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8822A - 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8822A
CN110918822A CN201910794127.8A CN201910794127A CN110918822A CN 110918822 A CN110918822 A CN 110918822A CN 201910794127 A CN201910794127 A CN 201910794127A CN 110918822 A CN110918822 A CN 110918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terminals
bending
pressing portion
coi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941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孝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18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88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00Bending wire other than coiling; Straightening wi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能够无损端子地将多个端子折弯,并能够提高多个端子的共面性。所述端子折弯装置通过工件夹持部(20)将由工件保持部(10)保持的线圈部件(81)夹持,使端子压紧部(30)与线圈部件(81)的多个端子(90……90)抵接,并使辊(43)从端子压紧部(30)的相反侧与多个端子(90……90)的前端侧部分(93……93)接触,使辊(43)以按压前端侧部分(93……93)的方式向端子压紧部(30)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对多个端子(90……90)作用均匀的弯曲力,使多个端子(90……90)无损地被折弯。

Description

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例如变压器等电子部件的端子折弯的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将线圈部件等电子部件的端子折弯的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端子的折弯装置。在该现有折弯装置中,将作为折弯对象的多个端子的前端部附近集中在一起并强力夹紧,用折弯冲头将前端部折弯。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折弯装置中,以减小端子厚度那样的强力将各端子夹紧。因此,存在有可能使端子产生损伤之类的问题。
另外,目前难以使多个端子的安装面共同变得平坦,有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共面性。在该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适当地进行电子部件的面安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545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能够以不损伤端子且充分确保多个端子的共面性的方式将多个端子同时折弯。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端子折弯装置的特征为,具有:用于保持具有多个端子的工件的工件保持单元;用于与所述端子抵接的端子压紧部;和可动部,其能够以从所述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
在本发明的端子折弯装置中,使端子压紧部与端子抵接,使可动部从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以不是压入端子面,而是接触并按压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无损端子地将多个端子折弯。
另外,能够对各端子均匀地作用弯曲力,能够使多个端子的安装面高精度地平坦,能够充分确保适合于电子部件的面安装的共面性。
所述可动部可以具有辊状按压部,所述辊状按压部采用通过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抵接并向所述端子压紧部的方向移动,而将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折弯的结构。或者,所述可动部可以具有板状按压部,所述板状按压部采用通过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抵接并向所述端子压紧部的方向倾倒,而将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折弯的结构。由此,可适当防止端子的损伤,并提高多个端子的共面性。
所述端子压紧部也可以具有与所述工件的多个所述端子对应的多个端子单独压紧部。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因制造误差等而在每个端子上都有安装位置的偏差,也能够按照可动部的移动,以与各端子的安装位置对应的方式移动并控制端子单独压紧部,使各端子均匀地受到弯曲力的作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的共面性。
所述工件保持单元也可以还具有夹持所述工件的主体的工件夹持部。由此,能够将工件保持在正确的位置来进行端子的折弯,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端子的共面性。
所述可动部也可以具有限制所述端子在与该可动部的所述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限位部。另外,所述限位部可以是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嵌合的槽,所述槽沿着该可动部的所述移动方向形成于所述可动部。通过使各端子与可动部的作为限位部的槽嵌合而折弯,能够使各端子的折弯方向正确且一致。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的共面性,能够更正确且可靠地进行端子与基板的焊盘图案等的连接,进一步提高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可靠性。
所述端子压紧部也可以具有避让用凹部,所述避让用凹部用于收纳从所述工件向该端子压紧部的方向突出的所述工件主体的一部分和所述端子的引线连接部。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使对于端子的引线连接部从工件主体突出的工件,也能够良好地进行端子的折弯。
所述端子压紧部也可以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比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的所希望的折弯角度大的角度倾斜。通过将端子的前端侧部分按压到沿着该倾斜面的角度,能够弥补端子的变形恢复(回弹),能够将端子的前端侧部分适当地折成所希望的角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多个端子的共面性。
所述端子压紧部也可以具有第一端子压紧部和第二端子压紧部,所述第一端子压紧部和第二端子压紧部对于多个端子配置成两排的所述工件,分别从所述两排的外侧与各排的所述端子抵接,所述可动部也可以具有第一可动部和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一可动部能够以从所述第一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第一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所述第二可动部能够以从所述第二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第二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对于例如变压器那样的多个端子配置成两排的电子部件,能够同时正确且适当地将两排端子折弯,能够高效地进行端子的折弯。
另外,本发明的端子折弯方法是将电子部件的多个端子折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使端子压紧部与所述端子抵接的步骤;和使可动部以从所述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的步骤。
在本发明的端子折弯方法中,因为使端子压紧部与端子抵接,且使可动部从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以不是压入端子面,而是接触并按压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所以能够无损端子地将多个端子折弯。另外,即使每个端子都有安装位置的偏差,也能够对各端子均匀地作用弯曲力,能够使多个端子的安装面高精度地平坦,能够充分确保适合于电子部件的面安装的共面性。
另外,本发明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本发明的上述端子折弯方法将线圈部件的多个端子折弯。根据这种方法,能够无损端子地将线圈部件的多个端子折弯。另外,能够对各端子均匀地作用弯曲力,能够使多个端子的安装面高精度地平坦,能够充分确保适合于电子部件的面安装的共面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1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A是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C是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A是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且是表示将线圈部件的端子折弯前的状态的图。
图3B是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且是表示将线圈部件的端子折弯的状态的图。
图4A是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且是表示将线圈部件的端子折弯前的状态的图。
图4B是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且是表示将线圈部件的端子折弯后的状态的图。
图4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且是表示将线圈部件的端子折弯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本发明再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端子折弯装置
10……工件保持部
11……工件保持用开口
20……工件夹持部
21……工件夹持板
22……前端缘部
30、30a、30b……端子压紧部
31b……端子单独压紧部
32、32b……主体
33、33b……倾斜面
34、34b……端子压紧爪
35、35b……避让用凹部
40……可动部
41……驱动部
43……辊(按压部、辊状按压部)
45……按压板(按压部、板状按压部)
46……抵接面
47……轴孔
50、50b……限位部
51……凸部
52、52b……端子引导槽
81,81a……线圈部件(变压器、工件)
82……上表面
84……线圈部
84a……一次侧线圈
84b……二次侧线圈
85a……一次侧线圈引线
85b……二次侧线圈引线
86……绕线架
87……卷绕部
88……端子形成部
90a、90b……端子
91a、91b……折弯位置
92a、92b……引线连接部
93a、93b……安装部(前端侧部分)
94a、94b……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A对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是Z轴的上表面成为向基板(图示省略)安装的安装面的面安装型电子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变压器。
线圈部件81具有线圈部84、绕线架86、端子90a……90a、90b……90b(在图1A中,仅在一部分端子上带有附图标记90a、90b)。线圈部84具有一次侧线圈84a和二次侧线圈84b。此外,一次侧线圈84a和二次侧线圈84b也可以相反。绕线架86具有供一次侧线圈84a及二次侧线圈84b卷绕的卷绕部87和形成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的端子形成部88、88。
端子形成部88、88形成于卷绕部87的X轴方向的两侧,且形成于线圈部件81的向基板安装的安装侧(Z轴的上部)。卷绕部87和端子形成部88、88形成为一体,端子90a……90a、90b……90b埋入并形成于端子形成部88、88。
此外,图1A及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表示将端子90a……90a、90b……90b折弯前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各端子90a……90a、90b……90b从绕线架86的上表面82向上方(Z轴方向)延伸。用双点划线表示将端子90a……90a、90b……90b折弯后的状态。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中,X轴、Y轴、Z轴相互大致垂直,Z轴与绕线架86的上表面82大致垂直,Y轴与配置端子90a……90a、90b……90b各者的列方向大致平行,X轴与导线的卷轴大致平行,并且与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方向大致平行。
在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中,作为一次侧线圈84a,在绕线架86的卷绕部87卷绕有两根导线。各导线两端的四根引线85a……85a分别经由形成于卷绕部87及端子形成部88、88的槽被引出到绕线架86的外部,与一次侧端子90a……90a的各引线连接部92a……92a连接。
另外,在线圈部件81中,作为二次侧线圈84b,也在绕线架86的卷绕部87卷绕有两根导线。各导线两端的四根引线85b……85b分别经由形成于卷绕部87及端子形成部88、88的槽被引出到绕线架86的外部,与二次侧端子90b……90b的各引线连接部92b……92b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线圈84a、84b的导线是用绝缘包覆层包覆导线的外周而成的截面圆形的导线。导线例如由Cu、Al、Fe、Ag、Au、磷青铜等构成。另外,绝缘包覆层例如由聚氨酯、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酯、聚酯-酰亚胺、聚酯-尼龙等构成。其中,导线的截面形状、导线的材质、绝缘包覆层的材质等不限于此。另外,导线的绕法也不受导线的粗细度、匝数等任何限定。
在端子形成部88、88,以与一次侧线圈84a及二次侧线圈84b各自的四根引线85a……85a及85b……85b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各四个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分别在与线圈84a、84b的卷轴(X轴)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另外,一次侧端子90a……90a和二次侧端子90b……90b以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方式沿Y轴方向配置成两排。
端子90a……90a、90b……90b分别具有:连接线圈84a、84b的引线85a……85a、85b……85b的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和形成线圈部件81的连接端子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
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从绕线架86向X方向外侧突出,分别连接一次侧线圈84a及二次侧线圈84b的各引线85a……85a、85b……85b。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85a……85a、85b……85b和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的连接采用激光焊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钎焊、导电性粘接剂等。
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是在将线圈部件81安装于基板(图示省略)时成为安装侧连接端子的部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如图1A的实线所示,从端子形成部88、88向Z轴方向上方延伸,直到线圈部84的引线85a……85a、85b……85b与端子90a……90a、90b……90b的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连接。
由此,端子90a……90a、90b……90b的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的上方成为开放的状态,容易进行引线85a……85a、85b……85b与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的激光焊接等。
如果线圈部84的引线85a……85a、85b……85b和端子的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连接,则如图1A的双点划线所示,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图2A所示的端子折弯装置1来折弯。
即,各端子90a……90a、90b……90b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形成为与绕线架86的上表面82大致平行的连接端子,各连接端子(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外面(成为Z轴方向上侧的面)94a……94a、94b……94b成为与基板的焊盘图案连接的安装面。此外,各端子90a……90a、90b……90b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和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在绕线架86的各端子形成部88、88的内部相连,与它们进行嵌件成型。
接着,参照图2A~图4B对端子折弯装置1进行说明。端子折弯装置1是将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的装置。
如图2A所示,端子折弯装置1具有工件保持部10、工件夹持部20、端子压紧部30、30和可动部40、40。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件保持部10和工件夹持部20构成保持单元。另外,可动部40、40具有驱动部41、41、辊(辊状按压部)43、43和限位部50、50。此外,在图2A中,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简单地表示成附图标记90。
工件保持部10保持端子折弯对象即作为电子部件的线圈部件81(工件),并且将工件搬入或搬出端子折弯装置1。如图2B所示,工件保持部10是板状部件,如图2B及图3A所示,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附近形成有保持线圈部件81的工件保持用开口11。
如图1A所示,就线圈部件81而言,端子形成部88、88的外形尺寸比未形成端子形成部88、88的一侧的卷绕部87的外形尺寸大。工件保持部10的工件保持用开口11形成为线圈部件81的卷绕部87可穿过且端子形成部88侧不能穿过的尺寸的开口。因此,当将线圈部件81的与端子形成部88相反的一侧的卷绕部87插入工件保持用开口11内时,线圈部件81就成为保持在工件保持部10的工件保持用开口11内的状态。
图2A及图2B所示的工件保持部10例如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包含端子折弯装置1在内的线圈部件81的生产线上的分度工作台进行分度输送。由此,处理对象线圈部件81依次被搬到端子折弯装置1的规定位置。另外,由端子折弯装置1完成了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处理的线圈部件81也可以与工件保持部10一同被分度输送至下道步骤。此外,工件保持部10也可以固定在装置1上。
工件夹持部20将保持于工件保持部10的线圈部件81夹持,使其正确地定位。如图2B所示,工件夹持部20具有一对工件夹持板21、21。工件夹持板21、21分别以在工件保持部10与端子压紧部30之间可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通过相对的前端缘部22、22,从两侧将保持于工件保持部10的线圈部件81夹持。如图3A所示,工件夹持板21、21的前端缘部22、22与线圈部件81的绕线架86抵接,以不与端子90a、90b接触的方式夹持线圈部件81。
此外,作为保持线圈部件81的工件保持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工件保持部10和工件夹持部2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由工件保持部10或工件夹持部20中的任一者构成。
如图3A所示,端子压紧部30、30是在将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时成为支点的部件。在端子折弯装置1上设置有两个端子压紧部30、30,如图2C所示,分别与线圈部件81的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抵接。端子压紧部30、30被控制为可分别在工件夹持部20的工件夹持板21、21上可与工件夹持板21、21分体地沿X轴移动。
如图2B所示,端子压紧部30、30分别具有主体32和形成于主体32的X轴方向的前端部的端子压紧爪34。在端子压紧爪34的Z轴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33,在爪34的下表面形成有避让用凹部35。
倾斜面33以沿着X轴从主体32向爪34的前端并向上方(Z轴方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形成。即,以沿着X轴从爪34的前端位置向主体32去,下降到比水平面靠下侧(Z轴方向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倾斜面33是在进行端子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折弯时规定最终折弯角度的面。在面安装元件即线圈部件81中,为了确保端子的共面性,优选将连接端子即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形成为水平(与XY平面平行)。
并且,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折弯优选进行到比水平面还向下的角度,端子压紧部30的倾斜面33是在进行其折弯操作时规定最终折弯角度的面。可动部40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折弯到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与倾斜面33面接触为止。通过以这种角度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折弯,即使在前端侧部分产生回弹现象,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也会维持水平(与XY平面平行)。
如图3A所示,端子压紧部30、30的端子压紧爪34、34的前端,从线圈部件81的外侧方向即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方向,与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抵接。由此,对于各端子,规定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位置,并且在端子90a……90a、90b……90b被折弯时,从折弯方向支承各端子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
如图2B及图3A所示,在形成有倾斜面33、33的端子压紧爪34、34的内部形成有(原文为形成于)避让用凹部35、35。在由端子压紧爪34、34的前端压紧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时,端子压紧部30、30优选仅与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抵接,而不与线圈部件81的其他部分接触。
工件主体的一部分即线圈部件81的绕线架86的一部分或端子的一部分即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等从作为工件的线圈部件81向端子压紧部30的方向突出,有与端子压紧部30、30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如图3A所示,在形成有倾斜面33、33的爪34、34的内部形成使它们能够以不与端子压紧部30、30接触的方式进入到内部那样的避让用凹部35、35。
可动部40、40采用用于将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压弯的结构。如图2A所示,可动部40、40具有辊43、43和驱动部41、41。在端子折弯装置1上设置有两个可动部40、40,如图2C所示,分别将线圈部件81的一次侧端子90a……90a或二次侧端子90b……90b折弯。
辊43、43以各自的轴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如图2A所示,各辊43、43的两端由驱动部41、41支承。通过驱动部41的驱动机构(图示省略),辊43、43被控制为可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及端子90……90的折弯方向(X轴方向)移动。
如图1A所示,线圈部件81的一次侧端子90a……90a和二次侧端子90b……90b以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方式沿Y轴排列为两排,它们分别被向X轴的外侧(从线圈部件81的中心向外)折弯。为了同时将一次侧端子90a……90a和二次侧端子90b……90b折弯,如图2C所示,在一次侧端子90a……90a和二次侧端子90b……90b之间配置有两个辊43、43。如图2A所示,两个辊43及其驱动部41、41以在Y轴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设置。
如图2C所示,在各辊43、43的外周面与端子90a……90a、90b……90b抵接的部位形成有限位部50、50。限位部50、50分别具有五个凸部51……51和形成于其间的四个端子引导槽52……52。四个端子引导槽52……52的配置采用在使辊43、43接触并按压端子90a……90a、90b……90b时,四个一次侧端子90a……90a及四个二次侧端子90b……90b都进入各辊43、43的四个端子引导槽52……52内的配置。此外,如果形成有端子引导槽52……52,则也可以不必形成凸部51……51。
由于通过将这种限位部50、50形成在辊43、43上,能够将端子90a……90a、90b……90b引导至端子引导槽52内来进行折弯,因此能够将各端子90a……90a、90b……90b正确地沿折弯方向(X轴方向)折弯。另外,由于能够使各端子90a……90a、90b……90b必定沿着端子引导槽52被平行地折弯,因此能够将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相对位置关系制成所希望的状态,线圈部件81的向基板的安装可靠性提高。
下面,对利用这种结构的端子折弯装置1将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的方法进行说明。
当保持有线圈部件81的工件保持部10被放入端子折弯装置1内时,如图2C所示,工件夹持部20的工件夹持板21、21从线圈部件81的X轴两侧将绕线架86夹持,且端子压紧部30、30的端子压紧爪34、34从外侧与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抵接,由此线圈部件81被设置在端子折弯装置1上。
如图3A及图4A所示,当线圈部件81设置完成后,使可动部40的两根辊43、43在相互接近的状态(闭合的状态)下从上方下降,配置在一次侧端子90a……90a的列与二次侧端子90b……90b的列之间。接着,使辊43、43分别沿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的折弯方向移动(使辊43、43离开),使端子90a……90a、90b……90b与形成于辊43、43的端子引导槽52……52、52……52嵌合。
在该状态下,如图3B所示,进一步使辊43、43分别沿着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方向进行水平移动(离开)。其结果是,各端子90a……90a、90b……90b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以端子压紧部30、30的端子压紧爪34、34抵接的折弯位置91为支点,分别被沿水平方向折弯。
当辊43、43到达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端部时,为了弥补端子90a……90a、90b……90b的由回弹造成的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变形恢复,使辊43、43下降,直到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与端子压紧部30的倾斜面33接触,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进一步向下折弯。
当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压入到端子压紧部30的倾斜面33上时,端子90a……90a、90b……90b相对于线圈部件81的折弯操作结束,使辊43、43退避到上方。另外,使端子压紧部30、30向X轴方向上的远离线圈部件81的方向移动,解除与线圈部件81接触,并且解除工件夹持部20对线圈部件81的夹持。
当使端子压紧部30、30及工件夹持部20充分退避到了工件保持部10的可分度输送的位置时,使工件保持部10移动,将结束了折弯的线圈部件81移至之后的步骤,对被分度输送来的下一个保持于工件保持部10的线圈部件81进行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步骤。
此外,在上述的动作例中,在使辊43、43暂时沿水平方向移动到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端部以后,再使辊43、43向下方移动,使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与端子压紧部30的倾斜面33接触。根据该方法,对端子的损伤较少。但是,也可以在使辊43、43离开时,不是简单地沿着水平方向移动,而是沿着端子压紧部30、30的倾斜面33、33向斜下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中,在将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时,仅端子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的折弯方向侧被端子压紧部30、30的端子压紧爪34、34压紧,并从相反侧按压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将端子折弯。这样,在端子折弯装置1中,因为无需用强力来夹紧端子90a……90a、90b……90b,所以不会损伤端子90a……90a、90b……90b,能够将多个端子集中折弯。
另外,端子压紧爪34、34与各端子的折弯位置91a……91a、91b……91b抵接,各端子的相反侧被可动部40、40的辊43、43按压。因此,各端子会受到规定的适当的弯曲力的作用,能够将各端子均匀地折弯。
另外,由于各端子90a……90a、90b……90b分别被引导至形成在可动部40、40的辊43、43上的限位部50、50的端子引导槽52……52、52……52内而折弯,因此能够正确地规定折弯方向。由此,各端子被正确地沿所希望的方向折弯。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中,由于端子90a……90a、90b……90b被均匀且沿正确的方向折弯,因此能够使各端子的安装面94a……94a、94b……94b高精度地平坦,能够充分确保适合电子部件的面安装的共面性。
另外,在端子折弯装置1中,由于用工件夹持部20将线圈部件81夹持,进行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因此能够在更正确的位置均匀地将各端子折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由于具有端子压紧部30及可动部40各两个,因此能够同时将线圈部件81的一次侧端子90a……90a和二次侧端子90b……90b折弯。因此,能够对多个端子配置成两排的电子部件,高效地进行端子的折弯步骤。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C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a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同样,也是将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的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a仅在端子压紧部(30、30)的结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相同,在相同的部件上附带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相同部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a采用端子压紧部30a、30a分别在Y轴方向上被均等分割的结构。分割后的各部分别被控制为可独立地沿X轴方向移动。分割后的各部构成为可单独地与线圈部件81的四个一次侧端子90a……90a的各折弯位置91a……91a(参照图1A)、或四个二次侧端子90b……90b的各折弯位置91b……91b(参照图1A)抵接的端子单独压紧部31a……31a。
根据这种结构的端子折弯装置1a,通过各端子压紧部30a的端子单独压紧部31……31,能够控制使端子压紧部34(参照图3A)单独地相对于端子90a……90a、90b……90b逐个抵接的位置和压紧端子的力。因此,即使在端子90a……90a、90b……90b的形成位置上有偏差(X轴方向的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端子单独压紧部31……31在适当的位置与各端子抵接,使各端子受到适当弯曲力的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将各端子均匀地折弯,即使在绕线架86的端子形成位置上且在端子间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端子的安装面高精度地平坦,进一步提高适合于电子部件的面安装的共面性。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是将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的装置。
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具有与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同样的基本结构,但作为一次侧线圈84a及二次侧线圈84b,在分别卷绕有八根导线方面与线圈部件81不同。在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中,在与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相同的部件上附带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一部分说明。
在线圈部件81a中,一次侧线圈84a的各导线两端的八根引线85a……85a被引出到绕线架86的外部,分别与八个一次侧端子90a……90a的引线连接部92a……92a连接。另外,二次侧线圈84b的各导线两端的八根引线85b……85b被引出到绕线架86的外部,分别与八个二次侧端子90b……90b的引线连接部92b……92b连接。
一次侧线圈84a和二次侧线圈84b的配置方向、构成线圈84a、84b的导线的结构、截面形状、粗细度、绕法、匝数、导线、绝缘釉膜层的材质等均与图1A的线圈部件81相同。另外,绕线架86及端子90a……90a、90b……90b的结构、配置、端子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的折弯方法等也与图1A的线圈部件81相同。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在端子90a……90a、90b……90b的数量增大,且绕线架86的卷绕部87、端子形成部88、88的大小随之而增大方面与图1A的线圈部件81不同。
在这种结构的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中,在将线圈部84的引线85a……85a、85b……85b和端子的引线连接部92a……92a、92b……92b连接在一起以后,使用例如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如图1B的双点划线所示,将前端侧部分93a……93a、93b……93b折弯。
如上所述,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卷绕有各四根导线作为一次侧线圈84a及二次侧线圈84b,具有八个一次侧端子90a……90a和八个二次侧端子90b……90b。因此,线圈部件81a与图1A所示的线圈部件81相比,绕线架86(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1B)的卷绕部87的尺寸稍大,端子形成部88的Y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中,工件夹持部20及端子压紧部30b的Y方向的宽度变长。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中,采用仅具有一个端子压紧部30b及可动部40的结构。因此,在端子折弯装置1b中,在将如线圈部件81b那样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排列为两排那样的电子部件的端子折弯的情况下,将可动部40或工件保持部10所保持的线圈部件81b在XY平面内转换180度方向,依次将一次侧端子90a……90a及二次侧端子90b……90b折弯。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中,端子折弯装置1b的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另外,在将端子仅配置成一列的电子部件的端子折弯方面,不需要具有多个端子压紧部30b及可动部40,端子折弯装置1b的结构简单。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的可动部40具有平板状的按压板(板状按压部)45来代替辊43(参照图2A)作为按压部。在按压板45的与端子90a……90a的抵接面46上,以与八个端子90a……90a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八个端子引导槽52b。
按压板45能够以设置在沿Y轴方向贯穿按压板45的轴孔47内的未图示的轴为转动轴转动,由此可使抵接面46向端子90a……90a的折弯方向倾倒。在端子90a……90a与抵接面46的端子引导槽52b嵌合的状态下,通过使抵接面46倾倒,线圈部件81b的一次侧端子90a……90a以折弯位置91a……91a(在图5中,仅在一部分折弯位置91a上附带有附图标记)为支点而被折弯。
在这种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b中,也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折弯装置1、1b同样,不会损伤端子90a……90a,能够将多个端子集中折弯。另外,能够将各端子均匀地在所希望的方向上正确地折弯。其结果是,能够使各端子的安装面94a……94a、94b……94b(在图5中,仅在一部分安装面94a、94b上附带有附图标记)高精度地平坦,能够充分确保适合于电子部件的面安装的共面性。
另外,在端子折弯装置1b中,由于由工件夹持部20将线圈部件81a夹持,进行端子90a……90a、90b……90b的折弯,因此能够在更正确的位置均匀地将各端子90a……90a、90b……90b折弯。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图1B所示的线圈部件81a中,也可以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装置1、1a,进行端子的折弯。
另外,应用本发明的电子部件不限于变压器或线圈部件,也可以应用于任意的电子部件。

Claims (12)

1.一种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于保持具有多个端子的工件的工件保持单元;
能够与所述端子抵接的端子压紧部;和
可动部,其能够以从所述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辊状按压部,所述辊状按压部通过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抵接并向所述端子压紧部的方向移动,而将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折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板状按压部,所述板状按压部通过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抵接并向所述端子压紧部的方向倾倒,而将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折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压紧部具有与所述工件的多个所述端子对应的多个端子单独压紧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保持单元还具有夹持所述工件的主体的工件夹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限制所述端子在与该可动部的所述移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限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是与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嵌合的槽,所述槽沿着该可动部的所述移动方向形成于所述可动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压紧部具有避让用凹部,所述避让用凹部用于收纳从所述工件向该端子压紧部的方向突出的所述工件主体的一部分和所述端子的引线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压紧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比所述端子的所述前端侧部分的所希望的折弯角度大的角度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压紧部具有第一端子压紧部和第二端子压紧部,所述第一端子压紧部和第二端子压紧部对于多个端子配置成两排的所述工件,分别从所述两排的外侧与各排的所述端子抵接,
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一可动部和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一可动部能够以从所述第一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第一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所述第二可动部能够以从所述第二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第二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
11.一种将电子部件的多个端子折弯的端子折弯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使端子压紧部与所述端子抵接的步骤;和
使可动部以从所述端子压紧部的相反侧接触并按压与所述端子压紧部抵接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侧部分的方式移动的步骤。
12.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折弯方法,将线圈部件的多个端子折弯。
CN201910794127.8A 2018-09-19 2019-08-27 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09188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5115A JP2020047771A (ja) 2018-09-19 2018-09-19 端子折り曲げ装置、端子折り曲げ方法、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8-175115 2018-09-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8822A true CN110918822A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4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94127.8A Pending CN110918822A (zh) 2018-09-19 2019-08-27 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47771A (zh)
CN (1) CN11091882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00356B (zh) * 2023-12-05 2024-04-16 东莞骏伟塑胶五金有限公司 一体式自动化五金件装配生产及控制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4257A (en) * 1990-08-04 1993-07-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coil element
JPH08340070A (ja) * 1995-06-14 1996-12-24 Rohm Co Ltd 電子部品におけるリード端子の曲げ加工装置
JP2924854B2 (ja) * 1997-05-20 1999-07-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63490A (zh) * 2009-12-03 2011-08-24 Tdk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部件、变压器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205183599U (zh) * 2015-11-05 2016-04-27 任俊红 自动折弯机构
CN207138725U (zh) * 2017-04-20 2018-03-27 上海骄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端子折弯工站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4257A (en) * 1990-08-04 1993-07-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coil element
JPH08340070A (ja) * 1995-06-14 1996-12-24 Rohm Co Ltd 電子部品におけるリード端子の曲げ加工装置
JP2924854B2 (ja) * 1997-05-20 1999-07-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63490A (zh) * 2009-12-03 2011-08-24 Tdk股份有限公司 线圈部件、变压器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205183599U (zh) * 2015-11-05 2016-04-27 任俊红 自动折弯机构
CN207138725U (zh) * 2017-04-20 2018-03-27 上海骄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端子折弯工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47771A (ja)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3384B2 (ja) ステータ用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のコイルエンド接合方法
US4080027A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connector
US4094572A (en) Multi-wir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ng member having a multi-wire matrix of insulated wires mechanically terminated thereon
US20230112263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inding-type electronic component
US9684031B2 (en) Contact probe and semiconductor element socket provided with same
CN105870690B (zh) 端子组和连接器
KR20150120407A (ko) 단자 연결띠, 압착 단자의 제조 방법, 전선 압착 장치, 및 전선 압착 방법
JP6336942B2 (ja) 束取り加工機
US1121738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CN110918822A (zh) 端子折弯装置、端子折弯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US20190393664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wire bundle,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electric wire bundle
JP2006234428A (ja)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検査装置
US20190393665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wire bundle,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electric wire bundle
JP6572874B2 (ja) 端子保持具および端子圧着装置
US4175816A (en) Multi-wir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ng member having a multi-wire matrix of insulated wires mechanically terminated thereon
EP2006865A1 (en) Metal terminal,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holding and fixing
EP0020784A1 (en) Lead wire forming apparatus for electrical parts
CN108886307B (zh) 夹具、定子制造装置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US20210098910A1 (en) Relay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relay terminal
JP2018170090A (ja) 端子挿入装置及び端子挿入方法
CN219574160U (zh) 一种连接辅助装置及连接结构
JP4279262B2 (ja) 端子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532427B2 (ja) 電子部品のリ−ド曲げ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CN111066211B (zh) 同轴连接器和带有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器
JP2007227779A (ja) 空芯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