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2503U -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72503U CN211372503U CN201921338448.9U CN201921338448U CN211372503U CN 211372503 U CN211372503 U CN 211372503U CN 201921338448 U CN201921338448 U CN 201921338448U CN 211372503 U CN211372503 U CN 2113725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body
- fire
- cover
- flame stabilizing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517 fum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有灶具面板、燃烧器以及呈环形的罩体,罩体围住燃烧器而搁置在灶具面板上,燃烧器包括有火盖以及开设在火盖上的外火孔,其特征在于:罩体的侧周壁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火盖的外火孔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如下关系:β=0.8~0.9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罩体的侧周壁的倾斜角度对于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同时该罩体的侧周壁与燃烧器火盖之外火孔的角度关系则显得尤为关键,罩体的侧周壁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所述火盖的外火孔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的关系,能使得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内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如中国专利CN203404823U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和如中国专利CN204042984U所公开的“一种聚能式燃气燃气灶”,该燃气灶中也具有聚能锅支架,上述这样的聚能圈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能的消耗,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将烟气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分隔开,为此上述的聚能圈一般都开设有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如中国专利ZL201320460471.1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其包括了有效增大聚能圈整体的反射聚能面积的第一反射环和第二反射环,第一反射环和第二反射环统称为反射环,聚能圈包围燃气灶的燃烧器,为此,反射环与燃烧器火盖之外火孔的角度关系则显得尤为关键,外火孔的角度过大而反射环的斜面过小,燃烧器火盖之外火孔形成的火焰会灼烧聚能圈,使得二次空气无法补充,燃烧器燃烧不充分,容易造成烟气超标;而若外火孔的角度过小而把射环的斜面过大,则聚能圈的聚能效果会变差。为了使得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需要对聚能圈和燃烧器火盖之外火孔作进一步的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聚能效果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确保向燃烧器外环区提供的侧向二次空气顺畅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为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有灶具面板、燃烧器以及呈环形的罩体,所述罩体围住所述燃烧器而搁置在灶具面板上,所述燃烧器包括有火盖以及开设在火盖上的外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的侧周壁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所述罩体的侧周壁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所述火盖的外火孔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如下关系:β=0.8~0.9α。
为了防止烹煮汤液溢流进入燃烧器的炉头、外火孔等处,优选地,所述罩体底部的上表面沿径向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与所述罩体的侧周壁一起形成存液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顶部周边上固定有锅支脚。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火盖包括有呈环状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所述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内环壁、所述环状顶壁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外环壁,所述环状顶壁与内环壁、外环壁共同形成有混气腔,所述外火孔具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所述外环壁上,所述外环壁于所述外火孔之下具有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稳焰槽或稳焰孔,所述罩体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低于所述稳焰槽或稳焰孔的最低处。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与所述稳焰槽或稳焰孔的最低处之间的高度差Δh=1~4mm。Δh不能过小,过小则使得火盖外围的二次空气量少,易影响外火孔的二次空气的补充;Δh也不能过大,则容易降低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包括有于所述稳焰槽或稳焰孔之下的第一外环部,所述第一外环部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外环部与水平面具有夹角γ,并且65°≤γ≤85°。该第一外环部能辅助二次空气补充至稳焰槽或稳焰孔的根部。
为了更好地将二次空气补充至火盖的外火孔稳焰槽或稳焰孔,优选地,所述罩体的内侧边沿围成有中央孔,所述罩体的底部下表面具有至少两个贯通所述中央孔和外界的二次空气补气通道,所述罩体的内侧边沿具有向下翻的内翻边,所述内翻边沿所述二次空气补气通道的入气口向出气口方向逐渐向上延伸。
为了实现内翻边更好地将二次空气补充至火盖的外火孔稳焰槽或稳焰孔,优选地,所述内翻边与所述第一外环部之间的距离d满足:4mm≤d≤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罩体的侧周壁的倾斜角度对于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同时该罩体的侧周壁与燃烧器火盖之外火孔的角度关系则显得尤为关键,外火孔的角度过大而罩体侧周壁的斜面过小,燃烧器火盖之外火孔形成的火焰会灼烧罩体侧周壁,使得二次空气无法补充,燃烧器燃烧不充分,容易造成烟气超标;而若外火孔的角度过小而罩体侧周壁的斜面过大,则罩体侧周壁的聚能效果会变差,在罩体的侧周壁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所述火盖的外火孔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如下关系:β=0.8~0.9α,能使得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中上层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中下层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灶用聚能罩及燃烧器放置在盛液盘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图6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灶用聚能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1,罩体1围成有中央孔10,并且罩体1为由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于邻近中央孔10和/或远离中央孔10的至少一侧形成有连通外界和空腔13的环形缝。该灶用聚能罩为开放式的空腔13,能使得空腔13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能减少上层罩 11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12,为了满足环形缝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空气的小幅度流动,对经环形缝14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罩体1顶部周边上固定有锅支脚50,该锅支脚50由上层罩11对应于空腔13的壁部向上延伸形成。
为减少上层罩11与下层罩12之间的热传导,优选地,上层罩11具有邻近中央孔 10的内端缘111,下层罩12具有邻近中央孔10的内端沿121,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 周向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向上延伸的凸条1211,凸条1211支承上层罩11的内端缘 111以形成内环形缝14,通过下层罩12的凸条1211支承上层罩11的方式,实现点接触;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腔13为封闭空腔13即可阻隔上层罩11向下层罩12向下传递热量,而但本方案的空腔13不仅为开放式的空腔13,能使得空腔13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能减少上层罩11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12,为了满足环形缝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环形缝14需满足不大于2mm,既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空气的小幅度流动。而为了避免溢液进入内环形缝14,优选地,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之顶部向上延伸有环形凸壁1212,凸条1211设置在该环形凸壁1212上,而上层罩11的内端缘111向下翻形成有内翻边1111,内翻边1111能至少局部遮挡环形凸壁1212。其中,内翻边1111还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以具有导引二次空气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于邻近中央孔10的一侧形成有连通外界和空腔13 的内环形缝14外,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于远离中央孔10的一侧还形成有连通外界和空腔13的外环形缝14′,上层罩11具有远离中央孔10的外端缘112,下层罩12 具有远离中央孔10的外端沿122,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之内壁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向上延伸的凸块1221,凸块1221支承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以形成环形缝 14,通过下层罩12的凸块1221支承上层罩11的方式,实现点接触,能减少上层罩11 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12;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于邻近中央孔 10和远离中央孔10的均形成有连通外界和空腔13的环形缝,环形缝构成对应外火孔 61的出火区域的补气通道7,空气从远离中央孔10的外环形缝14′进入至邻近中央孔 10的内环形缝14能被预热,从而可适当地对外火孔61的出火区域补充经预热的空气。为了避免溢液进入远离中央孔10的外环形缝14′,优选地,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之顶部向上延伸有环形壁1222,环形壁1222的顶端低于凸块1221的顶端,而上层罩11 的外端缘112则向下翻形成有外内翻边1121,外内翻边1121能至少局部遮挡环形壁 122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灶具面板以及燃烧器 3,罩体1设置在灶具面板上并围住燃烧器3,以罩体设置在灶具面板上的盛液盘2为例展开,燃烧器3包括有具有外环燃气通道41的基座4,设置在基座4之上的连接体5 并具有与外环燃气通道41相连通的开口51,设置在连接体5上的外环火盖6,以及沿周向间隔开设在外环火盖6的外环壁62上的外火孔61,罩体1的内翻边1111最高点与外火孔61的根部对齐。其中,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于邻近中央孔10和远离中央孔10的均形成有连通外界和空腔13的环形缝14,环形缝14构成对应外火孔61的出火区域的补气通道7,空气从远离中央孔10的环形缝14进入至邻近中央孔10的环形缝 14能被预热,从而可适当地对外火孔61的出火区域补充经预热的空气。
另外,罩体1的侧周壁15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罩体1的侧周壁15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火盖的外火孔61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如下关系:β=0.8~0.9α。由于罩体1的侧周壁15的倾斜角度对于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同时该罩体1的侧周壁15与燃烧器3火盖之外火孔61的角度关系则显得尤为关键,外火孔61的角度过大而罩体1侧周壁15的斜面过小,燃烧器3火盖之外火孔61形成的火焰会灼烧罩体1侧周壁15,使得二次空气无法补充,燃烧器3燃烧不充分,容易造成烟气超标;而若外火孔61的角度过小而罩体1侧周壁15的斜面过大,则罩体1侧周壁15 的聚能效果会变差,在罩体1的侧周壁15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火盖的外火孔 61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如下关系:β=0.8~0.9α,能使得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为了防止烹煮汤液溢流进入燃烧器3的炉头、外火孔61 等处,罩体1底部的上表面沿径向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与所述罩体1的侧周壁15 一起形成存液区域8。为了更好地对火盖的外火孔61的根部补充二次空气,火盖6包括有呈环状的火盖本体,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63,环状顶壁63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内环壁64、环状顶壁63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外环壁62,环状顶壁63与内环壁64、外环壁62共同形成有混气腔65,外火孔61具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外环壁62上,外环壁62于外火孔61之下具有与混气腔65相连通的稳焰槽66或稳焰孔,罩体1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低于稳焰槽66或稳焰孔的最低处,罩体1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低于稳焰槽66或稳焰孔的最低处,也同样能对稳焰槽66 或稳焰孔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优选地,罩体1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与稳焰槽66或稳焰孔的最低处之间的高度差Δh=1~4mm。Δh不能过小,过小则使得火盖外围的二次空气量少,易影响外火孔6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Δh也不能过大,则容易降低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本实施例的Δh=3mm。
另外,外环壁62还包括有于稳焰槽66或稳焰孔之下的第一外环部621,第一外环部621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第一外环部621与水平面具有夹角γ,并且65°≤γ≤ 85°。该第一外环部621能辅助二次空气补充至稳焰槽66或稳焰孔的根部,γ优选为 70°。为了更好地将二次空气补充至火盖的外火孔61稳焰槽66或稳焰孔,罩体1的内侧边沿围成有中央孔10,罩体1的底部下表面具有至少两个贯通中央孔10和外界的二次空气补气通道80,罩体1的内侧边沿具有向内翻的内翻边1111,内翻边1111沿二次空气补气通道80的入气口向出气口方向逐渐向上延伸,其中内翻边1111与水平面具有夹角并且 优选为70°。最后,为了实现内翻边1111更好地将二次空气补充至火盖的外火孔61稳焰槽66或稳焰孔,内翻边1111与第一外环部621之间的距离d满足:4mm≤d≤8mm,d优选为6mm。
Claims (9)
1.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有灶具面板、燃烧器(3)以及呈环形的罩体(1),所述罩体(1)围住所述燃烧器而搁置在灶具面板上,所述燃烧器(3)包括有火盖以及开设在火盖(6)上的外火孔(6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侧周壁(15)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所述罩体(1)的侧周壁(15)所在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所述火盖(6)的外火孔(61)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如下关系:β=0.8~0.9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底部的上表面沿径向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与所述罩体(1)的侧周壁(15)一起形成存液区域(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顶部周边上固定有锅支脚(5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6)包括有呈环状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63),所述环状顶壁(63)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内环壁(64)、所述环状顶壁(63)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外环壁(62),所述环状顶壁(63)与内环壁(64)、外环壁(62)共同形成有混气腔(65),所述外火孔(61)具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所述外环壁(62)上,所述外环壁(62)于所述外火孔(61)之下具有与所述混气腔(65)相连通的稳焰槽(66)或稳焰孔,所述罩体(1)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低于所述稳焰槽(66)或稳焰孔的最低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底部之上表面的最高点与所述稳焰槽(66)或稳焰孔的最低处之间的高度差Δh=1~4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包括有于所述稳焰槽(66)或稳焰孔之下的第一外环部(621),所述第一外环部(621)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一外环部(621)与水平面具有夹角γ,并且65°≤γ≤8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内侧边沿围成有中央孔(10),所述罩体(1)的底部下表面具有至少两个贯通所述中央孔(10)和外界的二次空气补气通道(80),所述罩体(1)的内侧边沿具有向下翻的内翻边(1111),所述内翻边(1111)沿所述二次空气补气通道(80)的入气口向出气口方向逐渐向上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翻边(1111)与所述第一外环部(621)之间的距离d满足:4mm≤d≤8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38448.9U CN211372503U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38448.9U CN211372503U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72503U true CN211372503U (zh) | 2020-08-28 |
Family
ID=7215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38448.9U Active CN211372503U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7250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98418A (zh) * | 2020-09-04 | 2020-11-2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可调式聚能组及燃气灶 |
CN111998419A (zh) * | 2020-09-04 | 2020-11-2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聚能组件及燃气灶 |
CN111998420A (zh) * | 2020-09-04 | 2020-11-2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灶具用聚能罩及燃气灶 |
-
2019
- 2019-08-16 CN CN201921338448.9U patent/CN21137250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98418A (zh) * | 2020-09-04 | 2020-11-2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可调式聚能组及燃气灶 |
CN111998419A (zh) * | 2020-09-04 | 2020-11-2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聚能组件及燃气灶 |
CN111998420A (zh) * | 2020-09-04 | 2020-11-27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灶具用聚能罩及燃气灶 |
CN111998420B (zh) * | 2020-09-04 | 2022-02-15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灶具用聚能罩及燃气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372503U (zh) |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1678179B (zh) | 灶具聚能罩及燃气灶 | |
CN110440246B (zh) | 一种自清洁防堵燃气燃烧器 | |
CN202927895U (zh) | 燃气灶 | |
CN110887072A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11822619U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1019728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09869768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
CN109959008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 |
CN109595556B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108006619B (zh) | 一种高效燃烧器 | |
CN111853783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1625409U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110887075A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09944334U (zh) | 一种燃烧器火盖 | |
CN111720821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2393310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09042356U (zh) | 燃烧器 | |
CN110094728B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15523470U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0094727B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10861197U (zh) |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114413293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及应用有该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110360566B (zh) | 灶具火盖 | |
CN21111935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