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2407B -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2407B
CN110912407B CN201911132968.9A CN201911132968A CN110912407B CN 110912407 B CN110912407 B CN 110912407B CN 201911132968 A CN201911132968 A CN 201911132968A CN 110912407 B CN110912407 B CN 110912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ost
buck
module
frequency
conver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29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2407A (zh
Inventor
李锐
张鹏程
金翔
吴浩伟
汪文涛
蔡凯
姜波
张正卿
邢贺鹏
孔祥伟
张炜龙
金惠锋
李鹏
帅骁睿
陈涛
罗伟
耿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filed Critical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to CN2019111329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124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12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2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2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2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所述直流变换装置包括Buck模块M1、第一耦合电感L1、第二耦合电感L2、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第一支撑电容C1以及第二支撑电容C2。本发明Boost电路采用交错三电平控制策略,电感电流频率提高至开关频率的4倍,并且本发明利用耦合电感漏感,可以实现开关器件和二极管的软开关,降低了器件损耗,改善EMI特性。此外,通过前级Buck电路与后级Boost电路级联,扩宽了对输入输出电压的适应范围,并能实现输出侧短路限流运行。同时前级Buck电路可以实现软上电功能,无需额外软上电电路,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装置的功率密度。

Description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属于电力电子变换领域,具体适用于宽范围输入输出、高功率密度、高效大功率变换以及需要短路限流的应用场合。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微网、直流配网以及全电船舶等应用领域,电力网络内的能源系统通常是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以及储能系统,这些能源系统输出直流电压通常范围宽、波动大,而直流用电负荷通常需要稳定的直流电压,不同直流负荷需要的直流电压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适应宽输入输出范围的直流变换装置。同时直流电网由于保护困难,直流短路电流难以灭弧切断,需要直流变换装置自身具备短路限流能力,从而提高直流电网的安全性。此外,在船舶、家用等领域,需要直流变换装置高效、高密度,从而节省电力以及空间成本。总之,在新能源微网、直流配网以及全电船舶等场景中,联接直流网络的直流变换装置应具备适应宽输入输出范围、可短路限流、高效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
Buck和Boost电路是直流变换装置中最常用的拓扑结构之一,其具备控制简单、开关器件少等优点,在工业用直流变换领域已广泛应用。然而Buck电路主要应用于降压场合,Boost电路主要用于升压场合,均有其特殊的应用场景,不适应宽电压范围。将Buck和Boost电路级联可以有效适应更宽电压范围,但两级变换导致效率降低,同时为提高变换器输出性能,滤波电感和电容都较大。为适应大功率应用场合,通常可以将多个Buck和Boost电路并联,与此同时会导致电感使用数量也倍增,体积重量都大幅度增加。而且由于常规的Buck和Boost电路均不能实现软开关,电路效率较低,EMI特性较差,为改善特性又必须增加很多的EMI滤波措施。
因此,在现有技术状态下,直流变换装置如何适应宽范围的输入输出电压,同时保证高效、高密度,并且如何提高直流电网安全性等方面都还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采用Buck电路与交错并联三电平Boost电路级联的拓扑结构,通过前级Buck电路与后级Boost电路级联,扩宽了对输入电压的适应范围,并能实现输出侧短路限流运行。前级Buck电路可以实现软上电功能,无需额外软上电电路,提高了本发明装置的功率密度。前级Buck和后级三电平Boost电路共用电感,同时电感采用耦合电感设计,Boost电路采用交错三电平控制策略,电感电流频率提高至开关频率的4倍,使得电感的体积重量大幅度减小。利用耦合电感漏感,还可以实现开关器件和二极管的软开关,降低了器件损耗,改善EMI特性。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所述直流变换装置包括1个Buck模块M1,2个耦合电感L1、L2,2个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和2个支撑电容C1、C2。输入侧连接Buck模块M1,Buck模块M1连接2个耦合电感L1、L2,耦合电感连接2个三电平Boost模块M2、M3,Boost模块M2、M3连接两个支撑电容C1、C2,C1、C2串联后从正负极两端输出。
Buck模块M1包括开关管Q1和二极管QD1。直流输入端Vin的正极连接至开关管Q1的集电极,直流输入端Vin的负极连接至二极管QD1的阳极,二极管QD1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发射级相连。
每个耦合电感包括三个连接端子A、B、C,二极管QD1的阴极与耦合电感L1的A端子连接,二极管QD1的阳极与耦合电感L2的A端子连接。
特别的,每个耦合电感是由两个电感相互耦合绕制而成,两个电感的其中一个同名端连接在一起作为A端子,两个电感的另一个同名端分别作为B、C端子。每个耦合电感还可进一步扩展为n个电感耦合,后端连接n个三电平Boost模块。
2个三电平Boost模块分别是M2和M3,M2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以及M3包括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耦合电感L1的C端子连接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耦合电感L2的C端子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相连形成模块M2的中点O端点;耦合电感L1的B端子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耦合电感L2的B端子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相连形成模块M3的中点O端点。
2个支撑电容C1、C2串联,C1的负极与C2的正极连接,形成串联电容的中点O端点。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C1的正极连接,并与输出Vo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C2的负极连接,并与输出Vo的负极连接;模块M2的中点O、模块M3的中点O与串联电容的中点O连接到一起形成统一的中点O端点。
进一步的,所述三电平Boost模块之间采用交错三电平控制策略,所述开关管S1、S3以及S2、S4具有相同的开关频率和占空比,但其驱动信号的相位相差180°。当拓展至n个模块时,驱动信号的相位则依次相差360°/n,开关管的开通时刻依次相差Ts/n,Ts=1/fs为开关管的开关周期,fs为开关管的开关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直流变换装置输出侧开路、支撑电容C1和C2电压为零时,前级Buck模块工作,Boost模块不工作,Buck模块开关管Q1占空比缓慢增加可以实现支撑电容C1和C2的缓上电;所述直流变换装置输出侧短路时,前级Buck模块工作,Boost模块不工作,通过对Buck模块开关管Q1占空比的控制,可以实现输出恒流运行。
更进一步的,所述直流变换装置正常工作时,Buck模块开关管Q1占空比为d1,Boost模块开关管S1、S3的占空比为d2,则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变比为2×d1×Vin/(2-4×d2)。
更进一步地,所述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具有四种工作模式:第一种Boost模式,第二种Boost模式,Buck-Boost模式以及Buck模式,第一种Boost模式中,关闭所述Buck电路,仅由2个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工作,控制所述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和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中的开关管,使得每四分之一周期,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内仅一个boost电路导通,一个周期内,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交错导通,形成四个boost电路对输出电容中的一个进行充电;
第二种Boost模式中,关闭所述Buck电路,仅由2个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工作,控制所述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和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中的开关管,使得每四分之一周期,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内仅一个boost电路导通,一个周期内,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交错导通,形成四个boost电路对两个输出电容同时充电;
在Buck-Boost模式中,使所述Buck模块导通,Buck模块以及Buck-Boost模块整周期工作;
在Buck模式中,使所述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不工作,Buck模块整周期工作。
更进一步的,高频变换装置通过根据所述Buck模块M1的输入电压Vin与所述高频变换装置的输出电压Vo之间的关系进行如下切换;
当所述输入电压Vin低于输出电压Vo/2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工作在第一种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等于Vo/2且小于Vo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切换到第二种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接近Vo,Vin大于Vo-Vd且小于Vo+Vd时,其中Vd为一小电压常数,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切换到Buck-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等于Vo+Vd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切换到Buck工作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Vo+Vd并逐渐降低至小于Vo/2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从Buck模式逐渐切换到第一种Boost模式。
所述模式还包括保护模式,当输入端或输出端短路故障时,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工作在保护模式下,此时开关管Q1分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闭合。此时电感电流既不流经输入,也不流经输出,通过在内部续流实现短路保护的功能。当短路故障消除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退出保护模式,根据输入电压Vin与输出电压Vo的关系切换到其他四种工作模式中。
在所述第一Boost模式中,在第一四分之一周期,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S2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常闭,第三开关管S3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第二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三开关管S3开通关断,第二开关管S2常闭,第一开关管S1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第三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四开关管S4开通关断,第三开关管S3常闭,第一开关管S1以及第二开关管S2常断;在第四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一开关管S1开通关断,第四开关管S4常闭,第二开关管S2以及第三开关管S3常断。
在第二boost模式中,在第一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一开关管S1开通关断,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第二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二开关管S2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第三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三开关管S3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第四四分之一周期,控制第四开关管S4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以及第三开关管S3常断。
控制可以通过向高频变换装置中的各个开关管发出驱动信号实现。
本发明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优点在于:
(1)前级Buck电路与后级Boost电路共用电感电容滤波电路,节省了无源器件,提高了功率密度;
(2)L1、L2采用耦合电感,M2、M3采用交错三电平控制策略,电感电流频率提高至开关频率的4倍,使得电感的体积重量进一步减小;
(3)利用耦合电感漏感,可以实现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和二极管的零反向恢复电流,提高了装置的效率和改善了EMI特性;
(4)通过前级Buck电路与后级Boost电路级联,扩宽了对输入输出电压的适应范围;
(5)前级Buck电路可以实现对输出电容的缓上电功能,节省了缓上电电路,进一步提高了功率密度;
(6)前级Buck电路可以实现短路时的限流运行功能,提高了直流电网的安全性。本发明实现了输入的宽范围运行,同时具有高效与高功率密度的特点。通过合理设计该装置的控制过程,发掘该装置的能力,完善该装置的功能,使其能够应对各种工作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主电路图;
图2是为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各模式的切换示意图;
图3所示为输入电压分别为300VDC时,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
图4所示为输入电压分别为900VDC时,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
图5所示为输入电压分别为1500VDC时,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
图6所示为输入电压300VDC且输出侧短路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
图7所示为输入电压300VDC、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电感电流细节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
图8是第一Boost模式第一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9是第一Boost模式第二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0是第一Boost模式第三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1是第一Boost模式第四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2是第一Boost模式第四四分之一周期第一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13是第一Boost模式第四四分之一周期第二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14是第一Boost模式第四四分之一周期第三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15是第二Boost模式第一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6是第二Boost模式第二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7是第二Boost模式第三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8是第二Boost模式第四四分之一周期等效电路图;
图19是第二Boost模式第一四分之一周期第一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0是第二Boost模式第一四分之一周期第二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1是第二Boost模式第一四分之一周期第三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2是Buck-Boost模式第一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3是Buck-Boost模式第二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4是Buck模式第一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5是Buck模式第二阶段等效电路图;
图26是保护模式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主电路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包括1个Buck模块M1,2个耦合电感L1、L2,2个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和2个支撑电容C1、C2
从图1中可以看出,Buck模块M1包括开关管Q1和二极管QD1。直流输入端Vin的正极连接至开关管Q1的集电极,直流输入端Vin的负极连接至二极管QD1的阳极,二极管QD1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发射级相连。
每个耦合电感包括三个连接端子A、B、C,二极管QD1的阴极与耦合电感L1的A端子连接,二极管QD1的阳极与耦合电感L2的A端子连接。
2个三电平Boost模块分别是M2和M3,M2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以及M3包括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耦合电感L1的C端子连接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耦合电感L2的C端子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相连形成模块M2的中点O端点;耦合电感L1的B端子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耦合电感L2的B端子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相连形成模块M3的中点O端点。
2个支撑电容C1、C2串联,C1的负极与C2的正极连接,形成串联电容的中点O端点。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C1的正极连接,并与输出Vo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C2的负极连接,并与输出Vo的负极连接;模块M2的中点O、模块M3的中点O与串联电容的中点O连接到一起形成统一的中点O端点。
本实施例中,Buck模块开关管Q1工作占空比为d1,Boost模块开关管S1、S3的工作占空比为d2,且S1、S3的相位互差180度,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变比为2×d1×Vin/(2-4×d2)。
本发明的实施例参数如下:输入电压Vin的范围为300V~900VDC;输出电压Vo=900VDC;额定功率100kW;电感L=13.7μH(脉动频率60kHz),耦合系数为0.9;电容C=136μF;开关管皆为IGBT;二极管皆为快恢复二极管;开关频率fs=15kHz。
图3所示为输入电压分别为300VDC时,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图4所示为输入电压分别为900VDC时,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图5所示为输入电压分别为1500VDC时,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图6所示为输入电压300VDC且输出侧短路时的装置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图7所示为输入电压300VDC、输出电压900VDC、功率100kW时的电感电流细节以及各开关管驱动波形。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直流变换装置的工作过程以及原理。
本发明的变换装置可以如图2中所示在5个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当然,主要的切换在上方的四个模式之间。当输入电压Vin大于等于Vo/2且小于Vo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切换到第二种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接近Vo,Vin大于Vo-Vd且小于Vo+Vd时,其中Vd为一小电压常数,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切换到Buck-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Vo+Vd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切换到Buck工作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Vo+Vd并逐渐降低至小于Vo/2时,控制所述高频变换装置从Buck模式逐渐切换到第一种Boost模式。
图8-图14示出了第一种Boost模式。在第一种Boost模式中,Q1常闭,Buck模块不工作,仅由两个三电平模块工作。图8-图11示出了第一种Boost模式中在一个周期内的四个等效工作过程。在图8的工作过程中,第二开关管S2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常闭,第三开关管S3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等效为Boost变换器;接下来,第三开关管S3开通关断,第二开关管S2常闭,第一开关管S1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同样等效为Boost变换器;在图5的工作过程中,第四开关管S4开通关断,第三开关管S3常闭,第一开关管S1以及第二开关管S2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同样等效为Boost变换器;接下来,第一开关管S1开通关断,第四开关管S4常闭,第二开关管S2以及第三开关管S3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同样等效为Boost变换器。该变换器在一个周期内有四个等效的Boost工作过程,而每个开关均只在其中一个工作过程中开通关断,因此电感电流的频率是开关频率的4倍。具体的,以图11示出的工作过程为例进行阐述。在图12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分断,第四开关管S4闭合,由于输入电压Vin小于输出电压Vo的一半,电流iL1线性下降。在图8中,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分断,第一开关管S1,第四开关管S4闭合,在这个阶段下,iL1k1由等于iL1快速下降到0,iL1k1由0快速上升到iL1,在此阶段中,S1实现了零电流开通,减小了开关损耗,提升了变换器的效率。在图14中,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分断,第一开关管S1,第四开关管S4闭合,此时iL1k1已经为0,电流iL1线性上升。
图15-图21示出了第二种Boost模式。在第二种Boost模式中,Q1常闭,Buck模块不工作,仅由两个三电平模块工作。图15-图18示出了第二种Boost模式中在一个周期内的四个等效工作过程。在图15的工作过程中,第一开关管S1开通关断,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等效为Boost变换器;在图11的工作过程中,第二开关管S2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同样等效为Boost变换器;在图17的工作过程中,第三开关管S3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以及第四开关管S4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同样等效为Boost变换器;在图18的工作过程中,第四开关管S4开通关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以及第三开关管S3常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变换器同样等效为Boost变换器。该变换器在一个周期内有四个等效的Boost工作过程,而每个开关均只在其中一个工作过程中开通关断,因此电感电流的频率是开关频率的4倍。具体的,以图10示出的工作过程为例进行阐述。在图19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分断,电流iL1线性下降。在图20中,第一开关管S1闭合,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分断,在这个阶段下,iL1k1由等于iL1快速下降到0,iL1k1由0快速上升到iL1,在此阶段中,S1实现了零电流开通。在图16中,第一开关管S1闭合,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分断,此时iL1k1已经为0,由于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的一半,电流iL1线性上升。
图22-图23示出了Buck-Boost工作模式。在Buck-Boost模式中,Buck模块以及Buck-Boost模块均工作。开关管Q1,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同时开通和关断,此时变换器等效为一个Buck-Boost变换器。具体的,在图22中,开关管Q1,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同时开通,电流iL1线性下降。在图23中,开关管Q1,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同时关断,电流iL1线性上升。
图24-图25示出了Buck工作模式。在Buck模式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均常断,两个三电平Boost变换器不工作,仅由Buck模块工作,此时变换器等效为一个Buck变换器。具体的,在图24中,开关管Q1闭合,电流iL1线性上升。在图20中,开关管Q1断开,电流iL1线性下降。
图26示出了保护模式,当输入端或输出端短路故障时,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工作在保护模式下。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开关管Q1分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闭合。此时电感电流既不流经输入,也不流经输出,通过在内部续流实现短路保护的功能,等到短路切除后再回归到正常工作状态。

Claims (6)

1.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变换装置包括Buck模块M1、第一耦合电感L1、第二耦合电感L2、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第一支撑电容C1以及第二支撑电容C2,所述Buck模块M1的两端连接直流输入电源的正、负极,所述Buck模块M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耦合电感L1和第二耦合电感L2,所述第一耦合电感L1的第一输出端口B连接所述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口C连接所述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耦合电感L2的第一输出端口B连接所述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的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口C连接所述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三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彼此并联连接至由两个支撑电容C1、C2串联形成的串联电路的第一端,第二输出端彼此并联连接至由两个支撑电容C1、C2串联形成的串联电路的第二端,第三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支撑电容C1、C2之间,所述支撑电容C1、C2串联形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用作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具有四种工作模式:第一种Boost模式,第二种Boost模式,Buck-Boost模式以及Buck模式,第一种Boost模式中,关闭所述Buck模块,仅由2个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工作,控制所述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和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中的开关管,使得每四分之一周期,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内仅一个boost电路导通,一个周期内,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交错导通,形成四个boost电路对输出电容中的一个进行充电;
第二种Boost模式中,关闭所述Buck模块,仅由2个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工作,控制所述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和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中的开关管,使得每四分之一周期,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内仅一个boost电路导通,一个周期内,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交错导通,形成四个boost电路对两个输出电容同时充电;
在Buck-Boost模式中,使所述Buck模块导通,Buck模块以及Buck-Boost模块整周期工作;
在Buck模式中,使所述交错并联的三电平Boost模块M2、M3不工作,Buck模块整周期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uck模块M1包括开关管Q1和二极管QD1,直流输入端Vin的正极连接至开关管Q1的集电极,直流输入端Vin的负极连接至二极管QD1的阳极,二极管QD1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发射级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耦合电感L1的第二输出端口C连接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耦合电感L2的第二输出端口C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相连形成第一三电平Boost模块M2的中点O端点,用作其第三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三电平Boost模块M3包括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其中,所述第一耦合电感L1的第一输出端口B连接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二耦合电感L2的第一输出端口B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相连形成模块M3的中点O端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高频直流变换装置通过根据所述Buck模块M1的输入电压Vin与所述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输出电压Vo之间的关系进行如下切换;
当所述输入电压Vin低于输出电压Vo/2时,控制所述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工作在第一种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等于Vo/2且小于Vo时,控制所述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切换到第二种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接近Vo,Vin大于Vo-Vd且小于Vo+Vd时,其中Vd为一小电压常数,控制所述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切换到Buck-Boost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等于Vo+Vd时,控制所述高频直流变换装置切换到Buck工作模式;
当输入电压Vin大于Vo+Vd并逐渐降低至小于Vo/2时,控制所述高频直流变换装置从Buck模式逐渐切换到第一种Boost模式。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用于获取四倍电感频率的输出频率。
CN201911132968.9A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Active CN1109124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2968.9A CN110912407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2968.9A CN110912407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2407A CN110912407A (zh) 2020-03-24
CN110912407B true CN110912407B (zh) 2022-11-04

Family

ID=69817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2968.9A Active CN110912407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124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968B (zh) * 2020-11-09 2024-03-0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多用途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85598B (zh) * 2021-05-19 2022-11-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混合控制结构及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6554A (zh) * 2013-12-30 2014-04-23 杭州科为达电气有限公司 光伏模块用双向电压输出的高升压比变换器
CN103825454A (zh) * 2013-12-17 2014-05-2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三电平直流变换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电能变换方法
CN109713901A (zh) * 2019-01-10 2019-05-03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Boost端耦合电感式升降压变换电路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5454A (zh) * 2013-12-17 2014-05-2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三电平直流变换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电能变换方法
CN103746554A (zh) * 2013-12-30 2014-04-23 杭州科为达电气有限公司 光伏模块用双向电压输出的高升压比变换器
CN109713901A (zh) * 2019-01-10 2019-05-03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Boost端耦合电感式升降压变换电路及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ull-Range Soft-Switching-Isolated Buck-Boost Converters With Integrated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and Phase-Shifted Control;Hongfei Wu 等;《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60229;第31卷(第2期);第987-999页 *
Three-Level Buck-Boost DC-DC Converter with Voltage-Lift-Type Switched-Inductor;Kyohei Fukuda 等;《IEEE》;20131231;第1368-1373页 *
面向直流微网的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和应用分析;雷志方 等;《电工技术学报》;20161130;第31卷(第22期);第137-14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2407A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87924B (zh) 一种单级单相高增益组合式升压逆变电路及升压逆变方法
CN111865129B (zh) 一种四开关单相单级式开关升压逆变器
CN106533173B (zh) 一种输入相数可调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10912407B (zh)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
CN210724563U (zh) 一种tγ新型升压dc-dc直流变换器拓扑
CN104218800A (zh) 一种高降压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
CN110277912B (zh) 一种直流升压变换电路
CN110829837B (zh) 一种低电压应力ZVS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215934730U (zh) 一种高升压比的dc-dc变换器
CN113541486B (zh) 交错二极管电容网络高增益zvt直流变换器及辅助电路
CN212367151U (zh) 一种逆变电路
CN110912406B (zh) 一种宽范围高频直流变换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2350583A (zh) 一种电流型推挽桥式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15051572B (zh) 带有串联谐振型lc功率自均衡单元的iios变换器及方法
CN108768169B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双耦合交错式升压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5833547A (zh) 一种适用于宽频段脉冲负载的解耦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16073653A (zh) 一种适用于低压光伏的非隔离型直流变换器
CN106712504B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非隔离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TWI723931B (zh) 超高升壓交錯式直流轉換器
CN113507230A (zh) 基于开关感容网络的组合式升压逆变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29913B (zh) 一种单级式高增益五开关Boost型逆变器
CN114142729A (zh) 一种含耦合电感的交错高降压比变换器
CN110071651B (zh) 一种结构对称的非隔离型升压逆变电路
TWI568156B (zh) 降壓型直流轉換器
CN114552974A (zh) 应用于脉冲负载的两级式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