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87073A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87073A CN110887073A CN201811047182.2A CN201811047182A CN110887073A CN 110887073 A CN110887073 A CN 110887073A CN 201811047182 A CN201811047182 A CN 201811047182A CN 110887073 A CN110887073 A CN 1108870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ing
- cover body
- opening
- secondary air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91 carbon mon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331 toxic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88 t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0—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 F24C15/101—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provisions for circulation of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2—Side rests; Side plates; Cover lids; Splash guards; Racks outside ovens, e.g. for drying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呈环盘状的罩体,罩体的内侧边沿围成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罩体内围的开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在罩体的内侧边沿、能相对开口内外伸缩的调节件;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罩体底部的下表面,用于驱动调节圈相对开口内外伸缩的致动件;作用于调节圈,使调节圈具有外伸趋势的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罩体底部的致动件能驱动调节件相对罩体内围成的开口内外伸缩,以改变二次空气进入罩体内围开口的空气量,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气灶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如中国专利CN203404823U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和如中国专利CN204042984U所公开的“一种聚能式燃气燃气灶”,该燃气灶中也具有聚能锅支架,上述这样的聚能圈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能的消耗,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将烟气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分隔开,为此上述的聚能圈一般都开设有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如中国专利ZL201320460471.1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其包括了有效增大聚能圈整体的反射聚能面积的第一反射环和第二反射环,第一反射环的上端和第二反射环的下端之间设有空气补充通道,通过设置空气补充通道可以解决燃气燃烧过程中空气补充不足的问题,为了降低CO的排放,二次空气补充应尽可能的充分,并往往是过剩的,过剩的二次空气补充会带走很大一部份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通过增加聚能罩的方法实现聚能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排烟口的方式(排烟口高度指的是聚能罩边缘最高平面至锅底的距离,也就是烟气可以排出去的有效高度),如现有的聚能罩的排烟口高度是10mm,那么可以排出去的烟气和热量都是多的,若将排烟口高度降到了6mm,烟气无法顺畅的排出去,那么排放出去的烟气相应变少,导致烟气聚集在锅底到聚能罩的内部空间,从而使得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补充二次空气阻力加大,补充不进去,燃烧不完全,热效率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但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过大,二次空气被卷吸量多,排烟带走的热量增加,导致热效率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过小,二次空气补充量不够势必会导致不完全燃气,烟气排放超标。为了在不同的用户使用环境下,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即在降低排烟口的前提下,能补充合适量的二次空气对于燃烧工况有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调节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出气量,适应性强的灶用聚能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用聚能罩,包括呈环盘状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内侧边沿围成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罩体内围的开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罩体底部下表面,该调节件包括有沿周向延伸的调节头部和调节尾部,其中调节头部能相对所述开口径向伸缩;
连接座,用于安装所述调节件,所述连接座上开有供所述调节头部穿过的安装孔,调节头部位于连接座外侧而调节尾部位于连接座内侧,所述调节头部通过连杆机构与调节尾部铰接;
致动件,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座的下方,用于驱动所述调节件的头部穿过所述安装孔而相对所述开口径向伸缩;
弹性件,作用于所述调节件的调节头部,使调节头部具有朝远离开口的中心径向内缩的趋势。
为了方便调节头部能相对开口内外伸缩,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在所述调节头部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则通过第二销轴铰接在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销轴铰接在所述调节尾部上,所述调节尾部连接在所述罩体底部下表面。
为了便于安装弹性件,所述罩体底部于所述连杆机构对应的位置具有自下往上向上凹的凹槽,所述弹性件则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凹槽顶部,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杆机构上,使得所述调节头部始终具有朝远离所述开口的中心径向内缩的趋势。
为了便于支承调节件的调节头部和调节尾部,所述连接座包括有位于所述凹槽外围、朝所述开口径向延伸的第一条形框和第二条形框,所述调节尾部横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框和第二条形框的根部,所述第一条形框和第二条形框的端部则均开设有L形槽,所述L 形槽与所述罩体底部共同构成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致动件包括有能相对所述罩体底部的下表面竖向滑移的滑移部以及能触发所述调节条相对所述开口内外伸缩的触动部,并在滑移部相对罩体底部的下表面竖向上移的状态下,所述触动部能触动所述连杆机构,继而使得所述弹性件进入蓄能状态,并在该弹性件处于释能状态下,使得所述调节头部朝远离所述开口的中心径向内缩。
滑移部相对罩体底部的下表面上下滑移时一方面能引发触动部触动连杆机构,另一方面还能间接地作为罩体二次进风通道的“关闸”以阻挡二次进风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自下而上进入开口。
致动件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角度出发,所述致动件包括呈“U”型的本体,所述罩体底部紧邻所述本体的位置向下凸出有凸条,所述本体的外环壁能相对所述凸条转动,所述外环壁构成所述的滑移部,所述本体的内环壁则构成所述的触动部。
本发明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燃气灶面板以及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有混气室以及设置在所述混气室上的二次进风口,所述罩体以其内侧边沿围住所述燃烧器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邻近所述二次进风口设置。
为了使得调节件还具有分隔二次进风口的作用,防止燃烧器内外环补充二次空气时相互影响,所述调节件低于所述二次进风口的最高点但不低于所述二次进风口的最低点。
为了更好地反射热能并且防止影响二次空气的流动,所述罩体的调节件外伸入所述开口的状态下,所述调节件与燃烧器中混气室外边缘的径向间隙δ为6.5~10.5mm。
为了增加罩体上锅支脚的稳固性,所述罩体的顶部还开设有供锅支脚插配的缺口,所述各锅支脚通过环形圈相接连,相邻的锅支脚之间与环形圈和所述罩体外周壁则共同围成连接外界与所述二次进风口的二次空气通道,在所述调节件至少局部能沿径向方向进入所述开口的状态下能阻挡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自下而上进入所述开口。并且调节件还能作为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自下而上进入开口的“关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罩体底部的致动件能驱动调节件的调节头部相对罩体内围成的开口内外伸缩,以改变二次空气进入罩体内围开口的空气量,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灶用聚能罩处于调节头部外伸于开口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灶用聚能罩处于调节头部内缩于开口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灶用聚能罩底部的俯视图(略去锅支架);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致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灶用聚能罩隔置在灶具面板上,并且调节头部外伸于开口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灶用聚能罩隔置在灶具面板上,并且调节头部内缩于开口内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10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该灶用聚能罩包括呈环盘状的罩体1,罩体1的内侧边沿11围成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罩体1内围的开口12,为了能够改变二次空气进入罩体1内围开口12的空气量,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设置有调节件2,本实施例中调节件2包括有调节头部21和调节尾部22,其中调节头部21能相对开口12内外伸缩;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还设有用于安装调节件2的连接座3,该连接座3上开有供调节头部21穿过的安装孔,调节头部21 位于连接座3外侧而调节尾部22位于连接座3内侧,调节头部21通过连杆机构与调节尾部22铰接;还包括有能转动地设置在连接座3的下方,用于驱动调节件2的头部穿过安装孔而相对开口12内外伸缩的致动件4以及作用于调节件2的调节头部21,使调节头部21具有朝远离开口11的中心径向内缩趋势的弹性件5。
具体地,调节件2的调节头部21可以整体相对开口12内外伸缩,也可以用以下分段的方式实现:调节件2的调节头部21包括有至少两条以围成一圈,各调节头部21呈凸条状,并且各调节头部21的末端均设置有第一销轴61,而调节件2的调节尾部22连接在罩体1底部下表面,调节尾部22和调节头部21通过连杆机构铰接,该连杆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第一连杆6的上端通过第一销轴61铰接在调节头部21 的末端,第一连杆6的下端则通过第二销轴71铰接在第二连杆7的第一端,而第二连杆 7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销轴72铰接在调节尾部22上,罩体1底部对应于连杆机构的位置具有自下往上向上凹的凹槽13,弹性件5则设置在凹槽13内,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凹槽13顶部,压缩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杆机构上,使得调节头部21始终具有朝远离开口11的中心径向内缩的趋势。为了便于支承调节件2的调节头部21和调节尾部22,连接座3包括有位于凹槽13外围、朝开口12径向延伸的第一条形框31和第二条形框32,调节尾部22横置于第一条形框31和第二条形框32的根部,第一条形框31和第二条形框32的端部则均开设有L形槽33,L形槽33与罩体1 底部共同构成安装孔。而触动连杆机构的致动件4包括有能相对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竖向滑移的滑移部以及能触发调节件2相对开口12内外伸缩的触动部,并在滑移部相对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竖向上移的状态下,触动部能触动连杆机构,继而使得压缩弹簧进入蓄能状态,并在该压缩弹簧处于释能状态下,使得调节头部21朝远离开口12的中心径向内缩。
本实施例中致动件4包括呈“U”型的本体41,罩体1底部紧邻本体41的位置向下凸出有凸条19,本体41的外环壁411能相对凸条转动,外环壁411构成滑移部,本体 41的内环壁412则构成触动部。滑移部即外环壁411相对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上下滑移时一方面能引发触动部内环壁412触动连杆机构,另一方面还能间接地作为罩体1二次进风通道的“关闸”以阻挡二次进风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自下而上进入开口12,本实施例的罩体1的二次进风通道的设置则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为了增加罩体1上锅支脚9 的稳固性,罩体1的周壁还开设有供锅支脚9插配的缺口14,各锅支脚9通过环形圈10 相接连,相邻的锅支脚9之间与环形圈10和罩体1外周壁则共同围成连接外界与二次进风口811的二次空气通道20。
其中,本发明的致动件4本体41触动连杆机构驱动调节头部21能相对开口12内外伸,具有如下两种配合状态:
朝开口12的中心径向外伸状态,致动件4本体41的外环壁411相对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竖向上移,致动件4本体41的内环壁412能触动第一连杆6的下端、第二销轴71 以及第二连杆7的第一端,调节头部21、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以及调节尾部22均处于同一平面,此时,压缩弹簧被压入凹腔内进入蓄能状态,调节头部21穿出连接座3的安装孔而朝开口12的中心径向外伸于开口12;
朝远离开口12的中心径向内缩状态,致动件4本体41的外环壁411相对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竖向下移,压缩弹簧处于从凹腔内的释能状态,继而推动第一连杆6以及第二连杆7的下端将越过调节尾部22所在的平面而到该平面的下侧,调节头部21内缩进连接座3的安装孔而朝远离开口12的中心径向内缩于开口1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包括燃气灶面板,设置在面板上的盛液盘7以及燃烧器8,其中燃烧器8包括有基座、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81的内环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位于内环火盖的外围,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81的外环火盖,中央混气室81和外环混气室81之间形成补气腔,基座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补气腔与外界的二次进风口811,罩体1 以其内侧边沿11围住燃烧器8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的盛液盘7上,调节件2邻近二次进风口811设置。为了使得调节件2还具有分隔二次进风口811的作用,调节件2的挡片低于二次进风口811的最高点但不低于二次进风口811的最低点。为了增加罩体1设置在灶台上的稳定性,罩体1的内侧边沿11向下延伸有至少两个用于支承罩体1的支撑脚111。另外,在调节件2的各调节条局部能沿径向方向进入开口12的状态下能阻挡二次空气通道20内的二次空气自下而上进入开口12。使用了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热效率能够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聚能罩罩体1将烟气和补充的二次空气有效的分隔开来,同时也规范了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参考图8和9,为聚能罩的调节头部21均同步进入开口12 的状态,各调节头部21与燃烧器8中混气室81外边缘的径向间隙δ为6.5mm,其不仅缩小了用于补给给外环混气室8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同时还缩小了用于补给给内环混气室8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当需要扩大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参考图10为简明起见,仅示出一侧的二次空气通道20进二次空气的情况(参见虚线箭头)和烟气在燃烧器8内部的路径(参见实线箭头),为聚能罩的各调节头部21均同步自内向外径向内缩于开口12 的状态,各调节头部21与燃烧器8中混气室81外边缘的径向间隙δ为10mm。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致动件4呈“一”字型的本体41,本体41的外侧壁能相对罩体1底部下表面上、下竖向滑移,本体41的内侧壁能触动第一连杆6的下端、第二销轴71以及第二连杆7的第一端,继而使得调节头部21内缩或外伸于开口12。
Claims (11)
1.一种灶用聚能罩,包括呈环盘状的罩体(1),所述罩体(1)的内侧边沿(11)围成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罩体(1)内围的开口(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调节件(2),设置在所述罩体(1)底部下表面,该调节件(2)包括有沿周向延伸的调节头部(21)和调节尾部(22),其中调节头部(21)能相对所述开口(12)径向伸缩;
连接座(3),用于安装所述调节件(2),所述连接座(3)上开有供所述调节头部(21)穿过的安装孔,调节头部(21)位于连接座(3)外侧而调节尾部(22)位于连接座(3)内侧,所述调节头部(21)通过连杆机构与调节尾部(22)铰接;
致动件(4),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座(3)的下方,用于驱动所述调节件(2)的调节头部(21)穿过所述安装孔而相对所述开口(12)径向伸缩;
弹性件(5),作用于所述调节件(2)的调节头部(21),使调节头部(21)具有朝远离开口(11)的中心径向内缩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用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有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所述第一连杆(6)的上端通过第一销轴(61)铰接在所述调节头部(21)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杆(6)的下端则通过第二销轴(71)铰接在第二连杆(7)的第一端,而第二连杆(7)的第二端通过第三销轴(72)铰接在所述调节尾部(22)上,所述调节尾部(22)连接在所述罩体(1)底部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用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底部于所述连杆机构对应的位置具有自下往上向上凹的凹槽(13),所述弹性件(5)则设置在所述凹槽(13)内,所述弹性件(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凹槽(13)顶部,所述弹性件(5)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杆机构上,使得所述调节头部(21)始终具有朝远离所述开口(11)的中心径向内缩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用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包括有位于所述凹槽(13)外围、朝所述开口(12)径向延伸的第一条形框(31)和第二条形框(32),所述调节尾部(22)横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框(31)和第二条形框(32)的根部,所述第一条形框(31)和第二条形框(32)的端部则均开设有L形槽(33),所述L形槽(33)与所述罩体(1)底部共同构成所述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用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头部(21)呈凸条状,各调节头部(21)的末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销轴(61)。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灶用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4)包括有能相对所述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竖向滑移的滑移部以及能触发所述调节件(2)相对所述开口(12)内外伸缩的触动部,并在滑移部相对罩体(1)底部的下表面竖向上移的状态下,所述触动部能触动所述连杆机构,继而使得所述弹性件(5)进入蓄能状态,并在该弹性件(5)处于释能状态下,使得所述调节头部(21)朝远离所述开口(12)的中心径向内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用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4)包括呈“U”型的本体(41),所述罩体(1)底部紧邻所述本体(41)的位置向下凸出有凸条(19),所述本体(41)的外环壁(411)能相对所述凸条(19)转动,所述外环壁(411)构成所述的滑移部,所述本体(41)的内环壁(412)则构成所述的触动部。
8.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燃气灶面板以及燃烧器(8),所述燃烧器(8)包括有混气室(81)以及设置在所述混气室(81)上的二次进风口(811),所述罩体(1)以其内侧边沿(11)围住所述燃烧器(8)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2)邻近所述二次进风口(811)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2)低于所述二次进风口(811)的最高点但不低于所述二次进风口(811)的最低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调节件(2)外伸入所述开口(12)的状态下,所述调节件(2)与燃烧器(8)中混气室(81)外边缘的径向间隙δ为6.5~10.5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顶部还开设有供锅支脚(9)插配的缺口(14),所述各锅支脚(9)通过环形圈(10)相接连,相邻的锅支脚(9)之间与环形圈(10)和所述罩体(1)外周壁则共同围成连接外界与所述二次进风口(811)的二次空气通道(20),在所述调节件(2)至少局部能沿径向方向进入所述开口(12)的状态下能阻挡所述二次空气通道(20)内的二次空气自下而上进入所述开口(1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47182.2A CN110887073B (zh) | 2018-09-09 | 2018-09-09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47182.2A CN110887073B (zh) | 2018-09-09 | 2018-09-09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87073A true CN110887073A (zh) | 2020-03-17 |
CN110887073B CN110887073B (zh) | 2024-09-17 |
Family
ID=69744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47182.2A Active CN110887073B (zh) | 2018-09-09 | 2018-09-09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887073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31955U (zh) * | 2013-08-06 | 2014-02-12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灶用集热节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集热节能罩的灶具 |
CN105299702A (zh) * | 2015-11-18 | 2016-02-03 | 中山乐宜嘉家居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聚能自动补充二次空气的燃气灶具 |
CN207815415U (zh) * | 2017-12-04 | 2018-09-04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
2018
- 2018-09-09 CN CN201811047182.2A patent/CN1108870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31955U (zh) * | 2013-08-06 | 2014-02-12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灶用集热节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集热节能罩的灶具 |
CN105299702A (zh) * | 2015-11-18 | 2016-02-03 | 中山乐宜嘉家居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聚能自动补充二次空气的燃气灶具 |
CN207815415U (zh) * | 2017-12-04 | 2018-09-04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87073B (zh) | 2024-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06040B (zh) | 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 |
CN208920051U (zh) | 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09458993U (zh) | 一种用于灶用聚能罩的调节圈和应用有该调节圈的聚能罩以及燃气灶 | |
CN211372503U (zh) |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0887072A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10219760U (zh) | 一种新型大气式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0887073B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0887071A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0887074A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0887075B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05979773U (zh) | 一种易拆装强制预混的红外线集成灶 | |
CN209840093U (zh) | 用于燃烧器的分火盘组件及燃烧器 | |
CN209458992U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 | |
CN210291883U (zh) | 一种活动燃烧器及使用该燃烧器的燃气灶 | |
CN106439938B (zh) | 一种炉底全封闭式上进风高效燃气灶 | |
CN110887076A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02777958B (zh) | 一种燃气灶具 | |
CN206330122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一体式火盖结构 | |
CN209569779U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16790330U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 |
CN104930558A (zh) | 内吸一体式熄火保护炒灶炉 | |
CN205678671U (zh) | 一种易拆装强制预混的红外线燃烧器 | |
CN201259250Y (zh) | 节能减排燃气灶 | |
CN112393310A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13334367U (zh) | 一种防干烧灶具燃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