过形成此种孔,可以将细胞集中在各孔内,因此例如可以提高细胞团培养的初始阶段的细胞密度,能够提高细胞团的形成效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是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处理,形成如下的培养容器,具备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膜或片的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面,所述第二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面对,并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在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
另外,也优选将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设为如下的方法,即,是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第一亲水化处理,并且对膜或片的另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力小于第一亲水化处理的第二亲水化处理,形成如下的培养容器,具备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膜或片的实施了第一亲水化处理的面,所述第二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面对且在内面侧具备实施了第二亲水化处理的面,并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在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
即,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处理,并且使用该膜或片将培养容器制成袋,由此形成具备接触角滞后的值不同的侧面部的培养容器。
具体而言,形成如下的培养容器,即,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侧(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一般为底面侧)的接触角滞后大于与之相面对的、未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侧(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一般为上面侧)的接触角滞后。
此后,通过在此种培养容器的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能够制造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不会轻易地剥离的培养容器。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可以恰当地形成细胞团的培养容器。
如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以及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可以得到如下的培养容器,即,培养容器内的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与之相面对的、未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
涂布于此种培养容器的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被涂布的表面剥离并背蹭到对面侧,因此能够恰当地施行细胞团培养。
下面,对本发明的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是重叠具有挠曲性的培养基材而得的层叠结构体,培养基材为膜或片状,被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层叠结构体,培养基材具有形成有涂层的第一表面、和其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的亲水性高于第二表面的亲水性。
即,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第一表面的滞后大于第二表面的滞后。
另外,第二表面与涂层成为不发生粘接地进行密合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可以包含多层膜,可以作为用于形成培养容器等的包装材料合适地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如图9所示,将在表面形成有涂层2的培养基材1层叠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仅表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一部分。另外,虽然该图的层叠结构体具有4层培养基材1,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具有2层、3层,也可以具有5层以上。
此种层叠结构体可以通过将在表面形成有涂层2的培养基材1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该图中最上层以外的涂层2粘接于其下的培养基材1的表面11,而不发生粘接地密合于其上的培养基材1的下面。
对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第一表面)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由此,与未实施亲水化处理的情况相比,成为静态水接触角相对地减小、接触角滞后相对地增加的状态。亲水化处理例如可以利用电晕处理、准分子处理等来施行,然而并不限定于这些处理。
此后,在像这样地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培养基材1的表面11上涂布涂层剂,形成涂层2。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如上所述,通过对培养基材1的表面11实施亲水化处理,而成为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相对地大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培养基材1中与形成有涂层2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第二表面)的接触角滞后的状态。
如此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由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大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的接触角滞后,因此在使用时将培养基材1展开为平面状时,可以防止形成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1上的涂层2背蹭到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的情况。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能够防止形成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1上的涂层2粘接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而从表面11剥离的情况。
作为构成培养基材1的材料,优选使用聚烯烃,更优选使用聚乙烯(PE)、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等。特别优选至少将培养基材1的表面11侧通过使用聚烯烃来构成。
作为形成涂层2的涂层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细胞粘附抑制剂。作为该细胞粘附抑制剂,可以使用磷脂聚合物、聚乙烯醇衍生物、磷脂-高分子复合体、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乙烯醇、琼脂糖、壳聚糖、聚乙二醇、白蛋白等。另外,也可以将它们组合使用。
另外,也可以将培养基材设为包含相同或不同的多个基材的层的培养基材。具体而言,可以如图10所示,作为培养基材,设为将培养基材1与培养基材1a粘接而形成的培养基材。另外,也可以将更多数目的培养基材粘接而形成。此时,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大于培养基材1a的表面12a(或最下侧的培养基材的底面)(第二表面)的接触角滞后。
作为构成培养基材1a及其他培养基材的材料,优选使用聚烯烃,更优选使用聚乙烯(PE)、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等。
在将培养基材像这样地设为包含多个基材的层的培养基材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涂层2与培养基材的第二表面粘接、发生剥离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是重叠具有挠曲性的培养基材而得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至少对第一表面实施亲水化处理以使包含膜或片的培养基材的第一表面的亲水性大于第一表面的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的亲水性,在第一表面上涂布涂层剂而形成涂层,将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对培养基材1的表面11实施亲水化处理,成为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大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的接触角滞后的状态。该图的例子中,对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没有实施亲水化处理。然后,在培养基材1的表面11上形成涂层2。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培养基材设为包含多个基材的层的培养基材。以下也相同。
此后,通过将像这样地操作得到的培养基材1卷绕成卷筒状,可以得到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
另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对培养基材1的表面12实施亲水化处理。该情况下,对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实施亲水化力小于对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亲水化处理A的亲水化处理B。即,对培养基材1的表面12实施亲水化处理以使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的亲水性小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亲水性。
其结果是,可以得到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亲水性高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的亲水性的状态的层叠结构体。
由此,培养基材1的表面11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相比与涂层2的密合性变强,能够防止涂层2粘接于表面12并从表面11剥离的情况。
即,在图11及图12中所示的方法的任意种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都对培养基材1的表面11实施亲水化处理,以使培养基材1的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大于培养基材1的表面12的接触角滞后。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如以下的(I)~(VI)所示,然而并不限定于它们。
(I)对表面11施行1次电晕处理,对表面12不施行亲水化处理。
(II)对表面11施行3次电晕处理,对表面12不施行亲水化处理。
(III)对表面11施行3次电晕处理,对表面12施行1次电晕处理。
(IV)对表面11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对表面12不施行亲水化处理。
(V)对表面11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对表面12不施行亲水化处理。
(VI)对表面11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对表面12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不施行像以下的(i)~(ix)那样的亲水化处理。其理由是因为,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小于或等于表面12的接触角滞后。
(i)不对表面11施行亲水化处理,也不对表面12施行亲水化处理。
(ii)不对表面11施行亲水化处理,对表面12施行1次电晕处理。
(iii)对表面11施行1次电晕处理,对表面12也施行1次电晕处理。
(iv)对表面11施行1次电晕处理,对表面12施行3次电晕处理。
(v)对表面11施行3次电晕处理,对表面12也施行3次电晕处理。
(vi)不对表面11施行亲水化处理,对表面12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
(vii)对表面11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对表面12也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
(viii)对表面11施行1次准分子处理,对表面12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
(ix)对表面11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对表面12也施行3次准分子处理。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接触角滞后来判断亲水性。对于其理由可以认为是因为,静态水接触角是与接触空气时的最表层的亲水性官能团的量相关的量,因此当随时间推移官能团潜入树脂时,其数值变化至疏水性侧。
另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因为,接触角滞后是与最表层和略靠内侧的亲水性官能团的量相关的量,因此即使随时间推移官能团潜入树脂,其数值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作为包含多个层的培养基材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多层挤出成形、层压法。
多层挤出成形中,例如将多种树脂分别注入独立的挤出机,从这些挤出机向多层T型模头挤出多种树脂。此后,利用多层T型模头流延熔融了的树脂,并将所得物卷绕,由此可以得到包含多个层的培养基材。
另外,层压法中,将各自成形的膜彼此一边加热一边压接,由此可以得到包含多个层的培养基材。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例如在像PE与尼龙、PE与PET那样使种类完全不同的树脂层叠的情况下使用粘接剂,然而由于PE与亲水化处理PE等是彼此相同性质的树脂,因此无需粘接剂。
如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在将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的层叠结构体中,能够防止形成于培养基材的表面上的涂层剥离、背蹭的情况。
此外,通过从上述的层叠结构体送出膜后,对三方或四方进行热封,可以制成贴合两片膜而得的袋状容器形态。
另外,涂层可以涂布于表面11的整个面,也可以仅选择性地涂布于未热封区域。层叠结构体可以合适地作为包装材料使用。
实施例
以下,对为了确认以下结果而施行的实验进行详细说明,即,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培养容器中,若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与之相面对的、未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则不存在细胞粘附抑制剂从所涂布的表面剥离并背蹭到对面侧的情况。
(实施例1)
准备包含聚烯烃的长方形的膜,如图2所示,将其左半部分侧的正方形部分设想为培养容器的底面,将其右半部分侧的正方形部分设想为培养容器的上面。此后,在底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后,将上面重叠于底面并施加载荷,其后,将上面从底面剥离,利用目视判定细胞粘附抑制剂是否背蹭到上面。具体而言,如下所示地施行。
首先,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后,作为表面处理,对底面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春日电机株式会社制、以下相同)实施了1次电晕处理。另外,对上面不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71.9°,接触角滞后为43.6°。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在静态水接触角及滞后的测定中,使用了固液界面分析系统DropMaster 700(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
具体而言,静态水接触角(θs)是向膜上滴加纯水3μl而测定的。另外,接触角滞后(θa-θr)是向膜上滴加纯水30μl,每1秒将测定台倾斜1°,利用切线法算出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和后退接触角(θr)而得到。
然后,用棒涂机向底面涂布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制备成0.5%的磷脂聚合物(LIPIDURE(注册商标),日油株式会社)乙醇溶液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Coomassie blue)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底面粘贴上面,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上面从底面剥离。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底面亲水化,由此使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实施例2)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作为表面处理,对底面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发生背蹭。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底面更强地亲水化,由此使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比较例1)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不对底面及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由于底面、上面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比较例2)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不对底面施行表面处理。另一方面,对于上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底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然而上面被强亲水化,因此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比较例3)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底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1次电晕处理,对于上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71.9°,接触角滞后为43.6°。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由于与底面相比上面被更强地亲水化,因此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比较例4)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底面及上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
此时,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由于底面、上面都被同样强地亲水化,因此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如此所述,根据比较例2~4的结果可知,当上面被强亲水化时,细胞粘附抑制剂易于从底面剥离。
(实施例3)
将膜的材料和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COC)膜作为膜。此外,对于底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5.2°,接触角滞后为48.8°。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7.0°,接触角滞后为22.6°。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底面亲水化,由此使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比较例5)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3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3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COC)膜作为膜。此外,不对底面及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7.0°,接触角滞后为22.6°。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轻微地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底面、上面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实施例4)
将细胞粘附抑制剂的种类及其涂布方法、以及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另外,对于底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另外,使用在侧链中具有叠氮基的聚乙烯醇(BIOSURFINE(注册商标)-AWP,东洋合成工业株式会社)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制备成1%的水溶液并用棒涂机涂布于底面后,以累积光量0.7J/cm2照射波长254nm的UV而进行固化。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底面亲水化,由此使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即,即使在将细胞粘附抑制剂的种类设为不同的种类的情况下,通过对底面实施亲水化处理,也可以防止细胞粘附抑制剂从底面背蹭到上面的情况。
(比较例6)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4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4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另外,不对底面及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另外,使用在侧链中具有叠氮基的聚乙烯醇(BIOSURFINE(注册商标)-AWP,东洋合成工业株式会社)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制备成1%的水溶液并用棒涂机涂布于底面后,以累积光量0.7J/cm2照射波长254nm的UV而进行固化。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轻微地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底面、上面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实施例5)
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对膜施行表面处理后,在50℃经过7天后,测定出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后,对于底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1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在50℃经过7天后,施行了1次电晕处理的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87.8°,接触角滞后为43.9°。另外,未施行表面处理的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即,将对底面实施了表面处理的膜在50℃保管7天,结果发现,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接近未施行表面处理的数值,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与之不同,底面的接触角滞后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观察到大的变化。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向底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底面粘贴上面,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上面从底面剥离。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上面。
即,可以认为,虽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然而底面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被亲水化了的数值,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此处,由于静态水接触角是与接触空气时的最表层的亲水性官能团的量相关的量,因此可以认为,随时间推移官能团潜入树脂,其结果是,其数值变化为显示出疏水性的值。
与之不同,由于接触角滞后是与最表层和略靠内侧的亲水性官能团的量相关的量,因此可以认为,即使随时间推移官能团潜入树脂,其数值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此外,虽然如此所述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显示出疏水性的数值,然而在底面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被亲水化了的数值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明确,可以说底面被亲水化了。
(实施例6)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5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5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底面,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上面施行表面处理。此后,在50℃经过7天后,测定出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此时,施行了3次电晕处理的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85.3°,接触角滞后为44.5°。另外,未施行表面处理的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即,将对底面实施了表面处理的膜在50℃保管7天,结果发现,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接近没有施行表面处理的数值,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与之不同,底面的接触角滞后没有观察到大的变化。
然后,与实施例1相同地向底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底面粘贴上面,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上面从底面剥离。
其结果是,与实施例5相同,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上面。
即,可以认为,虽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然而底面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被亲水化了的数值,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比较例7)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5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5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不对底面及上面施行表面处理。此后,在50℃经过7天后,测定出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此时,底面及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然后,与实施例1相同地向底面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底面粘贴上面,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上面从底面剥离。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由于底面、上面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上面,从底面剥离。
(实施例7)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后,作为表面处理,对底面使用准分子照射装置(株式会社MDCOM制)实施了1次准分子处理。此时,准分子处理的条件设为12V、照射距离4mm、工作台移动速度5mm/sec。另外,不对上面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底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76.2°,接触角滞后为41.8°。另外,上面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其结果是,形成于底面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上面。可以认为,本实验中将底面亲水化,由此使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上面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不发生剥离。
即,即使在将亲水化处理的方法设为不同于电晕处理的方法的情况下,通过对底面实施亲水化处理,也可以防止细胞粘附抑制剂从底面背蹭到上面的情况。
如上所述,可以明确,通过仅将培养容器内的底面亲水化,或将底面比上面更强地亲水化,可以使底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相对地高于上面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底面背蹭到上面,可以防止剥离。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当将培养容器内的上面强亲水化时,细胞粘附抑制剂易于从底面剥离。
另外发现,即使在将细胞粘附抑制剂的种类设为不同的种类的情况下,通过仅将培养容器内的底面亲水化,或将底面比上面更强地亲水化,可以防止细胞粘附抑制剂从底面背蹭到上面的情况。
下面,对为了确认如下结果而施行的实验进行说明,即,在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结构体中,若培养基材1的形成涂层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该表面的相反一侧的没有形成涂层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则不会有从形成有涂层的表面剥离并背蹭到相反一侧的表面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下所示的实施例11~17、以及比较例11~17分别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7、以及比较例1~7相同的实验,然而由于在分别对应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不同,因此重新进行说明。
(实施例11)
准备包含聚烯烃的长方形的膜,如图2所示,将其左半部分侧的正方形部分设想为培养基材1的表面11,将其右半部分侧的正方形部分设想为培养基材1的表面12。此后,在表面11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后,将表面12重叠于表面11并施加载荷,其后,将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利用目视判定细胞粘附抑制剂是否背蹭到表面12。具体而言,如下所示地施行。
首先,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后,作为表面处理,对表面11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春日电机株式会社制、以下相同)实施了1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71.9°,接触角滞后为43.6°。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在静态水接触角及滞后的测定中,使用了固液界面分析系统Drop Master 700(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
具体而言,静态水接触角(θs)是向膜上滴加纯水3μl而测定的。另外,接触角滞后(θa-θr)是向膜上滴加纯水30μl,每1秒将测定台倾斜1°,利用切线法算出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和后退接触角(θr)而得到的。
然后,用棒涂机向表面11涂布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制备成0.5%的磷脂聚合物(LIPIDURE(注册商标),日油株式会社)乙醇溶液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表面11粘贴表面12,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涂层)没有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表面11亲水化,由此使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实施例12)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后,作为表面处理,对表面11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发生背蹭。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表面11更强地亲水化,由此使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比较例11)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不对表面11及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表面11、表面12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比较例12)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不对表面11施行表面处理。另一方面,对于表面12,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表面11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另一方面,表面12被强亲水化,因此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比较例13)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表面11,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1次电晕处理,对于表面12,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71.9°,接触角滞后为43.6°。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与表面11相比表面12被更强地亲水化,因此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比较例14)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表面11及表面12,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
此时,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大量地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表面11、表面12均同样地被强亲水化,因此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如此所述,根据比较例12~14的结果可知,当表面12被强亲水化时,细胞粘附抑制剂易于从表面11剥离。
(实施例13)
将膜的材料和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COC)膜作为膜。此外,对于表面11,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5.2°,接触角滞后为48.8°。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7.0°,接触角滞后为22.6°。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表面11亲水化,由此使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比较例15)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3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3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COC)膜作为膜。此外,不对表面11及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7.0°,接触角滞后为22.6°。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轻微地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表面11、表面12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实施例14)
将细胞粘附抑制剂的种类及其涂布方法、以及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另外,对于表面11,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54.2°,接触角滞后为50.3°。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另外,使用在侧链中具有叠氮基的聚乙烯醇(BIOSURFINE(注册商标)-AWP,东洋合成工业株式会社)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制备成1%的水溶液并用棒涂机涂布于表面11后,以累积光量0.7J/cm2照射波长254nm的UV而进行固化。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表面11亲水化,由此使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即,即使在将细胞粘附抑制剂的种类设为不同的种类的情况下,通过对表面11实施亲水化处理,也可以防止细胞粘附抑制剂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的情况。
(比较例16)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4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4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另外,不对表面11及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另外,使用在侧链中具有叠氮基的聚乙烯醇(BIOSURFINE(注册商标)-AWP,东洋合成工业株式会社)作为细胞粘附抑制剂。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制备成1%的水溶液并用棒涂机涂布于表面11后,以累积光量0.7J/cm2照射波长254nm的UV而进行固化。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轻微地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表面11、表面12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实施例15)
在与实施例11相同的条件下对膜施行表面处理后,在50℃经过7天后,测定出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表面11,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1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在50℃经过7天后,施行了1次电晕处理的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87.8°,接触角滞后为43.9°。另外,没有施行表面处理的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即,将对表面11实施了表面处理的膜在50℃保管7天,结果发现,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接近没有施行表面处理的数值,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与之不同,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观察到大的变化。
然后,与实施例11同样地向表面11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表面11粘贴表面12,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表面12。
即,可以认为,虽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然而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被亲水化了的数值,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虽然如此所述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显示疏水性的数值,然而在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被亲水化了的数值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明确,可以说表面11被亲水化。
(实施例16)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5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5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对于表面11,作为表面处理使用间歇式电晕处理装置实施了3次电晕处理。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此后,在50℃经过7天后,测定出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此时,施行了3次电晕处理的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85.3°,接触角滞后为44.5°。另外,没有施行表面处理的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即,将对表面11实施了表面处理的膜在50℃保管7天,结果发现,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接近没有施行表面处理的数值,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与之不同,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没有观察到大的变化。
然后,与实施例11同样地向表面11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表面11粘贴表面12,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其结果是,与实施例15相同,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表面12。
即,可以认为,虽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恢复到显示疏水性的数值,然而表面11的接触角滞后显示出被亲水化了的数值,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比较例17)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5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5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不对表面11及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此后,在50℃经过7天后,测定出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此时,表面11及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然后,与实施例11同样地向表面11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而形成膜后,将该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用考马斯蓝染色并使之干燥。
此后,向该表面11粘贴表面12,施加10g/cm2的载荷并静置1分钟后,将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表面11、表面12均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没有充分地粘接,而是背蹭到表面12,从表面11剥离。
(实施例17)
将表面处理的条件设为不同于实施例11的条件,对于其他的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1相同,施行了实验。
具体而言,使用聚乙烯(PE)膜作为膜。此外,作为表面处理,对表面11使用准分子照射装置(株式会社MDCOM制)实施了1次准分子处理。此时,准分子处理的条件设为12V、照射距离4mm、工作台移动速度5mm/sec。另外,不对表面12施行表面处理。
此时,表面11的静态水接触角为76.2°,接触角滞后为41.8°。另外,表面12的静态水接触角为96.7°,接触角滞后为18.0°。
其结果是,形成于表面11的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没有背蹭到表面12。可以认为,本实验中通过将表面11亲水化,由此使表面11的基材与细胞粘附抑制剂的密合性提高,另一方面,表面12保持为疏水性不变,因此细胞粘附抑制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不发生剥离。
即,即使在将亲水化处理的方法设为不同于电晕处理的方法的情况下,通过对表面11实施亲水化处理,也可以防止细胞粘附抑制剂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的情况。
如上所述,可以明确,通过仅将培养容器内的表面11亲水化,或将表面11比表面12更强地亲水化,可以使表面11的基材与涂层的密合性相对地高于表面12的基材与涂层的密合性,涂层不会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可以防止剥离。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当将培养容器内的表面12强亲水化时,涂层易于从表面11剥离。
另外可知,即使在将涂层的种类设为不同的种类的情况下,通过仅将培养容器内的表面11亲水化,或将表面11比表面12更强地亲水化,也可以防止涂层从表面11背蹭到表面12的情况。
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实施。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聚乙烯和环状烯烃共聚物作为培养容器的基材,然而只要是聚烯烃,则也可以使用其他基材。另外,作为表面处理,只要是基于接触角滞后的值显示出亲水化的处理,则不限定于电晕处理、准分子处理,也可以使用其他处理。此外,可以在培养容器内的上面及下面形成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等,适当地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在对iPS细胞等进行细胞团培养的情况下合适地利用。
另外,本发明可以在用于制造细胞培养容器的包装材料等中合适地利用。
将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文献及成为本申请的巴黎优先权的基础的日本申请说明书的内容全部引用到本文中。
符号说明
1、1a培养基材,11第一表面,12、12a第二表面,2涂层。

Claims (18)

1.一种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是包含软包装材料的培养容器,具备相面对的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
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至少对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实施表面处理以使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
并且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包含细胞粘附抑制剂的膜,
所述接触角滞后是指水滴在固体壁的表面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与后退接触角θr的差θa-θ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基材及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基材包含聚烯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对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实施有亲水化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胞粘附抑制剂至少为磷脂聚合物或聚乙烯醇衍生物的任意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多个孔。
6.一种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
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处理,
形成如下的所述培养容器,即,具备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所述膜或片的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面,所述第二侧面部与所述第一侧面部相面对,并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
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
所述接触角滞后是指水滴在固体壁的表面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与后退接触角θr的差θa-θr。
7.一种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用于细胞团培养的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
对包含聚烯烃的膜或片的一部分实施第一亲水化处理,并且对所述膜或片的另一部分实施亲水化力小于所述第一亲水化处理的第二亲水化处理,
形成如下的所述培养容器,即,具备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在内面侧具备所述膜或片的实施了所述第一亲水化处理的面,所述第二侧面部与所述第一侧面部相面对、且在内面侧具备实施了所述第二亲水化处理的面,并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水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大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内面侧的表面的接触角滞后,
在所述第一侧面部的内面侧涂布细胞粘附抑制剂,
所述接触角滞后是指水滴在固体壁的表面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与后退接触角θr的差θa-θr。
8.一种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是重叠具有挠曲性的培养基材而得的层叠结构体,
所述培养基材为膜或片状,被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所述层叠结构体,
所述培养基材具有形成有涂层的第一表面、和其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亲水性高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亲水性,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表面的滞后大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滞后,
所述接触角滞后是指水滴在固体壁的表面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与后退接触角θr的差θa-θr。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涂层不发生粘接地进行密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层通过将细胞粘附抑制剂涂布于所述第一表面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胞粘附抑制剂为磷脂聚合物或聚乙烯醇衍生物。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基材包含聚烯烃。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表面实施有亲水化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没有对所述第二表面实施亲水化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二表面实施有亲水化处理,以使所述第二表面的亲水性小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亲水性。
16.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培养基材包含相同或不同的多个基材的层。
17.一种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重叠具有挠曲性的培养基材而得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至少对第一表面实施亲水化处理以使包含膜或片的所述培养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亲水性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一侧的第二表面的亲水性,且在将接触角滞后定义为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表面的滞后大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滞后,
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涂布涂层剂而形成涂层,
将所述培养基材卷绕成卷筒状,
所述接触角滞后是指水滴在固体壁的表面滑落时的前进接触角θa与后退接触角θr的差θa-θr。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二表面实施亲水化处理,以使所述第二表面的亲水性小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亲水性。
CN201880049609.4A 2017-07-22 2018-07-02 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997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2318A JP6939181B2 (ja) 2017-07-22 2017-07-22 培養容器、及び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7-142318 2017-07-22
JP2017201441A JP7047321B2 (ja) 2017-10-17 2017-10-17 積層構造体、及び積層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7-201441 2017-10-17
PCT/JP2018/025017 WO2019021748A1 (ja) 2017-07-22 2018-07-02 培養容器、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積層構造体、及び積層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7894A CN110997894A (zh) 2020-04-10
CN110997894B true CN110997894B (zh) 2023-08-25

Family

ID=65041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9609.4A Active CN110997894B (zh) 2017-07-22 2018-07-02 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200148992A1 (zh)
EP (2) EP3660139A4 (zh)
CN (1) CN110997894B (zh)
TW (1) TWI718392B (zh)
WO (1) WO2019021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66873B2 (ja) * 2018-05-03 2021-04-28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培養容器基材、培養容器、及び培養容器基材の製造方法
JP7006634B2 (ja) * 2019-02-27 2022-02-10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培養容器
JP7248200B2 (ja) * 2021-03-16 2023-03-29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密封包装済み細胞培養用滅菌容器
WO2022230734A1 (ja) * 2021-04-27 2022-11-03 東ソー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多能性幹細胞の分化誘導方法、並びに細胞培養キッ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1286A (en) * 2006-04-26 2008-03-01 Toyo Gosei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ell culturing vessel
CN103180430A (zh) * 2010-10-13 2013-06-26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粘附细胞用培养容器以及粘附细胞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814125A (zh) * 2011-09-20 2014-05-21 株式会社可乐丽 粘附性细胞的培养方法
CN105308170A (zh) * 2013-06-07 2016-02-03 株式会社可乐丽 培养容器和培养方法
CN105339488A (zh) * 2013-06-28 2016-02-17 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 细胞剥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5203A (en) * 1986-11-06 1990-07-31 American Fluorosea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fluorocarbon film plastic bags using a laser
US5079168A (en) * 1988-08-10 1992-01-07 Endotronics, Inc. Cell culture apparatus
JPH03160984A (ja) * 1989-11-20 1991-07-10 Kawasumi Lab Inc 培養バッグ
JP3160984B2 (ja) 1992-01-21 2001-04-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駆動方法
JPH0698756A (ja) * 1992-09-18 1994-04-12 Nissho Corp 付着性細胞培養用バツグ
JP3270286B2 (ja) * 1994-09-16 2002-04-02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容器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細胞培養方法
US7919305B2 (en) * 2004-02-19 2011-04-0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ell culture substrate
WO2008060521A1 (en) * 2006-11-14 2008-05-22 Acme Biosystems, Llc Cell culture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5779276A (zh) * 2007-02-26 2016-07-20 干细胞技术公司 减小液体培养基的弯月面曲率的方法
JP2009027945A (ja) * 2007-07-25 2009-02-12 Fukoku Co Ltd 内面が親水化された袋状容器の製造方法
EP2617807B1 (en) 2010-09-14 2020-10-21 Agc Techno Glass Co., Ltd. Culture substrate
JP2013070636A (ja) 2011-09-27 2013-04-2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iPS細胞用培養容器
JP2013099278A (ja) * 2011-11-08 2013-05-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JP5477423B2 (ja) * 2012-06-19 2014-04-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用基板
NL2009905C2 (nl) * 2012-11-29 2014-06-04 Climate Invest B V Inricht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kweken van algen in water.
JP6413492B2 (ja) * 2014-08-28 2018-10-3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コーティング材、コーティング材を被覆した成形体、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TWI727925B (zh) * 2015-07-03 2021-05-21 日商日本瑞翁股份有限公司 貼附型細胞的培養方法、培養容器及蛋白質的產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1286A (en) * 2006-04-26 2008-03-01 Toyo Gosei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ell culturing vessel
CN103180430A (zh) * 2010-10-13 2013-06-26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粘附细胞用培养容器以及粘附细胞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
EP2628789A1 (en) * 2010-10-13 2013-08-21 Toyo Seikan Kaisha, Ltd. Culture container for adherent cell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ulture container for adherent cells
CN103814125A (zh) * 2011-09-20 2014-05-21 株式会社可乐丽 粘附性细胞的培养方法
CN105308170A (zh) * 2013-06-07 2016-02-03 株式会社可乐丽 培养容器和培养方法
CN105339488A (zh) * 2013-06-28 2016-02-17 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 细胞剥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两种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细胞粘附性比较;曾永前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0831;第32卷(第4期);第435-43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1281A1 (en) 2022-03-23
US20200148992A1 (en) 2020-05-14
EP3660139A4 (en) 2021-04-21
US20220259538A1 (en) 2022-08-18
CN110997894A (zh) 2020-04-10
TW201920647A (zh) 2019-06-01
TWI718392B (zh) 2021-02-11
WO2019021748A1 (ja) 2019-01-31
EP3660139A1 (en) 2020-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7894B (zh) 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层叠结构体、以及层叠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EP2080613A1 (en) Gas barrier film laminate
CA3076937C (en) Electrophoretic active delivery system including porous conductive electrode layer
US20190142763A1 (en) Microcell systems for delivering hydrophilic active molecules
WO2014074558A4 (en) Releasable polyester metal transfer film
JP5895465B2 (ja) 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US11950372B2 (en) Methods of making metal patterns on flexible substrate
JP5998464B2 (ja) 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155513B2 (ja) 培養容器基材、及び培養容器
JP6939181B2 (ja) 培養容器、及び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047321B2 (ja) 積層構造体、及び積層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12074597B (zh) 培养容器基材、培养容器、以及培养容器基材的制造方法
US11648215B2 (en) Microcell systems for delivering hydrophilic active molecules
JP5803597B2 (ja) 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WO2018135289A1 (ja) 培養容器、及び細胞培養方法
JP5919776B2 (ja) 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
US11896723B2 (en) Microcell systems for delivering benefit agents
JP5957851B2 (ja) ボトル型の細胞培養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11242A (ja) 積層体およびパウチ
JP2016116539A (ja) ボトル型の細胞培養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76047A (ja) 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8260015A (ja) 交互吸着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