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04785A -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04785A CN110904785A CN201911373369.6A CN201911373369A CN110904785A CN 110904785 A CN110904785 A CN 110904785A CN 201911373369 A CN201911373369 A CN 201911373369A CN 110904785 A CN110904785 A CN 1109047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ing
- mixing
- weighing sensor
- stirring
- control ce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0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 E01C19/10—Apparatus or plants for premixing or precoating aggregate or fillers with non-hydraulic binders, e.g. with bitumen, with resins, i.e. producing mixtures or coating aggregates otherwise than by penetrating or surface dressing; Apparatus for premixing non-hydraulic mixtures prior to placing or for reconditioning salvaged non-hydraulic compositions
- E01C19/1009—Plant wherein type or construction of the mixer are irrelevan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包括搅拌混溶机构和拌和楼,搅拌混溶机构包括搅拌罐、搅拌器和搅拌电机,所述搅拌器设于所述搅拌罐内,所述搅拌电机连接带动所述搅拌器转动,所述搅拌罐的出料端与所述拌和楼的进料端连接,该装置还包括泵送机构和控制中心,所述泵送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泵送桶,每一所述泵送桶分别连接有一个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用于将所述泵送桶内的原料泵送至所述搅拌罐内;每一所述泵送桶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所述搅拌电机以及每一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和输送泵分别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屏。能够减轻投料混溶过程中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原料投放的比例的精确度,优化结合料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搅拌混合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钢桥面铺装体系中,热拌环氧沥青混凝土钢桥面铺装体系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热拌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具有强度高刚度大,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良好的层间结合能力,优良的疲劳性能等优点,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路用性能。
在热拌环氧沥青混凝土钢桥面铺装体系中,环氧沥青结合料生产是一个重要环节,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环氧树脂结合料与沥青、矿料一起充分搅拌混合,环氧树脂结合料与沥青比例为1:1。环氧树脂结合料由主剂(环氧树脂)和固化剂两种材料组成,两者比例为56:44,使用前先将桶装的主剂和固化剂预热恒温至60±5℃的温度范围,以保证最佳混合效果和施工时效性。在生产结合料时,先将主剂和固化剂依每盘生产用量的桶数按56:44比例充分搅拌混合(因主剂和固化剂的桶装重量就是依据56:44比例包装,一般按桶数1:1比例等同),之后再与基质沥青同步投放到沥青拌和楼的搅拌缸中与矿料搅拌混合。这个投放过程是跟随结合料生产同步进行,环氧树脂材料的主剂和固化剂的搅拌混合也是随结合料逐盘生产前同步进行,按一次生产1500吨结合料计算,需要环氧树脂结合料约3000桶,人工混溶劳动强度极大,以此带来的混溶和投放工作量极大。
环氧结合料的桶装材料预热恒温以往采用按一定间隙叠层放置地面用帆布覆盖,再用1至2台燃油式热风机对桶装材料加热。此方式加温的缺点是热风机出风口温度较高达200℃,容易造成就近部分桶装材料温度超高,热风机送风量小循环有限和帆布覆盖空间较小及帆布不具备保温等原因,容易造成桶装材料加热不均匀,边部等部位加温效率低温度难以达标,影响环氧混合料的混溶和投放效率及结合料生产质量。
环氧树脂结合料的混溶投放以往是采用人工搅拌混合和投放,或是简单的机械混合和泵送,相对劳动强度极大,只适合铺装体量较小且是分幅施工的桥面铺装。对于大面积、大宽度、全断面摊铺的钢桥面铺装施工而言,一次性所生产的结合料产量和体量较大,人工搅拌混合和投放劳动强度极大,根本无法满足施工效率;简单机械混合和泵送装置容易人为造成主机和固化剂投放比例不准确、混合的结合料少泵送或是多泵送的风险,容易造成结合料质量缺陷或是废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能够减轻投料混溶过程中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原料投放的比例的精确度,优化结合料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包括搅拌混溶机构和拌和楼,所述搅拌混溶机构包括搅拌罐、搅拌器和搅拌电机,所述搅拌器设于所述搅拌罐内,所述搅拌电机连接带动所述搅拌器转动,所述搅拌罐的出料端与所述拌和楼的进料端连接,该装置还包括泵送机构和控制中心,所述泵送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泵送桶,每一所述泵送桶分别连接有一个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用于将所述泵送桶内的原料泵送至所述搅拌罐内;每一所述泵送桶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所述搅拌电机以及每一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和输送泵分别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混溶机构还包括第二称重传感器和气动蝶阀,所述气动蝶阀安装于所述搅拌罐的出料端,所述气动蝶阀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气动蝶阀的开闭;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支撑所述搅拌罐,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混溶机构包括支撑架,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搅拌罐的侧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缘,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上端与所述凸缘接触支撑所述搅拌罐。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罐通过三个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三个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周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凸缘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泵送机构包括支撑底座,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和所述输送泵均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上,每一所述泵送桶分别由三个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进行支撑,一个所述泵送桶下端对应的三个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呈正三角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泵送机构包括两个所述泵送桶和两个所述输送泵,每一所述泵送桶和所述输送泵之间通过软管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声光报警器。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输送泵的出料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罐的内壁上设有扰流板。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包括用于存放原料的加热恒温箱,所述加热恒温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底部设有格栅式溜槽底板,所述箱体内设有电热风机。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包括泵送机构、搅拌混溶机构、拌和楼和控制中心,通过泵送机构可将原料(主剂和固化剂)分别泵送至高处的搅拌混溶机构中进行混合,混合好的结合料通过重力流入到拌和楼中与基质沥青以及矿料等进行搅拌混合,最终输出合格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材料,泵送机构可设置在地面上,利用泵送机构将原料泵送至高处的搅拌混溶机构中,无需人工将桶装原料抬到高处,能够大幅降低投料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提高投放效率。
(2)泵送机构中包括至少两个泵送桶,每个泵送桶可分别用于装不同的原料,泵送桶底部设置有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一称重传感器与控制中心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称重传感器感应泵送桶的重量(即可获知桶内原料的重量),并将重量信号发送至控制中心中,投料过程中可通过显示屏显示各个泵送桶内的原料的重量,便于对投料的量进行把控,以此能够提高原料投放的比例的精确度,优化结合料质量。输送泵和搅拌电机分别由控制中心进行自动控制,当投料的重量达到初始设置的量的范围内时,控制中心可自动控制输送泵和搅拌电机进行工作,实现对主剂和固化剂混溶的自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原料比例配比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泵送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泵送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搅拌混溶机构(显示内部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搅拌混溶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加热恒温箱的内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加热恒温箱的内部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生产环氧沥青混凝土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具体结构说明:1泵送机构、11支撑底座、12泵送桶、13第一称重传感器、14输送泵、15软管、16输送电机、17减速器、18送料管、2搅拌混溶机构、21搅拌罐、211凸缘、212扰流板、22支撑架、23搅拌电机、24第二称重传感器、25搅拌器、26气动蝶阀、27输出管、3加热恒温箱、31箱体、32电热风机、33格栅式溜槽底板、4原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包括搅拌混溶机构2和拌和楼,参照图3,所述搅拌混溶机构2包括搅拌罐21、搅拌器25和搅拌电机23,所述搅拌器25设于所述搅拌罐21内,所述搅拌电机23连接带动所述搅拌器25转动,所述搅拌罐21的出料端通过输出管27与所述拌和楼的进料端连接,该装置还包括泵送机构1和控制中心,参照图1,所述泵送机构1包括至少两个泵送桶12,每一所述泵送桶12分别连接有一个输送泵14,所述输送泵14包括有输送电机16和减速器17,由输送电机16和减速器17连接带动其工作,所述输送泵14用于将所述泵送桶12内的原料泵送至所述搅拌罐21内;每一所述泵送桶12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13,所述搅拌电机23以及每一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和输送泵14分别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可接收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感应到的重量信号(即泵送桶内的原料的重量),控制中心自动根据接收到的重量信号控制输送泵14以及搅拌电机23的运作;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屏,连接显示屏可用于显示泵送通的重量信息以及各个用电设备的工况信息,便于人工实时监测,优选的,该显示屏为触摸控制显示屏,即工作人员可通过该显示屏进行人机交互,通过该显示屏对各个设备的运作进行设置。
设置泵送机构1、搅拌混溶机构2、拌和楼和控制中心,通过泵送机构1可将原料4(主剂和固化剂)分别泵送至高处的搅拌混溶机构2中进行混合,混合好的结合料通过重力流入到拌和楼中与基质沥青以及矿料等进行搅拌混合,最终输出合格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材料,泵送机构1可设置在地面上,利用泵送机构1将原料泵送至高处的搅拌混溶机构2中,无需人工将桶装原料抬到高处,能够大幅降低投料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提高投放效率。泵送机构1中包括至少两个泵送桶12,每个泵送桶12可分别用于装不同的原料,泵送桶底部设置有第一称重传感器13,第一称重传感器13与控制中心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一称重传感器13感应泵送桶12的重量(即可获知桶内原料的重量),并将重量信号发送至控制中心中,投料过程中可通过显示屏显示各个泵送桶12内的原料的重量,便于对投料的量进行把控,以此能够提高原料投放的比例的精确度,优化结合料质量。输送泵14和搅拌电机分别由控制中心进行自动控制,当投料的重量达到初始设置的量的范围内时,控制中心可自动控制输送泵14和搅拌电机23进行工作,实现对主剂和固化剂混溶的自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原料比例配比的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混溶机构2还包括第二称重传感器24和气动蝶阀26,所述气动蝶阀26安装于所述搅拌罐21的出料端,气动蝶阀26设置在输出管27上端,所述气动蝶阀26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气动蝶阀26的开闭;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支撑所述搅拌罐21,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设置第二称重传感器24,可用于对搅拌罐21内的混合量的重量进行实时监测,控制中心根据接收的第二称重传感器24所监测到的重量信息控制搅拌电机23以及启动蝶阀26的工作。具体的,第二称重传感器24感应搅拌罐21内重量的变化,当搅拌罐21内的结合料从输出管27卸出时,搅拌罐21内的重量逐渐减轻,当搅拌罐21的重量减轻到设定数值时(即搅拌罐21内结合料卸完后搅拌罐21的重量,该重量数值可预先在控制中心设置),控制中心响应关闭启动蝶阀26,同时启动输送电机16使输送泵14工作,及时将原料泵送至搅拌罐21中进行搅拌,进行下一轮的搅拌混溶,实现自动控制,省时高效。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混溶机构2包括支撑架22,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安装在所述支撑架22上,所述搅拌罐21的侧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缘211,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上端与所述凸缘211接触支撑所述搅拌罐21。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罐21通过三个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2上,三个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周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凸缘211下端。设置三个第二称重传感器24能够对搅拌罐21形成稳定支撑,准确监测搅拌罐21内的结合料的重量。
进一步的,所述泵送机构1包括支撑底座11,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和所述输送泵14均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11上,每一所述泵送桶12分别由三个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进行支撑,一个所述泵送桶12下端对应的三个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呈正三角排布。使用时,泵送机构1安装在支撑底座11上,支撑底座11可设置在地面上,以此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在低处投料。
进一步的,所述泵送机构1包括两个所述泵送桶12和两个所述输送泵14,两个泵送桶12可分别用于装混溶所需的主剂和固化剂,每一所述泵送桶12和所述输送泵14之间通过软管15进行连接。通过软管15将泵送桶12和输送泵14进行连接,可避免输送泵14工作对第一称重传感器13的称量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声光报警器。控制中心连接声光报警器,在设备工况不正常或重量不正常时,可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输送泵14的出料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输送泵14与送料管18之间,通过送料管18将原料输送至搅拌罐21内,能够避免送料管18内的液体原料倒流,影响混合配比。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罐21的内壁上设有扰流板213。设置扰流板213,能够让搅拌充分混合,提高结合料的混合质量。
进一步的,参照图5,该装置还包括用于存放原料的加热恒温箱3,所述加热恒温箱3包括箱体31,所述箱体31底部设有格栅式溜槽底板33,所述箱体31内设有电热风机32。设置加热恒温箱3可用于对原料4进行存放预热,使原料4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内,利于搅拌混合。电热风机32能够用于对箱体31内部进行热量供应,设置格栅式溜槽底板33能够便于箱体31内的空气循环流通,使所有桶装的原料4受热均匀,同时提高加温效率。在箱体31大门内侧安装透明条状软帘,减少在生产时提取桶装原料4温度散失。
参照图7,使用本发明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的生产流程为:
首先将需要使用的桶装的主剂和固化剂等原料4提前一天放进加热恒温箱3,摆放时需要每桶之间预留5cm间隔间隙,可以叠层放置,具体层高以工人方便装卸为准。箱体中间预留约0.4m宽度为加热循环通道,将两个大功率电加热风机设置60℃温度值并放置通道两头对向吹送热风,开启大功率循环风机,让热风自上而下及通过格栅式溜槽底板33循环,使所有桶装材料4通过热风充分受热及受热均匀。全封闭内循环加热一般要求加热15小时以上,过程中时常检查温度。
首次使用投放泵送装置时,需要先将两根送料管18分别用主剂和固化剂充盈,作为垫底材料。根据管道长度计算每根送料管18充盈状态所需的原料体积,此时各倒进主剂和固化剂材料到两个泵送桶12内,手动开启两个输送泵14,将桶内原料输送干净且有部分原料输送到搅拌罐21,此时两根管道达到充盈状态,管道内为垫底材料,由于有单向阀的作用,管道内的液体不会回流到桶内。之后每次再倒进恒定数量的材料到泵送桶,按桶内泵送干净设定泵送时间,并且每次是同等时间内完成泵送为原则,此时每次泵送到搅拌罐的材料均是相同重量。
生产时在拌和楼到达生产混合料的条件时,假设按每盘料生产需添加4组环氧树脂结合料的标准,在地面开启各4桶已预热加温的主剂和固化剂,倒入各自泵送桶12,此时显示屏会显示出各自重量,在没有超出重量误差范围不报警时,程序自动开启两个输送泵将主剂和固化剂泵按规定时间送到搅拌罐内,搅拌罐内搅拌器自动开启,对主剂和固化剂进行搅拌混合待用,同步搅拌罐称量系统检测重量,如有异常报警及锁定。当拌和楼开始进入生产混合料的自动程序发出指令开始对拌和楼的搅拌缸喷洒沥青时,控制中心同步收到指令,开启搅拌罐21底部的卸料气动蝶阀26,已搅拌的结合料自流到搅拌缸内,与沥青和矿料搅拌形成成品混合料。在每一次地面泵送桶内材料泵送完时,控制中心控制发出提示灯光和声音,提示工人可以再次往泵送桶内倒主剂和固化剂。每次搅拌罐放料结束且气动蝶阀关闭后,程序自动将泵送桶内的主剂和固化剂泵送到搅拌罐搅拌混合待用,依此循环作业,直至混合料生产结束。过程中泵送桶和搅拌罐的重量异常均会发出警报提示操作人员查找原因,系统也同时锁定拌和楼自动生产操作系统,让拌和楼不继续生产,以此保证生产质量,杜绝环氧树脂结合料比例不对和漏添加或是多添加等不良因素的产生。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包括搅拌混溶机构(2)和拌和楼,所述搅拌混溶机构(2)包括搅拌罐(21)、搅拌器(25)和搅拌电机(23),所述搅拌器(25)设于所述搅拌罐(21)内,所述搅拌电机(23)连接带动所述搅拌器(25)转动,所述搅拌罐(21)的出料端与所述拌和楼的进料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送机构(1)和控制中心,所述泵送机构(1)包括至少两个泵送桶(12),每一所述泵送桶(12)分别连接有一个输送泵(14),所述输送泵(14)用于将所述泵送桶(12)内的原料泵送至所述搅拌罐(21)内;每一所述泵送桶(12)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13),所述搅拌电机(23)以及每一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和输送泵(14)分别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混溶机构(2)还包括第二称重传感器(24)和气动蝶阀(26),所述气动蝶阀(26)安装于所述搅拌罐(21)的出料端,所述气动蝶阀(26)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所述气动蝶阀(26)的开闭;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支撑所述搅拌罐(21),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混溶机构(2)包括支撑架(22),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安装在所述支撑架(22)上,所述搅拌罐(21)的侧壁上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缘(211),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上端与所述凸缘(211)接触支撑所述搅拌罐(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罐(21)通过三个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架(22)上,三个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24)周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凸缘(211)下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机构(1)包括支撑底座(11),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和所述输送泵(14)均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11)上,每一所述泵送桶(12)分别由三个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进行支撑,一个所述泵送桶(12)下端对应的三个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呈正三角排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机构(1)包括两个所述泵送桶(12)和两个所述输送泵(14),每一所述泵送桶(12)和所述输送泵(14)之间通过软管(15)进行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心还连接有声光报警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输送泵(14)的出料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单向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罐(21)的内壁上设有扰流板(213)。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存放原料的加热恒温箱(3),所述加热恒温箱(3)包括箱体(31),所述箱体(31)底部设有格栅式溜槽底板(33),所述箱体(31)内设有电热风机(3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73369.6A CN110904785A (zh) | 2019-12-27 | 2019-12-27 |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73369.6A CN110904785A (zh) | 2019-12-27 | 2019-12-27 |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04785A true CN110904785A (zh) | 2020-03-24 |
Family
ID=69827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73369.6A Withdrawn CN110904785A (zh) | 2019-12-27 | 2019-12-27 |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0478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6667A (zh) * | 2020-07-30 | 2020-11-13 | 中咨公路养护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冷料修补机 |
CN113914170A (zh) * | 2021-11-16 | 2022-01-11 | 江苏长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拌氧沥青自动添加拌合装置及操作系统 |
-
2019
- 2019-12-27 CN CN201911373369.6A patent/CN11090478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6667A (zh) * | 2020-07-30 | 2020-11-13 | 中咨公路养护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冷料修补机 |
CN113914170A (zh) * | 2021-11-16 | 2022-01-11 | 江苏长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热拌氧沥青自动添加拌合装置及操作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392003U (zh) | 一种改性沥青生产系统 | |
CN110904785A (zh) |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 |
CN105536680A (zh) | 一种化工用便于快速移动的反应釜 | |
CN107413233A (zh) | 一种涂料制备混合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1885921A (zh) | 橡胶粉改性、sbs改性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生产一体化设备 | |
CN106079214A (zh) | 一种移动式聚氨酯弹性体加工系统 | |
CN107413234A (zh) | 涂料生产用混合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 |
CN211815363U (zh) | 一种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 | |
CN105839495A (zh) | 一种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生产运输一体机 | |
KR102163303B1 (ko) | 뒷채움공정 자동화에 의한 무인화 운영방법 | |
CN202716391U (zh) | 双组分连续自动混胶机 | |
CN206064249U (zh) | 一种制备新型混凝土脱模剂的混合搅拌装置 | |
CN209453849U (zh) | 一种全自动混凝土制版机 | |
CN209271467U (zh) | 一种用于化工的搪瓷反应釜 | |
CN102322013A (zh) | 用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复拌机上的拌合装置 | |
CN213674748U (zh) | 混凝土生产系统 | |
CN205700326U (zh) | 一种彩色聚合物乳液防水涂料生产装置 | |
CN204911337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自动配药系统 | |
CN209533127U (zh) | 一种履带板喷砂装置 | |
CN206070302U (zh) | 再生沥青拌合站及其拌合锅 | |
CN202139524U (zh) | 用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复拌机上的拌合装置 | |
CN201713465U (zh) | 橡胶粉改性、sbs改性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生产一体化设备 | |
CN112191130A (zh) | 一种生物饲料生产用的自动配料装置 | |
CN206486773U (zh) | 沥青混凝土搅拌装置 | |
CN209901211U (zh) | 混合机全自动喷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4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